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基础知识-记者必备-消息写作讲稿

新闻学基础知识-记者必备-消息写作讲稿
新闻学基础知识-记者必备-消息写作讲稿

消息写作讲稿

新闻报道是什么样的文体

新闻报道实质上是记述性文体。我们知道,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述性文体是最基本的文体。因此,新闻报道并不高深莫测。可以这么说,只有小学文化的人都能写好新闻报道,因为小学生已经学了记述文的写作;或者说,只要会写字,会讲故事的人都能写好新闻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平时我们在一起了,往往喜欢把知道的新鲜事讲给大家听。有些人很会讲,眉飞色舞,讲得有板有眼、有血有肉、有头有尾,往往令人听得入迷。有些人问不知怎么写新闻,其实只要把讲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就是这么简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写好新闻报道的信心。

新闻定义

对于新闻的定义,国内外新闻界颇有争议。我国新闻界特别是一些新闻学教材,目前一般认同陆定一(曾任过中宣部长)给新闻下的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个定义并不十全十美,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应该把上述新闻的定义作如下改动为好,即:新闻是新近发生、发现的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

下面对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逐个进行分析。

“新近”:不久以前的一段时期。这符合新闻时效性原则,应该充分肯定。如果不讲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新闻就成了旧闻,就成了资料,就成了历史。

“发生”:产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用“发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仅用“发生”又有局限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石门县壶瓶山有燕子石。燕子石是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主要生活在五亿年前泰山周围的浅海之中,以后随着地壳上升而被埋入泥沙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它的骨骼便成了化石。由于化石上保留着三叶虫生命最后一瞬动人的姿态,像燕子,故称燕子石。可以肯定,石门县壶瓶山的燕子石一定有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的,但直到1992年才被常德市委党校赵家书教授发现。我们绝不能说,石门县壶瓶山的燕子石是1992年才形成的。壶瓶山的燕子石难道因为不是最近形成的而不是新闻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当时,我写了篇《石门发现燕子石》的消息,新华社播发了通稿(我是新华社的特约通讯员)。稿件被国内外新闻媒体广泛采用,谁能说这不是新闻呢?可见,原来就发生了的,现在才被发现的重大事情,仍然是新闻。因而,这里还要把“发现”与“发生”并列在一起。“发现”:发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这是讲为什么要把“发现”与“发生”并用的原因。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这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作品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成了文学作品。

“报道”: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告诉群众”,只是一个过程,怎么能说是“新闻”呢?“发表的新闻稿”都是新闻吗?新闻媒体上经常出现不少司空见惯,毫无新意、毫无价值的东西,谁敢说新闻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稿都是真正的新闻呢?如果说没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新闻,那么,在新闻媒体出现之前,是不是就没有新闻呢?由于世界之大,自然、社会现象丰富多彩,记者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把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全部捕捉到,也就是说还有不少东西不能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们的嘴去传播。虽没有发表,但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谁又敢说不是新闻呢?因此,说新闻是“报道”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是“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才准确。关于新闻的定义,我曾写了篇论文,被《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头版采用。可想而之,我以上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新闻特性

关于新闻的特性,我归纳了三点:一是真实性,二是时效性,三是可读性。

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与文学有天壤之别的区别: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可以是张三的嘴、李四的眼、王五的鼻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它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东西;新闻绝对不允许虚构,不允许添油加醋、添枝加叶。

湖南省石门县有一个通讯员(名叫向才银)写了一篇假新闻,曾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他写的这篇假新闻说:石门山沟里有个女人特别会骂人——假设要骂张三,她就搬块砧板放到张三家的门口,手里拿把菜刀,骂一句就用刀剁一下砧板,而且骂人时咬牙切齿。村民要吵架时就请她当吵手。帮人吵一次架收费20元。这篇报道我们《常德日报》登了。后来是怎么发现是假新闻的呢?是《湖南日报》。《湖南日报》编辑对这篇报道表示怀疑:石门山沟里很穷,村民怎么舍得花20元钱请人吵架呢?打电话一问,原来是作者杜撰的,是条假新闻。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捏造新闻是要受法律制裁的。我们知道,新闻一旦严重失实且含有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即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的规定。

2、时效性。这里头包含时间与时机这两个问题。时间的问题比较好理解。新闻讲究快。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目前媒体上有不少“昨日”新闻,甚至出现过“今日新闻”。时机的问题怎样理解?打个比方说,我前不久写了篇稿件,题目叫《预二团陆地打造强“水兵”》,写的是湖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二团开展抗洪抢险训练的事。这篇稿子写好后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就是为了等时机。等到前不久我省普降大雨,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才刊登出来。这个时候发出来就叫到了时机。还比如,庆祝“七一”活动的稿件,如果在“七一”的前几天或“七一”的后几天刊登才是好时机,太提前或太推迟刊登就不合“时令”了。

3、可读性。总的来说就是新闻要有一定的价值,也就是要有用。新闻的价值大概包括指导性、启发性、警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对于这几“性”,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来讲了。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篇稿件都必须同时具备以上的几“性”,往往是一篇稿件只要具备其中一“性”就够了。

新闻体裁

新闻分:消息、通讯、新闻评论、新闻图片等。

消息分: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述评消息等。

通讯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特写、现场短新闻、小故事等。

消息

1、什么是消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将事实简明扼要及时告诉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新闻报道的常规武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在消息写作中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我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但也不排除少量的描写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这里我就不举例讲了,请大家在今后的新闻写作实践中去慢慢体会。

2、消息的外在特征。本报讯和电头是消息的外在特征。那么,“本报讯”也就是“本报消息”的意思;在我国,电头目前有这么两种:一是新华通讯社的电头,如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二是中国新闻社的电头,如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新闻社是专门对我国港澳台地区发稿的通讯社。

3、消息的五要素。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是消息的五要素。因为在英文当中这每个要素开头的字母都是“W”,所以简称“五个w”。“五个w”是检验消息是否写得完整的一把尺子。当一篇消息写成后,我们可以自己用这把尺来量一量。如果这五个要素齐全,那么你就把话说完整了,别人对你写的消息也就不会质疑了,你写的消息就是一篇合格的消息;否则,你就没有把话说完整,别人对你写的消息就会质疑,你写的消息就不是合格的消息。

3、消息的组成。一般情况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这四个部分组成。导语一般就是开头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开头的一个自然段;主体一般就是中间的一个部分,可以只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结尾一般就是最后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对于怎样制作标题和怎样写导语,我们在后面再讲。

4、消息分类。消息分: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些不同种类的消息。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就是一事一报的新闻。比如上海《文汇报》1996年7月20日头版刊登的《常德出现三百年一遇水位的特大洪水》就是篇动态消息。这篇动态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连日来,地处沅水流域中下游的湖南常德市出现了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的特大洪水。主体部分对导语中提到的“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进行了具体说明:16日,沅水干流五强溪上游的下泄流量达到2.64万秒立米,加上区间流量,常德段洪峰流量高达2.77万秒立米,出现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17日,沅水常德段第一次特大洪峰水位高达42.19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69米,为三百年一遇洪水水位。19日,第二次特大洪峰水位已达到42.7米。常德335公里的一线沅水大堤全部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导语和主体的关系往往是这样的:导语是主体的高度浓缩,主体是导语的展开和补充。这篇消息的结尾把洪灾造成的损失写了出来: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常德9个区、县(市)有181个乡(镇)2430个村共149万人受灾,一度被洪水围困的有3.7万人;损坏房屋12.3万间265万平方米,倒塌房屋1.4万间31.8万平方米;农作物受灾11.9万公顷,绝收2.1万公顷;死亡牲畜11万头;停产半停产企业750个。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共达39亿元。我们前面说过了,消息是否写得成功,可以用“五个W”来衡量。这里,我们就用这把尺子来量一量。用这把尺子一量,我们就会发现,“五个w”有四个在导语中。导语中的“连日来”就是“何时”,导语中的“地处沅水流域中下游的湖南常德市”就是“何地”,导语中的“出现了百年一遇流量、三百年一遇水位”就是“何因”,导语中的的“特大洪水”就是“何事”。那么,“何人”在什么地方呢?“何人”在结尾部分。“149万人受灾”、“一度被洪水围困的有3.7万人”就是“何人”。我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何人”有时不一定是“人”,可以是“单位”。

动态消息常用倒金字塔写法。我们知道,金字塔是上面小下面大,而倒金字塔就是上面大下面小。倒金字塔写法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最前面,把较重要的内容写在中间,把最不重要的写在最后面。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1月20日刊登的《临澧县一花炮厂发生爆炸七人死亡》一稿的写法,就采用了倒金字塔的写法。这篇稿件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了导语中,也就是说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了前面。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 1月18日18时30分左右,湖南省临澧县合口镇凯丽花炮厂发生爆炸。临澧县县长吴昂平对记者称,目前事故已造成七人死亡,九人正在医院抢救。凯丽花炮厂的老板石振权目前在逃,一名副经理已被公安部门拘留。主体部分写的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是这样写的:临澧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李大喜介绍说,发生爆炸时花炮车间有44人工作,包括老板石振权的家人共有54人。他说,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是一名职工违反操作规程,而负责巡回检查的安检员擅自脱离操作岗位所致。另外,该厂还违规使用命令禁止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氯酸钾。把最不重要的内容放在了结尾。这篇稿件的结尾是这样的:临澧县有制造鞭炮的传统,80%以上的老百姓从事过鞭炮制造。当地干部说,凯丽花炮厂是当地规模最大、操作最规范的一家花炮厂,所有的手续都合法。但据一些群众反映,当时建厂的时候,居民都反对,认为在居民区建这么大规模的鞭炮厂实在太危险了。李大喜介绍说,事发前的15日,全县召开安全生产及春运工作大会,宣布从即日起停止供应氯酸钾。此次事故发生后,县里决定从18日10时起,凡鞭炮厂还没用完的氯酸钾一律封存,停止使用。可以看出,结尾的内容就是交待背景。对于新闻背景,在后面介绍。如果删除结尾这一段,消息仍然是完整的,五个“W”仍然齐全。所以说,这段内容是最不重要

的。

综合消息

所谓综合消息,即报道的是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的某一事件、成就、趋势或问题的新闻。其特点是,报道面宽,气势较大,点面结合,总揽全局;既有广度又有深度,面上的材料较为概括、全面、实在,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综合消息的写作应着重掌握下述两点独特的要求和方法:

一是组织好材料。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众多材料组织得有条不紊,是写好综合消息的重要要求。组织材料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横式组织法。即在导语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具体情况的地点(包括单位)或类别并列地加以叙述;另一种是纵式组织法。即在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

二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能反映全面的或一个方面的情况的概括与统计;所谓点,就是能反映全面或一个方面情况的具体事例。点面结合,是综合消息常用的写法。在导语写作时,为了避免单纯使用概括方法的抽象与枯燥,便可以先从一个具体事例写起,然后再概括全面情况。一个面可以用一个点,也可以用几个点。比如《常德日报》上刊登的《鼎城300多名机关干部“傍”农民》就是篇综合消息。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300多名机关干部“傍”起了农民;入股总额500多万元。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鼎城区目前有300多名机关干部“傍”起了农民,他们或以资金或以物质或以技术入股总额500多万元,与农民一道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主体部分的开头是交待背景,是这样写的:鼎城区是一个种植、养殖大区。然而,一方面受资金、物质、技术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民担心产品的出路,不少有特色有市场的种植、养殖业难以形成气候。文章接下来按照事件的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既有面上的情况,又有点上的具体事例。是这样写的:近些年,鼎城区委、区政府大力提倡机关干部以资金、物质、技术等形式入股农户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鼎城区不少机关干部认为,把闲置的钱物技术入股到农户,既解决了农户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的燃眉之急问题,又使自己的钱物技术增了值,是一举两得的事。最早吃入股农户搞特种种养这只“螃蟹”的要算鼎城区畜牧水产局副局长、农艺师杨立平。他于1992年以资金、技术共10万元参股,与鼎城区十美堂镇的农民等人建立了1050亩水面的珍珠养殖场,3年后共获纯利200多万元。鼎城区不少机关干部开始“眼红”了,纷纷入股农户搞特种种植、养殖业。鼎城区物价局党组成员张孝群前年以5.4万元资金与鼎城区中河口乡的农民等人,种起了30亩雷竹笋(投入不大,易栽培,3年后可见效益)。目前,鼎城区仅参与种植雷竹笋的机关干部就有100来人。另起一段,接着写道:鼎城区乡镇机关的不少干部也坐不住了,有近100人踊跃入股农户搞种植、养殖业。沧山乡干部王万保手头没有多少钱,但他还是于去年5月花2000多元买了7只黑山羊(个体大,不易病,繁殖快,肉质好,价钱高),入股到本乡霞峰村麦建友家。一年后这7只黑山羊可繁殖到19只,而王万保只收回10只。麦建友说:“我早就想养黑山羊,但以前没得成本,干部参股圆了我的梦。我自信,几年后我一定能成为一个黑山羊大户。”结尾部分是这样的:鼎城区“傍”农民的机关干部看好的主要是珍珠、山羊、肉牛、花卉、雷竹笋等特

种种植、养殖业。机关干部这么一“傍”,“傍”得鼎城区特种种植、养殖业如火如荼。目前,全区珍珠养殖水面已达6万亩,山羊存栏21万多只,肉牛存栏3.7多万头,花卉2万多亩,雷竹笋1300多亩。

还比如《常德日报》1997年1月17日头版刊登的《全市干群争相观看〈邓小平〉》是篇并列关系的综合消息。导语介绍了“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十二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我市已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面上的情况。主体部分依次从部队、农民、学生、工人这几个群体来说明了反响的具体情况,即点上的情况。主体部分的几个内容是并列的关系。

经验消息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怎样写好经验消息呢?

1、一定要把经验写深、写透。比如我们《常德日报》前不久刊登的《桃源确保党性分析、民主评议不走过场》这篇经验消息,就把经验写透了。这篇稿件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为了确保保持党员选进性教育活动的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不走过场、不出疏漏,桃源县突出抓好“诚、公、严、细、准、真”这六个字,严格把住“领导关、学习关、政策关、质量关、指导关、整改关”这六道关。那么,消息的主体部分对如何抓好“六个字”和如何把好“六道关”进行了诠释。然而,这篇稿件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没有把效果写出来。从本报编辑部收到的来稿看,有不少稿件只写出了几条粗线条的经验,而没有把每一条经验展开写。如本报编辑部收到的《安乡县县级领导当“三员”》一稿,只提到了“三员”,而没有把“三员”的具体内容展开。

2、要注意写出效果。既然是经验,那么前提应该是取得了好效果。如果没有好效果,经验就值得怀疑,经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那么,怎么写效果呢?可以把效果集中放在导语部分,可以集中放在结尾部分,也可以放在每一个具体做法的后面。比如《常德日报》前不久刊登的《石门农村党员真情换诤言》这篇经验消息的效果就写得较好。效果是放在导语部分交待的。这篇稿件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本报讯为了搞好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的工作,石门县委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开展“上千家门,暖万民心,以真情换诤言”活动,使“征求意见表”的回收率达98%。全县22800多名农村党员,共收到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3万多条。我们从这篇稿件的导语可以看出,这篇稿件所写的经验就是:开展“上千家门,暖万民心,以真情换诤言”活动。而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征求意见表”的回收率达98%,共收到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3万多条。

3、要注意与经验材料区分开来。经验消息与经验材料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都是写经验。不同点就在于:经验材料往往有理性分析的内容,也就是说有议论的东西;再就是公文味较浓,这主要表现在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

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等词,而且文章冗长。而经验消息,不需要理性分析,不需要议论,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忌讳公文语言,要求用新闻语言,文章短小精悍。

4、如何把经验材料改写成经验消息呢?要把经验材料改写成经验消息,就得弄清经验材料的写作套路。经验材料的写作,往往是,一件事用一百句话来说。而新闻报道往往是,把一百话用一句话来概括。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把理性分析的内容除掉,把“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一是、二是、三是”用“分号”来代替。

人物消息

人物消息就是写人的消息。也就是把新闻人物用简洁的方法报道出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新闻人物,只有当人的举动值得报道时才能成为新闻人物,如大义灭亲等。比如《光明日报》1994年9月14日头版刊登的《不当县长当校长》一稿就是人物消息。说的是,临澧县副县长沈克非,辞去副县长职务当中学校长的事。

标题

新闻标题的标准形式:眉题(也称引题)+主题+副题。比如:

(眉题)新年不足半月:火!火!1!(主题)全市13天发生20起火灾(副题)消防部门提醒:慎!慎!慎!(《常德日报》1997年1月5日)

如何使新闻标题抢眼?

一、拉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是指新闻中最吸引人的东西。当文字编辑的,不可能要求作者都按自己的思路去写新闻,但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把稿件中的新闻眼拉出来制作成标题,而且不管新闻眼在何处,是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或结尾中。一条新闻一般只有一个新闻眼,但有的新闻也有两个以上的新闻眼。因此,把新闻眼拉出来,则有3种具体方法。

1.突出一点。例如,新华社1999年12月6日播发了一条有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稿件。稿件主要说2000年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个重点有12项。如何制作标题?如果要把12项重点都概括进去,标题就只能是:教育部确定2000年教育工作重点。这么制成的标题便落入俗套,没有多大吸引力。《常德日报》采用这条稿件时,采用了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常德日报》编辑认为12项重点中,最为广大群众关心的一项就是:“坚决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把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减下来。”于是,编辑把这一新闻眼拉出来,作为主标题:《减轻学生书包少掏家长腰包》,而把新华社制作的标题作为副题。

2.突出两点。《(主题)偷打电话耗十万再盗棉花三千斤(副题)常德一学生实习期间被逮捕》,这是《新民晚报》1995年8月3日刊登的一条新

闻。这条新闻中写道:湖南常德市技工学校学生姚文锋在鼎城区芦山乡粮店实习期间偷打单位的电话耗话费10.5万元,盗窃单位棉花3000斤得赃款2.6万元。显然,这条新闻有两个新闻眼,一是偷打电话,二是盗窃棉花。《新民晚报》把这两个新闻眼都拉到了标题的位置上。

3.全部突出。1998年1月,湖南常德市政府对全市城镇消防建设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发现共有四大问题:一是重大火险隐患整改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二是城镇消火栓安装欠帐太多,尚欠111个;三是火灾查处率低,消防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消防基础薄弱,消防业务经费不够,消防装备奇缺。《常德日报》2月5日刊登这次消防检查的新闻时,把作为新闻眼的这4个问题全部拉了出来做标题:《(引题)全市消防督查结果令人担忧(主题)重大隐患整改不力城镇消火栓欠帐多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基础设施需要加强》。

二、大胆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里所说的联想,是指从稿件的内容出发进行联想,从而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在运用联想法制作标题时,一般可从三个方面去联想,一是与稿件中人名联想,二是与稿件中地名联想,三是与稿件中事实联想。

1.与人名联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名字丰富多彩,为编辑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天地。如《湖南日报》1999年8月24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烈火炼真金——记全省消防执法标兵李正金》的通讯。这篇通讯的主人公名叫李正金,是湖南常德市鼎城区消防大队的大队长。作者在制作这个标题时就运用了与人名联想的方法,把“正金”与“真金”联系起来,把“消防”与“烈火”联系起来。

2.与地名联想。地球之大,地名五花八门,同样为制作标题提供了联想的空间。由联想地名制作出的标题也别具一番风味。如《常德日报》2000年2月1日刊登的《新河弄潮人》的通讯,说的是湖南澧县澧阳镇新河村党支部书记徐宗友带领农民群众办企业致富的事迹。编辑在制作这一标题时运用了与地名联想的方法,把“新河”与“弄潮”联系起来,用“弄潮人”喻“徐宗友”。

3.与事实联想。每个事实都有自身的特点,与特点联系,制作出来的标题更令人叫绝。例如,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副司令员陈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的消息。《常德日报》采用此稿时的见报标题为:《陈副司令不像话倒在糖衣炮弹下》。很显然,《常德日报》编辑在制作这条标题时,首先想到了作为新闻特点的“司令”,再由“司令”联想到“炮弹”。在战场上不惧枪林弹雨的“司令”却倒在糖衣炮弹下,真不像话。

三、选准句式。现代汉语中的每种句式都有各自的特色,表达一定的思想,为一定的内容服务。在新闻标题中用得较多的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无主句等。

1.陈述句式标题。陈述句,就是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政治方面的新闻标题宜用此种句式。这种句式的标题显得严肃,具有气势。如,新华社2000

年2月1日播发的《中国坚决反对美众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一新闻的标题就属于陈述句式的标题。这种句式标题的缺点是,标题有时偏长。

2.疑问句式标题。疑问句就是表示询问或反诘的句子。疑问句式标题往往能吸引读者。如《人类进化终结了?》,这是《常德日报》2000年1月1日的一条新闻标题。这条标题就是疑问句式标题。这条新闻中说到了英国伦敦大学基因学教授琼斯与美国圣迭戈大学教授威尔斯关于人类进化的不同观点,前者认为人类进化到了极限,后者认为人类进化正在加速。对于报道这样有争议问题的新闻,用疑问句式再恰当不过了。

3.祈使句式标题。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催促的句子。这种句式的标题能使新闻要表达的立场显得非常鲜明。如,新华社2000年1月7日播发了一条题为《国家计委出台八项价格、收费检查项目》的消息。《常德日报》采用此稿时,把新华社制作的这一标题做了副题,另增加了一个祈使句式的主标题:《不许乱收费!》

4.“是”字句式标题。由关系动词“是”做谓语中心词构成的句子,叫“是”字句。“是”字句式标题能明确表达新闻的主题。如《常德日报》1995年8月16日刊登的一则新闻:《太湖原来是个陨石坑》,其标题就是“是”字句式标题。这种句式的标题,在“是”字前面还可以带个“不”字。如《常德日报》2000年2月3日刊登的一条新闻:《UFO不是“外星人”》。

5.“有”字句式标题。动词“有”作谓语中心词构成的句子,叫作“有”字句。如,新华社1995年5月8日晚报专电就播发了一条标题为《鹰潭有个“无蚊村”》的消息。

6.无主句式标题。无主句,就是省略了主语的句子。由于省略了主语,无主句式标题,一般短小精悍。如,《光明日报》1994年9月14日刊登的《不当县长当校长》的新闻,标题十分抢眼。这条新闻说的是湖南临澧县副县长沈克非辞去副县长职务当中学校长的事。如果把沈克非的名字放在标题里面,那么标题就要逊色不少。

四、语言大众化。新闻标题能否吸引受众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标题的语言是否大众化。标题语言大众化,老百姓就乐于接受。标题语言大众化,首先就要做到不用生僻的字。如,有家地市报上登了一则题为《夤夜查险》的新闻。对于标题中的“夤夜”二字,莫说作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就是不少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也恐怕不知“夤夜”为何时。那也就是说,不少读者要看懂这条新闻必须查字典。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看这条价值不很大的新闻去费时查字典呢?那么,不少读者对于这样的新闻恐怕只能是敬而远之了。在避免用生僻字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比拟和善用数字等方法,使标题语言大众化。

1.运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运用比喻,能使标题生动形象。如,新华社1999年12月6日播发了一条题为《福建省发布规定,禁止党和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收送“红包”》。《常德日报》采用此稿时,把标题改为:《福建“红包”“烫”手》。后者,用烫手比喻福建禁止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赠送和接受“红包”的规定很过硬,比前者生动多了,而且字数也少多了。

2.运用比拟。比拟,就是把人写成物或把物写成人。因此,比拟分拟人和拟物。在新闻标题制作中,一般拟人用得较多。采用拟人的手法制作标题能使标题富有人情味。对于具有人情味的标题,受众当然容易产生阅读兴趣。例如,新华社2000年2月5日播发了题为《重庆一巨型火锅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消息。不少报纸采用这条稿件时,并没有用原标题。《常德日报》的标题是:《这个火锅“肚子”大一餐要“吃”20吨》。这则标题把火锅比拟成了人,说它肚子大,一餐要吃20吨料。

3.运用顺口溜。我国民间的顺口溜非常丰富。“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这是我国农村过去曾流传的反映农民生活的顺口溜。像这样的顺口溜在我国民间俯拾皆是。顺口溜寓意深刻,读来顺口,是我国民间的一朵语言艺术奇葩。用顺口溜的方式制作出的标题一定能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如新华社1999年12月9日播发的一条新闻说:湖南衡山县原县长邹大华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他人财物,被法院认定构成受贿罪;其妻子何省秀被认定犯有窝藏赃款罪。《常德日报》在采用此稿时,制作了一个顺口溜式的标题:《你受贿来我窝赃夫妻双双入牢房》。

4.运用对比。一正一反,过去现在。对比反差大,群众自然喜爱。例如,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政府掏腰包农民去考察》的新闻。稿件中提到,过去是农民出钱让干部去旅游;现在是政府出钱,让农民去考察。《常德日报》的见报标题是:《昔日:农民掏钱干部去旅游如今:政府出资农民去考察》。看,这条对比式标题的吸引力多强。

5.善用数字。由于数字具体,很能说明问题,为广大受众所喜欢。在新闻标题制作中,要善于运用数字,要善于让数字说话。如新华社1999年12月23日播发了一条题为《我国检察机关打击职务犯罪力度加大》的消息。《常德日报》采用此稿时,把新华社制作的这个标题作了副题,而把有说服力的数字搬到了主题中。这条新闻的主题是:《挖出“蛀虫”2万多条挽回损失33.6亿元》。

以上是使新闻标题抢眼的常用方法,实际上远远还不止这些。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不是孤立的,有时制作一个标题要同时用到几种方法。从以上的方法可以看出,要使新闻标题抢眼,总的原则是:要具体分析每条新闻稿件,要想方设法突出每条新闻自身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句式和大众化的语言把特点表达出来。

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开头的一部分,也就是第一个自然段。导语是消息特有的。导语实际上就是新闻由头。那么,我们怎样寻找新闻由头呢?

寻找新闻由头总的原则是:新闻由头的事实要是新近发生的变化,要与所要

报道的事实有本质的联系,要有利于消息主体部分的展开。

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不同的消息,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不同。

1.动态消息:在系列性变化中寻找

一般地,值得报道的各类事件和活动只要及时抓住报道,就不存在寻找新闻由头的问题。但有些事件和活动发生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被记者或通讯员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些事件和活动报道出来,就要在系列性的变化中寻找一个新闻由头。《三湘都市报》1996年3月15日刊登的消息《虎狼毒不食子(眉题)为续弦竟杀儿(主题)》,说的是,湖南常德牛鼻滩镇北家湖村丧了妻的农民杨绍亮,把自己的儿子视为续弦的最大障碍。于是,在1996年1月10日晚,用老鼠药活活毒死了亲生儿子。这个事情记者知道时已过去1个多月,就这样报道出去,时效性是不强的。于是,记者等到事情有了新变化——杨绍亮被警方逮捕时才予报道。这篇消息的新闻由头是这样的:

本报讯为续妻残忍毒杀亲生儿子的杨绍亮,2月23日被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逮捕。

如果错过了逮捕的这个报道时机,还可以抓住法院判决的时机进行报道。

2.经验消息:在普遍性变化中寻找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这里所说的普遍变化,是指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变化,是指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时机。

第一,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会上介绍经验的时机。《常德日报》1997年4月17日刊登的消息《澧县县委办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就是记者抓住澧县县委办在有关会上介绍有关经验的时机采写报道的。

第二,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的某个经验被上级推广的时机。湖南临澧县1997年在全县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1998年2月中旬,他们的经验被全省推广。记者以此为契机,以《临澧县村村办事公开》为题进行了报道。

第三,抓住外地、外单位到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参观取经的时机。鼎城区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一年多来,支持鼎城区农业综合开发,投放低息贷款扶持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20个。《常德日报》1998年2月19日就以《鼎城区农业发展银行热心为农(主题)一年扶持20个农型项目上马(副题)》为题进行报道。

第四,抓住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某个方面通过实施一些办法后取得显著成绩和效果的时机。新华社1998年3月23日播发的消息《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3月中旬,雪白的白鹭成群结队飞落花岩溪。据有关专家测定,白鹭数量已达8万多只,比去年增加了3万多只。这是湖南常德市花岩溪坚持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迷人的景观。

消息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花岩溪保护森林、环境的有效措施。正因为措施得力,才取得了吸引8万白鹭安家落户的成效。

3.综合消息:在全局性变化中寻找

综合消息是概括反映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或近似情况的新闻体裁。

寻找综合消息的新闻由头要抓住带全局性的新情况、新成就、新动向、新问题。

第一,抓全局性的新情况。《常德日报》1997年12月13日刊登的消息《科技登场一个顶俩(眉题)武陵区一批科技型街道企业正火(主题)所创利税占全区街道企业利税总额一半(副题)》,其新闻由头如下:

本报讯 12月上旬,武陵区福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方便粉”获得全国“星火杯”发明创造奖。像这家公司一样注重科技开发的街道企业在该区已达40多家。

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就是抓住了全局性的新情况——武陵区涌现出了40多家科技街道企业。而这一事实又与武陵区福泰和食品有限公司获得发明创造金奖的事实紧密相联,使新闻有了较强的新鲜感。

第二,抓全局性的新成就。《常德日报》1996年11月13日刊登的消息《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眉题)我市300多个村党支部由弱变强(主题)》,其新闻由头是这样的:

本报讯 11月1日至10日,市委农村党支部建设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对1996年度整顿的336个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党支部进行了验收。结果表明,这些党支部都重新站起来了,其中有一些还进入了先进行列。

新闻由头抓的就是通过整顿取得的全局性的新成就——336个党支部都重新站起来了,其中有些还进入先进行列。而这一结论,又是刚结束的验收得出来的。

第三,抓全局性的新动向。新华社1996年1月5日播发的消息《澧县选派机关干部下村任职》,其新闻由头就是抓住了全局性的新动向——又有17名机

关干部下村任职。

第四,抓全局性的新问题。《常德日报》1997年1月5日刊登的消息《全市13天发生20起火灾》,其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新年刚刚开始,全市火灾频频。1月1日至13日,新年不足半个月,全市发生火灾20起,为火情最严重的时期。

新闻的由头直接反映出全局性的新问题——不足半个月,发生20起火灾。

4.人物消息:在主体性变化中寻找

人物消息是及时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和事迹的新闻体裁。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是都能成为新闻人物,只有当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即事迹或成绩突出时才能成为新闻人物。因此,寻找人物消息的新闻由头,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第一,人物立功受奖或获得荣誉称号时。武警常德市德山消防中队战士徐辉的姐夫夏国平,伙同他人抢劫16万元现金后畏罪潜逃。徐辉巧施妙计,几经周折终于弄清了姐夫潜藏的地方,使一起特大抢劫案在半月之内便告破获。记者了解到这件事时,已过去了1个多月。于是,记者抓住徐辉立功的时机,以《姐夫抢巨款畏罪潜逃内弟设妙计获得线索(眉题)战士徐辉大义灭亲荣立三等功(主题)》为题进行了报道(见1997年10月25日《常德日报》)。

第二,人物参加表彰会启程或归来时。如《常德日报》1997年12月18日刊登的消息《丈夫戎马守边关妻子撑起一方天(主题)鼎城女李双明晋京参加全国武警10家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表彰会(副题)》,其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全国武警部队10家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评选揭选,鼎城区李双明榜上有名。12月17日,李双明启程晋京参加全国武警部队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并报告先进事迹。

第三,人物的某一举动引起人们的称赞时。新华社1994年8月23日播发的消息《不当县长当校长》,说的是临澧县副县长沈克非辞去副县长职务,到中学当校长的事。沈克非正式到学校去上班的日子,是对他进行报道的最佳时机。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这样写的: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湖南省临澧县副县长沈克非,辞去副县长职务,当中学校长。8月10,他高高兴兴到学校上班了。

第四,人物获得重大发现或发明时。

本报讯 3月28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在上海举行了80多名专家教

授参加的“蒋氏衰老学说高层次研讨会”,对常德市长生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蒋松柏的“整体衰老假说”进行了评价与肯定。

以上是刊登在1994年4月15日《常德日报》的消息《衰老研究有新说(主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举行蒋氏衰老学说高层次研讨会(副题)》的新闻由头。这一由头抓住了蒋松柏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上述寻找各类消息新闻由头的方法是常用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些。

寻找新闻由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

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

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常德日报》1997年7月22日刊登的消息《“行长”升天储户喊天(眉题)长生桥村一“私人银行”自行关闭坑了90多家农户(主题)》,其新闻由头便是一个较好的“踏访”式由头:

本报讯 7月19日,记者到鼎城区白鹤山乡长生桥村采访,14组今年72岁的老太太刘元珍拿着一张1600元的“存款单”,流着泪水对记者说:“这是我辛辛苦苦打柴换来的一点血汗钱,想不到存在易桂清那里给‘水’了。”像这样到处诉说的储户还有许多。

很明显,这个新闻由头中的事是记者看到发生的,且要与报道的事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

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

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到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

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就不能用。在某件事报道的时机与记者或通讯员去了解这件事的时间相吻合时,是可行的。

3.慎用“截至”式由头

记者或通讯员写稿时找不到好的新闻由头,而以写稿时的时间为准,采用“从某年某月某日截至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程式作为新闻由头。这便是“截至”式由

头。如某报有条消息的新闻由头就是如此:

本报讯今年初至9月底,鼎城区养殖收入已达5.25亿元,是去年全年养殖收入的1.2倍。

从这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来看,要报道这件事似乎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可以在10月,也可以在11月,反正只要把养殖收入加大点就行了。然而,报道此事最合适的时机是12月底,因为到这时全年的工作结束了。所以,记者、通讯员在使用“截至”式由头时,要慎重对待截取的时间。

4.不用“马虎眼”由头

凡有“最近、前不久、日前”等“马虎眼”一类词儿的导语,均称“马虎眼”由头。如某报有条消息的新闻由头是:

本报讯最近,常德市十美堂镇东风村农民李岳林及其女儿李蓉同时被省摄影家协会接纳为会员,成为农民摄影家。

这里的“最近”究竟是什么时候,是一个月前,还是一年前。用这种“马虎眼”的词儿,只能剥弱消息的时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愚弄读者的做法。因此,记者、通讯员要坚决拚弃“马虎眼”的由头。

5.采访中多留心新闻由头

之所以出现“马虎眼”由头,是因为一方面,被报道的事实的确还没发生新变化,一时难以找出新闻由头;另一方面,记者、通讯员在采访过程中没有留心,没有意识到要找个新闻由头。因此,记者、通讯员要深入采访,要多问几个“近几天有什么新情况吗?”。实践证明,采访中只要耐心地寻觅,由头还是有的。

我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导语和主体不能重复。比如《光明日报》2002年7月14日刊登的《深圳职称评审有重大改革》一稿的导语与主体的内容就重复了。导语中说:“对部分高中级职称评审、申报开辟‘绿色通道’,可不受外语、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由市职称管理办公室随时受理相应的中、高级职称申报”。主体部分又说:“所谓‘绿色通道’,即指凡是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优秀设计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省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可不受学历、资历、外语等条件限制,直接由市职称办公室随时受理相应的高、中级职称申报。”

导语与主体的内容重复,是消息写作中的常见病。对于作者来说,出现这种毛病的心理因素在于,想把重要的内容一口气告诉读者,于是把重要内容不分粗细一古脑往导语中写。写完导语再写主体时便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了,于是就只好重复导语中的内容。最后导致导语冗长,与主体部分在字数上差不多,在内容上也差不多的尴尬局面。

导语是主体的“浓缩”,而不是“重复”。从技巧上来讲,出现导语与主体内容重复的原因在于,作者没有掌握“浓缩”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浓缩”,是对新闻主要内容高度的提炼与概括。其实,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对新闻的主要内容已经提炼出了核心——“绿色通道”。在导语中,把这个核心点出来就够了,没有必要把它展开,展开则是主体的职责了。导语中不展开这个核心,能达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目的。导语的职责不就是引导读者走进新闻中来吗?

新闻背景

与舞台背景的涵义差不多,起衬托、渲染作用。

新闻背景可以放在导语部分,可以放主体部分的开头,可以放在结尾部分。

新闻背景放在主体部分的开头。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4月3日刊登的《山东征招合同制专职消防员》一稿,就把新闻背景放在主体部分的开头。这篇稿件的背景是这样交待的: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间,山东省共发生火灾事故8.74万起,与前五年同比,火灾起数增长四倍多。而这期间消防兵力只增长了14%,仅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万分之零点六,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交待这个背景说明征招合同制专职消防员的必要性。

新闻背景放在结尾。比如《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3年4月3日刊登的《长岛县医院为官兵开设“绿色通道”》一稿就是如此。背景是这样写的:据了解,近年来长岛消防大队全体官兵向全社会叫响了“为本地经济建设再创辉煌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赴汤蹈火”的口号。2000年以来,消防官兵先后扑救火灾100多起,抢救被困难众30余人,保护财产价值500余万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厚爱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建设,同时也激发了消防官兵献身消防事业的热情。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专业术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背景,必须解释清楚。比如新华社2001年10月13日播发的《炭疽热恐怖美国》这篇报道没有对“炭疽热”这一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是一篇缺少新闻背景的报道。“炭疽热”属于医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一般的读者的确是看不懂的。难道要读者自己去查阅医学词典或去找医生咨询?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谁会愿意为了看懂一则报道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呢?对于专业术语的解释,要据其在报道中的重要性和本身内涵的复杂性而确定解释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括号解释法和单独解释法。对那些在报道中不起重要作用或本身的内涵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专业术语,就在其后面直接加以解释,并把解释用括号括起来。这种方法谓之括号解释法。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在报道的正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专业术语后面实施解释。对那些在报道中起重大作用且本身内涵一两句话解释不清的专业术语,就在报道中单独用一段或几段加以解释。这种方法称为单独解释法。用这种方法时,对于消息来说,单独的解释可以放在报道主体部分开头的一段,如果是倒金字塔的消息则可以放在报道的结尾部分;对于通讯来说,除了可在文章中单独成段解释外,还可以单独成篇附在通讯的后面进行解释。

新闻的两个层面

一、新闻都有两个层面

任何类型的新闻,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新闻,都具有两个层面——表层与深层。表层,是事物外在表现;深层,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这里以《常德日报》1999年10月22日刊登的《“执行难”何日不难》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篇报道的开头讲到,常德市1999年半年多时间内,出现了4177件执行难的案件,涉及金额达1.885亿元。这是这条新闻的表层内容。报道接下来依次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容易出现执行难的被执行人的类型;拒不执行的主要表现;出现执行难的症结: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及法官违法“执法”。以上的分析,属于深层的内容。报道没有就此止步,而向另一个深层开进:阐述了常德市委、常德市政府和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执行难的态度及其采取强有力措施后取得的成绩。

这篇报道的层次很丰富。表层与深层的内容界限非常明显。表层的内容少,深层的内容多。在深层内容中,又分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内容由浅入深。

但在有些新闻中,深层的内容少,且往往隐匿着,不太明显。试以新华社1998年2月24日播发的《临澧县村村办事公开》为例加以说明。这篇报道属于深层的内容只有出现在导语中的一句话:“湖南临澧县的村民当家作主”。若不仔细想想,难以发现这就是深层的内容。这篇报道主体部分的内容介绍了临澧县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都属于表层的内容。

由此可看出,新闻的两个层面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时在新闻中唱主角,有时在新闻中充当配角。

二、挖掘新闻的深层

我们知道,新闻都有六个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和怎么样。有学者认为,在一条新闻中,不一定六要素齐全。我赞同这个观点。但我认为,一条新闻,前五个要素要齐全。目前,媒体上刊播的新闻没有“为什么”这一要素的不少。这样的新闻没有应有的深度,仅停留在对表层内容的报道。由此,受众对这样的新闻,往往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因此,挖掘新闻的深层,有利于增加新闻的厚度。

挖掘新闻的深层并不难。只要拿起新闻要素中的“为什么”这个利器,就一定能挖到新闻的“核”。这就要求作者在采访新闻时,对有价值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试以新华社2000年2月2日播发的《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为例来说明。可以想见,新华社驻美国华盛顿记者刘江、袁炳忠在采写这条新闻时,就问了个“为什么”。新闻不仅报道了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一事实,而且还报道了美国众议院为什么要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这条新闻中的“为什么”是这样写的:“这一法案的实质是企图通过强化美国内立法,为美国向台湾提供各种武器装备、建立和扩大美台

直接的军事联系提供所谓法律依据,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些深刻的内容就是用“为什么”挖出来的。这条新闻还可继续深挖:美国国会一些议员为什么要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表层、深层谁唱主角

这里所说的主角,实际上指的是新闻的主题。表层吸引受众的能力不一定就弱,深层吸引受众的能力不一定就强。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是让表层内容唱主角,还是让深层内容唱主角,这要看表层内容与深层内容谁吸引受众的能力强。

当表层内容吸引力强时,就让表层内容唱主角。例如,新华社1998年3月23日播发的《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就是典型的例子。8万多只白鹭栖息湖南常德市花岩溪,这是表层的内容。花岩溪坚持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是花岩溪吸引8万多只白鹭栖息的原因,这是深层的内容。显而易见,表层的内容比深层的内容具有吸引力。如果这条新闻让深层内容唱主角,则会落入俗套,主题无非是花岩溪绿化成效显著或花岩溪环境保护措施硬之类。而“8万白鹭”多么诱人。让“8万白鹭栖息花岩溪”唱主角,在标题和导语中加以突出,当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么,绿化环境的具体措施,当然只能做这条新闻的配角了。

深层内容如果具有吸引力,就让深层内容唱主角。新华社1994年11月6月播发的《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就是例子。这条消息的表层内容是,湖南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师彭经民发明了电脑输入的新方法——汉字方位码。突出这一表层内容也未尝不可,因为一名中医师发明一种新的电脑输入方法的确是一条新闻。但是,这条新闻的深层内容更具吸引力。彭经民发明方位码的依据是,“汉字可理解为是由英文字母按东南西北方位堆积构成的”。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这是个伟大的发现,理所当然应成为这条消息的主角,而彭经民发明方位码则只能成为这条消息的配角。(举“金”字说明汉字中隐藏英文字母)

新闻语言

就像文学有文学语言一样,新闻也有新闻的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受众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新闻语言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我国目前新闻语言存在不少毛病,归根结底就是不太通俗。我以为,以下五种方法可使新闻语言通俗化。

一、不用生僻字词。生僻字词是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拦路虎”。生僻字词若用在标题中,受众会对这条新闻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生僻字词若用在导语或主体中,当受众发现这个“拦路虎”时,会吓得扭头就跑。如,某地市报上刊登了一条题为《夤夜查险》的报道。赫然出现在标题中的“夤”字不知要拦住多少读者。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夤”的读音为yín,意思为“敬畏”或“深”。可想而知,这条标题中的“夤”的意思应为“深”。真不可思议,这条报道的作者抑或编者,为何不用“深”,而偏偏要用“夤”。他们在用这个“夤”字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作为一张面向基层的地市报,用这样的生僻字合不合适。还比如,有张面向农村、农民的大报,在一篇歌颂一位老农民关心公益事业

的报道中没有明确指出老人多大年纪,而是用“耄耋”一词代替。农民读者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词的意思。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耄耋”的读音为:mào dié; 意思泛指老人,其中“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退一步说,就是理解“耄耋”一词意思的读者,也会被弄糊涂,报道中的老人究竟是多大年纪呢?是七八十岁,还是八九十岁?

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没有人看的报道就失去了价值。读者少的报道,其价值就不大。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少报道失去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原因在于作者或编者有意或无意用了生僻的字或生僻的词后造成的。因此,我们写报道时,对于某些生僻的字、词,要设问一下:“大多数读者看得懂吗?”

二、不用公文语言。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有时也称文件,如命令、决定、通知、通报、报告等等。公文有公文的语言。平实,是公文语言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的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但这类字、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上为何经常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文体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不少新闻记者热衷于泡会议,跑机关,把别人现成的公文如通报、通知拿到手里稍微一改作新闻发表。这样的新闻报道,难免公文味。笔者并不反对收集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公文。收集包括公文在内的材料,是采访的方法之一。问题是,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公文写新闻报道时,不能抄公文,而要把公文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用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切不可留下公文的痕迹。比如说,通报中称某人或某单位时,一般用“该同志”或“该单位”。我们在据通报写新闻报道时,就不能照搬通报中的这种模式,应该把“该同志”用“他”或“她”代替,把“该单位”用“这个单位”代替。又如,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的语句模式,完全可以用分号(;)来表示并列关系,或者用“和”、“及”、“或”、“或者”来表示并列关系。

三、慎用古汉语。古汉语有以下优点:简练;词汇丰富,表达方法变化多;从修辞的角度看,炼字的工夫深;写情写景长于造境;委婉;注意句法整齐;声音和谐;风格上百花齐放。

写作新闻报道常常借鉴古汉语的这些优点。新闻报道,偶尔引用一两句子曰、诗云之类,以增强内容的分量,当然可以,但这引文还是以古汉语的面貌出现,没有“化入”现代文,并不是这里所谓的借鉴;兴之所至,随手抓来一些文言词语,放在新闻报道中,圆凿方枘,文白不能水乳交融,更不是这里所称的借鉴。借鉴,要取其神而遗其形;或者偶尔采用少数词语,这虽然是取形,放在新闻报道里却顺理成章,能够更恰当地表意,像鲁迅先生的有些作品那样,当然也未尝不可。总之,要把来自古汉语的东西“融会”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搀杂”在自己的报道里。取其神而遗其形,如果能够做到,水乳交融没有问题。问题是采用少数词语,要怎么才是“融会”而不是“搀杂”。情况千变万化,很难具体说明,但可以用耳朵作个尺子量一量,凡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的,

是“搀杂”而未“融会”,反之是已经“融会”而不是“搀杂”。如某报刊登的一条新闻报道中说:“这样的新疗法应该公诸于世。”这句话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说“公诸于”,等于说“公之于于”,当然是错的。总之,新闻报道中要慎用古汉语,切莫乱用、滥用。

四、选用熟语。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它在新闻报道中已被广泛大量地使用。如新华社1993年9月17日播发的《燕子石飞出石门县》这篇1000来字的通讯中就用到了“千里迢迢”、“目不转睛”等9条成语。谚语,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常常是劳动人民的格言,是人们的“公共生活准则”,它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放长线钓大鱼”、“一人作事一人当”等等,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下半部分是抽象的概念,其形式一般为“譬喻——解说”。如“爆竹脾气——一点就炸”、“竹篮打水——一场空”、“无耳茶壶——缺个把柄”等等。由于谚语、歇后语具有幽默、顺口好记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而,它们合乎新闻语言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新闻语言。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谚语、歇后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新华社1993年8月6日播发的《探索衰老之谜的人》中,写主人公蒋松柏到复旦大学找谈家桢教授请教生命衰老问题碰壁后,再次去找谈家桢时有句话就是谚语:“开弓没有回头箭”。又如《中华老年报》报道江西景德镇市的老年人老有所为时用到了一条歇后语:“像十月里的鸡冠花——老来红”。在新闻报道中,谚语比歇后语使用得要多一些。地方报纸中,还偶尔用到常用语、惯用语、方言土语等熟语。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熟语的使用要掌握好“密度”,一篇报道中用得过多也不好。

五、多用修辞。修辞就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得好。有些新闻报道者,把修辞学看得很深奥,其实,修辞学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大学问。我们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只是运用得好坏优劣不同罢了。比如报道中经常出现的“铁饭碗”、“大锅饭”、“走后门”等话,其实都是修辞中的比喻说法,由于大家用惯了,也就不觉得是在运用修辞手段了。

修辞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包括比喻、借代、比拟、摹状、对比、映衬、夸张、婉言、双关、反语、引用、警策等;另一类是从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包括对偶、排比、叠用、蝉联、回环等。这两类修辞方式的性质虽然不同,关系却很密切,像比喻、借代、对比、映衬、双关、警策等就跟语言形式有关,而对偶、排比之类,往往也涉及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两种:比喻和比拟。比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法。比喻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士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新闻报道中运用比喻,第一要贴切,第二要创新,第三要通俗。比拟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新闻报道中拟人用得较多。如湖南《常德日报》有篇关于水稻老品种被淘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新闻基础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目前,我国有五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这就是: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其中,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的分类标准有好多。 新闻种类较多,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真、实、强、短、快、活。 1、以新闻内容来分类: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评论消息。 2、以新闻发生地分类: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3、以新闻的时间性分类: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时间的报道)。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硬新闻(关系到国际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5、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时间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6、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时间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7、按照新闻的传播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三、新闻的特点 新闻要求及时性、真实性。具体: 1、主题突出,文字精炼。一条新闻通常报道一件事实,说明一个问题。 2、文字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必要时可以有适当的精湛的议论。 3、开头通常有一段导语,简要说明全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事实,唤起读者注意,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4、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物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5、交代必要的背景:事物的历史背景、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地阐述事物的政治意义。背景材料应简明扼要,不可喧宾夺主。并非每条新闻都要背景材料。 四、新闻的结构 新闻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其基本要素和其他叙事性文体是一致的。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要包含六要素,即“5W+H”:谁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要知道的媒体基础知识 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与介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创刊于香港,中文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近代香港英文三大报纸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一)新闻写作基本理论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价值 无论是以报道为主的新闻文体(消息、通讯),还是以评论为主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所选择的对象都必须具有某种价值,应该值得报道或者值得评论,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或者明理欲望。 新闻报道的对象要有价值,主要是说要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一般认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与它所体现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密切相关。事实(事件)越是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或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或诸多要素同时具备),就越是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记者进行新闻选择的重要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都可以报道,还必须考虑它是否具备社会价值。所谓事实(事件)的社会价值,是指它被批露以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自身发展总体有利的功用。因此,只有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备的事实(事件),才具有报道的价值。

新闻评论的对象应当蕴含某种意义,具有议论价值。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四、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 1、真实:准确而客观,感人而形象 2、简洁:简洁而生动,鲜明而深刻 3、时效:新鲜而富动态,快速而富有个性 五、新闻写作的语言: 1、准确简练。 2、浅显易懂。单位 (二)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构成要素 “五W”和“一H” 新闻的“五W”和“一H”是消息写作所要具备的六要素。“五W”指的是英语中以“W”为开头的五个单词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一个H(how)”即何果。 二、消息的结构: 一篇消息大致有如下几部分组成:标题、消息头(一般分成“讯”和“电”两类)、导语(包括自成段落或几段联结的复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基础知识 (1)新闻的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A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B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C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D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E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2)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2坚持党性原则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四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五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3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部自由发表意见和公开报道遵守宣传纪律的统一。党对新闻带来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是对宣传党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的领导。 (3)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着力宣传能鼓舞和推动人们奋发向前的各种光辉业绩,用伟大的成就和业绩去鼓舞和启迪人们,还要注意处理好与批语报道的联系。 (4)舆论导向:1含义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确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善于和敢于回答广大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敏感问题。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访法论的重要内容,把好关,就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正确判断哪些应该报道,哪些不应该报道,把好度,就是要把握分寸,力度,把握报道的时机,了解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 (5)舆论监督的实质:1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社会五种功能:一是舆论监督的最大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二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节功能,三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四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制衡功能。五是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如何把握大局,提高舆论监督水平,一是要划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会计监督同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等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界限。二是会计监督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三是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出发,促进问题的解决。四是舆论监督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抓住本质,打中要害。五是会计监督既然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要在党委领导下有序地进行。 (6)政治家办报办台:1957年6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基本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一是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二是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三是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四是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五是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3新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理论路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主讲:陈旭(主任记者)

学习内容 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体裁 *3.消息写作 4.消息的语言特点 5.消息的结尾

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1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有数十种,但比较能够接受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要把握住三个关键词——新近发生、事实、报道。 新闻姓“新”,因此,新闻中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近发生的事实,必须报道出去,才是新闻。这里的报道,除了正规的媒体以外,还有民间传播或社会传播(俗称“小道消息”)。假如有一个人独自驾驶轿车从悬崖上掉下去,从此音讯全无,没有任何人知情,尽管是新近发生的,也是事实,但无人也无媒体传播或报道,任何都不知道这件事,轿车坠崖这件事这不成其为新闻。 有这样一种情况,是不是新闻?中央政治局于×月×日作出决定,下半年召开党的十七大。按照新闻的定义来对照,这是一条

新闻,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月×日(新近发生),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事实),媒体对此事也作了报道。尽管党的十七大要在下半年才召开,这件事还没有发生,但报道的不是召开党的十七大的新闻本身,而是中央政治局现在作出的决定,这是实实在在发生了事实。 例:春意荡漾中医大厦广场 本报讯1月15日晚,欢呼声、喝彩声、加油声,响成一遍,整个中医广场荡漾在春节联欢晚会的欢乐气氛之中。 今年我院的春节联欢晚会分拔河比赛、广场交谊舞和幸运抽奖三项活动。 晚7时过,院长王厚明致以热情洋溢的新年贺词后,拔河比赛开始。全院共有8个队参赛,县消防中队组成特邀队应邀参赛。随着裁判比赛的哨声一响,现场的气氛便高涨起来——双方处于相持阶段时,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比赛获胜时,欢呼声、喝彩声响成一遍。经过预赛、半决赛和决赛三轮激烈紧张的角逐,由检验科、放射科和儿科组成的联队获得冠军。尔后,冠军队又与特邀队进行友谊比赛,结果特邀队取胜。 拔河比赛结束,优扬的舞曲响起。大家尽展优美的舞姿,和着春天的脚步,舞动着对新春的向往。每曲结束,便是抽奖活动。在整个抽奖活动的进行中,获奖者惊喜的呼声不断。 这则消息也符合新闻的定义。1.它是新近发生的(1月15日); 2.它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3.作了报道。

记者证考试《新闻基础知识》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横线处的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36分) 1. 【 C】对新闻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人的好奇心 B、人的耳目喉舌 C、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D、人类交流新情况的意愿 2. 【 C】“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 A、徐宝璜 B、李大钊 C、陆定一 D、范长江 3. 【 B】近代新闻事业诞生于。 A、16世纪初 B、17世纪初 C、18世纪初 D、19世纪初 4. 【 A】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 A、传递新闻信息 B、引导社会舆论 C、提供文化娱乐 D、刊播商业广告 5. 【 A】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 A、时代华纳 B、维亚康姆 C、贝塔斯曼 D、新闻集团 6. 【 D】我国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的方针不包括。 A、以正面宣传为主 B、以事实为主 C、以我为主 D、以迎合对象国受众为主 7. 【 C】“政治家办报”这一思想,最早是由明确提出的。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江泽民 8. 【 D】中央电视台目前开办了套电视节目。 A、12 B、13 C、14 D、15 9. 【A 】在我国,“有偿新闻”的含义,指的是。 A、谁出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B、新闻机构向作者付的稿酬 C、记者向采访对象、消息来源支付的材料费 D、报社向通讯社付的新闻稿费 10. 【 B】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 A、《开元杂报》 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D、《万国公报》 11. 【 C】新闻是“易碎品”,因此新闻记者报道新闻要讲究。 A、有抢有压 B、有闻必录 C、争取时效 D、用事实说话 12. 【 A】提出报纸具有“耳目喉舌”作用,可以“去塞求通”的资产阶级报人是。 A、梁启超 B、徐宝璜 C、邵飘萍 D、史量才 13. 【 A】延安时期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是。 A、陆定一 B、邓拓 C、胡乔木 D、范长江 14. 【 D】西方资产阶级报业进入“自由主义”阶段后,报业资本家把报纸主要看作的工具。 A、维护公众利益 B、充当政府喉舌 C、提供娱乐 D、赚钱赢利 15. 【C 】着名记者范长江出版的第一部通讯文集是。 A、《旅欧通讯》 B、《俄乡纪程》 C、《中国的西北角》 D、《陕北之行》 16. 【 D】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致读者》,所概括的党报工作的四项原则是。 A、党性、真实性、群众性、战斗性 B、党性、阶级性、思想性、倾向性 C、党性、客观性、鲜明性、生动性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

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 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辨析题: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要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防止主观主义、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定义。) 新闻定义的内涵(必须依据事实;内容上具有新意;公开报道和传播;时间上讲求时效) 三、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 具体: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背景材料完全真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本质:1、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2、注意代表和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让防止新闻失实? 1、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基本要求、本质要求; 2、新闻失实的表现:一)子虚乌有二)合理想象三)以偏概全四)猎奇传讹五)导演摆布六)添枝加叶七)商业炒作 3、怎样防止新闻失实:A、接近“起点源”法,尽量接近“起点消息源”,坚持不做实地采访、不到事发现场不写新闻,是保证新闻真实的最可靠的方法。 B、全面采访法,采访一定要深入、全面,这是实践检验了的、新闻采访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过程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1、了解新闻传播活动 (1)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3)新闻传播活动的渠道 2、新闻传播的本源 (1)掌握事实──新闻传播的惟一本源 (2)了解用事实说话——新闻的原则 (3)掌握坚持新闻传播起源和本源问题上的唯物史观 3、了解新闻的定义 (1)新闻的种种界定(报道说、事实说、信息说) (2)熟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熟悉新闻传播的过程 1、新闻传播的动态观察 2、新闻传播的静态分析 3、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 二、新闻传播的要求、选择 (一)新闻传播的要求 1、了解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1)真实性的科学含义(2)虚假新闻的成因及防治 2、了解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1)客观性的科学含义(2)客观报道和客观主义 3、了解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1)公正性的含义(2)公正性和倾向性的关系 4、了解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1)全面性的科学含义(2)选择与全面、典型与综合的统 5、了解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1)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2)抢新闻和报道时机 (二)新闻传播的选择 1、熟悉新闻传播选择的定义 2、掌握新闻传播选择的标准 (1)新闻定义(2)新闻价值(3)宣传价值(4)新闻法规 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了解新闻事业的性质 1、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 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二)熟悉新闻事业的功能 1、传播新闻,沟通情况 2、反映和引导舆论 3、倡导科学,介绍知识 4、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不能随意捏造。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的观点和倾向。新闻的时效性原则要求新闻从报道内容上来讲,所反映的事实要新,从报道活动上来讲要迅速及时。 新闻真实的含义 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真实性原则 应对虚假新闻 提高新闻职业道德,遵从职业规范 与失实报道的策略 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真实的限度 什么是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时效性的含义 新闻时效争夺 时效性原则 争夺新闻时效的负面效应 新闻时效的相对性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1.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真实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就成为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工作原则之一。 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具体说来,新闻真实性要求包含五个层次和方面: (1)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而不能捏造、夸大、歪曲。 (2)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如其所是。这要求新闻传播者准确地报道事实: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判断要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时所采用的符号化手段能够准确地再现事实。 (3)新闻的真实不仅体现在单个事件的报道之中,而且应体现于报道的连续性。 (4)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准确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 (5)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还要求新闻报道在整体上对客观世界准确再现。新闻的真实不能仅限于单独的报道的真实,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整体的真实。 2.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准则,同时也是评判新闻作品的重要依据。但是近些年来,新闻失真失实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形式也多种多样。 对传统媒体的失真失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出两大类:一类是虚假新闻,一类

新闻的写作基础知识:通讯的写作 导读: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

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 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 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 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 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 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 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 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 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

。 新闻学基础考试试题 姓名:年级: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是() A. 中国新闻学会 B.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C.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 D.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 2.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两大天职的是() A. 陈独秀 B.邵飘萍 C.徐宝璜 D.梁启超 3.理论新闻学属于新闻学学科体系的() A. 应用学科 B.基础学科.综合学科 D.交叉学科 4.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的() A.文化教育 B.信息交往 C.政治宣传 D.商品交换 5.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A. 信息是新闻的一种体裁 B.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C.信息是信息,新闻是新闻,二者毫不相干 D.信息就是新闻,新闻就是信息,二者毫无差别 6.与文学相比,新闻的主要特征在于() A. 讲究报道真实 B.坚持为人民服务 C.坚持为社会服务 D.注重反映群众生活 7.新闻价值要素中“接近性”的全面含义指的是() A. 地理和心理的接近 B.心理和利益的接近 C.利益和地理的接近 D.地理、利益和心理的接近 8.新闻价值要素中的“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指的是()A. 趣味性 B.接近性 C.重要性 D.显著性 9.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满足传播主体或接受主体() A. 新闻需求的程度 B.信息需求的程度 C.文化需求的程度 D.社会需求的程度 10.甘惜分教授在《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认为构成新闻传播行为的三个要素是() A. 新闻—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 B.新闻—新闻媒体—新闻接受者 C.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 D.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媒体 11.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 A. 传播新闻信息 B.开展政治宣传 C.提供社会服务 D.进行舆论监督 12.提高新闻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 A. 政治民主 B.经济发达 C.文化繁荣 D.技术进步 13.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新闻事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 奴隶主义阶段—封建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 B.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国家控制阶段—社会责任阶段 C.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段—社会责任阶段 D.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段—社会主义阶段 14.新闻事业的社会性质决定于() A. 生产力水平 B.社会经济形态 C.技术进步程度 D.文化繁荣程度 15.新闻事业的职能权力,一是及时公开地报道和评价新闻事实,二是() A. 通过理论宣传进行思想教育 B.通过刊播广告促进经济发展 C.通过新闻报道进行知识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