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观课议课二

有效观课议课二
有效观课议课二

观课议课的准备——有效观课议课之二

一、观课议课的认识准备

(一)教师要学会“自我不满意”

“不满意”是什么?“不满意”是一种态度。为什么“不满意”?因为有问题。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的《变革的力量》是很值得读的一本好书,影响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西方哲学史上的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例证: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尽管我们可能知道问题是我们的朋友,“不满意”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基础,但在实践中,“面子”和“自尊心”(当然还有其他功利的因素)却常常跳出来,阻挡我们和问题成为朋友,大家也很不愿意去表达“不满意”。这样,如何对自己“不满意”也就成了问题。

应该如何对自己“不满意”呢?我个人有以下认识:

首先,要意识到人需要“不满意”。人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超越性的生活,是一种理想性的生活。超越什么?超越现在,超越此时。为什么要超越?因为对现在不满意。人所以要追求理想,是因为认定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处境不理想。想一想,现在的一切都完美了,已经没有了值得追求和改变的东西,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其次,要意识到“不满意”的价值性。与其他物种比较,人可以说具有先天不完善性。但人超越其他物种的地方,就在于知道自己不完善,承认不完善,并努力追求完善。追求完善的实践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种实践就是后天的自我塑造和改变。意识到“不满意”的价值,我们就应该主动多寻找一些对自身的“不满意”。

再次,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满意”。对于问题我们不能总别人身上推,怨天尤人,而是主动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比如教学效果不理想时,我们不要总归咎

于学生原有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差,而对自己的问题熟视无睹。

第四,对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要有欢迎和感谢的态度。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布鲁纳则说:“自我可以——实际上是必须——从‘他人’的角度予以界定。”他人是一种视角。多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批评,我们就可以从他人的批评中得到更多的帮助。

第五,要致力研究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以后,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问题。“不满意”只是有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需要后续的研究和改进行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不断从“不满意”走向“满意”。

事实上,对于不能改变的,最好的方式不是抱怨,而是接纳;对于我们能改变的,我们需要努力去改变,我们能够改变什么呢?你能够改变的就是你自己!当然,如果你具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和英雄主义的勇气,你还应该坚守符合人性和教育规律的追求和向往,活得更加独立和有尊严。

(二)教师要学习对话和争鸣

议课的过程是围绕课堂对话的过程。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于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观课议课活动,对话交流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对话意味着不同意见的参与,就一个组织而言,不同意见的存在往往有助于随时纠正团队思考的偏差和错误。唯有鼓励组织成员有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才能在意见交流或行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团体智慧、凝聚共识。组织成员的共同学习不是要达到行动一致、步调一致、思维一致,不是不允许团队内部存在意见和分歧。促进组织成员的共同学习,关键要发展成员间的“对话”和“讨论”的能力,它强调以同中求异的原则来探索真理,透过对话让组织成员正视自己思维的障蔽,进而面对事实,并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发展更高层的共识。

真理是不怕争论的,真理愈辩愈明。我个人的感觉,对一种理论置之不理是对它的最大冷漠;而参与争论、促进发展是对它最大的尊重;当然我们也可以完全接受它,但只有接受对它的发展和完善没有多大帮助。因此,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对他人认识成果的尊重,又不能“唯马首是瞻”、“噤若

寒蝉”。因为“万马齐喑究可哀”,我们需要抖擞精神,参与对话和争鸣。

在具体的议课对话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1 、反对“自我中心主义”

强调从独白转向对话,是因为“我”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对象,“对话”以承认“我”的有限性为前提,它强调自我认知方式的不可通约性以及自我的非中心化,对话是对独白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反对。对话的基础是相互敞开,彼此承认,它要求对话者防止自我粉饰和美化,克服过分的防御和抵制。

2 、保持既平等又对立的主体间性关系

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 1993 )指出:“纯粹的主体间是由我和你(我们和你们),我和他(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对称关系决定的。对话角色的无限可互换性,要求在这些角色操作时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拥有特权,只有在言说和辩论、开启与遮蔽的分布中有一种完全的对称时,纯粹的主体间性才会存在。”因此,对话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需要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 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强调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话不投机半句多”,对话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

3 、致力于理解和创造

对话需要解释,但对话不是解释。因为解释只揭示已经熟悉的东西、可以重复的东西,它还只是一种独白。对话需要对话双方各自从自己固守的“极地”返回观照对方,在二者之间的边缘地带相互遭遇、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融入他者的文化,用他者的目光来反观自身,并从他者那里以及在与他者的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吸收新的有用成分,从而修正失误,达到共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是不断揭示对象新意的过程。“理解不是

重复说者,理解要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理解者参与共同的创造。” 当对话最后达到一种超越状态,“生”出一种来自对话者又不同于原有对话者的全新的存在时,就完成了一次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不仅揭示了对话的方法,而且明确了对话的目的。将对话理论运用于议课,不仅有利于交换和理解参与者彼此的立场和处境,而且有利于明确和实现“进行意义新探求、创造教学新思路”的议课目的。

二、观课议课的参与人员

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的讨论,曾经有朋友提出了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应该说,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时间充足,大家又懂教学,当然很好。

我自己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质量又必须在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实践,在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需要简化。如果要我简,我会怎么简呢?

首先,我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化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来了发言,他未必能够有专业的视角,说的东西不靠谱,听了老师们没有用处,不听又对发言的家长显得不尊重;来了不说,插不上嘴,他又难受。大家都不尴不尬,不如大家干一点能够参与并在其中得到快乐的事。当然有的家长本身对教育有研究,或者本身就是教师,让他参与观课议课,不仅可以让他了解教学,扩大教学知情权,而且可以对教自己子女的老师提供真切的建议和帮助。但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就不必把定位为“家长”的角色,而是直接定位在“专家”和“老师”的角色就行了。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当然也有的老师,看校长来了,忍不住想在议课时充分表现自己的水平,结果是他表现出了自己的水平,显示出了执教教师的没有水平。( 2 )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不能把议课中的问题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议得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习惯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看

法和评价中。( 3 )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屁股坐在那个位置就自我膨胀,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评课的改进价值。

我这样说,不是领导不能参与议课,而是带有条件。这里的条件就是领导自身需要转变。这种转变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把握好“领导”和“管理”的界限和方式。组织教研活动、检查备课本和观课观察笔记……这些是校长和其他管理者在行使管理的权力,这是行政管理。对于行政管理,有了权也就有了责任,你就有应该管理。但领导不等于管理,领导是指引和导向,本质上它不应该仅仅依靠权力来实现,它应该更多地依靠对方向的正确选择和路线的正确把握。在观课议课活动中,组织观课议课是“行政管理”的行为,但对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讨论本质上是学术行为,如果参与者的领导没有“学术领导”的能力,那就少说为佳。当然,你可以参与并让大家听你的,但那应该并非由于你有权力,而是你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方向、正确选择教学路线……也就是你要有一定的学术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参与议课不仅需要提高领导的“行政管理能力”,而且需要提高领导的“课程学术领导能力”。( 2 )学术活动中,不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区分,只存在意见、观点的不同拥有者。“我可以不接受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大家都是平等参与者,管理者如果放不下架子也最好少来。( 3 )观课议课的出发点是发展教师,而不是评价教师,就问题讨论问题、商量办法,不能与对人的好恶挂号,也不能与奖惩挂号。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专家就不观课议课,就不发展和改进自己。观课议课提供了一种发展教师的途径和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事实和现象,通过对话和反思建立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在对话和反思中思考新的教学可能,并将思考的成果用于新的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发展成为研究性教师,使研究成为我们的一种工作和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观课议课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另外一个问题是认识问题:谁是教学研究和改进的专家?我以为,一线教师就是专家,不能过于依赖外面的专家;而且观课议课需要培养学校自己的“土专家”,

通过“土专家”来引领教学实践中的同伴。

我把学生排在简掉的倒数第二的位置。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学得怎么样;当然这种问,不一定学生到场,可以问卷。第二个原因,观课议课总要有课,有课就有学生,听学生的意见简单方便。但我也不赞成学生全程参与,最好先听一听他们的感受、看法、建议,就让他们玩去。学生来坐久了,又可能在老师不明不白的话语中,可以想象他们有多难受,再让他们来,一定不干,或者装模作样,这都不好。

再不能简了,简了老师就没有人了。对于参与的教师,学校大的,同学科(甚至同年级)老师人数多,共同语言多。对于学校小的,可以跨学科观课议课。我是主张跨学科议课的,我曾经在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观察音乐教师授课,学校组织议课时,我认为最具价值的问题和意见是其他学科教师提出来的,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共同语言多有利于深入研究,不同语言多却有利于开阔视野,取长补短,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毕竟学科间还有很多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的东西。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怎么办?只要不坠青云之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观察、反思、改进,“人人可以为尧舜”!

三、观课议课之前研究主题的确定

在了解平常如何组织和实施教研活动的时候,很多学校都说着这样的过程:教研组长提前发出通知,让大家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听课,听课结束后,首先是上课教师说课,接着是评课,评课时参与者各自发表一通意见,最后是教研组长叫某老师准备下一次上教研课,活动就结束了。

“活动之前知道要讨论和研究什么问题吗?”“不知道。”

“参与的教师进教室之前有自己的准备和期望吗?”“没有。”

“进入课堂有没有想过重点观察什么,并进行重点观察和研究?”“没有。”

“那交流的时候说什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谁会那么认真?”

……

这是很多学校听课评课中的常态。我认为,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讨论对话往往失去共同的基础,评课时,你说

东我说西,各扯一头,难以引起深刻反思,难以实现听课评课目标。

观课议课的准备,要确定这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

为什么需要有主题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灵》中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集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观课议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来凝聚,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

提出主题,围绕主题的对话和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是观课议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目标”。

主题从何而来

观课议课的取向决定了主题选择和确定的动机。如果为了在议课中得到好的评价,得到肯定和表扬,那选择主题时就可能考虑如何有利于展示自己。相反,如果是出于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自身发展的目的,主题的选择就可能是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或者是教学中可能的实践创新。

在福柯笔下,人是被话语控制的主体,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观课议课提倡以发展性取向献课,为此建构的用于询问主题的话语结构是“你确定的主题对你和其他老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在这样的话语结构里,献课就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有一位老师上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确定的观课议课主题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文意”。上课结束,我问做课和参与议课的教师:“‘抓住重点字词,

体会文意’是不是你们在教这篇文章最困难的问题?”他们都摇摇头:“我教这篇文章,最困难的是如何处理理解作者原意,与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个性化阅读的矛盾。”“我的困难在于让学生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我和他们开玩笑:“你们太大公无私了,明明自己有这么多困难,而且时间又很宝贵,但你们不是去解决自己的困难和问题,而是去讨论别人的问题。为什么不学会自私一点,把自己的问题作为观课议课的主题?”问题即主题,困难即主题。

问题即主题,这是观课议课主题的一个来源。但很多老师缺乏问题意识,如果你问他“你在教学中有什么问题”,这些老师往往以警惕的眼睛看着你:你怎么来找我的问题?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竖起自我防卫的盾牌,有这样一首小诗说得好:“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谁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的朋友!

主题协商

2009 年 11 月,我们曾经在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做观课议课,这个学校的教师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研究精神,参与议课的教师都希望研究和解决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导处的马主任希望结合学校的课题研究“低段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和方法”,高段执教的参与老师的兴趣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识字兴趣,培养孩子自主识字能力”,而做课的顾老师则说:“‘看拼音读课文识字’这种类型的教材我是第一次教,希望讨论这类教材的合理方法。”一次观课议课的时间终究有限,把这所有的问题放在一次活动中讨论既不现实,也无可能,这就需要选择和放弃。基于尊重做课教师的考虑,我们最后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处理‘看拼音读课文识字’的教学”,并建议在以后的观课议课活动中研究另外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这就是有了多个主题以后,大家坐在一起协商主题的案例。

为什么需要协商?首先,时间有限,一次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次,协商主题体现了对参与者的尊重,使大家意识到我的意见和问题得到了重视和尊重,从而愿意在以后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次,协商本身意味着取得一致,意味着参与者需要对自己答应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负责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观课议课活动的质量。

主题分解

为了使活动有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方向,我们主张对观课议课主题进行方向分解,犹如需要对一个科研课题进行子课题分解。

2007 年,我们在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做观课议课,主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一首诗的诗情”,分解方向为:( 1 )“围绕特定主题在课前对教材进行研究,重点研究‘诗中蕴涵了哪些情感?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是什么?可以落实在哪些文字和段落上?’”这是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研究;( 2 )“在课中观察和研究特定目标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观察研究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安排了哪些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表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对教法的观察和研究。( 3 )“观察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体会诗情的过程、状态和收获”则是对学法和学习效果的观察和研究。

主题预设和生成并行不悖

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教学需求又存在很大差异,可以说在观课过程中生成议课主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要鼓励观课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共享。

议课时,可以先对预先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预定的主题讨论结束后,再讨论课堂上生成的其它有讨论价值的议课主题。需要提出的建议是,讨论生成的问题一定要先做价值判断。比如,有没有普遍性?有没有共同讨论的价值?如果只是偶尔不小心出现的问题,“做人要厚道”,下来悄悄提醒就行了。如果只是个人不理解的东西,自己下来问一问就可以了。如果讨论的时间不够,生成的问题可以成为下一次观课议课预定的主题。

如何做到有效观课和议课 一、如何做到有效观课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 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有效的观课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它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 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 二、如何做到有效议课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平等对话: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1)设身处地,同情理解,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组织议课活动的教师有责任消除这样的隔阂,并引导参与者理解授课教师。这种理解是同情性的理解,不仅理解要他们的环境和条件,而且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和感受。然后把这种理解真实、真切地表达出来,使授课教师体会议课者对他的尊重和接受。 (2)面向事实,共同探讨,观课议课强调直面问题,但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凭借主观判断,而是需要陈述现象,描述事实——“面向事实本身”,就事实讨论事实,就现象出发讨论问题,不以自己的偏见歪曲事件背后原因,不用外来的框框条条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这样才能使授课者和观课者能心平气和地思考和研讨相关问题。 (3)抛弃成见,理解可能,要想议课达到深入的效果和生出新的东西来,就必须抛弃成见,坚信对话者有对话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他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这样议课活动表现为一种提问、一种探询,在探询中理解对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议课拒绝简单判断,

开展有效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河津市教研室米文革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十多年了,除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小组合作”形式的出现,课堂教学总体的变化仍不是很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还没有形成,教师还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课堂还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来实现,而日常的学校教研活动正是我们一项必做的功课。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传统的以听评课为主的研究方式并没有收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明显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教研文化,使教研变得更有实效? 一、传统听、评课教研现状及反思 现在我们的学校几乎每周都有教研活动,其主要方式就是听课评课。教研室或教务处周前公开讲课时间和教师,要求教师们到时去参加听课活动,有时候还要请教研员去参加。讲课的教师往往会做精心的准备,听课的学生提前也做了安排,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一大片。讲完课之后是评课,先由讲课老师简单说课,然后组织者再挑选几名骨干教师评课,大致是优点多多,建议几条,最后由教研员总结,一次教研活动就算结束了。 那么我们要问:这样的听评课活动能否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明显效果?老师们能得到哪些收获? 首先,组织者和参与者(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对听评课活动的目的和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一节课,这就造成了主题不集中,讨论不深入,对教师的帮助不是很大。其次,听课老师的课堂观还没有变化,课堂上眼光依然死死盯住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不能深入透视课堂,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学生也欣赏不了课堂中真正的精彩。再次,评课老师和授课老师之间的关系还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受者”的关系,没有形成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进行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 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实践,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只有研究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算有用。因此,我们从“用”—“听”—“议”—“观”的思路,构建了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性的观念体系:读懂课堂(观课)——有效交流和讨论(议课)——对未来行为思考(计划)——进行改进教育教学的实践(行动)。 二、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1、从听课到观课 平常的“听课”只是听教师讲或者是师生问答,我们发现,“听”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主角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方式正从讲授为主向多种方式并

有效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新民第二小学苏美霞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任何评价都是一种价值判断,是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与效果,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系统检测,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行为、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依据。本人通过学习,对“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施”有如下的体会:(一)观 观课时应注意观察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二)议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当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学习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城关乡孟南小学李彦毛继续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教十余载,经历较多。很多次培训都是流于形式,对老师的帮助不大。学习了陈大伟老师的《有效观课议课》,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新的认识: 听课评课不要再流于形式了,不要再“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你好我好”了。“这样的教研有什么意思呢?这样,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我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

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只是形式,而实质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总之,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需要改进和学习,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

《有效观课议课》总结 有效观课议课,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平时的听课评课中,每周都要实行听课评课活动。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好我好”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不过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自豪的不过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如何做好观课议课呢? 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事实和现象),“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时,不但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仅仅形式,而实质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议课与评课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大家一起探讨问题,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而评课是简单的下结论,多数情况下仅仅仅一方的结论。所以,简单来说,议课是写问号,评课是写句号,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更丰富深刻和有效。 不论哪种形式的教研,都要有自己的主题,不能泛泛而谈,要针对一个问题或者现象,做到透彻而细致地分析好和解决。准确的方法都未必是一种,但是追求民主、平等和鼓励的人文性教研是当前教研的总趋势。 教研是教学中必要的活动,教研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不过,很多时候,教研活动都流于了形式,对老师的协助不大。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益呢? 我仔细阅读了陈大伟老师的《有效观课议课》,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于教研有以下的看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有效观课议课有感 观课议课让我真正明白评课的真正意义。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可以争论。其次他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参与面有多大;是否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敢于质疑,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关键还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激发、学业水平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有效观课议课》使我们教师从活动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通过上课,听课教师了解为什么这样上;通过观课议课,使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哪里需要完善等;观课老师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丰富自己的阅历。 观课议课致力推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教学方式变革。其主要策略是:观课时,把关注重点和焦点要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考、发现应该如何教,这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思考教;议课时,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故事和现象,过程和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这是以学讨论教;通过观课议课,促进执教者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因学施教,因材施教。观课时,要坐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活动,发现有价值的教育事实和现象,使其具有讨论价值。有了这样的基础,一方面是万一要让自己教,自己不会手忙脚乱;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在议课时空谈理论,使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的基础上。议课坚持以学论教,致力追求教学有效性。在议课过程中,不是一言堂,而是面对共同的问题大家在一起贡献彼此的智慧,分享彼此的思考。贡献和分享需要参与者积极言说的意愿,需要参与者足够的言说和表达机会,需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和环境。议课不是对课的成败下结论的,而是面向未来谋发展和思改进的。基于发展的目的,议课的对象不是上课的人,也不是课,而是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的讨论和理解,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做课教师反思和改进,而是为了促进参与的每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教师在议课过程中,可以探讨出多种教学的可能性,在认识教学的更多可能以后,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学选择,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更优化。 有了观课议课的理论指导后,我想,在今后的校本教研中,我们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交流 如果在课前,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的设计意图等等先做个全面的说明,那么观课者在课前就可以选择一个自己要观察的角度,有目的的去观察,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一些。在议课时,观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抛出问题供大家共同探讨。 2、主题明确

通过一堂公开课进行 有效观课议课学习收获 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陈静 两江新区赛课季,我连续三次观摩了王静老师的《How many》,每一次听课后都和教研组老师探讨,磨课,相互学习。在学习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者和参与者,边听边思考,边听边感悟,边议边提升,真是受益匪浅。 听了王老师第一次公开课,因为我没上过这个内容,突然感觉很困惑,如何上好这堂课,这一课三年级没出现过,四年级也就出现了一次,但却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让学生感受英语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一次很好地机会,我就找杨老师,王老师以及何老师等问了他们过去是怎么上这节课的,探讨王静老师的上课优点及不足,从他们那学到很多,加深了对这堂课的感悟。后来刘军老师又组织了全区老师进行评课,那天,大家畅所欲言,每一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过后我又听了王静老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课,也感觉他也进步很大,在四年级集体备课组活动中,结合学生学情,我们一致就这节课课堂教学主线的设定,教学目标的明析,建议王静对教案

进行了修改,还叫王静在上课前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进行盲背,以便既能熟悉教案,又能在盲背的过程中及时感悟和修改,在王静的身上我也学到很多东西,王静在四一班第二次试讲的时候,讲的很成功。通过这一堂课的三次听课三次磨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观课议课再认识: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之一。 以前自己的字典里“观课议课”的概念很模糊,这方面的认识停留在“听课评课”这个比较浮浅的层面上,平时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四化”现象:评课过程形式化、评课内容表面化、评课结论两极化、评课效果零散化。 通过这一次公开课学习,认识到:“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议课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

《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看了陈大伟的《观课议课》后,认真做了笔记,自己有很大的收获,受益匪浅。陈教授的理念新颖,把我领进了另一翻新的境地,继续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学习了《有效观课议课》,我对观课议课有了很大的认识: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什么不同?观课与听课比较,“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搜集课堂信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课与议课比较,“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收集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评课内容不要表面化。陈大伟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

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着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 二、“观课”和“议课”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批判的、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经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批判性的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到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是有可取之处,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在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期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的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三、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总之,观课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议课时,要聚集问题,共同商讨,共同进步! 二年级穆丽娇 2017年12月22日

有效观课议课讲稿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首先,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献课就不是为了 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 其次,主题是参与者共同协商的,是大家共同感兴趣并可以参与的。 第四,在任务分解以后,参与者要做预先准备,比如在研究教材时,就应该想一想我会怎么处理。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 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 观课说明的说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 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 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 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 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它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老师采用迎合听课老师口味和习惯的教法,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在授课老师介绍相关情况时,观课老师可以询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一般不主张用过多的不同意见干扰授课老师的察设计和信心,特别是在授课老师试图教学创新的时候。 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三、如何进行观课?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 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有效的观课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它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怎样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在中心校精心安排下,我有幸聆听了王长丽老师讲的《怎样观课议课》之后,深受启发,使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明确的认识。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从教几年来关于听课评课,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听课者认真听认真记就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发言。即使发言了,也是对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评课者的收获和心得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较少。观课议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平等的地位,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

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可以不必再那么规矩。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不是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是带着共同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观课议课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教学”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

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授课的全过程。研究的是点而不是面,有很强的针对性。观课议课的人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提升自己并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困惑。观课议课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阐明如果我是授课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拿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进行思考,一方面能够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我们常说做研究型教师、建立学习型团队、提高有效教学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观课议课的形式来体现,观课议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要自觉地积极参与到观课议课的活动中去,使自己在观课议课的同时得到发展。

《有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 这些年来,我一直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演讲活动,并多次进行了听课评课,我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听课与评课中。在今年暑假里我初次读这本书时,什么有效观课议课,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听课与评课吧,通过这段时间学习陈大伟老师的使我受益匪浅,是我对有效观课议课有了新的认识。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 有效议课需要平等交流的基础。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 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防止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 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 议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 对于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的程序,我们有这样的建议:第一步,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课堂现象和

事实的基础上;第二步,观课老师在不说出自己结论的前提下,提出困惑听取授课教师的解释,给授课老师以陈述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授课教师;第三步,授课教师征询案例提供者的意见,让观课者的思考得以表达;第四步,参与者对彼此的意见进行思考和讨论。 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 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有“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议课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 4.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教研是教学中必要的活动,教研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可是,很多时候,教研活动都流于了形式,对老师的帮助不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呢? 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于教研有以下的看法: 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平时的听课评课中,每周都要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

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这是非常赞成的想。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教研的目的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公认的好课,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不针对授课教师,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 那么,如何做好观课议课呢?

学习《有效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高瑞珍 有幸拜读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读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陈教授的理念很新,把我领进了另一翻新的境地。继续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学习了《有效观课议课》,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新的认识: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什么不同观课与听课比较,“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课与议课比较,“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评课内容不要表面化。陈大伟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看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数学课应观察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解题时的方法和效果。数学课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数学素养会慢慢提高。 二、“观课议课”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三、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总之,观课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

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观课议课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观课议课?新课标对其的定义是: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和扬长避短,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新理念下的有效评课不仅仅是对课堂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观课议课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分析思考,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进程,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活动有效顺利地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必须改传统一味评论老师的教学设计、方法、教态、语言等内容,采用一种观课、议课的方式进行,由以往对一节课单纯的成功或失败的价值判断转变为效益研究,由讲听对立到讲听合作,由工作任务到研究课题,由自然听看到专业观察。这样的评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得以推动的有利因素之一,是能够使听课者、授课者双方获益的有效方式。新理念下的评课最终目标是开展研究,促进发展,也是实现课堂改革、学生发展、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因此,听课、评课的概念已悄然演变成“观课”、“议课”。 由“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是课堂教学变革的需要。 观课方法有许多:1、注视。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注视点不用太多,防止顾此失彼。注视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令被观察者发现而感到局促不安,产生心理压力而改变他的正常行为。2、扫视。这样做既

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及时观察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忽视被关注带来的心理压力。3、定时定点观察。如对教师课堂与学生交往行为进行观察使,就可以每隔几分钟记录一次教师的位置。最后的观测结果可以绘制成教师在教室内的活动轨迹,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范围,对那些学生的接触更为频繁。4、换位观察。观察者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不要总是站或坐在教室后面,而是要不定时地改变一下自己的位置,从不同的较多的角度进行各种观察。5、倾听。在观察师生交往状态时,往往要通过倾听师生对话才能真正感知。6、询问。观察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来询问或提问被观察对象,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搜集课堂的有用资料。 7、访谈。这是一种口头交流式的调查方法,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可以直接了解到受访者的思想、心理、观念等深层内容,可以直接询问受访者本人对问题的看法,而且有广泛的应用范围。8、录音录像。恰当使用录音录像技术,能把过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可以反复播放,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观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记录教者的教学流程,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板书、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和质疑、师生活动的主要情况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在记录的同时还应把自己的感悟、想法、不同意见、欣赏之处等写下来,还可以在记录本上做上学生座位的标记、发言次数、流程使用时间等记录。课堂观察记录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方式。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描述体系、叙述体系、图式记录、技术

如何有效观课、议课 教研是教学中必要的活动,教研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可是,很多时候,教研活动都流于了形式,对老师的帮助不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呢? ㈠有效的观课议课从营造氛围开始 1、培育民主、互助、和谐的团队精神和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营造平等对话的研究氛围。 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 3、引导教师理性看待课堂遗憾 (二)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在课前充分沟通和交流,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在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 当前,最有效的观课主题是有效教学。准备观课时便可预设这个主题。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观课说明并不需要以前“说课”那样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主要介绍教学背景、教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授课教师说明后,观课教师可以询问、提问或建议。 3、坐到学生身边去 (三有效观课要致力于发现课堂 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

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需要交流什么。 (四)追求有效、高质量的议课 1、平等对话:设身处地,同情理解 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要消除这种隔阂,最好的就是同情和理解。 2、有效的议课要触及深层次的东西 观课议课要促进教师反思。议课时,可以先让教师分析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以及原因,以及对某些调整的思考。 议课要议出联系。这里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与教的方式和状态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从行为入手讨论支撑行为和技术的理念,探讨怎样通过改变理念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从过程入手推测结果,探讨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结果;实际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联系;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联系等等。 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课堂事件只是一种可能,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议课是写问号,评课是写句号,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更丰富深刻和有效。不论哪种形式的教研,都要有自己的主题,不能泛泛而谈,要针对一个问题或者现象,做到透彻而细致地分析好和解决。正确的方法都未必是一种,但是追求民主、平等和鼓励的人文性教研是当前教研的总趋势。

关于有效观课议课的几点认识 观看了陈大伟老师的讲座,感触颇深。"观课议课"是陈大伟教授10 年来提出并践行的一种新理念,目前在全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将教研文化从单一引入多元,从单向变为互动,吸引了众多学校和教师主动参与"观课议课"活动,改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对观课议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陈大伟教授的讲座提出了有效观课议课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观课议课? 2??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 3??如何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 4??怎样组织好观课议课活动? 5??观课议课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陈老师把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听课”和“评课”分别改称“观课”和“议课”。我们要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课堂,仅靠被动地“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叫“观课”,要主动地动用心发现和思考,才能观透一节课。课后与任课老师进行的交流,直接评价讲课好坏还不如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启发授课者和观课者所有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得出自己的看法及改进的措施,所以叫做“议课”。“促进思想”显然比“提供思想”更胜一筹,这对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只要能好好地实

施这个环节,多观课多思考,变被动为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有长足进步的。 “议”是围绕课堂去探讨,“评”是句号而“议”是问号。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观课的实效性,因为议课需要在用心观课的前提下进行。所以,个人认为观课前的准备和观课时的用心记载并提出有效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观课议课与传统的听课评课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学习《怎样观课议课》我深深体会到观课议课比听课评课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能围绕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思考,用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尊重,营造了教师之间平等对话的氛围,为学校的教学发展提供的可以帮助的途径。 没有对理想教学课堂的向往和追求,一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活动不仅有可能变成过眼云烟,更有可能被教师视为麻烦和累赘,从而出现被动、消极、不合作、或明或暗的抵触等行为。因此,陈大伟教授提出观课议课要激发教师追求理想课堂、实现幸福生活的愿望,

教师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两篇】 学习了《有效观课议课》之后,深受启发,使我对观课议课有 了明确的理解。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 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 从教多年来关于听课评课,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听课者认 真听认真记就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第一 个发言。即使发言了,也是对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评课者的收获 和心得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较少。观课议 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平等的地位,观课时我 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能够坐在学生的旁边,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能够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能够不必再那么规矩。通过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准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不是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 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有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 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是带着共同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升自 身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观课议课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 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希望 别人来干涉自己的教学”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 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 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 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授课的全过程。研究的是点而不是面,有 很强的针对性。观课议课的人不但仅是在协助他人,更是在提升自己 并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自身在教学上存有的困惑。观课议课者在提出 问题的同时,要阐明如果我是授课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 拿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实行思考,一方面能够让自己在观课中

学习《有效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在我工作的这几年中,听课,无非就是校领导跟教研组长坐在教室的后边,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炼,教态是否自然,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当等等。内容太具体、呆板,反成了泛泛空谈。导致教师往往是点到为止,没有重点,缺少深层次的剖析,可想而知,教师到底能有多少收获?能促进教师的多少发展?《有效观课议课》是一本让我读完而无枯燥厌烦之感的教育理论书籍。书中提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师教育工作中,提出了全新的“观课议课”理论,通过书中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诠释,让人读完不禁眼前一亮、为之震撼。 通过学习观课议课让我真正明白观课的真正意义。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真正站在上课者的立场上,跳出讲课人的思维框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执教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是对被评者最大的帮助。我们的议课就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个,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有效观课议课》也使我们从活动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通过上课,听课教师了解为什么这样上;通过观课议课,使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哪里需要完善等;观课老师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丰富自己的阅历。我想在今后的观课议课中,有以下几方面是要注意加强的: 1、加强交流。 常常我们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听课的内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课题也不会事先做些了解准备,这样对于不熟悉教材的人来说,听课的效率就会很低。通常上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及意图听课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听课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揣测体会。而如果课前上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陈大伟教授指出:观课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多么出色优秀,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2、明确主题。 通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隐含着听课者对课的思考不够深入,泛泛而谈,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不能使议课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上课者的帮助不大。陈大伟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看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语文课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做法和效果。…有主题才能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3、以学论教。 我们习惯在听课时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有时甚至过分注重教师的语调、体态、形象等带有表演特质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罪于学生,常常我们会说:你这样设计是好的,就是学生不配合。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