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特征

竞技体育的特征
竞技体育的特征

竞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现象.以竞技体育文化为内核的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一般体育文化的范畴,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更说明了竞技体育文化的特殊性.竞技体育文化的特征表现在活动主体、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形成过程中的多样性、互动性、规则性、渐进性、选择性和功利性等几个方面.

竞技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对活动方式的选择产生作用.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是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因为活动目的与内容的不同,活动主体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运动员是以一种专门的过程即运动训练和竞赛来实现的,而普通民众则是一种自发基础上的组织来实现的.

竞技体育文化的互动性: 文化是一种集合.体育文化中,首先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然后才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过程中的行为意识、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积淀.这种积淀只有在活动的主体,即人与人在特定条件下的互动中才可以实现.

竞技体育文化的规则性: 主体的规则性表现了一方面自身制定规则,同时又接受规则的制约.不同的活动主体在参与到体育之前就必须接受一定的制约. 这是物对人的制约,也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

竞技体育文化的渐进性: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是不同的.作为体育文化,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体育文化的渐进性.活动主体的渐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主体实施体育后在身心发展方面的渐进,二是主体在实施体育后所形成的不同层次主体.

竞技体育文化的选择性:活动主体的选择性实际上是人与体育活动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社会角色从事体育活动有其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活动内容对不同角色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社会角色之间相关性所决定的

竞技体育文化的功利性:体育文化的功利性是促进体育活动主体向自然、自我挑战的源泉之一, 运动员的功利首先是自身价值的社会认可,然后是生存手段,即谋生的工具.

多样性,互动性,渐进性,选择性和功利性作为竞技体育文化形态的特征,虽然不能够概全,却为解读体育文化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是为了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校园足球文化,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是发展中国足球的特色之路。青少年球员的训练效果决定着其成年后竞技能力,青少年在先进和落后的训练理念指导下进行训练,最后形成的竞技能力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同时在落后训练理念指导下的青少年球员,成年后的比赛理念也必是一种落后的理念。这些球员退役后执教,又沿袭落后的训练理念去指导下一代年轻球员,球员的竞技水平不可能得到提高,这样的球员永远也不可能战胜那些在先进训练理念指导下成长的球员。

所以建立完善系统的校园足球训练理念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足球运动是目前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故有世界第一大运动的美称!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对学校教育工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足球运动过程需要进行各种加速跑、急停、跳跃、变向跑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适宜的运动刺激,促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五大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中学生每天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比较大,如果在课余时间参加足球运动,既可以转移注意力,又能提高学习的兴奋点。同时通过足球运动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他们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进行足球活动和比赛时,学生顽强的拼抢、积极的跑动可以磨练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惧失败,坚忍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 3.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体育比赛的魅力在于表现人的勇敢、果断、不断攀登人体极限的高峰。在于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足球比赛需要发挥团队的最大能量与对手对抗,要获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参与者在长期比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会养成与队友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习惯,同时认识到团队、集体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礼仪礼貌,构建和谐校园

在足球比赛及各项足球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要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在各种身体接触中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道歉、学会帮扶等;在足球活动中还能学会互相交流、团结友好,学会文明观球、文明助威等。是礼仪礼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其特点表现为好胜、自我表现欲强。在自我表现欲的驱使下,他们渴望获得更大的空间来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校园足球运动可以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技战术,不断体验成功的感觉,促进自信心的不断提高。 6.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足球活动是班集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互助训练、球员的选拨、拉拉队的组建都凝聚着班级团队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班级文化的具体体现,良好的班级足球文化,能有效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7.德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并促进着德育工作的开展

足球活动是一个融合着各种游戏规则的行为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应急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处理与本方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处理与对方队员的肢体碰撞后相互的尊

重、保持与裁判良好的沟通等,这些活动过程都在践行着优秀的品德,所以校园足球是德育的践行活动,同样重要的促进着德育工作的开展。

8.为国家足球战略培养后备人才

校园足球,将有力的提高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增加我国的足球人口,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姓名: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谢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 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谢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 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 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 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 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 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 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 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 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 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 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 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 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 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 育的发展; 1928— 1937 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 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 1956 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范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 1956— 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 1966— 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 1976— 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 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 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 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 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 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 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 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 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 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体育运动的特点

体育运动的特点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中国体育运动的特点 中国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一支艳丽的奇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且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注重“礼”,后来又被广泛应用于战争,最后与西方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融实用性、技巧性强、擅长个人战和保健特色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1、中国的体育运动脱胎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早期,人类为抵御猛兽的袭击而发明了弓箭,后来他们发现射杀的动物可以作为食物来满足日常所需,因此,射箭便在生产实践中保留并不断发展起来。由于各诸侯国分裂割据,常年征战,为了适应战争需要,那些能全面培养、锻炼人的力量、耐力、速度及灵活性的项目被用作一种实用手段而引进练兵的活动中,如武术,马术、田径和射箭等。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体育项目开始出现商业性和娱乐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娱乐生活中,如武术表演、赛马、蹴鞠等,官府和商人利用这些娱乐项目来敛财的同时,也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2、中国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非力量型技巧,准确说就是要求项目具有技巧性,但这种技巧性对力量要求不大。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至今,新中国的奥运代表团已经参加了八届奥运会,共获得201块金牌。从金牌的分布可以确定中国的六大传统优势项目,分别是跳水金牌33枚、举重29枚、体操26枚、乒乓球24枚、射击21枚和羽毛球16枚。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六大优势项目中除举重外都是比较注重技巧性的,但举重也是有技巧的,只不过更偏向于力量型。中国体育的另一特点是擅长非集体项目。这可能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有关,因为场地有限,所以即这种参与人数人少且对场地面积没有很大要求的室内活动就比较发达。而像足球、篮球、排球、曲棍球这类需要大型运动场地的项目在我国则比较落后。在所有的201块奥运金牌中,只有女排在1984年和2004年夺得的两块金牌是真正的集体项目,其他金牌中除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有双打项目外大部分为单人项目。 3、中国的体育运动与中国人所接受的社会文化教育也有关。中国自古以来都自诩礼仪之邦,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礼”,中国人的性格里面的那种温和、谦逊的态度使得中国人不喜欢粗鲁、野蛮的行为和运动。因此,中国人的更偏爱轻松休闲的运动,如体操,乒乓球,围棋和象棋等。这类运动不像足球、篮球

竞技体育文化与鉴赏

竞技体育文化与鉴赏之 篮球竞技与鉴赏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电商14-3班 姓名:刘刚 学号:09143782

一、起源及其简介 (3) 发展 (3) 球员简介 (4) 二、篮球战术 (5) 进攻战术 (5) 防守战术 (5) 三、打篮球的好处 (6) 增强心脏功能: (6) 提高身体素质: (6)

一、起源及其简介 从1891年加拿大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篮球,距今仅仅过去一百二十多年,然而这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间,篮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与足球几乎并驾齐驱的运动项目,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 篮球比赛一般分四节,每节各10分钟,NBA与CBA为12分钟(NBA全明星新秀赛和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为每节20分钟,共2节),每节之间休息5分钟,NBA 为130秒,中场休息10 分钟,NBA为15分钟,另在NBA中在第4节和任何加时赛之间休息100秒。比赛结束两队积分相同时,则举行延长赛 5 分钟,若 5 分钟后比分仍相同,则再次进行 5 分钟延长赛,直至比出胜负为止。比赛中上场的队员可分为五个位置,分别是: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和中锋。 发展 1891年12月初,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为了解决冬季室外寒冷,橄榄球、棒球无法正常开展而借鉴了篮网球的规则发明了篮球。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19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不断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除了对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有所涉猎外,欣赏一场好的篮球比赛,对篮球比赛规则的谙熟是重要的先决条件。鉴于比赛规则过于繁冗,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具体见于网络、书籍等。仅仅做到将规则烂熟于胸,只是能够保证能够看懂篮球比赛,要想真正去欣赏比赛,融入比赛,我们所说的“球感”就非常重要。所谓“球感”,就是指对比赛进程的把握,对场上战况的认知,对不同球员的理解和对双方攻守的评价。大多数人看篮球都是由自己喜欢追捧的球星引发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不同的球星拥有不同的素质和技巧,在场上的位置不同,打法多样,观赏性往往比较强。像为国人熟知的已退役球员姚明,其本身是一个标准的中锋,三秒区内才是他的天下,凭高度吃饭。而在其在火箭奋斗时常常与之对位的前爵士中锋布泽尔却是一个非典型型中锋,不但能肆虐对手三秒区,也能有三分线外的神来之笔。NBA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球星大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比如科比的后仰,麦迪的干拔,诺维斯基的单足后仰,詹姆斯的霸道上篮,韦德的迷踪步,罗斯的恐怖滞空,格里芬的暴扣,隆多的诡异传球等等。而诸如“飞人”乔丹的后仰跳投和漂移,“大梦”奥拉朱旺的梦幻舞步,“天勾”贾巴尔的勾手这些堪比教科书式的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动作,也在一代又一代新生球星的模仿与发展下发扬光大。说到球星,不得不提的是,不同球员在场上司职不同,自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 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次,为了使运动员能承受体育竞赛时的极限运动负荷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以及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训练要求、内容、

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

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 1.运动成绩的产生包括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 2.运动竞赛是由竞技者、竞技目标、竞技场、竞技规则、竞技裁判五个要素构成。 3.组织管理工作包括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组织编排和组织竞赛四个方面。 4.运动竞赛的特征:竞赛目标的竞争性、竞赛目的的综合性、竞赛对抗的激烈性、运动竞赛结果的不确 定性、竞赛结果的可比较性。 5.运动竞赛的价值:竞技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生活价值。 6.运动竞赛规则的基本功能:制约功能、协调功能、促进功能. 7.运动竞赛项目的分类:测量类竞赛项目、评分类竞赛项目、命中类竞赛项目、制胜类竞赛项目和得分 类竞赛项目。 8.运动竞赛方法的特征:公正性、合理性、效益性。 9.竞赛项目可以分为竞争性体育竞赛和对抗性体育竞赛。 10.竞赛性竞赛的竞赛方法:同行赛、间行赛、并逐赛、轮次赛、多轮赛、遴选赛、争先赛、梯级赛、淘 汰赛、循环赛及上述方法的结合。 11.对抗性竞赛的竞赛方法:单循环赛、双循环赛、多循环赛、单淘汰赛、双败淘汰赛、复活赛、佩奇赛、 得分赛、扩展赛、瑞士赛即上述方法的结合。 12.循环赛包括单循环赛、双循环赛、分组循环赛和积分循环赛 13.单循环赛场数和轮数的计算:(Y=轮数X=场数N=参赛者数) (1).当参赛者是双数时:比赛轮数:Y=N-1 (2).当参赛者是单数时:比赛轮数:Y=N (3).比赛场数:X=N(N-1)/2 14.“贝格尔”编排法是“大数两头摆,右下角提上,逆时针旋转”。 15.单淘汰赛参赛者的号码位置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 16.轮空数= 号码位置数—实际参赛者数 17.先采用循环赛,然后采用淘汰赛是运动竞赛中最常用的一中混合赛竞赛方法。 18.运动竞赛学分类:时间竞争类项目、距离竞争类项目、重量竞争类项目、分数竞争类项目。 19.在竞争类竞赛项目中,参赛者对时空参数的争夺呈现两种不同取向:奋力夺取较大的时空参数;和竭 力争取较小值的时空参数。 20.参照系包含个体、偶体、集体、团体四种不同属性的参赛选手。 21.扩展赛制分为梯形赛制、金字塔赛制、水平轮转赛制. 22.运动竞赛:是参与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场地范围内,在裁判人员主持下,以战胜对手争夺优胜为直接目 的,以运动项目为内容,依据统一的规则要求而进行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集体之间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品质的竞技较量比赛。 23.运动竞赛方法:是指运动竞赛过程中,为合理比较参赛者的运动水平,公平排定参赛者的比赛名次所采 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24.运动竞赛规则:是运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裁判员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准则。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一)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一)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窗口,集中反映出人类社会文明和向上、健康的生活追求。从1894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到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生活观念的变化,竞技体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志,而竞技体育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由此,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竞技运动水平会更加接近,国家和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大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各国对金牌争夺更加重视,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并将奥运会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场所和窗口,树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一)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 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委会

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韩国对7个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并采取对优秀运动员的“终身津贴奖励”和免服兵役的奖励政策。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确立了自己的重点项目。这些国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二)从战略高度调整项目发展结构 加速形成优势项目群,各国均如此。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6届奥运会美国在这两2大项上获得27枚金牌,17届奥运会上获得25枚金牌,为其在奥运会上连续稳坐奖牌榜首位打下稳固的基础。俄罗斯将体操、摔跤项目作为传统强项,重点投入,并针对备战第28届奥运会重新确定13个重点项目。法国的自行车、击剑和水上项目,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项目等,甚至一些处在奥运会第二集团边缘的国家也拥有自己的优势传统强项,如古巴的拳击,韩国的射箭、跆拳道等。加拿大把奥委会的一些职能转为政府行为强化实施,并调整项目结构,形成自己优势项目的群体。 (三)优化训练方式,促进优秀选手水平的迅速提高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利大于弊

今天,我们看到举国体制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历史成就,被称为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既是振奋民族精神和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国力的客观要求。 一百年前,国人被西方列强嘲笑为“东亚病夫”,一百年后,我国在自己的首都成功举办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高水平奥运会,并且夺得奖牌榜第一的位置。这些成就从何而来的呢?可以说举国体制功不可没!可以看到,奥运赛场上,有中国体育健儿参与的项目就会吸引全国人民的关注,甚至连六七十的老太太,每当提起中国奥运,也能眉飞色舞说上几句。每当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澎湃的爱国主义就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极大的激发了海外华人华侨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在政治上,著名的“乒乓外交”,正是为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乒乓球代表队所开启,从而打开了 中美建交的大门。同时,在举国体制 的大背景下,我国成功的恢复了在国 际奥委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合法 席位,解决了台湾问题。 其次,举国体制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被很多西方国家当作“中国模式“加以研究,同时,这又是应对国际竞技体育竞争加剧的有力武器。随着 竞技体育的系统化、科学化趋势加强,竞技体育的参与人群变成了运动天才,而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后则是一支专业 化的保障队伍,统计数据表明,一个 专业体育运动员平均要10年的时间锻炼,可想,如果没有举国体制,那么 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竞技体育怎能 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怎能赶上不在 同一起跑线上的西方国家?怎能使得 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而辉煌的成 绩表明举国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必然选择,这也是 由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所决定。

竞技体育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竞技体育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1竞技体育的特点 1.1规范性每一项竞技体育项目都有相对应的竞赛规则,以此来规范 运动员的行为,要求每一个参赛的运动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如果运动 员的行为不符合规则,就会受到裁判员的判罚或终止其比赛,取消参 赛资格。竞技体育严格的规范性还体现在竞赛的组织管理方面及运动 员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等,如对裁判员的执裁资格、制裁要求、运动员 的参赛资格都有严格的规则。这些严格的规则性使竞技体育健康、持 久地发展。换句话说,没有竞赛规则竞技体育就无法进行。 1.2观赏性竞技体育激烈的竞争性,要求运动员的竞技技术接近完美,否则比赛中就难以取胜,运动员在展现新颖、难度和高度的同时凸显 了竞技体育的技艺性和观赏性。竞技体育的可观赏性高,才会赢得人 们的关注和喜欢。每一项竞技项目的参赛者,都要持续地提升运动技术,来满足人们直接或间接的感受自由、轻松和美的要求,只有这样 竞技体育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技艺性和观赏性是竞技体 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竞技体育赖以存有的社会基础。 1.3国际性竞技体育作为人类无声的语言,被用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如同科学知识一样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以共同文化形式促 进着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有着不同的政 治制度、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在竞技体育的领域中大家遵循同样 的竞赛规则,为竞技体育的良性、持久的发展共同做着努力,无论两 国有何渊源,在竞技体育中要平等、友好。人类通过竞技体育各国可 以增强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和平发展。 2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 2.1竞技体育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竞技体育是由无数次的日常训练和 一系列的竞赛活动组成的,在这些训练与竞赛中无时无刻不呈现着最 激烈、最显著、最直接的优与劣、强与弱的对抗。虽然不能说这里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地发展特征

广西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指导教师: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 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1928—1937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式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1956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1956—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1966—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式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1976—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

? ?

2000~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 现策略 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蔡睿刘大庆张英波 4.1 1979~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历程 4.1.1 迅速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自1978年至1999年底,我国选手共获得1176个世界冠军,超创世界记录770次,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已稳居亚洲首位。 1984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在前苏联、东欧及古巴等国缺赛的情况下,获得了15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第4位的较好赛绩。经历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波谷时相,在第25、26两届奥运会上皆获得16枚金牌,并连续位列排名榜第4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更进至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三位,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 可以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获得迅猛的发展,已然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4.1.2 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战略获得成功 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之后,我国竞技体育运

动的决策组织机构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势运动项目”的战略。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我国重点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研究。1980、1984、1989年分别确定了13、16、18个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在全国各省市的重点布局作出了统一规划。这一战略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功(见表1)。我国体操、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是构成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总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表1 我国参加历届奥运会获金牌项目及数量分布 项目第23届第24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合计 体操 5 1 2 1 3 12 15.0% 举重 4 0 0 2 5 11 13.8% 跳水 1 2 3 3 5 14 17.5% 乒乓球 2 3 4 4 13 16.3% 羽毛球 1 4 5 6.3% 射击 3 0 2 2 3 10 12.5% 柔道 1 1 2 4 5.0% 田径 0 1 1 1 3 3.8% 击剑 1 1 1.3% 游泳 4 1 0 5 6.3% 跆拳道 1 1 1.3% 女排 1 1 1.3% ∑ 15 5 16 16 28 80 100.0% 4.1.3 为国争光、举国体制、团结拼搏、科学训练结出丰硕成果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能够在短短20年中发展为世界竞技体育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重要的原因一是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员有着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举国体制”,支持和保证优秀选手的选拔和训练;三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拼搏;四是尊重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这是半个世纪来我国体育战线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可喜成果。4.2 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 4.2.1 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社会的“缩影”竞技运动一方面浓缩和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现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强烈。 首先,竞技运动水平的高度发达有助于社会成员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国家社会的凝聚力;同时,竞技选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以及奥林匹克的积极参与意识、敢于展示个性的意识都是当今时代所推崇倡导的理念。 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现代人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行为应是积极进取的,开放包容的,理性坚定的,同时又是个性鲜明的。竞技运动带给社会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观赏需求的满足以及民族自尊的激发,而且在更深的层面,塑造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理念。竞技运动给了我们一个积极进取的舞台,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严格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

论体育舞蹈竞技能力特征

论 体 育 舞 蹈 竞 技 能 力 特 征 姓名:柳思 学号:2009143205 专项:体育舞蹈

一.体育舞蹈简介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或“国际体育舞蹈”,也可简称为“国标”。它既是一种舞蹈,与艺术体操、冰上舞蹈、花样游泳一样,融体育、艺术于一身;又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分为两个项群,十种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和风格。 二.体育舞蹈的体能特点 1 体育舞蹈的身体形态 身体姿态的优美性。不同的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由美的事物的模样所显示出的“美”,就是形态美。形体美、姿态美是体育舞蹈的先决条件。体育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体育舞蹈美的基本特征,其美感是通过躯体反映选手所展示的形象,如手、臂、肩、胸、颈、头发、五官、臀、腿、足等,充满力量与活力的身体表现是体育舞蹈美的载体。 体育舞蹈要求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挺胸、收腹、立腰、平肩、梗头、松膝、大腿臀部夹紧上提,这种舒展挺拔、刚健优美、端庄典雅的形态,既给人以精力充沛之感,又蕴涵极大的艺术魅力。在运动中通过人体点线的配合,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以美的形体、优美的舞姿,征服观众,给人以美的享受。 体育舞蹈的身体形态美与选手健美的体质、精神面貌分不开的,如快步舞表现出的轻快活泼、敏捷、轻盈及愉快的精神面貌;探戈舞则表现了豪放、刚劲、平稳的精神面貌;伦巴舞缠绵深情,舞步婀娜多姿,充满了令人陶醉的浪漫情调。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形体美的体育舞蹈特性。 2体育舞蹈的运动机能 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代谢系统供能。从运动强度和时间来看,体育舞蹈属于以无氧系统功能为主,有氧系统功能为辅的运动项目。也就是以无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辅。因而,体育舞蹈即是以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代谢系统供能的项目。 3 体育舞蹈的健康素质 目前体育舞蹈选手的动作难度是越来越高,负荷强度是越来越大。如拉丁舞选手平均动作速度在45小节/分左右,要求选手每分钟完成一个动作,有时甚至要求完成两个以上的高难度动作,每分钟大约完成100多个动作,赛完一支舞大约需要1—1.5分钟,心率最高达210次/分。 由于国际标准舞共有十个舞种,完成比赛规定的舞种需要运动员在较长时间里(最长达5—7分钟)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没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就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比赛。生理学实验表明,“华尔兹”平均心率为136次/分;“探戈”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伦巴”平均心率为128次/分;“恰恰”平均心率为142次/分。 同时,由于体育舞蹈技术规格较高,动作复杂多变,绝大部分动作都是在全身各环节协同参与下完成,因此要求运动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听、触觉和本体感觉准确、灵敏。动作节奏、平衡、协调和空间感知能力较强。

体育竞赛管理

概述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是指体育竞赛活动系统的管理者保证体育竞赛的正常进行,实现体育竞赛的既定目标,而对体育竞赛所进行的安排、控制等过程。 实质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是在举办竞赛的整个过程中对各种与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有关的要素和资源,如:人、财、物等进行合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以求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潜力,实现体育竞赛成功的总体目标。 特点 管理系统的包容性 体育竞赛不仅只是竞技体育竞赛,而且还包括社会体育诸多形式的竞赛,体育竞赛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主要社会方面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互动之势。 管理环境的差异性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与它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所以管理的不可控制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管理因素的复杂性 从管理资源来看:它所处理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在数量、质量或流通 渠道上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从管理机制来看:既要与系统的环境紧密衔接,又要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 和稳定。 从管理的组织类型来看:既有正式组织也有大量非正式组织。 体育竞赛的分类 按项目数量分类:综合性运动会、单项运动会 按区域级别分类:奥运会和世界大赛、洲和洲际比赛、国际性比赛、全国性 比赛、地区性比赛、基层比赛 按组织形式分类:锦标赛、冠军赛、、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 等级赛、友谊赛、表演赛 国外有人把体育竞赛划分为:观众驱动型——体育比赛水平高 参与者驱动型——基层比赛

基本原则 指令性管理与指导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指令:指国家及体育组织颁发的关于体育健身活动的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等,是各个部门、行业组织必须予以执行的各项内容。 指导:指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各群众组织的体育竞赛工作,实施领导、协调、监督的职能。 指令性问题的落实需要采取指导性的方式予以结合。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管理:对体育竞赛的工作实施原则性和号召性的管理 定量管理:对体育竞赛的工作予以量化的要求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管理是推动体育竞赛工作的有力措施。 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纵向管理:按“条状”分系统管理 横向管理:体育行政部门对各部门、各行业、各体育竞赛组织的块状管理 体育竞赛管理要突破纵向即突破其过于集中于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办竞赛的弊端,开辟社会体育协会举办体育竞赛之路,横向发展形成我国体育竞赛管理的扁平结构。 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管理是实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生活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浅析当今体育竞技文化

浅析当今的竞技体育文化 【摘要】本文从竞技体育的内在结构属性、竞技体育文化和谐内涵的表现形式和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前景三方面来浅析当竞技体育文化,认为它的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外因素的整合体,具有科学和谐性规律。 【关键词】竞技体育文化因素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竞技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主体,伴随着人类社会迅速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自身整体系统的构建。它既给人类生活带来观念上的变化,推动了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又加快了国家物质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它既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又是使世界达到和平相处的有效手段。竞技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这些功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杠杆。为了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人类应积极主动去认识,理解,把握它的发展规律,这就必须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一、竞技体育文化的内在结构属性 竞技体育项目的结构都是由动作设计,规则设计,场地要求,器材规格等组成的。以这些要素为基础在竞技过程中产生了三个矛盾体,比赛结果是确定还是非确定的、竞技体育项目存不存在必胜法则、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则,器材,场

地等设计是固定的还是非固定的。这三个矛盾体决定着竞技体育文化系统的演进和发展方向。解决这三个矛盾体也就抓住了它的内在结构属性。 (一)比赛结果不具有确定性 假如比赛结果是确定的,冠军就会经常被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获得,那么其它人就失去了对该项竞技体育的兴趣和追求,导致参与该项竞技体育的人就会越少,那么这项竞技体育就可能被淘汰。正是由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使系统处在一种动态的寻求和谐的过程中,使系统在演变进化中,能找到多个关节点,使竞技体育项目有牢固的基础,在平稳中向前发展。掌握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对比赛结果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做好失败与成功的心理准备,不至于走极端。 (二)竞技体育项目不存在必胜法则 当今有的教练或运动员宣称找到了某项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这是错误的。纵观各级各类项目赛事,几乎每次都有“冷门”爆出,制胜规律本身就是客观的非固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训练方法,制胜理论也许现在可行,但以后未必可行。制胜规律只是人们理想化了的规律,静止的看待问题,在比赛中针对不同的选手,采用不同的策略,在规则变化时寻找不同的训练理论。在科技先导下开创新的训练方法,任何训练方法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且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谁适应快谁就优先胜出。掌握这一规律有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发展对策研 究 一、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竞技体育确定举国体制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暴露了举国体制的一些弊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育管理中起主导地位的行政化干预,而政治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文化的传承,以及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缺乏是竞技体育管理行政化的根源。综文献所述中国体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为多渠道的资金筹协会的实体化、改善管理队伍结构和构成与去除体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而笔者在此大胆假设,既然行政化管理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 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变更,并设立了多种与时期所对应的管理机构。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体制改革和机构的撤并不能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过程中多种机构并存的状况。我国当前管理体制虽然改变了由政府统管的局面,但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我国公益性体育发展目标影响,使得竞技体育管理带有异常明显的行政化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从前适应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就显得落后且封闭,并且显现了高度集权式管理、政治利益干预体育、

竞技体育无法社会化等弊端。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使得竞技体育管理的行政化严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导致忽略了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权。高度行政化有其自身优势,如优秀的执行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但行政化势必带来微观层面的被忽视,而本应拥有微观决策权的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等没有其独立决策的权利,这势必会影响体育管理宏观与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同时对于运动员选材、训练等都有影响。同时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很难引入外部资源,也导致了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體制发展 我国走的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一味的照搬国外的制度是不理智的,国外的管理体制有其自身先进的地方,其本身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量身定做的,而最近主流的声音都是去行政化。但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也不乏出现像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水上项目等优势项目,这说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并非一无是处,而国外的管理体制也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先进地位。应设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借鉴而并非照搬国外先进理念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才能使我国的管理体制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举国体制的优劣 举国体制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整体实力,集中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使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打开了总奖牌数异地和金牌数第二的奥运史

竞技体育发展计划-体育工作计划

竞技体育发展计划/体育工作计划 (一)“十二五”期间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备战省十四届运动会为重点,力争在省十四届运动会上运动成绩实现新突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参赛人数、成绩力争超上届。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创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后备人才基地,优化项目布局和人才结构,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竞技体育新模式。 (二)完成好“十二五”期间参加和举办重大赛事的任务。组织好20**年第七届省青运会、20**年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20**年第十四届省运会的参赛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备战工作顺利进行,努力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举办好年第十一届和20**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力争实现办赛规模和赛会成绩都有新突破。 (三)调整项目结构,优化项目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在项目设置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优势项目继续巩固和保持,使其成为争分夺牌的中坚力量;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要加大投入,促其向优势项目转化,成为争分夺牌的基础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填补空白项目,使其成为争分夺牌的新生力量。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与自身条件相符的优势项目,形成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 (四)建成完备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做好市体育运动学校下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继续保持其“国”字号的地位;在保证我市现有的两处“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顺利通过下一轮认定的基础上,力争

新增加一处省级后备人才基地;结合第十四届省运会周期,开展第二轮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业余训练基地认定工作,使基地数量从现在的20所增加到30所以上,从而建立更加完备的三级体育后备人才培训网络,推动我市的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 (五)打造一支事业心强、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教练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教练员素质。落实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加大考核力度,推动聘任上岗。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公开招聘一批优秀教练员,不断充实教练员队伍。通过聘请和引进省级、国家级高级教练,强化优势项目或开辟有潜力的新项目。调整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的奖励,保证优秀教练员队伍的稳定。 (六)狠抓赛风赛纪,净化赛场风气。进一步完善竞赛规程,建立健全体育比赛中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认定和处置机制,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好反兴奋剂工作,继续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反兴奋剂工作方针,提高抵制兴奋剂的自觉性。竞技体育发展计划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源流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存社会是历史上社会的延续.现存的文化也是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人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都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也必然具有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它是体育文化的源头,体育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相反,它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组成。由于交通较为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在其近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外受西方近代民主的熏陶,内受移民民族精神的影响,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杂交特征。所以,在其不太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较好的民族传统,这或许是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社会存在着长达数千年的高度封建专制统治,这种传统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在这种高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中,君主决定一切,拥有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利,臣民在君主面前只能绝对服从,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民主权利。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长期压制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奴性文化,使得人们的创造活力、进取精神,严重受到了束缚。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缺少民主制的历史,却有太多专制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转动,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德、礼”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民主传统产生出来的是个性、权利和自由这些特质的话,那么,专制文化遗留给今天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服从。我们今天的体育中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讲究整体和秩序,无不折射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权威和服从的传统观念,其中的整体主义尤其压抑人们个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体育为什么常常凸现这些东西的历史原因。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中西方文化各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性也形象的显示了两者的差异。源于爱琴海的古罗马、古希腊的海域文化其背景是众城邦小国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丁当时人们重视体力、技巧等在战争中实用的身体条件的观念。在中国,由于中原地域平坦广阔,江南鱼米丰富,十分适宜农业发展,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华夏民族“和”的思想内核。虽然边境有少数民族的侵袭,但中原大地大多处于和平状态。人们缺乏竞争环境,重文轻武。所以形成了以和谐养生为特色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随着美国的崛起。尤其是他们在“西部拓荒”时期形成的拓荒精神、自我价值观使西方体育文化的以极大的完善和空前的发展。中国在建国以后经过曲折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又重新用“扬弃”的态度复兴了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单就作为世界文化主体的东西方文化而言,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了解中西方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于理解中西体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三面与邻国接壤,一面临海。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无法自由通行的巨大海洋,可以说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极不便利。与西方早期文明的发展环境相比,既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在古代更多地体现出幸运的一面。从其封闭的内部看,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环境,这就促使人们只能向内陆和腹地寻求发展的空间,无需与自然做太艰苦的抗争,便可获得自足的生活,人们也希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于是,农耕便成了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长期以农业生产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