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医的望闻问切

何为中医的望闻问切
何为中医的望闻问切

何为中医的望闻问切

首先是望诊: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

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

轻浅的表现。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

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后,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

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

化。正常的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

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

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踯卧

喜静,多属寒症。烦躁喜动,多属热症。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

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症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内应于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

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

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

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

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症寒症,黄苔主黑症热症,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

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临床上通常把

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

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脸色知健康状况:

脸色:气血是否顺畅

面部的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

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

脸色潮红:心脏可能有问题

脸色常常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人,并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

状况,比如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人,多半拥有

一个红红的脸蛋。当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时,就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

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同时腿部容易累积过多的水分而呈现浮肿的症状。心脏若

无法正常运作,就会造成体内的热分布不均而使得脸色容易潮红。

脸上长斑:警惕妇科疾病

脸上长了斑,除了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药外,更多时候,反映出一些女性内分泌失调

性疾病,诸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中医将成年女性面部色斑

称为“肝斑”,并认为肝郁气滞的人易出现面部色斑,也就是说,情绪异常与面部

色斑的形成和加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调畅情志才是预防和治疗面部色斑的关

键。

医生提醒:

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不佳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

警报”;

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当肝脏发生毛病时,脸色和眼睛通常会有变化。

眼睛:反映肝脏问题

当肝脏发生毛病时,通常脸色和眼睛会有变化,如脸色发青,眼睛容易疲劳、视力

减退、眼白部分变黄、容易流眼泪等。

眼白泛黄:预示肝胆出毛病了

若血液中分泌出过多的胆汁,则会出现眼白泛黄的症状。这是因为胆汁本身为黄绿

色的液体,由肝脏细胞分泌出来并贮藏在胆囊之中,具有帮助分解体内多余脂肪的

作用。当胆囊或肝脏的功能运作不良时会造成胆汁堵塞滞留,使得原本应从肝脏经

胆管送到胆囊的胆汁从中漏出而流入到血液中,就会产生眼白泛黄的现象。这也是

为什么患上肝炎的人眼睛和皮肤会发黄的缘故。

望人中穴部位知道健康状况:

1.健康人的人中是整齐的,位置正中,人中沟清晰匀称,颜色黄里透红。

2.如果人中狭长、沟道窄细;或中细下宽、人中短缩、颜色灰暗,一般心脏都不会太

好,易发作心绞痛。

3.人中颜色发红,尤其靠近嘴唇处发红,显示热邪侵入,体内有瘀血。

4.人中颜色发黄,表明脾胃虚弱,如呈土黄,则脾胃虚寒,可能有慢性病。

5.人中沟肌肉松弛,则表明脾肾虚弱,气血不足。

6.人中色青,则内里有寒湿,女同志可能痛经,男同志可能睾丸有问题。

7.人中颜色时青时黑,表明肝肾可能有病。

8.人中颜色暗绿,可能有胆囊炎、胆绞痛。

9.人中颜色淡白,可能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0.人中颜色发黑(此黑与肤色黑不同),说明寒症重,可能有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二诊:闻诊;

中医闻诊是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

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语言

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呼吸

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

呕吐

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

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

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

肠鸣

肠鸣:腹中鸣响。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

嗅病气

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体之气:

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

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三诊是问诊:

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更正确判断。

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问寒热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汗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外感病寒邪,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证。

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

问疼痛

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证。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

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

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问睡眠

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问饮食口味

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口渴多饮: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汗、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多食与偏食: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

口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淡为胃有湿、或虚证,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

问二便

了解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数,排便、排尿感觉等。

便次异常: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为虚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便质异常: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多为伤食。若便黄粘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腹痛窘迫,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肾阳虚衰。

尿量异常: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或因吐泻损伤津液所致。

尿次异常:小便次数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数,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小便不畅,点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属实证,若因肾阳不足属虚证。

排尿感觉异常:排尿痛,急迫、灼热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为肾气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属危重证。

女人还有问经期:

询问妇女的月经、带下的情况,可以帮助了解病人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状况,对诊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问月经

月经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女子发育成熟的主要特征。月经有正常的周期、经期(表示持续时间)、经量、经色和经质。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超前或滞后7天都属正常的,经期为3-7天,一次月经的总量为50-80毫升,经色多为暗红,月经不稀也不粘稠,无血块,无臭。

1.周期异常

生理性的周期异常:有并月、居经、避年和暗经的之分。月经定期两个月一次,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次月经,称为居经,又称季经;一年一次月经,称为避年;月经终生不来且又能怀孕者,称为暗经。

病理性的周期异常:通常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之不同。

(1)月经先期:

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个月两次,称为月经先期。引起本病的原因,多与气虚、血热有关。如果月经先期而量多,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且病人舌质偏红者,属于血热,致使血妄行。如果月经先期而量多色淡,月经质地清稀,病人唇、舌淡白者,则属于气虚,因为气虚则统摄无力,冲任失固,以致月经提前。

(2)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退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等。病因有虚也有实,虚者多因营血亏损,阳气虚衰,以致血液不足,血海失充。实者多因气郁血滞,或寒凝血瘀,冲任受阻。如果月经后期而且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者,属于血寒;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经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者,属于虚寒;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薄,属于血虚;月经后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小块,小腹胀满而痛者,则属气滞。

(3)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周期不定,或先或后,超前、退后在7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发病因素,多为肝郁气滞,亦可能为肾亏虚。如果月经周期不固定,

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块,或有胸胁、乳房胀痛症状者,多属肝郁,为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血失调,血海蓄血的能力失常。

2.经量异常在正常情况下,经量的多少,可因个体差异(体质或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当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则会出现经量过少或过多,甚至骤然下血不止的病理变化。(1)月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大致正常,但经量比平常增多,称之月经过多。多因气虚不摄血,或血热迫使血妄行,再者为瘀血内聚,血不归经所致。经量多且色淡、质地清稀,伴气短者,多属气虚冲任不固;如果量多而色鲜红或紫红,质地粘稠有瘀块,伴有心烦口渴者,则属于血热;如果量多而色紫黑有瘀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者,属血瘀。

(2)月经过少:指的是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亦或者经期缩短,经量减少,称为月经过少。本病多因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或因瘀血、痰湿阻滞胞脉,血行不畅所致。通常经量少而色淡无瘀块,且伴有头晕者属血虚;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地清稀,伴有腰脊酸软,则属肾虚精血不足;经量少且色紫黑有瘀块,并伴有小腹胀痛拒按者,属血瘀;经量少而色淡红、质地粘稠者,多属痰湿阻滞。

(3)崩漏:指的是非行经期间突然阴道大量下血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来势急速,出血量多,如山崩,称为崩,后者淋漓不断如屋漏水,称为漏。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时常交替出现,故一般均以崩漏并称。崩漏的形成,多因血热、脾虚或肾亏虚、血瘀等因素损伤冲任,以致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造成血妄行。下血量多而势急或量少淋漓不尽,色鲜红而质地粘稠者,属血热;如果兼有心烦潮热,则为虚热;兼口渴烦热,为实热。下血时色淡质地清稀,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者,则为脾虚气陷;若兼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属肾阳虚;色鲜红质地稍粘稠,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属肾阴虚。如果时下时止,时崩时漏,血色紫黑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者,属于血瘀。

(4)闭经:健康女子,一般在14岁左右月经初潮,若超过18周岁还未来潮,或者行经正常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但妇女妊娠期、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以及部份少女初潮后1-2年内,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停经,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属于闭经。闭经形成,原因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或脾虚,以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虚,引致闭经;实者多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以致胞脉不通,经血不下行形成闭经。如果18周岁尚未行经,或月经由量少渐至经闭,且兼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者,乃属肝肾不足。若月经逐渐向后推延,经量少,色淡,继而停经,兼头昏眼花,心悸气短,病人舌色淡,多属气血虚弱。若月经由量少而渐至停闭,兼五心烦热,两颧红色,有盗汗,舌色红、苔少,则属阴虚血燥。若月经停闭数月,兼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或少腹胀痛拒按,舌有瘀斑者,则属气滞血瘀。若月经停闭,兼胸胁满闷,呕恶痰多,形体肥胖者,乃属痰湿阻滞。

3.经色、质地的异常一般以经色深红质地粘稠,属血热为实;经色淡红质地清稀,属血少不荣为虚;经色紫黯有瘀块,为寒凝血滞;经色暗红有瘀块,为血瘀。

4.经行腹痛妇女在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同腰部疼痛,称为行经腹痛,习称痛经。其发病原因,可以因情志所伤或六淫为害,致使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亦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劳累所伤,导致肝肾亏虚,精血亏少;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则不荣而痛。临床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以及肝肾虚损等证候。

中医四诊:切诊:

中医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运用切诊时,要把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偏废。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2)沉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3)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清朝江笔华有诊脉歌:“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

明朝李时珍着有《濒湖脉学》详细介绍了二十七种脉象及主病,但脉理幽微,其体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

中医中级B卷试题及答案

2016年北京市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评 (中医专业中级B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共100分,60分合格。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实证感冒的治疗原则是( ) A.辛温发汗 B.辛凉清解 C.清暑解表 D.解表达邪 E.调和营卫 2.痰饮的治疗原则是() A.宣肺 B.健脾 C.温化 D.补肾 E.发汗 3.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 A.肝气犯胃,胃气上逆 B.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C.食滞伤胃,胃失和降 D.外邪犯胃,胃失和降 E.脾胃受损,胃失润降 4.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这属于( ) A.因人制宜 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审因论治 E.虚则补之 5.下列各项,哪项不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机( )

A.燥热 B.气虚 C.阴虚 D.血瘀 E.水停 6.郁证的病位多在( ) A.心、脾、胃 B.肝、脾、胃 C.肝、脾、肾 D.肝、胃、肾 E.心、肝、脾 7.小儿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口臭、便秘、腹胀者,提示中医病证是() A.宿食内积 B.寒湿内停 C.湿热内蕴 D.脾虚失运 E.心脾火炽 8.下列哪个是温中祛寒的方剂()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阳和汤 D.理中丸 E.厚朴温中汤 9. “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是指下列哪个病的病机() A.咳嗽 B.肺胀 C.肺痿 D.喘证 E.哮证 10.下列哪项不是心绞痛的发作特点( ) A.发作多有明显诱发因素 B.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体上、中段之后 C.疼痛多呈压榨、紧缩感 D.疼痛时间一般持续3~5min E.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约30min缓解 11.败毒散的功用是( )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C.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D.散寒祛湿,发汗解表 E.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12.厥阴经头痛的部位是( ) A.头后部,下连及项 B.前额连眉棱骨处 C.头两侧,连及耳部

医学考研:中医的望闻问切

医学考研:中医的望闻问切 古往今来,传统的中医中的望、闻、问、切的检查病人的法子一直延续至今。古时候的大夫通过声音来诊断病情,这个方法就是靠的闻,主要是用声音来得到信息。我们具体来谈一下医学考研中医望闻问切,这学问就十分大了。 关于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7)问饮食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和口黏腻的临床意义。 古时候的望闻问切的方法,现在也还有很多人用。同学们有感兴趣的也可以琢磨一下医学考研中医望闻问切,研究一下可以帮助学习还可以继承传统文化。

2007_中医学(本科)中医试题补考答案

中医学(本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首先确立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中脏经》 答案:A 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包括下列哪项。 A.对立制约 B.消长平衡 C.生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互根互用 答案:C 3.先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肺E肾 E 4.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 A津液B水谷精微C气D血E以上均非 C 5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的是 A胆B胃C大肠D小肠E膀胱 A 6情志致病中,怒伤 A心B肝C脾D肺E肾 B 7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是 A后天调养B地理环境C先天禀赋D季节气候E人文环境 A 8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此因:A.怒则气下B.喜则气缓C.惊则气乱D.恐则气下E.思则气结 答案:D 9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邪犯脾 E.湿性趋下答案:C 10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D.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11.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A.七情 B.六淫 C.疫疠 D.瘀血 E.饮食 答案:D 12.不是六淫一般特点的是: A.外感性 B.地域性 C.气候性 D.相兼性 E.季节性 答案:C 13.诊断为正常舌象,哪一项是错误的。 A.舌质淡红B.舌苔薄白C.舌体活动灵活D舌体柔软E.舌质娇嫩 答案E 14.望舌以辨别疾病虚实属性,主要观察。 A.舌质的老嫩B.舌体的肥瘦C.舌苔的厚薄D.舌质的颜色E.舌苔的润燥答案A 15.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 A.里热炽盛B.湿热内蕴C.阴虚火旺D.寒湿阻滞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6.证见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数,属A.表邪入里B.里热炽盛C.热入营血D.心火亢盛E.阴虚火旺 答案B 17.下列哪种治法属于反治法? A.热因热用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中求阳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18.患者神疲乏力,自汗,动则益甚,易感昌,多属 A.卫气虚弱B.肺气虚弱C.中气虚衰D.营卫不和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19.患者发病三天,咳嗽少痰,口咽干燥,微恶风寒,苔薄少津,证属 A.肺热伤津B.肺阴亏虚C.风热犯肺D.风寒犯肺E.燥邪犯肺 答案E

中医精髓望闻问切

中医精髓望闻问切 【名称】望闻问切【拼音】wàng wén w èn qiē(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4声)【出处】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事例】~是中医必经的步骤。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叫做四诊。【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中医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和嗅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就是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脉四种诊法。 编辑本段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口腔是否有炎症,颜色是否过红或过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好,然后有没有耳鸣或者耳炎。注: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解释就是: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不好,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耳朵有问题就是肾不好。但是在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在眼睛里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比如近视、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现在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这在西医是基本不能治疗的)。眼白对应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红了,则说明心火热了,引起眼白的毛细血管发炎充血。舌头边沿反应的是心脏问题,舌头红了说明心火热,要降火和养心。舌苔则反映 的是脾胃的问题,舌苔黄,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说明脾胃寒了,要养胃养脾。分类简单来说,望诊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 闻诊,就是医生用耳朵来听病人的语言声息,用鼻子来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这些对辨别病情的状态也很有价值。 问诊,它在中医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过去得过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才能了解。古代医生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和概括问诊的主要内容,还编了一首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说明,中医看病,问诊是非常重要的。 切诊的切是用手触摸病人身体的意思。医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或者按压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它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按诊就是医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触摸病人其它部位的诊法。切脉,平常又叫摸脉。全身的脉络在人体内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它四通八达,像网一样密布全身。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在脉管里循环周身。所以,只要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搏上显示出来,中医摸脉能诊病,道理就在这里。 中医切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遍诊法,就是触模全身各处特定部位的动脉;另一种也是中医经常采用的,即寸口脉法。寸口在手腕后的挠动脉表浅部位,如果手指轻轻地摸着皮肤,就感到脉搏在跳动,好像木块漂在水面上一样,这叫浮脉。见到这种脉,一般是比较轻浅的外感病。如果重按才感到脉搏在跳动,这叫沉脉,一般是内在脏腑的病变。正常成年人的脉搏一般在每分钟70次左右,略微慢一点和快一点都不能算病态。如果成年人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这是数脉,就得考虑是热证;脉搏每分钟不足60次,这是迟脉,就要考虑是寒证。浮沉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部位,迟数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要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从脉搏是否有力来区分,比如实证的脉就有力,虚证的脉就无力。因为疾病.

中医学试题库

中 医 学 试 题 库 一、单选题 1、提出“郁症”,认为“气血流畅,则百病不生,一有郁滞,则诸病生焉,治当解郁”的医家是: A、李杲 B、张从正 C、朱丹溪 D、刘完素 E、李中梓 [参考答案]C 2、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形成时期是 A、晋、隋、唐时期 B、先秦、秦、汉时期

C、宋、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E、近代和现代 [参考答案]B 3、中医理论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是 A、晋、隋、唐时期 B、先秦、秦、汉时期 C、宋、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E、近代和现代 [参考答案]C 4、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诸病源候论》 [参考答案]A 5、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下派”代表人物的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陈无择 [参考答案]C 6、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寒凉派”代表人物的是: A、刘完素 B、李呆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参考答案]A 7、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A、叶桂 B、刘完素 C、吴瑭 D、薛雪 E、吴又可 [参考答案]A 8、改正了古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清任 C、王叔和 D、刘完素 E、张介宾[参考答案]B 9、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E、形体[参考答案]A 10、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诸病源候论》[参考答案]D 11、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直诀》 E、《温病条辩》[参考答案]C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 A、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 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 D、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 E、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参考答案]B 13、"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体征[参考答案]D 14、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是:

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望闻问切

中医知识中国成语 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望闻问切 中国的成语“望闻问切”,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中医诊病必经的步骤,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指观察气色,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指听声息,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指询问症状,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指摸脉象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望闻问切合称四诊。 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

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根据中医的“全息理论”,脸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现与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健康状况息息相关。通过望五官而知五脏。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 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臵。真正的中医是只问大小二便的情况(性状、次数等),不会问病人患的是什么病。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问诊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如问寒热,要问清是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发热是壮热还是潮热、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问疼痛要问清是胀痛、走窜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针对妇女、小儿等不同对象,详察细辨。 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do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A.稼穑 B. 炎上 C. 曲直 D. 从革 E. 润下 ()10. 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 水生木 C. 土生木 D. 金生水 E. 火生土姓名: 学号:成绩: ()11. 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 火克水 C. 水克火 D. 金克木 E. 土克水一、单项选择题 (总分50 分,每题 1 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2. “后天之本”是指?()1. 刺痛多因? A.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A.气滞 B. 血瘀 C. 痰湿 D. 血虚 E. 气虚 ()13. 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2. 以下哪本著作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A.《伤寒论》 B. 《难 经》 C. 《黄帝内经》 D. 《金匮要略》 E. 《诸病源候论》 ()14. 五脏中“君主之官”是?()3. 下列选项属于 “阴中之阴”的是? A.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A.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都不是 ()15. 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4. “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A.对立制约 B. 互根 互用 C. 消长平衡 D. 阴阳转化 E. 都不是 ()16. 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5. 五行中哪项是 “木”的“所不胜”? A.任脉 B. 督脉 C. 冲脉 D. 带脉 E. 阳跷脉A.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7. 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6. 根据五行相侮 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胃 B. 胆 C. 脉 D. 骨 E. 髓A.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8.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7. 阴阳在一定范 围内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邪 B. 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 收引 E. 以上均是A.阴阳离决 B. 阴平阳秘 C. 阴阳对立 D. 阴阳转化 E. 都不是 ()19. 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8. 中医“五官” 中什么“五行”属“火”? A.怒则气上 B. 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 恐则气下 E. 惊则气乱A. 口B 目 D. 鼻 E. 耳

中医必备的望闻问切诊断歌诀

中医必备的望闻问切诊断歌诀 望诊 望诊是对人的目舌口鼻耳进行观察,罗文堤解释说:“《灵枢·本脏篇》有记载‘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古人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人的五官与肺腑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形式为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在人的五官中,望人的舌苔尤为重要,可以确定阴阳,湿热,上火等情况,对于痔疮的诊断是很重要的依据。” 望诊歌诀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赤白黑黄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五脏五窍相对应,生吉克凶合时机。 肝目心舌肺开鼻,肾耳脾口呵相推。 颜色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中医望诊诊断歌诀 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盛双眸赤,寒喘两颧乌; 多风蓝眼白,痰湿眼中黄,多痰眼肚肿,寒胃口唇青; 肾绝耳黑稿,湿盛面皮黄,肝热皮毛燥,血热眼颧红; 夹色眼昏暗,足伤月孛沉,失血乌年寿,遗泄面青黄; 气虚面黄肿,多汗面唇青,痛病眉心绉,火燥额堂乌; 额焦宜补水,唇白勿尝寒,颧赤清肝肺,肥盛要除痰; 瘦人肝火盛,羸弱气虚防,困喉须噎食,困口须胃寒;

泄泻面黄白,腹痛白面唇,面黑蓝防蛊,眼圆突防狂; 似鹤成痨症,如柴定骨蒸,鬼青面蓝黑,绝胃口门青; 服毒白入口,须红下血征,面黄如染纸,肠风乃血崩; 眼深成眼病,鼻丑腰不宁,怪部黑忧痔,斑癦亦同评; 悬针兼锁印,中焦病必成,鼻上成三折,手足断宜惊; 痰盛面光亮,气紧腰痨防,诸病宜恭此,鼻耳暗将亡; 神仙留秘诀,勿与世人看。 闻诊 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 闻诊歌诀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言语粗细强弱视,举止动静阴阳别。 脚步传音体传气,盛衰死生细琢磨。 中医闻诊诊断详解 语言错乱 谵语: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热扰心神的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狂言: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狂证

著名中医详细问诊单

著名中医详细问诊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医详细问诊单 中医治病,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症状体征叙述的具体准确,是辨证无误的基础。为保证咨询切合你的病机,诊断准确,请按照如下内容提供详细资料(选择对应自己的选项,其他的删除,或者补充缺乏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婚否:民族:职业: 身高: cm 体重:公斤地址: 家中兄弟姐妹几个自己在家排行第几: 二、病证简述(附中医病历) 主诉症状: 西医诊断病名: 发病经过:(按时间顺序叙述,越详细越好) 用过哪些药物: 是否做过内脏手术: 既往病史:曾经得过何种疾病何时何地如何治愈有无复发 家族病史: 三、头面症状(选择对应自己的选项,其他的删除,或者补充) 1、面色:(重点叙述气色有无异常,是光泽明快,还是灰滞暗淡) 额心和鼻头颜色:(青、黄、红、白、黑) 面颊颜色:(青、黄、红、白、黑) 2、声音:声音洪亮、声音细微、声音沉闷、不愿说话、兴奋欲言 3、头:(头痛、眩晕、麻木、昏、沉重) 4、眼(左右):干涩、昏花、眩晕、流泪、目痛、目胀、目痒、红肿 (视力、白睛色青、色黄、有血丝、有瘀斑、有黑点、眼下色青、眼皮肿、瞳仁色灰) 5、耳(左右):耳鸣、耳聋、耳痒、耳痛、流水 6、齿:整齐、龃龉、有缝、颜色、齿痛、齿胀、齿酸、活动、有斑、咀嚼无力

7、口:口苦、口干、口酸、泛酸、口臭、口甜、口咸、口中无味、口腔溃疡、口中流涎 口渴:口渴者喜凉喜温是否饮不止渴不渴者,有没有只想漱口不想咽下的情况 8、鼻:(鼻塞、流涕清稀、流涕黄稠、鼻涕腥臭、鼻子发干、流鼻血) 9、咽喉:咽干、咽痛、咽痒、吞咽困难 四、胸腹症状 心胸:胸满、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心烦、发紧、心区闷痛、绞痛、早搏、血压、心率、气急、气喘 心下(即胃部及食管):痛、满、闷、堵、胀、热、冷 乳(左右):乳胀、乳痛、增生、肿块、乳出 胁肋(左右):胀痛隐痛刺痛热凉 两胁(左右):痛、胀 腹(脐上):胀、满、痛、隐痛、刺痛、肿、硬块 小腹(脐下):发凉、发热、胀、痛、膨隆、肠鸣、腹部有无静脉曲张 外阴:(肿胀痛痒热凉如烧坠胀挛缩白斑) 五、项背症状 项:(僵痛酸重不能转动) 肩(左右):痛凝沉重萎缩凉热 臂(左右):痛麻木胀酸颤凉热 腰背:(疼酸重背寒背部如压大石) 背:(痛酸重胀寒热) 腰(左右):酸重痛胀寒热 六、大小便 大便:(溏泻、便秘、恶臭、粘腻、下血、干、湿、失禁、色黑、色黄、色白、多、少、次数) 小便:(频尿、尿急、尿痛、清白、黄色、红色、白色、不畅、淋沥、不禁、血尿、多、少) 七、四肢症状 手(左右):手凉、手心热、手干燥、手出汗、手麻、手颤、指痛、甲痛、萎缩

中医望闻问切

中医望闻问切 在疾病治疗上,也是有着多种治疗方法,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传统的治疗方法就是以中医治疗是为主,而且这样的治疗方法也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对很早的时候,就以这样方法为主,那中医治疗疾病方法,也都是一个很博大精深的,中医望闻问切为主,所以看似简单,但是学起来很难。 对中医望闻问切很多人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对它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比较迷茫,都不知道它是不是可以选择,而且对疾病治疗上,也都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中医望闻问切: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

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望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 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2016中医实践技能实际操作中医实际操作(望闻问切)

2016中医实践技能操作:中医操作(望闻问切) 望诊的内容、方法 (1)内容: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 (2)方法: 1 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或日光灯下。 2 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 熟悉各部位组织和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 4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小儿指纹 (1)方法:家长抱小儿面光,医生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推擦数次,力度适中,使指纹显露(适于三岁以内小儿)。 (2)临床意义: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正常 指纹隐显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其色浅红略紫,粗细适中。 异常 纹位 小儿指纹由风关→命关→气关,为病邪加重。 指纹直达指端为“透关射甲”,属预后不良,病属凶险。 纹色 鲜红→外感表证、寒证。 紫红→里热证。 青色→疼痛、惊风。 紫黑→血络瘀闭、病危。 晃白→脾虚、疳积。 望神的内容 (1)反映在目光、色泽、神情、体态,其重点在观察两目。 (2)分类 得神(有神):精气充盛,体健神旺,属健康或病轻。 少神(神气不足):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属虚证或恢复期病人。 失神(无神) 精亏神衰→精气大伤,机能衰退,属慢性病、久病、重病。 邪盛神乱→急性,属邪实病人。

假神:病属危重。 神乱: (1)焦虑恐惧→虚证、脏躁。(3)狂躁不安→阳证、狂病。 (2)淡漠痴呆→阴证、癫病。(4)猝然昏倒→痫病。 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 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又分为主色、客色。 主色:人生来就有。 客色:随季节、气候而有的正常变化。 病色:为晦暗、暴露,病色又分为善色、恶色。 善色:为面色光明润泽。 恶色:为面色枯槁晦暗。 五色主病 1 赤色:属热证。 2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 3 黄色:属脾虚、湿证。 4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5 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五轮的内容: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1)瞳仁:属肾,为水轮。 (2)黑睛:属肝,为风轮。 (3)两眦:属心,为血轮。 (4)白睛:属肺,为气轮。 (5)眼睑:属脾,为肉轮。 望头面的内容: (1)小儿囟门 1 正常:小儿前囟门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在2~4个月闭合。 2 异常: (1)囟填(隆起)→温病火邪上攻,颅内水液停聚、脑水肿。 (2)囟陷(凹陷)→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肾精亏损、脑髓失充。(3)解颅(迟闭)→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佝偻病;兼五迟、五软。 ①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中医病情观察望闻问切试题333

病情观察与诊断-望、闻、问、切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左手寸口寸、关、尺三部一般侯() A.心肺肝 B.肺脾命门 C.心肝肾 D.心脾肾 2. 三部举按皆有力的脉称为() A.紧脉 B.大脉 C.弦脉 D.实脉 3.面色青,喜食酸味,脉见弦,可诊为() A.肺病 B.心病 C.肝病 D.脾病 4、中医全身望诊中,不包括() A.望神 B.望色 C.望形态 D.望姿态 E.望皮肤 5、在观察面色中,哪一种不属于病色() A.赤 B.白 C.黄 D.青 E.绿 6、患者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神志清晰,表情自然,反应灵敏。临床可描述为() A.有神 B.无神 C.少神 D.得神 E.失神 7、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现象,临床称为() A.无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E.回光返照 8、中医学中,针对小儿的特殊望诊内容为() A.局部望诊 B.全身望诊 C.望小儿指纹 D.望排泄物 E.望小儿口唇 9、午后两颧潮红,属于() A.湿热证 B.阳虚证 C.阴虚内热证 D.气虚证 E.肝阳上亢 10、关于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下错误的是() A.宜在光线充足的室内进行 B.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C.进食桑葚不影响望舌苔 D.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 E.先看舌尖 11、舌质淡、苔薄黄,属() A.痰湿内蕴 B.风热表征 C.里热轻症 D.正常 E.以上都不是 12、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称为() A.自汗 B.盗汗 C.绝汗 D.战汗 E.表证汗出 13、口渴而不多饮,属() A.表征 B.里证 C.湿热证 D.半表半里证 E.表热证 14、胃火炽盛、腐熟太过,可导致() A.厌食 B.食欲减退 C.消谷善饥 D.饥不欲食 E.口淡 15、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 A.里热炽盛 B.瘀血证 C.肾虚不化津液 D.燥热证 E.湿热证 16、患者女性,52岁,主诉心悸,气短,时有咳喘。望诊面色淡白, 舌质淡。问诊得知患者平日忧思过度。综合以上可考虑为() 17、患者男性,21岁,主诉近一个月来,睡觉时大汗淋漓,醒后汗止, 手心、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苔,考虑为() A.肾阴虚 B.肾精不足 C.肾气不固 D.肾阳虚 E.肺肾阴虚 18、患者女性,5岁,素体虚弱。近日来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 量多而臭,脘腹饱胀。考虑为() A.虫证 B.食积 C.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D.肝气犯胃 E.湿浊停滞 19、患者女,31岁,主诉月经量少,乏力,时有头晕,望诊面色淡白,

中医望闻问切判断肝火旺盛的各种类型

中医望闻问切判断肝火旺盛的各种类型 春季时节,很多的朋友出现了肝火旺盛的情况,肝火旺盛会让你的脾气暴躁,经常生气也会导致肝气郁结,会导致恶性循环。那么肝火旺盛会有哪些表现呢?肝火旺又有哪些类型呢?下面来听听中医的 详细介绍。 肝火旺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嘴唇内红赤或紫绛表明肝火旺: 肝火旺,脾气急躁,胁下胀痛,吃食不下。 对策:食疗方面,可用红萝卜、马蹄(荸荠)、竹蔗加雪梨煲水饮,还可以食用菊花粥、芹菜粥、刀豆茶、猪胆绿豆粉等进行调理,这些都可以减弱肝火旺的症状。另外,要保持好的心情,不要暴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嘴唇干裂是阴虚火旺的征象: 嘴唇的湿润程度也是身体情况的外在反映。干裂是津液已伤,唇失滋润;唇口糜烂,唇边生疮多是核黄素缺乏或脾胃热盛及阴虚火旺的征象。 对策:如嘴唇出现裂隙或裂沟,应服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但不要过多吃橘子,因为橘子是芳香温类水果,多食易“上火”,会让嘴唇更加干燥。可用银耳50克、红枣10枚炖冰糖,一天分3—4次饮用。或可经常按摩嘴唇,只要每天晚上临睡之前,拿化妆棉蘸一些蜂蜜,涂在嘴唇上,然后用手指轻轻按摩,就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使嘴唇获得氧分,增加营养,进而变得滋润。

肝火头胀:常起于恼怒,头胀且痛,昏沉闷热,头筋突起,口干口苦,甚则两耳失聪,舌苔薄黄,脉象弦或数。 肝火亢盛消瘦:形体消瘦、烦躁不安,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 肝火上冲舌血:舌上出血,舌肿木硬,舌苔黄,舌边红绛,或起芒刺,并见头中热痡,烦热,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肋痛,性急善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甚则昏厥。 肝火犯肺咳嗽:症见咳嗽气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败絮难以咳出。咳时面红并引及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 肝火燔灼胃痛:胃脘烧灼疼痛,痛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肝火上逆耳衄:血从耳中突然流出,量较多,耳部疼痛,心烦易怒,或胸协胀满,口苦,目赤,头痛,小便实,舌质红。 肝火犯肺鼻衄:由情绪激动诱发,鼻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并经常反复发作,头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目赤,小便黄,舌质红。 肝火旺盛会给身体带来很多的伤害,我们要注意祛除肝火,但是我们首先要了解肝火旺盛的类型,这样才能更好的祛除肝火。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疗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4种论断疾病的方法,那就是望、闻、问、切4诊。继承与传承中医需要“望闻问切”。小编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四诊法之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断疾的方法。 四诊法之闻诊:是通过医生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以及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作为断病的参考。 四诊法之问诊:是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交流,了解病人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疾依据的方法。 四诊法之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病证的内在变化。 简单总结来说: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四诊法中的4种诊疾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

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只有将四诊,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完整word版,中医科三基考试试题.docx

中医科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 姓名科室得分 一、单选题(共4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 1、小儿指纹色淡主 A .内热证B.外感表证C.风证、痛证D.虚证E.血络郁闭 2、适用于“土壅木郁”证的治则是 A.抑强为主B.扶弱为主C.补母为主D.泻子为主E.以上都不是 3、功可润肺止咳、灭虱杀虫的药物是 A .百部 B .桔梗C.紫菀D.冬花E.杏仁 4、小儿食指络脉显于命关为 A .邪气在骨髓B.邪气深入脏腑C.邪气人络D.邪气入经E.邪气在皮毛 5、既能温中回阳,又可温肺化饮的药是 A .生姜 B .干姜C.良姜D.炮姜E.煨姜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E.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7、内热津伤者见 A .口渴喜冷饮 B .渴而喜热饮 C.口渴饮水少 D.饮入则吐E.口干但欲漱不 欲咽 8、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炎上B.润下C.稼穑 D .曲直E.从革 9、对血液运行具有促进作用的是 A .心 B .肺C.脾D.肝E.肾 10、性平无毒的熄风止痉药物是 A .牛黄B.天麻C.全蝎 d 地龙E.羚羊角 11、脾胃湿热可见 A .目眦赤 D .白睛赤C.白睛变黄D.眼睑红肿湿烂E.全目赤肿,迎风流泪 12、冬虫夏草的功效是 A .益肾补脾B.益肾养心C.益肾养肝 D .益肾补肺E,益肾和胃 13、瘀血证可表现为 A .咽干口燥 B .口淡不渴C.口渴,饮后即 D .但欲漱水不欲咽E.口渴引饮 14、“肾者,胃之关也”主要是针对 A.肾主宰水液代谢的作用B.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C.肾司二便的作用D.肾的固摄作用E.以上都不是 15、“玄府”是指 A .胞宫B.大脑C.肛门 D .血脉E.汗孔 16、刺蒺藜和菊花的共同作用是 A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B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C.疏肝解郁,平抑肝阳 B 疏肝解清热解毒E.疏散风热,凉血止血 17、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B.病名C.症状D.体征E.证候 18、狂证的病机为 A .痰气郁结 B .痰火扰心C.风夹痰D.肝风内动E.肝阳上亢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五)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 1. 中医饮食养生又叫( AB ) A 食养 B 食补 C 食疗 D 食节 E 食用 2. 中医饮食调护中,饮食禁忌内容包括(ABCDE) A 因季节、体质、地域不同的禁忌 B 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C 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D 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 E 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3.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ABCDE) A 饮食有节 B 饮食有方 C 谨和五味 D 荤素搭配 E 以上都是 4. 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为( ABC )等。 A 食气 B 食性 C 食味 D 食用 E 食疗 5. 食物的性能包括( ABCDE )等内容。 A 气 B 味 C 归经 D 升浮沉降 E 补泻 6. 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五味中( C )食物最多。 A 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 7. 淡味中医将之归于( C )范围。 A 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 8. 常用的食物中平性食物数量( A )温性食物。 A 多于 B 不多于 C 少于 D 不少于 E 近似于 9. 关于饮食禁忌,在古代文献上( ABCE) A 葱忌蜂蜜 B 人参忌山楂、萝卜 C 茯苓忌酯 D 鸡肉忌蘑菇 E 鲫鱼忌麦冬

10. 生姜可用于(ABCDE )的食疗。 A 风寒感冒 B 呕吐不止 C 半夏中毒 D 中寒水泻 E 胃寒疼痛 11. 既能辛温发散,又能发汗透疹,令小儿痘疹速出的为( C ) A 生姜 B 苏叶 C 芫荽 D 豆豉 E 薄荷 12. 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属于甘味食物有( ABD)。 A 鸡肉 B 大枣 C 白菜 D 粳米 E 冬瓜 13.性味辛温的有( ABE) A 苏叶 B 生姜 C 薄荷 D菊花 E 芫荽 14. 根据食物的升降浮沉分类,属于阳,升浮食物有( BCD)。 A 莲子 B 花椒 C 菊花 D 绿茶 E 冬瓜 15.带鱼属发物,患有(BC )者忌食。 A 感冒 B 脓肿 C疮疥 D 肝炎 E 胃癌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 木和土 B. 土和金 C. 金和木 D. 水和火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与人交往讲究察言观色。这都是潜意识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与此就可见,潜意识和心理学是息息相关的。 说起潜意识,自然要先说意识,在我看来,意识是指可以有自己感知到的某种对事物的情感,观点。而潜意识则是不容易被自己体会的感觉,潜意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我自身潜意识的积累,例如,我们在襁褓里时的感知,知道后来开始分别自己的性别,这就是有了对性的意识。再后来,我们在成长的环境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开始有了兴趣,有的目标。潜意识和记忆有很大的联系,由于记忆,我们从在潜意识,因为从前有过记忆,所以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潜意识里就有了定论,要如何对待重复出现的事物。 前段时间,由于兴趣的,翻看了基本心理学的书籍。不难发现,大多是心理学效应都和潜意识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恋爱心理学,我们之所以会与一个人相爱,除去多巴胺这类化学物质的作用,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潜意识,研究发现恋家的男人通常都会找跟自己母亲、祖母、姐姐。。。很象的女人结婚。可见,要追求一个怎么样的伴侣,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早已明晓,也正是潜意识引导着我们去找这样一个人。又例如我在色彩心理学中了解到,我们对颜色的感知,以及对颜色的喜爱程度也和我们的潜意识有关,如果你从小有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那么你喜欢的颜色也多数是明朗的色调,相反,大致就会喜欢一些黑色,灰色这样暗沉的色调了。 本文的题目是论潜意识分析与人际交往艺术。可见这两者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课堂上老师讲过一些三国中的例子,对三国,我谈不上有很了解,但多少了解一些,如何的察言观色,这是三国首领的谋士们的必修课,其实,我个人认为刘备真的算不上人中人,但是他善用人,手下的五虎大将,也正式因为他善于察言观色,最终将这些贤能之人收至旗下。可见,懂得在生活中察言观色的人若运用得当也必会有一番作为。通过观察人的行为语言,去琢磨一个人,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一些书里会讲“读心术”我想,也可以用这个概括察言观色的艺术。通过与人交往是观察对方的表情,细致到嘴角,眨眼频率。肢体语言。看上去很繁琐,但真的有效。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算命先生,如果你掌握了读心术,也可以谋一份职业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