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谈谈初中生的感恩教育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鳞字中学刘学夏明超

从2000年开始参加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队伍中的年轻教师,在一线工作。作为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而初中生正是最难教育的一个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刚要形成,对很多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但还不成熟,所以做好他们的德育工作,就尤为重要了。

现在的初中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感恩,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对所得到的一切,认为是应该的,只知道索取和接受,而不知道给予和奉献。要想让一个学生以后能有大作为,能为社会做出大贡献,或者退一万步讲,以后能在社会上有个立足之本,必须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如何唤醒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感恩呢?下面就结合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平等是感恩的基石

人处于社会,最基本的原则是平等,假如连平等意识都不具备的话,就无所谓宽恕社会,宽恕周围的一切,更不能对身边的人和事怀

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处世态度的基础是平等,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呢?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的现状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有的把缺点无限放大,却找不出优点;有的则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就是最棒的,觉得别人都应该以他为中心,迁就于己,从而找不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正视客观事实。

如何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呢?我学习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写“两个自我的对话”,或开设“找优点”班会、“成功展示会”,或针对班里的不良现象,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够帮助他们较客观地认识自我,感悟平等。

2.让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人。

当同学不把球借给他玩时,便发生打架;当妈妈一次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时,便赌气好几天,甚至离家出走……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平等地对待他人。平时父母、老师、同学对他所付出的一切,他接受得理所当然,觉得他们就是应该这样对他。其实老师和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真可谓倾尽所有,但孩子仍旧漠然。所以,我经常让孩子们换位思考,体会老师和父母的付出是爱的凝结和体现,并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真情。

二、宽容是感恩的桥梁

如果说平等意识是感恩的基石,那宽容则是架设起感恩之心的桥梁。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对此,我们常常无法释怀。我们怎么才能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也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呢?那就需要

宽容。

1.让学生在宽容中学会宽容。

让我们看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育人方式吧:有一天,陶校长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砖头砸另一学生,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男生已等候在那儿。陶先生掏出一块糖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粒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给你一块。”陶先生的做法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宽容比任何说教都更有魅力。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宽恕的重要性。有一天课间,我刚推开教室门,两个平时非常调皮的、正蹲着修理椅子的男生,“唰”地一下站了起来,满脸惊慌,不知所措。我一下明白了:他们用椅子打架,把椅子打烂了。这时喧闹的教室变得异常安静,同学们都等着我怎么训他俩。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走上前去,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他们修椅子的行为。第二天,两个男生暗地里向我交了“检讨书”:“老师,您对我们太好了!我们以后一定爱护公物,再也不打架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只有心中有爱、有宽容,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从而让他们的心田盛开着永不凋谢的宽容之花。

2.让学生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宽容。

小孩子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在与各种人交往的过程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否宽容坦荡,则对他以后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于是,我要求他们与人相处时要做到四点:一是胸怀要宽广。“量小非君子”,胸怀宽广的人能赢得众人信服,而小气的人只会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广交朋友。二是能忍让。古语说得好:“退一

步海阔天空”,这里的“退”就是要有忍让之心,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感染他人,以宽厚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他人。三是善于换位思考。我们有时候会对别人所做的事评头论足,对他人的错误不依不饶,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因此被人疏远,为何不进行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呢?宽容就是谅解别人的过失,宽容就是一种理解和尊重,宽容还是一种胸怀气度,雨果曾说:“天地万物中,宽广无边的是大海,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宽容别人时,便架起通向感恩之心的桥梁。

三、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

1.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一则公益广告给我的感触很深。一个镜头是媳妇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婆婆的房间,为婆婆洗脚。另一镜头:媳妇的儿子才四、五岁光景,颤颤巍巍地端着洗脚水给他妈妈洗脚。很感人的两组画面,这就是无声的教育!由此,我想到: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为人师者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注重身教的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吴老师发现听课者中有一位曾经是自己的小学老师,便倒了一杯热茶,恭恭敬敬地奉上,真诚地说:“老师,您辛苦了!”顿时,全班学生掌声雷动。我相信,以后肯定也有学生这样对待吴老师,因为老师的这一举动已经深深地触动了他们那颗感恩的心。

在身教的同时,也需言传。一些经典文章的品读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涤荡,情感的净化。所以,我经常挑选一些感人的文章与学生共享。如《感恩的心》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母亲的姿势》、《花开了,就感谢》,让学生感谢父母给了自己健全的身体,感谢他们创造的温馨家庭,感谢所有让你快乐的事……就这样,学生的心变细腻了,情感变丰富了,世界变得更精彩快乐了。

2.积极引领,浇花待春晓。

教育学生不应仅仅停留在说教的方式,更需要在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真切感悟。于是我借助各种载体让学生抒感恩之情,表感恩之意。

(1)举行“感恩”主题班会。例如其中的一节:首先让学生“采撷感恩的精华”,诵读感恩格言诗词,如:“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然后让学生铭记“成长的恩情”,体味自己那些融入别人恩情的成长故事。很多学生讲了令自己终生难忘的情节,如发烧时母亲的焦急、心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爸爸到车站送行时风尘仆仆的样子。接着,师生共唱《懂你》一歌。此时,很多学生哽咽了。最后是感恩行动,让学生用行动去回答,去证明,铭记恩情,回报恩情,班会在《感恩的心》的旋律中结束。

(2)生日也是“感恩节”。生日,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就意味着香喷喷的蛋糕、亮闪闪的烛光、精美的礼物。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特别的生日聚会,应邀前来的客人都被提前告知不接受任何礼物。相反,每位到场的客人,包括孩子的父母都收到了“小寿星”的礼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贺卡,在每张贺卡上,孩子都用他那稚嫩的手写下了不一样的话语,画上了不一样的插图,却又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

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为了让孩子的生日过更得有意义,全家开了家庭会。为了制作贺卡,孩子整整忙了一周。“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得到了太多,付出的太少,家长有必要引导他们付出,懂得回报。”这位明智的母亲和她可爱的孩子,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生日是感恩节”。试想,当这种“感恩”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孩子的道德行为时,谁能否认孩子不会实现从“唯我独尊”到懂得感谢,从一味索取到乐意付出的超越呢?

(3)“母亲节”感恩。在母亲节这天,我校举行了“母亲,我拿什么报答您……”的感恩活动,在一位老师《母亲,我拿什么报答

您》的深情演讲后,全校师生在“妈妈,我爱您”的横幅上签下了母亲赐予的名字。回到班级后,学生便忙着制作卡片、写信,表达对母亲的感谢。经过调查,在那天,我班所有的学生都给母亲打了电话,说出了令妈妈热泪盈眶的“我爱你,妈妈!”有一个家长打电话跟我说:“老师,母亲节那天,我孩子坚持要让他洗碗,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呀!”这位母亲激动地流泪了。通过这次行动,很多家长都说孩子懂事多了,他们不再厌烦妈妈的唠叨,在妈妈面前无理取闹的次数少了,当妈妈身体不适时,他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懂事。

(4)感恩自然。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应将感恩情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感恩不仅仅对亲人、朋友,更重要的是对事、对物也能拥有同样的感恩心理。人是自然的人,由此我培养学生这种感恩情感时,也延伸到这一层面。比如,我们学校处于大山脚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交流,雷雨过后的一个午后,我到班上上课时,一般学生围在一起,原来是一个男生在食堂的山脚边捡到了一只小鸟,用一个纸盒装着拿回教室玩,大家七嘴八舍地讨论着怎么把它养起来。我把小鸟捧起来,轻轻一放,小鸟翅膀“啪啪”拍几次就掉下来了,心想是小鸟妈妈带着它“练飞”的时候,被响雷一惊掉下来的。我说:“同学们,如果妈妈带着你去玩,你在陌生的大街上走丢了,妈妈会焦急吗?”一会儿,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目光后,我又问:“那小鸟妈妈怎样才能找到她的小宝宝呢?”这时,同学们的讨论比当初更起劲了。一位小女生说:“应该让小鸟在走丢的地方,等它妈妈”。看我默许后,刚才“捡”来小鸟的男生捧着小鸟,在一大帮同学的簇拥下重返食堂的山脚边。傍晚,又有学生向我报告,小鸟已经不在,可能被它父母带回去了。通过这件事,让学生明白了自然界的万物一样是有感情的,爱自然,爱与我们一起生活的“朋友”,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一位哲人说过:当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心灵快乐就越多。愿

我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感恩”,也得到更多的快乐。

随时说声“谢谢你”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2、通过学习,使家长明白孩子缺乏感恩心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家长了解培养孩子感恩心的途径,引领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为关心过自己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 使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教学形式: 现场互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问卷调查表、学生贴在课桌上的心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家长朋友们下午好,感谢各位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家长学校。首先请大家欣赏视频短片《感恩的心》,愿这首歌能为您解除一些工作的疲劳,使您轻轻松松地走进我们的课堂。

家长欣赏视频短片《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引入主题) 师: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禁使我们想起身边一件件感人的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中,我们怎能不幸福呢?作为成年人,大家都知道有恩于自己的人一定要报答他们,那现在的孩子们知道吗?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探讨有关孩子“感恩心”的一些问题。二、探究原因 师:为了了解当今社会的少年儿童是否有感恩心,我对班级8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课件出示调查问卷) ①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知道:22人不知道:58人) ②父母批评你时,是不是很恨他们?(是:60人不是:20人) ③你为父母洗过袜子吗?(洗过:18人从未洗过:62人) ④向父母要钱买东西,父母不答应你会生气吗?(会:56人不会:24人) ⑤帮父母做家务,你想要报酬吗?(想:45人不想35人) ⑥妈妈每天为你做饭洗衣服,你说过谢谢吗?(说过:16人没说过:64人) ⑦同学或朋友帮助了你,你会说谢谢吗?(会:70人不会:10人 ) (设计意图:调查现实状况,增强家长们培养孩子感恩

附件1 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摘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汉初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人,以优厚的瞻养以报其恩惠。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在国人心目中正日渐衰微,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现在,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学生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

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学习感恩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学习感恩的故事、畅谈故事感想或书写体会,使学生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记得有一天班会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班级中鸦雀无声,显现了难得一见的安静和认真,我知道文中的某些段落或事例已经触及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感恩意识已有所觉醒。 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说起了下列反面案例: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感和行为,也是一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现在的许多学生,将别人给予他们的帮助当做了一种理所当然,感恩之情渐渐淡忘,作为老师,就要时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感恩的重要,并学会感恩,将感恩思想自觉的传递。 1.知道感恩的重要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知道感恩的重要,就要懂得感恩生命,懂得感恩社会和团体,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懂得感恩朋友和他人。 2.让学生懂得感恩 当学生面临任何进步或成功时、面临任何问题或困难

时,教师以不同的语言模式反馈和强化学生的成就或挫折,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形成各种积极品质过程中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有一位小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后来成为一名知恩图报的好学生。来看看他写给老师的感谢信;“老师,是你帮我争取到了参加演出的机会,让我有了展示的平台,非常感谢您,我忘不了您。其实您完全可以让更好的学生念读教学目标,但您却选择了我,是为了让我在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真的太感谢你了,是您让我喜欢上数学”。教师的语言模式对学生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教师运用积极语言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必胜的信心,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其信念增强,成绩提高。教师采取积极行为,使学生行动与教师所期望的培养目标发生联系,并能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和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师爱,并表达出尊师的感激之情。只有学生认为感恩很重要,别人对自己好的时候,能欣赏他人的优点和品德,常常想起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对他人总是心怀感激,并且希望别人过的好。 3.给学生感恩的机会 由于学生表达的方式不是家长和教师所需要的,或者学生没有说出“我太谢谢你了”,“我非常感谢你”,家长和教师就会认为有的学生不但不感激我,还常常气我。学生不是不懂得感恩,不是不会感恩,也不是不想感恩,而是我们大

如何培养孩子懂得感恩 感恩既是人的情感要素,又是道德意识。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是一个人少年时期心灵成长的重要课题,家庭教育中万万不可疏忽。因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是每个家庭不可忽视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教育,孩子懂得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要感恩给予自己生命并用全部的爱抚育自己成长的父母;要感恩辛辛苦苦无私地传授给自己做人的道理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老师;要感恩曾给予自己帮助过的同学和他人;要感恩大自然的赐予;感恩社会的给予;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也要感恩曾有过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要让孩子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珍惜眼前这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不断地感受这美好幸福的生活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要从感恩父母做起。一个连感恩父母都做不到的人,又怎么能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呢?孩子只有从小学会感恩父母,为做人打好基础,才能从感恩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1.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了解家庭 了解是沟通、建立感情的基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中,只知道一味地奉献,只知道对孩子精心的呵护与关爱。即使家里很困难、生活很艰辛,也不让孩子知道,更不想让孩子受委屈,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爱。有些家长对孩子就是一句话: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你要什么爸妈都给你,家里事你别瞎操心......结果让孩子的物质欲不断膨胀,学习却一塌糊

涂。其实,这些家长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孩子对家庭的真实情况不清楚,对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不了解,就会对家庭、对父母缺少一份理解和感激。如果父母能让孩子了解家庭情况、知道父母的艰辛,这对培养孩子感恩父母的情感是非常有利的。即使家庭很富裕,也要让孩子知道创造财富的艰辛和不易。知道心疼父母的孩子,一定会懂得努力学习。 2.教育孩子说声“谢谢” 要引导孩子做到,当得到父母或他人的帮助时,说声“谢谢”,因为这就是感恩的最具体、最朴实且最易行的表达方式。尤其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从学会说声“谢谢”开始是十分必要的。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真诚地说声“谢谢”时,自己地内心也一定是快乐的。在这种快乐的体验中,孩子会逐步养成回报他人说声“谢谢”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习惯,也必将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不同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结果。然而在生活中,仍有许多“小事”,需要家长予以高度重视。为什么有的孩子连最简单的感激方式都不懂?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没让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或者说是礼仪教育严重缺失。看起来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可其中蕴含着大道理。通过生活小事,孩子应知道,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要有温暖,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这样才能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有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才有快乐。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个社会人最朴素的道德准则,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和行为。现在相当的学生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和自私。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 一、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之因: 学生们不懂得感恩根源于不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1.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思想教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禁锢着许多父母,“书中只有黄金屋”的封建意识仍浸染着许多家长,他们的教育理念还是分数决定一切,只看孩子得考试成绩,漠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和言行的不正确。每逢孩子得意洋洋地把得A的成绩通知书递到面前时,父母心花怒放,不管怎么做得试卷,都要给孩子买这买那,用物质激励孩子再创辉煌,有的承诺“孩子年终成绩优异,要带着她(他)旅游”,他们不惜任何代价还来孩子的用功读书,殊不知孩子们根本不知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 -1-

的,这样怎能谈得上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2.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亵渎 现在许多孩子受到社会上追求奢侈、虚荣和攀比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盲目攀比,比吃、比穿,认为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不顾家庭情况如何,穿要名牌,吃要时尚,文具要赶潮流,手中要拿名牌手机、照相机,如果家长无法满足其舒适的生活要求时,他们埋怨父母没有本事,以“不去上学”、“不做作业”要挟父母。有的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做出一些违法的事,给家人、老师造成痛苦和精神的打击。 3.学校教育缺乏一定的感恩引导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而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对孩子感恩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 二、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流 -2-

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要增强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中学生德育的实效性,需要从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四个层面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成因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中学生攀比心理不断增强,对社会与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而对社会、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濒临泯灭的边缘。现在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更是祖国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表现 1.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普遍缺乏“饮水思源、羊羔跪乳”的思想意识,大多数中学生说话做事都不同程度地影射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陷入攀比吃穿、讲究名牌、追求享受的消费怪圈,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不断被中学生遗弃在内心的荒漠,甚至在自己个别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时,还在埋怨父母给予的太少,攀比心理日趋严重。 2.缺乏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别人对自己哪怕是正面的任何批评、指正。面对教师对自己的忠言、诤言,不但不能迷途知返,而且把教师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试图通过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谩骂教师,给教师搞“恶作剧”,在错误的道路上寻找像吸食鸦片一样所得到的那种暂时性的自我麻醉。 3.缺乏对国家的感恩之情。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生人生观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如拜金论的不断冲击,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消失殆尽,甚至有严重的“崇洋”思想,以至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东源县上莞镇常美小学邹燕霞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非常淡薄,主要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很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父母做事做得筋疲力尽还叫着嚷着菜不好,玩具少,他们记得住自己的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因此,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呢?我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以身作则,用感恩之心去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自己得先有一颗感恩之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如:在教师节,自己先捎一张卡片给自己的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在植树节,自己先亲手栽一棵树,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学生送自己礼物,自己得说谢谢,并回赠他一张卡片,感谢学生的关心。去年的“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亲

手做了一张大卡片,并在卡片上写上“亲爱的孩子们,课堂上有了你们格外精彩;操场上有了你们特别欢乐;老师有了你们倍感自豪,今天是属于你们的日子,老师在这特别的日子里祝你们学习更上一层楼!”当学生拿着卡片,读着老师诚挚的话语时,有的低头不语,有的闪着泪花看着我,我知道那一刻他们的心灵在颤动。之后的不久,我时常会收到学生的小纸条或小卡片,有一些是一句简短的话“谢谢您老师,教会了我这道难题,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或一段学生心里历程的话。 二、充分挖掘,利用好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关键是教者要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如:《荔枝》一文,写的是儿子领到了第一个月工资,咬咬牙买下了一斤昂贵的荔枝,主要是为了让母亲尝尝鲜,教育我们在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行动回报父母之爱。又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作者从地球的美丽壮观、无私慷慨、唯一去处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可爱,同时,告诉了人们要保护地球,否则将别无去处。诸如此类课文还有很多,靠的是教者去发现,去体验,去传递。 三、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今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如,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珍爱生命,学会感恩。

如何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 感恩自古以来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基本范畴,是人类文明最基本、最恒久的内容,也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为真诚的道德情感和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健全孩子的人格品质,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责任。让中华儿女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不仅仅是每个家庭的需求,也是全社会的需求,更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需求。小学生教育,知识是一方面,一个人从小应该有的基本道德、体贴、感恩、善良和爱心等等,是小学生必备的品质。那么,作为社会、家人、学校,我们如何具体地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呢? 一、通过一些活动,启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校是学生成长、学习、受教育的主要平台,学生的大部分意识启蒙和思想认识的形成,都与学校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老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各种有关于感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常怀感恩之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他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春节临近,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场演讲活动,如何对待父母亲和亲朋给予的压岁钱和礼物,是需要表示衷心的感谢,还是理所当然地收着,亦或是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头都不抬的形式化地说声:“谢谢!”。以此为主题内容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通过演讲,增强学生面对别人给予东西时的感恩意识,面对别人的好意和祝福时,懂得感谢。在国庆、教师节、父亲节和母亲节来临之前,都可以借此开展一系列感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会感恩中感受到成长的真正快乐,无形中也养成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感恩是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过度的溺爱,中华传统美德在部分国人心目中日渐衰微。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个阶段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我们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三、研究内容 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研究策略 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 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走好人生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到涌泉相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的人。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方式上,以往比较多的是事说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忽视利用身边最直接的生活现象进行道德。无论在学校的课堂还是在家里,孩子们接受感恩教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书本,或者由家长讲个感恩的小故事,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只是了解到看待一件事情可以有另一种方法,却没有切身感受到为什么应该感恩,感恩的心情是怎样的,感恩的人心情怎样。 父母在为孩子艰辛操劳、无私奉献的时候,有的孩子坦然接受关爱而不思回报,享用的心安理得;有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忧愁。 所以感恩教育需要父母有意识一时的去教育孩子。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就是教他们懂得尊重他们,对他人的帮助实施怀有感激之心,而不是忘恩负义。从而让孩子生活的更富有,更美好。 作为父母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感恩品德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是平等的

父母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品德的力量,逐渐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人格,进而道道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2、让孩子学会自理 让孩子学会自理能力,杆一些利索能及的活儿,体会到劳动是辛苦的,享受劳动成果是快乐的。 3、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之心产生于理解,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狂妄自大的人事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正确理解他人善意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 4、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是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个性。他们自负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培养孩子感恩的品质,就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劳动得来的。 5、多用“谢谢”这个词 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应该是“谢谢”,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谢身边值得感谢的一切,即使是递纸条这么简单的事情。“谢谢”这个词,每位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学着去多说。 6、学会分享给予

怎样教孩子懂得感恩教孩子懂得感恩的句子怎样教孩子懂得感恩 教学目标: 1、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原因所在。 2、指导家长怎样培养孩子懂得感恩。 3、通过学习,增进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教学重难点: 让家长们明白培养孩子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并且教会他们一些培养孩子懂得感恩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非常有幸能和你们一起学习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首先,我想讲两件我自己亲眼目睹的小事给大家听听。 1、车站内,一位母亲手里拎着塞得满满的几个包,跟在比自己高一个头的孩子身后,上了车后,她帮孩子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又帮孩子把包放好。刚开口说了句“儿子,到学校后打个电话回家??”孩子一口把话接过去,“你烦不烦啊,赶紧走!” 2、现在,国家为每个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每天3元钱的营养早餐,这个学期我校正式启动了“营养早餐工程”。可以吃到早餐了,孩子们非常高兴。但在发放早餐的第一天,老师们就看见了一件影响极不好的事情:一些孩子吃鸡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黄,把蛋黄扔到了校园的垃圾桶里。我们看着可心疼了。上述两件事情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为什么父母付出了那么多,却换不己孩子一句感谢的话语。为什么我们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感恩。因此,今晚我们共同探讨的主题就是怎样教孩子懂得感恩。(板书课题)

常言说得好:懂得爱的孩子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快乐。因此教会孩子如何感恩很重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的原因吧! 二、探究问题存在的原因 孩子感恩意识的缺乏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不重视甚至是纵容。 1、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孩子的照顾简直是无微不至,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大多往往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百依百顺是应该的。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便是农村孩子,也很少吃苦。家长们觉得,自己小的时候吃的苦就够多了,哪能让孩子再吃苦,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就够了。于是,本该让孩子自己承担的许多事情,家长们都包办代替了。时间一长,孩子就吃不了苦、怕吃苦。 各位家长,针对上述问题,想一想,你家存在这样的情况吗? 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走好人生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到涌泉相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的人。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方式上,以往比较多的是事说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忽视利用身边最直接的生活现象进行道德。无论在学校的课堂还是在家里,孩子们接受感恩教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书本,或者由家长讲个感恩的小故事,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只是了解到看待一件事情可以有另一种方法,却没有切身感受到为什么应该感恩,感恩的心情是怎样的,感恩的人心情怎样。 父母在为孩子艰辛操劳、无私奉献的时候,有的孩子坦然接受关爱而不思回报,享用的心安理得;有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忧愁。 所以感恩教育需要父母有意识一时的去教育孩子。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就是教他们懂得尊重他们,对他人的帮助实施怀有感激之心,而不是忘恩负义。从而让孩子生活的更富有,更美好。 作为父母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感恩品德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是平等的

父母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品德的力量,逐渐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人格,进而道道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2、让孩子学会自理 让孩子学会自理能力,杆一些利索能及的活儿,体会到劳动是辛苦的,享受劳动成果是快乐的。 3、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之心产生于理解,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狂妄自大的人事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正确理解他人善意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 4、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是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个性。他们自负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培养孩子感恩的品质,就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劳动得来的。 5、多用“谢谢”这个词 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应该是“谢谢”,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谢身边值得感谢的一切,即使是递纸条这么简单的事情。“谢谢”这个词,每位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学着去多说。 6、学会分享给予

浅谈现代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摘要】“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古人用自己对父母、对他人帮助后表达自已感激之情的肺腑之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然而,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究其原因可能是道德认识方面的,也可能是道德行为方面的,或二者兼而有之。虽然表现出来的是少数同学,但却呈现增长趋势,而且出现低龄化的现象,这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只希望所有的人都为自己服务,自己却吝啬到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样的孩子长大还能有爱心、责任心吗?为此,了解造成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探讨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感恩;美德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使孩子们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父母付出的认可,认为所有的人对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事例1:有个孩子上学父母天天送,可有一天放学,

父母稍微迟了一些,这个孩子就不停地哭闹。而她的母亲则不断的自我责备。事后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哭闹呢?孩子说:“我是家里的宝贝,父母接我是应该的”。 事例2: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讲空话,被老师发现后批评了几句。下课时,他恶很狠地对同学说:“找个机会给这个呆子一个教训”。 事例3:“六一”节,政府和学校给贫困学生准备了一份爱心礼物,上台领取时,每个学生都淡淡地接过礼物。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应有的感激,有的只是一份理所当然…… 从以上的三个事例中我们知道,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使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优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只想到自已的需求而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也有些父母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已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这必然使子女将父母为自已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根木不会对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在许多学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这的确是一般学生的“正常”思维,也是当前一部分父母教养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

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 之心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之心 一天早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突然接到了一位我们班学生苏劲松家长的电话,电话那头是苏劲松妈妈,她焦急地说道:“聂老师,苏劲松近段时间经常问我们要钱,昨晚放学后回来得很晚,我询问了几句,他就发火了,他爸爸批评了他,他就说‘我不想做你们的儿子了,什么事都要管’。然后,饭不吃就跑进房间去了。我耐心地教育他,说我们这是关心他,让他能体会到我们的用心,但他无动于衷。您说,我该怎么办他呀?……。”我听了,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苏劲松同学的这种表现折射出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却不会向家人付出自己的爱。我想:我们的孩子缺失感恩之心啊!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要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别人。那什么是感恩教育呢?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是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小学生实施的知恩和报恩的人文教育。那我们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强抓感恩意识的培养,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1、营造感恩文化的氛围,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通过结合“感恩”主题,安排老师和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学楼的标语、图片、文化墙板报,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2、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班主任要抓好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践行,让孩子懂得守纪律,讲礼仪,乐助人,会分享。

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几点看法 任辉煌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一、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更应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尤其是当今青少年受社会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多于责任意识养成,追求个性展示多于集体意识形成,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应该通过向青少年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在校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陕西省镇安县永乐镇结子初级中学李瑜芝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郎铮被救出时的一个军礼,他感激子弟兵给自己获得新生;唐山孤儿的巨额捐款,他感谢政府对自己多年来的养育子恩;无数子弟兵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救援行动,他们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从这些事例中,人们不难理解感恩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感恩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我们的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古代文化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鹿乳奉亲”,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在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善孝为先”感恩意识的培养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从爱惜自己的生命,理解服从、努力认同、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到生前侍奉丧葬祭祀、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

根本性意识,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以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为基础,进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无可置疑地将孝推崇到教育理论的范畴而存在。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了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尽忠报国。今又涌现出无数象孔繁森、徐虎、徐洪刚、李向群等的好干部、好工人、好战士及历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还有多少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丰厚利禄,而冲破重重险阻,依然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古往今来,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有责任心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中学生,在校生活奢侈,挥霍浪费,对父母的说教“横眉竖眼”,甚至打骂,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努力学习去回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在自己的心目中已打折扣;也有许多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

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摘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让幼儿拥 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积极地展开了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幼儿;爱心;感恩;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 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 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幼儿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受惠多,感恩少;索取多,奉献少;关爱多,责任少。我们的孩子很多都缺乏感恩意识。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古人云:“桑树从小扶”,充分体现了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更应率先把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列为重点教育。 所谓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就是在幼儿园阶段,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中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帮助和关爱,从而产生感激和报恩

的意识,并主动地去关爱和帮助他人的一种活动。 1. 从家庭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庭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 1.1 开展--礼貌用语教育 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要让他们学习感恩,首先要让他们学习尊重家人。因此,我们指导家长首先要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重视家人的存在,知道长幼之分,礼貌的招呼。 1.2. 开展--谢谢教育 接受别人的帮助就要记在心里,发自内心的说谢谢。因此,我们指导家长在家里或其他地方,当孩子接受到礼物或帮助时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1.3 开展--谦让教育 在孩子逐渐的有了一定的意识后,切忌向孩子灌输自私的想法,我们指导家长这时应让孩子在同伴之间、邻居之间、家人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 1.4 开展--互助教育 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也不要再给孩子包办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李传芳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应试教育的流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是造成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孩子天性是向善的,并不是生来就缺失感恩的意识。 笔者认为,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所做的种种努力。家长要接受科学的育儿思想和理论,在教育子女成长时更多地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做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社会宣传要有科学的正面的导向性。学校要提倡和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道德为首落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在评价学生时,既要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更要建立起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的衡量标准。 在感恩教育上,应该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

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观。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 感恩教育要实实在在。比如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具体的措施:布置一篇作文《父母爱》,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每月实践一次感恩行动;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学习报刊上的一些有关感恩父母的报道和文章,并进行讨论。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感恩之情就会真正留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感恩教育应该分层次来实施。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到是父母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和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并抚养我们成长;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受到是各位师长严格要求并培育我们成长成才;最后是感恩社会,感受到是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时代和自由生活的空间。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分层次实施,效果会更好。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感恩教育应该和其他思想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能力,更是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境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