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阐明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2、阐明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2、阐明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二、阐明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土壤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物质进行强烈的破碎和分解,将其转化为易于植物利用或易矿化的化合物,并能释出许多活性钙、镁、钾、钠和磷酸盐类,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积极参与物质生物小循环。某些环节动物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养分的富集、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发育及通气透水性能等均有较好作用。但某些动物对土壤和农、林、牧业生产有一定危害。

1、土壤养分的制造者

土壤动物参与植物残体的粉碎与分解,参与动物的残体和粪便的分解:在温带,蚯蚓、跳虫和螨虫等起作用;在亚热带,蚯蚓以外的等足类动物起重要的作用;到了热带,白蚁和蚂蚁代替了蚯蚓。

土壤动物参与土壤的疏松与混合:自然界土壤的疏松与混合历来都是由土壤动物来承担,主要是由蚯蚓、蚂蚁、白蚁和哺乳动物等较大型的、有较强大挖掘能力的动物来进行。

应用:保持土壤肥力的稳定增长。土壤动物能够对退化了的土壤起恢复作用,可用于修复土壤退化,其中尤以蚯蚓的作用较为明显。

2、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原动力主要来源于众多的土壤生物。土壤动物可以以传播接种的微生物的方式来加速营养物质的分解和还原,不但促进植物的生长,也加速土壤的发育,以增加土壤团粒的形成,增强土壤的通气、持水、保肥和抗侵蚀的能力。

3、影响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直接途径:土壤动物通过分泌物向土壤环境矿化出养分。间接途径:取食微生物进而影响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速率;破碎有机物质,增加表面积,利于微生物定殖;混合土壤基质和有机质,为新鲜有机残体引入微生物。

4、土壤无脊椎动物对维护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的种群繁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蚯蚓是温带土壤中生物量最大的无脊椎动物。蚯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很大:促进土层的混合;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富集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应用:蚯蚓配合有机肥,可以用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5、富集土壤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土壤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活环境的重金属浓度水平:蚯蚓对砷的富集能力较强,而腹足类对钙的选择性吸收能力强。甲螨类有较强的抗药性,在高浓度农药影响下,数量还是会减少,某些种类消失。

应用:作为检测环境污染的指标生物,例如可用甲螨作为指示动物监测土壤农药污染。蚯蚓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和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土壤生态学 曹志平胡菊编 2007年10月24日 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 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 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 1土样采集 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 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依此法逐级稀释,即可得到103、104、105、106……的稀释液。根据原生动物的丰富度选择土壤的稀释度,但每一定量土样均要选择连续的3个稀释度,,即“3级10倍”之意(图1)。 3培养基制备 0.5克氯化钠加1.2克琼脂加98毫升蒸馏水(如用量较多,可按此比例增加),搅拌后在高压灭菌锅中加热灭菌,然后趁热到入培养皿,在凝固之前插入5个内径为1.8厘米、高为0.6厘米的玻璃环。每个土样需6个培养皿30个玻璃环。 4接种、培养和镜检 取其中的连续3级悬浮液,摇匀后每级稀释液各取1ml接种于各自的玻璃杯内,即1、2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各滴入1ml第一级稀释液,同样3、4号和5、6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分别滴入第二级和第三级稀释液(第一、二、三级稀释液的稀释度是多少,则取决于研究的土壤中原生动物数目的多寡,如采用104-106稀释度系列,则第一级稀释液为104,第二级为105,第三级为106),置于光照培养箱25℃以下培养(图1)。分别在第4、7、11天时在低倍镜下观察每个环中有无原生动物,按肉足虫、鞭毛虫、纤毛虫分别记录。低倍镜下可分清此三大类,但无法鉴定种类。可在实验结束时,再吸出在高倍镜或油镜下鉴定种类。

土壤动物对土壤的主要作用

土壤动物对土壤的主要作用 摘要:土壤动物在土壤的形成与发展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金属、农药等会影响土壤环境,同时也会改变土壤动物的生理状况,降低土壤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一些土壤动物成为反映土壤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 关键词:土壤动物土壤污染状况指标生物 土壤动物: 是土壤中无细胞壁的活有机体,一般能为肉眼所见。主要属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 蜈蚣、千足虫等)、节肢动物(昆虫主要是昆虫幼虫)、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线形动物(钩虫、蛔虫和蛲虫)和原生动物(阿米巴、草履虫等)等。根据个体大小、栖居时间和生活方式可分为若干类型,在土壤中分布极不均匀。土壤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物质进行强烈的破碎和分解,将其转化为易于植物利用或易矿化的化合物,并能释出许多活性钙、镁、钾、钠和磷酸盐类,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积极参与物质生物小循环。某些环节动物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养分的富集、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发育及通气透水性能等均有较好作用。但某些动物对土壤和农、林、牧业生产有一定危害。 土壤动物对土壤的作用: 1.植物和动物残体的粉碎与分解 大量的植物残体,包括落叶、落枝、落花和落果等从植物上落到地面上,以及埋在土壤中的枯根等,很快就受到土壤中动物的粉碎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崩溃。然而,在不同场所、气候和土壤等条件,以及植物残体的形状与种类不同时,土壤动物粉碎残体的顺序和速度也很不同。如在温带,蚯蚓、跳虫和螨虫等起作用;在亚热带,处蚯蚓以外等足类起重要的作用;到了热带,白蚁和蚂蚁代替了蚯蚓。 动物的残体和粪便也是由土壤动物来分解。如鸟、兽、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尸体常吸引众多土壤动物聚集起来,以惊人的速度把尸体取食殆尽。二聚集到兽类粪便上的昆虫,称为“粪虫”。粉碎、分解枯枝落叶的各类动物,也从他们所粉碎和分解枯枝的植物新鲜程度而有所不同。如马陆、等足类和蛞蝓类粉碎极新鲜的落叶,而蚂蚁、白蚁和小蠹等粉碎新鲜的落枝,然后由其他动物如跳虫和螨虫等作进一步分解。当动物残体变为更柔软的状态时,线蚓开始分解。 2.土壤的疏松与混合

土壤生态学

土壤生态学 二、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 主要包括构成系统的生物组成(种类)及其数量,生物组成在系统中的时空分布和相互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非生物组成分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 生物组份:初级生产者:根系、藻类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 消费者:植食、菌食和肉食性土壤动物; 分解者: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非生物组份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土壤生物的栖居环境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但赋予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机构特质,而且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因此,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分析是功能研究的基础。 结构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详见下表(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生态系统机构的影响非常重要,未单独列出)。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保持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有时生态系统的功能 又称为生态系统过程; 2、和其它生态系统一样,土壤生态系统系统的功能也主要包括能流、物质循环和信息 流等过程,它们是生态系统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动力; 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密不可分:一定的生态系统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特定的功能或过程 格局,而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因而生态系统机构和功能的演进或退化总是相伴进行的; 能量流 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能量流,简称能流。 土壤生态系统的能流以植物和土壤藻类等初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为开端,然后这些生物或其残体中的能量进一步沿食物链向下传递,同时伴随着向环境的消散:

土壤生态系统能流的研究内容 1、初级生产者的能量(光能)同化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分配; 2、次级生产者的能量摄取量、同化量、排泄分泌量、呼吸量和次级生产力; 3、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在各隔室中的流通量和现存量,最终建立能流模型,揭示能量沿土壤碎屑食物网的流动规律; 4、土壤生物群落或系统演替中的能流特征以及干扰对能流过程的影响。 物质循环 物质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返回到环境的过程称为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过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养分循环的概念 生物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循环叫做养分循环。水分是养分循环的重要载体,往往是相互伴随的过程。

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和栖息的良好基地 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基地:其原因在于土壤舍有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供微生物作为碳源、氮源和能源。土壤台有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土壤中的水分都可满足微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不论通气条件如何,都可适宜某些微生物类群的生长。通气条件好可为好氧性微生物创造生活条件;通气条件差,处于厌氧状态时又成了厌氧性微生物发育的理想环境。土壤中的通气状况变化时,生活其问的微生物各类群之间的相对数量也起变化。土壤的pH值范围。3.5~10.0之间,多数在5.5~8.5之间,而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pH也在这一范围。即使在较酸或较碱性的土壤中.也有较耐酸、喜酸或较耐碱、喜碱的微生物发育繁殖,各得其所地生活着。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小而缓慢.夏季比空气温度低,而冬季又比空气温度高,这一特性极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土壤的温度范围恰是中温性和低温性微生物生长的适宜范围。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资源的巨大宝库。事实上,许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微生物种大多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如大多数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就是分离自土壤。 2.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由于土壤质地发育母质、发育历史、肥力、季节、作物种埴状况、土壤深度和层次等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lg肥沃的菜园土中常可含有108个甚至更多的微生物,而在贫瘠土壤如生荒土中仅有103~107个微生物,甚至更低。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最多,作用强度和影响最大,放线菌和真菌类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数量较少,影响也小。 (1)细菌 土壤中细菌可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其生物量可占土壤重量的 1/10000左右。但它们数量大,个体小,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特别大,是土壤中最大的生命活动面,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生物因素.推动着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循环。细菌占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土壤中的细菌大多为异养型细菌,少数为自养型细菌。土壤细菌有许多不同的生理类群,如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产甲烷细菌等在土壤中都有存在。细茼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一般是黏附于土壤团粒表面,形成菌落或菌团,也有一部分散布于土壤溶液中,且大多处于代谢活动活跃的营养体状态。但由于它们本身的特点和土壤状况不一样.其分布也很不一样。 细菌积极参与着有机物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和各种矿质元素的转化; (2)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它们以分枝丝状营养体缠绕于有机物或土粒表面,并伸是于土壤孔隙中。1g土壤中的放线菌孢子可达107~108个.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5%~30%.在有机物含量丰富和偏碱性土壤中这个比例更高。

原生动物

科研训练项目 ——昆明常见类型土壤中原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相关技术资料 土壤原生动物是指生活在土壤或土壤表面覆盖的凋落物中的原生动物,是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以土壤为栖息地的微型生物群落。土壤原生动物种类繁多,生物量巨大,它们消耗土壤中大部分细菌,对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提高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活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土壤原生动物也产生了许多适应土壤生活的生理性状。土壤原生动物的种质资源调查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份,项目小组对西山所采土样中原生动物的种类进行了培养和鉴定,因各种原因导致未能按时完成项目内容,获得预期的成果。现将项目说完成内容中获得的相关技术资料整理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培养基 1.11Ⅰ号培养基: 2g琼脂,200ml蒸馏水,加热至琼脂全部溶解,121℃灭菌30min,倒板; 1.12Ⅱ号培养基: 葡萄糖5克;KH 3PO 4 0.1克;MgSO 4 ?7H 2 O 0.1克;NaCl 0.1克;CaSO 4 ?2H 2 O0.05 克;CaCO 3 2.5克;琼脂7.5克加入到500ml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并用加热器进行加热至溶解(CaCO3不能全溶),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至完全溶解,倒板(由于是缺氮培养基,因而不需要灭菌)——培养肉足纲动物。 1.2主要仪器与设备 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及显微摄影设备。 2试验方法 2.1土样采集及保存 2.11采集地点和时间 昆明市西山北坡 2.12采样点自然环境

植被种类丰富,分布均匀,纵向分布明显;地表有较好的腐殖质堆积层,土壤湿度适中;从早上10点到下午6点,经过多次测量,气温在20~23℃之间,土表空气湿度在68~72之间;土质为棕红壤,坡度在30°到45°之间,无雨水冲刷痕迹; 2.13采集方法 以选定采集点中的一棵较大的树为中心,半径2米的范围,等距选择6个采样点,除去表层较大的落叶,采集从腐殖质层开始以下5厘米的土壤,尽量保留块状,维持疏松度,将土样装到保鲜袋中密封,尽快带回; 2.14土样的实验室保存 采回土样后,选用合适的经消毒的陶花盆若干,将采回的土壤样品混合均匀,减少由于原生动物的分布特征导致土样中或有或无原生动物;将土样分装到花盆中,播种菜籽,喷洒少量水,放于户外较阴暗处保存,早晚各一次检测空气和土壤湿度,温度,以保持土壤中原生动物群落自然稳定状态。 2.2原生动物培养 培养方法——“非淹没培养皿法”:称取3g土壤均匀放于Ⅰ号培养基和Ⅱ号培养基的平板,加蒸馏水至刚要淹没土壤,在2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周期为1个月。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补充蒸馏水,至半淹没状态,并保持较高的培养箱内空气湿度。 2.3镜鉴方法 2.31方法一 定期(培养的第3、7、11、15、19、23、27、30天)倾出培养中平板部分液体,制成临时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拍摄记录不同种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此方法可记录到原生动物运动状态的形态特征,尤其对于运动缓慢的肉足虫,可以辨别虫体与周围环境的区别,及不同种类的运动特征。但一滴原液中原生动物的数量巨大,多数纤毛虫和鞭毛虫处于快速运动状态,不易拍摄到清晰的特征照片。 2.32方法二 把1g琼脂溶于2升水中,121℃30min灭菌,冷却后形成琼脂液。定期(培养的第3、7、11、15、19、23、27、30天)倾出培养中平板部分液体,取一滴

原生动物一

第一章:原生动物 一.单选题 1. 下列哪项不是草履虫表膜的生理作用?[. D ]A.保护 B.气体交换 C.排出含氮废物 D.排出食物残渣 2. 大多数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为[ D ]A.营养生殖 B.出芽生殖 C.孢子生殖 D.分裂生殖 3. 草履虫生活在下列哪种环境中[B ] A.清彻的小水沟中B.有机物丰富的水池、水沟中C.潮湿的土壤中D.江河、湖泊中 4. 草履虫的排泄功能通过下列哪一组结构完成?[ B ] A.食物泡、表膜、纤毛B.收集管、伸缩泡、表膜C.收集管、伸缩泡、胞肛D.胞咽、胞口、胞肛 5. 下列哪一项是动物、植物共有的特征?[ C ] A.能自由运动B.细胞具有细胞壁C.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应激性D.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为营养 6. 下列哪项不是草履虫表膜的作用[ B ] A.排出含氮废物B.排出食物残渣C.保护D.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7. 疟原虫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病原体?[ C ]A.痢疾B.伤寒C.疟疾D.结核 8.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C ] ①无细胞壁②有细胞膜③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④以无机物为食⑤以有机物为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9. 草履虫在水中运动是依靠[ B ] A.鞭毛 B.纤毛 C.肌肉 D.伸缩泡 10. 草履虫吞食细菌的能力很可观,一只草履虫每小时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约含30个细菌,据此下列关于草履虫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净化污水 B.清除垃圾 C.清洁空气 D.清毒杀菌 11. 巴贝斯虫是引起我国牧区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它寄生在牛、羊、马等家畜的红细胞里。根据它的寄生部位,请判断这种寄生虫应属于哪类动物?[ C ]A.扁形动物B.线形动物C.原生动物D.节肢动物12. 草履虫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B ] A.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和含氮废物B.收集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和含氮废物 C.收集和排出消化不了的食物残渣D.消化食物 13. 草履虫纤毛摆动需要的能量来自[ C ]A.太阳 B.水温 C.体内有机物分解 D.水的流动 14. 下列关于原生动物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D ] A.都是单细胞的B.结构都很简单C.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类群D.都生活在水中 15.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动物 [ D ] ①细胞无细胞壁②细胞有细胞膜③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④以无机物为食物 ⑤以有机物为食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16. 关于草履虫身体最外层的结构的名称,下列正确的一组是[ A ] A.细胞膜或表膜B.细胞壁或表膜C.细胞膜或体壁D.表膜或体壁 17.下列哪一项不是原生动物的共同特征[ C ] A.都是单细胞的 B.结构都很简单 C.都生活在水中 D.动物界中最低等原始的类群 18. 草履虫纤毛摆动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 C ] A.太阳照射B.水温C.草履虫呼吸时释放的能量D.食物消化时放出的能量 19. 如图所示在载玻片上滴三种液体,甲为清水,乙为草履虫及其培养液,丙是盐水,先将甲乙两滴沟通,观察后再将乙和丙两滴沟通,前后所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反应依次是[ B ] A.大多先向甲移动,而后陆续向乙移动 B.大多留在乙,而后陆续向甲移动 C.留在乙,向丙移动 D.向甲移动,向丙移动 20. 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的运动方式是[ C ] A.身体在一个位置上旋转B.浮游于水中C.身体旋转着向前行进D.直线前进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1.原生动物的分类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根据原生动物的细胞器和其他特点,德国学者将原生动物分为四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包括吸管纲)。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三纲存在水体中,在废水生物处理中起重要作用。抱子纲中的抱子虫营寄生生活,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可随粪便排到污水中,故需要消灭它。在这里介绍包括吸管虫在内的三纲。 l)鞭毛纲 鞭毛纲中的原生动物具有鞭毛,常称为鞭毛虫。一些鞭毛虫(眼虫、屋滴虫、杆囊虫等)生长一根鞭毛,另一些鞭毛虫(内管虫、波多虫、衣滴虫)具有两根鞭毛。多数鞭毛虫独立生活,也有群体生活(如聚屋滴虫)。鞭毛虫的营养类型有全动性营养、植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在有机物浓度增加、环境条件改变或失去色素体时,植物性营养的鞭毛虫转变为腐生性营养。一旦环境条件恢复,又可返回植物性营养。内管虫属(EntosiPhon)和波多虫用鞭毛摄食,为全动性营养。鞭毛虫的大小从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在显微镜下可依据形态和运动方式加以辨认。 在自然水体中,鞭毛虫喜在多污带和a-中污带生活。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作污水处理的指示生物。 2)肉足纲 肉足纲的原生动物有伪足,常称为肉足虫。肉足虫形体小,无色透明,表面只有由细胞质形成的一层薄膜,没有固定形态。虫体没有胞口和胞咽等结构。大多数以伪足作为运动和摄食的胞器,全动性营养;少数营寄生生活(如痢疾阿米巴)。有的肉足虫可改变形态,称为变形虫;有的肉足虫伪足呈针状(如辐射虫)。肉足虫的繁殖方式以无性生殖为主,也有分裂和出芽生殖。 变形虫喜在自然水体a-中污带或β-中污带中生活。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则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出现。 3)纤毛纲 纤毛纲的原生动物在生命周期中至少某阶段生有纤毛,常称为纤毛虫。它们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的胞器。全动性营养。无性生殖通常为二分裂,少数种类进行出芽生殖和复分裂

地理科学土壤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的)

土壤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 隙结构的介质。 2: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类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3:土壤地理学研究内容(P11) (1)关于发生发育,诊断特征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2)关于土被结构和土壤—地形数字换数据库的研究 (3)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4)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5)关于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2)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3)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应用(4)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5)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第二章 1:土壤矿物组成: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三大类。 2: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化学成分及结晶结构变化的作用。 化学风化是指矿物在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作用。 3:土壤次生矿物的地带性分布的规律:(P35) (1)以水云母为主的地带 (2)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的地带 (3)以水云母—蛭石为主的地带 (4)以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为主的地带 (5)高岭石—水云母为主的地带 (6)以高岭石为主的地带 4:土壤质地(P36) 自然土壤的矿物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织。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他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5不同之地土壤的物理特性(P40) 6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来源 土壤有机质由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等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第二来源。 7: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

土壤动物

延吉市帽儿山不同海拔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2012级地理科学郝俊荣2124010866 【摘要】 本文以延吉市帽儿山为实验地,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7种主要植被类型,从土壤动物的种类及特点、土壤动物的作用和土壤动物的研究方法 3 方面研究了帽儿山沿海拔梯度变化典型植被带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比较了沿海拔梯度变化各样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并就环境因子沿海拔高度的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气候、土壤和植物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 帽儿山土壤动物土壤动物多样性 【引言】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动力之一。土壤动物影响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如:有机质的分解,矿质营养的吸收释放,氮循环,碳循环和成土过程。土壤动物包含地球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样的土壤动物群落是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土壤动物物在土壤中的数量与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状况与植物营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反映土壤、植被和气候等综合因素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因此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动物物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动物总量,通常以动物量反映;二是动物活性,即对输入养分的代谢反应,常用土壤酶活性来表示;三是动物组成,即各种动物或功能群的丰度,常用动物纯培养、动物标记和动物功能多样性来表示。 延吉市帽儿山地处北温带,其山体存在着较显著的水热垂直变化梯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地上植物群落呈明显的演替变化。这种植被垂直分布系列必然会导致土壤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空间特异变化,为研究温带地区森林草地土壤动物时空间分布和探究土壤动物与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提供了理想场所。研究帽儿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动物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揭示其生态分布和区域特异性,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和植物的相互作用,为评价帽儿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了解全球变化对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土壤动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动物多样性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正文】 一、土壤动物的种类 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 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同化各 种有用物质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 境。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 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同化各 种有用物质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 境。常见的有蚯蚓、蚂蚁、鼹鼠、变形虫、轮虫、线虫、壁虱、蜘蛛、潮虫、千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 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

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 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意义

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意义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动物在分解生物残体、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土壤生态因子也决定了土壤动物的生存与活动 1.土壤动物的概念 什么是土壤动物?有!种解释。一种是:“生活史全部都在土壤中度过的动物”,这是狭义的土壤动物;另一种是:“凡是能在土壤中或地表找到的,并能给土壤各种影响的动物叫土壤动物”。目前广泛采用后一定义。土壤动物主要包括蚯蚓、线虫、线蚓、甲壳类、多足类、软体动物、昆虫及其幼虫、螨类、蜘蛛当中的某些类群。它们身体微小,然而数量惊人,在土壤的形成与发展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壤动物的迁移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它们与环境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土壤动物的组成、数量、生物量及其分布基本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状况,因此,土壤动物能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综合的指示因子,较好地反映环境状况。 2.土壤动物的作用 土壤动物与土壤有机质及森林植被土壤动物既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又影响其稳定的重新组合。研究发现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动物,发现在同一类型的草场中土壤动物的密度可以反映草场的优劣程度。土壤动物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所以,在一般耕

作土壤和自然土壤中,通常把土壤动物的密度作为肥田沃土的重要标志。土壤动物的密度在不同植被条件下也有明显差异,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土壤中的动物密度较低。从森林土壤主要理化指标测定结果来看,针叶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其他土壤,同时土壤紧实,容量增重,<=偏低,不利于土壤动物的活动,并且某些针叶中含有大量腐生生物难以消化的植物混合物,而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同时土壤疏松多孔,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土壤动物的密度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农田环境则完全不同,特别是农化指标,除全>偏低以外,水解氮、全氮、全?!@"等均相对较高,可见土壤动物的减少,并非由于土壤贫瘠造成的,而主要由于农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进入农田,致使土壤板结、酸化,破坏了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导致土壤动物减少。"&"土壤动物与土壤质地、结构张雪萍报道了吉林省中小型土壤动物与土壤质地关系,土壤粒度#2#4AA,物理性粘粒在5#B以上的重壤土、中壤土中,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多。反之,在轻壤土、沙壤土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少。土壤质地与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动物的分布与密度生物。 土壤动物对同一元素的吸收率有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讲其重金属含量仍随环境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土壤动物种类不同而产生的元素含量平均值的差异要大于环境化学组成差异对它的影响,如蚯蚓对砷的富集能力较强,而腹足类对钙的选择性吸收能力强。且污染区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优势度随污染程度减轻而有规律地增加。但优

酸雨对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综述

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综述 酸雨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酸性强、持续时间长的酸雨不仅会使鲜花凋谢,树叶脱落,农作物枯萎,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到腐蚀,人体健康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导致江、河、湖泊逐渐酸化,浮游生物死亡。酸雨还会导致土壤中营养物质不断溶出,造成Al及其他金属对生物的危害。在生产林区,酸雨降落,使土壤的酸性增强,养分下降,森林的生长缓慢,树木的树叶枯黄,甚至死亡。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关注。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酸雨的最终接受处,因而酸雨对土壤影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早为人们所重视。1978年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首次召开的酸雨对农作物和土壤影响的国际会议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酸性物质的输入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从而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1、酸雨对土壤盐基离子的淋洗 阳离子的淋洗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有很大的关系。矿物和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因其阳离子交换量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亦高,但是其淋洗的进程相对较缓慢。而对于阳离子交换量低、缓冲能力弱的土壤,不仅其交换点低,交换点上的碱性阳离子也很容易进入到土壤溶液中,并被淋洗掉。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元素的迁移具有阶段性,土壤酸化的阶段性决定着元素迁移的阶段性。盐基离子的淋失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尤其当PH≤3.5时,增加最明显。在PH为3.0的酸雨淋溶下,红壤、赤砂土盐基淋出量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61.4%。土壤交换性K+、Na+, Ca2+, Mg2+的总量有随PH降低而降低的趋势。 土壤阳离子的淋溶强度主要取决于与酸雨有关的阴离子迁移率,淋失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阴离子〔主要是SO42-)被土壤吸附强度的影响,而SO42-吸附量与土壤Fe、Al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在增加阳离子活动性方面,硫酸盐的作用要比硝酸盐大得多。这是因为大部分土壤都N素含量不足,所以硝酸盐能很快被植物吸收。仅在降雨量很大的情况下,N03-来不及被植物和土壤吸收时才对阳离子的活动性有明显的作用。而土壤中的SO42-则极易随酸雨所增加,因而其对阳离子的淋洗作用就很大。如在灰化土上,酸雨输入的硫酸可使土壤阳离子淋洗速率达到自然淋洗速率的3倍。 2、酸雨对土壤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不同上壤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有些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如B、 Cu、 Fe、 Mo、Mn。而另一些则可能是环境毒害元素,如Cd、 A1等。正常情况下这些元素仅有极少部分进入生物循环,而在酸雨的影响下,特别是有硫酸雨的影响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金属元素包括有毒元素被淋溶出土壤。 Al是地壳中除Si和O以外最丰富的元素。在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溶液中,Al几乎是不溶解的,Al也极易与腐殖质物质作用而沉淀。土壤中的腐殖质往往不可能使所有溶解的A1完全沉淀,这些过剩的Al会渗入湖泊和下水道,如果此时它流过的土壤、水道或湖泊的PH值≥5, Al就会在那里水解,并引起更强的酸化,其结果使更多的Al和其他重金属迁移。 土壤溶液中的Al绝大部分来源于土壤固相Al的活化,土壤中固相Al(有机结合态Al以及铝硅酸盐等)在强酸性酸雨活化过程中,不同结合形态的固相Al

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意义

17 河南科技2011.02下 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意义 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韩 冬 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表 1 我国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指数 均匀度 优势度个体密度 (个/m 2)温带针阔混交林 2.2205 0.5867 0.1830 3093.6(HT )温带典型草原 1.5049 0.5312 -153.3(H )6980.9(T )329121(B ) 温带落叶阔叶林0.7215 0.3009 -119185(HTB )亚热带绿阔叶林0.9850 0.4930 0.3060 114980(HTB )热带山地雨林 1.4600 0.4700 0.3700 8100(HT ) 注:表中数据采用秋季的研究结果。其中“H”为手捡分离的大型土壤动物;“T”为采用Tullgren法分离的中小型土壤动物;“B”为采用“Baemann”法分离的土壤动物;“-”为相应统计数据缺失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土壤环境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土壤动物的组成不同。土壤水文环境不同,土壤动物群落和分布也发生变化,极端的水文条件如洪水或干旱会导致土壤动物消失。一般来说,土壤动物和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地表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壤中土壤动物数量较多,草地土壤动物多样性随退化程度加重而降低 。紫茎泽兰入侵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及部分类群个体数量减少,针叶林和草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有所降低。强度干扰如火烧、放牧、耕作、施肥等会造成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尤其是敏感类群(稀有类群)数量减少乃至消失,而对优势种数量影响不大。蚯蚓等大型土壤动物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产生毒理响应,并且对重金属元素具有富集作用,可以作为重金属的有效指示生物 ,其对重金属毒性的响应能力为土壤污染提供早期警示信号。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还可以导致土壤动物群落数量急剧减少,敏感类群消失,造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简单和不稳定。土壤动物类群和群落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敏感响应,因此应用土壤动物群落和敏感物种进行环境监测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土壤线虫已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和干扰的敏感性指示生物。 近年来随着地下生态学的崛起,土壤动物的相关研究引起更大的关注。目前,土壤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不论从学科的发展、资料的积累、过程研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主要涉及土壤动物区系组成、多样性和生态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及土壤动物与微生物、植物及草食动物的关系等。 一、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地理分布 土壤动物群落分布是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土壤动物区系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很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从森林、草地、沙漠到湿地、农田乃至城市等诸多生态系统都开展了土壤动物生态分布和时空动态方面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气候带的土壤动物群落其类群数、种类组成及个体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同化各种有用物质以建造自身,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境。 常见的有土壤动物有蚯蚓、蚂蚁、鼹鼠、变形虫、轮虫、线虫、壁虱、蜘蛛、潮虫、千足虫等。有些土壤动物与处在分解者地位的土壤微生物一起,对堆积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倒地的树木、动物尸体及粪便等进行分解。细菌的繁殖能使枯枝落叶软化,从而增加适口性;枯枝落叶经土壤动物吞食变成粪便排出后,又便于微生物的分解。一部分土壤动物是自然界“垃圾”的处理者;另一部分土壤动物是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捕食者,构成土壤中食物链和食物网。蚯蚓能大量吐食土壤,分解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物种组成和生存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藉此可以利用土壤动物物种组成和生存密度的变化作为环境监测的手段,如蚯蚓便是放射性污的指示生物。 从我国典型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特征(表1)来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群落指数随纬度变化所代表的热量、土壤、植被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不明显,而主要与局地环境条件具有相关性 。同纬度地带不同水分条件的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比较,草地生态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较多,个体数和群落指数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并不明显。在充分发育和未扰动的土壤中,土壤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具有明显的分层性,一般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并且类群数和个体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二、土壤动物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指示意义 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

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动物区系研究进展,从群落结构、群落功能和群落演替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土壤动物群落在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最新研究现状,内容包括土壤环境评价、凋落物分解、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与污染环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最后从全球环境变化、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个重要领域提出土壤动物群落研究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土壤动物;演替;土壤生态系统 Abstract: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fauna and soil environment, the structure, the function,and the positive irreplaceable func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soil ecosystem, it plays the critical role in natural processes of soil ecosystem, Soil fauna community becomes one of the focuses in ecology and soil studi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auna composition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and the latest researches of soil fauna community in forest and agriculture ecosystem are presented from structure, function and success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assessment of soul environment,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indication of soil health, the relation with soil contaminated and soil nutrition. At last, the prospect aspects for future stud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change of global environment, the course of soil ecosystem, and the diversity of soil biology. Key words: soil fauna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uccession 1 前言(Introduction) 土壤动物是指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渡过,且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的动物。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分解、污染物降解、土壤理化性质的进化、土壤发育与物质迁移及能量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环节。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环境影响逐渐加剧,土壤动物群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链中对环境最为敏感的类群之一。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环境与生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世界各国的学者正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问题。 2 土壤动物研究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