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 乡 愁

诵读欣赏 乡 愁
诵读欣赏 乡 愁

课时作业(二十)

[诵读欣赏乡愁]

1.解释下列词语。

(1)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诗人______。

(2)后来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外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抒发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一)阅读《乡愁》,回答问题。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在《乡愁》一诗里,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是怎样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6.对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在诗中表达效果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不能很深刻地表现乡愁。

B.看似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但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重量轻的对象之上,恰好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C.运用反衬,更能引发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与深思。

7.诗的最后一节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8.“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乡愁》和《天净沙·秋思》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乡愁》将其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____等对应物上;《天净沙·秋思》则将其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二者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乡愁》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分)

9.品读这两首诗歌,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欣赏的理由。(3分)

10.放飞思绪,想象《乡愁》一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煎饼

吴瑞阳

①煎饼是家乡特有的一种主食,家乡人顿顿离不开它。家乡人爱吃煎饼像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要是一天闻不到煎饼味儿准会直不起腰来。有民谣曰:“吃煎饼,一张张,孬好粮食都出香。省工夫,省柴粮,过家之道第一桩。又卷渣腐又抿酱,个个吃得胖又壮。”可见煎饼不但熨帖了人们的肠胃,更是深入了人心。

②在家乡,每个村庄都有几盘石碾,而家家户户也都有一盘石磨。这是与家乡人长期以煎饼为主食分不开的。石碾与石磨完成了煎饼制作的最初两道工序。用石碾把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碾成糁子,加以浸泡,再用石磨磨成糊子。煎饼要想好吃,糊子越细越好,糊子越细就越费工夫,所以人们一般都在晚上磨糊子,俗称“推磨”。这推磨可是有讲究的,速度要适中,往磨眼添料要少添勤添,这样磨出的糊子才能细腻均匀。至今仍记得小时候推磨

的场景,夏天的夜里,皓月当空,清辉泻地,大人小孩齐上阵,一边聊天一边围着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大人们肯定是推磨的主力,小孩把住磨棍的头儿,把磨棍举到胸脯,努力跟上大人们的节奏。磨棍嘎吱嘎吱的声音,以及风吹树动的声音,夹杂着睡蝉惊鸣的声音,合奏成富有乡土情调的小夜曲。再看糊子,源源不断地从磨盘上流下来,散发着五谷特有的醇香气味。在月光下亮晶晶地闪光,像一匹细腻柔滑的绸缎。

③接下来,就轮到妇女们大显身手了。小时候最喜欢看奶奶摊煎饼。她盘腿坐在蒲团上,面前是一盘鏊子,右边是一大盆糊子。鏊子用几块砖石支起来,下面用玉米秸做柴火。鏊子微温,奶奶用油擦子细细擦上几遍,黑黑的鏊子立刻便油亮起来。待鏊子热得滚烫,奶奶舀一勺糊子倒在中间,右手持刮耙,提腕、悬肘,来回转几圈,糊子瞬间便漫过整盘鏊子。少顷,眼看着糊子白色的水蒸气被烤干,煎饼便熟了。奶奶拿一把锋利的薄铲往煎饼边缘下一戗,猛地揭起,便大功告成了。

④看奶奶摊煎饼绝对是一种享受,她端坐在鏊子前,热烈燃烧的火光亮堂堂地映照在她的脸上,她微笑着,满脸的自信。一张煎饼摊下来,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表演。奶奶摊出的煎饼薄如蝉翼,色焦味香,软中有脆,在村里很有名气。往往是她一边摊着我们一边吃着,不用就菜,一会儿便吃个肚儿圆。等奶奶摊完煎饼,柴火的余烬也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埋上几块地瓜或几个鸡蛋,烤熟了,又是一顿美味大餐。

⑤煎饼之所以如此得人青睐,除了易于保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携带方便。农忙季节,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啃几张煎饼,就一块咸菜,喝一碗开水就打发了一顿饭。另外,煎饼食用起来也非常简单,家乡人习惯吃“卷煎饼”。就是把煎饼卷起来,里面卷上下饭的菜。“煎饼卷大葱抹大酱”是一种很“经典”的吃法,家喻户晓,这种吃法似乎很形象地衬托出了山东人直爽、豪放的性格特征。实际上煎饼是一种“百搭饭”,它还可以卷进各种蔬菜、肉、糖、芝麻盐等,甚至把蒜泥、猪油抹在煎饼上,都非常好吃。

⑥从小吃煎饼长大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忘不掉煎饼的。后来我们全家搬到了城里居住,主食变成了大米,却总觉得吃不饱。每次老家来人,带来一些煎饼,全家人便抢着吃。现在,煎饼作为一种粗粮,也摆在了城里超市的货架上,可吃起来总觉得不是味儿。听说这些煎饼是用机器加工出来的,可怎能比得上一圈圈推碾推磨一张张手工摊出来的煎饼呢?

⑦到底,我魂牵梦萦的还是原汁原味的融进了乡土气息的煎饼。它一头连着乡村红红火火的日子,一头连着远离故土的游子浓浓的乡愁。

(选自《文艺报》2019年7月12日,有删改)

11.第①段中引用了民谣,有什么作用?(3分)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在月光下亮晶晶地闪光,像一匹细腻柔滑的绸缎。

(2)待鏊子热得滚烫,奶奶舀一勺糊子倒在中间,右手持刮耙,提腕、悬肘,来回转几圈,糊子瞬间便漫过整盘鏊子。

13.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4.文章的第⑥段好像与主题关联不大,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1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4分)

详解详析

1.(1)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2)陆地间相对狭窄的海面。

2.(1)余光中

(2)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母亲在里头

(3)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4.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把它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形成诗的意象,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5.“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邮票上;长大后诗人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合合离离,乡愁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母亲的一方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大陆分开了。这样,就从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了。

6.A

7.不能删去。如果去掉最后一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使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家国之思了。

8.坟墓海峡家国之思

9.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

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10.(示例)“我”的所想:妈妈,我来看您了,我多么想念您呀!“断肠人”的倾诉:回家的感觉真好!(意近即可)

11.[解析]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文中第①段引用民谣,点明了文章的写作中心,寄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煎饼的描写。

[答案] 引用与煎饼有关的民谣,点明了文章的写作中心,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引出下文关于煎饼的描写。

1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煎饼的原料“糊子”比作“绸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糊子”的细腻和柔滑。

(2)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奶奶摊煎饼时的动作,表现了奶奶摊煎饼的技艺娴熟。

13.[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读全文,可知文章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写家乡的煎饼,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答案] 本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借对家乡煎饼的怀念与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14.[解析]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通过阅读,可以看出这一段将超市里用机器加工的煎饼和奶奶亲手摊的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答案] 不能。将超市里用机器加工的煎饼和家乡奶奶亲手摊的煎饼进行对比,更能突出对家乡以及家乡亲人和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15.[解析] 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记叙文结尾段从内容上看通常有点明(或突出)中心、深化主旨等作用,从结构上说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此段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答案] 文章最后一段直接抒情,“原汁原味的融进了乡土气息的煎饼”是乡愁的代名词,勾起“游子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 预习提示: 、自学生字、词语。 2、把课文读准确流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八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一九二二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一九二五年三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生齐读。) 4、理解课题。(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澳门》。“七子”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无答案) (新版)苏教版 基本目标: 1. 读懂诗歌内容。 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升目标:能够正确赏析古诗,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二、读一读 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全班交流。) 设计目的:首先为了解决基本目标1和2,在读诗的过程中,理解整首诗的内容。

预设:有学生不太理解“甲光向日金鳞开、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的意思,不太会翻译,第二首诗相对翻译难度较低一些 答案:(一)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二)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三、想一想 1.请大家再次通读全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然后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目的:解决提升目标。诗歌赏析一直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难点,很难突破,只能在平时的课堂中多加训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全面铺开,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发现、点拨、推动。 预设: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

3乡愁

《乡愁》导学案 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2、表现乡愁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预习导航: 1、结合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乡愁: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海峡:陆地间相对狭窄的海面 一方:一堆 2、填空 ①.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②.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③.抒发对故国思念深情的诗句是: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反复诵读课文,回答:(1)诗歌乡愁是通过哪些物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把它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具体可感对象上,形成诗的意象,从而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 (2)课文内容前后排列的顺序能否调整?说说自己的理由。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级“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的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合合离离,乡愁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母亲的一方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浅浅的海峡又把自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了 三、课堂导学: (一)检查预习效果(二)课堂学习: 1.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2你认为这首写得怎么样?请写出简短的评论?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结合本文说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1)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 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 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 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 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 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 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2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 学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体会《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2、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航:( 1、收集送别诗歌,将其中的一些名句写下来。 2、查阅资料,了解王勃、龚自珍的生平。 3、诵读这两首诗,注意节奏。 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指名朗读该诗,读出节奏停顿。 2、理解诗歌内容,说说各联写了什么。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勉励,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尾联是对友人的劝慰。 3、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表达的含义及情感。 4、诵读练习 读一读,比一比,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 (二)自学《己亥杂诗》 1、由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出对诗人龚自珍的介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2、学生齐读全诗。 3、对不懂的词句质疑,讨论诗句的含义。 4、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意。 5、迁移:比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两句诗不一样的思想境界。 三、随堂练习: (一)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回答下列问题: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二)读《己亥杂诗》,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七子之歌》(香港澳门)阅读答案

《七子之歌》(香港澳门)阅读答案 篇一:教案 教案 教材分析: 诗人用拟人化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7个被租借、割让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7个孩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渴望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学情分析: 对学生来说,歌曲显然没有了新鲜感,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这与他们刚拿到音乐新课本时表现出来的高兴劲儿必然会形成很大的反差。新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

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解题导入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放音乐 ) 这是一首什么歌?()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的组诗中的第一篇。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板书:七子之歌* 闻一多)请齐读课题。“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 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大家看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

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苏教版

古诗两首 基本目标: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 (1)多音字注音:赵翼()冀州()风骚()搔首弄姿()涨秋池()涨红了脸()(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等。 二、读一读 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 《论诗》的主要内容: 三、想一想 1、交流讨论“自学导引”部分的知识点。 2、学习《夜雨寄北》 1).解题。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你的看法如何?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3、学习《论诗》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贬损李、杜? 2).“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 3).“各领风骚数百年”中“风骚”指什么?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 四、练一练 1.解释下列诗句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1)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B.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俗的、旧的、陈腐的东西了。 C.李杜的诗与现今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D .李杜的诗篇尽管精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会逐渐不适合后世读者的口味。4.名句默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江山代有才人出,。 5、阅读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对赵翼的《论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D.“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文学写作的事叫“风骚”。

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二首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8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教科书中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通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高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写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远近闻名了。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鹊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学写“楼”字。 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师范写,生书空。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流传千古的着名诗篇吧!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从出示图片入手,用轻松的言语带孩子们认识鹳雀楼,激发孩子们想进一步了解鹳雀楼的欲望;接着巧妙地引出诗人和诗题,设下悬念,让孩子们带着疑惑去学习古诗,激发了求知的兴趣。 二、读文识字 1.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对照拼音,把诗读通顺。我喜欢按自己的速度用心读书的聪明孩子。

《乡愁》说课及反思

《乡愁》说课及反思 《乡愁》说课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

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2017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2课时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4-7幻灯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楼”的偏旁是“木” “依”的偏旁是“亻” “尽”的偏旁是“尸” “层”的偏旁是“尸”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依”、“层”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小组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楼(楼房)(高楼)依(依然)(依靠) 尽(尽力)(尽头)层(上层)(楼层) 3.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插入音频素材1)(演示第8幻灯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相关(演示第9幻灯片) 王之涣,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演示第10幻灯片)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1、学生根据老师 出示的生字卡输 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 互相提问识记生 字。 让学生在轻 松的状态下 识记生字词。 熟悉古诗及 朗读节奏。 认识作者。

诗人要登什么地方呢? 鹳雀楼:旧址在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演示第11-18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也被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白日依山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说,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 (3)“依山尽”说明了什么? 这是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4)同学们,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太阳会离山很近? (5)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6)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呢? (7)“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这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8)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滚滚的黄河水,翻着波浪,向大海流去,会是怎样的景象? (9)这两句,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景物?登。 鹳雀楼。 太阳离山很近。 远景。 太阳落山的时候。 傍晚。 傍晚太阳慢慢落 下山时的景象。 解读题目。 了解鹳雀楼。 品读诗句。 了解重点词 语。 精读诗句。

《七子之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增强爱国热情。 2.理解《七子之歌》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来表现。 3.诵读诗歌《七子之歌》,开拓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确切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2.踊跃参与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 教材分析: 此曲以孩子希望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作比喻,深情地讴歌了澳门人民盼望回归祖国的赤子情怀。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的旋律比较平稳,其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真诚地倾诉。第二乐段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象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着《春天的故事》的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歌曲中提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3.介绍一国两制。 二、导人新课 1.师: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在此之前,许多文人学者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2.介绍闻一多和他的《七子之歌》 三、学唱新歌 1.师:音乐是无声的呐喊,歌声是倾吐的心声。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闻先生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吧!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 生:体会情感并讨论。 师:小结 曲式A+B 情感真诚地倾诉思念+渴望回归的呐喊

八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别云间》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1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4、有感情的朗读《敕勒川》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夜宿山寺》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3、有感情的朗读《敕勒川》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好,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 老师:李白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电脑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明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集体评、再读、再评,教师纠正个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3、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电脑出示:山、星、诗) 4、站在楼上,李白感受到什么了? 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5、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高百尺”是什么意思? 当你一眼看到了一座这么高的楼,你的感觉会怎样? 所以是“危楼”。 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行诗? 分组读、自由读。个别读,再评。 6、这时候,李白想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一边做动作,一遍朗读。 7、李白还想到什么?(“不敢高声语”) 为什么呢?(“恐惊天上人”) 小朋友,刚才在楼上呀,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楼高不高呀?真是高极了。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教师指导小声读,个别读,齐读。 四、表演诵读古诗。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表演这首古诗。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同学们之间合作完成。教师巡堂参与。 五、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 夜宿山寺 ()()高百尺, 手可()()()。 ()()高声语,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六、指导书写生字:辰寺诗尺

乡愁

乡愁 作者:余光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他,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许多有关的诗句来,现在,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还记得那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多媒体展示部分关于乡愁的诗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们把这些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欣赏到了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二、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呢?(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问题)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与读者沟通的最好方式,在诗歌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那么诗歌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师范读 思考:《乡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去读? 感情基调:深沉忧郁 语速:稍慢舒缓 3、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同桌之间互相朗读诗歌,注意,边度边思考:这首是抒发了人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之情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可见,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5、乡愁本市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情感,但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触手可及,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了那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6,、诗人用这四个意像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7、齐读诗歌 四、放飞想象——合作探究(小组内进行) 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他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是个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歌哀婉动人,每一节都是一副动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任选一解释个景象描述。(多媒体展示画面,可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8.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8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练习 1. 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七子之歌_模板

七子之歌_模板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教学意图和设想: 本课是教材十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七子之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为:早日为实现统一祖国大业。本单元体现了回归和盼归两部分内容,将这两个内容渗透于两课时的教学当中,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两课时,激发学生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2、欣赏《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 二、教学目的: 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聆听《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体验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因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是;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因此在演唱时,应把歌曲的情感至于核心地位。 2、演唱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 教学过程: 1、教师:简要的介绍澳门的历史以及回归事宜(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演唱一首新歌《七子之歌》。提问:“七子”的含义?你了解闻一多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提问:认真朗读歌词,Ma-cau是什么意思?(书上注解有答案) 教师:放录音,跟音乐一起唱 (二)欣赏声乐及器乐曲 教师;同学们过得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啊?都那里了,讲一讲?要是旅游你最喜欢到那里啊?今天老师带你们起一个美丽的景点-教师哼唱《东方之珠》片段,然后听录音。提问:这首作品描绘的是那里啊? 学生:香港 教师;大家讨论一下你所了解的香港(风土人情以及地理历史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香港是中国南海之滨的一个小岛,一向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841年鸦片战争后由满清政府割让给英国。1997年7月1日,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实行“一国两制,港

七子之歌说课稿范文

七子之歌说课稿范文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子之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一组感怀国疆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其课型为诵读欣赏 一、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主题为“新闻传播”同单元的《新闻两篇》中安排有《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学习本单元的“参考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可结合两篇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作为“诵读欣赏”的语言素材诗作感情充沛、感人肺腑极其适合朗读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七子”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知识、情感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悲壮深沉的感情(知识、情感目标); 3理解拟人等创作手法在诗作表达方面的作用(知识、能力目标)

三、重点难点 作为以“诵读”和“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语言训练课“朗读”(目标2)和“赏析”(目标3)应为教学重点其中“拟人”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课标》与课文的关系 这节课的课型为“诵读欣赏”关于“诵读”课标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组饱含血泪的现代诗不仅是绝佳的朗读素材更能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接受高尚人格的渐染和洗礼关于“欣赏”课标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本课而言我想可以在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悲愤中饱含渴望的炽烈感情同时对诗作所运用的拟人与象征手法进行简单品析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拟用一课时(40分钟)完成 新课程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从这一原则出发我选择了朗读法与启发问答法作为主要教法;同时确定朗读法与合作探究法为主要学法 六、说教学流程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 1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 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 1, 认读 1 个生字 ,会写8个生字 .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具准备: 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红豆或,图片 . 师讲红豆的特点 .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 板书课题:相思 解题:思念 . 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 读准节奏.

相思 红豆/生 xx,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二、学习生字 读 "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 "些 "的区别 .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 个 . 组词识记. 师进行指导识记 . 此 ,客 ,何 ,背 ,尾 ,房 ,屋 ,层 xx 写 . 生书写 . 三、朗读诗歌《相思》 自由读诗. 师引导读诗.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 (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

出示地图(xx以南叫 xx也叫 xx) 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 . 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 齐读"红豆生xx,春来发几枝 " 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 ,水 ,树叶,红豆) (3)师:.江南的水,土 ,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挂图了解诗意 . 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 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 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静夜思)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请一学生示范读 . 评价 . 读出红豆树的xx. 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大家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