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

管理心理学复习
管理心理学复习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阶段:

传统管理

古典管理(科学管理)

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派)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发展,集中于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等。

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准备:

心理技术学:闵斯脱博格:用心理测验的方法选拔工人。

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在影响劳动者积极性各项因素中居于首位。

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及其学生。

B=f(P·E) B:行为;P:主休因素;E:环境;f:函数

社会测量理论:莫里诺社会测量方法。用社会问巷方法测量社会态度。

需要层次论:美国的马斯洛。

a. 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b . 生理、安全、社交为低级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为高级需要。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阶段:

早期文明与工业化前后的管理

古典管理(科学管理):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官僚模型、厄威克和克利克的管理原理;

工业心理学

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派):霍桑试验、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概率模式理论”、麦格雷戈“X理论与Y理论”、勒温的“团体力学理论”

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情感过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意志过程: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的组成要素: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等

个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个性的形成过程: A:婴幼儿期; B:学生时期; C:社会时期;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 <2>家庭因素; <3>文化传统因素; <4>阶级和阶层因素;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一个人先天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即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平衡性和指向性。

四种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

活泼型(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等。

安静型(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容易等。

兴奋型(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等。

抑制型(抑郁质):孤僻胆小,行动迟缓,不易动情,体验深刻,细心,感受性很强,敏感多疑,缺乏果断和自信,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等。

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能力:能力是指能使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等对能力的影响作用最明显。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

<1>物质自我:也称生理自我,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有物”等的认识。

<2>社会自我: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名望、地位、评价和自己拥有哪些亲朋好友以及家庭的经济地位的认识;

<3>精神自我: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特点的认识;

自我管理的概念: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自我管理的内容: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

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的作用:

①动力作用

②标准作用(是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

③调节作用

④定向作用

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知觉对象的组合

主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 2、兴趣和爱好 3、个性特征。4、过去经验 5、知识结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以下原则:

邻近性原则: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部分有一起被感知的倾向,不类似或距离远的部分就没有这种倾向。

相似性原则:相似的各个部分有被看成一个整体的倾向。

封闭性原则:几个对象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就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连续性原则:几个对象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连续性,易被感觉为一个整体。

激励理论分类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需要未满足这一过程出发):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从行为后果状态出发):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社会知觉效应

1. 第一印象效应

2. 晕轮效应

3. 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4. 定型效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43,典型的内容型激励理论

1. 生理需要

2. 安全需要

3. 社交需要(爱与归属)

4. 尊重需要(自我尊重与他人尊重)

5. 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

弗鲁姆过程型激励理论

基本内容:

激发力量(M)=f(E×V)

E为期望值,V为效价。

要想获得大的激发力量,必须期望值、效价均大。

E和V有一个为中,则激发力量为中;E和V有一个为小,则激发力量为小。

应用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a. 工作努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b. 工作成绩与获得奖励之间的关系;

c. 奖励内容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

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以后基本需要有3种:

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权力有个人权力和社会权力之分。个人权力的发展有依赖他人、相信自己、控制他人、自我隐退等不同阶段。

归属需要:友谊需要也称归属需要,是一种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负有全局责任的管理者把这种需要看得比权力还重要。

成就需要:成就需要即指人对挑战性工作事业成就的追求会引发人的快感,振奋人的精神。这对行为起着主导的作用和影响。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事业心强,比较实际,敢冒一定程度的风险,把个人对成就的追求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这种人有实际的工作绩效,要求及时得到工作的信息反馈;一旦选定目标,就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并在工作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取得成就。

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

成就需要理论对需要层次论的超越(即二者的区别):

<1>麦克利兰所列的三种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同时存在并同时发生作用的,他克服了马斯洛理论中各层次需要仅为单一类型需要的缺陷。

<2>成就需要理论从需要的不同揭示其对人的不同激励方向,不论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它都具有激励作用,而马斯洛的观点是“未满足的需要——产生激励,已满足的需要——失去激励”的模式,从而实现了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超越。

<3>成就需要理论从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基础上,揭示了教育对于需要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未对需要的社会教育给予重视,是其理论的欠缺。

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质疑:即认为人的动机、需求是很难定向塑造的。

非正式群体在国际上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塞利士的分类: A:冷淡型;B:乖僻型;C:策略型;D:保守型;

道尔顿的分类:

(1)垂直型,其成员具上下级关系。

A:所谓共栖型,是指其成员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领导尽量偏袒下属,尽量给予方便和好处,以建立感情。

B:所谓寄生型,是指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单方面的依赖关系。

(2)平行型,其成员的社会地位大体在同一层次。

(3)随意型,这种非正式群体通常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不会对组织提出什么要求。

非正式群体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组织发展的功能及对群体成员个体发展的功能,并且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又都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

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①促进作用;②阻碍作用。

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1.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

2.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3.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4.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群体的规范及作用

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管理心理学所讲的“群体规范”既包括群体中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

群体规范的作用: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

2、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动力的作用;

4、行为导向的作用;

群体的冲突的性质及过程

从性质上来看,群体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

1、建设性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或途径)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

2、对抗性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

群体冲突的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2、认知和个性化;

3、行为意向;

4、行为;

5、结果;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式:B=f.(P.E)式中: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

勒温的“场”理论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1933年他提出了“群体动力”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要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同情境力场的不相互作用。

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

人际关系: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成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性:

1、社会性;

2、情感性;

3、复杂性;

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交往的范围划为亲密区、社交区、公众区以及熟人区。

人际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性质划分:1、自然性人际关系2、社会性人际关系

按形式划分:1、合作型人际关系2、竞争型人际关系

按效果划分:1、良好的人际关系2、不好的人际关系

按公私关系分:1、公务关系2、私人关系

按组织形式分:1、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2、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中国学者认为组织文化的定义

三层次说:

(1)外显部分—指企业组织中的“厂房、设施、机器、装备、服务、厂容厂貌”。

(2)制度文化—指组织的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制度形态的东西。

(3)精神文化即核心层—指组织的价值观念、信念、理想等精神形态的东西。

两元说:

(1)物质文化—指机器、设施、厂容厂貌、商品包装、商标。(又称外显文化、硬文

化或表层文化)

(2)(2)精神文化—指组织中的共同价值观、信念、传统、作风。(又称隐形文化、软

文化或深层文化)

精神文化说:

它认为组织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包括信念、作风、行为规范在内的各种精神现象。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四种领导方式:

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低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

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

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

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

随着被领导者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领导行为产生如下变化: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高关系、低工作→低工作、低关系。

领导决策的三种典型方式

集权式的领导决策:主要特征是权力相对集中,企业领导者中心地位突出,凡事须经领导者首肯,否则无效;对领导者的决定和部属必须服从,坚决执行,不容打折扣。

参与式的领导决策:主要特征是领导者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即在重大问题上,领导者有决策权、指挥权和对部属决策的否决权等,而将其余权力按职责范围部分授予部属,并支持部属在职责范围内自主行事,合理用权。

放权式的领导决策:主要特征是领导者有意将大部分权力下放,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决策上,领导者提出目标与要求,让广大职工自议自决,不予干涉。

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

客观对象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决策对象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做充分地研究。

情报资料的收集:要对未来加强研究,提出预测,给决策提供依据。这一点实际上是强调情报研究。

社会发展的需要:决策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需要为出发点和依据。

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每一个活动的主体—人,都要受社会的法律和政策的制约。

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

“1.1”型:虚弱型管理;“1.9”型: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9.1”型:任务型管理;“9.9”型:战斗集体型管理;

“5.5”型:中间型管理。

组织改革

组织改革含义: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组织元素所作的调整与修正。

组织改革目的:达到动态平衡。a.稳定性;b.持续性;c.适应性;d.革新性。

改革的具体目标:完善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功能;营造和谐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组织效能。

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和方式

组织变革过程:(勒温)

⑴解冻:这一阶段中,要激发要求变革的动机;

⑵变革:这一阶段要指明变革方向,实施变革,使职工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⑶再冻结:这一阶段是利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新的态度和行为固定化;

组织变革的程序:

⑴定变革的问题:决策失灵,沟通渠道阻塞,组织机能失效,缺乏创新;

⑵组织诊断;⑶提出方案;⑷选择方案;⑸制定计划;⑹实施计划;⑺评价效果;

⑻反馈;

组织变革方式:

⑴员导向型:通过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态度进而改变群体行为;

⑵组织导向型:通过改变组织结构,促进成员学习新知识,导致他们参与改革

⑶技术导向型:通过改变达到目标的方法和设备的改变,以改变成员的行为;

⑷系统导向型:前三种的综合;

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含义: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有计划改善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着重改善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组织结构。

组织发展特点:

a. 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b. 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来实现;

c. 是一个动态系统;

d. 让成员学习和掌握制订目标与计划的技能。

美国企业文化:

1.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①崇高的目标②参与决策和管理③追求卓越④建立亲密文化

2.个人能力主义;

3.软硬结合。

日本组织文化:

1.和魂洋才(核心);

2.家族主义(显著特色);

3.以人为中心。

中国组织文化:

1.致富经国;

2.义利两全;3以和为贵;4.勤俭为本;

5. 公正廉洁;

6.任人惟贤;

7.自强不息;8辩证思维。

组织形象评估

CI战略:创建企业识别体系CIS的构成

企业识别标志(MI)企业行为识别(BI)企业视觉识别(VI)

绩效考核的方法

排序法<排队法>;

成果考核法<对照法、工作标准法或绝对标准比较法>;

对比法<对子比较法>;

目标对照法<目标管理评价法>;

因素评定法<测评量表法>;

代表人物法;

强迫选择法;

试题类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五等级正确的顺序是()c

A.生理-社交-安全-尊重-自我实现

B.社交-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安全-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属于管理方格论领导类型的是()ce

A.社会式 B.贫乏式 C.乡村俱乐部式 D.团队式 E.任务式

“1.1”型:虚弱型管理;“1.9”型: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9.1”型:任务型管理;“9.9”型:战斗集体型管理;

“5.5”型:中间型管理。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X理论的基本观点。

麦格雷戈将人性假设及其知道下的管理理论概括为x理论。其人性假设的要点如下:

1.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

2.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

3.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

4.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

5.人们易受到欺骗,常有盲从举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组织形象的构成。

组织形象是建立在良好组织气氛基础上的社会公宗与内部员工对整个组织的印象与评价。具体包括产品(商品)形象、服务形象、领导形象、员工形象、理想形象、实际形象、公关形象、及整体形象等。企业形象虽然是公众的主管看法与印象,但是其内容确实客观的、实在的、全面的。从客观与实在来看,是建立在企业良好的生产与经营行为基础上的;另外,企业形象虽然可以细分为许多要素,但是,只有全部或许多要素得到好评,才称得上是良好企业形象。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小强是位12岁的男孩,由于调皮、淘气经常被老师和家长责罚。小强平时考试成绩一般在70-80分之间。眼看要上中学了,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很担心。他父亲准备对他使用严厉手段,务必要他考试成绩超过90分,否则将受到严惩。老师告诉他父亲,这样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最好先要求他的成绩超过80分,然后再循序渐进。事实证明,老师的建议是正确的。

1.应用期望理论解释老师的建议。

2.在期望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期望理论也叫过程性e理论,是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的新的激励模式。他认为,激励就是掌握行为的选择过程。如果某个人有了特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具体可用以下公式:

激发力量(M)=f(E×V) E为期望值,V为效价。

要想获得大的激发力量,必须期望值、效价均大。

家长原来的期望值“超过90分”较大;而效价很小;所以激发力量很小,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而老师要求的超过80分,从孩子能力上讲是可以实现的,期望值不是很大,但是孩子能完成,效价就很大,所以得到的激发力量也就大,容易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循序渐进,最后必将实现成绩超过90分的期望值。

在期望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

提高员工的期望水平,解决员工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应指导和帮助员工有经过努力完成工作任务,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决心。认为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会使员工失去信心。

提高关联性的认识,解决与昂的工作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必须随个人的工作绩效而定,只贡献不讲理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奖赏不当,无果在绩效而受降会使人产生不公平感。

提高效价水平,解决与昂的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的需要有个别差异,奖励达到的效价也不一样。应根据人的需要不同,采取多种不同的奖励方式,才能受到较大的激励效果。

不应脱离实际拔高期望值、效价与关联性的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优势期望值太高,很容易达到的目标或期望值太低,非常难达到的目标其激励力量会很小;而轰动强度的期望值反而激励力量会很大。在管理实践中,人们常常会期待别人对自己有好印象,就会认真的表现出良好行为;若期待别人会讨厌自己,就会随便表现。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也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能面临挑战,甚至无事可干,那他必然会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挫折感,既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一腔报复和凌云壮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进而离开他最初的组织。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给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以必要的期望与适度工作要求的压力,为他们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能较好地发挥期待效应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单选题题库

1: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表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是否高效率的方法和手段。 1.工作作风 2.思想方法 3.管理方法 2:从众行为是指,群体成员企求自己的()跟从群体的倾向。 1.思想 2.行为 3.语言 3:群体间的冲突增加了各群体内部的()。 1.内聚力 2.友谊 3.协调性 4:()对一个组织结构形式有重要的影响。 1.管理距离 2.管理幅度 3.管理人数 5:谁能掌握()管理的这一真谛,谁就能在实践中取得胜利。 1.以人为本 2.效益第一

6: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之中。 1.活动 2.思维 3.语言 7:在领导生命周期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被领导者的()对领导的影响。 1.知识范围 2.技能水平 3.成熟度 8: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的管理。 1.以生产为中心 2.以关系为中心 3.以人为中心 9:激励是指连续激发人的()的心理过程。 1.情绪 2.动机 3.干劲 10:领导者本身的(),决定了他们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树立威信,其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1.文化水平

3.素质差异 11:气质是指个人行为全部()的总和。 1.典型 2.隐性特征 3.动力特点 12: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个体力量汇合成()。 1.合力 2.整体 3.新的力量 13:企业的管理职能除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之外,还应该包括()。 1.决策 2.领导 3.用人 14:再冻结是指改革后的态度与行为的整合,即获得的()模式成为个体之个性,形成有意义的情感关系的过程。 1.新行为 2.新观念 3.新态度 15:管理坐标图的理论认为,最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位既关心工作,同时又关心

《管理心理学(Ⅰ)》第二次答案

《管理心理学(Ⅰ)》第二次答案 你的得分: 100.0 完成日期:2016年05月24日 18点06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发组成的革新小组属于(B )。 A.临时工作组 B.非正式群体 C.正式群体 D.统计群体 2.群体规模的大小与群体拥有的总体信息量、知识和技能的复盖面成(A )。 A.正比 B.反比 C.无关 D.正、反比均可能 3.在群体发展中,成员依赖领导,缺乏坦然自主的人际关系发生在群体发展 的(C) A.集力阶段 B.组织阶段 C.形成阶段 D.成熟阶段 4.沟通中受讯者向发讯者表明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叫( C)。 A.编码 B.解码 C.反馈 D.强化

5.信息传递者非正式交往的多少与信息传播的速度(A)。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正反比不定 6.下列沟通网络中,民主化、分权化程度最高的沟通网络是( D)。 A.“Y”式 B.圆形式 C.轮形 D.全频式 7.同一员工接到两项以上目标不一致的工作时、因无法兼顾而发生的冲突是 (C) A.工作分派者本身的冲突 B.工作分派者之间的工作 C.工作与工作的冲突 D.人员与工作的冲突 8.群体团结程度与其决策质量的关系是( C)。?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正负相关均可能 D.无关 9.巴纳德认为,只有当下级服从上级时,上级的命令才有权威,这是其主张 的(B )。 A.权威下级说 B.权威接受说

C.权威认可说 D.权威上级说 10.组织依靠各种规章制度指挥和管理员工程度的高低指组织结构的(D )。 A.集中化 B.趋中性 C.复杂性 D.正规性 11.传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泰勒 B.梅约 C.福莱特 D.韦伯 12.指明变革的方向和方法,使组织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这是勒温 变革模式中的(B )阶段的任务。 A.解冻 B.变革 C.巩固 D.再冻结 13.下列强化方式中,巩固新行为效果最优的是(A )。 A.连续强化 B.定时强化 C.定比强化 D.计时强化 14.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使人对组织变革产生抵触,其心理机制(B )的影响。 A.认知 B.情绪

2017年10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 A.梅奥 B.西蒙 C.冯特 D.李维特 3.情绪情感通过表情动作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指的是情感功能中的 A.动力作用 B.引导作用 C.信号作用 D.适应作用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兴趣 B.意志 C.气质 D.能力 5.在工作中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常常多愁善感的员工,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追求挑战性的工作”属于 A.安全需要 B.爱和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一位年长的妇女因为被窃贼偷去3000元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这种行为属于受挫后行为反应中的 A.攻击 B.倒退 C.冷漠 D.逃避 8.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向往。称为 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人生观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管理心理学 案例分析: 一、激励理论——林肯电气公司如何激励员工? 问题讨论: 1.你认为林肯电气公司运用了何种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答:该公司主要应用了期望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用到了部分的激励保健理论及公平理论。期望理论指出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可能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期望程度及因绩效而获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在这一点上林肯电气公司做的很好。他们设置了奖励制度、职业保障政策等。这样将组织个性化,满足了公司员工的需求,使他们获得了该有的利益,满足了他们的期望。他们还制定了高度竞争性的高度竞争性的绩效评价系统,形成一种有压力的氛围,提高生产率。这种制度很好的确保了绩效评定结果与奖励之间的明确关系。同时也用到保健理论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经济萧条与不景气他们却没有辞退任何员工,这种方式自然使员工具有职业安全感,社会归属感,从而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工作。还有生产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同时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理论,以激励员工更积极的投入工作中。 2.为什么林肯电气公司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 答:因为对于员工来说,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所付出的是否与所得的成正比,是否能够得到安全感以及是否处于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而这些员工所关注的问题林肯电气公司都能给他们很好的保障,生产

工人按件计酬的计件制度很好的保证了员工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职业保障政策很好的保证的员工对于这份工作的安全感,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的为公司工作,奖金制度及高度竞争性的绩效评价系统则能让他们可以所得与付出成正比,且很好的施压来激励员工认真工作。这些都有效地激励了员工。 二、领导理论——华为总裁任正非的特质 问题讨论: 1.通过上述案例,你认为任正非具有哪些领导特质? 答:任正非有以下这些领导特质: 1)聪明,学习能力强。他成绩优异,做出了许多创造发明,能够很 快的学会产业管理技术,并且十分成功。 2)战略眼光强,远见卓识。在选择公司发展领域,他目光独到,帮 助公司在市场上占领着十分有利的地位。 3)善于发现缺点,不足。他能够冷静的分析事情,善于找出确定, 提出改进方向。 4)坚定执着。再做任何事时,他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执着的做到始 终如一,坚定不移。 5)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是一个领导必备的品质。任正非他日日呕心 沥血为企业操劳,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 6)危机感强。危机意识也属于任正非的专利,他有意识的将危机意 识应用于华为的管理中,形成独特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方式。 7)人际交往能力强。他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很好的人际交往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对于管理心理过程及组织管理规律的理解,既需要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又取决于可靠有效的实际数据。理论和数据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个必要元素。其中,准确的思路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先决条件。管理心理学研究有三种理论思路: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思路。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选择相应的理论思路。 1.微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微观思路注重于研究个体特征或小团体中的个体行为。管理心理学微观思路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密切相关。实验心理学为学习、动机、知觉和压力等专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个性与咨询等领域运用了许多临床心理学方法;社会心理学则提供了有关态度、群体和社会化方面的理论;而人事心理学有关人员测量、选拔、培训、奖励、绩效等的研究与应用,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尤其密切的关系。微观的研究思路在研究设计、测量和分析等方面都从心理变量出发,考察各类心理因素之间的关 系及变化规律。 2.中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中观思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群体行为和管理过程方面,并特别侧重于研究群体动力机制、领导行为和管理决策模式等。同时,在研究中注重群体变量和有效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条件。 3.宏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宏观思路重视组织层面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组织环境、组织体制、组织文化和组织战略等宏观因素及其效应的考察。同时,宏观的研究思路倾向于采用整体设计,注重多重组织因素作用下人员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之间的交互影响。 管理心理学研究特别重视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作出多重检验。图 2-1为理论检验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研究的计划与设计 为了开展有效的管理心理学研究,首先,应该对有关的研究与应用文献有足够的考察和了解,尤其需要注意那些把研究结果转换成实际应用的杂志。熟悉以往研究,是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其次,应该对简单化的结论持怀疑的态度并进行透彻的分析;第三,应该确保研究所运用的概念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使自己的组织成为不断更新发展 的“学习组织”。 制定好研究的计划是成功研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一环。在制定研究计划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课题和研究方法,而且应该充分预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广泛

(企业变革)变革管理心理学

变革管理心理学 心理学上的一些突破性成就解释了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成因,通过应用这些成就,公司可以转变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2003年4月? Emily Lawson and Colin Price 过去约15年以来,改善企业组织绩效的计划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正如大家所知,执行这些计划相当困难。因为要取得成功,必须说服成百上千的团队和个人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而要人们接受这种转变,又必须说服他们改变对自己工作的思维方式。实际上,首席执行官必须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如果在着手于复杂的绩效改善计划之前,首席执行官们能确定需要进行多大程度的变革来实现自己追求的业务成果,事情就会容易一些。一般来说,有三种层面的变革可供他们选择。就最直观的层面而言,公司可以直接采取行动来获得成果,而无需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例如剥离非核心资产,致力于核心业务。就更为复杂的层面而言,员工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做法,或采用与自己现有思维方式相符的新做法,以实现新的底线目标。例如,一家已经“精益”的公司可能还会鼓励员工寻求减少浪费的新方法,而一家致力于创新的公司可能会与学术界建立关系,从而让组织接纳更多的创意,并将更多的新产品推向市场。 但如果为了实现更高的绩效目标,企业的唯一方法就是全面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又该怎么办呢?假设公司提高竞争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改变企业文化——例如,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出击、从等级分明到平等分权,或者从闭门自省到关注外界。严格说来,一个企业的集体文化就是所有团队和个人思维方式共同点的集合,因此这种转变就意味着要改变成百上千人的想法。而这也就是第三个,也是最复杂的层面:文化变革。 将所有这些重大发现联合应用于提高绩效的计划中后,员工的行为方式实现了惊人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首席执行官可能会求助于心理学。尽管在解释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成因方面有所突破,但这些见解通常只是零散地应用于企业,并没有获得广泛的效果。最近有几家公司发现,将所有这些重大发现联合应用于改善绩效的计划后,员工的行为发生了惊人的改变——这种改变源自于全新的思维方式。绩效改善计划虽然联合应用了所有这些观念,仍然可能与未应用这些观念的计划一样混乱而难以引导。但这些计划更有可能实现商业做法的长期变革,从而持续获得更好的成果。 改变思维方式的四个条件 只有当员工认识到变革的意义并愿意变革(至少愿意尝试变革)时,他们才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周围的体制(如奖励和认可机制)必须与新的行为协调一致。员工必须具备进行变革所需的技能。最后,他们必须看到自己尊敬的人积极示范新的行为。上述各个条件可以独立实现;但合在一起,就可以改变企业成员对工作中可以实现的目标和应该实现的目标的态度,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科学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和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体系甚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为什么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1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根本的心理问题。2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3是稳定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 问什么说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根本心理问题:1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2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群体心态。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控制原理。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行为,并把研究结果按时间次序做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观察,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心理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认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有哪些?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署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3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4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结合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全员激励:动员群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是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现象的科学。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等等。 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管理心理学专题

管理心理学专题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题型: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论述 案例分析 复习范围 第一章 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 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内容 3.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称为物知觉和一般知觉 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称为人知觉和社会知觉 4.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5.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6.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 力特征。 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能判断属于何种气质类型) 7.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 的科学。

8.群体与个体心理的区别(论述or简 答) 个体心理与行为主要研究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需要、动机、态度以及智力、能力等。根据心理差异进行人事配置根据员工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进行激励。 群体的人具有个体的人所没有的一些心理特点;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主要研究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凝聚力、士气和人气关系、人际沟通等。群体中存在着人际关系与上下左右的交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群体气氛、士气、凝聚力、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思维和群体决策中的极端转移以及仿效、感染、从众、引拒、竞争、协作、相容、冲突等。 所有上述现象在个体单独活动中一般不会出现,而只有在群体中才会发生并为个体所感受。 9.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P26 理解意思 群体动力理论借用了物理学中的“力场”观念,描述群体行为的产生机制。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行为的动力与方向。 B=f(P E) B是个体行为,P是个性特征,E是环境 10.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问卷 调查法; 访谈法;心理测验法;个案法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A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c)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c)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C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C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B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C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C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B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a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a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D)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c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A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A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a )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3)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 A.30年代B.40年代 C.50年代D.60年代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B.易作数量分析 C.易确定因果关系D.易精确地重复观察 3.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B.荀子 C.庄子D.孟子 4.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属于( ) A.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5.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持执行,属于意志品质的( ) A.果断性B.坚持性C.自制性D.目的性 6.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性格B.气质 C.能力D.智力 7.有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其过程如下:S←→0→B→A。这一观点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托尔曼B.华生 C.勒温D.梅耶 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动机所具有的特点( ) A.主观性B.内隐性 C.不变性D.实践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最高层级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D.爱和归属的需要 10.有的人受挫折后闭门不出、生病、住院、酗酒,甚至吸毒等,这些行为属于受挫后的( )

管理心理学试题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20×2=40) 1.()研究者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些现象,以此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所起作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B.访谈法;C.个案法;D.观察法。 2.()主持霍桑实验的人是。 A.亚当斯;B.梅奥和罗利斯伯格;C.艾宾浩斯;D.费斯汀格。 3.()“滥竽充数”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齐宣王的喜好; B.南郭先生的道德品质; C.齐宣王的制度不合理; D.南郭先生没有制度意识; 4.()每个人特定人群总有一种共同的、较为一致且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这种现象被称为。 A.光环作用; B.假定相似作用; C.首因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角色定式;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6.()由于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被称为,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被称为。 A.需要;动机;激励; B.需要;激励;动机; C.动机;需要;激励; D.动机;激励;需要。 7.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A.物理因素、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主体因素; C.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D.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8.()在公平理论中,如果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相比感到吃亏了,会采取。 A.减少投入; B.增加投入; C.要求增加他人的收入; D.要求减少他人的工作量; 9. ()在管理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A.群体促进效应;

2018年4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刨造性的教育家 是 A.杜威 B.卢梭 C.洛克D.福禄贝尔 3.“情人眼里出西施’’指的是社会认知偏见中的 A. 刻板印象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第一印象 4.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 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A.兴趣 B.意志 C.情绪 D.情感 5.在工作中常常表现为极大的热情与冲天的干劲,作风泼辣,大刀阔斧,该员工的气质 类型应该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地位、威望、信赖”属于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 D.尊重需要 7.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茨伯格 B.弗鲁姆 C.亚当斯 D.斯金纳 8.将己之过强加于人的倾向,指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A.合理化作用 8.压抑作用 C.代替作用 D.投射作用 9.构成态度的基础是 A.认知成份 B.情感成份 C.行为成份 D.意识成份 10. 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社会心 理行为称为 A.认同 B.模仿 C.暗示 D.从众 11.社会心理学家李雷认为人际行为可以分为八种模式,其中由反抗、疲倦、怀疑、异样等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

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

管理心理学专题

题型: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复习范围 第一章 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内容 3.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称为物知觉和一般知觉 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称为人知觉和社会知觉 4.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5.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6.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能判断属于何种气质类型) 7.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的科学。 8.群体与个体心理的区别(论述or简答) 个体心理与行为主要研究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需要、动机、态度以及智力、能力等。根据心理差异进行人事配置根据员工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进行激励。 群体的人具有个体的人所没有的一些心理特点;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主要研究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凝聚力、士气和人气关系、人际沟通等。群体中存在着人际关系与上下左右的交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群体气氛、士气、凝聚力、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思维和群体决策中的极端转移以及仿效、感染、从众、引拒、竞争、协作、相容、冲突等。 所有上述现象在个体单独活动中一般不会出现,而只有在群体中才会发生并为个体所感受。 9.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P26 理解意思 群体动力理论借用了物理学中的“力场”观念,描述群体行为的产生机制。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行为的动力与方向。 B=f(P ? E) B是个体行为,P是个性特征,E是环境 10.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心理测验法;个案法 第二章 11.个体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12.霍兰德的个性类型: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 13.不良的性格特征:孤僻心理;封闭心理;顾虑与猜疑心理;敌意心理;嫉妒心理 (你身上有何不良特征,打算如何克服) 14.智力的测量工具:比奈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C试题及参考答案

xx学院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C)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 2 分,合计20 分) 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A. “经济人”假设 B. “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 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 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常见的归因偏差中的()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3 分,合计 15 分) 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 A.人际管理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早期管理理论 D.传统管理理论 E.科学管理理论 2.自我意识包括() A.物质自我 B.社会自我 C.知觉自我 D.精神自我 E.管理自我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 A.亲密区 B.熟人区 C.社交区 D.公共区 E.隔离区 5.组织文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活力程度,组织文化可以被划分为() A.活力型组织文化 B.挑战型组织文化 C.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 D.停滞型组织文化 E.发展型组织文化 三、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合计 20 分) 第页共页

管理心理学案例详尽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详尽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 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 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

19春北理工《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单选题)1: 在处理冲突时,合作精神很高,而武断程度最低,牺牲自我的利益去满足他人的利益,这种策略是指()。 A: 强制 B: 克制 C: 回避 D: 解决问题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在沟通模型中,发送信息的主体是指()。 A: 信息源 B: 编码 C: 信息 D: 通道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哪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用该方法归纳出来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 A: 观察法 B: 问卷法 C: 测验法 D: 个案法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组织变革与发展有程度上的差异,第一层次的变革是()。 A: 导向式变革 B: 技术式变革 C: 渐进式变革 D: 激进式变革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属于()。 A: 假设群体 B: 小型群体 C: 大型群体 D: 参照群体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在奥尔波特的价值观分类中,“重视权力的拥有及对他人的影响”属于下列哪种()。 A: 理论价值观 B: 经济价值观 C: 社会价值观 D: 政治价值观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提出计算群体凝聚力公式的管理心理学家是()。 A: 谢里夫 B: 阿希 C: 莱维特 D: 多伊奇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在相互作用分析中,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用的是下面的哪种自我状态()。 A: 儿童自我状态 B: 老年自我状态 C: 成人自我状态 D: 父母自我状态

C: 特质理论 D: 权变理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个性类型论的代表人物是()。 A: 阿德勒 B: 班杜拉 C: 荣格 D: 卡特尔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在沟通模型中,把信息源的想法、意图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的是()。 A: 信息源 B: 编码 C: 信息 D: 通道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在沟通模式中,在信息被接收之前,接受者须先将通道中加载的信息翻译成他理解的形式,这是指()过程。 A: 接受者 B: 解码 C: 反馈 D: 编码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生产工人,他们可能充耳不闻上司关于统计知识的必要性和变革会带给他们潜在收益的理解,这是组织变革个人阻力的哪种因素()。 A: 习惯 B: 安全 C: 选择性信息加工 D: 对未知的恐惧 正确答案: (单选题)14: 青年工人、中年工人、老年工人,这些群体属于()。 A: 大型群体 B: 小型群体 C: 假设群体 D: 实际群体 正确答案: (单选题)15: 某种领导理论认为“当领导者与某一下属进行相互作用的初期,领导者就暗自将其划入圈内或圈外,并且这种关系是相对稳固不变的。”该理论是下列的哪种领导理论?() A: X、Y理论 B: 管理方格理论 C: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D: 路径-目标理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16: “社会人”假设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是()。 A: 严格的管理 B: 完善的制度 C: 良好的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 (单选题)17: 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中,提出目标设置理论的是哪位心理学家?()

2021年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2021年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访问、座谈、谈话、问卷等具体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道路的是( ) A.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B.西方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C.杜威教育思想的出现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被西方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法国的法约尔 B.美国的泰勒 C.德国的韦伯 D.英国的厄威克 4.提出“礼”“刑”两点措施用于治理天下的是下列哪种人性论的主张? ( )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善恶混合论 D.性无所谓善恶论 5.人们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一种夸大了的认知偏见,这种过度类化的心理倾向属于( ) A.光环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印象 D.情感效应 6.又被称作“定势效应”的是认知偏见中的( ) A.情感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7.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实践活动 B.社会生活条件 C.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D.自我教育

8.在李维特改变行为的四种模式中,不是正当手段,常常受到人们的抨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人运用,这种模式是( ) A.权威 B.胁迫 C.操纵 D.合作 9.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动机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这是受挫后行为反应表现中的( ) A.冷漠 B.倒退 C.固执 D.逃避 10.教育工作者要言行一致、旗帜鲜明,不准言不由衷和缺乏理智的感情用事,这是教育工作者态度特点的( ) A.自觉性 B.明朗性 C.倾向性 D.复杂性 11.职业适应性要求保持协调一致的是( ) A.行为与职业要求 B.思想与职业要求 C.职业要求与目标 D.行为与动机 12.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是( ) A.群体动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舆论 D.群体压力 13.明确提出了人们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为人们规定了日常生活的方式,限制了人们活动的范围,这体现了群体规范功能中的( ) A.群体支柱 B.评价标准 C.群体约束 D.行为导向 14.在社会心理学家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中,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的反应是( ) A.信任和接受 B.尊敬和服从 C.劝导和帮助 D.协助和温和 15.关于冲突的作用,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不好的,它与暴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