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语境下的赵树理现象

接受语境下的赵树理现象
接受语境下的赵树理现象

收稿日期:2012-05-10作者简介:任晓兵(1978 ),男,山西太原人,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2年9月第31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2Vol.31No.9

“接受语境”下的“赵树理现象”

任晓兵

(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赵树理以他的写作真正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方针,在特定的时期被树为“方向”,成为解放区文艺工

作者的楷模;建国后,赵树理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人生境遇上都遭遇了磨难,“方向”的意义完全被剥蚀,从

“宠儿”变为

“弃子”。造成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赵树理写作与特定时期的接受语境特别是意识形态语境对他的规约有关。因此,从接受语境的角度分析“赵树理现象”,可以揭示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意识形态话语对作家的创

作要求与作家执著坚守自我写作理论主张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冲突关系。

关键词:赵树理;文艺大众化;接受语境;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I206.6;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09-0064-05

作为最了解农民情感机制和生活原态的“文摊

文学家”赵树理,自觉实践着左翼文学运动孜孜以求但却始终未能有效实现的文艺大众化目标。以工农的口语为写作话语,采用民间说书的文本结构,只写自己最熟悉的农村生活,要求文学创作要直接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服务,要产生向农村大众宣传党的

政策的效果,

这是赵树理文学创作自我追求的主张。在此主张下,赵树理创作了《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为解放区民众竞相传阅的小说。这些小说如实描述了民间底层的生活常态以及存在矛盾,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尖锐矛盾。1942

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

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

一片”[1]

,明确提出了文艺必须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赵树理的创作就在一定意义上吻合了《讲话》的精神,在无意中自觉顺应了文艺大众化的方向。在这样的情境下,赵树理被党的文艺领导者选中成为实践文艺大众化的典型和楷模,并在作家本

人并不十分情愿的情况下被树为“赵树理方向”,一

时间成为解放区文艺界的“宠儿”。然而,就是这位

被党的文艺工作领导者周扬以《论赵树理的创作》为文题加以全面肯定的作家,却在被树立为“方向”

之后的第二年始,其创作“方向”的意义就逐渐被销

蚀,最先是受到中宣部的批评;之后围绕他写作出的《金锁》、《传家宝》、《三里湾》等,不断地遭受批判,

“宠儿”成为“弃子”;最终因剧本《十里店》在文革

刚开始就被林彪、“四人帮”作为是作家

“丑化”、“污蔑”农村现实的“罪证”,受到人身攻击致使作家含

冤而死。

从1943年赵树理第一次听到党的肯定声音,彭

德怀为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出版题词“像这种从

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

[2]281

;再到1946年周扬的全面肯定;再到1947年被确立为

“赵树理方向”;再到1950年之后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自身的命运都戏剧性地一年年急转直下,

终致1970年含冤而死。“赵树理现象”似乎不可思

议,然而却是历史的实在。怎样看待这种“赵树理

现象”,从接受语境的角度切入分析,可以拂去覆盖在历史真相上的尘埃,还原一个真实的赵树理写作与党的文艺政策之间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的关系。

30年代的“左翼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学形态。这是由于虽然“五四”以后十

年的文学都在努力实践着启蒙民众的历史任务,

但难以避开的雅化体式还是较难真正做到对民众的启蒙。这是由于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是文化程度不高甚

至毫无文化水平的底层民众,

特别是农民。这一群体,正是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拯救的对象,但同时他们也是党的革命斗争发展壮大依靠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所以,党极欲通过宣传的途径调

·

46·

当代文学课件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 绪言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1、概念: 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地域:大陆地区 2、有关概念的争论: 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 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 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 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 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现代性 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强烈的现实关照 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 新中国文学: 1949-1966:简称“十七年”。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 1966-1976:革命十年。文学的浩劫时期 新时期文学: 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 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 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 2、作家的整体更迭 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 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这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容混为一谈的概念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著作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一样,赵树理小说也不等于赵树理小说模式。 赵树理小说独树一帜,概言之,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文本内容看,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其小说十有八九是为问题开药方。“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3],“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4](P30)。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二是从艺术形式看,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5](P519)。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塑造主要运用传统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性格特点,栩栩如生;文本语言去粉饰,勿卖弄,善用白描手法,清水出夫蓉,“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6](P259),“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予以充分地加工,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或戏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6](P259) 。此外,在“绰号”艺术的运用、民情 “赵树理的创作把文艺的民族化、风俗的描绘等方面,赵树理的小说均颇具民族风味。总之, 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7](P379)。 二、昔日文坛的灿烂红旗 赵树理的登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之果。一代大师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作如是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8](P80)。正是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才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面向载封建之道的旧文学猛然开火,一面窃得外国文学的圣火,着力创建全然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致力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遗憾的是,在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下,本来就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文学革命的发展又极迅猛,人们无暇对西方各种思潮进行消化,鉴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有明确的目的意识,为农民、写农民、给农民听、给农民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结构完整、趣味性强。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本文主要从赵树理的作品入手,分析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政治问题小说文学大师《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李有才板话》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因为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享誉整个解放区,并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小二黑结婚》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使赵树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三十年代左翼进步文艺界撒下的种子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此后,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的接

连问世,进一步显示出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使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邪不压正》发表后却又受到严厉批判,最后这个只着眼于农村题材的作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作品只是真实的反应了不同时期农村的面貌以及出现的问题,却忽而誉满天下忽而谤满天下。 一、文学创作与政治的方向 (一)政治方向下的创作 赵树理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号召文化界学习,之后的《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也是备受推崇的佳作。但在1948年创作的《邪不压正》却受到了批判,而后的《三里湾》虽为赵树理赢回了一些声誉,但是《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却再一次为他的写作生涯带来厄运,直至文革被迫害,赵树理几乎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成名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在1943年10月《解放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走“工农兵方向”要做到“文艺为大众服务”。《小二黑结婚》发表于1943年5月,描写了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表现了民主政权在农村中的力量,这正好与《讲话》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赵树理被党的文艺干部周扬积极宣传,树立为了“方向作家”是《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二)文学创作的褒贬 因为赵树理的小说是搭上了“政治方向”这趟顺风车,所以在一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赵树理的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建国前后形成了巨大差异,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论题。笔者以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结合具体作品和具体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了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意义及塑造方法,以期加深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赵树理先生的热爱者对先生的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键词:人物形象;特定时期;农民;方法

前言 赵树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他开创的以山西作家群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树理的小说根据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揭示的社会意义,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方法,文学史上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 在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势下,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层次鲜明地塑造出了特定时代里的三类人物。 (一)因循守旧,深受毒害,难以摆脱旧思想的“老一代” 由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们本性善良,潜意识里已把旧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试图让下一代沿袭下去。致使很多时候我们不由得“怒其不争”,从而在心灵深处感觉到思想变革的重要性。赵树理先生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一类人物: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他们都有极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关系,理由也简单的可爱。一个认为命相不对;另一个则反对自由恋爱。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颇为可笑,但在40年代的中国,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老一代的一个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民间文学特征原创

试论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汉语言文学本科 分校:XXXX :XXX 学号:123456

目录 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 (4) 二、体现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 (12) (一)从叙事策略上看 (12) (二)从价值追求方面看 (12) 三、具有民间文学直接的人民性特征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试论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 容摘要:树理是一位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艺术家,第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他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落后的但却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山区农民家庭,他一贯追求通俗化、大众化,追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形式;他在农民土地上出生、成长、工作,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在农民中间创作,农村生活是他创作的土壤。小说《小二黑结婚》是树理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有着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也是最能说明其特色的作品之一。 关键词:树理民间文学传承性变异性人民性 树理是一位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无论是选题、情节结构、叙述表达,还是人物形象、语言对话,都富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为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所喜闻乐见。1943年5月,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树理的成名之作。这篇小说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结合当时农村

斗争的需要加工提炼而成的。小说发表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源于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同样也是如此。在这里,我就主要谈一谈自己对这篇小说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的理解。我认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 一般来说,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我们可以称其为传承性。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一些常见的体裁、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格式,在人们口头世代相传沿袭长久。树理小说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并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树理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意愿。” 而树理借鉴“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 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 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16771440.html,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作者:王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 摘要: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包含多个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意义。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词汇的多样性特征,但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对词汇意义的错误理解。语境与词汇的意义是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语境可以帮助学习者辨识词汇意义及用法。本文试图从认知语境下的视角,结合中文和英文的实例,来探讨认知语境下的一词多义现象,从而加深学习者对语境的认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一词多义 前言 一、一词多义现象 不论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很常见的。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包含多个不同但却相互又联系的意义,是一种词汇语义的多义聚合关系(兰:2012)。一词多义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词汇的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属于词汇的引申义;而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词汇的比喻义。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借助语境来确定词汇的意义,词汇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人们会以多义词中多个义项中的基本义为基础,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延申或辐射出其它的义项(诸:2013)。但是其实同一个词的这些义项都是属于同一认知范畴的,意义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人们在接触这些义项时并不会觉得陌生。 二、认知语境 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传统的观点认为语境在人们交际之前设定好的,具有静态的特征。Sperber和Wilson(2001)在其发表的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中第一次提出“认知语境”,并指出认知语境是由一系列可感知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指的是他能感知到或推理出的现象以及对他来说所有明显的现象。一个人的整体认知环境就是其物理环境和认知环境的相互作用,并由他的认知能力和他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认知语境具有三个特征:建构性、动态性以及缺省性。建构性强调认知语境与人类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靠知觉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组织建构形成各种假设储存在人的记忆库中。动态性强调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会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每一个话语理解,都要激活与其相关的不同的百科知识和经验,从而交际双方需要为每一个话语建构出不同的语境。这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1)[1]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初稿) 题目: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指导教师:杨晓峰 准考证号:032204100089 考生姓名:张延平 宜宾(地、州)南溪县(市、区) 工作单位:南溪县大观中学 写作时间:2010年8月28日_

题目提纲、、、、、、、、、、、、、、、、、、、、、、、、、(1)内容提要、、、、、、、、、、、、、、、、、、、、、、、、、(2)摘要、、、、、、、、、、、、、、、、、、、、、、、、、、、(3)关键词、、、、、、、、、、、、、、、、、、、、、、、、、(3)引言、、、、、、、、、、、、、、、、、、、、、、、、、、、(3)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形成基础、、、、、、、、、、、、(3)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表现、、、、、、、、、、(4) 1、通俗化、大众化、、、、、、、、、、、、、、、、、、、(4) 2、形象化、、、、、、、、、、、、、、、、、、、、、、、、(5) 3、个性化、、、、、、、、、、、、、、、、、、、、、、、、(6) 三、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政治和文学史上的影响、、(7)注解、、、、、、、、、、、、、、、、、、、、、、、、、、(7)参考文献、、、、、、、、、、、、、、、、、、、、、、、、(7)

内容提要: 赵树理被视为中国文学走民族化,大众化之路的典范,是他长期在农村生活体验的结果,是毛主席《讲话》后最能体现讲话精神的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体现在赵树理作品的语言上,赵树理那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就是民族化,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就因为这种“喜问乐见”的形象的口语化语言体现了和解决了中国现在文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民族化,大众化问题,确立了赵树理在中国现代化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小二黑结婚》赏析

《小二黑结婚》欣赏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一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

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 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赵树理一贯致力于大众化的文艺,同农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十分熟悉翻身农民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因而在表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主题上显示了开拓性。 最后,从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上说,赵树理力避因袭别人和自己作品的旧套,务求出新。如果不跳出名著的窠臼,把《小二黑结婚》也写成爱情悲剧,恐怕不会有什么震动,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独辟蹊径,勇于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把悲剧结尾改成喜剧结尾。这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赵树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才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现实性 赵树理是一位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的革命作家,他总是直面人生,针对现实中的旧人旧事旧作风痛下针砭,对新人新事新风尚热情讴歌。因为看到“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成绩所迷惑”,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因为“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便写了《地板》;因为流氓钻空子和少数农村干部变坏,常使土改发生偏差,为了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知所趋避”,

试论赵树理的“难题”小说

试论赵树理的“难题”小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每个新社会都有一部苦难的前史。“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人间城郭”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旧貌换新颜,天翻又地覆。农村社会的权力秩序、社会结构和文化惯习“遭遇”革命之后,创生出全新的形态。新政权越出了“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宿命,试图重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打断旧有的历史秩序意味着占被压迫的大多数在“翻身”的同时也要“番羽心”,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唯有如此,新社会才会真正降临。 赵树理在其高度自觉的创作中展现了华北农村由旧到新的历史命运,被誉为“黎明时期的歌手”。传统文学史认为,他始终扎根于大地深处,以执事者(生产者)的视角来书写“问题”①。他的小说借事说理,体察世情,感染人心②,试图将新政权构筑在普通民众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同时对历史的“债务”和“落后性”进行清理和改造,使新社会之建立变得可能。这与其说是个学术问题,毋宁说是部清偿“债务”进而涅渠

的历史剧,有其丰厚的羽翼和细密的肌理。 一、债:乡治的败坏 20世纪前的国家政权需要借助士绅来间接控制乡村,即所谓的“皇权不下县’,③。正如黄宗智所言,“革命前的自然村,既不纯粹是形式主义推想中的而向市场的单位,也不纯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对立的单位。它同时是一个散沙似的街坊,分层化了的社团和闭塞的共同体”①,华北平原上散落的闭塞共同体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未改变。赵树理的书写对象正是这些闭塞而又有内生政治结构的单位。由于缺乏外部权力的竞争,乡村领袖在现代政权进入之前占据绝对主导的位置③。在赵树理早期的小说《悔》(1929年)中,陈锦文的父亲将乡间的公举社首①与尧舜时代公举朝廷相提并论,是“人人都有选举权”的一种表现。社首代表民意,普通百姓服膺这样的权力秩序。 《刘二和与王继圣》(1947年)描写了村长和四个社首在拜亭看戏的场景:“戏开了,他们嫌拜亭上离得太远听不清,叫打杂的又在庙院上半院安排了些桌椅,摆了些梨儿桃儿,然后从拜亭上移下来坐在新座位上。”②庙院的上半院被村长和社首占据;社房楼上对而的东敞棚楼是专供妇女看戏的,地主家的继圣他娘和他姨姨来得迟了,“按常理她们只好坐在后边,可是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无论是教育方针还是新课标都强调了“美”。其实这里所说的“美”即“美育”,是指:“当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魅力,如果能将它与其它各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中学生素质将发挥出独一无二的功能。 那么,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鉴赏作品中的美呢?下面我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为例,从主题、人物、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握这篇小说的审美特点。 主题之美 主题是文学作品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时表 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因为它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美的载体之一,因而文章的主题具有美的外在和内涵。一般可以通过深入地研究事件和人来进行,不同的小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也有着不同的主题之美。 《荷花淀》的主题的美是独具一格的。在这篇小说中,战争似乎总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即使是较为清晰的那一场伏击战,作者也只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来描写,不着意展示战争中本应有的严酷、壮烈和惊心动魄。作者精细的笔墨更多地用在展现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儿女身上 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上了。正是这群优秀的冀中儿女身上迷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压制住了残酷战争,从而向我们昭示了本文美的主题:人性美、人情美是战胜战争最有效的武器。难怪孙犁也说:“我最喜欢我写新的抗日小说,因为它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 人物之美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部小说有无令人不忍释卷的魅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吸引人至关重要。因此,所塑造的人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整部小说具有美的特性的点睛之笔。 孙犁的《荷花淀》是美的典范。说它是美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犁在这篇小说中独创了集人美、人情美为一身的以水生嫂主要代表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小说一开篇,便将女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由皎洁的月光、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doc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学生姓名:蒋 指导教师:吴职称:副教授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课题名称: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系别 __文学院 ______ 专业 __汉语言文学__ ____ 班级 __ 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____ __ _ 姓名 __蒋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2014年3月20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2014年3月25日 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目录 题目 (1) 摘要 (1) 关键词 (1) 英文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赵树理作品中农民形象的类型 (3) (一)老一代农民形象 (3) (一)新一代农民形象 (4) (二)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的农民形象 (5) 二、赵树理塑造农民形象艺术手段与特色 (6) (一)人物对话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6) (二)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展示农民形象 (6) (三)以大团圆的结局来刻画人物 (7) (四)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8) 三、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从认知语境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地方隐含意义

从认知语境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地方隐含意义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5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6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7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 8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9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10 《天边外》的悲剧分析 11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12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3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4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15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 16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17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18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19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20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21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2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23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24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 25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2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2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28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29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30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1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32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 33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34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35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36 浅析新闻发布会口译语言的语体学特点 3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38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39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40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 41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42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43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44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45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46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47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48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49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50 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 5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现代文学史试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讲习所 2.朦胧诗 3.反思文学 4.革命样板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周立波反映故乡农村生活的短片小说,在五十年代的环境中应该说是很有特色的。虽然 他也不免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但他的创作时间,无意中在和之间建构起了自己的艺术空间。 2.小说不仅解释了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同是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 道路才能成功的“必然规律”。 3.1952年开始创作的《林海雪原》是一部影响最广泛的“革命通俗小说”。 4.“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创作上确实出现了突破教条主义的新面貌,这一时期的作品创 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外部世界或社会生活的,可以称作是的创作; 一是走进人性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情感和价值的,可以称作是。 5.自“文革”开始到七十年代初,在文艺领域的废墟上,唯一被允许存在的就是所谓 的。 6.从早期《小说月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后来的张恨水小说,台湾日据时期《三六 九小报》、《风月报》上的通俗文学,一直到高阳的历史小说,、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基本都是沿着创作这条路走下来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红旗谱》艺术成就。 2.试论“伤痕小说”的艺术特征。 3.郭小川诗歌的创作特色。 4.简述赵树理现象 四、论述(不少于500字,20分) 大仲马曾说,历史是一个用来挂自己的小说的“钉子”。金庸也是件了质疑方法。他的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那么,请你谈谈在历史想象和文学想象之间,金庸是如何充分展示和表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国人的性格和历史命运的惊人才华。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题目提纲、、、、、、、、、、、、、、、、、、、、、、、、、(1)内容提要、、、、、、、、、、、、、、、、、、、、、、、、、(2)摘要、、、、、、、、、、、、、、、、、、、、、、、、、、、(3)关键词、、、、、、、、、、、、、、、、、、、、、、、、、(3)引言、、、、、、、、、、、、、、、、、、、、、、、、、、、(3)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形成基础、、、、、、、、、、、、(3)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表现、、、、、、、、、、(4) 1、通俗化、大众化、、、、、、、、、、、、、、、、、、、(4) 2、形象化、、、、、、、、、、、、、、、、、、、、、、、、(5) 3、深度化、、、、、、、、、、、、、、、、、、、、、、、、(6) 三、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政治和文学史上的影响、、(7)注解、、、、、、、、、、、、、、、、、、、、、、、、、、(7)参考文献、、、、、、、、、、、、、、、、、、、、、、、、(7)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摘要:本文对赵树理小说语言口语化特征的形成及特点(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深度化)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赵树理语言艺术

在现代文学语言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1906—1970)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是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有他特殊的农民气质,能自然自在地写出真正的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由于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在学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写的,被视为最能体现毛主席《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方向性”文学的代表,是“一位具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种“方向性”的文学是怎样在作品语言中体现的?本文就是赵树理小说语言艺术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形成的基础 一个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所就,它是作家长期从自身生活的语言环境中既潜移默化吸收,又不断弃旧图新、勇于探索、追求的结晶。 赵树理出生山西沁水县农村。1906年至1925年夏,一直在家乡务农,长期的农村生活与农民打成一片。这使他既精通各种农村技艺,深切地体验到农民的喜怒哀乐,更接受民间艺术与农民语言的熏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农村生活基础。可以说,赵树理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的农民保持着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他的根深植于农村,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思想气质都彻底农民化、农村化的。他在师范学校读书时,阅读了大量鲁迅等前辈作家的作品,认识到现代文学脱离人民大众的特点,立志做一个与封建小唱本争夺阵地的“文摊文学家”,使新文学真正走向劳动人民。于是,赵树理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和艰难的跋涉,成为一位把自己的全部创作都贡献给广大农民兄弟的“农民作家”,亦称“为农民代言的小说家”。②他的小说,语言风格清新,具有鲜明的山西乡土气息和社会风俗气息,并以他为代表,逐步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勃勃生机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尔基在论述文学语言时,曾引过一个民间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③赵树理同志的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正是“可以粘住一切”的“蜜”吗?这种“蜜”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在《讲话》中提到要写老百姓“喜闻见乐”的作品,要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毛主席《讲话》要求与赵树理长期以实践中体验追求的方向、志趣完全吻合,他曾说,《讲话》更坚定了我为普通群众写读本的信心。④赵树理以此作为创作起点,锲而不舍地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一条深深的足迹。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特色: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 总体说来,赵树理小说实践了他追求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具体体现在小说语言上,以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为特征,下面分别论述。 1、口语化,是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语言从语体色彩分阶段口语和书面语。由于赵树理描写的对象---中国农村中普通的农民,加上他自己是农民出生,在他笔下,农民已不是30年代作家笔下模糊苍白的概念化形象,而是作为生活的真正主人和作家热情歌颂的对象,有鲜明的个性气质和真正可信的生活环境。这标志着赵树理对农民题材的描写,对于农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程度,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样,对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来说,有了为自己说话的人,有了歌颂自己的感兴趣的作品。了让农民朋友们更好的读得懂,不识字的也读得懂,这就要求用口语化。赵树理切切实实的做到了这一点。赵树理的小说大都故事性很强,而朴素明快的口语,正是作家用来叙述故事的最得力的手段。一部故事性强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