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中的追随者研究综述_姚怀山

领导活动中的追随者研究综述_姚怀山
领导活动中的追随者研究综述_姚怀山

 2010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 e b,2010

 第32卷第1期J o u r n a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V o l.32N o.1领导活动中的追随者研究综述

姚怀山,崔 骅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 要:随着领导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追随者作为领导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的重要性和地位受到领导学界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领导学研究者对追随者的含义、类型以及追随者与领导者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关于追随者的研究还需随着新环境、新情势的不断变化而进一步深入,并以此充分认识追随者在领导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进而推动领导活动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追随者;领导者;领导;追随;愿景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0)01—0034—06

收稿日期:2009—08—11

作者简介:姚怀山(1963—),男,陕西吴起人,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领导是在创造和拥有追随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世界上没有无追随者的领导者。彼得·德鲁克(P e t e r F.D r u c k e r)说:“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预言家,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1]273对追随者(f o l l o w e r)与追随(f o l l o w e r s h i p)的关注是领导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取向。

一、追随者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追随者的含义

追随者这一概念随着领导学的发展而逐渐获得丰富的内涵。在领导领域中,人们经常用“被领导者”、“下属”、“支持者”、“伙伴”、“投机者”、“群众”、“员工”等这样的称呼来描述追随者。关于追随者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界定。

1.被领导者的追随

罗伯特·凯利(R o b e r t K e l l e y)(1992)认为追随者是“具有才智的、独立的、勇气的、强烈道德及责任感行为的人。”[2]他提出可以在从“独立性”、“批评性思维”向“依赖性”、“非批评性思维”的变迁中研究追随这个问题,他认为最优秀的追随者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建议甚至创造性的解决方案。I r a C h a l e f f (1995)在《有勇气的追随者》中把追随者定义为“用魔法召唤的顺从、遵从、软弱和无法超越的形象。”[2]他认为追随者与领导者共享同一个目标,相信组织就能够成功,而且组织和领导都会成功。M e r r i a nW e b-s t e r s C o l l e g i a t eD i c t i o n a r y(2005)给追随者的定义是“服务于别人并且追随别人的选择和教导的个体。”维基百科(2007)认为“追随者是为了组织、团队或者团体的利益默许权力的个体。”[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立言在《论领导者与追随者》一文中指出,“所谓追随者(f o l l o w e r),是指在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有相同的信仰、利益的人员。”他认为追随者追随的不仅仅是领导者,而是“愿景”,即共同理想。

2.领导者的追随

关于什么是领导者的追随问题,西方学者在研究领导行为过程中均有阐述:肯·布兰查德(K e nB l a n-c h a r d)在《一分钟经理丛书》中指出,在组织目标的执行过程中,员工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角与生力军,领导者则成为追随者,追随着员工的需求,响应他们的工作,帮助、支持员工完成其工作,以此满足外部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组织目标。有关组织行为、革新和变革的专家道格拉斯·K.史密斯(D o u g l a s K. S m i t h)在《领导的追随职责》一文中阐述了同样的观点:“为了保证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必须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追随我们的想象力和目标,追随我们迈向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原则,追随所有那些使组织理想实现的人们。”[4]173刘建军在《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一书中则把追随者定义为领导活动中执行

34

具体决策方案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者。所以,一个人可能同时扮演追随者和领导者的两种角色。从以上阐述我们不难看出,领导者的追随是指在组织目标的执行过程中,领导者必须时刻关注组织外部对组织的需求和组织中所有成员的需要,对组织成员在执行目标过程中的各类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排除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团结一致努力工作,满足目标对象的需求,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当然,领导者的追随并不意味着领导地位的丧失,反而会加强领导活动的力量。[5]212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常常将追随无情地贬低为一种愚蠢的行为,追随者被认为是讨厌又可怜的胆小者或顺从者。但上述追随者的含义表明,人们对追随者的认识已经转变为积极的、肯定的态度,而追随者在领导活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综合这些定义,追随者可被表述为在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有相同信仰和利益,且执行具体决策方案和实施组织目标而以此达到共同愿景的个人或群体。

(二)追随者的类型

对追随者的分类最早是由罗伯特·凯利提出,他用独立、批判性思维和依赖、非批判性思维这两个维度来描述不同类型的追随者,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疏离型追随者(a l i e n a t e df o l l o w e r s),这种人习惯于向他人指出组织中所有消极方面,对组织持有怀疑态度,领导者认为他们愤世嫉俗、消极、敌对。顺从型追随者(c o n f o r m i s t f o l l o w e r s),在组织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总在说“是的”,这类追随者多半是因苛求、独裁的领导者或过于僵化的组织结构造成的。实用型追随者(p r a g m a t i s t f o l l o w e r s),指那些对组织目标负责但不喜欢兴风作浪的人。他们不喜欢出风头,并与权力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其积极的一面来说,这类追随者做事恰如其分,知道在组织体系中如何工作以及顺利地完成任务,执行来自中层领导者的命令而与更高层的领导者保持距离。但是他们缺乏冒险精神,在组织中可以很好地完成工作,但不会做得非常优秀,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是这类追随者的性格特征。消极型追随者(p a s s i v e f o l l o w e r s)看领导者的脸色行事,缺乏工作热情,如果没有鼓动,他们不会主动去完成某项任务。由于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他们倾向于从领导者那里获得持续不断的指导,而绝不会主动承担额外的任务。他们喜欢随大流,缺乏团队成员那种积极向上的朝气。楷模型追随者(e x e m p l a r y f o l l o w e r s),追随者独立、积极、主动并愿意向领导提出异议,是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的自我领导者和合作者。即使在面对制度性障碍和来自被动型、实用型合作者的人为障碍时,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才智创造更辉煌的业绩。在员工看来,榜样型的追随者是值得依赖的合作者,在领导看来,他们不仅具有独立、革新、创造的品格,而且还能经得起考验。

R o b e r t A.S e v e i r(1999)认为追随者的类型分别是杰出追随者(e x c e p t i o n a l f o l l o w e r s)、积极被动追随者(a c t i v e-p a s s i v e f o l l o w e r s)、疏离的追随者(a l i e n a-t e d f o l l o w e r s)、不情愿抵制型追随者(r e l u c t a n t-r e s i s-t i v e f o l l o w e r s)、破坏者(s a b o t e u r s)。[6]杰出的追随者能够积极参加领导决策制定过程,努力完成大部分具有挑战性的重要任务,懂得如何拥护、支持领导者的工作。积极被动型追随者在处理领导关系时经常见机行事,可被看作是“投机者”。疏离的追随者类似于凯利指出的消极追随维度中的疏离型追随者。而不情愿抵制型追随者会反对领导者做出的决定,甚至通过一定的手段,如抗议、挑拨离间、聚众异议等来抵制相关政策及制度,或许会变成组织的破坏者。

S h a r o n M.L a t o u r,V i c k i J.R a s t(2004)按照“行为主动”和“关系主动”把追随者分为政客(p o l i t i c i a n)、下属(s u b o r d i n a t e s)、贡献者(c o n t r i b u t o r s)和合作者(p a r t n e r)。[7]行为主动是指能够与别人一起努力工作,接受变化。关系主动是指追随者能够与领导者进行沟通,信任且支持领导者的理念与工作,并与领导者共同承担责任。其中,政客和合作者关系主动维度较高,虽然政客拥有人际交往技能,但工作表现不佳,而合作者能与领导及其他组织成员达成协同关系,在领导活动中表现优秀;下属和贡献者的行为主动维度较高,与下属比较,贡献者的积极主动程度不够,但他们会为组织做出真正的贡献。

在透析人性的基础上有学者将被领导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即第一级下属是“盛德的下属”,第二级下属是“行道的下属”,第三级下属是“安定的下属”,第四级下属是“容悦的下属”。这样的划分尽管较为粗略,却有一定的代表性。

像领导者一样,有研究者把追随者分为个体追随者和群体追随者。个体追随者指那些具备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在追逐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保持道义和心理平衡,具有为了完成伟大目标而积极参与团队工作的能力的人。他们既有支持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又依靠自己的交际技能与他们保持一致且创造良好氛围。群体追随者是指领导者所构建的具有一定规模、并经过制度设计为个人提供角色定位的一种组织。

当然,对追随者的分类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划分,如根据追随者是否属于领导者所在组织划分为组织

35

内追随者和组织外追随者;根据追随者在领导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分为重要追随者和一般追随者;根据追随目的分为信仰追随者和利益追随者;根据追随领导者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追随者和短期追随者等。

从以上追随者的分类可以看出,“楷模型追随者”、“杰出追随者”、“合作者”、“盛德的下属”等类型的追随者对组织和领导者来说,是有效的或优秀的追随者,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做事,独立思考,协同工作,为组织做出创造性贡献。这些优秀的追随者也是组织或领导者所期望拥有的,因为在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下,领导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组织会在最大程度上完成组织目标,最终实现领导者、组织和追随者的共同利益及愿景。

对追随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追随者的内涵,而且给领导学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来研究追随问题。

(三)追随者与领导者的关系

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领导者和追随者是截然分开的,领导者的职责是制定决策,追随者的职责是服从命令。正如道格拉斯·史密斯所形容:“组织就像一台机器,最好的组织则是一台加满了油而运转良好的机器。组织中的人———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是齿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在民主意义、自我意识强化的新环境的作用下,人们对追随者与领导者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成熟,领导学研究者也试图从新的视角来剖析二者的关系。

《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刘建军)一书提出领导关系的四种模式,即等级关系、交易关系、追随关系、伙伴关系,以此来论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等级关系是借助领导体制所确立的上下关系,它借助强制性的制度确定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行为规则及行动领域。在交易关系中,追随者是理性的人,他们对领导者的追随程度和支持程度是以领导者满足其需求的程度为前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交易型领导理论的观点。而追随关系是指领导者以教诲者、魅力者和鼓动者的身份出现在追随者的面前,他们不仅要满足追随者的物质利益需求,而且还要提升追随者的修养,使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思想理念与自己保持一致。在伙伴关系中,领导者不会对追随者过分的驾驭与操纵,因此,追随者能够体会到平等、信任与尊严的价值,并能够独立地获得最大的发展。在这四种关系中,伙伴关系所创造的那种合作、信任的氛围会使得领导者和追随者都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论领导者与追随者》中,朱立言指出追随者与领导者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二者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身份上是相对的,权力上是相互制约的。他认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中,领导者与追随者拥有平等的人格,他们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追随者不仅追随领导,而且也追随愿景;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追随者,追随共同愿景。在许多情境下,二者之间的角色差异、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追随者与领导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组织中,在某些情况下往往既是领导者又是追随者。此外,随着组织的发展和追随者的成长,今天的追随者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领导者。而追随者的“对抗权”和领导者的强制权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追随相互领导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体现出的对抗权是领导者须依赖追随者以达成维系职务的组织目标,这一点更能体现出追随者在领导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还有国外学者把二者的关系归纳为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夫妻关系等三种。其中, E d w i n P.H o l l a n d e r(1990)认为“传统对于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的观点是在领导组织严密指导下,他们的关系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般的观点中,起初认为领导者和追随者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追随者相对来说是无知的,被认为无法做出选择。”“领导者自己可能对于这种在封闭系统中的关系感到很舒服,但是这种观点在很多模式下有时是不可行的。”[8]D o u g l a s F a i r f i e l d(2007)认为“我们的第十三司令官M a j G e n J o h n A.L e j e n u n e,描述长官和招募的水兵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同样的框架可用来描述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9]他分析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教学做出的贡献,然后分析了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互动关系为组织做出的贡献,即好的领导者主动向追随者征求意见,而好的追随者努力给领导者提供积极的反馈建议,二者共同发挥作用为组织做出贡献。D r.R o b e r t A.S e v i e r(2007)把领导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比喻为婚姻关系。“领导者和追随者就像丈夫和妻子”“有一些给予和舍弃,必须相互尊重和信任,同时他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方向。”[10]其实,上述三种关系是对追随者作用认识的渐进过程,在三种关系的变化中追随者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美国政治领导学研究的先驱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 a m e s M a c G r e g o r B u r n s)认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不仅存在权力上的关系,而且存在共同的需要、渴望和价值观念的关系。”[11]5

从以上不同学者对追随者与领导者的关系剖析来看,当二者处于互动的、平等的、信任的关系时最有利于领导活动的有效进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共同愿景的达成。因此,领导者在充分认识到追随者

36

的重要性基础之上,努力同追随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信任、激励、引领追随者,使其积极参与领导活动,从而为组织做出创造性贡献。

二、追随者研究的重要发展

国内外领导学研究者对追随者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提出许多建设性、创新性观点,不仅为领导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而且对领导实践活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追随者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性

从各学者对追随者确定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追随者的作用日渐凸显,从“服从”、“遵从”、“服务”到“支持”、“帮助”、“拥护”,追随者不再是逆来顺受者。首先,追随者是领导者的载体。一个领导者可以有很多下属,但并不一定拥有很多的追随者。追随者是决定领导绩效高低的重要变量,因为再好的决策都需要追随者去实现,再好的领导意图都需要追随者去贯彻。否则,丧失追随者的领导者就会成为“光杆司令”、“孤家寡人”。没有追随就没有领导。其次,追随者是完成组织任务、达到组织目标的主力军。一个成功的组织不仅拥有优秀的领导者,更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追随者。这样,在领导者的带领下,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会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如果组织内只有有效的领导者而缺乏有效的追随者,那么,组织的任务难以完成、目标难以实现。再者,追随者是对领导者施加影响的源泉。一方面,追随者自身的成熟度、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因素直接影响着追随者接受领导者意愿的程度和对领导者的认可程度。赫塞和布兰德发展出的情境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者风格的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下属(追随者)的成熟度,其中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追随者拥有比领导者多的专家性权力,在工作程序、新设备或领导决策中发挥相当大的潜在影响。追随者也可能使用他们的法定性权力来影响领导者。在这类情况下,追随者能通过只完成工作说明书、机构规章或工会政策事先具体规定的工作,来主动抵制领导者的影响企图。[12]110此外,追随者也可能运用怠工破坏、放慢工作速度及罢工威胁等强制性权力来影响领导者的行为。

(二)注重研究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

在领导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领导者与追随者(被领导者)、上级与下级关系的变化发展研究是领导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追随者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领导活动中,而且在与领导者的关系中它的重要性更值得领导者及领导学研究者的关注。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系是领导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学者们对于这一关系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组织结构逐渐过渡到现代组织模式,根据具体的领导情境、领导体制进行细致分析,转变了人们等级制中上下级关系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追随者与领导者的关系不仅是平等的,而其在身份上存在相对性,角色可以相对转换;在追随的基础上不仅有互相交易的行为,同时在追随共同愿景时也会成为伙伴关系;在权力的制约上二者又是相互制衡的。“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的本质,就是具有不同水平的动机和权力潜能———其中也包括技能———人们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或至少是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互动。”[11]16总之,追随者与领导者的关系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又有协调统一的一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构成矛盾统一体。因此,在组织活动中,领导者必须在与追随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基础之上,与追随者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彼此的信息、观念和态度,共同努力缔造一种积极互动的人际关系,使得追随者心甘情愿地服从、支持、拥护领导者,领导者也能够知人善用,鼓舞和激励追随者的追随,以促使组织目标、共同愿景的顺利实现。

(三)关注领导者的追随职责

在领导领域,通常认为追随只是被领导者的一种行为,追随者只是被领导者扮演的角色。然而,在现代组织中,研究者们却发现领导者应当学会追随,同时扮演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双重角色,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领导者要扮演追随者角色的简单理由就是追随能够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效率,进而提高个体绩效、团体绩效以及组织绩效。因此领导者和所有其他团队或组织成员一样,必须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学会“追随”。一个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事实:领导效率与领导者的追随能力相关。[5]213马歇尔·戈德史密斯(M a r s h a l l G o l d s m i t h)在研究中发现:没有追随能力的领导者虽然46%的领导绩效有了提高,但大多数没有变化,或者效率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追随能力的领导者89%的领导绩效获得了提高;持续或定期追随的领导者其效率有显著提高。由此看来,组织绩效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领导者必须学会追随员工、追随团队、追随愿景,他们根据员工的成熟度授权,满足其必要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使得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与员工需求的满足过程有效结合,从而提高领导效率。此外,高层领导者如果想要用远大而美好的愿景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绩效,就必须学会倾听和接受员工对愿景的认识和理解,让组织真正从员工的创造力中获益。无疑,领导者的追随问

37

题的关注与深入研究为提高领导效率和组织绩效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追随者研究的未来展望

追随者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讨。

(一)追随者的特质研究

“特质”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领导理论中的领导特质研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里提出对追随者的特质研究并非意图形成类似于领导特质这样一种理论,而是通过对追随者特点进行进一步探析,把握有效的追随者在追随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此为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培养提供相关依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巴巴拉·凯勒曼(B a r b a r a K e l l e r m a n)认为:“优秀的追随者造就了优秀的领导。”一个组织中的追随者在数目上要远远多于领导者,无效的追随者比无效的领导者会对组织造成更大的障碍。领导者和追随者同等重要,而且其重要性是不能相互代替的。[13]202那么,怎样的追随者才算是优秀的追随者,或者优秀的追随者应该具备那些品质、素养以及行为,对于这一点,不同学者也曾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罗伯特·凯利的说法,最优秀的追随者应该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做事,且能够提出创造性“建议”;也有学者认为:“理想的追随者被描述为诚实、能干、可靠和有合作精神。”[12]12当然,追随者仅仅具备以上素质还不够,追随是一种行为,这意味着追随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来表达其追随意愿。追随者在服从、支持、拥护领导者的同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将自己有效性展现在领导者面前,这对追随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国外学者对有效追随者内涵的界定是在西方组织环境和领导情境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受传统文化以及特定政治背景和领导体制影响的国度里,优秀的追随者该如何界定,值得国内领导学研究者们进一步去关注、探究。

(二)探析领导者的追随职责

刘少奇同志曾经指出:领导与领导机关的职责就是要实行正确的领导,要正确地了解情况,正确地抓住中心、提出任务、决定问题,正确地动员与组织群众来实行自己的决定,正确地组织群众来审查自己决定之实行的情形。这基本上概括了领导职责的实质。[14]74所谓领导职责,就是领导者为实现领导职能而应承担的责任和所要做的工作,是领导者在履行职权的过程中所必须尽的义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 W.加纳德在《领导者的职责》中论述了领导者的9项任务,即拟想目标、确定价值标准、诱导、管理、达成可行的一致、理解、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群体以及更新。彼得·德鲁克将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归纳为五种:确立目标、做组织工作、提供工作动力和使组织上下通气、做量度工作、使人进步。亨利·明茨伯格认为领导者的责任包括决策,塑造、确立和维持价值观,动员,保持稳定等几方面。

由此可见,随着领导学的发展,关于领导者的职责研究并没有停滞,但是在这以前并没有学者明确提出领导者的“追随”职责。后来,道格拉斯·史密斯在《领导的追随职责》一文中指出了领导者的追随职责。他认为,21世纪的组织中,如果想成功地实施领导,所有的领导者都必须学会运用“追随”职能。他把领导者的追随职责归纳为三种,即追随愿景及目标,追随适用的管理原则,追随普通员工。这三种追随职责是以绩效为导向的,因为“绩效变化而不是职位变化决定了我们什么时候应该追随,什么时候应该领导。”[4]177然而,绩效目标和需求会持续变化,不像职位在重要阶段会保持稳定,所以对领导者来说学习什么时候追随和什么时候领导是持久的、并存的挑战。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适时适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把握追随机会,运用追随职能,那么他便能够在提升自身领导力的基础上提高领导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利益最大程度上的获得。

(三)如何成为有效的追随者

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领导者的价值,研究者们对领导者以及培养成功的领导者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而且关于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的著述也有不少,如《改革领导人》、《培养下一代领导者》、《现代领导方法与艺术》、《给领导者的100个思路》、《领导新方略》、《领导技巧》、《卓越领导的思维方式》、《领导力:开发你的潜能》等等。然而,在当今这个世界,似乎没有一个人想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追随者。从利益角度看,追随者仍然继续承受着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各方面的压力,追随者别无选择地“追随”,并且不停地寻找被“提拔”的机会,以便改变作为追随者的宿命。当人们,尤其是追随者们能够深刻理解优秀追随者的价值所在,充分认识其优秀追随者的重要作用,那么,想要成为优秀或有效的追随者就少了一大观念上的障碍。

在被领导者中,一部分会成为领导者的追随者,但并不是所有的追随者都是成功的,因此,如何成为有效的追随者是追随者们必需研究的问题。加里·尤克尔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若要成为优秀的追随者在具备一定良好的个人素质基础上,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找出什么是领导者的期望、主动去处

38

理问题、让领导者知道自己的决策、向领导者传递准确的信息、鼓励领导者提供真实的反馈、支持领导者努力做出必要的变革、阻止领导者的不适当的影响。姚怀山在《下级的十三条法则》一书中将下级单独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形象经营、人际沟通、情商提升、知识吸纳、能力合成、目标设计、时间管理、思维创新、上级认知、服从与叛逆、挫折承受、参谋辅助、晋升编程等十三个方面研究了下级的有效性行为,这对调动下级主观能动性、激发下级进取心、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一理论观点也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是否可以将追随者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提高追随者的自我认知价值和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进领导效率的提升。也有人认为,做一个成功的追随者,首先必须是服从,服从领导者的指挥与任用;其次是支持,支持领导者的工作与决策;再者是信任,信任领导者的能力与水平;最后是拥护,拥护领导者的信仰与愿景。虽然,追随者在追随的过程中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是如果能够有一些基本的追随原则来指导他们,或者追随者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方法来应对追随过程中遇到的难解问题,那么追随者的追随行为会趋于有效,领导者以及领导活动的有效性也会提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析,需要领导学研究者做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更需要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关于追随者的含义、类型以及追随者与领导者的关系等都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果,但追随者研究现状基本是外国研究,国内学者有必要结合中国实际领导环境和领导体制对追随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总之,追随问题已经成为领导学界和领导活动领域的重要问题,我们还需持续关注这一问题,做出进一步研究,不断将追随问题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美]F.赫赛尔本.未来的组织[C].成都:四川人们出版

社,1998.

[2]R y a nJ.L a n d i n o.F o l l o w e r s h i p:A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o f a R i s-

i n g P o w e r B e y o n d L e a d e r s h i p[D].E n g l a n d:D e M o n t f o r t U n i-

v e r s i t y,2006:1-23.

[3]曹元坤,黄晓波,谭娟.值得关注的管理学前沿:追随问题

研究[J].当代财经,2008(7).

[4][美]美国德鲁克基金会,方海萍.未来的领导者[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刘银花,姜法奎.领导科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6.

[6]C h r i s L e e.F o l l o w e r s h i p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L e a d e r s h i p[J].T r a i n-

i n g,1991(28):27-35.

[7]S h a r o nM L a t o u r a n dV i c k i J.R a s t.D y n a m i cF o l l o w e r s h i p:

T h e P r e r e q u i s i t ef o r E f f e c t i v eL e a d e r s h i p[J].A i r&S p a c e P o w e r J o u r n a l,2004,(18):102-11.

[8]H o l l a n d e r E d i n w i n P.T h e E s s e n t i a l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 o f L e a d-

e r s h i p a n d F o l l o w e r s h i p[J].C u r r e n t D i r e c t i o n s I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1992,1(2):71-75.

[9]D o u g l a s F a i r f i e l d.E m p o w e r e d F o l l o w e r s h i p[J].M a r i n e C o r p s

G a z e t t e,2007,(91):54.

[10]R o b e r t A.S e v i e r.F o l l o w t h eL e a d e r[R].U S A:R e s e a r c h

a n dM a r k e t i n g S t a m a t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I n c,1999:1-8.

[1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美]哈格斯,吉纳特,柯菲若,朱舟.领导学———在经验

积累中提升领导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刘建军.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M].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3.

[14]邱霈恩.领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加 东]

R e s e a r c h S u m m a r y o f F o l l o w e r s i nL e a d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

Y A OH u a i-s h a n,C U I H u a

(C o l l e g e o f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Y a n'a n U n i v e r s i t y,Y a n'a n71600,S h a a n x i)

A b s t r a c t:W i t h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l e a d e r s h i p s c i e n c e,t h e f o l l o w e r s,w h i c h a r e p l a y i n g a n i n d i s p e n-s a b l e r o l e i n t h e l e a d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t h e i r i m p o r t a n c ea n ds t a t u s h a s a t t r a c t e dw i d e a t t e n t i o n s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i n l e a d i n g 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R e s e a r c h e r s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 h a v e s t u d i e d t h e f o l l o w e r s'd e f i n i t i o n,t y p e a n d t h e i r r e-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t h e l e a d e r s i n v a r i o u s d e g r e e s a n d g a i n e d a c e r t a i n a c h i e v e m e n t.H o w e v e r,a s t h e n e we n v i r o n m e n t, n e wa n d e v e r-c h a n g i n g s i t u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a b o u t f o l l o w e r s s t i l l n e e d s f u r t h e r d e e p i n t o i n o r d e r t o f u l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i r p o s i t i v e r o l e i n t h e l e a d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f u r t h e r m o r e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s u c c e s s f u l d e v e l o p i n g o f l e a d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 K e y Wo r d s:f o l l o w e r s;l e a d e r s;l e a d e r s h i p;f o l l o w e r s h i p;v i s i o n

39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 究综述 FXXXXXXXX XXXX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这个企业间拥有激烈竞争的时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最重要保证。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企业如何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而进行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六大版块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德鲁克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后出现的。1958年,怀特·巴克(Wright Bakke) 出版了《人力资源职能》一书,首次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论述。此后,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流派他们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综合起来,可以讲这些概念归纳为五类: 1.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来解释它的含义,认为他是借助对人力资源 的管理来实现对组织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 织目标的活动(Mondy and Noe,1996)。 2)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功能,促使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已达 成组织目标(Schuler,1997)。 3)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或承担的职能出发来进行解释,把人力资源管理 看成是一个活动过程。 1)人力资源管理是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等功能的活动, 以达成个人与组织的目标(Sherman,1992)。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全社会一个企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招工、 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来提供和协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活动。 3.主要揭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体,认为他就是与人有关的制度、政策等。 1)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 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一切对组织中的员工构成直接影响的管理决策和实 践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要影响到公司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性质的所有管理决策 和行为(Beer Specktor,1984)。 4)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

领导力研究综述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着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 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 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 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 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 Nanus(1985)从 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 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详解卓越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之道 中国女企业家是职业卓越女性领导的重要群体,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卓越女性领导教育程度提高,中国女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她们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据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总数的40%以上,她们领导的中小型企业盈利面在97%以上,销售收入在1个亿以上的企业已占到13%左右,并已有近50%的女企业家走向国际化发展之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女企业家接近80%,年龄在30至50岁的女企业家占到总数的76%. 田雨筠(资深管理模型专家,中国管理实战实力派代表人物;天下伐谋高级合伙人,通用管理学院院长.) 田雨筠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学历。具有20年管理实战,30年企业管理研究经历。在IT、金融、投资、教育、机械、汽车、医疗、房地产、贸易、国防军工、HR研究、文化传播等多个行业领域(含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中担任企业中高层以上管理者。 田老师做事低调、务实、谦虚;擅长管理模型教学和实战现场互动;案例深刻、生动、解惑.。田老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运营、职业规划、思维训练。 为了让人们发掘自己的卓越性,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生活而提供支持的教练式领导力,才是当今社会卓越女性领导领导者最需要的领导力。领导特质就是基于普通素质、又按领导角色的特点和要求而形成或具备的、专门适合于履行领导职能职责或者从事领导活动的个体特征。换言之,领导特质就是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胜任并履行特定领导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领导影响和领导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领导者个人借以生存、工作、发展和做出贡献的内在条件和特殊本领。 卓越女性领导领导者所拥有的独特的细腻同温柔,往往令她们在管理实践中大放异彩。另外的一些调查也证明“卓越女性领导管理者的协调能力比较好,更注重体察员工的心理需求。并且卓越女性领导做事认真、细心,稳定性强。”卓越女性领导管理者的韧性较强,在逆境中表现坚强。卓越女性领导善于沟通,比较容易说服别人。并且卓越女性领导处事细腻,决策慎重,企业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些都是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成长和社会转型,组织中关于领导的观念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的潮流是从英雄主义的领导逐步转变为平民化的领导;由专权、复杂型的领导逐步转变为简约化的领导;由强权、刚性的领导逐步转变为柔性化的领导;由少数人的领导逐步转变为人本主义的“自我领导”;由显性化领导走向隐形化领导。与之相适应,组织对领导风格的性别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卓越女性领导性别取向所代表的柔性领导风格更加适合组织发展的需要。女企业家和卓越女性领导经理人在敏感程度、投入程度和其他一些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所具有的柔性化技巧,会使组织表现出更具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组织内员工来说,女企业家和卓越女性领导经理人实施的柔性化行为管理机制也降低了因行为效果不确定所带来的收益风险。 传统的领导观念对卓越女性领导存有刻板印象,认为卓越女性领导比较人际关系取向、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2014年02月25日17:53 来源:《领导科学》(郑州)2012年11(中)期作者:李云飞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李云飞,天津商业大学F2U合作学院。 一、全球领导力的定义 全球领导力在世界范围内是个热门话题,同传统的领导力一样,始终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定义。研究全球领导力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全球领导力的概念是借鉴进而延伸传统的国内领导力而来的(Yeung and Ready,1995),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全球竞争的不定性和多种压力,全球领导力远比国内领导力复杂,这种不定性和压力增加了领导者的工作范围(Weber,1998)。Adler(2001)阐明了这个问题:“全球领导力不同于国内领导力,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指领导者在本国特定的领导风格的有效性,也不是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导方式……” 有些学者是从跨文化视角定义全球领导力的。Dorfman(2003)将全球领导力定义为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全球化事物,也不局限于个人及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不局限于组织中的CEO。Carey等(2004)提出,全球领导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以激发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促进合作的决策、适应全球变化浪潮、激励和授权多样化的员工队伍。 Mendenhall(2011)对全球领导者和领导力做了广义的界定:全球领导者是指那些通过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在组织中产生重大正量改变,在跨界利益相关者、外部权力机构的不同来源,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领导者。 基于以上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全球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就是多元化,包括文化、人力资源、地理等。不同范畴的多样化增加了领导力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有效性成为全球领导力的终极目标。 二、研究历史回顾 领导力的研究在国际上可以追溯到190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1900年至1940年期间,领导力研究致力于挖掘领导者独特的素质,最有代表性的是伟人理论,这个理论强调领袖是天生的,而不是制造的。根据Toyne和Nigh(1997)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商务的出现促使学者着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及不同文化对领导力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并非当时国际商务研究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有些研究商业管理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本质以及这些文化本质的不同对管理不同国家员工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研究量规被称作“比较管理”。这些学者把人类学文化框架扩展至商业应用领域,起到了开创性作用(Redding 1997;Schollhammer 1969)。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 2012年07月24日10:32 来源:《培训》2012年第7期作者:顾邦友申小玉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5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女性领导力发展现状如何?阻碍女性晋升管理层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女性领导人才,并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当今全球成长最快、最猛的力量是什么? “不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而是另一个群体——女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领导行为实验中心主任、米其林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李秀娟博士如是说。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亚洲协会联合发布的《上升到顶端:亚太地区女性领导力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亚洲协会会长丁文嘉(Vishakha N. Desai)在报告中就指出:“亚洲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而女性力量也在崛起。在过去三十年里,其他任何领域都没有像她们一样发展得如此之快。” 不过,尽管女性在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高层领导岗位上,她们仍然落后于男性。 那么,女性领导力的发展现状如何?阻碍女性晋升管理层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女性领导人才,并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素描:全球与中国的女性领导力现状 《上升到顶端》报告中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女性董事群体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若以至少拥有3名女董事为评估标准,媒体(19.8%)、保险(18.3%)、银行(17%)、零售(16.7%)是女性董事占比最高的几个领域,汽车与配件(3.8%)、化工(3.8%)、工业产品与服务(3.9%)等领域最低。在亚太地区的公司董事会中,中国的女性董事比例为8.5%;澳大利亚最高,约10%;日本最低,仅为0.9%(见图表1)。 尽管男女不平等的差距正在缩小,但职场“渗漏管”问题依然存在——面对从中级管理层向高级管理层晋升的选择时,很多职业女性主动放弃升迁,以免在社会上显得过于强势。日本女性退出中高层竞选的比例最高,超过70%,中国大陆次之,约为53%(见图表2)。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4) 第二章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4) 第一节领导特质理论 (4)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6) 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11) 第四节领导风格理论 (16) 第三章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7) 第四章对各领导理论的评价 (18) 参考文献 (19)

题目:叙述课程讲述的领导理论。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你所在单位实际情况,谈谈领导理论的实际应用意义和应用方法。 引言 领导行为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本文主要针对领导行为理论进行详细论述,以及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讲述领导领导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意义和应用方法。 一. 领导行为理论的概述 领导行为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 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由于领导特性理论忽视下属的需要、没有指明各种特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因与果的区分、忽视了情境因素,导致它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的不成功。 领导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采和行为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R.Likert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主要是从对人的关注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这些理论在确定领导行为类型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缺点是缺乏对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的考虑。领导行为与领导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显然依赖于任务结构、领导成员关系、领导权威、下属的主导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领导权变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并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但由于实践者很难确定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等权变变量,领导权变理论相对于实践者显得过于复杂和困难,使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78年,Burns在对政治型领导人进行定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过程应包含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领导行为,这一分类为领导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1985年,Bass正式提出了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它比以往理论采取更为实际的观点,是以一个“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的眼光看待领导行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领导行为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领导行为理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理论,学习领导行为理论不仅体现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同事还体现在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态度与认识上。 领导行为理论目的在于通过极大地提高领导人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提高,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目标。现阶段中国的物质生产水平还较低,劳动者的生活还不富裕,要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所以,领导行为理论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 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开题报告 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拓展:概念,维度及提升策略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 有句话说得好--“展望未来,推动摇篮的一双手一定能够推动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解放,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政治,企业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领导者。在中国商业史上,“她力量”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汹涌澎湃的存在。30年前,伍淑清和她创立的航空食品开启了国内合资企业的先河。10年来,谢企华以掌门的身份叱咤钢铁业,并成为《中国企业家》惟一登上“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排行榜的女性企业家。而中国几个千亿级企业背后,更活跃着“铁娘子”身影。 2009年,201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相继推出两届“年度商界木兰”,把聚光灯打在这些女性企业家和女性领导者身上,她们的积极,热情,坚韧,稳健、锋利,强悍、活力,魅力以及她们所独有的女性领导魅力,让人惊叹连连。 2.预期目标 学术界在高度关注领导力的同时,尤其关注中国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本文以新时代女性领导力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特质,发展优势和发展障碍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综合运用女性心理学,社会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多学科多领域,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出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较男性领导其所独有的发展优势;结合现实社会,从女性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三方面入手,探究限制女性领导者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深入探究中国女性领导者该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全面提升女性领导力,成为独具魅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新时代女性领导者。有句话说得好:“成功是别人对你事业的认知,幸福是自己对生活的感知”。“真正的女性领导者要有魄力、能力、潜力,要有求知欲和上进心,不断完善自己”。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在(Schein,1973)和(Schein,1975)的男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我们对男性行为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认知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Burgess和Borgida,1999,Eagly和Karau,2002;Heilman,2001):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力模式之间缺乏匹配,由此推导出,女性不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去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而Eagly和Karau(2002)提出“角色一致”理论,

文学院1208班何习文011210018 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学者和管理者们对于女性的认识逐渐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深刻思考女性在领导和管理领域发挥着的越来越重要和不可忽视的作用。过去那些看似不合适领导岗位的女性性和格特质开始成为人们对新的领导者的要求和期待。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总结,评述国内外女性领导研究进展。为更好的研究女性领导力做准备。 【关键词】女性领导力 一、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在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对男性的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力模式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的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而Eagly和Karau提出“角色一致”理论,详细解释女性的性别角色与领导力角色之间的矛盾。认为男性特征更多表现为代理性格,女性则表现为社团性格。 Scott和Brown研究发现当女性领导者展现代理角色,而男性领导者展现社团角色时,参与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这说明了参与者不希望出现性别角色不一致的现象。在国内,宇长春以政府部门为例,通过实证的方式。解释两性领导风格存在差异的观点。屠立霞也发现男性企业家更偏向任务导向型,自主、独立、竞争;而女性更偏向社会导向型,注重人际交流、相互依存、合作共事等。 对两性领导风格和行为的差异性问题,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如Ep—stein、Mats Alvesson等,他们认为用性别差异来解释领导风格的差异是缺少理论依据的。所以,对两性领导风格的差异性是否存在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或许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或者是不同的行业组织中得出的结果可能也是不同的。 二、女性领导的优势研究 早在1990年,Helgesen就提出了女性领导风格学说,认为女性领导关注沟通、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的成功。Judy B.Rosener在这之后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支持了Helgesen的观点。她提出男性多采用交易式的领导模式,并且倾向于使用组织所赋予的职位权力。而女性则更多采用变革式的领导方式。她更喜欢为组织设计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的目标,让下属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领导理论综述 (应用心理学姜婷婷201042067) 摘要:本文从领导的概念出发,详细介绍了领导理论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理论,探讨了领导理论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形势走向,从而启发我们以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领导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最新进展 领导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讨论和争议最多的热点之一( A volio, Sosik, Jung, &Berson, 2003; Bass, 1990; Bennis, 2007).关于领导理论的研究开始于一项关于区分领导者与非领导者以及解释领导者的个人效力的遗传特性研究(Galton &Eysenck, 1869)。 1领导的内涵 领导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领导, 包括领导职位、职务和领导活动及领导者的研究。狭义的领导, 是指影响和支持其他人为达到目标而富有热情的工作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研究者主要研究的领域是狭义的领导。 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是较早研究领导理论的人,他指出:“领袖是权利的行使者,是那些能够利用技巧和手段达到自己目标的人。”孔茨( H. Koontz) 等认为“领导是一门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的任务的艺术。”。赫姆菲尔( J . K. Hemphil ) 认为“领导是指挥群体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坦南鲍姆( R. rannenbaum) 等认为“领导是在某种条件下, 经由意见交流的过程所实行出来的一种为了达成某种目标的影响力。”弗兰奇( J . French) 和瑞文( P . Raven) 把领导的影响解释为“一个人所具有并施加于别人的控制力。戴维斯( K. Davis ) 认为“领导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追求一定目标的能力。”泰瑞( G. R. Terry) 认为:“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地达成团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科·杨( K. Y oung )认为:“领导是一种统治形式, 其下属或多或少的愿意接受另一个人的指挥和控制。” 目前在学术界引用较为广泛的是是斯蒂芬·罗杰斯的定义:“领导就是影响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2领导理论回顾 领导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时至今日,领导理论发展已经经历了特质

[收稿日期]2007209225 [作者简介]李莹华(19812),女,西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7年11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 .,2007  第36卷 第6期 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 ) Vol .36 No .6 魅力型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李莹华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 魅力型领导理论是近年来领导学理论的主流观点,该理论从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对下属的影响方式和内容、人的动机、追随者对领导者行为的感知与预期等方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其有效领导的行为特性。 [关键词]  领导者;领导行为;下属和追随者;影响;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623(2007)S120387204 “魅力”一词源于希腊语“神灵的礼物”,被用于描述少数人所拥有的能使他人着迷的一种成熟而稳定感召力的天赋。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魅力用来描述领导者的人格力量,他们能够对其追随者产生一种深远而非同一般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追随者对领导者的忠诚、献身以及毫不犹豫地接受领导者的意志。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将魅力描述为:“那些领导者展示了一项卓越的使命或行为过程,它们自身不能对潜在的追随者产生影响,但是正因为追随者认为他们的领导者具有特殊的天赋,所 以该项使命或行为才能得以进行” (W eber 1947)。希尔斯(Shils 1965)指出,韦伯认为魅力型领导方式是一个过程,是原有的社会进程规范和法律规则被加以改变的过程。韦伯将变革者和创造者与维持者区别开来,将魅力的天赋部分归因于领导目标的创造性或变革性的特征[1]。 魅力型领导是领导者利用自身因素吸引感染下属的一种行为方式。豪威尔和科斯特利把魅力型领导定义为“下属所认为的具有特定个人特性、能力和行为,并且对下属的情感、价值、信仰和行为有强 烈影响力的领导者的某种特性。”[2] 据此定义,认为 魅力型领导有三个构成要素:领导者特征、下属特征与领导情境。 从国外魅力型领导理论的研究进程来看,主要集中于几个理论模型:House 的魅力型领导理论、 Burns 的交易型领导理论、Bass 的变革型领导方式、Conger&Kanung o 的归因理论、Sha m ir 的自我概念理 论以及K ouzes&Posner 的愿景型领导。 一、House 的魅力型领导理论 1977年,罗伯特?J ?豪斯(Robert J .House )在《1976年的魅力型领导方式理论》(《A 1976theory of charis matic leadershi p 》 )中,基于观察过程的可检验性为前提,提出魅力型领导理论,认为“魅力”一词应从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影响,或领导者—下属关系的角度来进行描述。魅力型领导是指能够对下属产生下列影响的领导风格,领导过程具有如下特征:阐明目标、树立角色模范和个人形象、激发他人的积极性[3]。明确指出领导魅力是与领导者的行为、特质以及环境因素有关,确认了魅力型领导者如何行动、他们的品质和技能以及他们最可能出现的条件。 具体来说,首先在领导者及其行为方面,House (1977)认为,魅力型领导者具有包括自信、坚定的 价值观、影响他人欲、支配性、创造性、冒险性、社会敏感性等个性特征。在领导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展现出高度的自信和能力,充当行为的榜样,传达高期望值,进行有效的辩论,提出超越性的目标。 其次,在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方面,他阐述到:具有领导魅力的领导者引导团队走向新的远景目标的时候,他们通过被广泛认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和目标确立自己对追随者的吸引力,使下属充分相信领导者信仰的正确性并且接受领导者的信仰,无条件地接受、热爱并服从领导者,认同模仿领导者行为,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等[4]。 最后,关于领导魅力形成的情境,House 指出, ? 783?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 学生姓名:李志伟 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汪瑜 年月日

文献综述 1.概念的界定 1.1管理能力的定义 关于管理能力的定义,主要有强调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和强调管理能力结果两个层面的含义。强调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层面的主要有:我国学者黄宝强在其《创新概论》中将管理能力定义为:“人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的总体活动能力。管理能力是人在提出新思想、制定新战略、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推出新产品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所展现的创新素质水平。’中国学者陶学忠在其《管理能力培育》中将管理能力定义为“管理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这个变革活动是指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这里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可以是对某些发明产生商业化应用新思想及新事物。也可以是根据社会实际产生的发明创造的设想及其发明创造以及进一步实施的商业化运作的活动能力。 1.2对领导力的理解 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关乎企业的兴衰存亡,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企业经济。一般来说,“领导力(Leadership)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要去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的服从。”那么,到底领导力是什么呢?在更多的时候,真正的领导力应以获得的追随者的能力来衡量,即获得追随者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领导力。最后都要归结到获得追随者的能力,如果没有追随者,就谈不上什么领导,更谈不上领导力的发挥了。一般来说,获得的追随者愈多,领导力就愈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乔布斯作为美国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办人和前执行总裁,他不只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出色、全面的管理实践者。他的每一次苹果产品发布会和公众演说都备受关注和好评,并且也吸引了一部分学者对其演讲特点进行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卡迈恩.加洛于2010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18431984.html, 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作者:白露 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03期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女性在领导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女性领导力作为领导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受到领导科学、人力资源开发等学科领域的关注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有关女性领导力组成要素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但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存在着研究焦点的过于集中、研究方法单一,致使研究结果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且研究结论信度不高的缺陷。从整体上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加以改进,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领域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女性领导力;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4)03-0062-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女性参与各行业工作领域的范围和比例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切实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如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指出的,当经过长时间 的努力,通过学习“成功玩转”男人制定的规则时,女性积极参与商业发展便为时不远了。从全球范围看,女性劳动力正逐渐地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领域收复她们应有的专业和管理阵地,尤其是有将近25%的女性跨入了组织的管理层和领导层,正如阿德勒(N.J.Adler)在20世纪90年代所憧憬的——“如果仅仅把管理岗位提供给男性,这是一把任何公司都负担不起的…超级豪华座椅?,通向管理或领导职位的路径必须向女性敞开和拓宽”,如今已成为现实。在我国,伴随着社会文化的日新月异、民众思想的与时俱进,女性获得相较于以前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在工作场所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女性半边天”、“她时代”等名词的持续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女性领导已不再是“稀缺动物”的代名词。这种发展境遇引发实践领域对女性领导关注程度的提升,无疑推动了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的发展。 一、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回顾 本文以“女性领导、女性领导力、女性管理者”等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2007年至2012年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类汇总,共搜索出557条文献数据。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作者发现,当前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即:女性领导特质、女性领导风格、女性领导力发展障碍和女性领导力提升策略。为此,本文拟通过对女性领导力研究现状的综述,力求揭示我国学术界关于女性领导力研究的特点,并对这一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思考和探讨性意见。 (一)关于女性领导特质的研究

权变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权变管理理论进行更系统的审视和分析在管理实践中是非常必要。本文根据管理实践的需要,从权变管理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前景三个方面对权变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与分析,旨在促进人们对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权变管理;理论;教育管理 一、前言 权变管理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逐渐形成体系,到80年代时达到顶峰,其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一定时代背景条件下实际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给组织的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这些都要求组织必须以权变的思想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权变”就是权宜应变或者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管理”,则是指以组织的系统观为基础,以组织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所存在着的权变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旨在提出一定环境条件下,可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1]。权变管理理论的诞生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僵化模式,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在组织内外部环境等发生变化时,管理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根据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权变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审视与分析时非常必要的。 二、权变管理理论概述 1 权变管理理论的产生 早在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孙子等人的学说中就已经提出权变管理思想,特别是孟子被当代的很多管理学家们看作是中国古代的权变管理理论大师。如《孟子·尽心上》中有:“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表明做事情一定要懂得变化[2]。 权变理论最早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琼·伍德沃德(JoanWoodward)于1965年出版《产业组织》,研究了组织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保罗·劳伦斯(https://www.360docs.net/doc/e318431984.html,wrence)和杰伊·洛希(JayW.Lorsch)1967年发表在《管理科学季刊》上的“复杂组织的分化与整合”一文认为,不同环境对组织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市场不确定和技术变化极快的环境[3]。20世纪

关于领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前言部分 在西方管理学理论中,领导理论是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它们运作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领导职能来完成。在字面上,“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那么,什么是领导呢?所谓领导,传统管理理论这样定义:他是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位和权力,以率领其部下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现代管理理论则认为,它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在20世纪,随着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领导理论问题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与研究,一大批的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产生了许多领导理论。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从国内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状况出发,对领导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同时也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诠释。 主题部分 一、国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领导问题的研究首先在在美国积极地开展起来,国外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领导问题,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领导理论的发展已经历了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三个主要阶段。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 为了选拔和预测的需要,人们期望能确定作为一个领导者所具备的特质,以解决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为合适的问题,这是早期领导理论研究的思路。根据领

导特性的来源的不同,素质理论又分为传统素质理论和现代素质理论。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天生的,生而不具有领导特性的人不能当领导;现代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 1869年,Sir.F.Galton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天生的;美国管理学家Edwin E.Ghiselli在其《管理者探索》中提出了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在1969年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领导者应该具有7种特质;Stogclill等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应包括16种特质。此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洛德(Lord) 、邸威德(Devader) 和亚利格(Alliger ) 西拉奇( Szilagyi ) 和沃伦斯(Wallace) 的六类素质论(西拉奇和沃伦斯,1983),班默尔(Banmal) 的十大条件论(孙彤,1987) ,美国管理协会调查认为的20 种能力论以及前苏联学者的素质论等。 (二)领导的行为理论 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并不能说明领导的实质,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起,研究者发现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领导行为与他们的领导效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为了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研究者开始转向领导者的实际行为。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由莱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领导方格理论、PM理论等。 1、领导风格理论 为了探讨领导风格类型对群体行为和团体效率的影响,莱温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民主型领导风格下,团体工作效率最高,对工作比较满意;在专制型领导下,团体的工作效率比较高,但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很差;在放任型领导下,人际关系固然不错,但工作效率最低,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差,而且对领导者并不满意。 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认为,领导类型的效果主要是依工作的性质和状况而变化的。对于容易的工作,民主型领导的效果最好,专制型的领导次之,放任型领导最差;对于困难的工作,专制型领导效果最佳,民主型第二,放任型也是最差。 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亨普希尔和孔斯在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领导行为的9个维度,分别是:主动、成员身份、代表、整合、组织、管辖、信息沟通、认可、生产。 哈尔平和温纳在亨普希尔等人提出的9项维度的基础上,将信息沟通分成向下沟通和向上沟通,从而成为10项维度。根据上述领导行为维度,他们对此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