第7课1 歌曲《踩雨》

第7课1 歌曲《踩雨》
第7课1 歌曲《踩雨》

音乐学科五年级九册导学案

绪,异同之处。

2、听前四小节,模唱。

3、教师分段教唱

4、多声部合作训练雨”为创作灵感的歌曲很多,听听这首《踩雨》和我们刚才听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处?(答案:词同,曲不同)

1、初听,感受情绪,异同之处。

2、听前四小节,模唱。

师:让我们听开头四小节的“雨声”,你能唱一唱吗?

3、教师知道学生前四小节连音与断音的比较,以及力度的把握。(多媒体出示)

3 23 2 5 2 21 2 0 3 23 7 67

1 1 1 0

a、师唱,请学生比较用哪一种方法唱这首好?(第一种,像下雨的感觉)

b、讨论用怎样力度演唱?(mf)

4、随琴唱一唱词,不足处及时纠正。

注意齐唱声音位置的统一。学生反复唱,然后跟着琴完整地演唱《踩雨》,注意听琴唱准音高。

5、声部拓展训练

师:我想了一个好注意,可以在现场就感受一下踩雨时叭叭叭的声音快乐,请在句末处加上“XX”,用双脚轻轻拍打地面,并用刚才我们所说的心情唱一唱这首歌。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你们可听到老师用什么声音来给你们伴奏呢?

生:沙沙的声音。

师: 小雨的声音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节奏,

让我们来轻声地唱唱。

师:加入音高会更好听,一起来唱一唱.

1 0 1 0 1 1 1 0

沙0 沙0 沙沙沙0

师:同学们,雨下得越来越大了,雨声有什么变化?想想大雨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轻声来唱一唱,

5 – 5 – 5 5 5 0

哗–哗–哗哗哗0

师:大雨加入会是怎样的呢?咱

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掌握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能力要求: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达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阅读导入部分,提问引起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和德国,垄断组织,托拉斯。 二、展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__________阶段。 2、以德、意、奥为首的和以英、法、俄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展开疯狂地扩军备战。 3、1914年6月,事件的发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1914年7月底,__________向塞尔维 亚宣战。、、、英国相继投入 战争。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 其中被成为“绞肉机”的战役是 ___________。 6、1917年4月,对德宣战,协约 国力量大增。1918年11月,无 条件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___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 7、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上是一场战争。 四、合作探究 (一)生生合作: 1、试着概括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2、试着说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 (二)师生合作: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因此有人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他们之间到底有何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高度发展,也由此出现了一批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7课+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一)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jīn)呦呦(yāo)鹿鸣越陌(mài)度阡 B.鼓瑟吹笙(shēng)绕树三匝(zā)暧(āi)暧远人村 C.羁(jī)鸟恋旧林狗吠(fèi)深巷中久在樊(fán)笼中 D.守拙(zuó)归园田周公吐哺(bú)榆柳荫(yìn)后檐 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 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 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路漫浩浩漫:广阔无尽的样子 B.枉用相存存:生存 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阅读《短歌行》,回答问题。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杜康 ..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弹奏 D.山不厌.高厌恶 E.周公吐哺 ..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 阅读《归田园居》,回答问题。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方:方圆、面积 C.一去.三十年去:离开

《第7课 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7课 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12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对课文解说不当的一项( ) A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美丽的莲花要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这好似一声叹息,表现出诗人的寂寞和凄凉。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是用来比喻曹操的忧思。 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直言不讳,表明了喜爱山林自然的本性。 D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视官场为尘世之罗网,表达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里是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华的人。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兰泽.. 多芳草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B .方. 宅十余亩 方:四面、周围 还顾. 望旧乡 顾:回顾,回头看 C .桃李罗. 堂前 罗:排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几何:多少 D .复得返自然.. 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问候,怀念 答案 D 解析 D 项,“自然”应为“田园生活”或“自然的本性”。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采之.欲遗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B.???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何以.解忧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忍尤而. 攘诟 D.???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 答案 D 解析 D 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 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 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 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韦庄是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写词的词人,其词__①__写人或写景,__②__普遍采用勾勒一法,__③__呈现“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鲜明画面和格外清晰的时间、空间、人物、心境等。韦庄__④__善于凭借动态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__⑤__长于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韦庄作词注重立意,依据感情的发展线索款款书写,__⑥__在谋篇上显示出的突出特点是顺理成章,脉络清晰。 答案 A 解析 本题注重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比如①②所在的句子,从“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写词”以及“写人或写景”“普遍采用”等可知,两句话是条件关系,可以用“无论……都……”;而③后是解说前文的示例,可不填;④⑤两处,从“善于”“长于”及后文的“同时”分析可知,两空所在的句子可以是并列关系;⑥所在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可以用“因此”“所以”等。综合考虑,答案为A 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8题。(24分)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全诗; 2.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步练习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 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C.倒幕运动 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某次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据此判断, 该战役是( ) A.滑铁卢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萨拉托加战役 D.马拉松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 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 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 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英德美法 在工业产量上所占位次3214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1452 A.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 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5.最后通牒:“向帝国作出解释:自从发生6月28日的刺杀罪行以来,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国内外谈话中,不顾自己所处的官方地位所发表的种种仇视帝国的毫无理由的言辞,至迟在7月25日星期六晚6时以前答复。”文中的“帝国”指的是 ( ) A.沙皇俄国 B.德意志帝国 C.英国 D.奥匈帝国 6.右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幅海报(海报译文: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 学习制造军火),海报反映了妇女走进工厂,代替男人们维持战争工业。这表明( ) A.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B.战争减少就业机会 C.战争波及更多民众 D.民用工业受到影响 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以和平主义为由,宣布美国保持中立。当美国参战时,威尔逊又宣布,美国是为了捍卫“和平、民主和自由”。美国前后不同的立场表明( ) A.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 B. 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战 C. 一战改变了美国的外交策略D. 美国始终捍卫民主和自由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4,法国失去了1/3,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9右图是坐落于英国伦敦的中国劳工团队纪念碑。该碑是用来纪念中国劳工的,他们在100多年前支援协约国取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是( ) A.美国内战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10.读图,回答问题。 (1)上图所示是哪两大军事集团?它们属于什么性质的集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安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 三、《短歌行》教案 (一)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 (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诗眼是“忧”字。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3)问: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4)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 (1)理解“朝露”这个意象(本体是什么?) 作者把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使用典故,原文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诗人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第二节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第7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华师大版练习题二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第7课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华师大版练习题二 第1题【单选题】 “见风使舵”比喻跟着形势转向,结合一战爆发前后历史,你认为哪一个国家的举动最符合这个成语的含义(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意大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882年形成的三国同盟不包括( ) A、德国 B、俄国 C、奥匈帝国. D、意大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一组图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的征兵海报,但实际上各国参战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 ) A、巩固本国政权 B、欺骗国内舆论 C、重新分割世界 D、转移矛盾视线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由英国、法国、俄国建立的是(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法西斯集团 D、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哪一个国家的矛盾最尖锐( ) A、美国 B、意大利 C、英国 D、俄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C、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D、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答案】: 【解析】: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7课*诗三首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还顾.望旧乡眷顾。 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采取。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礼遇。 D.少无适俗韵.情趣,韵致。 解析A项,回头看;C项,问候,怀念;D项,本性,气质。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以能鼓.乐也 B.一去.三十年日始出时去.人近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会当凌绝.顶 解析A项,均为动词,弹奏,敲击。B项,分别为动词,离开;动词,距离。C项,分别为动词,归附;动词,回,返回。D项,分别为动词,断绝;副词,极。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同心 ..而离居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C.忧伤 ..以终老 D.依依 ..墟里烟 解析A项,这里指“感情深厚”;B项,这里指“多少”;D项,这里指“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答案C

4.请根据《涉江采芙蓉》的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 解析这种类型一般指对古诗名句的扩写,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对题目中所给句子进行扩写。简单地说,就是把诗句改成散文,当然原诗句的格调、主旨、意境不能改变,要有合理丰富的联想、想象。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围绕“还顾”“望”“长路”三个关键词展开描述;②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多用修辞性语言,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营造出盼归焦灼的意境;③字数要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示例)艰难跋涉的旅人,停伫沉重的双足,回首遥望故乡,烟云渺渺,长路漫漫,迷茫的眼里写满焦灼。 5.请根据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形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90个字左右。 答: 答案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6.下列各句中,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诗”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解析“山水”应该为“田园”。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九上导学案 07-21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备人:王珍荣审核:历史组课型:新授课 班级组名组别_________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知识链接】《战马》 继《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等二战题材后,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把目光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影片以一匹前额有着白色十字花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展开,1914年,在德文郡小镇,男孩艾尔伯特(杰瑞米·艾文Jeremy Irvine 饰)目睹了幼驹乔伊的诞生。在集市上,它被频繁叫价,最终被艾尔伯特的父亲泰德(彼得·穆兰Peter Mullan 饰)用30基尼的天价收入囊中,跛脚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尔伯特与乔伊尽情嬉戏,与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长,地主登门拜访,称如果乔伊不能犁地将立刻将其带走,泰德只好赌上了全部家当。于是,艾尔伯特在逼迫之下,为乔伊套上了鞍蹬,强迫它犁地,甚至还使用了皮鞭,最终灵性的乔伊真的领会了艾尔伯特的苦衷并将一片遍地石块的荒地翻耕了出来,第一次表现出其出人意料的潜力。 为了还债,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换来了收成,但是一场大雨毁了一切。 德军来袭,父亲被迫将马变卖给骑兵军,换了30基尼。艾尔伯特虽然难以割舍也只能含泪送别乔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战场。 参军了的乔伊因为体格强健,温顺听话,很快就成为了上尉的座骑。然而战争惨烈,乔伊开始不得不的更换主人。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与孙女,到德国骑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见识了他们的人生起伏,悲欢离合,更看尽了人间冷暖与战争带来的苦痛创伤。而对乔伊难以忘怀的艾伯特,也参军来寻找它。尽管身处在这凄凉的战壕,乔伊的勇气感动了它身边的士兵和人们,它能够寻找到温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内心却惦记着它的小主人艾伯特,最终他们相逢了。 (一)、自主学习 一、帝国主义争夺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阶段,他们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即和。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 2、爆发:年,向宣战。 三、空前的灾难 1、战场主要集中在,后来扩大到、和地区。 2、1916年的,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结束:1918年11月,投降,一战以的失败而告终。 4、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发生在之间的一场争夺、掠夺的战 争,涉及的地区广、国家多,死亡人数多,所以是一次空前的灾难。 (二)、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与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1)这段话表露了德国什么样的外交倾向?“这样的时代过去了”指的是什么? (2)德国在中国“争夺阳光下地盘”做了些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德国为在全球“争夺阳光下地盘”作了哪些准备?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 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也许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魏晋就如一股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 不可否认,那是一方灵性的空间。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飘逸的人格操守与风流的处世态度,无所羁绊而又真诚自然。 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 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对不远千里来拜访自己的人报以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不慕名利的质朴中透着至真至纯,他会使你认识到,教养就是心胸宽广,不为世俗所绊。 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面对那楚汉相争的旧迹,你会感受到教养就是让心灵释放,去体验真实自然。 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会明白教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痛,能给自己一种放松。 你可以骑驴上东平,体验一下那种被李白称颂的“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你会领悟教养就是在潇洒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魏晋时人用飘逸阐释了我心中的教养,教养不是虚伪做作,而是真诚坦直;教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光明磊落;教养不是恣意放任,而是自由洒脱;教养就是静静地生活,淡淡地思考,轻松地驾驭心灵,直到智慧的高地,而永存是一种理性的美丽。 如果选择,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连线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 李达梅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3、4。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 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 (二)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

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信息筛选 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明确: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 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四、合作探究

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Ligny Thilloy,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这是程玲努力了十年的结果,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法国郊外的田间,站在毕粹德被翻译成“PI TSUI TE”的墓碑(如图)前,程玲成为了一战结束以后,第一个来到这里祭扫的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时作业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7课 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 解忧 B.慨当以.慷 C.不用,则以. 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答案 B 解析 B 项无实际意义。A 、C 、D 三项均为介词,靠、用、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以能鼓. 乐也 B.????? 一去.三十年日始出时去.人近 C.?????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D.?????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会当凌绝.顶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动词,弹奏,敲击。B 项动词,离开/动词,距离。C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动词,回,返回。D 项动词,断绝/副词,极。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乌鹊南. 飞 B.榆柳荫.后檐 C.鼓. 瑟吹笙 D.天下归. 心 答案 D 解析 D 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A 、B 、C 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A 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B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C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B.误落尘网中。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开荒南野际。

答案 A 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B、C、D三项都是省略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心 ..而离居 B.人生几何 .. C.忧伤 ..墟里烟 ..以终老 D.依依 答案 C 解析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项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D项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6.下列对《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短歌行》中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 答案 D 解析“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错,应该是“希望天下贤士归服自己”。 7.《归园田居(其一)》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田园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 B.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C.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D.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 答案 A 解析不是“间接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1)

【成才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课后强化 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忧伤终老辟如朝露慨当以慷 B.攸攸我心兰泽芳草周公吐哺 C.山不厌高越陌度阡乌鹊南飞 D.绕树三匝同心离居误落陈网 【答案】C(A.辟—譬,B.攸—悠,D.陈—尘。)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气质,性格) 忧思 ..难忘(功业未就而老将至的焦虑之情) B.食野之苹.(苹果) 越陌.度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C.桃李罗.堂前(排列) 枉.用相存(枉驾,屈就) D.羁.鸟恋旧林(束缚) 乌鹊 ..南飞(乌鸦) 【答案】B(苹:艾蒿。) 3. 下列句子中没有用“互文”手法的一句是( )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答案】 D 4.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答案】D(“赋”的手法,直陈其事,不对,应为比的手法。) 5.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 B.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 C.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D.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的】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华师大版历史九下第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九下第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第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 发》教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 【内容标准】(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2)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考试标准】 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理解: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与一战的爆发,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2、过程与方法:分析教学法,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一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与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要点】 要点: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一战的爆发。 重点:两大军事集团成与一战的爆发。 难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 【新课探究】 一、两大军事集团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项目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1860年工业产值位次 1 2 3 4 1910年工业产值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3 4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帝国主义矛盾和战争的根本原因 2.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英国法国俄国德国 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 三 国 同 盟(普法战争) (世界殖民霸权) ( 巴 尔 干 )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萨拉热窝事件 —— “一战”的导火线 理解: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有时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讨论思考: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 ,会不会发生“一战”? 提示(一):会发生战争,理由:一战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矛盾的激化更是加剧了战争危机。 提示(二):不会发生战争,理由:“暗杀”等恐怖事件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和机会,如果没有这类事件,战争可能推迟或避免;二战后至今,恐怖事件、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新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等现象依然存在,但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 2、“一战”的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一战爆发。 3、一战的起止时间1914 年——1918年 4、 一战的双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结合考试标准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萨拉热窝事件等内容。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协约国(英、法、俄) 同盟国(德、意、奥 世界大战如箭在弦 疯狂扩军备战 协约国 同盟国 英 俄 德 奥匈 土耳其 保加利亚 意 法 塞 美 中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