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8种心理游戏.pdf

最新8种心理游戏.pdf
最新8种心理游戏.pdf

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

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

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暖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

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

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

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

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里,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惟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

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

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

游戏里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

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

例如在白雪公主的故事里,扮演迫害者角色的是巫婆,而自雪公主代表的是牺牲者的

角色,至于白马王子、七个小矮人及森林里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则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又如在阿信的连续剧里,阿信扮演的是牺牲者的角色,她婆婆扮演的是迫害者的角色,而她先生

扮演的则是拯救者的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如果到目前为止你仍然不清楚这三种角色的差别,我再举一例,你不妨试着去觉察、

分辨一下,在下面故事中这三种角色是如何互换与轮替的——高中联考刚放榜,没有考上高中的女儿心情十分沮丧地坐在客厅里看吨视,这时候,爸爸正好下班回来,看到女儿坐在客厅。爸爸今天在公司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当他一进家门看到女儿坐在客厅,便很生气地对女儿说:“你这个该死的孩子!学校都考不上,还敢坐这里看电视,难道你不知道老子上班

赚钱有多辛苦吗?”就在这个时候,妈妈从厨房里面走出来对丈夫说:“对孩子说话不要这么大声嘛!”这时爸爸又接着说:“都是你啦!孩子今天考不上高中都是被你这个妈妈宠坏的!”接着女儿又跳出来对爸爸说:“爸爸,你不要对妈妈这么凶嘛!”然后爸爸又说:“大人说话,你插什么嘴,你给我静静地在旁边不准说话!”这时,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回爸爸说:“你吃错药了啊!从外面回来一直骂、一直骂,你心情不好也不能找我们出气呀!”事实上,当妈妈在对爸爸说这些话的时候,爸爸变成了一个牺牲者,而妈妈反而成了迫害者。,

在这个故事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心理游戏中经常会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但

其实却变成整个游戏中的迫害者。

跳出游戏陷阱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

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

游戏中走出来。

例如在上面的故事中,如果落榜的女儿能够很真实地去跟爸爸说:“爸爸,没考上高中,我心里也感到很难过,但你这样大声地对我凶,我实在很害怕……。”妈妈如果也能更进一步去倾听丈夫生气的真正原因,耐心地对他说:“我知道女儿没考上高中令你失望、难过,

但是她现在整个人已经够沮丧了,如果你还一直骂她,她只会感到更挫折而已.我看到你们这样的情形,我很心疼也很担心。我相信你是很爱你女儿的,而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你很用心

地在照顾这个家……。”就在这个时候,爸爸为这个家所付出的辛苦就真正地被倾听,被了

解了。

如果你能够在这个心理游戏中更深一层去觉察自己内在真正的感觉,并进一步将这些

感觉真诚地表达出来,这个心理游戏就真正的结束了。可惜的是,在玩心理游戏的人通常没有这种觉察、表达与倾听的能力,以致于他们总是在这三个角色里转换,非把彼此都搞得精疲力竭之后,这个游戏才肯真正落幕……。

在我们现今社会的价值观里,一般人对拯救者的观念是崇拜,对牺牲者所报持的态度

是同情,面对迫害者的感觉是憎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扮演的其实是迫害者的角色,可是我们却以其他的角色出现而不自觉。

比如当妈妈哭着跑来对你说:“唉!我好命苦呀!我这大半辈子为了养你们这几个孩子吃

了不少的苦,你们知道吗?”这个时候你妈妈虽然是以牺牲者的角色出现,但是在你心里其实已经接收到来自她那边的迫害了,虽然她接下来要对你说的话并没有说出来,但你仿佛已经听到她在默默地对你说:“你要乖乖地听妈妈的话才行,你不要再让我对你感到操心或失望了……。”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

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

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的

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的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觉察可与前面关于驱迫令、禁止令的自我剖析连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

出熟悉的剧码。

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是的……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

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就像有的学员经常对我说:“许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

离婚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监护权,

你可以循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

我的公婆和亲戚?”

如果各位仔细看看以上的对话,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协助,但是当别人真

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一直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因为在

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再举个例子:老孙与老王是十几年的好朋友,有一天老王跑去问老孙:“最近我发觉要

管理我下面那些部属实在有些困难,我真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做才好?”老孙听了就跟老王讲说:“听说有些自我成长课程真的很不错,你不妨去上上课,也许对你在公司管理部属的问

题上会有一些帮助!”接着老王又说:“可是听说上课的学费很贵!”老孙说:“那这样吧!你也可以找几位有名的教授到你们公司帮员工上一些关于人际沟通或人事管理的课,我知道有一个

教授他的课就很不错!你要不要去找他?”老王又说了:“我也听说那位教授是很不错啦!但是他讲的都是理论的课程呀!实际上的管理经验他有吗?”于是老孙又闭起眼睛开始想其他的办法……。

在以上的谈话模式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总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的人,会

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但是,在这样不断重复的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的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寻求他人协助的人,到了最后他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的经验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的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

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协助,这样的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

人出现,但是那个企图帮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戚

终止之前,两个都有很无奈、很沮丧的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游戏后得到的都是裼色点券。

第二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都是你害的”。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的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

自己搞得这么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来得更高明一点。因为在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向别人求

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的意见,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的建议去做,但是,当他失败时,他就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他意见的人身上。

在学员中就经常有人跑来对我说:“许老师,我上完成之后,开始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人说,不?,我也开始真正去向他们表达那些长期被我积压在心中的感觉和愤怒,我不

再一味地去迎合别人对我的期待和需求,但是,当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我的人际关系却变得一团糟……。”事实上,在这些言语背后真正传达出来的讯息是:“许老师,这一切都是你害的,如果我没有来上你的课,我就不会变得这么痛苦了,我恨不得马上回到我上课之前的

那个样子。”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的内心会有巨大的担心恐

惧,因此,在他的人生里,他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

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他所收集的是白色点券,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第三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拨离间”。

这是一种间接性攻击,例如:“志明我告诉你喔,舜子经常在你的背后说你这个人很不

够意思!你看他表面上好像对你不错,但事实上他心里是很讨厌你的。”就可以很清楚地在这句话里知这个人在玩的就是“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像这样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们不断地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但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心中对

那人的不满,隐藏着愤怒、不满,私底下去拉拢他所陈述的人。事实上,在对话里的那个人

他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表达的是:“志明,其实我一直都在很关心你的,而我也很想要和你

成为更亲近的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这么信任舜子,我就对你感到很担心,你知道吗?其实真正关心你的人是我而不是舜子。”

此外,在这个“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的玩法就是“放狗互斗”。比方说:有一天晚上你先生下班回家,坐在客厅里一副很挫败的样子对你说:“今天我们总经理竟然问也不问地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臭骂了一顿,我真是倒霉极了,这几年来我哪一天不是尽心尽力地在为他做事,而他竟然还这么数落我,我实在做得太不值得了。”你听完了先生的苦水后便告诉他:“你何必让自己这么委屈呢?你明天去公司和你们总经理说清楚,要他还你一个公道!”第二天,因为受到你的鼓励,先生竟真的去跟总经理说……结果他下班回家后,比昨天更像一只斗败的公鸡,就在这个时候,你很温柔地把他抱在怀里,在他耳边轻声地说:“你看看,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只有我对你最好……。”这个“放狗互斗”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所运用的伎俩就是:让他因为你的建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就在他心里十分沮丧的

时候,你又给他十足的鼓励和安慰。

其实,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的内在是很

需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很可能在他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

以致于在往后的人生里,他就会不断地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来建立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

系。

这个心理游戏对小孩子所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实在太大,我和两个女儿从不玩这种游戏。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她们之间有一些冲突或争执时,我就会要她们静静坐下来,向对方表达出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我不会因为孩子来跟我打小报告就介入其中去处理她们之间

的问题。所以,如果父母在你童年时期就很鼓励你打小报告,在你的人生里你就可能会很喜欢玩这个心理游戏。

你记不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有许多小学老师便很鼓励同学们打小报告,担任风纪股长

的人要在每一堂课里登记讲话同学的名单,然后秘密地报告老师来处理。所以,事实上你早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玩这种“谍对谍”的游戏了。

这个游戏也是在收集白色点券,表白我是好的,我是无辜的。

第四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终于给我逮到了”

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一般来讲他童年时期的愤怒受到压抑、否定。在他的价值观

和心理深处.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会很害怕自己对别人的攻击性、

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有冲突。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通常在童年时期,父母亲之间常有争执和冲突,而这样长期不断的争吵使他十分恐惧、害怕,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自己长大时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样,因为愤怒的情绪对他的生命而言,曾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经验。所以他通常会累积发生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表达出来的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爆发出来。

在这个心理游戏中,整个过程就像是在打拳击赛一般,刚开始时,他会运用许多策略

和战术,等到确认对方已经被逼到墙角,没有任何地方可逃的时候他才出拳。通常这种心理游戏都玩得很狠,非得等到对方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的时候,只出一拳就要把对方打死或打倒,就好比某些公司的老板经常对他的员工说:“你还记得刚进公司时我是怎么对待你的?我是那么地信任你,而去年你负责的部门让公司亏损了五六百万,那个时候我有没有对你怎

么样?我还不是依然对你很信任,年底时照样给你加薪,结果今年你又给我捅出一大堆纰漏

来,到最后还不是我帮你收的尾,而你现在面对工作竟然还是这副德行,我再也没有办法忍受下去了,你给我走吧!”

事实上,这个“让我逮到了”的心理游戏也经常出现在男女朋友的亲密关系之间。一些

恋爱中的人经常会因为情感中的某些挫折而跟另一半说:“你知道吗?和你在一起的这几年我对你那么用心,那么付出,结果你一天到晚在外面给我处处留情、拈花惹草,算了,我已经

不想再努力,让我们分手吧!”也有些人在婚姻中百般忍耐,在过程中先累积红色愤怒的点券,最后要的是白色正义与无辜的点券。

当男女朋友处在很好的状况时.通常会让你忽略很多真正想要向对方表达的情绪或不

满,因为你害怕生气或愤怒会破坏你与伴侣之间和谐的关系,所以你一定要确保自己绝对安

全了才愿意出拳,因为你必须采集到足够的证据和足够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愤怒,因此,这是在男女关系中特别会玩的一种心理游戏,而且通常玩这个心理游戏所花的时间都很久。

第五个心理游戏是“官兵捉强盗”。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时,心中隐约知道别人不认同,你明明知道自己

做某些事情会让身边那些爱你、关心你的人失望、伤心,可是你仍然会忍不住偷偷地做。你

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把这件事隐藏得很好,但是,因为你这个强盗或小偷并非专业,所以你总是会留下些蛛丝马迹被身边的人发现。

在这个“官兵捉强盗”的心理游戏中,因为我们隐藏的技术并不是一流的,所以当我们

终于被身边心爱的人逮到的时候,会纵容自己童年时的感觉再度浮现,并陷入强烈的自责、

悔恨或是“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中而无法自拔。很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一再打破承诺、自责不已。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经常在玩这个心理游戏,可以试着回想小时候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对

待过你,他们是否时常对你说:“你看看!爸爸、妈妈这么爱你,这么关心你,可是你却总是

让我们失望。”当我仔细去回溯自己的童年,我发现其实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在玩

这个心理游戏了。我记得那个时候的我非常喜欢看漫画,可是我祖母又不让我看,所以我看漫画时总是在外面放了一本国语课本,小心翼翼地以免被祖母抓到,但却常常因为看得太入迷而被逮到。

就像我小时候的例子一般,当孩子很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内在的需求却遭到父母的禁止

时,他会开始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他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却被父母发现时,

父母又让他觉得他这样的作为是很不对的,于是,当他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或待人处事中

就经常会出现“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这样的念头。这个游戏中的“强盗”会召集很多黑色自责的点券,有“官兵”则不断累积红色愤怒及白色正义的点券。

凡是心理游戏最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将全部的责任都往自己身

上揽:“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另外一种则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别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而事实上,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需求,才是惟一能终止这

个心理游戏的方法。

第六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雾”。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而用一些肢体语言或双重讯息向对方

传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例如有位先生晚上应酬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当他回到家里时,

为了怕吵醒太太,便蹑手蹑脚、偷偷摸摸地走进了大门,这时竟然发现太太正坐在沙发上眼

露凶光在瞪着他。其实在这个时候,这个“挑雾”的心理游戏就已经开始上演了。

后来,这位先生进了房间看见床上摆了两条棉被,先生因为知道自己晚回家使太太非

常不高兴,所以也就默不作声地接受了太太无言的抗议。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这位太太还是一如往常地到厨房准备早餐,她端了一盘早餐过来并很用力地放在先生桌前,这时先生仍不敢多说什么。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这对夫妻之间的冷战仍继续进行着,直到先生终于受不

了太太这般无言的挑雾而大声地说:“你到底要怎么样嘛!我都已经对你低声下气了,你还不高兴。”这时太太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挑雾终于达到目的,非等到两个人开始冲突,这个心

理游戏不会落幕。

直到最后,这位太太终于可以证明:“先生之前对我的温柔体贴都是假的,他不是真

正的爱我。”当然,这个“你不是真正的爱我”更深一层的声音是:“我是不值得被真心对待的。”“我真是一个命苦的人,没有人会真心对待我。”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互

动中所存放于内心的感觉,事实上,我们早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人生决断了。

这位充满自怜心态的太太是在生活事件与婚姻关系中,不断累积白色代表无辜与正义的点

券。

第七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法庭”。

当冲突或挑战的游戏开始时,有时候会发展成第七个“法庭”的心理游戏,游戏中的主角会试图去技一个类似法官的人来评判,在这个游戏中究竟谁对谁错。当然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自以为很公平、公正的人特别容易上钩。在这个“法庭”的心理游戏中,有些时候当事

人双方的“辩护律师”会同时出现,而如果再玩得大一点,甚至双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陪审团”呢!

之所以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当事者希望透过权威者或更多人的力量

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他认为自己本身并不足以表达内在那股受委屈或不舒服的感受,所以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每当他一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或争执的时候,他总是需要借由更多人的力量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这个游戏最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证明:“我没有错,一切都是由你造成的。”

当然,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人,他的父母或老师在他童年生活发生的许多事件里,一

定经常扮演着法官和法庭的角色,很快就介入孩子与孩子之间或与他人之间的争执,于是他们习惯找寻更强的力量,找权威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为国小一年级到国中三年级小朋友所举办的“小赖虎夏令营”中,就针对这个部分为小朋友设计了一个开庭的游戏。在短短几天的相处过程中,我们会要求那些彼此曾经发生冲突或争执的小朋友自己站到

台上来,公开地把被告找出来,然后他们彼此都可以很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情绪

和不满。在这个夏令营中,我们协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经由向老师告状或是由老师出面来帮他们解决彼此间的冲突。

有时带领团体课程,现场有人迟到了,就会有人挺身而出,表示心中的不满意,但大

多数人会说:你迟到了,耽误了“我们”的时间,“我们”很不高兴,企图用团体的压力来抗议。我往往会告诉发言者,你只要用我即可,因为这是你的感觉,并不见得代表其他人共同的感觉;其实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有权利表达个人的愤怒。有些人童年时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落,没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习惯找一些权威者来撑腰,长大就常玩法庭的心理游戏。

第八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捕熊者”。

在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中,因为熊是一个庞大、具危险性的动物,所以猎人如果

只是用猎枪捕杀,很可能一枪打不死,而熊在受伤以后兽性大发,反而使捕熊者的生命更加危险。因此,捕熊者在要捕熊之前必须设下许多陷阱,猎人会在熊必经的道路上挖一个大洞,在洞里面放个竹架和熊所爱吃的食物,然后再把泥土恢复原状。当熊肚子饿时一闻到食物的

味道会马上跑过来,接着便噗通一声掉下去,就在这个时候猎人出现了,他一面听着熊发出哀号、痛苦的声音,一面开枪将落入陷阱中的熊打死,这就是“捕熊者”心理游戏的玩法。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总是对他表现得温柔体贴,每次约会

时你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现在他面前,让你的男朋友感觉他只要娶了你,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男人。可是在结婚了以后,你对他说话不再轻声细语,晚上睡觉时不再打扮得整整齐齐,这时你老公就像捕熊者游戏中那只被捕获的熊一样发出哀号。而事实上,许多在恋爱中的男生也一样,他们往往对自己正在追求的女友表现出随叫随到的骑士精神,让对方深深感觉只要你愿意嫁给我,我一定会让你幸福、安全,而且我还会带你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你会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到处都在玩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而通常会玩这个游

戏的人,在小的时候父母只允许他表现出好的一面,对于不好的部分都一律否定。当他长大之后,会觉得只要一表现出负面的自己就不会被爱、被喜欢,会很敏感地察觉到别人对他的

期待和需求,而不允许自己真实的情绪或情感流露出来。

当然被捕的熊是很可怜的,常会自责自己愚蠢,自怜自艾外加对猎人的愤怒。而这个

猎人是很深沉的,对自我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低落,他不敢直接表达真实自我。

真实的的亲密关系

要拥有真实的亲密关系;有几个努力方向,首先要有非常强的“察觉力”,其中有洞悉与苏醒之分。洞悉是用头脑观照到自己生命里情绪的需要及种种变化,苏醒是指内在孩童整个被唤醒,你完全呈现当时那个情绪、那个需求。亲密关系是心跟心的交汇,所以你必须先

掌握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目前心里的感觉与需求,才能进一步体会他人的心;接下来是“表达与展现”,因时、因地、因人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光是察觉与表达只有单向的呼

叫,还必须加上“倾听、同理”。从头脑的理解到深层的同理有0到100的层级之分,全然感受到对方的感觉.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完全没有界限地去感受对方,是非常高的亲密境界;此外还要再加上“信赖”,两者之间如果没有信赖为根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效,面对相处愈久、成见愈深的关系,若想加以改善,必先有心理准备,非一朝一夕可见功效,在真实生活

中实行起来的困难度是很高的。

以上察觉、表达、同理与信赖这四种是亲密关系的能力,但这些能力不是任何一个人

可以教导你的,如同生命的品质不是“做”出来的,像一朵花在自然的时刻盛开,是一种达成,在此惟有点点滴滴的努力、培养、锻炼、修行,所以其实亲密的能力追根究底只有一种——“察觉”,这也正是佛教教导的真义:学习与察觉。

一个能充分表达的人必是一个能充分察觉的人,察觉的速度够快、够宽广、够深,表

达就愈完整。例如今天有一个人批判我,我开始察觉,然后把发生的事件清楚说出,“你今天这样批判我,我觉得很生气”,继续察觉,“我觉得生气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这么久的朋友竟

然会造成误解,我很惊讶”。察觉到自己很震惊,一下子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接下来又察觉

到“我觉得很害怕,连你都误解我了,不知周遭人如何看待我?”之后又表示难过、委屈,“我对这份关系如此重视,如此努力、付出,结局是如此令我难过”,接下来又察觉内在那份渴

望与重视,所以才那么努力维持这份关系,“于是我感到很大的挫败感”。

只要努力地去察觉,有愈深、愈强、愈快速的体悟,表达的能力也愈强;而苏醒能力

愈强,展现能力也愈好。因为对内在孩童的感受愈来愈清楚,倾听与慈悲的能力也自然愈强,能够用心去了解别人,而不是停留在头脑的层面。

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生命的经验去了解别人、了解自己,所以你所经验到的生命境界愈

深、愈广,对他人的同理也愈深、愈广,无怪乎佛陀的修行在看尽人间生老病死,透过人间

所有苦痛,逐渐理解生命所有现象,对人性与生命存在有全然的信赖,不再试图有任何的改变与操控,不再以为一粒种予一定要掉在丰沃的土壤里,有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分与辛勤的园丁,栽培到它硕果累累才称之为美。一粒种子即使掉落在贪瘠的土堆里,从石缝中挣扎长出几片枯黄的叶片,无法开花结果,你也能看到它的美,它成长过程的生命力,这就是对生命、对存在的信赖,对宇宙、对老天的信赖。所以只要具备察觉、表现、同理与信赖这四

种能力,就有心灵与心灵交汇的能力,有亲密关系的能力,我们都在这过程中逐渐培养,逐

渐学习。

再次强调能力无法模仿而来,例如学走钢索要在绳索上学习,学开车要在车上学,而

学习察觉,就要在察觉中学习。所以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许多无聊的时刻都可以用来察觉。这一章的心理游戏可以提供你们一些察觉的蓝本,试着去察觉在你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常使用哪些游戏去操控,先有这些觉察,才能看到进一步的改变,这是生命重塑的历程。

8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许宜铭《重塑心灵》一书中的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10个经典课堂心理小游戏

无论是学习还是会议,间或安排穿插一些心理游戏内容,对于氛围和情绪的调节,是很有必要和用处的,能起到放松精神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同时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信任和愉悦的亲近关系,对于教学来说,掌握得法的话,这些小游戏的配合使用,确不失为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一下是我在教学中常常会使用到的几个经典小游戏,简短精炼,用时不多,根据自己的状态和方法加以灵活运用,收效不错,供参考。 1、“有错你就说”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并排站成两列,用手搭前者的后肩。用数字代替方向(如1代表向左,2代表向右,3代表向前,4代表向后),由主持人喊口令并监督队伍行进情况,犯错的同学需主动举手示意,并大声对组员说声:“对不起,我错了!” 【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方位辨别能力,与此同时让大家敢于面对错误并及时承认错误。 2、“传递呼啦圈”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圈内放入一个呼啦圈,由主持人宣布开始计时,看两个小组顺时针传递速度的快慢,一般记为三圈一轮且中途不允许把手放开。(快的一组即为胜者,落后的依旧要给予惩罚) 【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游戏规则】7或8个人一组(通过分发扑克牌随机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出自己的组长,然后顺时针依次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家乡、性格、

爱好),最后由组长来总结发言并介绍自己小组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看哪个小组组长介绍得生动有特色,能让大家都记住他们的组员) 【游戏意义】让大家对彼此有一份最基本的了解。 4、“大风吹,吹大风”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内开始喊口令:“大风吹,吹大风,吹穿白色衣服的……”,其他同学围着主持人转动,一旦听到吹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就得立马反应过来,然后进行位置互换。(重复或者站错的都将受到惩罚,要当场表演节目) 【游戏意义】一是考验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二是考查换位双方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5、“情有千千结”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主持人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主持人会叫停,大家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考察部分同学具有的组织领导能力。 6、“找零钱” 【游戏规则】男生代表1元钱,女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有些心理游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 知的。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 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 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 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 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 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 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 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 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 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 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 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 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受害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 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八种著名地心理游戏(参见许宜铭《重塑心灵》一书)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地互动,也是身为大人地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地,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地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地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地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地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地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地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地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地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地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地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地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地,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地爱我.”小时候对自己地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地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地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地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地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地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地《自我对话地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地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地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地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地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地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地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地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地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地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地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地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地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地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地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地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地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地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地角色在迫害你身边地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地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地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地觉察可与之前驱迫令、禁止令地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地剧码. 是地……可是 第一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就是“是地……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地

8种心理游戏

8种心理游戏 累积情绪点券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得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得点券;黑色就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就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得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得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就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得原始创伤里,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得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就是可怜得,她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得爱我。”小时候对自己得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惟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得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得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得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得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得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 卡普曼在美国就是一位非常著名得心理学博士,她在多年得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得心理游戏里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得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您仔细回想过去您曾读过或瞧过得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得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 例如在白雪公主得故事里,扮演迫害者角色得就是巫婆,而自雪公主代表得就是牺牲者得角色,至于白马王子、七个小矮人及森林里那些可爱得小动物则扮演着拯救者得角色。又如在阿信得连续剧里,阿信扮演得就是牺牲者得角色,她婆婆扮演得就是迫害者得角色,而她 先生扮演得则就是拯救者得角色、几乎所有得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得情节,其实,那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如果到目前为止您仍然不清楚这三种角色得差别,我再举一例,您不妨试着去觉察、分辨一下,在下面故事中这三种角色就是如何互换与轮替得——高中联考刚放榜,没有考上高中得女儿心情十分沮丧地坐在客厅里瞧吨视,这时候,爸爸

团体心理活动游戏大集合之趣味热身活动

团体心理活动游戏大集合之趣味热身活动(25个) 和谐人生发表于 2006-12-12 16:09:00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是团体心理活动课。在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的情况下,许多的心理老师感到备课十分的吃力。现在将团体心理活动分次上传。希望能对老师有所帮助。 11-25(趣味热身游戏) 1团体游戏--透支(无能为力) 时间:2~5分钟 人数:不限 道具:一段直径12毫米的绳子。 概述:这是一个适合在培训之初开展的有趣游戏。 目的:说明即使优秀的人也会在一些游戏中失败。 准备: 步骤:1.把绳子拉直后放在地上。 2.让队员们在距绳子30厘米处站立。 3.让他们下蹲,双手分别紧握脚后跟。 4.他们的任务是跳跃通过绳子。而手脚不能松开。如果有人完成这个动作,将赢得一张新版lO元纸币。他们只能向前跳跃,不能滚动或者倒下,同时双手紧握双脚,不能放松。 5.所有人都放弃后,告诉大家在团体活动中,有时可能根本不能“赢”。成功和失败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参与学到东西。对于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有些的确无法办到,但有些却也未必。总之,大家重在参与,乐在其中。 讨论问题示例:1、这个动作有可能完成吗? 2、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将该游戏和我们将要开展的培训联系起来? 2生死与共 规则 1.主持人挑选6对选手上台(1男1女为1对,男强壮,女瘦小),助手在每对选手面前的地上铺开1大张报纸。 2.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告知最后从报纸上站不住的一对选手即为第一,并与助手示范一次 3.各对选手站到报纸上,主持人计时,数10下,坚持不住者淘汰 4.助手把进入第二轮的各对选手面前的报纸撕掉一半,选手站上去,主持人计时,数10下,坚持不住者淘汰 5.助手把进入第三轮的各对选手面前的报纸再撕掉一半,选手站上去,主持人计时,数10下,坚持不住者淘汰,依此进行,直至产生最后一对坚持住的选手 6.主持人宣布获胜者,请领导颁奖 3穿越生死线 规则 1、主持人请3名选手上台,助手在4米外拉起一根离地1米的绳子

最受欢迎的十款心理游戏

最受欢迎的十款心理游戏【据说可以提高人的心理能力】来源:陈晨的日志 心理游戏,是指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去挖掘人的心理特质,提高人的心理能力的游戏。 在市场上的心理游戏并不多,随着蓝心网对心理游戏的关注和开发,09年心理游戏的概念渐渐地深入人心。 下面我们来介绍10款再09年最受网友欢迎的网页心理游戏【点击图片可直接进入游戏】: 第一款:敏捷度测试 这款游戏是通过抓拍飞行的超人来考察你的敏捷度。游戏的画面很价值,现场感很强, 喜欢摄影的朋友应该多玩下这游戏,可以提高你抓拍能力。

试拿稳你的相机,执行拍超人任务吧!PS:键盘“+ -”键可伸缩镜头。【进入游戏】 第二款:超可爱的策略游戏——《一个也不能少》 一群调皮的小孩很有爱的跑过来,蹲下,你现在就是要想办法哄他们全部站起来! 游戏很考验你的策略和布局,哪个先起哪个后起对游戏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当然是越少步骤完成最好了。

其实,这游戏挺难的!【进入游戏】 第三款:空间知觉能力测试 这游戏曾经在魔兽论坛很火爆的小游戏,考验的是你对空间、方位、大小、长短的知觉,相信理科出身的朋友,在这款游戏上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按要求完成空间几何任务,鼠标移动十字框到准确位置。最后得分越高说明空间知觉能力越强!【进入游戏】 第四款大脑年龄测试 这款游戏是通过考察人的的瞬间记忆能力,来判断大脑的年轻水平,得出的结果当然是越年轻越好! 如果你测试出的大脑年龄高于你真实年龄,那你真的应该多来蓝心玩玩心理游戏了! 游戏操作很简单,开始测试你的大脑年龄吧!【进入游戏】 第五款:反应速度测试—扎绵羊游戏

这个游戏是考察人的反应时,你反应时越小,反应速度也就越敏捷。 CS高手可以多玩下这游戏! 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看到绵羊跑出去的一瞬间按飞镖即可。【进入游戏】第六款:探索能力测试 这款游戏类似于密室游戏,但无论从画面还是娱乐性,都远远超出一般的密室游戏。它很好地考察了你的发现探索能力,当然,如果它也需要你的耐心,发现有时候是需要时间的。

做销售的八种人际心理游戏

八种人际间的心理游戏 传统销售一向被视为一项“推”“拉”游戏。销售人员试图说服对家--客户接受某个自己认为很“对”的观点、商品、价格…… 这个披荆斩棘的艰辛过程中,销售人员必须要面对各种销售人员和客户所扮演的角色的挑战、抗拒、异议。甚至在销售后,客户还可能会对销售人员提出:都是你,是你把这么糟糕的商品卖给我了、你的价格太贵了、你们的售后网点不够多,你们保修的时间比其他家要短……销售似乎成了一条充满挫折感与无力感的路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成功销售,前提是设身处地地知道客户在想什么。让销售人员变换角色来想想:他们在作为客户购买过程中是不是存在一些明显出人意料的“惊喜”?对方的销售人员或流程是如何创造这些“惊喜”的? 销售的过程就是销售人员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的过程。从来都不存在单纯地销售商品这种说法。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上,客户首先接触的是销售人员。往往客户在接受了销售人员这个人的前提下,才会进一步对他们所销售的商品感兴趣。 销售人员怎样才能获得真正有力量的影响力吗?销售人员如何保持对客户真实购买意向的清醒认知?销售人员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客户的购买判断做出影响,并对最后的销售成果负起责任? 销售人员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以及有能力完整地意识到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我们是如何被他人施以影响的,将帮助我们摆脱刻板的机器人般的生涯。它将支持我们从应激型走向回应型,它将在我们接受外界刺激与做出反映之间加入一个深刻的自我觉察地带,而非跟随集体无意识地玩着一出又一出的心理游戏。 什么是心理游戏?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360docs.net/doc/e36451293.html, 尽管心理沟通师们对于心理游戏的定义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然而,在此,让我们含用心理沟通师艾柏恩(EricBerne)晚年的定义。他认为:心理游戏是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但包含着许多双重的、暧昧的讯息。它导向一些可预期的结局。所谓暧昧是指表面是一回事,内在又是另一回事,是双重的、含混的意思。所有的心理游戏都含有操纵性,有意无意的将想表达之本意隐藏起来。 请注意:当你发现你或者你身边的某个人在传递着某种不一致、多重、矛盾的信息时,那么就可能是撒下一个“饵”。如果有人吞下了这个“饵”,那么一场心理游戏就正式粉墨登场

八个有助于自我剖析的心理游戏

八个有助于自我剖析的心理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妇科医院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肛肠科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自觉。

八种著名心理游戏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 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 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 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 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 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 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

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 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 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所以当 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 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 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的 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 么玩、跟谁玩,玩的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的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觉察可与之前驱迫令、禁止 令的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 的剧码。

团队心理游戏大全

团队心理游戏大全 无敌风火轮 一、项目类型:团队协作竞技型 二、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三、场地要求:一片空旷的大场地 四、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五、详细游戏玩法:12-15人一组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团队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将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站到圆环上边走边滚动大圆环。 六、活动目的:本游戏主要为培养学员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服从指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信任背摔 一、游戏简介: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拓展项目,每个队员都要笔直的从1.6米的平台上向后倒下,而其他队员则伸出双手保护他。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他人相互信任,否则就会缺乏安全感。要获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先做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对别人猜疑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的。这个游戏能让使队员在活动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及责任感。 二、游戏人数:12-16人 三、场地要求:高台最宜 四、需要器材:束手绳 五、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六、活动目标: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组员换位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 齐眉棍 一、游戏简介:全体分为两队,相向站立,共同用手指将一根棍子放到地上,手离开棍子即失败,这是一个考察团队是否同心协力的体验。在所有学员手指上的同心杆将按照培训师的要求,完成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出现失误的项目。此活动深刻揭示了企业内部的协调配合之问题。 二、游戏人数:10-15人 三、场地要求:开阔的场地一块 四、需要器材:3米长的轻棍 五、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六、活动目的:在团队中,如果遇到困难或出现了问题,很多人马上会找到别人的不足,却很少发现自己的问题。队员间的抱怨、指责、不理解对于团队的危害…… 这个项目将告诉大家:“照顾好自己就是对团队最大的贡献”。提高队员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统一的指挥+所有队员共同努力对于团队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著名的心理游戏(终审稿)

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许宜铭《重塑心灵》一书中的八种着名的心理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在谈到八种着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12个经典心理课课堂互动游戏

12个经典心理课课堂互动游戏 分享 首次分享者:听风轻吟已被分享3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第一个:我是谁 活动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程序: (一)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影印纸。 (二)学生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1.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A4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2.教师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3.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4.五分钟后,教师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那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三)学生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1.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它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2.分享后,教师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A4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于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3.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四)全班学生回到原来的位子 1.教师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说明了解真实的我与接纳真实的我之重要性。 第二个:寻猎 所需时间:由参加的人数及所列项目的多少来决定小组人数:无限制,但要分5-7人为一组所需物品:给每一组发一个"寻猎"项目列表 游戏概述:此游戏就开展于一个长期训练过程的开始或训练临近结束的阶段。 目的: 1、加深团队成员间的接触 2、发现团队成员的智慧 步骤: 1、将团队成员分为5-7人。 2、告知每个参与者将一起去参加一个搜寻活动,获胜的小组将受到奖励。 3、将"寻猎"列表交给各小组,告诉他们将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的获得表中所列内容。 4、设臵一个时间限制,如1小时。 5、当时间到时,命令每个队都集合回来,比较哪一个队的得分高 讨论题目: 1、其他小组与完成有多少差距。 2、你是怎么分析获胜队的获胜原因的。 3、在你的小组里是否有人显得比其他人更出色。 4、有人领导你的小组吗?是谁?为什么他能领导? 第三个:瞎子走路 活动方式:演练、讨论时间:50分钟 活动目标:刺激成员体验人际关系的相互信任、领导及被领导的感觉 活动器材:眼罩

团队心理游戏大全

团队心理游戏大全

团队心理游戏大全 无敌风火轮 一、项目类型:团队协作竞技型 二、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三、场地要求:一片空旷的大场地 四、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五、详细游戏玩法:12-15人一组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团队成员的封闭式大 圆环,将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站到圆环上边走边滚动大圆环。 六、活动目的:本游戏主要为培养学员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服从指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信任背摔 一、游戏简介: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拓展项目,每个队员都要笔直的从1.6米的平台上向后倒下,而其他队员则伸出双手保护他。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他人相互信任,否则就会缺乏安全

感。要获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先做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对别人猜疑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的。这个游戏能让使队员在活动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及责任感。 二、游戏人数:12-16人 三、场地要求:高台最宜 四、需要器材:束手绳 五、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六、活动目标: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组员换位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 齐眉棍 一、游戏简介:全体分为两队,相向站立,共同用手指将一根棍子放到地上,手离开棍子即失败,这是一个考察团队是否同心协力的体验。在所有学员手指上的同心杆将按照培训师的要求,完成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出现失误的项目。此活动深刻揭示了企业内部的协调配合之问

个带有7位数以内的数字信息卡片交到最后一位伙伴的手中,你们要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把这个数字信息传到最前面这位伙伴的手中.当这位伙伴收到信息以后呢要迅速的举手,并把当然了信息写在纸片上交给最前面的培训师!!比赛总共会进行四轮.在信息传递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有一些规则来约束. 四.游戏规则:项目开始后:(所谓项目开始是指培训师喊开始,信息从后面一位伙伴开始传递那刻起) 1,不能讲话. 2.不能回头 3.后面的伙伴的任何部位不能超过前面人身体的肩缝横截面以及无限延伸面.(前后标准要以最前面的某个物品做参照,比如白板.离白板近则为前,离白板远则为后) 4.当信息传到最前面伙伴手中时,这位伙伴要要迅速举手示意,并把信息交到白板附近的培训师手中,计时会以举手那一刻为截止时间. 5.不能传递纸条和仍纸条 . 6.项目的最终解释权和裁判权归培训师(要解释清楚,某些很有争议的方法,和我们培训的整个

八个著名的心理学游戏

八个著名的心理学游戏 注:这里所说的心理游戏,其实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出现的一些思维和行为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周分享内容摘自许宜铭的著作《重塑心灵》,感谢许老师的智慧与分享。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的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的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觉察可与之前驱迫令、禁止令的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的剧码。 1.是的……可是 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Yes...but”,就是“是的……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玩转销玩转销售的八大心理游戏

玩转销玩转销售的八大心理游戏 传统销售一向被视为一项“推”、“拉”游戏。在这个披荆斩棘的艰辛过程中,销售人员必须要面对各种销售人员和客户所扮演的角色的挑战、抗拒、异议,甚至在销售后,客户还可能会对销售人员提出:都是你,是你把这么糟糕的商品卖给我了、你的价格太贵了、你们的售后网点不够多,你们保修的时间比其他厂家要短……销售似乎成了一条充满挫折感与无力感的路径。 那么销售人员怎样才能获得真正有力量的影响力呢?销售人员如何保持对客户真实购买意向的清醒认知?销售人员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客户的购买判断作出影响,并对最后的销售成果负起责任? 销售中心理游戏宗旨 销售是一场因势利导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必须服务于成功销售这个目的。当销售人员发现客户在玩心理游戏时,不需要对客户指明,更不需要参与客户的游戏去证明:“我才是对的。”任何情况下,有效果比正确更重要。 对于销售而言,最重要的效果就是销售的成功。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潜意识绕过意识,它指挥着我们的惯性思维,让我们急于去证明:我是对的。抱持这种心态,销售人员很容易和客户的角色进入情感角力的状态。 真正成功的销售并不是销售人员一味庸俗化地迎合客户,而是销售人员通过提供解决方案,让客户有独特、正向的情绪体验,并愿意一再回到这个平台上来享受。 八种典型心理游戏 一、是的……但是……,是的……可是…… 情境案例:客户:“是的,我完全同意你刚才所讲的关于商品的所有优势。但是我还是认为价格太高了。”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在“听”但并没有真正“听到”销售人员所讲的内容,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在进行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处在自己思维的盲点中,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某种想法。除非客户自己愿意,否则销售人员无法将自己的想法硬塞进客户的头脑认知里面。一旦客户开始和销售人员玩弄这种心理游戏时,必须引起销售人员的足够重视。这是一个“暂停”的路标,销售人员必须先处理好暂停事件背后的客户的抗拒点。 这个时候,销售人员可以直接向客户提问:“价格是你现在唯一需要处理的方面吗?是不是我们在价格方面作出让步你就会立刻购买?”或者提出交易条件: “我觉得你真的是非常精明。你所要求的价格是必须要在购买数量达到三件以上才可以特批的。” 二、都是你害的 情境案例:客户同销售人员抱怨说:“都是你害的。现在我要退货,你们的产品有问题:价格高过同类商品,质量又不好。”当客户做出这种抱怨时,他的负面情绪往往十分高涨。如果处理不当,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作者: ————————————————————————————————日期: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有些心理游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受害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常玩的八种心理游戏(活动za)

沟通理论:成人常玩的八种心理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 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 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我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我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

销售的八大心理游戏

销售的八大心理游戏 销售中心理游戏宗旨 销售是一场因势利导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必须服务于成功销售这个目的。当销售人员发现客户在玩心理游戏时,不需要对客户指明,更不需要参与客户的游戏去证明:“我才是对的。”任何情况下,有效果比正确更重要。 对于销售而言,最重要的效果就是销售的成功。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潜意识绕过意识,它指挥着我们的惯性思维,让我们急于去证明:我是对的。抱持这种心态,销售人员很容易和客户的角色进入到情感角力的状态。 真正成功的销售并不是销售人员一味庸俗化地迎合客户。而是销售人员通过提供解决方案,让客户有独特、正向的情绪体验,并愿意一再回到这个平台上来享受。 八种典型心理游戏 一、是的……但是……,是的……可是…… 情境案例:客户:“是的,我完全同意你刚才所讲的关于商品的所有优势。但是我还是认为价格太高了。”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在“听”但并没有真正“听到”销售人员所讲的内容,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在进行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处在自己思维的盲点中,执著于自己内心的某种想法。除非客户自己愿意,否则销售人员无法将自己的想法硬塞进客户的头脑认知里面。一旦客户开始和销售人员玩弄这种心理游戏时,必须引起销售人员的足够重视。这是一个“暂停”的路标,销售人员必须先处理好暂停事件背后的客户的抗拒点。 这个时候,销售人员可以直接向客户提问:“价格是你现在唯一需要处理的方面吗?是不是我们在价格方面做出让步你就会立刻购买?”或者提出交易条件:“我觉得你真的是非常精明。你所要求的价格是必须要在购买数量达到三件以上才可以特批的。” 二、都是你害的 情境案例:客户同销售人员抱怨说:“都是你害的。现在我要退货,你们的产品有问题:价格高过同类商品,质量又不好。” 当客户做出这种抱怨时,他的负面情绪往往十分高涨。如果处理不当,客户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抱怨,甚至产生对品牌的负面影响。 销售人员如何面对客户的这种心理游戏呢?很多销售人员觉得很堵心,同时很委屈:“其实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我。我只是销售人员,我只负责推销商品,商品的质量、售后等应该由公司的其他部门来完成。可是每次都是我们来面对客户,向他们道歉,听他们抱怨。客户还动辄威胁我们:都是你害的。言下之意就是要我来对客户负全责。”负面情绪从客户处迅速漫延到销售人员处。 其实危机、危机,危中才有机。销售人员往往忽略了客户抱怨背后所带来的新的商机。冲突往往是导向真正融合的第一步。销售人员正好可以借用这个机会调整和客户的关系,聆听平时很难听到的客户心声,他们对商品性能、质量等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