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及其真髓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及其真髓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及其真髓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及其真髓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11期发布时间:2011-11-2 13:19:5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多方面的和非常深刻的。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础。要在有限的文字内阐述清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具有相当的难度,难免挂一漏万。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中的主要文章为依据,遵循恩格斯《反杜林论》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著作的思路,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对这个问题做出初步概括。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

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①哲学世界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宜先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世界观。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卡尔?马克思》的词条中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②。列宁在另一个地方还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③

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对欧洲近代,特别是18世纪末叶以来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当时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在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等展开决战中,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一切迷信和伪善行为,是唯一彻底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和具体态度是捍卫、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多次地指出:“一切离开这个基础(唯物主义——引者注)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④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这种立场。

尽管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是进步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止在这个水平上,而是向前推进了这一哲学唯物主义,用德国古典哲学中有价值的成果丰富了它。这主要是用黑格尔体系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丰富了它。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用辩证法丰富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极大地加深和发展了它,把它贯彻到底,从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通过探寻人类社会“现实的联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把历史看做是一个自然过程,这就推翻了他们之前的所有思想家把历史看做是某种观念的逐渐实现的观点,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历史观驱逐出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产生了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最大成果”⑤,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真正的壮丽的日出。1859年,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作了经典概括。这包括四个基本点,一是关于“社会形态”的构成;二是关于“社会形态”内部两个基本方面的正确关系;三是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四是人类社会形态一般演进的几个时代。这四个方面集中起来说,就是“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等历史唯

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多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条件。”⑥

正是由于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了。从此使得研究人类社会的学问变为像自然科学一样精确的科学。这里必须强调说明三点:一是尽管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恩格斯在多处讲过,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但是应该公正地说,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二是正像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视为只是对英国古典政治学和法国社会主义学说简单的、单线继承一样,这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只视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三个来源不是单线的简单的对口衔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三个来源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来源都与三个组成部分、而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也都与三个来源有关,问题只是密切的程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化。三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书斋的学者,在他们看来,如果唯物主义缺少革命实践活动方面,就是不彻底、片面的、毫无生气的唯物主义。他们创立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便“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⑦,从而把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和由现代经济制度造成,并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历史使命的力量即无产阶级结合起来;他们严格地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切前提来确定无产阶级策略,指导无产阶级进行胜利的斗争。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来修改整个政治经济学,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形成了他们思想中的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经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论著十分丰盛。其中,由马克思撰写、恩格斯精心雕琢的《资本论》,是他们经济理论成熟、完善和完成的主要标志,是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最高总结,也是他们理论体系的全面论证。这里以《资本论》为代表作,来概述他们经济理论中最基本的方面,应该是适当的。

1.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在英国这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经过一个半世纪以上的研究才最后得到的智慧之果。但是,古典经济学家由于资产阶级立场、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并未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一,他们对劳动的分析,“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分开”。

⑧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质。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是不清楚的。当然更不会运用劳动价值论去批判地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其二,他们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混同,未能通过商品价值的分析,发现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也未打算探索其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地研究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它的科学因素,摒弃了其中不科学的成分,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解决了科学上未曾解决的难题。其一,马克思从概念上严格区分开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二,建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详尽地分析和论证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在联系,透彻地说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正是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从理论上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其三,创立了价值形式学说。价值形式即价值的表现形式,亦即交换价值。它和价值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马克思完成了对价值本质、

价值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其四,创立了商品的拜物教理论。

正是由于马克思在商品分析中,论述了商品的二因素及其体现在其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在价值分析中,研究了价值的质和量,包括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价值的内容和形式的考察;在商品理论分析中,揭示了这些经济范畴的社会本质和历史性质;在货币分析中,深层的考察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种种职能,这样就完成了价值理论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2.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一直没有搞清楚现代社会中资本和劳动关系的真相,不懂得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弄不清或者察觉不到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这是导致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破产或解体的第一大难题。与此不同,“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就是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揭示了在现代社会内,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⑨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完成于50和60年代,直到他去世还一直在继续深化研究。对第二个伟大发现最详细、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述当数《资本论》。《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呈现的各种现象的考察,创建了完整的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了在生产和流通统一中剩余价值和资本自身怎样通过流通过程得到实现的问题。在这一“异常出色的研究著作”中,以剩余价值实现的理论为中心,“所取得的崭新成果”⑩成为狭隘剩余价值理论向广义剩余价值理论过渡的中介。《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的探讨,以剩余价值的转化和分割的理论为中心,考察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等抽象关系在现实运动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具体形式,说明了剩余价值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最终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制定,作为剩余价值理论部分的终结,也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最终变革。《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剩余价值理论史的集中分析。这一卷围绕剩余价值理论这一核心,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观点做了全面的评述,进一步深入地阐发了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这样,《资本论》四卷就以“巧妙的辩证的结构”

(11) 制定了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严谨的科学体系。

《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明,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被清晰地揭示出来,使历史唯物主义得到科学论证,同时也使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全面论证。

三、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思想的核心: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它的基本含义是“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12) 集中起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性质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其内容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大致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务;无产阶级的建党思想和策略原则。

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形成的

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是反映资本主义压迫和反对这种压迫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

本主义社会,谴责它,咒骂它,幻想消灭它,臆想较好的制度,劝富人相信剥削是不道德的。”(13) 特别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其学说中最突出、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这种批判,对于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起了积极的作用;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合理的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具有唯物史观思想萌芽的观点,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但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诞生在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及其阶级状况都不成熟的历史条件下,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不了解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更多的还是处于价值上的判断;不了解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因此,“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14)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应新时代的呼唤,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继承其思想遗产而创立起来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全世界历史的提示中”得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对这些阶级作过经济的剖析。但是,这些理论的问题是,或者只赞成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或者没有分析地主、资本家、工人三大阶级关系产生的根源,无产阶级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或者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否定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表现出鲜明的资产阶级本性,因此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不彻底的。与此不同,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提示的结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明确指出,他的“阶级斗争理论”有三点新贡献,就是他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斗争理论,给我们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16) 这是因为,每个社会分成的各个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必然产生各种矛盾的意向,只有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每个阶级以至一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或阶级所处的地位,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从过去到将来的各个过渡阶段,才能科学地确定这些意向的结果,测定历史发展的整个合力。

3.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学说

找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能够除旧布新的力量是时代提出的课题。当时社会主义者就是要了解:究竟哪种社会力量因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关心社会主义的实现,并使这种力量意识到它的利益和历史使命。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唯物主义,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一切自然现象一样,也是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们在生产人类必需的产品时彼此所发生的关系。用这种关系才能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人的意向、观念和法律。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正在消灭私有制,即现代

社会制度的基础,这种发展本身就是朝社会主义者所指定的那个目标前进的。无产者因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关心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使他们意识到它的利益和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上,而且也从斗争实践上真正找到了改造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共产主义新世界的社会力量。他们用这个原理去教育无产阶级,使其产生明确的阶级意识,团结起来,组成自己阶级的政党,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

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从科学上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但是他们对于未来新社会也有许多科学预见。这里简明地概述三点。

一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阶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发展出来的。从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要经过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变为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

二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经济和政治的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它不是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7)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这个阶段,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与资本主义旧社会的根本差别在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生产”,由此决定,消费资料的分配应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分配不同,要实行按劳分配,即“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18) 这种分配制度中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但是“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9)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预见到未来社会中要合理调节社会生产,仍将保留“价值决定”,进行社会再生产,仍存在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因此,这反映在政治方面,“还需要有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对劳动和消费量实行极严格的监督。国家正在消亡,还没有完全消亡。

三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特征。马克思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但是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努力。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共产主义的发展速度,实现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四、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思想中的真髓

以上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角度对其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的概述。这对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某一组成部分的思想观点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认识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总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真髓。

1.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极其完备而严整

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极其彻底、完备而严密,是完整的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思想的严整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是根本的理论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的经济理论是唯物辩证法达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剖析,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是他们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学说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得出的结论,是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落脚点和归宿。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无论在理论内容上,还是在逻辑思维形式上彼此都不能分割。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严整性是一种内在的规定。

首先,无产阶级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完备的科学理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根本改变旧世界,创立新世界。实现这样的使命,无论是破旧还是立新,所要面对、解决的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的问题,回答这样总体性的问题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任务。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在英国、法国、德国已有的理论成果,如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不仅都彼此分离,而且同以往一切理论一样,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至多只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探究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因而也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根源;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种精神上的片面性和理论上的根本缺陷,决定这些学说不可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甚至所持的是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无产阶级自然不能从这些理论中取得革命信念,并用以确立奋斗目标、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形态,必须是全新的,即克服了以往一切理论在精神上的片面性和理论内容上的根本缺陷、适应自己变革旧世界、创立新世界整体要求的,熔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一块整钢的,形成了观点和学说体系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逻辑要求完备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需要哲学,这是无产阶级的“头脑”和“精神武器”,唯有它无产阶级才能摆脱旧世界的精神奴役,科学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需要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以事实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无产阶级经济理论,如实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规律,才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需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任务和使命在于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科学社会主义集中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任务和使命。因此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就将失去自己的核心内容。

这里还应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严整性不排除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成,在不同历史时期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如在德国,1848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特别突出,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在50年代和6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又特别突出。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它只是表明某个历史时期由于总的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某一方面,那一方面的思想被提到了首位。

2.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创作

我们在前面引述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那段话清楚地说明了马

克思(自然也包括恩格斯本人)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但是作为科学家,在他们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他们之所以重视科学,是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所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特别是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都使他们喜悦非同寻常。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他们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2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率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22) 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直接称为“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23)。

众所周知,以往一切社会科学理论都受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地位所局限,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在其视野之外的。与此根本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彻底的全心全意地为工人阶级解放而斗争,这是人类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最完备的形式上实现了真理的科学性和价值的合理性的高度统一,则更是如此。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同历史同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应该说,永远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3.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倡导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们自身又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典范。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时,就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利益受损的农民进行辩护。1845年至1847年,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和巴黎时,经常到工人中间进行实际工作。在这一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德国“共产主义者同盟”发生了联系。1848年革命爆发后,他们回德国,在莱茵普鲁士主编在科隆出版民主派的《新莱茵报》。1870年以前,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马克思住在伦敦。后恩格斯移居伦敦,直到1883

年马克思逝世为止,他们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精神生活。一方面从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马克思在1864年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在整整十年内领导了这个协会,恩格斯也积极地参加了协会的领导工作。这个协会依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联合全世界的无产者,对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70年代国际工人协会解散后,他们所起的团结作用也没有停止。作为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的精神领导者,马克思、恩格斯所起的作用不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党人的顾问和领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的“保姆”。西班牙、罗马尼亚和俄国的社会党人都向恩格斯征求意见,请求指示,都从老年恩格斯的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宝库中得到教益。

马克思、恩格斯还非常关心俄国和中国等国家的情况,以同情的态度注视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一直与俄国的革命者保持联系,并以极大的热情和同情心给予革命者指导。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始终以生动的生活实践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和原动力。正是这样,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24),而且它总是能够不断回答时代、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的新鲜经验中得到提升和发展,不至于重蹈历史上那些保守的、故步自封的学说的覆辙,真正体现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开放的、发展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僵化

的教义。

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普遍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所树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范,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普遍原理,永远指导和激励着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指导他们去夺取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4.在斗争中创新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取得的每一步胜利,都得经过战斗,在斗争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同错误思潮和反对势力不断的斗争中创立和推进自己的理论的。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后的第一个50年里,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在同那些与他们根本对立的势力和理论观点进行斗争。19世纪40年代的前5年,马克思、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学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激进青年黑格尔派;40年代末,他们在经济学方面开始进行反对普鲁东主义的斗争,到50年代完成了这个斗争;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将斗争从一般的理论方面转移到更加接近于直接工人运动的方面:从第一国际中清除巴枯宁主义。70年代初主要是与在德国名噪一时的普鲁东主义者米尔柏格进行斗争,70年代末主要与实证论者杜林进行斗争。经过斗争,使这两人对无产阶级的影响日益式微,马克思主义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思想体系。到19

世纪90年代,这一胜利大体完成。甚至在普鲁东主义传统保持得最久的罗曼语各国,工人政党实际上也把自己的纲领和策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重新恢复起来的国际工人运动组织,即定期举行的国际代表大会,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斗争就立即在一切重大问题方面都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了。

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敌对的学说排挤出去以后,这些学说所表现的倾向就开始给自己另找出路。斗争的形式和起因改变了,但是斗争还在继续。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事业,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思想有了颇有成效的活跃,在帝国主义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列宁主义,并使这场斗争成为“不顾小市民的种种动摇和弱点而向本阶级事业的完全胜利迈进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战斗的序幕”。(25)

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敢于和善于同一切旧的观点实行彻底的决裂。但是,他们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相反,他们比任何派别都更加尊重历史,尊重人类文明成果。他们的学说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中创立和完善起来的,而且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部分,都在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中做出了新的建树。譬如说,在社会主义理论领域,在19世纪40年代,许多有才能的或无才能的人,正直的或不正直的人,都醉心于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醉心于反对皇帝、警察和神父专横暴戾的斗争,而看不见资产阶级利益同无产阶级利益的对立。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工人能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当时有许多幻想家,有些甚至是一些天才人物,都以为只要说服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相信现代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就很容易在世界上确立和平和普遍福利。他们幻想不经过斗争就实现社会主义。最后,几乎当时的所有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朋友,都认为无产阶级只是一个脓疮,他们怀着恐惧的心情看着这个脓疮如何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扩大。因此,他们都没法阻止工业和无产阶级的发展,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与这种害怕无产阶级发展的普遍心理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资产阶级学者关于阶级斗争的正确观点基础上,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不断增长上,认为无产者人数愈多,这一阶级

的革命力量就愈大,社会主义的实现也就愈接近,愈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完全崭新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斗争中创新理论的品格,教育和影响着一代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激励着他们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奋斗中,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划清是非界限,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结论、新公式、新体系。

注释: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⑦《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8页,注(31)。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0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33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0页。

(13)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14)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16)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5页(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5-436页。

(21)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1页。

(22)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1-82页。

(23)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7页。

(24)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

(25)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精品】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给我们遗留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给我们遗留了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作风,尤其是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感情,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对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马克思作了高度的评价,1866年2月20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 恩格斯已成为马克思一家躲避生活风雨的港湾,马克思一到这个港湾,就显得安静和快乐多了。1855年4月,马克思最喜爱的儿子埃德加尔病逝,这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倾诉了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人还要在世间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告诉我们: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一、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弥合矛盾的根本思想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战友,绝非那些为一时意气和庸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摘要】生态思想的产生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迫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深对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的生态思想家,他们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的,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越性;主张自然的社会性,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自然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所以人要预测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免对自然系统造成破坏。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比一切动物都强,在于人的主动创造性。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或者归于灭亡。人的能动性则使人始终把追求更适宜的环境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地、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然而人创造环境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不受制约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人类的盲目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早在19世纪50年代,雅科比在《改革报》上发表了关于论地球毁灭的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关注。对于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人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改造“进”的方面;而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条件下,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护自然环境,则体现了人堆自然改造“退”的方面。二者有机的结合,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进有退。 2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规定为人的一种身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自然对人来讲,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是为了双方的互依互存、共同发展。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具有功能和需要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自然地功能首先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次表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

【课外阅读】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实现与实践的结合,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如果我们把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称为理论教育,把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称为实践教育,那么,这两种教育形式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实践教育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等重要文件,先后提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强国必先强教,对于我国教育目前“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现实,中央是十分清楚的。2008年,在国务院的主持下,中央开始制定新世纪的第一份教育发展纲要,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5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纲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在这个现状中,无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是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都根源于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片面地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纲要》对于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安排,把实践教育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纲要》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践教育的具体措施,《纲要》也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例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等。而且,在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纲要》也提出:“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张福公鲁宝来自文化课 6月26日至6月3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亨克·华尔斯(Henk Wals)教授,研究部主任列奥·卢卡森(Leo Lucassen)教授、高级研究员雅普·克鲁斯特曼(Jaap Kloostermann)教授及文献收集部负责人马林·范德海登(Marien van der Heijden)博士来到南京大学参加了系列学术活动。6月27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与亨克·华尔斯教授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希望在网站信息互动、研究成果译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经典文献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合作编译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等重要项目,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文献平台和国际视野。先前,南京大学已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带回的一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手稿复制件,目前开始供学生和学者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使用。南大方面表示:“不对社会开放,只供专业学者和研究生做研究参考,不做商业目的使用。” 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档案的主要保存地之一,也是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重要成员单位。这里珍藏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因而成为全世界社会历史科学研究者的“朝圣之地”。那么,它究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穿越到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所经历的那段漫漫旅途。 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他书房的安乐椅上,平静而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手边散落的这些杂乱无章、字迹潦草的手稿会经历一番怎样的惊心动魄之旅。 根据这位老人的口头遗嘱,他的小女儿爱琳娜和挚友恩格斯成为其“文献著作的处理人”。处理完后事,他们随即开始整理这间面朝伦敦梅特兰公园的书房。没想到的是,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一年左右,恩格斯从中找到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由于编辑《资本论》手稿的需要,这段时期全部手写材料都搬到了恩格斯的住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8月27日,他的骨灰被葬在伊斯特勃恩比奇角灯塔附件的大海中。根据恩格斯的遗嘱,所有马克思的文献手稿都移交给爱琳娜,马克思恩格斯的藏书和往来通信则交给德国社会民主党。然而,此后不久,悲剧接踵而至:1898年3月,爱琳娜去世,她手中的大部分手稿寄给她的姐姐劳拉·拉法格和姐夫保尔·拉法格;1911年拉法格夫妇双双离世,马克思的遗稿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由马克思长女燕妮的后人继承,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渠道归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 由于种种原因,德国社会民主党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计划一再搁浅。与此同时,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列宁的支持下,梁赞诺夫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招募了一批专业人员组成国际通信员网络,竭尽全力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并着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的编辑出版工作。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回顾,着重分析了他们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重要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在我国的继承发展和对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据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决定了考察一定时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置于这一一定的历史当中。当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教育也就具有了阶级性,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阶级把教育变成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利用教育来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马克思、恩格斯以雄辩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资产阶级特性。恩格斯在1844—1845年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中,论述了产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施教育的虚伪性及其阶级实质,尖锐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所受的教育极其可怜,统治阶级控制了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向工人灌输的只是宗教的狂热和偏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的个体特征 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 (一)家庭。 (二)教育 1、中学教育。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 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 中学毕业论文 2、波恩大学教育。1835年10月——1836年6月 (1)学习; (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父亲的责备 (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父亲的担忧 3、柏林大学教育。1836年10月?a?a1841春: (1)以诗寄情。马克思的情诗; 父亲的担忧 (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 (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 (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 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 散漫的生活方式; 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 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 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 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 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 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通过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意义,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1679887.html,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作者:吴捷刘建涛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著名动画作品创作家宫崎骏先生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将二者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宫崎骏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思想。“……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即“人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思想,人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2人必须尊重自然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自然面前却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驾驭环境,从而改造自然,有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自由。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非常明确的表明“它(人)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人,并非是什么神奇的存在,只不过是拥有意识的、高级的自然界。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而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就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恩格斯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理论前沿 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的理论创建之初就有了如何用自己的科学理论去宣传、教导广大的工人群众的迫切现实问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概念,但他们却对如何宣传马克恩主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理论如何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问题作了重要的论述,并从哲学意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了原则上的重要阐述。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充分重视科学理论对人民群众的巨大指导作用,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体的、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基本、最一般规律和原则的抽象和总结。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思想和论述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有关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之中。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3〕而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就表现为方法,所以马克思主义本身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因 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当然,在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时,我们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区别开来。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两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构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主要内容的。这表明我们在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立场;同时要联系社会历史与现实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做到唯物史观与辩证方法的统一。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方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不断获得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形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成发展和宣传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性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丁国浩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虽然马克思恩格斯 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相关概念,但他们却对如何正确对待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何武装人民、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并从哲学意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作了重要阐述,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思想,认真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05—02 [收稿日期]2012—09—30 [基金项目]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平台”;2010年度上海市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丁国浩(1980—),男,广东梅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2012年第5期理论观察N o.5,2012(总第77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7 5——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5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第15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一、选择题 1.对裴斯泰洛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批判继承的是()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费希特 D.杜威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教育批判继承裴斯泰洛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2.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资本主义制度 C.阶级的产生 D.社会分工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一论断表明()。 A.遗传素质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B.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 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答案】B 【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句话表明人与人的之间的差距主要不是由遗传造成的,而是由分工造成的。这说明遗传并不最终决定人的发展,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心理模仿 B.人的理智 C.生物本能 D.生产劳动 【答案】D 【解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该观点被苏联和我国教育学者广泛接受。A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的是心理起源说;B项,没有这种观点;C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的是生物起源说。 二、简答题

马克思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马克思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一、抗美援朝时期,一个年轻的战士在战场上被击中了,由于缺医少药,无法医治,年轻的战士奄奄一息,他的班长紧紧的握着战士的手,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小战士想都没想对班长说,我想见见毛主席!班长听了很为难,对小战士说,主席在北京,太远了,这样把,我给你找个一毛主席像章让你看看把。小战士同意了,于是班长出去找像章,但是那时候是在战时啊,那里会有毛主席像章啊!!班长很为难,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护士过来对班长说,我倒是有毛主席头像,但是。。。。班长一听眼睛就亮了,那就赶紧给我拿来啊!!!护士难为情的说,我得父母都是老红军,他们都非常仰慕毛主席,所以我一生下来就在我得身上纹上了毛主席的头像,所以。。。。。。班长说,都什么时候了,他马上就要死了,难道你想让他带着遗憾走吗!!!护士想了一会,进去了,过了一会护士出来了,班长忙上前问给他看了吗??护士红着脸点点头走了。班长马上进去问小战士,好了,你看到毛主席头像了,你可以安心的去了,我们会帮你多傻几个美国鬼子的!!!小战士艰难的转过头对班长说了一句话就死了!他对班长说,班长,如果你找不到毛主席像章就算了。刚才那个明明是马克思吗!! 二、一天早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有一位读者手里拿着一本书,正要在一个空座位上坐下来,这时候,值班的图书馆员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是马克思的座位,请您不要坐在这里,他就会来的。” “马克思?”那位读者愣了愣,“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领袖吗?” “我想是的。这里给马克思摆着工厂工作的年报,他现在正研究这份年报。” “他天天来吗?今天也一定会来吗?” 图书馆员微笑着回答:“一定会来的。几年来,马克思天天到这儿来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时。我在这里已经20年了,在我所见到的读者中,他是最勤劳最准时的。” 这位图书馆员转身做他的工作去了。那位读者还站在那里思索,注视着马克思座位上的那一堆书。几年来,马克思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工作10小时,在家里又继续工作到深夜。他读过1500多种书籍,他写提纲,写内容提要和笔记,这些内容提要和笔记就可以编成许多书。一切科学,主要的如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语言学、文学,他都用极大的钻研精神进行研究,从中追求他所发现的新思想。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他不确实知道所有的有关书籍都参考过了,所有的疑义都考虑过了,所有的论点都彻底探讨过了,他是绝不肯下笔的。三、今年3 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对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贡献,特向读者介绍一段鲜为人知的,发生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邮票故事。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受到恩格斯的全力支持。马克思的许多革命活动经费都来源于恩格斯无私的援助。据《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记载,1869年3月21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明天寄一镑邮票给你,作为对厄·琼斯的群众运动的

(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事?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的主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生产水平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面向自然的无限度的索求是合法的人类活动,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灾难性的惩罚,终于 唤起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 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直到最近有192个国家参与召开的旨在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至此,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 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就生态文明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但是,相比之下,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哲学的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二、 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文明这一词语,但是马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

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教育思想

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教育思想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其教育思想 马克思与恩格斯借助于他们所创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虑,科学地论述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思想。它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正确地进行教育方面的斗争,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实践纲领和远大的目标。 一、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基于对近代科学技术、近代大工业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给社会生活、教育和人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新情况的思考和研究,也是他们珍惜前人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遗产。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在社会的发展中作用,论述通过教育培养新人等方面;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家关于“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无论是才能或天才,由于它们首先是单纯的禀赋,它们就应当依照一般通用的方法来加以完善”;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分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关于普及国民义务教育等方面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批判继承。他们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的批判表示赞赏,同时也指出了空想要从人性论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教育中的各种弊端只是由于它不符合人性或者是所谓的人的理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教育的资产阶级本质,为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教育弊端指明了方向。二、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教育无疑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生产既为人类社会自身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又要求人类自身通过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