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阅读强化训练

文言文综合阅读强化训练
文言文综合阅读强化训练

文言文综合阅读强化训练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規。虽有稿暴,不复提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蚁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曲中.规(2)而闻者彰.

(3)声非加疾.也(4)而绝.江河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

..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下饮黄泉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一也

..者 D.用心

3.根据文意,下列语句中前后两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青,取之于.蓝②而寒于.水

B.①使之.然也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①故木受绳则.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①登高而.招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5.用原文语句填空,使下面的分析内容完整。

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以“”和“”等为喻,证明学习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人的品行更完美。

(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知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写

D.夫子然叹日:“吾与.点也。”与:赞成。

2.下面两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乎”字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乎”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乎”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乎”字也不同

3.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居则曰:“不吾知也!”

4.下列对选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行文流畅。

B.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C.孔子对子路“哂之”,是因为子路的话表现得不够谦让。

D.曾皙描绘的富有诗意的春郊游图,体现着儒家“礼治”的政治理想。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日:“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且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骑:一人一马。

B.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C.张良西向侍.侍:服侍、伺候。

D.庄则入为寿.寿:敬酒,祝寿。

2.下面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下面两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

(2)若属皆且为.所虏军中无以为.乐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4.下面语句补充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B.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C.范增数目项王,举(其)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D.君王为人不忍,(汝)若入前为寿

5.下列对选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迫于形势不得不赴鸿门宴谢罪,他在席间所言之语很委婉,恭敬而不乏诚意。B.鸿门宴中的座位排列,既显出项、刘双方力量的悬殊,又表现了项羽的自高自大。C.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却“不应”,可见范增虽多谋善断却并不了解项羽。D.“项庄舞剑”一事使已经趋于和缓的局面再度紧张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之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找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料想。

B.先破秦人威阳者王.之王:君王。

C.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来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

..也

..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将军战河北

..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臣战河南 D.于是

3.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壮士,赐之.卮酒。②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愿伯具言臣之不

..敢倍德也

A.①②句中的“之”指代对象相同,③④句中的“之”作用不同

B.①②句中的“之”指代对象不同,③④句中的“之”作用相同

C.①②句中的“之”指代对象相同,③④句中的“之”作用相同

D.①②句中的“之”指代对象不同,③④句中的“之”作用不同

4.比较刘邦和樊哙在宴席上所说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语调语气看,刘邦的话谦卑恭顺,樊的话则咄咄逼人。

B.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

C.从内容上看,两人的话大体一样,但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指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D.樊哙在席上讲的话与刘邦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5.将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译文:

(五)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梯之义申:申诉、申辩。

B.狗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

D.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头发花白。颁,通“近。

2.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下列加点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D.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4.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应该让百姓种桑养蚕,抓住时机发展农业、畜养家畜,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国力才能强大。

B.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育百姓,老人在路上背东西或顶东西就有人代劳了。

C.能让老人吃上肉食、穿上丝绸,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的国君一定能成就君临天下的大业。

D.对灾年侵扰百姓、抢吃人类食物的动物,统治者应采取行动阻止,不能归罪于灾年,推卸责任。

(六)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息。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仆:例下。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识其本名。

2.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列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面无不在也②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④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B.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D.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样,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B.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根的。

C.这样,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

D.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笑的,而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根的。5.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作者以游山为喻,层层分析,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C.在作者看来,要达到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需要三个主观因素:志、力、物。

D.第二段中,作者借”仆碑”联想到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七)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知?”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衣:穿。帛:丝织品。

B.申之以孝.悌之义孝:尊敬父母。悌:爱护兄弟姐妹。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D.王无罪岁

..罪:归罪,责备。岁;年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察.邻国之政

C.弃甲曳兵而走.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移其粟于.河内取之于.蓝 B.斧斤以.时入山林加之以.师旅

C.邻国之.民不加少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则.移其民于河东木受绳则.直

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理解:大王您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吧。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理解:不把密网撒进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理解:(人民)保养身体无疾而终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理解: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救济百姓)。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邻国的君主更关心百姓的生活,他不明白既然自己如此尽心,为什么境内的人口还是不比邻国更多。

B.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形象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只

是形式上不同,本质上并无区别。

C.孟子认为发展生产,满足百姓的温饱只是王道之始;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以礼义道德教化他们,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D.孟子列举了当时统治者无视百姓的死活,推诿责任的虐政,以此与仁政作对比:同时还揭露了梁惠王滥杀无辜的暴行。

(八)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全。咸:都。

B.列坐其.次次:旁边。

C.未尝不临文嗟悼.悼:悼念。

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

..轮

..流觞曲水②木直中绳,輮以为

B.①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娛,信可乐也..兴怀,其致一也②所以

C.①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②因.击沛公于坐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骤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使人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

B.生命之长短存灭,不得不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归于消亡。因此长寿与短命是一样的,人生是虚无荒诞的。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珍重。

D.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乐”、“悲”、“痛”、“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的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

4.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以为流曲水,列坐其次

译文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九)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就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圣④师者,所以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束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5.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十)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数罟不人洿池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

3.选文第一段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第二段则述了口口口口的道理。从第二段中的”通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我们还可以看出,孟子不但主张养民,还主张口口。

(十一)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者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 zhóng B.虽有槁暴.暴:bào

C.吾尝跂.而望矣跂:qì D.假舆.马者舆:y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知识 B.而闻者彰.彰:显著

C.而绝.江河绝:断绝 D.君子生.非异也生:生下来。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②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致千里

A.两个“于”相同,两个“而”也相同 B.两个“于”不同,两个“而”也不同C.两个“于”相同,两个“而”不同 D.两个“于”不同,两个“而”相同

4.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二段形象地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马”、“假舟楫”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5.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

(十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对“至于颜覆

..,理固.宜然”中带点的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倾覆本来 B.灭亡本来 C.推翻背定 D.灭亡背定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在文中的意思是()

A.那些自行灭亡的诸侯,和战败灭亡的诸侯相比

B.诸侯白白丢掉的土地,和战败丧失的土地相比

C.诸侯白白丢掉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加在一起

D.那些自行灭亡的诸侯与战败灭亡的诸侯加在一起

3.从本段看,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原因是()。

A.秦国借口结盟而向六国索取 B.秦国为扩展疆域而加强了外交攻势

C.六国屈从暴秦的强大武力 D.六国因为战败而送给秦国

4.联系上下文,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 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维艰

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 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5.下列各句,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一句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6.本段文字要说明的中心是()

A.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勢弱于秦

(十三)

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①,民人给②,官无留事③,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④大夫日:“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并烹之。……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

【注】①辟:开辟,开恳。②给:富足。③留事:积压的事情。④阿:东阿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日王语.暴以好乐

B.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D.齐国大治.故治.国无法则乱

2.下列各句中,与“自子之居即墨也"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B.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C.善刀而藏之. D.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毁言日至”中的“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项伯杀人,臣活.之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诋毁即墨大夫的话每天都有,但是东方安宁,所以齐威王依然“封之万家”。B.齐威王把阿大夫和身边为阿大夫说好话的人都处以烹刑。

C.齐国大治的原因是齐威王了解实情,对官吏赏罚分明。

D.文段采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赞美即墨大夫”这一主旨。

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译文:

(十四)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辞退。

B.共其乏图,君亦无所害共:共同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既然。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这句话说明秦晋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这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本文第二段是写烛之武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于是临危受命,出使秦国。

C.通过第二段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在年轻时得不到重用的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了他对郑伯的不满和自己的委屈。

D.“许君焦、瑕,朝济而タ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这两句话照应了开头“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这一形势,表明了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12篇文言文强化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强化训练 五柳先生传 一、基础知识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造.饮辄尽 _______________ (2) 兹若人之俦.乎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既.醉而退(5) 欣然 ..忘食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内容理解: 3、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是: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请概括指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送东阳马生序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未尝稍降辞色 ..( )( ) (2)援.疑质.理( ) ()(3)右备容臭.( ) (4)执经叩.问() ( 5)四支.僵劲不能动() (6)同舍生皆被.绮绣()2.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3.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 醉翁亭记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①为女杀彘②。”妻适③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⑤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⑥彘也。 注:①反:通“返”。②彘(zhì):猪③适:往④特:只不过⑤待:依赖⑥烹煮 1.解释文中加粗的文言词。 (1)女还()(2)婴儿非与戏也() 2.翻译下列句子。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二)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加点字 A、以.荻画地 B、教以书.字书: D、及.其稍长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

2019年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2019年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2019贵阳一模) 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也。九岁,封新安王。国除,以女兄为隋晋王妃,故入长安。瑀爱经术,善属文。性鲠急,鄙远浮华。晋王为太子,授右千牛。即帝位,妃为后,而瑀浸亲宠,频迁尚衣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后拜内史侍郎。数言事忤旨,稍见忌。雁门围解,帝素意伐辽,又衔瑀以谋擫其机,谓群臣曰:“突厥何能为,瑀乘未解时乃绐恐我!”遂出瑀为河池郡守。 高祖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上便宜,每见 纳用。手诏曰:“得公言,社稷所赖,朕既宝之。”久之,迁左仆射 ..。 贞观初,房玄龄、杜如晦新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无少望,乘罅切诋,辞旨疏躁。太宗怒,废于家。俄拜特进、太子少师,复为左仆射,实封六百户。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因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曰:“公守道耿介, 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瑀顿首 ..谢曰:“既蒙教,又许以忠亮,虽死日,犹生年也。” 瑀素贵,但中狭。每燕见,辄言:“玄龄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帝曰:“知臣莫若君。朕虽不明,宁顿懵臧否?”因为瑀晓解。瑀以帝有所偏信,帝积久亦不平。乃诏夺爵,下除商州刺史。未几,复其封,加特进。 卒,年七十四。遗命敛以单衣,无卜日 ..。诏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太常谥曰肃,帝以其性忌,改谥 ..贞褊。 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自瑀始,凡八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节选《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六》,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 B.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 C.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②拊(fǔ)掌:拍手。③搐(chù):抽缩。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 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 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C (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故选C。(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C; ⑵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⑶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过合浦① 苏轼 余自海康②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③并海④即白石。是日六月晦⑤,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⑥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注】①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廉州,辖今广西省合浦县西南。 ②海康:郡名,即雷州。其下“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③乘疍:乘坐疍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⑤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⑥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苏过亦为北宋文学家,自号斜川居士,有《斜川集》留世。 (1)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或: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 ②适:余自海康适合浦________ 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 ③碇:形声,字从石,定从声。“定”意为平息静止。“石”指石块或石墩。故“碇”本义表示稳定船身或系船的石墩;在“碇宿大海中”句中,“碇”意思是________。 (2)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翻译文中画线句。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4)文中写了两次叹息,“四顾太息”和“抚之而叹”,作者“叹息”的是________,更“叹”________。 (5)研读全文,分析苏轼的心境变化。 【答案】(1)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 (2)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 (4)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 (5)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茫,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

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一

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一) 3分)(12分,每小题一、(邹城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论根本策 石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①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 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着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务:致力. C.夫黄巢伺唐之隙伺:探察. D.今欲息民之困 息:使……停止.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A.因也以 B.以也于 C.因焉之 D.以矣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 )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2020届中考语文复习强化训练题:文言文强化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强化训练 文言文强化训练一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辟:躲避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从前 C.乞人不屑.也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自己的修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参考答案: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善的。 B.本文开篇运用道理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高考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

高考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 高三 2011-11-01 15:27 高考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⒌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生病 D.王数封我矣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3),入学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4)以水沃面。往往饘粥(5)不继,日昃(6)食。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适:女子出嫁。(2)世家:家世。(3)南都:今河南商丘。(4)辄:总是,就。(5)饘粥:稠粥。(6)昃;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8)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 A、去之.南都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之.虚所卖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2)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19、范仲淹有志天下 1 B 2 (1)幼年死去父亲(2)离开 3于是他精通“六经”的旨意,慨然豪迈,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4记叙了范仲淹的身世及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大志。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 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 ..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一)

限时综合训练(一) (用时:45分钟满分: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进右副都御史。学曾乃易臵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以疾去。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改吏部,转左侍郎。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居正怒。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 曾独大言曰:“上践阼 ..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自是益忤。出为南京右都御史。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全陕皆震动。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 学曾任事劳勚。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摘编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B.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C.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D.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人教版七上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10岁时,将军非常爱他,一直睡在他的帐篷里。将军先尝尝,右军还没起来过了一会儿,钱峰走进去,谈起了屏幕上的事情。他忘了账户里有正确的军队,并说他在密谋违反规则。右军觉得,听了这些话,明白没有活着的理由,是杨把脏被褥吐在头上和脸上。睡觉的是作弊当邓讲到事情的一半时,方想起右军还没有发动,就惊讶地说:我必须摆脱它!?又开了帐,却见6横吐了口水,信其实是谁睡的,所以得到了全部(选自《世说新语·陈发科》,含删节) [注] (1)王右军:王羲之(2)减少:不足(3)将军:王敦(4)钱峰:人名、文字、文书(5)哪个相同?熟悉吗?(6)出发地:与?纵向? 1。下列句子中添加的词的解释错误之一是() A。与儿童(儿童,这里指的是年轻一代,包括侄子和侄女)谈论论文的意义。可以模拟盐扩散空气差(类似).. c。筛选人员并谈论事情(撤退)。杨婷吐出脏兮兮的被褥在头上(跟“装做”和“假装”一样)..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对她的弟弟和女儿说,“如果柳絮不是被风吹来的“ 翻译:_ _ _ _ _ _ _ _ (2)是杨把脏被褥吐在头上,骗谁睡觉

翻译:_ ___________ 3。为什么这篇文章中的将军和钱峰“受惊”了?用你自己的话回答 4。一段文字,从“如果不是柳絮因为风”的回答中显示出谢道韫是个孩子;在第二篇文章中,王羲之作为一个孩子的突出性格特征如下:读下面的a和b,完成1-4个问题 [一]在一个寒冷多雪的日子里,谢太傅和他的孩子们聚在一起,谈论这篇论文的意义。当雪突然下起来时,公众欣然说:雪看起来像什么??我哥哥胡二说:盐扩散中的空气差?哥哥和女儿说:如果柳絮不是因为风?公众的笑声也就是说,雄哥没有伊女和左将军的妻子[·b]王戎(1)7岁,带着孩子(2)和(3)去旅游看路边的李子树。他们有许多孩子。他们折起树枝。他们为他们赛跑,但他们不动。当被问到时,这个人回答说:路边有很多孩子的树一定会遭受李树的折磨。?为此邀功(摘自《世说新语·梁娅》)[注] ①王戎:晋人?竹林七贤?一个(2)各种:众多(3)游泳:玩耍④紫:水果(5)折枝:折枝6.竞走:跑步比赛(7)真诚:如果是1.对文章内容理解上的一个错误是()一。谢老师对“弟儿胡儿” b的回答比较满意。在文章B中,王戎总结说“这一定是苦梅”是基于“路边的树和许多孩子” C。从文章A和B的描述可以看出,谢道韫和王戎都是非常聪明和聪明的孩子。D.谢道韫在文章A中的出色表现是辉煌的,而王戎在文章B中的出色表现是善于思考的。解释下列句子中添加的单词 (1)俄罗斯突如其来的暴风雪(2)可以模拟盐扩散的空气差。(3)试着

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17年6月12日)-2003 文档

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17年6月12日) (一)戴渊弃暗投明(9分) 戴渊少时,游侠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②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③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锋颖④,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注释] ①游侠:指勇于广交朋友,打劫分赃,重江湖义气的人。②辎重:行李。辎,一种可载重的有惟盖的车。③胡床:一种坐具,即现在的折叠椅。④锋颖:俊美出众。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A. 神气犹异() B. 投剑归机() C. 机弥重之() 10.用三条“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渊使少年劫掠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11.你是怎样看待戴渊改邪归正的?(3分) 答: (二)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jǐ)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枉于法,则免于相(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都) C.其弟子谏曰……(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译文: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4分) 答: (三)(9分)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栖于梁上()(2)实阴见之()(3)叩头归罪()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11.读完该文,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四) 习惯说(9分)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清)刘蓉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的身上一旦养成。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 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B.一室之不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10.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11. 用原文回答:《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