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一些反诡辩术(转)

传授一些反诡辩术(转)
传授一些反诡辩术(转)

如果可以打个比喻,即把语言交锋比作战争,那么雄辩就是明枪,而诡辩则是暗剑。既要防遭人暗算,还要在适当时机能操戈向敌,反败为胜。

一、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

(一)注解法

在概念上玩弄游戏,这是诡辩者惯用的手段。只要我们澄清概念,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就足以堵住诡辩者的口。

例如,库诺夫在美化帝国主义时,曾推论说:“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就用明确概念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库诺夫所玩弄的偷换概念的伎俩,库诺夫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概念偷换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内涵并不一样。通过得以这两个概念的澄清,库诺夫为帝国主义辩护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

注解法可用来反驳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

(二)列举反例法

在论辩中,当论敌以偏概全、轻率概括,推出了某种虚假的全称命题时,只要列举出与之相反的具体事例,即可将对方驳倒。

我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考生必须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考官才能在考堂上查对。相传在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其中有一项写了“微须”。考官巡堂时看到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怒道:

“你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

考生十分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

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一道呢?”

考生反驳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这里微服就是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那些以偏概全的诡辩,我们只要举出一个与其相反的具体例子,就可以驳倒它。因为同素材的B判断同A判断是不能同真的。用一个反例,就等于B真。B真那么A(即以偏概全的结论)当然也就不能成立了。考官仅仅根据《岳阳楼记》中的一处现象就轻率地得出所有的“微”都是“没有”的结论,被考生列举反例驳得哑口无言。

要用好列举反例法,就必须善于从千姿百态的事物中找出这么一个和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反例,只此一点对方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三)兑现斥谬法

从前,有一个骗子自称占星家,说他能根据天上的星辰推算人的命运。

一次,国王召见占星家,问他自己能活多久。

占星家想了想说:“您还能活一年。”

国王一听瘫倒在地,卧床不起。聪明的宰相决心戳穿占星家的骗人把戏,于是问他:“你还能活多久?”

占星家假装推算了一阵说:“20年。”

宰相下令:“马上砍掉占星家的脑袋。”

占星家一死,国王的病马上好了。

占星家的“国王还能活一年”的结论显然是用了虚假论据,但由于一时无从考证,容易迷惑人。当占星家推出另一个论点“自己能活20年”时,宰相却使他一年也活不能,骗人伎俩不攻自破。抓住诡辩者与事实相悖的破绽,拿出事实,迫使其在事实面前兑现其观点,就能使其观点的荒谬性暴露无遗。这种方法叫兑现斥谬法,它以客观事实为武器,所以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四)以毒攻毒法

明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这样一句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在中医药方中,以毒攻毒是一种妙方。用于论辩,以毒攻毒也是制服机械类比、以偏概全、无关推论等诡辩的有效手段。

一个小男孩在面包店里买了一个面包,发现面包比平时小得多,于是对老板说:“这个面包怎么这么小啊?”

“哦,这样你拿起来就方便了。”显然老板在诡辩了。

小男孩没再争辩,留下一点钱就要离开,老板赶紧大声喝住他:“嗨!你面包没给足钱啊!”“哦!不要紧,”小孩说,“这样,你收起钱来就方便了。”

这种反驳可谓妙不可言。

同样,对于伪辩证法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前面举过的那个借钱不还的例子,借钱者诡辩道:“我怎么能还你钱呢?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变,你还是向过去的我要钱去吧。”诡辩者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和相对稳定性,在被讨债者痛打一顿后,还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指责:“现在的我也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变,你还是向过去那个打你的我算帐去吧。”

(五)澄清因果法

甲问乙:“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对不对?”

乙答道:“对。”

于是甲作出判断:“那么你整天深入生活,写出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了。”

乙方才明白甲是在挖苦自己。

这里,甲运用了一个错误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因为深入生活只是写出好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仅仅有此条件,不能判断能否写出好作品。

为有效地反驳此类诡辩,必须掌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两条规则:第一,否定前件即可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即可肯定前件;第二,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就上例来说,没深入生活就写不出好作品,能写出好作品就一定要深入生活;深入生活了并不一定能写出好作品,写不出好作品并不一定没有深入生活。总之。面对此类诡辩,可以先用这两条规则来检验,然后层层反驳到底。

对于乱加因果这种诡辩术,只要让其放慢速度,讲清因果就足以使其自驳自己了。

对于含糊其词这样的诡辩者,可以让其解释、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对方的观点、论证下定义并反过来征求对方是否正确。对于断章取义、以权代证、悖论命题则要分析情况,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批驳。

二、驳斥诡辩的基本素质

上面介绍了五种驳斥诡辩的基本技巧,驳斥诡辩的方法还很多,对于一个口语表达者来说,重要的是掌握驳斥诡辩所需的基本素质,以便在论辩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技巧,举一反三,堵住诡辩者之口。

(一)掌握论辩学、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这是同诡辩斗争的强大武器。例如论辩学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平等原则、同一原则以及充足理由原则,它们既是正确论辩的基本原则,也是揭露诡辩的照妖镜。因为任何一个诡辩都是不合逻辑的论辩,它总要违背这四个原则中的某个原则。所以,用这四个原则去衡量对方的论辩,诡辩就会原形毕露。

诡辩作为一种论证,与正确的论证一样,也是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组成。所以,在驳斥诡辩时,可以从论题、论据、论证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根据诡辩的具体情况,或者指出它的论题错误,或者指出它虚假的论据,或者指出它论证方式不正确。只要指出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的错误,就说明诡辩者的论证不能成立。

(二)寻找诡辩的矛盾之处

首先从论点上说,诡辩常常是为谬论辩护,谬论之所以荒谬是由于它同客观事实正确的理论相矛盾,既然把谬论说成真理,那么,如果从诡辩中抓住其与事实及正确的理论相矛盾之处,将其揭露出来,诡辩的阴谋就宣告破产。其次从论据和论证上说,诡辩要么论据有虚假的地方,要么论证有反逻辑的地方,只要找出其自身的矛盾,诡辩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培养反常态思维

众所周知的哥伦布立起鸡蛋的故事,其本身就是一个用诡辩来反诡辩的过程。

创新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循规蹈矩。人的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反应,往往受先前经验、观点、动机和需要等的影响,如果多年的观念定了型,再凭它去认识、处理新的现象,这就是定势。定势可以用来提高工作效率,掌握了有效的规范和方法,这种习惯性的东西会帮助人们处理问题时得心应手,省时省事。

可是定势具有两重性,诡辩与反诡辩都最忌心理定势。如果使一种思路固定下来,成为习惯,那么采取有效思路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少。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常常采用一种固定的思路,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常态思维。这种思维程序是直线型的、单向性的,认识主体只能适应一个视角、一个侧面去认知对象,造成了特殊条件和异常状况下的思维阻塞,妨碍了思维的敏捷性。反常态思维训练能软化自己的大脑,在从超常角度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大大突破固定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熟知的概念、映象纳入新的关系,用全新的观点考察对象,并作出正确的结论,以增强思维的机敏度。培养反常态思维的首要条件就是克服心理定势,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练习:

练习1.以下是几个对话,调动你的反常态思维,在10秒钟内填空:

1.病人:“哎呦!”

护士:“你为什么叫呀?我还没有注射呢!”

病人:“小姐,您__!”

2.子:“爸爸,给我一毛钱吧。”

父:“你已经长大了,不该老是这么一毛一毛地要钱了。”

子:“我想您是对的,爸爸,__好吗?”

练习2.以下是一个推理故事,读后回答问题。

不速之客

海尔丁在一家旅馆住了下来,他给服务员打了个电话,请他们送份报纸和一杯咖啡来。

不一会儿,就有人来敲门。“早上好,先生。这是你的早餐。”一位服务员站在门口。

“可我没要早餐呀,”海尔丁说,“你大概弄错了。我只要了一杯咖啡。这儿是321号房间。”“噢,对不起,应该是327号。打扰了,真对不起。”服务员关上门走了。

不一会儿,又是敲门声。

“请进!”海尔丁想,这回该是我的咖啡来了。

一个男人走了进来:“噢,你在这儿干什么?”

“什么?”海尔丁有些气愤,“你怎么在我房间里这样说话?你是谁?”

那个男人也不甘示弱:“你在我房间里干什么?你怎么进来的?”

“这是我的房间。”海尔丁说道,“321号。”

“32l号?”那男的看了看门牌,“天哪,我真的不知该说什么么好,我弄错了,真抱歉。”“没关系。”海尔丁等他出去,关上了门。

又有人敲门。

“请进!”

进来的是个女服务员,说道:“早上好,先生。这是你要的咖啡和报纸。”

正在这时,只听门外有人在喊:“我的钻石项链丢了!”

海尔丁顿了一顿,马上冲出门去,大叫:“快,抓住那个人!”海尔丁要抓谁?为什么?请运用逻辑知识予以解答。

《乌鸦喝水》阅读附答案

《乌鸦喝水》阅读附答案 阅读。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 三岁多的时候,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会想问题了。讲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不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那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喝到水了吗?妈妈笑了: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呀!你看,你爸爸就是我们家的乌鸦,每月都给我们寄钱,就像这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候,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 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疲于应付。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接到通知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维持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却越来越白,像乌鸦,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 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矿区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的,但是,现实往往和人想象的不一样。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矿副矿长,开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矿,除了工人,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矿调来,他有条件。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一个个同行,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他仍不满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脸则更黑了。妈妈看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煤矿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成了许多报纸的头条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负责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上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他一审被重判死刑。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

抓住诡辩的辫子反诡辩

抓住诡辩的辫子反诡辩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抓住诡辩的辫子反诡辩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会构设诡辩来向对方发难,陷对方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诡辩在论辩中固然厉害,但诡辩自身存在着语言模糊、内容矛盾、逻辑错误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反驳诡辩可从以下这些方面打开突破口: 一、诡辩的逻辑如果是错误的,不妨顺着这个错误的逻辑,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重新构设一个诡辩进行反驳。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穿拖鞋。一天下午,高二(三)班的"捣蛋鬼"梁勇同学又啪嗒啪嗒地穿着一双拖鞋进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后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为什么还穿"王老师皱着眉头问。 "对不起,我没穿拖鞋。"梁勇大声回答。 "什么你脚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师提高了嗓音。 "不是,是凉鞋。"梁勇语气坚定,还有意低下头望着自己脚上的鞋子。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移到了梁勇的鞋子上:这双鞋子原来是一双普通塑料凉鞋,不过现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鞋后跟全剪掉了,难道是凉鞋"王老师恼火地问。 "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他还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头,大声反驳。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师先是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他双眼盯着梁勇,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好像很中听,不过,你的辩解是错误的。凉鞋之所以是凉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于凉鞋有鞋后跟,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最重要的头部都没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 梁勇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低下了头。 在这里,梁勇的诡辩在逻辑推理上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人断了腿固然是人,但无法据此推出凉鞋断了鞋后跟还是凉鞋。王老师思维护敏捷地洞察到这个错误的逻辑,立即把思路从人的腿部移到人的头部,构设了一个同样逻辑形式的诡辩,把凉鞋鞋后跟的功用提升到"像人的头部一样"重要,既然人的头断了就再人,那凉鞋断了鞋后跟也就不再是凉鞋了。由于王老师这个诡辩后发制人,以谬制谬,所以梁勇不得不低头认错。 二、诡辩的语言如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时,可通过对其语言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批驳他的荒谬观点和不实之词,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请看下面的例子: 老张和老刘在公园辩论: 老张问:"在金钱和道德之间,你选哪一个" 老刘不假不思索地答:"当然选道德。难道你选金钱" 老张诡秘地说:"我是选择金钱,因为我缺少金钱。你选择道德,那是因为你缺少道德。" 老刘听了老张的不友好言语,立即反驳说:"你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还缺少一分,所以我要选道德;万贯的家财,你已有九千贯,但你还缺少一千贯,所以你要选金钱。因此,准确地说,我选道德是因为我崇尚道德,你选金钱是因为你贪图金钱。" 从上例我们不难看出:老刘重义,老张重利。然而,老张为了给老刘脸上抹黑,构设了一个以模糊语言为核心的诡辩以嘲讽老刘。在这个诡辩的关键词语"缺少"在特定语境中是很模糊的,即包含了"缺得很多、缺得不多、缺一点点"等等方面的意思,老刘的反驳针对"缺少"这一模糊的词语,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把它量化出来,否定了自己"缺德"、老张"缺钱"的荒谬论断,最后用"崇尚"来褒扬自己对道德的追求,用"贪图"来贬斥对方对金钱的贪得无厌,驳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三、诡辩的内容如果是矛盾的,可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请看下面的例子:

辩论中的一些诡辩现象

诡辩: 兵者,诡道也。辩论就是唇枪舌剑的较量,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战争,因此在我们已经知己知彼,收集好海量的论据,已经想好怎样破题立论,确立了毫无漏洞的逻辑框架……后,必然要想到的,就是“诡计”。辩论中的“诡计”,就是诡辩。 也许有人会认为,辩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是“讲道理逻辑”的,是为了“探求真理”的,混淆视听的“诡辩”应该拒之门外,避之千里。当然,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么这篇文章可以不看下去。但是如果你想赢,那么我建议你最好还是看一看。其实,无论是正规的辩论赛,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诡辩”无处不在,有些我们甚至习以为常而不知道那是诡辩。下面你会知道,其实正规的辩论赛少不了诡辩,诡辩是辩论里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诡辩也许和你常识中的那种“诡辩”相差甚远,不过那些的的确确就是诡辩,并不因为形式和使用者的不同就改变了本质。如果规定把这些“诡辩”完全剔除,有可能你都不知道怎样去辩论了。退一万步说,即使你不想用诡辩,也得知道如何破解别人的诡辩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去了解辩论中的诡辩,这样才能利用诡辩或防范诡辩。 废话少说,下面开始正文。 什么是诡辩呢?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言论就是诡辩。其实不然。我举个例子: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这就是诡辩史上著名的“赎尸诡论”。从逻辑上说,邓析对双方说的话都没有错,后世也一直找不出他错在哪里,只能归结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不能穷尽选择支”或者“立场转换”。所以说,诡辩不一定是“颠倒黑白”的,也有可能符合逻辑。 因此,我斗胆在这里下个不甚严密的定义:所谓诡辩,就是企图让听者的思路按照某种期望运行的一类言论。 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其实简单地说就是“糊弄”。 为什么要定义“诡辩”,是为了下面论述的问题打下基础。下面说到的一些技巧有些人会觉得不算是诡辩,但这里按照我的定义我把它们也归类进“诡辩”里,因为这些技巧实际上对证明己方的逻辑毫无帮助,但却能达到让人哑口无言的效果。 一、名人名言。 借用名人名言是所有的辩论中都会用到的诡辩伎俩。之所以说那是“诡辩”,是因为名人说的话并不等于是真理,引用了名言对“证明”己方的逻辑其实毫无帮助。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的辩论赛里正反双方都能找出证明己方观点的名言,这已经证明了名人们的思想是多么的混乱。

如何反击他人的诡辩

如何反击他人的诡辩 如何反击他人的诡辩 一、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 (一)注解法 在概念上玩弄游戏,这是诡辩者惯用的手段。只要我们澄清概念,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就足以堵住诡辩者的口。 例如,库诺夫在美化帝国主义时,曾推论说:“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就用明确概念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库诺夫所玩弄的偷换概念的伎俩,库诺夫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概念偷换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内涵并不一样。通过得以这两个概念的澄清,库诺夫为帝国主义辩护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 注解法可用来反驳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 (二)列举反例法 在论辩中,当论敌以偏概全、轻率概括,推出了某种虚假的全称命题时,只要列举出与之相反的具体事例,即可将对方驳倒。 我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考生必须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考官才能在考堂上查对。相传在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其中有一项写了“微须”。考官巡堂时看到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怒道: “你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 考生十分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 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一道呢?” 考生反驳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这里微服就是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那些以偏概全的诡辩,我们只要举出一个与其相反的具体例子,就可以驳倒它。因为同素材的b判断同a判断是不能同真的。用一个反例,就等于b真。b真那么a(即以偏概全的结论)当然也就不能成立了。考官仅仅根据《岳阳楼记》中的一处现象就轻率地得出所有的“微”都是“没有”的结论,被考生列举反例驳得哑口无言。 要用好列举反例法,就必须善于从千姿百态的事物中找出这么一个和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反例,只此一点对方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三)兑现斥谬法 从前,有一个骗子自称占星家,说他能根据天上的星辰推算人的命运。 一次,国王召见占星家,问他自己能活多久。 占星家想了想说:“您还能活一年。” 国王一听瘫倒在地,卧床不起。聪明的宰相决心戳穿占星家的骗人把戏,于是问他:“你还能活多久?” 占星家假装推算了一阵说:“20xx年。” 宰相下令:“马上砍掉占星家的脑袋。”

辩论赛经典辩驳

经典辩驳 牢记这种思辨方式,举一反三,否则千篇一律容易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一、烤鸭理论 “A包含了B就代表A是B吗好比,我方二辩今天吃了一只烤鸭, 他包含了这只烤鸭,你能说我方二辩就是一只烤鸭吗” “烤鸭理论”适用的地方在于对方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包含了本方观点,妄图通过整体大于局部的方式来使本方的辩驳为对方服务。这时如果用理论来强辩首先难以辩清楚,其次容易弄巧成拙。这时候如果采用烤鸭理论类似的类比即可巧妙地推翻对方的理论。 关于这点,在辩论中应该牢记,双方的观点不论是对立还是并行,一般不会出现包含现象,如果可以用己方观点包含对方观点一般都会死的很惨。 典例:在2010校辩赛第一轮上,信工(正方)对人文(反方)辩题为:《大学生择业应以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为主》。期间反方抛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属于个人需求。正方三辩当即指出:“社会包含了人就代表社会需求是个人需求吗好比, 我方二辩今天吃了一只烤鸭,他包含了这只烤鸭,你能说我方二辩就是一只烤鸭吗”可谓是四两拨千斤,赢得了场上阵阵的掌声。 二、并行/包含理论 1.“同时存在就叫做并行吗那么今天您在论证您方观点,我在论证我方观点,那我们双方的观点也可以并行吗那么请对方同学待会并行地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

2.“对方同学,如果您方观点已经包含了我方观点,那么我们今天的辩论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方观点是您方观点的一部分,那就请您在论证您方观点的时候也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 “并行/包含理论”其实与“烤鸭理论”是异曲同工,但适用性更广一些,在花辩里,借用一种巧妙的辩驳,将对方抛给自己的难题抛回给对方叫借力打力。但凡在辩论中,某一方强辩,将对方某些观点或者整个辩题拉回己方者,都可以采用这些类似的理论将难题抛回去。典例:在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香港大学(正方)对武汉大学(反方),辩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不可以并行》,正方对并行的概念有意模糊,认为凡是同时进行的都可以叫并行,反方先是以“有人保护环境,有人破坏环境”这样同时进行的矛盾进行反驳,正方仍然强辩,反方四辩当机立断,指出:“同时存在就叫做并行吗那么今天您在论证您方观点,我在论证我方观点,那我们双方的观点也可以并行吗那么请对方同学待会并行地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巧妙借力打力,赢得掌声。 三、炒饭理论 “难道多了就更重要吗做炒饭的时候要放入很多的饭,只放一点点的盐,难道你能说饭就比盐更重要吗” “炒饭理论”适用于“在××比××更重要”等等的比较性辩题当中,某一方一味强调多等同于重要,遇到此情况,可以使用类似的例子做类比,言简意赅,还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13 乌鸦喝水 类文阅读 及答案

13 乌鸦喝水类文阅读 乌鸦喝水 小乌鸦喝不着瓶子里的水,便从地上叼起一根吸管。乌鸦爸爸见了,很不高兴地问:“你怎么不丢石子到瓶子里呢?” “为什么要丢石子?”小乌鸦反问道,“用吸管喝水不是更方便吗?” “可是,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做的。”乌鸦爸爸说,“大家一致夸他聪明呢!” 小乌鸦笑了,说:“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喝着水就行了。” 看着小乌鸦美滋滋地喝着水,乌鸦爸爸觉得很惭愧。 1.短文一共有()自然段,在短文中标出来。 2.乌鸦喝到水了吗?请用“”把乌鸦最后喝到水的部分画出来。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1)乌鸦爸爸说得很对。()(2)我们遇到问题要像这只小乌鸦一样,动脑筋想办法,要用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乌鸦喝水》参考答案 1.5 2.看着小乌鸦美滋滋地喝着水 3.(2)(√)

聪明的乌鸦 一天,松鼠来找乌鸦,他拿出一把榛子请乌鸦吃。榛子的壳硬邦邦的,乌鸦你能弄开吗? 乌鸦不慌不忙地叼起一颗榛子来到林子外的马路上,把榛子丢在了路当中。一辆汽车开过,轻松地压碎了榛子。可是乌鸦并没有立即飞下去吃,而是等红灯亮了,车都停住后,才美滋滋地享受起里面的果肉来。喇叭响起时,乌鸦又连忙飞到空中。松鼠直夸乌鸦聪明。 1.照样子,写词语。 美滋滋 2.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榛子一()汽车一()乌鸦 3.乌鸦用什么方法吃到榛子的?用“”画出相关语句。 4.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吗? 我想对乌鸦说: 《聪明的乌鸦》参考答案 1.示例:绿油油笑眯眯甜丝丝 2.把辆只 3. 乌鸦不慌不忙地叼起一颗榛子来到林子外的马路上,把榛子丢在了路当中。一辆汽车开过,轻松地压碎了榛子。可是乌鸦并没有立即飞下去吃,而是等红灯亮了,车都停住后,才美滋滋地享受起里面的果肉来。喇叭响起时,乌鸦又连忙飞到空中。 4.乌鸦,你真聪明,但是要注意安全哟!

辩论中的一些反诡辩术

一些反诡辩术: 如果可以打个比喻,即把语言交锋比作战争,那么雄辩就是明枪,而诡辩则是暗剑。既要防遭人暗算,还要在适当时机能操戈向敌,反败为胜。 一、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 (一)注解法 在概念上玩弄游戏,这是诡辩者惯用的手段。只要我们澄清概念,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就足以堵住诡辩者的口。 例如,库诺夫在美化帝国主义时,曾推论说:“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就用明确概念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库诺夫所玩弄的偷换概念的伎俩,库诺夫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概念偷换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内涵并不一样。通过得以这两个概念的澄清,库诺夫为帝国主义辩护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注解法可用来反驳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 (二)列举反例法 在论辩中,当论敌以偏概全、轻率概括,推出了某种虚假的全称命题时,只要列举出与之相反的具体事例,即可将对方驳倒。 我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考生必须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考官才能在考堂上查对。相传在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其中有一项写了“微须”。考官巡堂时看到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怒道: “你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 考生十分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 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一道呢?” 考生反驳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这里微服就是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那些以偏概全的诡辩,我们只要举出一个与其相反的具体例子,就可以驳倒它。因为同素材的B判断同A判断是不能同真的。用一个反例,就等于B真。B真那么A(即以偏概全的结论)当然也就不能成立了。考官仅仅根据《岳阳楼记》中的一处现象就轻率地得出所有的“微”都是“没有”的结论,被考生列举反例驳得哑口无言。 要用好列举反例法,就必须善于从千姿百态的事物中找出这么一个和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反例,只此一点对方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三)兑现斥谬法 从前,有一个骗子自称占星家,说他能根据天上的星辰推算人的命运。 一次,国王召见占星家,问他自己能活多久。 占星家想了想说:“您还能活一年。” 国王一听瘫倒在地,卧床不起。聪明的宰相决心戳穿占星家的骗人把戏,于是问他:“你还能活多久?” 占星家假装推算了一阵说:“20年。” 宰相下令:“马上砍掉占星家的脑袋。” 占星家一死,国王的病马上好了。 占星家的“国王还能活一年”的结论显然是用了虚假论据,但由于一时无从考证,容易迷惑人。当占星家推出另一个论点“自己能活20年”时,宰相却使他一年也活不能,骗人伎俩不攻自破。抓住诡辩者与事实相悖的破绽,拿出事实,迫使其在事实面前兑现其观点,就能使其观点的荒谬性暴露无遗。这种方法叫兑现斥谬法,它以客观事实为武器,所以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最新演讲与辩论;当诡辩者引用名言时……

演讲与辩论;当诡辩者引用名言时…… 演讲与辩论 生活中常有争辩或辩论,这些论争有时合乎逻辑,有时也有诡辩搀杂其中。诡辩者在理屈词穷之时,往往引用名言对自己的观点、论题进行证明,“拉大旗作虎皮”,摆出自己与名人、与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自己“绝处逢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里介绍几种化解的“招数”: 1.针锋相对法。意即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反驳者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引用名方论证反驳。这样把对方给你施加的难以辩驳的窘况,如法炮制地施加给对方。有一次,几位男女朋友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双方都言之凿凿,相持不下,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阐明两者都重要)地无济于事。忽一女同胞说:“我国古语就说了养不教,父之过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肩负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男同胞们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这下,女同胞也语塞了。东道主接着阐明自己观点,“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正如鲁迅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样旁征博引地反驳与论证,容易使对方心服口服。

2.推至极端法。诡辩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即使引用名言来印证也掩盖不了其荒谬性。某青年夫妇,因新婚不入,男的仍未改单身汉特性,下班后自由自在,不大沾家,甚至与哥们儿通宵娱乐,妻子不满地批评他,他还大言不惭地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虽然少有陪你,没干家务,可心中爱你爱得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妻子有些恼了,反驳道:“那你用不着回家了,去等我俩的感情长久吧。”这里她虽然说的是气话,使用的却正是推至极端法。 3.顺意反诘法。如一青工常上班迟到,车间主任教育他:“你怎么总爱迟到?”青工:“睡觉睡过了头。”主任:“哦,为了睡舒服觉就承便耽误工人作时间呀?”青工(窃笑):“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好好休息就不会好好工作,我多睡一会正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主任(沉着反击):“列宁好像说过那样的话,但他难道说过为了休息好可以耽搁工作时间的话吗?”(接下来是对青工进行理直气壮的教育)这里车间主任的反驳正是先承认名方完全正确,然后按照青工的实际情况指出列宁并没有说过符合青工行为的语言,并用反问句强化其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对方无法狡辩,只得乖乖接受教育。《演讲与口才》1990年第10期第28页有一则征答题:青工小王有错不改、我行我素,朋友劝他:“小王,你不能这样啊!我们都是青年人,应当争口气,为什么总让别人说呢?”小王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对小王用名言来诡辩,我们的驳斥可以这样:“对,走正路、直路、好路,是不需要别人阻止和指指戳戳。但是,如果前面是悬崖与深渊呢?也不需要别人来劝阻吗?”先顺承其意,突然转折,加以反问而驳斥。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1.划分战场 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可以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己控制提问的时机。 2. 两次发言 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己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保持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辩论赛中的辩论战术 3. 相互保护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本方不利的情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应该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间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可以死不认帐地说:“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非常不

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马上实现……这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来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④对于明显的口误,可以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4. 连续进攻 场上要保持头脑冷静,当注意到对方对本方某个问题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时,应连续攻击,哪怕把问题再重复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的是自己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去注意队友问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是如何回答的,这种个人主义应该避免。 5. 破除双难境地 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择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B?”不管是A是B对本方都是不利的,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 6. 破类比 类比手法是辩论中经常运用的,但类比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类比物与被类比物总是会有一些区别,这就为反驳提供了突破口。事先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的特征后,可以用来攻击对方不准确的类比。

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

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 如果可以打个比喻,即把语言交锋比作战争,那么雄辩就是明枪,而诡辩则是暗剑。既要防遭人暗算,还要在适当时机能操戈向敌,反败为胜。 一、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 (一)注解法 在概念上玩弄游戏,这是诡辩者惯用的手段。只要我们澄清概念,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就足以堵住诡辩者的口。 例如,库诺夫在美化帝国主义时,曾推论说:“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就用明确概念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库诺夫所玩弄的偷换概念的伎俩,库诺夫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概念偷换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内涵并不一样。通过得以这两个概念的澄清,库诺夫为帝国主义辩护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 注解法可用来反驳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 (二)列举反例法 在论辩中,当论敌以偏概全、轻率概括,推出了某种虚假的全称命题时,只要列举出与之相反的具体事例,即可将对方驳倒。 我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考生必须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考官才能在考堂上查对。相传在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其中有一项写了“微须”。考官

巡堂时看到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怒道: “你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 考生十分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 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一道呢?” 考生反驳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这里微服就是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那些以偏概全的诡辩,我们只要举出一个与其相反的具体例子,就可以驳倒它。因为同素材的B判断同A判断是不能同真的。用一个反例,就等于B真。B真那么A(即以偏概全的结论)当然也就不能成立了。考官仅仅根据《岳阳楼记》中的一处现象就轻率地得出所有的“微”都是“没有”的结论,被考生列举反例驳得哑口无言。 要用好列举反例法,就必须善于从千姿百态的事物中找出这么一个和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反例,只此一点对方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三)兑现斥谬法 从前,有一个骗子自称占星家,说他能根据天上的星辰推算人的命运。一次,国王召见占星家,问他自己能活多久。 占星家想了想说:“您还能活一年。” 国王一听瘫倒在地,卧床不起。聪明的宰相决心戳穿占星家的骗人把戏,于是问他:“你还能活多久?”

辩论赛常用技巧

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一、辩论的原则 1.正确对待辩论的胜负 在BBS论坛上辩论没有胜负之分,因为辩论的话题本身往往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结果,所谓决定辩论胜负的不是双方谁掌握了或者坚持了真理,而是看谁能够在理论上自圆其说,能够表现出高超的辩论技巧、风趣幽默的语言、令人尊重的个人魅力、更有人气。 大家在辩论时,应该时时牢记自己上网的目的:“释放生活压力,抒发个人情怀,交结天下朋友,享受轻松人生”,因而,没有必要进行恶意的攻击和谩骂,这才是BBS论坛辩论的真正意义。最后取得胜利的必然是大家。 2.尊重辩论对手的人格 如果当辩论的结果明显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要采用种种诡辩的手法进行辩论。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往往演变成双方的谩骂和攻击,甚至对对方进行人格的蔑视乃至否定。如果你不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然也往往会受到对方对你人格的攻击。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的人格 3.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 由于辩论双方是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在辩,往往明知道自己的观点不对,也不愿意认输,在辩论中进行某种诡辩是很正常的,但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所谓的胡搅蛮缠就是:当对方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时,自己却不看对方的文章,分析对方的观点,继续把自己所“理解”的观点强加到对方的身上,对别人进行无目标的攻击。 二、参加辩论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意。 1.要认真地去阅读对方的文章及相关资料。从理论上去分析主题的内容,避免辩词的庸俗化、贫乏化,使辩辞在理论上和知识上丰富。绝对避免使用庸俗不堪的实例和趣味低劣的噱头进行辩论,或者以感情取代理论,故作姿态煽动性地赢取斑油们的同情或喝彩。 2.要注意日常综合知识的积累。论坛上辩论的主题是丰富多彩,要注意日常各个方面知识的积累。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的热情,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再高的热情,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所谓言不达词,词不达意。知识好比一座金字塔,不了解宽泛的知识背景,只对本专业知识了解较多或者比较丰富,想在论坛上的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 三、辩论的技巧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是不懂得辩论技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辩论的技巧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击中要害 俗话说的好,打蛇要打在三寸,就是说只有抓住了要点,攻击才能见效。论坛上的辩论,要在阅读完对方的文章,看清对方的观点后,要抓住对方观点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要害问题,才能给打蛇打在三寸上。 必要时要使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当对方的问题或观点自己无法回答,不要勉强去回答,那样不但会失面子,甚至可能导致辩论的全盘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同时要合理地“避虚就

乌鸦喝水...阅读答案

乌鸦喝水一个炎热的夏天,乌鸦出门旅游。路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它口干舌燥。 它想找口水喝,歇一歇,可怎么也找不到一滴水。这时,迎面飞来一( )花喜鹊。乌鸦问:“喜鹊老兄,这儿有水吗?”花喜鹊说:“这儿有一( )井,只是井很深,得 想个办法才能喝到。”乌鸦说:“这个,我有经验。”它心想:以前我喝瓶子里的水,瓶子也 是很深的,但丢些小石子,水就涨上来了……乌鸦来到井边看,井果然很深。于是,它衔来石子,一( )一( )丢进井里,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井水也没涨上来。它叹 息道:“唉,唉!老办法怎么不管用啦?”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2.给画线的字 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横线标出来。口干(gān gàn) 得想个办法(dé de děi)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深—( ) 干燥—( ) 涨一( ) 4.乌鸦的“经验”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5.乌鸦的老办法为什么不管用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 考答案:1.只口块块 2.gān děi 3.浅湿润落 4.以前我喝瓶子里的水,瓶 子也是很深的,但丢些小石子,水就涨上来了。5.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先是一只瓶子,瓶子很小,投石子会使水位升高,但现在是一口井,很大,还投石子,虽然水位也会升高, 但那是非常慢的。 (意思对即可)6.我觉得乌鸦不聪明,老抱着过去的经验,不注意事物 条件的变化,所以没喝到水。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随机应变,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不同方法。(意 思对即可)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讲解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作者:罗斌学长)2013年05月27日12:23:12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13 乌鸦喝水 同步练习题(word版有答案)

13 乌鸦喝水 基础巩固 一、正确的音节打“ √”,错误的打“×”并改正。 旁 ( )( ) 找 ( ) 放 ( )( ) 办 ( ) 二、看拼音,写汉字。 三、一字组多词。 多( )( ) 见( )( ) 只( )( ) 出( )( ) 能力提升 四、选词填空。 怎么 什么 1.乌鸦喝不到水,( )办呢? 2.我们做( )事都要多替别人考虑考虑。 五、照样子,写句子。 1.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渐渐 。 2.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瞌睡因为水( ),瓶口也( ),它喝不到水。它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瓶子旁边的( ) 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水渐渐( )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七、读一读。 zhǎo pán bàn fàn

老乌鸦,年纪老, 飞不动,跳不高, 躲在窝里呀呀叫。 小乌鸦,身体好, 捉到虫,找到肉, 送给妈妈吃个饱。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一、正确的音节打“ √”,错误的打“×”并改正。 旁 (×)(p áng ) 找 (√ ) 放 (×)(f àng ) 办 (√ ) 二、看拼音,写汉字。 石头 一只 口 多 三、一字组多词。 多(许多)(多少) 见(看见)(少见) 只(一只)(几只) 出(出门)(日出) 能力提升 四、选词填空。 怎么 什么 1.乌鸦喝不到水,( 怎么 )办呢? 2.我们做( 什么 )事都要多替别人考虑考虑。 五、照样子,写句子。 1.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坛子里的土 渐渐 减少了 。 zhǎo pán bàn fàn

2.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一只狐狸饿了,到处找吃的。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瞌睡因为水(少),瓶口也(小),它喝不到水。它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瓶子旁边的(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七、读一读。 老乌鸦,年纪老, 飞不动,跳不高, 躲在窝里呀呀叫。 小乌鸦,身体好, 捉到虫,找到肉, 送给妈妈吃个饱。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3乌鸦喝水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13 乌鸦喝水 基础巩固 一、正确的音节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旁()()找() 放()()办() 二、看拼音,写汉字。 三、一字组多词。 多()()见()() 只()()出()() 能力提升 四、选词填空。 怎么什么 1.乌鸦喝不到水,()办呢? 2.我们做()事都要多替别人考虑考虑。 五、照样子,写句子。 1.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渐渐。 2.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瞌睡因为水(),瓶口也(),它喝不到水。它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瓶子旁边的()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水渐渐()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七、读一读。 老乌鸦,年纪老, 飞不动,跳不高, 躲在窝里呀呀叫。 小乌鸦,身体好, 捉到虫,找到肉, 送给妈妈吃个饱。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一、正确的音节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旁(×)(páng)找(√) 放(×)(fàng)办(√) 二、看拼音,写汉字。 石头一只口多 三、一字组多词。 多(许多)(多少)见(看见)(少见) 只(一只)(几只)出(出门)(日出) 能力提升 四、选词填空。 怎么什么 1.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 2.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多替别人考虑考虑。 五、照样子,写句子。 1.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坛子里的土渐渐减少了。 2.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一只狐狸饿了,到处找吃的。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瞌睡因为水(少),瓶口也(小),它喝不到水。它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瓶子旁边的(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七、读一读。 老乌鸦,年纪老, 飞不动,跳不高, 躲在窝里呀呀叫。 小乌鸦,身体好, 捉到虫,找到肉, 送给妈妈吃个饱。

诡辩论基本概念

诡辩论 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和批判诡辩论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文名称:Sophism 实质:它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委屈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 定义: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

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词义演变:诡辩的思维方式古已有之。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芝诺就曾提出“飞矢不动”等带有诡辩特征的著名命题;中国先秦时代的名辩家们也曾提出过一些把辩证法歪曲为诡辩论的命题,如“两可论”、“鸡三足”、“犬可以为羊”、“白马非马”等等。但“诡辩论”一词则源出希腊语。公元前 5世纪前后,在古希腊有一批传授知识、教人以论辩和演说技巧的职业教师,被称为“智者”。智者们以其独特风格自成流派,即智者派。智者们对哲学和社会问题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在深入研究和运用论辩术时,涉及到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许多问题,对于推进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智者们的观点和方法中包含了一些导致感觉主义、怀疑论、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因素。例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虽然提出了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有益见解,却未能正确地把握感觉对客观对象的依赖关系,导致把个人的感觉作为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标准的相对

剑走偏锋_小议辩论中的诡辩

剑走偏锋——小议辩论中的诡辩 兵者,诡道也。辩论就是唇枪舌剑的较量,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战争,因此在我们已经知己知彼,收集好海量的论据,已经想好怎样破题立论,确立了毫无漏洞的逻辑框架……后,必然要想到的,就是“诡计”。辩论中的“诡计”,就是诡辩。 也许有人会认为,辩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是“讲道理逻辑”的,是为了“探求真理”的,混淆视听的“诡辩”应该拒之门外,避之千里。当然,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么这篇文章可以不看下去。但是如果你想赢,那么我建议你最好还是看一看。其实,无论是正规的辩论赛,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诡辩”无处不在,有些我们甚至习以为常而不知道那是诡辩。下面你会知道,其实正规的辩论赛少不了诡辩,诡辩是辩论里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诡辩也许和你常识中的那种“诡辩”相差甚远,不过那些的的确确就是诡辩,并不因为形式和使用者的不同就改变了本质。如果规定把这些“诡辩”完全剔除,有可能你都不知道怎样去辩论了。退一万步说,即使你不想用诡辩,也得知道如何破解别人的诡辩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去了解辩论中的诡辩,这样才能利用诡辩或防诡辩。 废话少说,下面开始正文。 什么是诡辩呢?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言论就

是诡辩。其实不然。我举个例子: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这就是诡辩史上著名的“赎尸诡论”。从逻辑上说,邓析对双方说的话都没有错,后世也一直找不出他错在哪里,只能归结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不能穷尽选择支”或者“立场转换”。所以说,诡辩不一定是“颠倒黑白”的,也有可能符合逻辑。 因此,我斗胆在这里下个不甚严密的定义:所谓诡辩,就是企图让听者的思路按照某种期望运行的一类言论。 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其实简单地说就是“糊弄”。 为什么要定义“诡辩”,是为了下面论述的问题打下基础。下面说到的一些技巧有些人会觉得不算是诡辩,但这里按照我的定义我把它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