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教学设计君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方法与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理解“为法受恶”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重点】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理解“为法受恶”的意思,探究“春秋笔法”的内涵。【知识链接】

1、《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春秋笔法(详见教材P28)

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他表现了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秉笔直书,“不避强御”“实录”的精神,为后世正直史官所继承,成为我国古代最崇高的史徳传统。

【整体感知】

一、课前预习

1、熟读并翻译全文。

2、简要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3、文中主要人物特点有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2、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春秋笔法”?

二、拓展练习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节选自《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注】①匏里:地名。②县示:悬挂昭示。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尔所图也图:谋取,对付

B.儁具以状闻上闻:使……听到

C.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行:兼摄,同时担任

D.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逆:迎接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坚年少有为。他十七岁当上县吏,在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之际,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他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积极卫国。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好事少年,准备为国家

效力,日后也成为孙坚讨伐黄巾军张角的中坚力量。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风凛凛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机擅权,孙坚也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很是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之念。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5分)

(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5分)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晋灵公、赵盾以及三位武士的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2、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教学过程 一、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一)分析课文(做题要求: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2.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 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齐读第1段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高考链接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赵盾不忘恭敬。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很忧虑,率先进谏,但晋灵公不听。 C.赵盾体恤下情。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董狐是古代的好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他如实记载了赵盾这件事,孔子肯定了董狐的做法。 高考链接课堂练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三)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之外,还有武士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他们是鉏麑,提弥明,灵辄,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文中刻画的人物分别代表那一类人? 齐读课文2.3.4段完成表格 (四)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总结 (五)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1、《左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和反思-教育作文文档

《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第13课【教材分析】“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教材选用汉代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欣赏主线,而我则选用了汉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创作载体,融合祖国传统文化于创作中,激起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乐趣。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泥塑的表达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砖石雕刻”方面还是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浮雕作品的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慧眼识“雕” (一)浅浮雕和高浮雕

1.欣赏、触摸竹雕笔筒 师:今天老师带了我收藏多年的笔筒,请几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用手轻轻触摸,用眼睛细细观察。对雕刻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立体。 师:同学们眼力不错!谁能说得具体一些? 生:摸起来有点凹凸不平,看起来这些梅花比画的立体,好看…… 教师小结:对,像这样的作品叫浮雕,它属于在一个平面上的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同样是浮雕可分两种,我们来为他们取个合适的名称。 2.对比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 师:都是以龙为主题的雕刻,都是浮雕,仔细辨别,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件只是微微凸起,第二件刻得很深,而且有些地方好像凸起得变成凌空了,一个叫“浅浮雕”,一个叫“深浮雕”,可以吗? 生:同样是雕刻龙的,后面那幅刻得很高,很厚…… 教师小结:观察得很到位!像这样微微凸起的雕刻,相对较为平面的,叫“浅浮雕”。而第二件作品,起位较高,刻面较厚,你们刚称它为“深浮雕”,专业人士称它为“高浮雕”。 (二)浮雕与圆雕 1.看动画《爆笑――雕塑》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 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 版高二选修)1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二选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断地在改变和发展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古代典籍的 精髓,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特意安排了《晋灵公不君》一课程, 这是一篇中国古典文化名著,研读它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中国 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晋灵公历史背景,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读懂《晋灵公不君》,领会作者的用意,把握文化内涵; 3.训练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认知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领会作者的用意。思想启发和总结性问题的提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线索 1.了解晋国政治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讲解知识点。 3.课文阅读指导,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 4.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四、教学组织和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掌握基本概念,理清主次。 2.课堂讨论,推动学生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的思想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具深度的认识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方法和标准 1.听讲和回答问道问题的表现,百分之二十 2.课文分析和理解的表现,百分之二十 3.分析改革经验和思路的表现,百分之六十 六、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左传》的遗传和文化价值。 (2)谈论晋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同王侯的职责和关系。 第二部分:重点探究 (1)阅读《晋灵公不君》,分析文化内涵,指出作者的用意。 (2)分析晋国的政治制度,解释故事中人物的各自形象和表现。 (3)呈现整个故事的时空背景,探讨它的后验启示。 (4)介绍晋国的制度和成就,和贾宝声的作品一起学习和领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

3晋灵公不君 大义存心 钅且麑,一个历史风尘中匆匆而过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们却看到了他身上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 在本来应该杀的时刻,他却没有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钅且麑“退之”的根本原因。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 不只是钅且麑,还有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的配角,却在左右着历史,左右着现实,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再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抱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呢? 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钅且麑之死于今,也绝不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找到现实腐化中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品 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 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 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

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所记载的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它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是我国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史记》问世以前我国最重要的史书。《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当代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曾说过,《左传》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准。 《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左传》善于用简练精当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和记述事件,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细节描写尤为出色;长于描写战争,且极富变化;善于记言,无论是大臣的谏说还是行人辞令(外交辞令)都描摹精当,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左传》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曲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2.背景资料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包括三位只出场一次的武士钅且麑、提弥明和灵辄,也都写得光彩照人。 3.文化常识 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据说来源于《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

晋灵公不君教案(1)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桐城八中程危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如《左传》、《史记》 文学常识简介:

晋灵公不教学设计君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方法与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理解“为法受恶”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重点】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理解“为法受恶”的意思,探究“春秋笔法”的内涵。【知识链接】 1、《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春秋笔法(详见教材P28) 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他表现了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秉笔直书,“不避强御”“实录”的精神,为后世正直史官所继承,成为我国古代最崇高的史徳传统。 【整体感知】 一、课前预习 1、熟读并翻译全文。 2、简要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3、文中主要人物特点有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2、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春秋笔法”? 二、拓展练习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 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 2.品味《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 3.辩证认识“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历史撰述原则。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对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钻研讨论。 2. 学生自主研读,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客观评价“春秋笔法”这一历史记述原则,积极联系实际,掌握研读史书的方法,同时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历史智慧。【学情分析】 .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依据课文注释阅读史书的能力,尤其基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左传》高超叙事艺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本单元重点“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史家撰述原则和表现方式未必理解。 【重点难点】 . 学习重点: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难点: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致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一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创造了晋国霸业。那么,几十年之后,

到了晋文公之孙——晋灵公,他还会延续或创造如此的霸业么。不急,学了本课,自有分晓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三)预习检测,自主展示 (1)读准字音 胹()蹯()寘()畚()溜() 衮()阙()鉏麑()饮()嗾() 獒() (2)解释词义 1.晋灵公不君 2.厚敛以雕墙 3.而观其辟丸也 4.问其故,而患之

《晋灵公不君》 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策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革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1.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 蹒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④反不讨贼反-返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1.'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2.'宰夫师熊踏不孰,杀之,真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3.'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4.‘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6.'公患之,使^魔(chu nn)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 代赵盾。 7.'晋侯饮(yi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 ◎走近先贤 文宗史圣——左丘明 1.生平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 人,史学家。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他曾一度绝望,但强烈的使命感使 他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 述给子孙,汇集成卷。

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他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 2.地位影响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著有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晚年口述而汇集成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背景呈现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包括三位只出场一次的战士:麑、提弥明和灵辄,也都写得光彩照人。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 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 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 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 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谚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它不但记录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只记录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 2.思想 《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3.影响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详细的人物活动,这种表达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1、读准字音 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自诒()伊 2、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 ④反不讨贼(反——)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 )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那么莫之继也: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宾语前置。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厌恶。贼之:杀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鉏麑贼之()、见灵辄饿()、书法不隐()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古代汉语 王宁晋灵公不君(王宁).ppt

古代汉语王宁晋灵公不君(王宁).ppt 1、古代汉语主讲:王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Wenxuan文选文选第二课:教材338至343页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左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篇目: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周左丘明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左氏褒贬或不确,而所述事迹则皆征国史。不明事之始末而臆断是非,虽圣人不能也。故说《春秋》者,必以是书为根柢。杜注于传,孔疏于注,虽不能无所回护,然读经凭注,读注凭疏,均不容以小疵废也。”〔《四库全书简明名目》〕特殊关注的字词句晋灵公不君而观其辟丸也*《说文.九上.辟部》:“隗, 2、法也。从口从辛。节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宰夫胹熊蹯不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吾知所过矣,将改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说文.二下.是部》:“缝,是少也,尟俱存也,从是少。”,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宣子骤谏晨往,寝门辟矣不忘尊敬,民之主也*“恭,肃也。”“憼,肃也。”“敬,肃也。”“肃,持事振敬也。〔从帇在淵上,战战兢兢也〕”晋侯饮赵盾酒其右提弥明知之亡不越竟,反不讨贼斗且出,提弥明死之见灵辄饿,问其病食之,舍其半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归纳和积累一姜氏欲之,焉辟害?〔335 3、页注解②〕而观其辟丸也〔338页注解④〕晨往,寝门辟矣〔340页注解 ⑥〕*《说文.九上.辟部》:“隗,法也。从口从辛。节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19页分析了“辟”的部件*63页讲解了“辟”的分化类型归纳和积累二辟—避孰—熟寘—置竟—境反—返归纳和积累三举出文言文的实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动—名”〔动宾〕结构在意义关系上的冗杂性题目:谈古代汉语动宾结构的意义关系参考提要1现代汉语动宾关系的状况2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3古代汉语动宾关系的各种类型4产生这种状况的缘由5阅读文言文要特殊留意古今汉语动宾关系的区分 第2页

晋灵公不君文言知识点

晋灵公不君文言知识点 晋灵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 佳话和一些引人思考的故事。然而,与其他君主相比,晋灵公不同寻 常的地方就在于他对文言文的态度和见解。下面将探讨晋灵公不君文 言的一些知识点。 一、对文言文的重视 晋灵公是一个崇尚礼仪和文化的君主,他非常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和 应用。他曾经说过:“君子之於天下也,何以彰其有德,示其有智?文 者君子之器也。”这句话表明了他对文言文的重视和意义。他相信通过 学习和使用文言文,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和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君 子表达自己思想和态度的重要工具。 二、对文言文的运用 晋灵公在治理晋国时,广泛运用文言文来发表政令和演讲。他非常 熟悉《尚书》、《礼记》等经典文献,常常在施政和会议上引用典故 和经义,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他认为只有通过文言文的运用,才能 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以及对治理晋国的决心和智慧。 三、创作文言诗 晋灵公不仅在运用文言文方面下功夫,他还擅长创作文言诗。他在 位期间,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诗篇,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地花》:“天地花神其眇矣,驰车乘轮,载 萃不远。虽高秋之实,斯文则存。面沃之畦,策瓜新之根。垂柳之饰,

子云孙川。庖牺有毛,骊姜在躣。兰贞艾芷,鸿鹄在嘢。虔宗侈泰,玄罞既举。” 四、文言文与现代生活 尽管晋灵公对文言文的重视和运用在他的时代非常有意义,但文言文在当前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的语言。现代人们更多地使用现代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然而,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是有它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人们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晋灵公不君文言的故事和知识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晋国君主对文化和文言文的重视。虽然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丰富的优秀文化。

晋灵公不君

. 晋灵公不君 一、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二、通假字 而观其辟丸也同“避”,躲避寘诸畚同“置”,放置 三进及溜通“罶”,指屋檐下衮职有阙同“缺”,过失 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以厚敛以雕墙来而谏而不入 却 以示于朝把稽首而对曰连词 遂扶以下表并列坐而假寐表并列 请以遗之把触槐而死就 倒戟以御公徒来明搏而杀之表并列 宣子未出山而复表转折,就 之未知母之存否?取独 请以遗之代词 其我之谓矣的 则子继之代词 贼民之主的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胹:煮,炖。 载:装车。不入:不采纳,不接受。 骤:多次。贼:刺杀。 辟:开着。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 伏:埋伏。趋登:快步上殿堂。 田:打猎。遗:送给。 与:参加。介:指甲士。 隐:隐讳,不直写。恶:指弑君的恶名。

四、词类活用 晋候饮赵盾酒饮:使动用法,给……喝。 提弥明死之死:形容词做动词,为……死 . . 食:给……吃之食宦:名词作动词,给人当奴仆宦三年矣 君:名词作动词,行君道晋灵公不君 五、特殊句式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于首山宣子田”宣子田于首 山。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于首山赵穿攻灵公”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于朝以示”以示于朝。 宾语前置句,应为“其谓我矣”其我之谓矣! 判断句董狐,古之良史也。 判断句赵盾,古之良大夫也 六、内容理解大意:本文描写了晋灵公搜刮民财、残暴不仁、草菅人命,最 后被正直的臣子杀死,大忠臣赵盾反背负弑君之罪的故事。 )晋灵公搜刮民财、残暴不仁、草菅人命,士季和赵盾文脉:第一部分(1 都劝谏晋灵公。 第二部分(2~4)晋灵公对多次劝谏的赵盾感到厌烦,便想杀了他,先是派提弥杀手鉏麑刺杀,却不想他被赵盾所感动而自杀;后又设酒宴,欲在宴会上刺杀,却被明和灵辄所救。 第三部分(5)晋灵公为赵穿所杀,赵盾听闻后回国,背负弑君之罪。 七、鉴赏分析 本文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形象说明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 晋灵公“不君”可体现在以下各点:

高二语文人教版 知识讲解_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写文章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层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层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

《晋灵公不君》知识讲解

《晋灵公不君》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把握要紧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把握文章差不多内容并全面明白得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知识积存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 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专门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亮的形象描画。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现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写文章不直截了当说明自己的态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层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层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尽管不直截了当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然而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选择,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说明《春秋》的内在涵义,专门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模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耀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因此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模模糊糊,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字词汇总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通“避”,躲避 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寘”通“置”,放置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溜”通“罶”,屋檐下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通“缺”,过失 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通“境”,边境 反不讨贼“反”通“返”,回来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通“贻”,遗留一词多义 (1)莫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什么 (2)食不食三日矣吃饭 食之,舍其半使动,让……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