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性原则》

《论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性原则》
《论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性原则》

论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性原则

一、概念界定

科学教学的全面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达到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贯彻全面性的原则,在小学教学中要把握两点原则: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学要面向学生的每一面。所谓面向每一位学生即指教学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邮箱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所谓面向学生的每一面即指小学科学想学生实施的是全面素质教育,通过教学设施儿童的整体科学素养有所提高,包括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意志品质、兴趣等各方面。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形成要完成2次飞跃,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活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科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必须遵循马克主义认识论规律。

科学方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所谓统一性,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其中的某些方法是不少科学研究所共有的,如归纳与演绎、猜想与假说、证实与证伪、实验与思辨等。所谓多样性是指由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环境的不同,任何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各异,是具有研究者个人特色的,具有不完全可通约性。

2、心理学理论和认知结构理论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儿童认知的形成,既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引起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而达到认识上的平衡的过程。

3、教育学理论

主体性教育主张教育以培养、发展和弘扬儿童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强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

4、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论者认为,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终身教育不以获取知识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强调教育方法的改革(终身教育论者提出的方法有:自我教育、小组学习方法、创造性和非指导性方法、教育要遵循兴趣原理)等。

三、贯彻实施

1、教的全面性

(1)教学对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意味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指导,二是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教学的内容

A、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应该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关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B、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的需要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就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的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才能使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整体目标。

(3)教学的策略

A、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导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欲。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的基本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已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

于自然的知识。

B、科学课的学习评价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科学课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学习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时机的全程性和评价呈现方式的模糊性。

C、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生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因此科学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为科学教育服务,其中包括:a.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b.计算机软件;c.网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注意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恰到好处,不要滥用

(4)教学的目标

A、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的进行,不必拘泥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B、科学教育要树立开放性的观念

科学教育的开放性观念既表现在教学内容、资源、时间、空间、结论、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不仅在校园,而且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2、学的全面性

(1)学习方法

A、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是:设疑引趣→自主探索→交流研讨→点拨引导→教学评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所以,在科学学习中,应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自主”,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a.自主学会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学会预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科

学教材非常适合学生自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抓好课前预习工作。

b.自主准备材料,学会科学方法。科学教学中要用到大量的实验材料、图片资料等,这些材料是开展教学的物质基础。

c.自主进行探究,学会解决问题。根据筛选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小组中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收集观察事实、整理实验结论。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数据统计表格,对学生自主开展实验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填表、统计、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科学结论。

d.自主质疑问难,学会尊重事实。科学是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虚假,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纠正“人云亦云”、“教师说的总是对的”这种思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敢于发表自己意见、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大力表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e.自主实践运用,学会应用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记忆的知识是死的,运用的知识才是活的。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实践活动也为学生运用知识创造了条件。如学生在学习了《铁钉生锈了》一课,知道了雨天骑过的自行车,只要及时将水珠擦干,就能有效防止生锈;学习了《吃的学问》之后,懂得了饮食必须做到荤素搭配、不挑食等,才能保证营养均衡,健康成长。

B、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是:提出探究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设计数据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出探究结论。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

a.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前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的核心问题确立有效的探究目标。

b.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c.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进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开展的活动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时,才能真正激发起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欲望,才能真正积极

主动地去参与探究活动。

d.要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探究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材料,有结构的材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帮助学生找到证据,得出合理的解释,实现探究的目的。

e.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有效的探究学习,要求注重探究过程,选择适合本课教学的探究方式。

f.要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与会话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经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付诸行动进行研究,学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想法,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C、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是:组建学习小组→呈现活动内容→开展小组研讨→进行评价反馈。为了更好的合作学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a.要科学地分组分工。分组为学生合作提供前提,集体活动应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同时,分组还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b.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合作学习。保证时间,开放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

c.要有科学的准备。科学地准备好合作学习的内容主题的同时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为都能取得成功合作准备。

d.要提供充分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提早地布置好学生需准备的材料;充分地准备好针对主题或问题的有关的实验器材,学具,图片,录象等,要让合作学习活动成为"有米之炊"。

(2)学习态度

从学习态度的内容来看,《标准》中提出“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和交流;是否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热心参与有关活动”等内容。《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内容标准之一,从中也体现了科学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经常采

用口头表扬、红花奖励、小组竞赛等方式来激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合作实验。

(3)学习领域及内容

小学科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属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具体内容包括:

A、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B、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C、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D、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E、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3、评价的全面性

(1)评价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评课者应树立整体的思想。通常,在分析课堂教学时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只注意到一节课的整体分析,而忽略对局部的分析。如只分析课结构而忽略教学方法分析;二是脱离整体孤立地对局部进行评价。因此评课者应注意树立整体意识。

(2)评价内容

评价要全面考查学生科学学生学习的状况,评价指标要涵盖科学素养的各方面,不能只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水平和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2016年9月20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