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教案资料

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教案资料
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教案资料

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高永 2015.5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基本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种对偶性,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突出特点。现实事物都不得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们通常对内容下的定义是构成事物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诸要素要的结构或表现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文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容,但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内容不相适应,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得有它的内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内容是就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具体讲,文章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描写的,并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社会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观因素,又包括了主观因素,主客观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机统一。

文章的内容不孤立地存在,它必须要与相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内容的显现。具体说,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这一点,从作者的写作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作者写作的第一步,要确定内容。内容的确定要通过素材的积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步,要固定体裁。有了一定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体裁将其固定下来。第三步,组织内容。比如层次结构的安排,主次、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最后还要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色调,一字一句推敲语言。以期用恰当的语言把内容具体描写出来。由此可见,离开了一定的体裁、层次结构的语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内容就推动了载体的而无法显现。

其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只能在理论上把它们加以区分,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根本无法割裂,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形式。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和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了。阅读教学无非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这所以在这里强调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想说明,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统一。因为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确实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强调一方,偏废一方,实际上都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学习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识活动。一般地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了。比如学生阅读数学、化学、历史等教科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课文的形式则不必过问。学习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字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

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生读课文,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因此,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全过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过程。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过程发展而来“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简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处理,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这样讲,语言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走完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写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内容,然后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据内容选择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变成了空洞的、毫无价值的容器。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内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当然,理解内容和理解形式并非如理论上讲得这样泾渭分明,特别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两个过程常带有同步交叉进行的现象,如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么说,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内容为基础、为前提的,不理解内容,就谈不上对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步,则应该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经过一个由感知语言文字处到理解思想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过程,并通过这样分析、结合的过程,舍弃原先生动、具体、感性的材料,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以正确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为标志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这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见识,陶冶他们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是非美丑的鉴别能力都会起到积

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和发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对一篇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其实,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育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虽然在理解内容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应该对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提法产生怀疑,我们应该纠正的是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错误的做法,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大体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程式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程式的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的现象,存在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学的中、高年级更为严重。教学一篇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更改的模式和过程。是不是篇篇课文都要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这要因文而异,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方法。因为无论分段、归纳段意还是概括中心思想,无非都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都是为全面、深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都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学的某一阶段,这样的训练应该做为当时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但是如果在整个语文教学的长河中,篇篇课文都要这样,教学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这课文的段落很明显,段意也很容易归纳,则没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归纳段意。有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比如《挑山工》、《鱼游到了纸上》,这些富有哲理的课文,则有必要帮学生概括一下中心。

2.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处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情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处理之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正确地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处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小学生对语言文字处理的理解,多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多数情况下是凭直觉,而不是凭借概念、定义。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产生在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起码也是产生在与具体、形象分析的同时或交叉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必不可少的感情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处理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言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各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高超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这分析、理解语言文字处理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语文教学。

3.偏重于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忽视对形式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如从文章学角度看,记叙文居多数。这些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写景状物的,还有少部分说明文和韵文,极少议论文。

教材中所选的记叙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人记事的,内容就必须要涉及到具体的人物、事件、情节、背景等;写景状物的,就必然涉及到具体的景和物;说明文的内容则要涉及到所要说明的事理或某些科普专业知识。同时,这些文章还体现着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环境,事件的经过或故事的情节,所要说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让学生加以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知了什么内容,不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岂非咄咄怪事。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意识到的是内容,至于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所使用的精辟语言,结构层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记了,他们被生动的、具体的内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来。教师在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形式。我们的语文课,不是故事会,没有必要对故事的情节做出过多的分析和评价。我们的语文课也不是科普课,没有必要把某些科学知识讲得那么专业和深入。我们应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表达,特别是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则更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单纯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节,大讲特讲某些自然常识,单纯地贯输思想教育等现象,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属于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就内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低年级的课文复杂多了。课文的篇幅明显见长。教学这样的课文,如果陷在具体的内容中,纠缠于细枝末节,过细地分析故事情节,过多地讲解历史背景,过分地评价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语文教学时间表供分析课文内容也不够用。在阅读教学中,过细地分析课文内容,是对教学时间极大的浪费,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语文能力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思想内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形式。忧国忧民的思想工作是高尚的思想,在当时却并非什么新鲜思想。正是它的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的思想内容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语言中的经典。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或脱离句中的词语,仅对其内容作出评价,而忽略或取消理解这句话的形式,那实在是糟蹋了句子的宝贵价值。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课文《凡卡》,是一篇小说。内容生动感人,但并不复杂。正是小说的作者采用了新颖、别致的写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才使这样一个简单而不复杂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我们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对课文形式的魅力却毫无感受,那实在是教学这篇课文的莫大缺憾。小说的主旨在于表现凡卡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小说的内容,是用凡卡写信这一线索贯穿的。因此,凡卡写信,既是小说的情节,更是小说的形式,正是这一形式的运用,才使小说的内容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倾诉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急切回家的心情。在信外,他可以尽情地回忆过去在家里的美好日子。信里、信外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由此看来,写信这一形式,对内容的展开和发展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对写信这一形式的使用上,不是仅此为此。他在凡卡写完信后,又安排了凡卡写的信封地址不详、梦中实现愿望的结尾,这样不仅深化了主题,更使人看到了作者在使用写作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一封信,贯穿小说的始终,使其内容紧凑,结构严谨,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由此观之,小说所以产生这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然和作者运用写信的形式有关。

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视或取消对形式的理解,实际工上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主观上不正常的分裂,许多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非太困难,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在这不太复杂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那些精美的语言形式,那些别致的,对学生具有学习借鉴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都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阅读教学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

五、阅读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

阅读在经历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的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出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我爱用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欢笑”呢?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啊!但是如果读者知道作者在这里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与树相混淆的错误,就会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是那样美好和可爱。再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志愿军战士隐蔽的地方,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讲话都听得见。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花费这样多的笔墨,写战士隐蔽之处和敌人前沿阵地很近呢?无非是用一个“近”字,突出一个“险”字,如果读者只看到了“近”,没有看到“险”,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的英雄行为了。由“近”想到“险”,就是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联系,往往会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第二,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就是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叙事、状物、抒情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就是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形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比如《再见了,亲人》,作者为什么采用志愿军的口吻,来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显然,这样写和直接叙述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它就给人一种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情谊有着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感觉。第二,用战士的口吻讲,叙事和抒情可以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了银课文哪能些地方是在叙事,哪些地方是在抒发感情,情与事是怎样结合的。并使学生知道,情与事之所以结蛤蟆的这样紧密,恰恰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志愿军的口吻”的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是会理解的,也会感兴趣的。课文中还选编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课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画杨桃》等。这些课文,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选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这当然比单纯地空讲道理要胜出十倍。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教给学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我们只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将事例与道理巧妙结合的写作方法,岂不失去了学习语文意义?至少失去了一半。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练的一语破的,那充满文中的韵律美,那工整的对杖,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中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我们应该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当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确定所要讲的内容。有些内容如果不符合学生当前的接受水平,尽管它是课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或极具典型意义的写作方法,也不宜去讲;有些虽然属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适合学生的需要就应该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

形式问题是个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在要求小学生理解形式时,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就显得犹为重要。一篇课文的形式,从语言到篇章结构,其表现手法细究起来,千头万绪。讲起来,如不分清主次、难易、深浅而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阅读教学脱离小学生实际,偏离小学语文教学的轨道。

对小学生来说,讲词汇、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从概念出发,也不能出现术语,更不能讲系统的理论。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感性上,初步认识词汇、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简单的形式,这种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比如,讲到词类,就名词而言,既不讲名词的概念,也不从理论基础上阐述名词的语法功能,仅把比较典型号的名词归在一起,让学生知道这类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就可以了。在写作方法的要求上,也只是要求学生能做到用词准确,能把句子写通顺、完整、连贯,要有中心,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有重点,能表达真情实感。当然,我们也不排斥给学生分析那些与课文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有益处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义。有的老师动辄就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冠某种“式”的名称,如“总分式”、“因果式”、“并列式”……我们并不否认在语言现象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固定格式,但这些固定格式仅是语文中的特殊现象,并非语文的普遍现象。用这种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是违背规律的。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点的结论。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平叙(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第一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课文内容理解班级()姓名( ) 一、窃读记(作者:林海音) 1、课文第三自然段动词:跨进、踮起、挤过去、挤到。这些词写出书店的顾客多,更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把渴望读书的“我”比作饿狼。写出“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成语如饥似渴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快乐是因为”:在阅读中感受到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惧怕是因为”:害怕被老板或店员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窃读的意思”:只读不买。 4、“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整句话: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5、“我合上书…放回书架”:用“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6、“窃读”方法:1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2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3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4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从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读书。可以看出“我”是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嗜书如命的孩子。) 7、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8、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那儿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8、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总是让人如痴如醉。书籍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张钫)课题的意思:小学生与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对话 1、“小苗”原指小树苗,文中指苗苗;大树文中指季羡林。“小苗”暗指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理贯通”:指要学好语文,也要学好数学,能文能理。 3、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对季老很尊敬,很崇拜。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有着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三、走遍天下书为侣英国作家尤安·艾肯 1、毫不犹豫:(近:不假思索、毫不迟疑;反:犹豫不决)表达作者对书的喜爱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2、“你喜爱的书…就像你的家”: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真挚,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3、最后一段:深化主题,总结全文,进一步阐明对书的理解,说明书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伴侣。 4、作者选择一本书旅行的理由是一:作者对书有浓厚的感情,把书视为自己的挚友和家园,带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出行,是一件快事;二:不管看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得到新收获,给人以不尽的精神享受。 6、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打开智慧的钥匙,也是一盏明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缕明媚的阳光,也是一杯香浓的美酒。 7、从文中第7自然段的哪些词语看出“我”是在一遍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然后、回过头来、还会、做完这些、最后)。作者读书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点思考内容、续编故事、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作者读书的方法对我的启示:读书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每读一遍书,我们就会收获和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新的发现。 8、在作者眼里书是朋友、故地、家。 四、我的“长生果” 1、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味道。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是指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3、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的主意;“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比较阅读教学教案课程

《囚绿记》、《爬上窗台的绿色》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学习托物言志散文的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品读相关主旨句,分析其中作者流露出来的感情和理 性思考,并对主题作进一步比较探讨,深入领会两篇散文的感情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语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形成积极向上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两篇散文中的“绿”的象征意义,把握 作者的感情主旨。 (二)难点:细致品读语言,深入把握情感主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放眼窗外,最能代表生命的是什么色彩呢?我禁不住把视线停在了绿色上。 绿色是自然,亦是希望。它不仅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有诗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 风。(杜牧)”。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为绿倾倒。今天,我们再来看看现代人

又是如何诠释“绿”的。 (二)整体感知《囚绿记》 1解读“囚”。囚,囚禁之意。囚禁了谁?(绿友,拟人)怎么囚禁?(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牵进来)囚禁在哪?(自己的房间内) 2?课文哪部分是写囚绿的呢?(7―― 11段) 3?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被囚禁后又与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用类似“囚绿”的结构概括当中的故事情节。 总结: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析绿之美 看来文章不仅仅是囚绿这么简单,还有这么多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株绿色。 1.找出文中描写绿的句子,完成下表。 2.总结:由此可见,这株常春藤具有怎样的品质特点? 明确:旺盛的生命力、固执向阳、不屈服于黑暗 (四)囚绿之由思考:面对这样一株常春藤,作者为什么还要囚禁它呢?任务:

小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转载) 令狐采学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我结合我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这个和写事文章差不多,如我教三年级的《燕子专列》,在听了教研活动的课后,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来进行的,结果效果很好。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和时间赛跑》一课运用这个方法就很好。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是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但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写事文章我总结如下: 概括文章首先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怎样了?这一思路展开,同时语言也要围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一定要表达具体,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明概括就行了。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稍加对此法进行补充巩固,不断的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从中也让我明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还是要步步引导孩子们学会这一概括的方法,面对学生们的不完整概括时,不能操之过急,以教师的思路帮助孩子们概括,这样的教学很片面,孩子们只能知道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不能培养起这一学习能力,那我们的这一内容的教学也就是失败的。因为,课堂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体会珍珠鸟之可爱)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思考:珍珠鸟是一种的鸟。 (二)感受珍珠鸟“小巧玲珑”和“胆小”之中蕴含的可爱。 师:读了课文,在你印象里,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谁来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猜测可能出现的答案:(学生上黑板来板书) 生1:珍珠鸟是一种胆小怕人的鸟,课文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怕人) 生2:珍珠鸟是一种叫声又细又亮的鸟,课文说“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声小) 生3:珍珠鸟是一种小巧玲珑的鸟。课文中写珍珠鸟“小”的词句很多。——“可爱的鲜红小嘴”、“小脑袋”、“小红爪子”。(小巧玲珑) 生4: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小得可爱) 生5:我觉得珍珠鸟是一种很调皮、很淘气的鸟。珍珠鸟胆子很大,会俯下头喝主人杯中的茶,还会躺在主人肩上睡着了。 …… 三、品悟“我”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一)师过渡:通过你们的描述,我知道了珍珠鸟由怕人变得信赖人了。“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潜心读书,边读边勾画重点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感受。 (二)交流体会(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将所有的句子打出来,再选择交流) 过渡:⑴自信交流是对自己的展示,认真地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准备好展示自己,尊重别人了吗?(学生交流句子)⑵同学们,老师把你们找的句子都

打到了屏幕上,你看,句子很多,请你们自己读一读,将目光聚焦到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抓住字词说说你的体会。) 1.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鸟儿已经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师:我知道了,你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2.我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抓“很少”体会作者不随便打扰小鸟,给小鸟充分的空间。(评价:给它空间,信赖才能蔓延) 3.我呢,绝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⑴抓住“绝不”、“连……也不……”谈体会(那样喜欢珍珠鸟,却压抑住自己的好奇心,不愿意去惊动他们)。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也决不惊动他们的? ⑵联系上文——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他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 感悟:作者三个月没有扒开绿叶去惊动珍珠鸟,但却每天关注它们,熟悉他们的叫声,以致多了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便马上能听出来,并猜到“他们有了雏儿”。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 ⑶看,把一个句子它放进整个语段中去理解,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可以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案(最新)

走近《草房子》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走进桑桑的内心世界,为整本书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关注人物内心。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写《童话大王》的大作家*和小朋友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下: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 “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同学们猜,*怎么回答的? “我就在书中等你。”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是啊,“我就在书中等你。”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约定,作家永远静静地守候在他的书中,等待着我们,当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我们就是走进了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文轩叔叔的《草房子》。

二、走近《草房子》 1、大家已经读完了《草房子》,那你对《草房子》有了哪些了解?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2、你还查阅了哪些相关的资料? 学生交流,出示: (1)曹文轩简介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主要经历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近作《细米》获第六届(2001-2003)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草房子》(长篇小说)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文学奖大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少年儿童读物奖、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草房子》(电影)曾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剧本奖、第八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剧本奖、第十四届德黑兰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意大利第十三届Giffoni电影节“铜狮”奖。 三、走进《草房子》,聚焦主人公 1、《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进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很快就被他那优美的文笔、感人的情节深深吸引而在书中流连忘返,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主人公桑桑。你也许能一口气说出他的好几件光荣事迹,现在请打开《草房子》,阅读桑桑的相关内容,然后小组交流。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考点解说 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写什么”。在考题中,可以要求概括全文的内容,也会考查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概括。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主要内容”,“写了什么”,“大致内容”等词语。叙事文大致概括出六要素的内容;写人文概括出人物的主要表现,是怎样的人;状物文一般概括出形、色、大小、用途及与人的关系;写景文概括出怎样的景物。 从某一部分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为什么”“如何”“怎样”“哪些”等词语,需要联系上下文总结归纳。 主要内容的表达须完整、明确、简洁。 此知识点常见题目及答题技法如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步骤: (1)浏览全文,确定题材; (2)找出写作对象; (3)联系全文,选择概括方法; (4)组织语言,谁(写作对象)做了什么或谁(写作对象)怎么样。 2.乌鸦是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短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霍金是挑战命运的勇士? 答题步骤: (1)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2)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3)组织语言,运用关联词联接。

同学们在概括归纳内容时有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概括时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些方法:

雪 鲁迅 ①……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概括。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1)浏览②、③段; (2)找出写作对象,第2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孩子们,第3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雪罗汉; (3)联系全文,选择要素串联法;找出人物、时间、事件;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实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 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 处。(4分)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 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 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1册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1册理解课文内容填空(二) 1、默写贯穿《长江之歌》全文的句子: 2、你从雪山走来,是你的;你向奔去,是你的。你用的乳汁,各族儿女;你用的臂膀,高山大海。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着尘埃;你向奔去,涛声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花的国土;你用的力量,新的时代。 3、聂将军见这孩子,就拿过一只干净的梨子,说:“这梨洗干净了,吃吧!”美穗子 ,便接过梨慢慢地吃起来。开饭的时间到了,聂将军,用小勺。 4、聂将军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日军官兵,信中说:“决不以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必当 为而奋斗到底……。” 5、他们站在路边,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了送别曲《》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 6、主人蓄着的小胡子,的眼睛,长着的灰白头发。他一边,一边。女孩直纳 闷:? “纳闷”的意思是: 女孩纳闷什么? 。 7、《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的作品。通过描写,高度赞扬了船 长的高贵品质。文中多处对他进行了细节描写,读来让人肃然起敬,比如:“哈尔威他的船长岗位上,,,。他 把和都,他仿佛不是而是,一 切。船长哈尔 威,,,。” 8、人类第一次登月飞行的时间是,中途进行了小时50分钟的飞行终于到达了广袤的月球。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人是。

人们第一眼看到的月球的样子是。 失重是因为而产生的。文章描写宇航员们在、和时失重的样子和方式很特别。 9、同学们,现在社会是一个,但同时也是一个。作为一个现代人, 。 这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作者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侧重说明了,第二个侧重说明了。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而 且的精神。 10、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的枝丫就开始,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刚弯下去的树枝又,雪松依旧保持着的身姿。就这样,,,,……不论雪下的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1、少顷,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一个启示— —,,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作出,。” 12、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树枝,渐渐地。确实,而 是。 13、泛读是精读的,泛读通常采用方式。最佳的读书效果就是 把和结合起来。 14、金字塔原先是。他处于。之所以称它为“金字塔”,是因为。它是埃及的,也是古埃及人民的结晶。这座金字塔高,相当于。塔身由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磨得很,石块于石块之间得很,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 连插不进去。 15、要想根除的杂草,,。同样,要想铲 除的杂草,。“灵魂里的杂草”是 指,“种上庄稼”是指。“斩草除根”在课文中的意思 是,他常用来比作。 16、《游天然动物园》是一篇游记,它是按照顺序记叙了游览天然动物园的过程。具体写了、、、、等野生动物,例如:“它们细长的脖子,在树荫下,简直一动不动。远远望 去,。”略写了、、以及导游阿里所介绍的。

阅读教学教案一篇

阅读方法指导课 拨动成长的心弦 ——走近《草房子》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走进桑桑的内心世界,为整本书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关注人物内心。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写《童话大王》的大作家郑渊洁和小朋友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请两位同学 来读一下: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 “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同学们猜,郑渊洁怎么回答的? “我就在书中等你。”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是啊,“我就在书中等你。”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约定,作家永远静静地守候在 他的书中,等待着我们,当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我们就是走进了作家的心田,去赴一 个不见不散的约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文轩叔叔的《草房子》。 二、走近《草房子》

1、大家已经读完了《草房子》,那你对《草房子》有了哪些了解?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 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 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 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 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 六年。 2、你还查阅了哪些相关的资料? 学生交流,出示: (1)曹文轩简介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 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主要经历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 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近作《细米》获第六届(2001-2003)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草房子》(长篇小说)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文学奖大奖、台湾“好 书大家读”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宋庆龄 儿童文学奖。 《草房子》(电影)曾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第八届中国 电影童牛奖优秀剧本奖、第十四届德黑兰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意大利第十三届Giffoni电影节“铜狮”奖。 三、走进《草房子》,聚焦主人公 1、《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进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很快就被他那优美的文笔、感人 的情节深深吸引而在书中流连忘返,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主人公桑桑。你也许 能一口气说出他的好几件光荣事迹,现在请打开《草房子》,阅读桑桑的相关 内容,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总结出示:

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 (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 理清思路,提取要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在概括这类文章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 维护了国家尊严。 2. 串联情节,标题概括 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概括法。巧用标题概

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 巧用词语,辐射感知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 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②以一串词语辐射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上过四(下)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字词检查关的第二次出示了这样一组词: 在纠正学生字音后,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箭头标示,再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概括的难度,也实现了词语的活用。 (二)说明性文章,善用表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说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概括。对于这类文章,运用表格进行概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文言类的小古文,巧借题目 文言类小古文,语言凝练。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借助题目,从题目着手,进行扩展。 人教版六(下)第一组课文中有一篇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概括这 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根据题目,教师问:辩是什么意思?谁和谁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各自执什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绿(比较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绿(比较阅读) 1、运用比较阅读引领学生品味欣赏不同环境、不同时空、不同天气中的绿,有效地强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以创新教学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认识事物的学习方法,养成细心体悟、含英咀体的阅读习惯。 3、运用新的观念教学传统教材,以达到老文新教,常教常新的目的。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激发对绿的兴趣。 2、在比较中,感受灵隐之绿的深沉和丰富和花港观鱼的奔放,具有生命力。 3、培养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懂得同一种绿在不同地点,不同时空,不同人眼中也是不一样的,培养欣赏的能力。 4. 通过阅读比较积累有关绿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认识各种绿之间的异同点。 课前准备:读有关描写春天的文章(特别是描写绿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立足生活,谈中渗比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美丽的景色,你能谈谈身边的美景吗?(让学生初步感受身边的形形色色的美,使身心融入美的境界之中。) 师:刚才听了大家的交流,马老师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美景。今天,马老师要让大家跟着当代女作家宗璞去游览一下美丽的杭州西湖。 1、出示课题绿宗璞《西湖漫笔》(课件一下子将学生带进一片绿色之中,课件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感绿意。 1、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地方的绿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2、生读课文。 3、指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灵隐和花港观鱼的绿。)

三、精读细品,比中悟绿 (一)、品读林隐,走进绿境 1、你最喜欢哪一处的绿呢?(灵隐或花港观鱼) 2、让我们先读读第2节,看看灵隐的绿是一种怎样的绿,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3、生各抒已见,师随机穿插朗读 4、总结朗读:是呀,灵隐的绿,从空中绿到地面又绿到水中,让我们感到满目是绿,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谁能读出这种感觉呢?指名读。(对课文文本有了初步的感受,这是阅读比较的基础。) (二)、直观对比 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让马老师感受到了灵隐的满目是绿。如此优美的环境,不妨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吧!瞧,这就是灵隐。(点击课件)学生直观欣赏。 师:那么花港观鱼的绿又是一种怎样的绿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先去花港观鱼瞧一瞧。(再次点击课件)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云南红河县第一小学 黄丽晶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段组成篇。要让学生独立理解一篇课文,老师就必须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首先就是教给他们抓住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这也绝非一日之功,这就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训练。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要从训练学生的朗读开始 三年级进入了关注词语的重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呢?抓哪些句子呢?首先从训练学生的朗读开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果老师有时间能够带着学生一句句读课文,那学生在模仿中就会自然的养成断句读通顺的习惯,他们在模仿老师的过程中,初步可以体会到一点点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跟我一句一句的读,体会体会自己读的语气轻重、断句等地方是否和老师读得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模仿模仿老师教的读法。如:我在带读“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这句是我把“起得很早”语调读得重些,语速稍缓。让学生模仿读时体会为什么“起得很早”要读得重些?学生在练习模仿中就会明白这里强调“起得很

早”是告诉我们作者过去没有起这样早,一直误以为蒲公英是金色的,今天”起得早“才发现蒲公英的开合是草地变色的原因。在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能逐步理解。 二、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 理解重点词句是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一篇课文都会有一些重要的或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和句,把这些词句读懂,就为读懂课文铺平道路。理解重点词句,先要能从课文中把重点词句找出来,也就是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和句子中表情达意的词眼来理解课文。比如:《赵州桥》这篇课文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的设计和结构特点。在文中我们就要找出描写桥的设计和结构特点的词句,这就是重点词句。如句子:“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这句话中又可以重点能理解“这种设计、”“建桥史、”“创举、”“既、、、、、、又、、、、、、”等词语,可以借助词典理解词语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或句子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又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读后找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句子“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还不懂什么是过渡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讲解:过渡句在文章中能起到承接上下文的一类句子,使文章段与段之间的

【强烈推荐】一年级阅读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阅读课教学设计 一 一年级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图画书的兴趣,在阅读《秋秋找妈妈》的故事时练习说话,并积累两个词语:孤单,伤心,幸福。 2、认识并了解绘本,初步感受庆子·凯萨兹夸张、细致的绘画风格,以及充满着温馨与神秘感的创作风格。 3、认识几种动物,并知道它们生活的地方。在阅读中感受人间真情,学会感恩。 读前准备:《秋秋找妈妈》书籍、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喜欢妈妈? 2、过渡:有妈妈真好呀!可是有一只小小鸟,他没有妈妈。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很好听的图画故事书,书名叫《秋秋找妈妈》板书(学生书空课题,指名读,齐读书名)。这本书是日本的一位作家写的,她的名字叫庆子·凯萨兹。 二、读封面,激发神秘感 1、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封面,看,封面上画了些什么? 2、秋秋长得怎么样?(胖嘟嘟的脸蛋,黄色的毛,长着一对翅膀,有条纹的脚……) 3、猜一猜,秋秋正在干什么?他依偎在谁的身边?他为什么会睡得这么香甜呢?听完了故事你也许会明白的? 三、读故事,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第一部分:没有妈妈 1、师:秋秋是一只没有妈妈的小小鸟,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送词语“孤单”。贴词卡:孤单 2、现在,谁能读好这句话“秋秋是一只小小鸟,过着孤单的生活。” 3、看图提问:看看秋秋的表情,看看他的眼睛,这时他正在想些什么呢? 是呀,他好想有一个妈妈,可是谁能做他的妈妈呢?我们就和他一起出发去找妈妈吧。 第二部分:寻找妈妈 1、看图,秋秋来到了什么地方,遇到的是谁? 师讲故事:秋秋第一个遇到的是长颈鹿太太,“噢,长劲鹿太太!”他大声说:“你身上的黄颜色跟我一样!你是我的妈妈吗?” ①师:秋秋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他是怎样跟长颈鹿太太打招呼的呢? 师:让我们学着秋秋的样子来跟长颈鹿太太大声打招呼吧! ②秋秋为什么会觉得长颈鹿太太是他的妈妈呢?让我们一起当秋秋问一问长颈鹿太太。 ③长劲鹿是他的妈妈吗?为什么? 师:小朋友真聪明,长劲鹿太太叹了一口气,说“真对不起,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一对翅膀呀。” ④分男女生演读对话。 2、秋秋找到妈妈了吗?可是秋秋并不灰心,他继续往前走,接下来,秋秋来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了谁? ①秋秋为了找到妈妈不远千里,来到了寒冷的南极,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画面,秋秋和企鹅太太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噢,________!”“大声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秋秋究竟是怎么说的呢?请小朋友读一读。 ③现在,我就是企鹅太太,谁愿意当秋秋来对我说一说。

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扩充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主要内容概括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 ?小学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方法 ?概括短文主要内容方法 ?申论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方法 ?概括段落主要内容方法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34455638.html,/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理解课文内容

突出主体自主参与体验成功 ——《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第21课 课前透视: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特点及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语言通俗、明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在科学课及课外科普读物中对太阳等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会产生兴趣,教学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对太阳的认识,教学时在读中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信息资料: 1、自制生字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名著阅读教学教案

名著阅读教学教案 学情分析经过接近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大多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知识内容与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教与学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这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或引读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5、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准备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 2.生方面:预习,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书,了解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思路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音乐导入:(课件)音乐《朝花夕拾》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二、考纲解读 新考纲要求:(课件) 1.了解课文与推荐名著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2.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 3.欣赏推荐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4.阐述个人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三、走近作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代表发言)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先让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归纳) 四、深入文本,了解背景(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