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的咏老诗

浅析白居易的咏老诗
浅析白居易的咏老诗

浅析白居易的咏老诗

导语:享誉诗坛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仅以其抨击时弊,讥刺丑恶的讽喻诗为人称道,其咏怀诗缘事而发,直抒胸臆,干预现实也很优秀;而且,其咏老叹衰的诗歌内涵十分丰富,对于当今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颇具现实意义。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生活于唐代的白居易是如何看待衰老和死生的呢?我们从他的咏老诗中不难获得答案。他在《耳顺吟寄敦诗梦得》中吟道:“三十四十五欲牵,七十八十百病缠。五十六十却不恶,恬然清净心安然。已过爱贪声利后,犹在病羸昏耄前。未无筋力寻山水,尚有心情听管弦。闲开新酒尝数盏,醉忆旧诗吟一篇。敦诗梦得且相劝,不用嫌他耳顺年。”这是诗人年满花甲即耳顺之年向诗友刘禹锡所寄的诗歌,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已届垂暮的自己保持了极为自然和乐观的心态,以“恬淡清净心安然”来寄赠诗友,相互劝勉。他在《逸老》诗中云:“白日下骎骎,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一闲十三年,所得亦不少。……皤年七十翁,亦足称寿考。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生死尚复然,其余安足道。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

显然,诗人领悟了人的一生,有生必有老,有老必有死的自然现象,能够坦然面对衰老与死亡,恬然顺应之。诗人还在诗题下引庄子“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为之注脚,以示其志。其实,早在诗人未满七十之前,多次吟及衰老与归去之事:“我年五十七,荣名得几许?甲乙三道科,苏杭两州主。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可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和我年三首》)诗人认为,只要人的一生在老年到来之前有所奋斗与建树,实现自身价值,终老于尘土,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对酒》诗传达了白居易对人生的理性思索:“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东岱前后魂,北邙新旧骨。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谁言人最灵,知得不知失。

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能沃烦虑消,能陶真性出。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

诗人指出,人生有限的岁月中,衰老与死亡不必为之忧伤,那些为求长生不老迷于药石和叹老忧死者都是愚昧无知的,不值得取法。不过,诗人耽于酣饮取乐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对于年老体弱,落发眼昏,诗人咏道:“朝亦嗟落发,暮亦嗟落发。落发诚可嗟,尽来亦不恶。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落发秃头,本是令人烦恼悒郁之事,达观的诗人,反从头发稀疏中自嘲自解,生出落发的妙想,展示了诗人坦然步入老境的乐天心态。至于《慵不能》则云:

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

匣中亦有琴,手慵不能弹。

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

午后恣情寝,午时随时餐。

一餐终日饱,一寝至夜安。

饥寒亦闲事,况乃不饥寒。

是诗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暴露了其老迈苦况。这令人想到莎士比亚所说老年是人生落幕的前奏,味觉难品佳肴,眼昏难观美景,齿发脱落,行动迟缓。然而,他在《香山居士写真诗》中,似乎又对自己老迈境况表现出另一精神侧面:“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鹤毳变玄发,鸡肤换朱颜。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勿叹韶华子,俄成皤叟仙。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诗人对自己从韶华变白发的人生经历不胜感慨之余,又生出几许幸运。这种情致在《达哉乐天行》中展现得更为充分:“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三十年。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或伴游客行春乐,或随山僧夜坐禅。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吾今年已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渴饮安稳眠。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唐代官员七十致仕,领取半俸。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

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俸禄减半也尽可宽裕优哉度日。诗人以调侃幽默方式抒发其退休后的放达情怀与闲适生活。半俸的晚景诚如《安稳眠》所吟:“家虽曰渐贫,犹未苦饥冻。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虽然家境不如先前,身体尚健,日子悠闲,也是老年乐事。《对酒闲吟赠同老者》:“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远行将尽路,春梦欲觉时。家事口不问,世名心不思。老既不足叹,病亦不能治……百事尽除去,尚余酒与诗。兴来吟一篇,吟罢酒一卮。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云液洒六腑,阳和生四肢。于中我自乐,此外吾不知。寄问同老者,舍此将安归。莫学蓬心叟,胸中残是非。”达观欢乐,摆脱名利是非羁绊,颐养天年,钟情于诗酒的养老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年老力衰,淡出仕途之后,先前知交零落,海内故交音信断绝,此时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选择适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白居易在《读道德经》中所云:“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金玉满堂非己物,子孙委蜕是他人。世间尽不管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从老子哲学中寻求超然物外,摆脱世俗纠葛的思想以宽慰自己,使心灵得以净化,以求得心理平衡。而《予与山南王仆射起、淮南李仆射绅,历事五朝逾三纪,海内年辈,今唯三人,荣路虽殊,交情不替,聊题长句寄举之公垂二相公》:“故交海内只三人,二坐岩廊一卧云。老爱诗书还似我,荣兼将相不如君。百年胶漆初心在,万里烟霞中路分。阿阁鸾凤野田鹤,何人信道旧同群。”王起、李绅与白居易同朝为官历三纪(一纪十二年)之久,当年同僚也只有二人尚存,联想当日诗友、同年、故旧纷纷物故,能无感触么?他在《感旧》诗序云:“故李侍郎杓直,长庆元年春薨,元相公微之,太和六年秋薨,崔侍郎晦叔,太和七年夏薨,刘尚书梦得,会昌二年秋薨。四君子予之执友也。二十年间,凋零共尽,唯予至今独存,因咏悲怀,题为感旧。”诗云:“晦叔坟荒草已陈,梦得墓湿土犹新。微之捐馆将一纪,杓直归丘二十春。城中虽有故第宅,庭芜园废生荆榛。箧中亦有旧书札,纸穿字蠹成灰尘……”老友故旧逝去,不免对尚存之朋友更为看重,因有七老欢会之吟:“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尊中有酒且欢娱。吟诗两句神还王,酒

饮三杯气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高过二疏傅,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诗人列出前怀州司马胡杲(89岁),卫尉卿吉皎(86岁),前龙武军长史郑据(84岁),前磁州刺史刘真(82岁),前侍御史卢真(72岁),前永州刺史张浑(74岁),白居易(74岁)。七老人的欢聚真可谓老年欢娱图。

白居易《题岳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题岳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梦泽:云梦泽。③图障:图画。 ①岳阳楼:岳阳城西门楼。唐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为岳州刺史,常与文士登此楼赋诗,自此著名。 ②漫漫:大水无边无际的样子。 ③危楼:高楼。凭:倚、靠。 ④梦泽:即云梦泽,古代面积极大,包括长江南北大小湖泊无数,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到唐代,一般称岳阳南边的青草湖为云梦。 ⑤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张挂在厅堂上。 ⑥华堂:华丽的厅堂。张:张挂。 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①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西近长安,用夸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②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洞庭湖风景壮阔美丽,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而途经此地只感到苦难。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阅读练习二: 本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宏伟阔大。漫漫一词给人一种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印象三、四句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作了进一步的具体描绘。洞庭春涨,既远连云梦,傍晚夕阳返照水面之处,又距长安不远,如此夸张洞庭湖壮阔的晚景,使读者对洞庭湖之宏大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第二句独既是实写,说他一个人登楼远眺,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感。第四句,表面描绘洞庭晚景的壮阔,却寄寓着作者对京城的眷恋之情。第五、六句用猿啼、雁渡抒发天涯沦落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照应。最后两句说洞庭风景壮阔、优美,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含蓄地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赏析: 这是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留下的作品。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作品的前四句中有三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宏伟阔大。首句岳阳城下水漫漫中漫漫一词富

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赏析翻译

题王处士郊居 唐代 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负郭田园九八顷, 向阳茅屋两三间。寒松纵老风标在,野鹤虽饥饮啄闲。 一卧江村来早晚,著书盈帙鬓毛斑。 这是一首兰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兰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仍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吺吅,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吅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奖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吅为时而著,歌诗吅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2020年白居易的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古诗大全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白居易的古诗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9、《长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10、《宫词》

白居易的诗:咏老赠梦得

白居易的诗:咏老赠梦得 《咏老赠梦得》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咏老赠梦得》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咏老赠梦得》原文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咏老赠梦得》赏析 这首诗能够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

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 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 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 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 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 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 高明,而是因为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 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 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咏老赠梦得》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负有盛名且影响长远的唐代 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 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 琵琶峰。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 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 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 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 《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 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 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

白居易题新居寄元八赏析翻译

题新居寄元八 唐代 青龙冈北近西边,移入新居便泰然。冷巷闭门无客到, 暖檐移榻向阳眠。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 莫羡升平元八宅,自思买用几多钱。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浅析白居易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主题矛盾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时期最有名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一生诗作众多,其中有不乏佳作,加上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甚至达到“老妪能解”的程度,因此他的诗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但是,最能够代表白居易诗作的艺术巅峰的是他的两首长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从唐宣宗李忱写给白居易的悼亡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有多么珍贵的文学价值。 长叙事诗《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由此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就是”长恨“二字,这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长恨歌就是一篇歌“长恨”的诗篇。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古代作品中,“恨”有“遗憾”的意思,在《长恨歌》中亦是如此,“长恨”就是“绵绵不绝的遗憾”,为什么会有这种遗憾呢?这究竟是诗中主人公的的遗憾还是作者本人的遗憾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白居易早年写了很多讽喻诗,加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古喻今,以之警醒当权者,避免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长恨歌》开篇就着力塑造唐玄宗风流君主的形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所载,明皇一次就“采择百余人”,一个好色的封建君主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又刻画出唐明皇得杨贵妃后是如何地沉迷于美色而荒废朝政的,又如,诗中描写杨家极尽权势,“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更用了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幸之至,以致当时社会风气都为了君主一人的喜好为之一变。诸如此类的例子,全诗中可谓俯拾即是,这样就能说明诗人对于唐玄宗这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做法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唐玄宗的爱情悲剧完全是他个人咎由自取,正是他的耽于逸乐,荒淫无道,导致了国破家亡的最终结局。文中的“恨”,是唐玄宗对于自己以前的种种无道之举及其导致的个人悲剧的“恨”,是这个国家人民对于统治者不作为导致的悲剧的“恨“,同时也是诗人对于这一件由于统治者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唐皇朝衰落的历史事件感到的“恨”。总的来说,作者在诗中的态度也是比较明确的,他认为国家的灾难以及唐玄宗的个人爱情悲剧都是由于唐玄宗作为统治者追求享受,疏于理政导致的,诗人希望以此警醒现今的当权者,以免踏上他们老祖宗的旧路,导致新的“恨”的出现。 但是,《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多来源于其对李杨二人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的表现上。每个人第一次读这首诗,着眼点不会是唐玄宗有多么的昏庸,也不会是杨贵妃有多么的妖媚,而是他们两人的爱情是多么的纯洁美好,令人动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句句都是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爱情悲剧是寄予了充分同情的。从前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白居易对于作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的李杨二人是

白居易的名诗

白居易的名诗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1、《大林寺桃花》描写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忆江南·江南好》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 4、《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别诗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5、《琵琶行》唐诗三百首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6、《钱塘湖春行》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观刈麦》描写夏天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 8、《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9、《采莲曲》爱情诗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土。祖籍太原。至曾祖白温移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祖父白鍠、父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宦游各地,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小官。白鍠长于五言诗,有诗集传世;白季庚为官清廉,多有政绩。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属河南省)。母陈夫人粗通诗书,"亲执诗书,昼夜教导"。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从祖弟白敏中都及进士第。 白居易的幼年是跟随父亲在中原一带度过的,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十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样的名篇。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及第后授周至(今陕西)县尉。在那里写了《长恨歌》和《观刈麦》等名作。三十六岁入朝为翰林学士,拜左拾遗。这一时期,他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新乐府》五十首和十首《秦中吟》中的某些诗篇作于此时。他积极参与朝政,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权贵。元和十年(815),他44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秋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以后又相继出任忠州(四川)、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他被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这年冬天,自己编定了《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2191首作品(诗与文),并制序。敬宗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此时他体弱多病,遂告假休官,56岁回到洛阳。此后虽一度入朝作秘书监(官职较高,但只管理国家图书),但他一因年老多病,二因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他不愿介入,就请求退休,终于在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闲官)分司东都,回到洛阳。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致仕。七十五岁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左仆射。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南宋绍兴年间刻印的七十一卷本《白香山诗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是近年来较重要的笺校本。 白居易的思想是儒、道、释杂糅的。四十二岁贬江州前,以儒家为主导,积极入世,有"兼善天下"之志;此后道、释为主导,"知足",信"命定",求适意,"独善其身"成为生活信条。后半生做官信奉两条原则:不作京官(不介入朝廷党争);无为而治(半官半隐)。最终皈依佛门。 他前半生的文学主张很著名。《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寄唐生》诗云:"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文学要吟咏性情,愉悦心意。他第一次编《白氏长庆集》时,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等)、闲适诗(如)、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杂律诗。前三类皆古体,近体皆入第四类。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白居易诗论

论白居易讽喻诗论与创作实践的得失 白居易以其讽喻诗论和创作,曾被誉为与杜甫并称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讽喻诗论强调诗歌创作要关系时事,“兴寄”、“美刺”。讽喻诗作也的确揭示了中唐时期的社会弊端,具有充分的真实性,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讽喻理论与创作实践反差,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背离,又显示出其讽喻诗论与创作的缺陷。分析白居易讽喻诗论与创作的缺陷,探讨其形成原因,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知和评价白居易讽喻诗论和创作,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诗歌创作的自身规律。因而,本文重在谈论其不足之处。 一、 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论,白居易最为人们看重的是其讽喻诗诗论。诸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即要求诗歌创作立足社会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直陈社会弊端,以求“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此类观点,白居易诗作中也多有表述。可以说,“为时为事”是白居易讽喻诗论的总纲,“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是其讽喻诗创作的目的。 “为时为事”也是白居易的诗歌批评原则。他批评自屈原到李白等历代诗人作品不是“为时为事”,不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认为“诗道崩坏”,“六义尽失”。即使是杜甫,“撮其《新安吏》、《石壕》、《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与元九书》)。因而,他自觉地创作讽喻诗,想以此超越杜甫,振兴诗道。 白居易的讽喻诗论继承先秦儒家的“兴寄”,“美刺”诗论传统,首次提出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过于强调诗歌“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原则和作用,难免会忽略诗歌的其他表现内容和社会功能。诗歌表现生活的范围非常广阔,诗人感受生活的角度也很独特,既可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抒发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情感倾向,也可表现诗人在特定环境氛围中某一瞬间独特的情绪感觉。意境才是诗歌创作成败优劣的关键。读者更乐意欣赏具有美学价值的诗篇。如果狭隘地限定诗歌“为时为事”,容易淡化诗歌的审美特性,有碍于诗歌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有害于诗歌的创作和发展。 同样,白居易以此为原则评论历代诗人诗作,结论也有偏颇。屈原、苏武确为“不遇者”,但他们的“伤别”、“怨思”决非一已私怨,而是社会大环境与个人独特遭遇结合的情感体验,仍具有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陶潜首创“田园诗”,二谢开拓山水诗,对诗歌发展均有贡献,却均遭到白的指责。漠视盛唐诗歌,指责“诗史”杜甫尤甚。由《诗经》到盛唐诗歌,从诗歌内容到艺术形式,本为逐渐发展,走向辉煌的上升轨迹,在白居易看来却成了逐渐衰败的下降曲线。公允地说,白居易并非艺术修养不高,并非不领悟历代诗人的艺术造诣,问题在于,他对诗歌表现内容和社会功能,强调讽喻,不及其余,自然失于偏颇,又极易导致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单纯以政治功利为核心的“为时为事”、“美刺”比兴的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摘抄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摘抄 1、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天涯海角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6、赠梦得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赠梦得》 7、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断肠,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8、白居易读了老子后作七言律诗: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白居易《南怀瑾选集》 9、绿纹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10、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白居易《长相思》11、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13、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14、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朋满故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15、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白居易《别柳枝》16、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白居易17、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白居易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20、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2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22、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2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将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开,成王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后世不就会把好人当做恶人?——白居易《放言》"24、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摘要: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在 他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些是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它们或 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 一类人。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 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植物 一、概述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给自己 的讽喻诗所下的概念,见于《与元九书》中:“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在白居易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题目的。这 一类诗一共有二十三首。它们分别是:《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 栽莲》、《白牡丹》、《紫藤》、《杏园中枣树》、《文柏床》、 《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 《草茫茫》。其中,《草茫茫》虽以植物为题,但只是以“草茫茫” 起兴,并非以之为题材。所以,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材 的诗共有二十二首。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以树为题材的有《云居寺孤桐》、《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 《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隋堤柳》等十六首。剩下的六首则是以花藤为题。 二、分类 这二十二首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植物来讽喻一种社会现状;另 一类则是以植物来比喻一类人。

(一)以植物讽喻社会现状 以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的有两首——《牡丹芳》和《隋堤柳》。《牡 丹芳》从诗的开头到“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 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都是描写牡丹的国色天香;正因为如此,“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而这种现象,“三代以还文 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作者 所讽刺的,正是这种“重华不重实”的社会现状,他期望的是“少回 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是当时的上层社会却偏爱牡丹这种名贵花卉,且互相攀比;对 于农作物却毫不关心。诗中虽然有“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 无人知”,但若不是皇室也对牡丹情有独钟,怎会有如此的社会影响。作者如此说,也只是为了能委婉地提出谏言,不要触了皇帝的逆鳞罢了。 《隋堤柳》和《牡丹芳》有所不同,与其说它是讽刺社会现状,不如 说是借古讽今。诗的最末句“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也 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旧事来告诫当朝皇帝 不要重蹈覆辙。试想,若是当时的皇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作者又何 必写下这首讽喻诗。所以说,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 以与《牡丹芳》放在一类。 (二)以植物喻人 以植物来比喻人的则有二十首。根据这些植物所比喻的人的特征:贤者、小人和介于二者之间才干较为平庸的人,这些诗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1.以植物喻贤者 以植物比喻贤者的诗有十一首:《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涧底松》。

白居易古诗10首

1.后宫词 唐代: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2.问刘十九 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忆江南其一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6.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7《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8《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池上 (唐)白居易 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岁晚旅望赏析翻译

岁晚旅望 唐代 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万物秋霜能坏色, 四时冬日最凋年。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赏析翻译

题遗爱寺前溪松 唐代 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 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试述白居易的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是最具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讽喻诗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白居易这样对下层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说,杜甫因其经历遭遇和时代特征主要关心人们的战乱流离之苦,那么白居易却看到了唐代社会平静外表下掩盖着的深刻矛盾。从早年面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天”的农夫,到《观刈麦》所写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及《轻肥》中所描写的因为大旱导致衢州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诗人对民生和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其次,讽喻诗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们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诗人进一步在诗中揭示导致农民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苛重的税赋以及官吏的贪暴,以及在皇帝名义下进行的各种巧取豪夺,如在《杜陵叟》中诗人对于九重天子不关心农民疾苦的进行强烈反讽。表达了诗人对残暴统治者的极大愤怒。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的,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白居易写闲适诗,是为了“独善”,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是诗人为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做出的感叹。它在《长恨歌》中描绘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赞美肯定。

高二语文诗人白居易练习 - 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9-12题每小题3分,13题5分,14题6分)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B.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C.不尚艰难尚:崇尚。 D.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课:督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转中书舍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B.权贵有嫌其出位/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C.与刘宾客齐名/与生彘肩 D.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