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分离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分离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分离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分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的技术

2.掌握选择培养基的设计和配制

3.掌握特定菌种筛选方法

4.掌握菌种鉴定方法

5.测定菌种生长曲线和纤维素酶的活性

二、实验原理:

该研究设计性实验是利用纤维素酶产生菌可以分解纤维素酶,故而在含有羧甲基纤维素的平板(pH9.0)上可形成透明圈的原理和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

三、实验内容:

(1)培养基

①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同体培养基:

250mL三角瓶、1.8g营养肉汤、100mL水、pH9.0、2g CNC-Na、2g琼脂、搅拌均匀包扎灭菌

液体培养基:

250mL三角瓶、1.8g营养肉汤、100mL水、pH9.0、2g CNC-Na、2g琼脂、搅拌均匀包扎灭菌(配制2份备用)

②摇瓶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蛋白胨1.0%、酵母粉1.0%、CMC-Na1.0%、NaCL0.5%、KH2PO4

0.1%,另配10%NaCO3,分开灭菌后与上述培养基成分按1:9的比例混合均匀,使培养基的初始PH为9.5-10

(2)配制筛选平板和斜面培养基

在超净台中将上述培养基倒入平板和试管,试管倾斜放置,待培养基凝固后,低温保存,待用。

(3)菌种筛选

①称取土样10g,用无菌水稀释定容至100mL,将土壤液稀释至移取

150mL土壤悬液到筛选平板A,均匀涂布后于30。C恒温培养箱培养12h.

②待平板A长出单菌落后,用接种环挑取每个单菌落的一半到另一筛选平板C上,作染色鉴定,原来平板B保存于4。C的冰箱中,保藏备用

③将用于染色鉴定的筛选平板C于30。C恒温培养1-2d,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1mg/mLa的刚果红溶液,并染色1h;弃去染液,加入适量1mol/L的NaCla 溶液,洗涤1h,若细菌产生纤维素酶,则在菌落的周围会出现清晰的透明圈,依据透明圈的直径大小选择产生酶菌株。

④将纯化的产纤维素酶菌株接种到斜面培养,待用。

(4)生长曲线的测定

流程种子液→标记→接种→培养→测定

①种子液制备

取大肠杆菌斜面菌种1支,以无菌操作挑取1环菌苔,接入肉膏蛋白胨培养液中,静止培养12h作种子培养液

②标记编码

取盛有50mL无菌肉膏蛋白胨培养液250mL三角瓶11个,分别标号为0、1.5、3、4、6、8、10、12、14、16、20h③接种培养

用2mL无菌吸管分别准确吸取2mL种子液加入已编号的11个三角瓶中,于37。C下震荡培养。然后分别按对应时间将三角瓶取出,测OD值

④生长量测定

将未接种的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倾倒入比色杯中,选用600nm波长分光光度计上调节零点,作为空白对照,并对不同时间培养液从Oh起依次进行测定,对浓度大的菌悬液用未接种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适当稀释后测定,使其OD值在0.10~0.65以内,经稀释后测得的OD值要乘以稀释倍数,才是培养液实际的OD值。

⑤结果

将测定的OD值填入下表

时间(h)对01.534681012141620照

光密度值

(OD600)

以上述表格中的时间为横坐标,OD600值为纵坐标,绘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5)发酵产酶

①将经筛选的单菌落有斜面培养基接种到30mL(205mL的三角瓶)摇瓶发酵培养基中,于摇床37。C,225rpm下培养48h,制成液体菌种。

②然后按1%的接种量将液体菌种加入到50mL(250mL的三角瓶)摇瓶发酵培养基中,在摇床床37。C,225rpm下进行发酵。

③取培养适当时间(具体根据生长曲线制定)的发酵液在高速离心机中进行4。C,8000rpm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6)酶活性测定(与测生长曲线可以同步进行)

①标注曲线的绘制(根据实际测定的酶液吸光值,对应该曲线可以查出相应的酶活力)

分别吸取0.5%标准葡萄溶液2.0、4.0、6.0、8.0、10.0mL,分别定容至

50mL。

再分别吸取上述溶液各1.5mL于比色管中,各加1.5mL3,5一二硝基水杨酸溶液,煮沸5min(另作1管对照,取1.5mL蒸馏水,加1.5mL3,5一二硝基水杨酸溶液,同样煮沸5min。

冷却后,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比色,以光密度做纵坐标,对应标准葡萄糖溶液含糖的毫摩尔数(酶活力)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②取菌液在8000r/m下离心10min,得到的上清液为酶液。

④取0.1mL酶液(另取0.1毫升酶液在沸水浴中煮20min灭活对照),加入1mL pH=8.04的1%CMC-Na溶液,置于55。C中恒温反应30分钟然后加入

1Mldns,在沸水浴中显色10分钟,再加入2毫升水,测540nm吸光度(以灭活的的酶液经同样操作后作为对照)。用葡萄糖做标准液以每小时生成相当于

1mg葡萄糖作为一个活力单位U。

(7)菌种鉴定

取筛选平板C的单个菌落,在载玻片上进行革兰氏染色鉴定观察。

(8)菌种保存

①无菌甘油制备

将适量的60%的甘油置于三角瓶中,外加封口膜,121。C,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后,备用。

②菌悬液的制备

将菌种培养液(4000r/min),倾去上清液,并用相应的新鲜培养液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然后用移液管移取0.5mL菌悬液,置于一支无菌试管中。

③滴加甘油

在上述试管中加入0.5mL60%的甘油,密封无菌试管,并在低温保存。

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条件研究

第2章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条件研究 2.1引言 醋酸菌包括醋酸杆菌属和醋酸单胞菌属[30],又名醋酸细菌。醋酸菌的细胞一般为杆状、直或者稍弯,也有少部分像椭圆形,由单个、成对或者成链状排列的,大小一般在0.6~0.8×1.0~3.0 μm。醋酸菌没有芽胞是革兰氏阴性菌,它有的细胞是周生鞭毛种类,一般在液面上生长会形成较厚的菌膜。黑色醋酸杆菌等为另一些种类的醋酸菌细胞是端生鞭毛。醋酸菌的分布广泛,在未灭菌的醋、啤酒、黄酒中果酒,以及在果园的土壤中、葡萄或酸败食物表面中都有生长[31]。醋酸菌是酿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醋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醋酸和其他有机酸,而且还有醇类[32]。 本章节研究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条件,通过平板分离、革兰氏染色、产醋酸实验,并经生理生化鉴定和查阅伯杰氏手册,做出进一步鉴定。 2.2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材料与仪器 分离样品:取自湖北某果醋厂发酵的醋醅。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型号及产地如表2.2.1.a。 表2.2.1.a主要仪器设备 Tab 2.2.1.a Main instrument equipment 主要仪器型号厂家 生化培养箱 双目生物显微镜 分析天平 手提式不锈钢蒸汽灭菌锅 超净工作台 精密数字式酸度计 PYX-250S-A BME(BA/E3) BS224S DSX-280B SW-CJ-1FD pHS-3C 长沙科技 科力仪器 德国莱卡 北京化丰 上海南鹏 上海科技

试验试剂:葡萄糖、酵母膏、甘油、无水乙醇(95%)、CaCO3、(NH4)2SO4、K2HPO4、KH2PO4、MgSO4·7H2O、FeCl3、乙酸钙、乳酸钙、浓硫酸均为分析纯;琼脂食用级。 2.2.2培养基[33-37] 表2.2.1.b培养基成分表 Tab 2.2.1.bMedium composition 名称葡萄 糖 酵母 膏 无水乙醇 (v/v) 琼 脂 CaCO3备注 ⑴基础发酵培养基1%1%3%pH 4. 5 ⑵分离培养1%1%3%2%2%pH自然 ⑶斜面保藏培养基1%1%3%2%1%pH自然 ⑷液体保藏培养基1%1%1%pH自然 ⑸改进后的斜面液体 保藏培养基 1%1%3%2%1%pH自然 ⑹发酵培养基1%1%7%pH 4. 5 ⑺Horyer-Frateur培养 基 3%pH自然 ⑻GYC培养基10%5%2% 2. 5%pH自然 ⑼高糖培养基30%1%2%2%pH自然⑽生酮培养基3%2%甘油3% ⑾产5-酮基葡萄糖酸 盐培养基 3%1%2%2%pH自然 ⑿氧化乙酸培养基1% 1% 2% 乙酸钙1% pH 7.2 ⒀氧化乳酸培养基1% 1% 2% 乳酸钙2% pH7.0-7.2 ⒁乙醇培养基1% 3% 2% pH自然注:培养基⑸在斜面保藏培养基⑵上,30℃培养24 h,加入无菌碳酸钙,灌入并液体培养基到斜面上,至离管口2cm处,密封冷藏;培养基⑺其他成分有(NH4)2SO40.1%,K2HPO40.1%,KH2PO40. 01%,0.025%,FeCl30. 0005%;以上培养基均以121℃灭菌20 min。 2.2.3醋酸菌的分离纯化 2.2. 3.1分离纯化实验 称取醋醅样品5g,液态增殖培养48h后,按照浓度梯度10-6、10-7和10-8,

从土壤里筛选产纤维素酶细菌的步骤

从土壤中分离产几丁质酶的真菌 作者:王春学号:11101680 摘要:几丁质是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生物多聚体,它广泛存在于真菌、硅藻、节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生物体中,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结构物质,同时还是昆虫中肠围食膜的主要成分[1].几丁质酶(Chitinase,EC3.4.1.14)[2]可催化水解几丁质的β21,4糖苷键生成N2乙酰2D2氨基葡萄糖(NAG),它在植物病虫害,尤其是对真菌病的防治方面,以及在几丁质废物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通过几丁质作为碳源,从土壤中筛选产几丁质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 1.1.1 平板培养基 (1)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蛋白胨10g,K2HPO40.7g,MgSO40.5g,KH2PO40.3g,胶体几丁质5.0g,琼脂15~20g,蒸馏水1L,pH值为7. 2.(2)纯几丁质培养基:胶体 几丁质 5.0g,KNO31.0g,NaCl0.5g,K2HPO40.5g,MgSO40.5g,FeSO40.01g,琼脂20g,蒸馏水1L,pH值为7.2.1.1.2 摇瓶培养基 (1)种子培养基(LB培养基):蛋白胨10g,酵母膏5g,NaCl10g,蒸馏水1L,pH值为7.0.(2)发酵培养基:用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但不加琼脂 1.2 菌株的分离 1.2.1 菌株初步分离从生产几丁质的工厂排污沟附近土壤采集土样,经过烘干及风化干燥,置于60目分样筛过筛,备用.称取1g土样放入加有9mL无菌水的离心管,分别稀释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溶液.从10-3,10-4,10-5,10-6不同稀度倍数的4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mL,接种在纯几丁质培养基和细菌几丁质培养基的平板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在30℃下培养72h. 1.2.2 菌种的二次筛选从第1次稀释涂布的平板中挑取可以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再一次通过稀释涂布的方法,将其接种于纯几丁质平板和细菌几丁质平板上,培养72h,以取得纯菌落平板.从第2次筛选的纯菌平板上选取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的菌种,将其接种于50mL的LB种子培养基上,12h后以2%的接种量接于100mL的细菌几丁质发酵培养基中,在30℃下进行扩大培养. 1.3 菌种的鉴定 1.3.1 细菌染色体DNA提取从新培养产几个质酶活性高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平板上,挑取一环菌落至加有500μLTE缓冲液的1.5mL微量离心管中,混匀后沸水浴1.5min,迅速低温离心(12000r?min-1)10min,取上层清液分装后,置4℃下保存备用. 1.3.2 16SrDNA引物根据16SrDNA的结构,应用B2/B3做引物,该引物扩增片段包含V8和V9两个高变区,扩增产物大小为1050bp(basepair,碱基对)左右.这两个引物序列为B2:5’2ACGGGCGGTGTGTAC23’;B3:5’2CCTACGGGAGGCAGCAG23’. 1.3.3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PCR反应体系为20μL,二次蒸馏水1 2.6μL,10倍扩增缓冲液2.0μL,25mmol?L-1Mg2+1.6μL,各2.5mmol?L-1的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0.4μL,20μmol?L-1引物各1.0μL,DNA模板1.0μL,5GU?L-1Taq酶0.4μL.PCR循环:94℃预变性5min,94℃变性60s,50℃退火60s,72℃延伸90s,循环30次,并在72℃后延伸15min. 1.3.4 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用1倍的TAE缓冲液配制质量分数为1%琼脂糖凝胶.取PCR 扩增产物10μL,加2μL溴酚蓝指示剂,混匀后加样,于100V下电泳1.5h,紫外灯下观察电泳结果. 1.3.5 序列测定与分析将观察到的PCR产物切胶,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连接到

微生物综合试验——产淀粉酶细菌菌株的筛选和培育

产淀粉酶细菌菌株的筛选和选育 邢大鹏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08-1班) 摘要:从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淀粉酶的细菌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菌株与芽孢杆菌属(Bacillaceae)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Cohn)种的特征基本一致。然后利用划线分离法和富集培养制备一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最后利用DNS法测定其产酶活力。 关键词:淀粉酶,产酶,细菌,枯草芽孢杆菌 Amylase production screening and selection of bacteria strains Xing Dapeng Abstract: From th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ampus in the A strain of soil amylase producing bacteria strains.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st showed that, strains and Bacillus (Bacillaceae) in 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subtilisCohn) basically the same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Then use the train crossed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preparation of certain bacillus subtilis, finally, using the DNS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enzyme production vigor. Key words: amylase, enzyme production, bacteria,Bacillus,stubtilis. 芽孢杆菌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细菌之一。早在1835年,Ehrenberg所描述的“Vibriosubtilis”即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枯草芽孢杆菌”,它是由Cohn于1872年正式命名的,现作为芽孢杆菌属(Bacillaceae)的模式菌株[1]。从生物学特性来讲,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典型的芽孢杆菌特征,其细胞呈直杆状,大小(0.8-1.2)μm×(1.5-4.0)μm,单个,革兰氏染色阳性,着色均匀,可产荚膜,运动(周生鞭毛);芽孢中生或近中生,小于或等于细胞宽,呈椭圆至圆柱状;菌落粗糙,不透明,扩张,污白色或微带黄色;能液化明胶,胨化牛奶,还原硝酸盐,水解淀粉,为典型好氧菌[2]。 1997年,Kunst F.等人首先完成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将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3]。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复习课程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组别:第*组 班级:生工**班 组员:***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

二、实验内容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 三、实验原理 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并进行培养,根据奶粉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将初筛的蛋白酶产生菌接入产酶培养基振荡培养,测定蛋白酶的活力,最终得到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也可直接将细菌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土壤样品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及平板、奶粉培养基平板、 45mL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 3.仪器及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锅、 摇床、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 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容量瓶、漏 斗、试剂瓶、漏斗、载玻片、滤纸、擦镜 纸。

五、操作步骤 (一)配制所需培养基 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琼脂 1.5~2.0g,水 100ml,pH 7.2 配制200mL 奶粉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 琼脂 2.0g,水 100ml,pH 7.0~7.2 脱脂奶粉 3g,配制200mL (二)分离 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植被1:10土壤悬液。 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 管放入75~80℃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 菌。 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μL,涂布接种到牛肉 膏蛋白胨培养平板,后将平板倒置,于30~32℃下培养 24~48h. 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 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 为芽孢杆菌。 (三)筛选

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与筛选

实验十、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与筛选 ——培养基配制及样品采集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菌种选育技术中从自然界中采样的技术,掌握芽孢杆菌筛选的特异性培养基配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自然界含菌样品极其丰富,土壤、水、空气、枯枝烂叶、植物病株、烂水果等都含有众多微生物,种类数量十分可观。但总体来讲土壤样品的含菌量最多,土壤由于具备了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空气和水分,是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到任何所需的菌株,空气、水中的微生物也都来源于土壤,所以土壤样品往往是首选的采集目标。但各种微生物由于生理特性不同,在土壤中的分布也随着地理条件、养分、水分、土质、季节而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分离菌株前要根据分离筛选的目的,到相应的环境和地区去采集样品。 三实验材料 1. 采样器具:灭菌的牛皮纸袋、小铲刀(或不锈钢勺)、温度计、pH试纸、 记号笔等。 2. 筛选培养基:肉汤琼脂培养基 四、操作步骤 1. 采样: 用取样铲,将表层5cm左右的浮土除去,取5~25cm处的土样10~25g,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内扎好,或事先灭菌处理的牛皮纸袋、玻璃器皿内。北方的干燥土壤,可在10~30cm处取样。给牛皮纸袋编号并记录地点、土壤质地、植被名称、时间及其他环境条件。一般样品取回后应马上分离,以免微生物死亡。 (注意:一般耕作土、菜园土和近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营养充足,且土壤成团粒结构,通气饱水性能好,因而,微生物生长旺盛,数量多,尤其适合于细菌、放线菌生长。山坡上的森林土,植被厚,枯枝落叶多,有机质丰富,且阴暗潮湿,适合霉菌、酵母菌生长繁殖,微生物数量相应也比较少。 从土层的纵剖面看,1~5cm的表层土由于阳光照射,蒸发量大,水分少,

醋酸菌

葡萄酒与醋酸菌 梁曼发酵工程2011050783 摘要:葡萄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胶体溶液,从葡萄汁酿成葡萄酒以后,不管是在酒厂的贮藏阶段,还是装瓶以后,它总是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由于各种微生物在葡萄酒中的生长繁殖,使得葡萄酒失去了原有的风味,这种现象称为葡萄酒的病害。在酿酒学领域,醋酸菌几乎不受关注,可能是因为醋酸菌是严格好氧菌,因此人们认为该类菌在葡萄酒中不能生存,除了葡萄酒表面能够永久的与空气接触。醋酸菌是葡萄酒酿造中的大敌。凡是有酒花生长之处,就有醋酸菌在一起繁殖;一旦条件具备,会迅速把酒精氧化变成醋酸,使葡萄酒产生醋酸气味,有刺舌感,严重破坏酒质。在发酵过程中,可通过合理措施来防治醋酸菌的污染。 关键词:醋酸菌;醋酸菌污染;防治措施 1葡萄和葡萄酒相关的醋酸菌 1.1醋酸菌的分类 醋酸菌是能够将酒精氧化成醋酸的一类微生物的总称。醋酸菌是多种形态,细胞椭圆到杆状,0.5-0.8×0.9-4.2微米。单个,成对或成链,不形成孢子。革兰氏染色阴性。醋酸菌是专性好氧菌。有的醋酸菌不会运动,也有具极生或周生鞭毛的运动型。 醋酸菌被分为醋杆菌属(Acetobacter)、酸单胞菌属(Acidomonas)、葡糖醋杆菌(Gluconobacter)、葡糖酸醋酸杆菌(Gluconacetobacter)( Ruiz et al., 2000)。其中关于各属醋酸菌间的不同(表1),主要区别是葡糖杆菌不能将乙醇最终氧化生成CO2和H2O,而其他属均可。 1.2与葡萄和葡萄酒相关的醋酸菌 与葡萄和葡萄酒相关的醋酸菌一般有下列几种:氧化葡糖杆菌、纹膜醋杆菌、巴士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liquefaciens(原来一直被认作是液化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hansenii(以前一直被认作汉生醋杆菌)。 在未损坏葡萄上发现的醋酸菌主要是氧化葡糖杆菌,菌体数量一般为 102-105cells/mL( Du Toit and Lambrechts, 2002)。人们认为氧化葡糖杆菌低耐酒精能力,所以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很快就死了,在酒中分离得到其细胞数量为104cells/mL(Drysdale and Fleet, 1985)。一般在酒精发酵结束后其细胞数目会减少,为0-102cells/mL( Du Toit and Lambrechts, 2002)。 腐烂或感染灰霉菌的葡萄上醋酸菌数量会大幅度增加,细胞数目由每毫升很少到106cells/mL(Barbe et al., 2001)。葡萄刚污染醋酸菌时,醋杆菌属为优势菌。可能是由于受损葡萄污染了的野生酵母产生的酒精的原因,醋杆菌属能够优先利用酒精作为碳源。 当压榨完的葡萄带皮在较低温度下放置几天,冷浸渍用来在酒精发酵开始前浸提更多色素(Ribéreau-Gayon et al., 2000)。在这段时期内,发酵液的微生物学状态会发生变化,尽管会添加SO2来防止危害酵母菌和细菌的生长。在该过程中,发酵液的pH也会影响醋酸菌的数量:较高pH,细菌数量增加,在这种状况下,较少SO2会产生抗菌作用,而是在较低pH下(pH<3.5)保持最初的浓度(Du Toit and Lambrechts, 2002)。 由于对酒精耐受力和把酒精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偏好的不同,多种醋杆菌经常从葡萄酒中分离得来,而葡糖杆菌常从葡萄汁中分离得到。氧化葡糖杆菌是葡萄与葡萄汁的混合液中主要的菌种。汉生醋杆菌和液化醋杆菌最近被重新指定为汉生氧化葡糖杆菌和液

从土壤里筛选产纤维素酶细菌的步骤

从土壤中分离产几丁质酶的真菌 摘要:几丁质是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生物多聚体,它广泛存在于真菌、硅藻、节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生物体中,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结构物质,同时还是昆虫中肠围食膜的主要成分[1].几丁质酶(Chitinase,EC3.4.1.14)[2]可催化水解几丁质的β21,4糖苷键生成N2乙酰2D2氨基葡萄糖(NAG),它在植物病虫害,尤其是对真菌病的防治方面,以及在几丁质废物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通过几丁质作为碳源,从土壤中筛选产几丁质酶菌株. 1材料与方法 1.1培养基 1.1.1平板培养基(1)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蛋白胨10g,K2HPO40.7g,MgSO40.5g,KH2PO40.3g,胶体几丁质5.0g,琼脂15~20g,蒸馏水1L,pH值为7. 2.(2)纯几丁质培养基:胶体 几丁质5.0g,KNO31.0g,NaCl0.5g,K2HPO40.5g,MgSO40.5g,FeSO40.01g,琼脂20g,蒸馏水1L,pH值为7.2.1.1.2摇瓶培养基(1)种子培养基(LB培养基):蛋白胨10g,酵母膏5g,NaCl10g,蒸馏水1L,pH值为7.0.(2)发酵培养基:用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但不加琼脂 1.2菌株的分离 1.2.1菌株初步分离从生产几丁质的工厂排污沟附近土壤采集土样,经过烘干及风化干燥,置于60目分样筛过筛,备用.称取1g土样放入加有9mL无菌水的离心管,分别稀释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溶液.从10-3,10-4,10-5,10-6不同稀度倍数的4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mL,接种在纯几丁质培养基和细菌几丁质培养基的平板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在30℃下培养72h. 1.2.2菌种的二次筛选从第1次稀释涂布的平板中挑取可以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再一次通过稀释涂布的方法,将其接种于纯几丁质平板和细菌几丁质平板上,培养72h,以取得纯菌落平板.从第2次筛选的纯菌平板上选取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的菌种,将其接种于50mL的LB种子培养基上,12h后以2%的接种量接于100mL的细菌几丁质发酵培养基中,在30℃下进行扩大培养. 1.3菌种的鉴定 1.3.1细菌染色体DNA提取从新培养产几个质酶活性高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平板上,挑取一环菌落至加有500μLTE缓冲液的1.5mL微量离心管中,混匀后沸水浴1.5min,迅速低温离心(12000r?min-1)10min,取上层清液分装后,置4℃下保存备用. 1.3.216SrDNA引物根据16SrDNA的结构,应用B2/B3做引物,该引物扩增片段包含V8和V9两个高变区,扩增产物大小为1050bp(basepair,碱基对)左右.这两个引物序列为B2:5’2ACGGGCGGTGTGTAC23’;B3:5’2CCTACGGGAGGCAGCAG23’. 1.3.3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CR反应体系为20μL,二次蒸馏水1 2.6μL,10倍扩增缓冲液2.0μL,25mmol?L-1Mg2+1.6μL,各2.5mmol?L-1的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0.4μL,20μmol?L-1引物各1.0μL,DNA模板1.0μL,5GU?L-1Taq酶0.4μL.PCR循环:94℃预变性5min,94℃变性60s,50℃退火60s,72℃延伸90s,循环30次,并在72℃后延伸15min. 1.3.4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用1倍的TAE缓冲液配制质量分数为1%琼脂糖凝胶.取PCR扩增产物10μL,加2μL溴酚蓝指示剂,混匀后加样,于100V下电泳1.5h,紫外灯下观察电泳结果. 1.3.5序列测定与分析将观察到的PCR产物切胶,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连接到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组别:第*组 班级:生工**班 组员:***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

二、实验内容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 三、实验原理 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并进行培养,根据奶粉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将初筛的蛋白酶产生菌接入产酶培养基振荡培养,测定蛋白酶的活力,最终得到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也可直接将细菌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土壤样品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及平板、奶粉培养基平板、45mL 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 3.仪器及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锅、摇 床、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 管、无菌试管、量筒、容量瓶、漏斗、试剂 瓶、漏斗、载玻片、滤纸、擦镜纸。 五、操作步骤

(一)配制所需培养基 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 琼脂 1.5~2.0g,水 100ml,pH 7.2 配制200mL 奶粉培养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 琼脂 2.0g,水 100ml,pH 7.0~7.2 脱脂奶粉 3g,配制200mL (二)分离 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植被1:10土壤悬液。 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 管放入75~80℃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 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μL,涂布接种到牛肉 膏蛋白胨培养平板,后将平板倒置,于30~32℃下培养24~48h. 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 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三)筛选 1、从判定为芽孢杆菌的菌落处,分别挑取少许菌苔,先接种奶粉斜面培养基,再转接奶粉培养基平板上,30~32℃下培养24~48h。

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筛选(1)

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产淀粉酶活性的芽孢杆菌及部分鉴定 试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习掌握从环境中分离产淀粉酶菌株以及菌株初步鉴定的方法; 2、巩固微生物分离纯化、细菌生理生化鉴定,对所学习过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3、培养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自行设计、实施并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4、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通过审核后组织实施,最终要求获得产淀粉酶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 1、土壤中含有各种微生物,其中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含量也不同,因此实验前进行预埋工作,能使土壤中产淀粉酶的细菌含量增加。待实验前取样即可。 2、在只用淀粉充当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中,只有能产生淀粉酶利用淀粉的菌体能成为优势菌种。在淀粉选择培养基中,产淀粉酶的菌种可以得到富集及分离。 3、芽孢是菌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芽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抗性。它帮助菌体度过不良环境,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细菌富集一段时间后,生长环境不利,会产生芽孢,再在80-90℃温度下杀死菌体,可使芽孢得到富集。 4、芽孢杆菌属的共同特征是:革兰氏阳性;接触酶阳性;水解淀粉;VP试验阳性;不产生吲哚;苯甲氨酸不脱氨;分解酪素;不分解酪氨酸;不产生二羟丙酮;营养体的最高生长温度大约从25℃到75℃以上;最低生长温度大约5℃到45℃;生长最低pH值,从—8到2左右;耐盐范围从低于2%的NaCl到25%NaCl;营养

明胶(22℃)7天内液化1厘米或1厘米以上。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在糖发酵试验用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糖代替葡萄糖可产酸;作为营养生长的最低限培养基是无维生素的,但含有葡萄糖、柠檬酸盐和一个氨态盐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 5、在含有淀粉的鉴别培养基的平板上,具有产淀粉酶能力的芽孢杆菌,水解淀粉生成小分子糊精和葡萄糖,在淀粉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水解圈,但肉眼不易分辨,滴加碘液,未水解的淀粉呈蓝色,水解圈无色。 二、实验材料 1、土壤样品 实验前三天在距土壤表层5-8厘米左右处填埋馒头,实验前一天用塑料袋在预埋处取样 2、药品 可溶性淀粉、蛋白胨、Nacl、牛肉膏、琼脂粉、碘、碘化钾、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盐酸 3、试剂: (1)配制稀碘液: 原碘液:称取碘和碘化钾,用少量水使碘完全溶解,定容至500ml,贮存于棕色瓶中。 稀碘液:吸取原碘液,加入碘化钾用水溶解定容至500ml,贮存于棕色瓶中。 (2)可溶性淀粉溶液:称取2.00g可溶性淀粉于烧杯中,用少量水调成浆糊状,边搅拌边缓慢加入70ml沸水中,然后用水冲洗装淀粉的烧杯,洗液倒入其中,搅拌加热至完全透明,冷却定容至100ml。(溶液现配现用) (3)磷酸缓冲液(pH=):称取45.23g磷酸氢二钠和8.07g柠檬酸,用水溶解并定容到1000ml,用pH计校正后使用

醋酸菌分离及鉴定

醋酸菌分离及鉴定 一、培养基 1、分离培养基(溴甲酚紫显色平板):葡萄糖1%、酵母膏1%、无 水乙醇3%(体积分数)、0.04%溴甲酚紫5%(体积分数)、琼 脂1.8%、水100 mL,0.1 Mpa 灭菌20 min,无水乙醇在灭菌 后培养基温度降到75 ℃左右时加入。 2 、保藏培养基: 葡萄糖1%、酵母膏0.5%、琼脂2%、丙三醇2.5% (体积分数)、水100 mL,121℃灭菌20 min 备用。 3、液体培养基:葡萄糖1%、酵母膏0.5%、丙三醇2.5%(体积分 数)、水100 mL,调节pH 至6.30,121 ℃灭菌20 min 备用。 二、醋酸菌分离纯化流程 样品→醋酸菌发酵液中富集培养→稀释分离→纯化→斜面试管 保藏→产醋酸定性测试。 三、步骤 1 、菌株分离 取1g 醋醅样品置入无菌试管,装入9 mL 无菌水,振荡均匀后得到10-1 的稀释液,之后10 倍梯度稀释直到10-6 稀释度。取 10-2至10-6 稀释度的样品稀释液分别涂布溴甲酚紫显色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布2 个平板,每个平板涂布0.2 mL 的样品稀释液,涂布完成后30 ℃倒置培养48 h左右。选取菌落数在30~50 个左右的平板,挑取该平板上的所有单菌落转入斜面保藏培养基中, 30 ℃培养24 h 左右后保存于4 ℃冰箱。

2 、菌株纯化将试管斜面中的菌株平板划线分离后再转接试管斜面, 4℃冰箱保存。 3、菌株归类以上述各菌株划线分离的平板为基准,将形成菌落极 其相似的菌株归为一大类。 4 、菌悬液的制备用接种环挑取新鲜培养的斜面菌株半环,溶于 装有200 μL 无菌超纯水的Eppendorf 管中,于试管振荡器上 混匀后得到菌悬液。 四、鉴定 1、菌株形态特征:镜下细胞呈短杆状,革兰阴性,无芽胞,单个或成 对、成链排列,个体大小为(0.5~0. 7)μm ×(1. 0~1. 5)μm。 2、培养特征:在葡萄糖、酵母膏、乙醇、CaCO3平板培养基上生 长旺盛,菌落圆形、油脂状,表面光滑、凸起,边缘整齐,培养2 d能 产酸,使CaCO3 溶解形成透明圈,继续培养将乙酸氧化分解产生 CO2 和水,菌落周围出现白色透明圈。在斜面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培养2 d后呈油脂状,并产酸。在10% ( v / v)乙醇的培养基上、 Hoyer2Frateur培养液中、30%葡萄糖培养基上均不生长。 五、测试 1、产酸量的测定方法取1 mL 发酵液, 加入10 mL 蒸馏水, 3 滴~ 5 滴0.02 %酚酞酒精溶液, 用标定的0.1 mol/L NaOH 溶液滴定 至浅粉色。由所耗的NaOH 溶液的量来计算样品中的含酸量(以 醋酸计)。 产酸量( %) =( V- V0) ×CNaOH×0.06×100 %

醋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醋酸分批发酵

醋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醋酸分批发酵 来源:生物化学资料网 摘要:目的醋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与醋酸发酵实验。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并在优化条件下进行分批发酵。结果优化培养条件为:葡萄糖10 g/L,酵母膏10 g/L,乙醇10%(v/v),pH 5.5,装量50 mL/500 mL,静置培养5 d。在优化条件下,醋酸产量比用普通产酸培养基提高了36.4%。应用于分批发酵试验产酸较高。结论优化培养条件适合醋酸菌生长与醋酸发酵。 关键词:醋杆菌属巴氏醋杆菌;培养条件;正交设计;分批发酵 山西老陈醋不仅是具有“绵、酸、香、甜、鲜”独特风味的调味品,还因其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作为保健品得到广泛使用。近年山西醋业发展迅猛,生产规模日渐扩大,生产技术日新月异,促进了山西老陈醋的发展。在食醋生产中,菌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株优良的生产菌株能起到提高产量、稳定质量的目的。本实验室从醋醅中分离到一株醋杆菌属巴氏醋杆菌S12,经N+离子注入诱变获得高产突变株SM12-87。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了最佳培养条件。在正交试验对醋酸菌发酵条件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液态分批发酵对优化后的培养条件进行检验。在67 h生产出92.8 g/L的醋酸,乙醇转酸率达到90.08%,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成本。 1仪器与材料 1.1材料 山西老陈醋醋醅(由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醋杆菌属巴氏醋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SM12-87(本实验室保存)。 1.2主要设备仪器 全自动式 5 L发酵罐(Edison.N.J.,USA);GC9800型气相色谱仪(上海科创公司);HQL150B型恒温摇床(中科院武汉科学仪器厂)。 1.3培养基 1.3.1产酸培养基葡萄糖10 g/L,酵母膏10 g/L,pH 5.5,分装于500 mL三角瓶,每瓶100 mL,121 ℃灭菌20 min,使用前加入7%(v/v)无水乙醇。 1.3.2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0 g/L,酵母膏10 g/L,磷酸二氢钾0.5 g/L,硫酸镁0.5 g/L,pH 5.5,121℃灭菌20 min,冷却至60 ℃以下加入10%(v/v)无水乙醇。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模板

本科开放项目 题目: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班级: 2016年3月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 摘要 纤维素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多糖类产物,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公认的自然界数量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有机物质资源。据估计,纤维素生成量每年高达1000亿吨。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为7亿吨左右,仅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农作物残渣(如稻草、玉米秸、麦秸等),每年就有5亿吨之多。纤维素的降解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中心环节。但由于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对纤维素的利用仍然非常有限。目前仅有20%的纤维素物质被开发利用,大量的纤维素物质因无法分解利用而废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危机、食物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省粮食、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显得日趋重要。采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秸秆是当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秸秆处理方法,纤维素酶能将天然纤维素降解,生成纤维素分子链、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然而目前制约纤维素材料转化为乙醇并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纤维素酶效率低下,从而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因此,筛选具有高活性纤维素酶的秸秆降解微生物菌株以及相关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关键词:纤维素降解高活性纤维素酶微生物菌株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实验原理 (1)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1) 1.2.1 实验材料 (1) 1.2.2 实验仪器 (1) 1.2.3 培养基 (2) 第2章实验步骤 (3) 2.1 采样培养 (3) 2.2 初筛 (3) 2.3 复筛 (3) 2.4 酶活的测定 (3) 2.4.1原理 (3) 2.4.2溶液配制 (3) 2.4.3实验步骤 (4) 第3章实验结果 (6)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6) 3.2 菌株复筛结果 (6) 3.3 测定纤维素酶活力结果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解析

土壤中产淀粉酶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一、综述: 淀粉酶是淀粉降解酶。它们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中。它们将淀粉及相关的聚合物分解为带有具体淀粉分解酶特征的产品。淀粉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淀粉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可应用于造纸、印染、酿造、果汁和食品加工、医药、洗涤剂、工业副产品及废料的处理、青贮饲料及微生态制剂]等多种领域。在酿造发酵工业如酒精生产、啤酒制造、发酵原料液化及糖化工艺过程中均有重要价值,如添加淀粉酶分布非常广泛,是人们经常研 【】究的一种酶。从纺织工业到废水处理,这些酶都有不同规模的应用1。 常见产淀粉酶的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其中的常见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菌种有:地衣芽 【】【】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纳豆芽孢杆菌2、凝结芽孢3。由于芽孢杆菌属 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产生抗逆性内生抱子的杆状细菌,许多为腐生菌,主要分布于土壤【】和植物体表面及水体中4。所以此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二、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技术 2.掌握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微生物摇瓶培养方法及淀粉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微生物实验方法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自然界中,土壤是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土壤具有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和生命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条件。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 【】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的数量减少5。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培养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培养 一、筛选步骤 1、菌种的采集 采集山上距湿润的表层10cm处的土壤样本40g左右,用研钵研成粉末称取1g样本加入灭菌的250mL锥形瓶中,加入99mL无菌水摇匀静置。 2、菌种初筛 (1)按照配方配制200mL CMC培养基,取1 X 250mL空锥形瓶和6 X 15mL试管,塞上棉塞并用报纸、棉线包扎,用报纸、棉线将试管包扎成一捆;取12套培养皿码齐包扎。将上述器材与培养基、无菌水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2)于无菌台上倒9个CMC培养基备用。 (3)另取6支15mL经灭菌的试管,用移液枪吸取土壤溶液(上清液)加入1号试管,加无菌水。混匀后吸取加入2号试管,重复上述操作,进行6次梯度稀释。 (4)待CMC培养基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分别吸取104、105、106倍稀释液于CMC 培养基上稀释涂布,每种稀释液涂布三份。 (5)将上述培养基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标记菌落并记录各菌落形态(菌落高度、质地、颜色、气味、着生状态、边缘及表面纹理等)。 (6)配制200mL刚果红家别培养基,与三套培养皿一起121℃灭菌20min。 (7)在无菌操作台上倒3个鉴别培养基备用。 (8)将各菌落用牙签接种到冷却了的刚果红鉴别培养基上,37℃培养24h,挑选5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的菌株进行摇瓶复筛。 3、菌种复筛 (1)配制500mL基础发酵培养基,分装到5只250mL的锥形瓶中,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2)将初筛得到的菌株用接种环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上(2环),37℃、150r/min 下培养2—3天,转入4℃冰箱保藏。 二、培养方法 1清洗实验器具 2灭菌 3配培养基(纤维素作唯一能量源的培养基) 4倒平板 +选择培养原菌(可能会用摇床) 5稀释菌样 6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 7放入恒温箱(调制均适宜的温度)12-24h ,之后就可以收获细菌了 8观察记录(数量、分布等) 三、培养基种类及其组成 1、初筛 CMC培养基:CMC 5g、蛋白胨 1 g、FeSO4·7H2O 0.005 g、NaCl 0.25 g、琼脂粉10g 于1000mL锥形瓶中加蒸馏水至500mL、调节pH 7.2~7.6,加棉塞121℃灭菌20min。 刚果红培养基: (NH4)2S04 2 g,MgS04·7H20 0.5 g,K2HP04 1 g,NaCl 0.5 g,微晶纤维素2 g,刚果红0.4 g,琼脂20 g,加水至1000 mL。 无菌水:取1只1000mL的锥形瓶,各加水1000mL,加棉塞与CMC培养基一起灭菌20 min。另取1只250mL空锥形瓶、6支15mL试管和12套培养皿灭菌备用。 2、复筛 基础发酵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10g,蛋白胨10g,KH2PO419,MgSO4 0.29,Nacl 10g水1000mL,pH调至7,121℃灭菌20min

产淀粉酶菌株筛选综述

微生物与转基因技术 摘要微生物目前已是生物技术领域主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微生物可以为转基因技术提供工具酶、基因载体;微生物本身也常作为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可以将人类所需要的基因转移到特定物种上,从而表达出人类想要的性状。本文综述了转基因微生物在食品、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保护、传统工业改造等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国内外现状。在食品生产领域,转基目微生物主要用于食品用群制剂的生产,如凝乳酶.淀粉酶,蛋白酶等,转基因酵母也应用于啤酒的生产.在农业生产领域,转基因微生物主要用于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和饲料酶制剂的生产.在医药生产领域,转基因微生物主要用于兽用和人用疫苗的生产,以及利用转基因镟生物生产某些药物。此外,转基因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传统工业的改造、印染业,以及新能薄开发等方面也有应用,本文也同样大致介绍了一些目前国内外关于微生物转基因方面的前沿研究。 关键词微生物转基因,DNA重组技术,目的基因,基因载体 1引言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1]的来源可以是提取 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基因片段。基因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1980年代以来,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在医药、农业、食品、化工、环境和能源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1982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例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的正式生产以来,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的各种基因工程产品陆续实现商品化生产。其中,转基因微生物是基因工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医药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微生物与转基因技术 1.微生物与转基因工具酶 转基因技术中,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具酶,如对供体生物的DNA进行切割以获得目的基因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类、DNA连接酶、核酸外切酶、反转录酶等。 DNA聚合酶类包括DNA聚合酶Ⅰ、KlenowDNA聚合酶、T4DNA聚合酶、T7DNA聚合酶、耐热DNA聚合酶等。耐热DNA聚合酶是一类在高温下具有聚合活性的DNA聚合的,来自于嗜高温的细菌,方要应用于PCR反应中,具体种类有产自嗜热水生菌的TaqDNA聚合酶、VentDNA聚合酶、PwoDNA聚合酶、TthDNA聚合酶和PfuDNA聚合酶,其中Taq DNA聚合酶,使DNA的体外复制变得异常简便和常规化,大大加快了生物工程、基因组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程,年销售利润达到上亿美元。 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包括SP6噬菌体RNA聚合酶、T4噬菌体RNA聚合酶或T7噬菌体RNA聚合酶,这类酶无需引物,但识别DNA上特异性位点(启动列),合成RNA。 核酸酶S1,来源于米曲霉,具有3’->5’外切核酸酶活性,能特异性降解单链DNA或RNA 的核酸酶,基因工程中用于黏性末端的平切。 核酸酶BAL31,来源于交替单胞菌BAL31,对单链DNA和RNA具有类似核酸酶S1的催化活性,能同时从3’-端和5’-端降解双链DNA并使其缩短大约25%长度,催化反应需要Ca2+。基因工程中用于缩短DNA和构建嵌套缺失体也应用于限制酶图谱制作等。 2.微生物与转基因载体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汇总讲解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活化选育、发酵及酶活力的测定 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它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根据酪蛋白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也可直接将细菌或霉菌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它蛋白酶产生菌。本实验主要包括: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产酶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产酶微生物的发酵与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产生菌的生长及生长曲线、培养基优化。 通过本实验项目,使学生学会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的方法,菌种的纯化技术、高产菌的选育技术;了解蛋白酶产生菌的生长情况,学会绘制其生长曲线;学会培养基优化的方法;了解蛋白酶的性质及蛋白酶的测定原理;掌握蛋白酶的发酵及酶活力测定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样品 校园内土壤样品 1.2实验仪器与材料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酪蛋白平板、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番红;显微镜、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血球计数板、试管、三角烧瓶、烧杯、量筒、,玻棒、电子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试纸( pH 5.5—9.0)、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培养皿、胶头滴管、分光光度计(应符合GB9721的规定)等。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1.称量 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地称药品放入烧杯中。 2.溶化 在上述烧杯中可先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用玻棒搅匀,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溶解。待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 3.调pH 4.分装 按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内或三角烧瓶内。 5.包扎 塞好棉花的试管和锥形瓶应盖上厚纸用绳捆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