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操作规程

检查操作规程
检查操作规程

视力检查

第一节远视力检查

【适应证】

1.眼科就诊及其他科室要求会诊的患者。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检查者。

2.因精神或智力状态不能配合检查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可选用对数视力表、国际标准视力表、ETDRS(早期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

病变研究)视力表。前两种视力表的检查距离为5m,后者的检查距离是4m。视力

表的1.0 -行应与被检眼同高。视力表的照明应均匀,无眩光,可采用自然照明。

如用人工照明,照明强度为300~500lux。

2.两眼分别检查,常规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检查时用挡眼板遮盖非受检眼。

如受检者戴镜,应先查裸眼视力,再查戴镜视力。

3.下面以国际标准视力表为例叙述远视力检查方法。该表分12行,能看清

第1行者视力为0.1,第10行为1.0,第12行为1.5。若能辨认第8行全部视标,

同时辨认第9行半数以下视标时则记o.8十;如能辨认第8行全部视标,同时辨认

第9行半数以上视标时则记0. 9-。

4.如被检者不能辨认表上最大视标时,可嘱被检者向视力表靠近,直至看清

第1行视标(0.1),记录的视力为:0.1×被检者与视力表的距离(m)/5,例如在2m

处能看清0.1,视力为0.1x2/5=0. 04。

5.如在Im处不能辨认最大视标,则检查数指(counting finger,CF)。嘱受检

者背光而坐,检查者伸手指让被检者辨认手指数目,记录其能辨认指数的最远距

离,如数指/30cm或CF/30cm。如果在眼前5cm处仍不能辨认指数,则检查者在

受试前摆手,记录能辨认手动(hand motions,HM)的最远距离,如手动/30cm或

HM/30cm。

6.对只能辨认指数或手动的受检者,应在暗室中进一步检查光感(light per- ception,LP)及光定位(light projection)。检查光感时,将患者一眼完全遮盖,检查

者一手持烛光放在被检眼前5m处开始检查。若受检者不能看见烛光,则将烛光

向受检者移近,直至受检者能辨认为止。记录受检者能看见烛光的最远距离。检

查光定位时将烛光置于受检者前Im处,嘱受检者向正前方注视,不要转动眼球和

头部,分别将烛光置于左上、左中、左下、正上、正中、正下、右上、右中、右下,同时询问受检者是否能看见烛光。如应答正确记录为“+”,应答错误记录为“一”。如受

检者全无光感,记录为“无光感”。

【注意事项】

1.如果检查室的最大距离<5m,采用反光镜法检查视力。将视力表置于受

检者座位的后上方,于视力表对面2. 5m处放一平面镜,嘱受检者注视镜内所见昀

视力表来检查远视力。

2.每个字母辨认时间为2~3s。

3.非受检眼遮盖要完全,但不要压迫眼球。

4.检查时受检者头位要正,不能歪头用另一只眼偷看,不能眯眼。

5.对于裸眼视力<1.0,而且没有矫正眼镜的受检者,应加针孔板后再查小孔

视力。

6.视力检查是心理物理检查,评价结果时应当谨慎。

第二节近视力检查

【适应证】

1.屈光不正患者。

2.老视患者。

3.需要检查近视力的其他情况。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检查者。

2.因精神或智力状态不能配合检查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可选用徐广第E字近视力表、耶格(Jaeger)近视力表、对数近视力表。

2.近视力表的照明不易固定,可采用自然弥散光,也可采用人工照明,但注意避免眩光。

3.两眼分别检查,常规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检查时用挡眼板遮盖非受检眼。

4.检查距离一般为30cm。对于屈光不正者,要改变检查距离才能测得最好

近视力。如将近视力表向受检眼移近时视力逐渐增加,该眼可能为近视眼或假

性近视眼。如将近视力表向受检眼移远时视力逐渐增加,该眼可能为远视眼或

老视眼。

5.以能看清的最小一行字母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小数法记录。如用耶格近

视力表,则以Ji~J7记录,并注明检查距离。

【注意事项】

1.每个字母辨认时间为2~3s。

2.非受检眼遮盖要完全,但不要压迫眼球。

3.检查时受检者头位要正,不能歪头用另一只眼偷看,不能眯眼。

第三节婴幼儿和儿童视力检查

一、婴幼儿视力检查

【适应证】

需要检查远视力的婴幼儿,特别是怀疑弱视时。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检查者。

2.因精神或智力状态不能配合检查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遮盖厌恶试验令婴幼儿坐于母亲膝上,分别单眼进行遮盖。若被遮盖眼

为视力较差眼,则息儿无异常表现。当遮盖眼为视力好的眼时,患儿则表现烦躁、哭闹或用手推开遮挡物。当两眼视力接近时,厌恶表现不明显。

2.追随光源或追随眼前移动目标摆动光源或手中的玩具时,婴幼儿的眼或

头能追随转动,表明至少有眼前光感或指数视力。对可疑双眼视力丧失者,可观察婴幼儿对周围事物有无反应及表情变化或检查者用一物体作打击眼球的假动作观

察有无瞬目反应。眼科学分册

3.注视反应检查者右手执活动玩具,左手固定婴幼儿头部而以左大拇指分别挡住婴幼儿右眼或左眼。观察另一眼能否跟随和注视眼前的活动玩具。例如挡

住右眼时左眼能注视玩具,挡住左眼时右眼不能注视,经数次测试均如此,则说明右眼视力差,应当散瞳做眼底及屈光检查。

4.视动性眼球震颤让母亲抱婴幼儿坐在一视鼓前,视鼓上有不同空间频率

的条纹,转动视鼓,观察是否产生眼球震颤。

5.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时最好在屏蔽隔离室中进行。采用电视反转棋盘图

像或反转黑白条方波光栅作为刺激源。作用电极一般安放在枕骨粗隆上2cm处。

放置前剪净局部头发、涂电极胶。地电极置于额正中,参考电极置于右耳垂。当反

转频率不变,而空间频率逐步增加,即棋盘格逐步变小时可见P100波逐步变小,

当棋盘小到某一空间频率至视觉诱发电位(VEP)记录不到时称为VEP视力的阈

值。根据其前一档的空间频率推算出单眼或双眼的斯内伦( Snellen)视力值。例

如30周/度相当于20/20或1.O,10周/度相当于20/50或0.4,3周/度相当于20/ 400或0. 05。

6.选择观看法以大的灰色纸作为屏幕,置于婴儿前方和两侧,中央开一窥

视孔,在窥视孔两侧距窥祝孑L约17cm处各开一个9cm的图像呈现孔,屏幕后有一转轮,装有成对的黑白条栅画面及灰色无图像卡片,可随机在一侧呈现条栅,另一

侧呈灰色卡片。婴儿坐在家长或医务人员的腿上距窥视孔3lcm,固定婴儿头部。

检查者由幕后经窥视孔观察并记录婴幼儿注视反应。每画面做10次测试。若采

用Teller测试卡,被检眼离窥视孔为55cm,操作时可随机将测试卡旋转180。,使条

栅处于右方或左方。

【注意事项】

1.开始时先对双眼进行测试,待婴幼儿变得合作后再分别检查左、右眼。对

眼进行遮盖时应充分,注意不能让受检者偷看。

2.选择观看法适于18个月龄以下的婴幼儿,年长幼儿因注意力分散,影响检

查效果。应注意环境安静无干扰。

3.视动性眼球震颤检测方法的缺点是难以维持婴幼儿一直固视目标,且刺激

物占据视野的比例小。因此若未能诱发出视动性眼球震颤,并不等于婴幼儿没有

接受刺激,也许是婴幼儿缺乏兴趣,有假阴性的可能。另外,存在眼球运动障碍时,此法可能得出视力缺损的错误解释。

4.医师可根据条件选择任意一种方法进行检查。

· 6 ’二、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的视力检查

【适应证】

需要检查远视力的2岁以上的儿童,特别是怀疑弱视时。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图形视力表根据视角的原理设计,常以手指、鱼、蝴蝶、伞、小动物、小果

实等图形代替各种文字视标,其余检查条件与国际标准视力表相同。

2.点状视力检查仪适用于2~3岁的儿童。该表是用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黑

色圆点排列在乳白色的圆盘上,有一背景灯照明,圆盘表面有一遮板,开一观察孔,转动圆盘,让圆点视标出现在观察孔,让患儿识别,再根据可识别的圆点大小,查出设计时相应Snellen值作出估算。

3.E字视力表检测先用两块相同的单E字板。检查者与儿童各执一块,要

求儿童把E字缺口放在检查者的同一方位。学会后再做视力表检查,检查操作方

法如前所述。

4.激光干涉条纹视力计检查受检者取坐位,头部固定在颌架上,用单眼向

激光干涉测试仪的窥视孔内注视。检查者旋转旋钮,改变条纹的空间频率,受检者

可见粗细不等的黑白相间的条纹,最粗条纹相当视力0. 05,最细条纹相当视力

2.0,条纹每档间隔视力为0. 05。干涉条纹可以改变为竖、横、左斜、右斜位置。按被检者能分辨最细条纹而换算出视力。

【洼意事项】

视力表检查时应注意:

1.检查距离为5m,如果采用平面镜反射法,则检查距离可缩短一半。1.0视

标应与被检儿童的眼保持同高。

2.检查时要坐端正,不能眯眼,用消毒遮眼板遮挡非受检眼,通常先查右眼后查左眼。

3.对弱视儿童应分别记录单个视标检查的视力及行视标检查的视力。因为

一般情况下,弱视儿童容易辨认单独视标,行视标视力常较单独视标视力差1~3 行,而且在弱视训练中单个视标视力也比行视标视力增进得快。

4.单眼视力和双眼视力的检查。患隐性眼震的儿童,双眼视力比单眼视力好

一些,为了检查双眼状态下的单眼视力,在一只眼前放+5. OOD的球镜代替遮盖,

检查另一只眼的视力。有代偿头位的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应该检查头位正直时

的视力和代偿头位时的视力。这种检查结果对诊断和处理这类儿童有重要意义。

外眼一般检查

第一节眼睑检查

【适应证】

1.就诊的眼病患者。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眼睑的一般检查可在自然光或人工照明光下进行。

2.可在肉眼下进行检查。必要时应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

3.一般按照先右后左的顺序进行检查。

4.注意双侧是否对称,睁眼和闭眼是否自如。

5.注意眼睑皮肤有无充血、水肿、压痛,有无皮疹、溃疡、瘢痕、肿物以及皮下结节、皮下出血、皮下气肿等情况。

6.注意眼睑位置、形态、睑裂大小,有无上睑下垂、缺损或眼睑闭合不全。

7.注意睑缘有无内翻、外翻、充血、肥厚及炎症等。

8.注意睫毛有无乱生、倒睫、秃睫或睫毛脱色,睫毛根部皮肤有无充血、鳞屑、溃疡和脓痂。

9.若有提上睑肌功能异常,应测定提上睑肌肌力。

【注意事项】

1.若遇感染性眼病,应先查健眼,后检查患眼,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2.若有眼球严重外伤、角膜穿孔或即将穿孔时,翻转眼睑时要格外小心,以免眼内容物脱出。

泪器检查

【适应证】

1.流泪、溢泪的患者。

2.眼干的患者。

3.怀疑有泪器炎症或肿瘤的患者。

4.怀疑泪器损伤的眼外伤患者。

【禁忌证】

在泪囊和泪道的急性炎症期间禁止冲洗泪道。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一)泪腺检查

1.泪腺的一般检查

(1)触摸颞上方眶缘,确定有无肿物。如有,应判断其质地、界限、活动度、有无结节等。

(2)患眼向鼻下方注视,翻转上睑,以拇指将外眦部向外上方牵引,并轻轻地将眼球向外上方推动,可将脱垂的泪腺或由于炎症或肿物引起肿胀的睑部泪腺暴露

在外眦部上穹隆部结膜下,以便检查。

(3)泪腺有炎症时可有压痛。

2.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工试验)

(1)怀疑泪液分泌减少时可行泪液分泌试验。

(2)用准备好的5mm×35mm的消毒滤纸,将其一端折弯5mm,夹持于下睑外

1/3处结膜囊内,另一端垂挂于睑外。嘱受检者轻闭双眼。

(3)5min后以毫米为单位测量滤纸条被泪液浸湿的长度(折叠端的5mm不记

在内)。≥lOmm为正常。

(4)如果在5min内滤纸条全部被泪液浸湿,应记录泪纸条全被浸湿所需的时

间,以分钟为单位。

3.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浏定

(1)在裂隙灯下用钴蓝色滤光片观察。

(2)在结膜囊内滴入一小滴0.125%或1%荧光素钠溶液。

(3)嘱受检者眨眼数次后,睁大受检眼,凝视前方,并开始计时,同时持续观察角膜,直到角膜表面出现第一个深蓝色斑(泪膜缺损)时为止,记录时间,以秒为单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若

·9 。

二)泪道检查

1.泪道的一般检查

(1)检查泪小点。应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注意泪小点有无外

翻、狭窄、闭塞或赘片增生。

(2)泪囊区有无红肿、压痛或瘘管。

(3)挤压泪囊部有无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

2.荧光素钠试验

(1)怀疑泪道阻塞时可选用本试验。

(2)将1%~2%荧光素钠溶液滴入结膜囊内。

(3)2min后擤鼻,如带有黄绿色,表示泪液可以通过泪道,泪道没有阻塞。

3.泪道冲洗

(1)怀疑泪道狭窄或阻塞时可进行泪道冲洗。

(2)冲洗泪道前先挤压泪囊部,观察有无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排出,并尽量将分

泌物排空。

(3)用沾有0.5%丁卡因的棉签夹在上、下泪小点之间1~2min。

(4)受检者通常取坐位,头部微后仰并固定,眼向上注视。将下睑近内眦部轻

轻地向下牵拉,暴露下泪小点。

(5)如泪小点较小,先用泪小点扩张器垂直插进泪小点1~2mm,再向鼻侧转

至水平方向,轻轻捻转,扩张泪小点。

(6)将大小合适的泪道冲洗针头垂直插入泪小点1~2mm后向鼻侧转动,使

针头呈水平位,继而顺沿下泪小管走行方向将针头推进4~6mm,注入生理盐水。

此时应询问受检者有无水液进入咽部,或请受检者低头观察有无水液从鼻孔流出,井注意注水时有无阻力及泪小点有无水液反流。

(7)冲洗完毕时,滴用抗菌药物眼药水。

(8)泪道冲洗结果分析

①泪道通畅:注入冲洗液时无阻力,泪道无液体反流,受检者诉液体流入口咽部,或观察到液体从鼻孔流出。

②泪道狭窄:下冲上返,但加压注入冲洗液后通畅。

③泪小管阻塞:注入冲洗液时有阻力,冲洗液从原路返回,口咽部无液体流入。

④泪总管阻塞:注入冲洗液时有阻力,从下泪小点冲洗时冲洗液自上泪小点反流,口咽部无液体流入。

⑤鼻泪管阻塞:注入较多冲洗液后从上泪小点反流,并可带有黏脓性分泌物,表明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4.泪道碘油造影

·10·

1)了解泪道阻塞的部位及泪囊大小,为手术准备。

(2)造影时,先挤压泪囊部排出泪囊中分泌物,并冲洗泪道。

(3)按泪道冲洗法,由下泪小点注入40%碘化油或30%碘苯酯0.3~0. 5ml,

随即行X线摄片。

【注意事项】

1.进行泪液分泌试验时,放置泪纸条的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球结膜等组织。

2.测定BUT时,检查室内避免使用电风扇。

3.泪道冲洗时,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泪道机械性损伤及形成假道。

4.泪道冲洗注入液体时,若出现下睑水肿,表明冲洗时形成假道,应即刻拔出冲洗针头,停止冲洗。必要时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发生感染。

5.进行泪道碘油造影时,应在X线申请单上标注注入造影剂的时间。

第三节结膜和半月皱襞检查

【适应证】

1.怀疑患有结膜疾病。

2.眼部外伤者。

3.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上睑结膜暴露法

(1)单手翻转法:嘱受检者向下注视,检查者用拇指和示指轻轻挟提上睑皮肤,在示指向下轻压睑板上缘的同时,拇指向上方捻转,即可暴露上睑结膜。

(2)双手翻转法:用一手挟提上睑皮肤向上翻卷的同时,用另一手示指或棉棍、玻璃棒轻轻向下推压睑板上缘,即可将上睑翻转暴露上睑结膜。

2。上穹隆结膜暴露法用拇指将已翻转的上睑向上、向后固定于眶上缘,同

时让受检者向下注视即可暴露上穹隆部结膜。翻转上睑后,若用另一手的拇指由

下睑中央将眼球轻轻往上推压,同时将上睑稍向上牵引,可使上穹隆部结膜向前突

出,暴露得更充分。

3.下睑翻转法以拇指向下牵拉下睑中部,嘱受检者向上注视,即可充分暴

露下睑结膜和下穹隆结膜。

4.球结膜暴露法用拇指和示指把上、下睑分开,然后嘱患者向各个方向注

·11 ·

视,可暴露球结膜部分。

5.检查内容检查睑结膜及穹隆结膜时,应观察其颜色、透明度、光滑性;有

无充血、水肿、乳头、滤泡、瘢痕、结石和睑球粘连;有无异物及分泌物潴留等。检查球结膜时主要观察有无充血、出血、水肿和色染;有无异物、疱疹、结节、溃疡、斑块和分泌物。

【注意事项】

1.检查结膜时动作要轻柔,尤其在检查眼球破裂伤的患者时,绝对避免对眼

球加压。

2.特别注意区分睫状充血与结膜充血。

3.注意结膜囊内分泌物的色泽和性质。

4.若怀疑传染性结膜炎的患者,应先检查健康眼,再检查患眼;检查患眼后,

应消毒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第四节眼前节的检查

【适应证】

1.眼病患者。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角膜检查

(1)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获得满意结果。条件不许可时,可用聚光手电筒光

联合放大镜进行检查。

(2)注意角膜大小、形状、透明度、弯曲度,以及表面是否光滑。注意角膜有无

浑浊、水肿、浸润、溃疡、异物、瘢痕、新生血管或血管翳、角膜后沉着物等。

2.巩膜检查

(1)分开上、下眼睑,嘱受检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后进行检查。

(2)仔细观察巩膜颜色,有无充血、局限性结节、隆起、溃疡及肿瘤等。

3.前磨检查

(1)注意中央和周边前房深浅。可用手电筒侧照法对中央前房深度作大致估

计,并用裂隙灯显微镜测量周边前房深度(详见前房深度测定的章节)。

(2)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注意房水有无浑浊、闪光、浮游体、渗出物、积血或积脓·12·

等。

4.虹膜检查

(1)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对双侧虹膜进行对比检查。

(2)注意虹膜色泽、纹理、形态,有无色素增生及脱失、萎缩、缺损、结节、新生血管、前后粘连、永存瞳孔膜、虹膜震颤和根部离断。

5.瞳孔检查

(1)先在自然光线下以肉眼观察其自然状态,然后用手电筒光检查其对光反

应,最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其细微结构。

(2)注意瞳孔大小、位置、形状,边缘是否整齐。瞳孔大小可用Haab瞳孔计或Bourbon瞳孑L计测量。

(3)瞳孔对光反应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对光反应是指瞳孔在暗光环境

下对光的反应程度,可将手电光直接照射一眼瞳孔,若其立即缩小,为直接对光反应灵敏。应注意两侧反应的速度和程度是否相同。间接对光反应是指瞳孔在暗光

环境下,用手遮盖一眼使其不受手电光照射,再用手电光直接照射另眼瞳孔,然后打开遮盖眼,若该眼瞳孔缩小,为该眼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6.晶状体检查

(1)用裂隙灯显微镜可仔细地检查晶状体。如因条件所限也可在手电’光照射

下用直接检眼镜检查晶状体。

(2)如需详细了解晶状体情况,应当散大瞳孔后进行检查。

(3)注意晶状体的位置、密度、透明度,有无浑浊及浑浊的部位和形态。如无洼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时,可根据虹膜投影来估计白内障的成熟程度。

【注意事项】

1.区分是否由于黄疸引起巩膜黄染时,必须在自然光下检查。

2.检查时应注意双眼对比观察。

3.测量瞳孔大小时,应在弥散光下,嘱受检者注视5m以外的目标。应注意瞳孔大小与光照强弱、年龄、调节以及集合等情况有关。一些药物也会影响瞳孔大小。

4.检查晶状体时,应注意晶状体改变是否与视功能的改变相对应,以免误诊。【适应证】

1.眼病患者。

2.健康体检者。

第五节眼后节的检查

·13·

【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玻璃体检查

(1)可用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或接触镜进行检查。

(2)如需详细检查,应当在散大瞳孔后进行。

(3)直接检眼镜检查时,一般先用+8D~+10D的镜片,检查距离距受检眼

10~20cm。正常情况下,光线经瞳孔射入眼内后,瞳孔区呈橘红色反光。检查时

嘱受检者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数次后,立即停止眼球转动,并注视前方。如在瞳孑L区红色反光中有黑影呈飘动状,且其移动方向与眼球转动方向相反,表明屈光间质浑浊部位位于玻璃体。

(4)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将裂隙灯光源与显微镜

之间的夹角尽量变小、光源裂隙尽量调窄,便可获得较为清晰的玻璃体光学切面;若要观察后2/3玻璃体,须借助前置镜或三面镜,可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

(5)注意玻璃体有无浑浊、液化、积血、后脱离,并注意玻璃体病变的形态及其与视网膜和晶状体位置的相互关系。

2.视网膜的检查

(1)可用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如需详细检查,特别检查周边部眼底

时,须散瞳后检查,或借助于前置镜、三面镜、检影镜,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2)检查顺序为先后极部,再周边部,

(3)注意观察视盘大小、形态、色泽、盘沿和凹陷;视网膜血管粗细、形态、颜色、管壁反光、动静脉比例及相互关系;黄斑部有无水肿、渗出、出血、瘢痕、色素改变和中心凹反光是否存在等;视网膜有无渗出、出血、色素改变或脱离等。

【注意事项】

1.对于浅前房者,散瞳时要格外谨慎,以免导致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2.角膜如有炎症、溃疡或穿孔伤时,避免用三面镜和检影镜。

3.若眼前节屈光间质浑浊影响眼底检查时,可应用超声等其他检查方法。

第六节眼球的检查

【适应证】

1.怀疑眼球突出或内陷者。2.有复视或斜视的患者。

3.眼球外伤者。

4.怀疑眶内占位性病变者。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般在自然光线下以视诊的方法进行检查。

2.注意眼球大小、形态和位置,有无突出或内陷、震颤(眼球震颤检查详见第

17章)。

3.检查眼球大小和形态时,用两手拇指和示指分别将两眼上、下眼睑分开,进

行比较。

4.嘱受检者眼球追逐并注视眼前检查者的手指或手电光,以检查眼球各个方

向运动情况。

5.对于眼球突出或内陷者,可用两面有刻度的透明尺估计眼球突出度。将尺

的一端向前水平放在颞侧眶缘最低处,检查者从侧面观察,读出和记录眶缘至角膜

顶点的距离,即为眼球突出度。或以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眼球突出度(详见第

30章)。

【注意事项】

1.检查眼球形态时,注意有无角膜大小的改变。

2.利用透明尺测量眼球突出度时,务必准确地放置透明尺的位置,且方向水

平向前,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第七节眼眶的检查

【适应证】

1.疑有外伤导致的眶骨骨折。

2.眶内占位性病变。

3.眶内炎症。

4.眶内出血。

5.疑有眶压升高时。

【禁忌证】

1.眼部皮肤急性炎症者。

2.受检者因精神状况或全身其他疾病不能配合检查时。

科学分册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可用两手拇指对比触摸眶缘。

2.必要时可用示指或小指自眶缘沿眶壁向眶深部探入,进行检查。

3.检查眼眶时,应注意眶缘大小、形态、有无缺损、骨折移位及压痛,同时注意眶内有无炎症、出血或肿瘤等。

【注意事项】

1.对眶骨骨折的患者,检查时动作务必轻柔,以免进一步加重损伤。

2.伴有眼球外伤时,检查时切勿对眼球加压。

3.若有眶内占位性病变,触诊时一定注意眶内占位性病变与眶骨间的关系。

第八节婴幼儿外眼检查

【适应证】

1.患有眼病的婴幼儿。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婴幼儿全身情况不允许时。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应固定头部后进行眼部检查。须请家长或助手协助。

2.常用的固定婴幼儿头部的方法为,检查者与家长面对面相坐,将婴幼儿二

腿分开,头朝向检查者仰卧于家长双膝上。家长用双肘压住婴幼儿两腿,同时用手

握住婴幼儿两手和前臂并借此压住其胸腹,检查者则用双膝相夹固定婴幼儿头部。

3.另一种方法为让婴幼儿平卧于检查床上,助手或家长在检查床一侧,两手

握住婴幼儿两手及前臂并压住婴幼儿的胸部,同时以身体压在婴幼儿身上以固定

其全身。检查者在检查床婴幼儿头端进行检查。

4.医师可用两手拇指或翻睑钩分开土、下睑,并暴露角膜。一般应在光线充

足的检查室观察角膜的形态、大小。也可用聚光电筒照明和放大镜检查,对能配合

的小儿可使用裂隙灯检查。

5.需做详细的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冲洗或探通泪道的婴幼儿,若不配合,可应用催眠镇静药,如口服i00/水合氯醛合剂,每次50mg/kg。也可施于短暂的全

身麻醉。

【注意事项】

1.固定婴幼儿头部及体位时用力要适当,以防意外。

·16 ·

2.对于全身麻醉的婴幼儿,麻醉前应进行必要的全身检查。一般情况下,应

在无全身麻醉禁忌证的情况下方可进行麻醉。

3.对婴幼儿进行眼部检查时,婴幼儿被固定头部和体位,难免哭闹,因此检查前必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和配合。

4.操作要轻巧,以免伤及角膜。对可疑角膜软化患者,动作要轻巧,对可能角膜穿孔者,应避免加压。

5.需要散瞳的婴幼儿,在滴用散瞳药后应压迫泪囊部3~5min,以避免药物

中毒反应。避免药物反应的另一方法是减少散瞳药的用量,用圆头玻璃棒取少量

药液(为一般眼药水药滴的1/5~1/4),涂于颞侧下睑结膜表面。

·17·

直接检眼镜检查

【适应证】

1.眼病患者,特别怀疑玻璃体或眼底有病变时。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1.屈光间质明显浑浊者。

2.瞳孔明显缩小者。

3.急性结膜炎时不宜检查。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开始检查时转动检眼镜转盘,先用+8D~+IOD的镜片,检眼镜距受检眼

10~20cm。以透照法检查眼屈光间质。由前逐次向后,分别检查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正常情况下,瞳孔区呈现橘红色反光,如有屈光间质浑浊,红色反光中出现黑影。此时嘱受检者转动眼球,根据黑影移动方向与眼球转动方向的关系,判断浑浊的屈光间质部位。

2.检查眼底时,将检眼镜置于受检眼前约2cm处。根据检查者和受检眼的屈

光状态,旋转检眼镜转盘,直至看清眼底。

3.检查时嘱受检者先注视正前方,检眼镜光源经瞳孑L偏鼻侧约15。可检查视盘,再沿血管走行观察视网膜后极部,最后嘱受检者注视检验镜的灯光,检查黄斑部。若要观察周边部视网膜,嘱受检者转动眼球,以扩大观察范围。

4.眼底检查的记录内容包括以眼底解剖结构为基础对视盘、视网膜血管、黄

斑等部位进行描述。可以视盘和血管直径来描述病变大小,以屈光度描述病变隆

起高度。

·18·

【注意事项】

1.直接检眼镜下所见并不是眼底的实际大小,检查所见比实际物像放大14~16倍。

2.若要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时,应在无赤光下观察。

3.检查结束时,应将检眼镜的转盘拨到O处,以免转盘上的镜片受到污染。

4.-般检查时可不散大瞳孔。若要详细检查眼底时,需要散瞳后检查。

5.直接检眼镜观察范围小,屈光间质浑浊可影响眼底的观察。

6.怀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或前房、浅者,散瞳时要格外谨慎,以免导致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7.对于高度屈光不正者,直接检眼镜检查较为困难,可应用间接检眼镜进行

检查。

第二节间接检眼镜检查

【适应证】

1.眼病患者,特别怀疑玻璃体或眼底有病变时。

2.部分屈光间质浑浊、高度屈光不正、无晶状体眼患者,以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有困难时,可应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

3.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观察眼底。

【禁忌证】

1.屈光间质明显浑浊者。

2.瞳孑L明显缩小者。

3.急性结膜炎时不宜检查。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者调节好间接检眼镜头带或镜架,使间接检眼镜目镜与检查者双眼的

水平相接近,并调节目镜的瞳距。

2.受检者散瞳后,取坐位或仰卧位进行眼底检查。检查者一般用左手持物

镜,并用友手无名指协助分开受检眼眼睑,固定于眶缘。右手不持巩膜压迫器时,

用其中指辅助牵开受检眼眼睑。

3.先以弱光线从眼底中周部开始检查,这样可给受检者一个对光线的适应过

程,以便用较强光线检查眼底后极部时,受检者可以较好地配合。

4.根据屈光间质浑浊程度调整检眼镜的照明强度,根据瞳孔大小选择不同直

径照明光斑,根据眼底病变情况选择不同度数的非球面镜。

·19·

5.检查眼底时,先在物镜中心找到以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后极部。从视盘开

始,沿着某一眼底血管走向从后极部向周边部眼底观察,直至最大限度能观察到的

周边部眼底范围。然后再沿其临近部位由周边部眼底向着视盘观察。

6.请患者分别注视上、下、鼻、颞、鼻上、鼻下、颞上和颞下8个检查眼位,以便检查全部眼底。对于病变或可疑病变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7.检查眼底锯齿缘和睫状体平坦部等远周边部眼底时,需用巩膜压迫器辅助

检查。

8.绘图记录检查结果时,应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组织的病变。

【注意事项】

1.由于间接检眼镜所见图像放大倍数较小,因而不易发现细微病变。

2.检查时所见眼底像为倒像。

3.对于浅前房者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散瞳时要格外谨慎,以免导致散瞳后

眼压升高。

4.检查时避免强光长时间照射黄斑部,以免引起黄斑部光损伤。

5.使用物镜时,将其表面弧度大的一面向上。否则反光过强,图像变形扭曲。

6.注意保持物镜清洁,否则会影响成像效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适应证】

1.眼病患者。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因全身状况不允许坐位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者根据自己的屈光度调节目镜,并调节目镜间距。

2.检查应在暗室或半暗室内进行。

3.嘱受检者坐在裂隙灯前,调整座椅、检查台、颌架及裂隙灯显微镜的高度,

使受检者下颌舒适地置于下颌托上,前额紧贴于头架的额带横档上。

4.前后、左右及上下调节操纵杆,使裂隙灯光线聚焦于检查的部位。

5.-般先用低倍镜进行检查。若需要观察某一部位的细微改变时,可换用高

倍镜。并根据需要,调节裂隙灯与显微镜之间的夹角、光线强弱和裂隙光的宽窄。

6.光源一般从受检眼的颞侧射入,然后从颞侧到鼻侧逐一做光学切面,按照

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检查。

7.裂隙灯显微镜的检查方法有多种,包括弥散光照射法、直接焦点照射法、角

膜缘分光照射法、后部反光照射法、间接照射法和镜面反光照射法等。可根据检查

部位和病变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1)弥散光照射法:以裂隙灯弥散宽光为光源,通常在低倍镜下将光源以较大

角度斜向投向眼前部组织,进行直接观察。所得印象比较全面,且有立体感。

(2)直接焦点照射法:最常用。操作时应使裂隙灯光线的焦点与显微镜酌焦点

二者合一。根据光带形态可分为宽光照射法、窄光照射法和圆点光照射法。

①宽光照射法:所用的裂隙灯光较宽,形成较宽的光学切面,可用于检查弥散

光照射时所发现或未被发现的病变。

②窄光照射法:将裂隙灯光带尽量调窄,尽管照入的光线较弱,但周围背景更

·21 ·

暗,这样便于观察病变的位置和细微改变。

③圆点光照射法:将入射光调节为圆点状,用于观察房水的改变。

(3)角膜缘分光照射法:将光线照射在一侧的角膜缘,除在角膜缘上形成一个

光环和因巩膜突所致环形暗影外,角膜应呈黑色,此时能清晰见到角膜薄翳、斑翳

及穿孔等。

(4)后部反光照射法:将灯光照射到所要观察组织的后方,把显微镜聚焦到检

查部位,借助后方组织反射回来的光线检查透明、半透明、正常或病变组织。本法

适用于角膜和晶状体的检查。

(5)间接照射法:将裂隙灯光线聚焦到所要观察部位旁边的组织上。可以观察

虹膜细小变化和角膜新生血管等。借助三面镜或前置镜,可以观察视网膜细小的

改变。

(6)镜面反光照射法:将光线自颞侧透照,在角膜可出现两个光亮区,即鼻侧的光学切面和颞侧出现的反光区。这时嘱受检眼稍向颞侧注视,再将裂隙灯向颞侧

偏移,当光学切面与反光区重合时,检查者就会感到有光线刺目,此时将显微镜焦

点对好,即可进行观察。本法适于检查角膜和晶状体的前、后表面。

【注意事项】

1.检查结膜、角膜、巩膜时,光源与显微镜的夹角一般为40。。检查前房、晶状体和前部玻璃体时,夹角应<30。;检查后部玻璃体和眼底时,除需加月前置镜或三

面镜等辅助设备外,夹角应调为10。或更小。

2.实际检查时,应综合使用裂隙灯显微镜的6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免遗漏

病变的细微改变。

3.注意裂隙灯显微镜的维护和保养。

·22·

章角膜的特殊检查

第一节角膜厚度测量

【适应证】

1.指导佩戴角膜接触镜及戴镜后随诊。

2.屈光性角膜手术前检查。

3.评价一些角膜疾患,如圆锥角膜、角膜水肿、角膜基质炎、边缘性角膜溃疡等。

4.间接地了解角膜内皮细胞层的功能。

5.高眼压症。

【禁忌证】

1.严重畏光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裂隙灯检查者。

2.结膜急性炎症者。

3.大面积角膜溃疡、角膜穿孔。

【操作方法及程序】

1.Haag-Streit厚度测定法

(l)测量前,将裂隙灯显微镜右侧目镜换上裂隙分影目镜。调整裂隙灯,使其

与显微镜呈40。~45。,并使裂隙光束通过厚度测定器的裂隙光阑,垂直聚焦于瞳孔中央的角膜表面。

(2)受检者注视裂隙光带。检查者转动厚度测定器上方的刻度盘,并调整裂隙

灯显微镜的高度,使分裂影像分成上下相等的两半,且位于瞳孑L领内。

(3)刻度盘恢复至“O”位。转动刻度表,使分裂影像的上方后表面(角膜内皮层)与下方前表面(角膜上皮层)相交。

(4)读取刻度盘上读数。

·23·

5)以上测量步骤重复2~3次,取平均值。

2.A型超声角膜厚度测量法

(1)受检者取平卧位或坐位。

(2)结膜囊滴表面麻醉药。

(3)消毒超声探头。

(4)嘱受检者向正前方注视。先查右眼,后查左眼。

(5)检查者一手分开受检者眼睑,一手持超声检查探头测量各点角膜厚度。

(6)保持超声探头垂直于角膜,并维持适度压力。

(7)测量角膜厚度,同一测定点重复3次,取平均值,打印结果。

【注意事项】

1.Haag-Streit厚度测定法

(1)判断测量终点时受测量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准确性和重复性低于超声波测

量法。

(2)由于Kappa角的影响,左右眼测量结果常不一致,通常左眼偏高,右眼偏低。

2.A型超声角膜厚度测量法

(1)检查时注意保持超声探头与角膜垂直。

(2)超声探头对角膜的压力太大时会导致检测角膜厚度变薄,压力太小时则无

法显示结果。

(3)角膜表面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过干或过湿均会影响检查结果。

(4)注意超声探头的消毒。

(5)测试后嘱患者不要用力揉眼,以免发生角膜上皮损伤。

(6)超声探头应定期检测。

(7)也可以采用浸入法行A型超声生物测量,具体方法见第22章眼部超声检查。

第二节角膜曲率计检查法

【适应证】

1-判定有无散光及散光性质。

2.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如圆锥角膜、扁平角膜或大散光等。

3.角膜手术后的追踪观察。

4.指导配戴角膜接触镜。

·24·5.指导屈光性角膜手术。

6.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准备。

【禁忌证】

严重角膜疾患,无法进行准确测量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双眼分别测量。检查一眼时,另一眼遮盖。

2.被检查者下颌放在架托上,前额顶靠头架,下颌与台面垂直,双眼平视前方,调整被检者眼位,使检查镜筒射出的影像刚好位于被检眼角膜正中,相当于瞳孔区。

3.检查者通过目镜调整落在被检者角膜上的影像,对准焦点直至图像清晰。

4.不同角膜曲率计的影像设计不同,有的是红色方格与绿色台阶(Javal散光计);有的是两个轴向垂直的带十字的圆圈(Bausch-Iomb角膜曲率计);有的是空

心“十”字与“十”字标。检查者在目镜观察下转动镜筒,先确定接近水平位的第1 主径线后,旋转微调使两像恰好相接触或重合(根据仪器设计要求),记下标尺上的屈光度或曲率半径值;再将镜筒旋转到与第1主径线垂直位(旋转90。),微调使两影像恰好相接触(红方格与绿台阶)或重合(两十字),记下标尺上的屈光度或曲率半径值。

5.分别记录两条轴线的曲率,有散光者标出散光轴。进行结果分析。

【注意事项】

1.保证被检查者下颌与台面垂直,头部不要倾斜。

2.应用角膜曲率计洌量时,因为所测的角膜面积仅限于角膜中央3mm范围,所以不适于评估屈光性角膜成形术的疗效。

3.对高度散光,怀疑为圆锥角膜的患者,要进一步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第三节角膜知觉检查

【适应证】

1.检查角膜病患眼的角膜知觉,以便诊断和鉴别诊断。

2.对长期滴用滴眼药液、配戴角膜接触镜及糖尿病患者等,怀疑角膜知觉改

变者。

3.病毒性角膜炎、神经麻痹性角膜炎患者。

【禁忌证】

1.伴有严重角膜溃疡的患者。

·25 ·

2.无自主意识不能配合的患者。

3.急性结膜炎患者。

【操作方法和程序】

1.检查环境要求安静、无风。

2.受检者向前方注视,或向着要检查的方向轻轻转动眼球。

3.角膜知觉的定性检查。将消毒棉签头端的棉花捻出一细长的棉丝,并折弯

使与棉棍呈45。。以棉丝尖端从受检眼侧面接近并轻轻触及角膜。结果判断:角

膜知觉正常者,可立即出现反射性瞬目或有感知。若不发生瞬目反射或无感知,为角膜知觉消失。如瞬目反射迟钝或感知不敏感或低于对侧眼为角膜知觉减退。

4.角膜知觉的定量检查。将角膜知觉测定计的尼龙丝从60mm开始在受检

眼的颞侧以纤维细丝轻轻触及角膜。角膜知觉正常者,尼龙丝弯曲并可立即出现

反射性瞬目或有感知。若不发生瞬目反射或无感知为角膜知觉消失。如瞬目反射

迟钝或感知不敏感,将尼龙丝从60mm依次减少直至40mm,若低于35mm为角膜

知觉减退。

5.根据检查需要,进行多部位、重复测试,同时记录检查的结果。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向受检者详细解释检查目的和检查程序。

2.检查前避免滴用眼药水。

3.检查过程中,应避免受检者头部和眼部的摆动。

4.检查时棉丝或纤维不可触及眼睑和睫毛。

5.检查后滴用抗菌药物眼药水。

笫四节角膜内皮检查

【适应证】

1.通过角膜内皮层检查,估计其功能状态。

2.诊断某些眼病,如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3.评价某些疾病对角膜内皮的损害。

4.指导角膜接触镜的材质选用和佩戴方式。

5.评价内眼手术可能造成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风险。

6.指导前房内给药。

7.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优选高质量供体材料。

·26 ·

【禁忌证】

1.角膜大面积擦伤。

2.角膜基质层水肿。

3.角膜浑浊。

4.结膜、角膜感染。

5.角膜穿孔。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角膜内皮层检查以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法(specular microscopy)常用,它可分为非接触型和接触型检查法两种。也可以通过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 croscopy)进行检查。

2.非接触型接触法更适用于儿童、心理紧张或角膜有术后新鲜伤口的患者。

(1)受检者头部放置托架上。

(2)机器自动取像,根据所拍摄的照片分析角膜内皮的形态、大小。

(3)点击细胞数目分析角膜内皮的细胞密度。也可应用计算机直接分析角膜

内皮的细胞密度及大小。

(4)可对角膜上、中、下、鼻侧、颞侧几个点的内皮进行检查。

(5)分析后打印结果。

3.接触型检查法适用于配合检查的成年受检者。

(1)首先进行角膜厚度测量。

(2)用0.5%丁卡因滴眼液滴眼,进行角膜表面麻醉。

(3)患者头部固定于托架上,物镜须接触患者角膜。

(4)调节焦点使图像清晰。

(5)进行摄像或录像。

(6)分析检查结果。

【注意事项】

1.进行角膜内皮层检查之前,需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2.结果定性分析的内容色括:细胞大小一致性、细胞形态一致性、细胞内或细胞间有无异常结构。

3.定量分析的内容包括: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等。

4.非接触型检查法所得图像的放大倍率较低,照相范围较大,所见内皮细胞数目多。但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分辨率较差,仅可宏观了解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有

无空泡或滴状赘疣。

5.接触型检查法成像清晰,且图像放大,便于观察。但检查时须滴用表面麻·27 ·

醉药。

6.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呈六角形,镶嵌连接成蜂巢状。随年龄增加细胞趋于变性,细胞密度逐渐降低,细胞面积逐渐增大。正常人30岁前,平均细胞密度为

3 000~

4 000/mmZ,50岁左右2 600~2 800/mrr12,69岁以上为2 150~2 400/ TIITIl2。

第五节角膜地形图检查

【适应证】

1.了解角膜表面的屈光状态。

2.怀疑为临床前期或临床期的圆锥角膜。

3.各类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和术后常规检查。

4.了解某些手术,如翼状胬肉切除术、角膜移植术等对角膜的影响。

5.了解角膜外伤后角膜表面的屈光状况。

【禁忌证】

1.大面积角膜溃疡、角膜穿孔。

2.角膜中央浑浊或白斑者。

3.翼状胬肉侵犯角膜中央者。

4.不能固视者或固视能力差者,如眼球震颤者。

5.全身状况不允许坐位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将患者有关资料,如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等输入计算机。

2.患者取坐位,下颌放在下颌托上,必要时用头带固定。

3.嘱患者睁大被检眼,注视角膜镜中央的固视灯光。

4.检查者操作摄影把手,使荧光屏上的交叉点位于瞳孔中央,即角膜镜同心圆中心与瞳孔中心点重合,并调好焦距,直至屏幕上的Placido盘同心圆影像清晰.按下按钮固定图像。

5.选择最佳影像存盘并打印。

6.结果分析。

(1)色彩图:以不同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屈光度,即暖色表示屈光力大,而冷色表示屈光力小,其具体等级位于图像的左侧。

(2)统计数据:包括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预测视力PV A,模拟角膜镜读数,最小角膜镜读数,这些通常位于彩色图像的下方。·28·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并向患者讲明注意事项。

2.在检查时如发现受检者面部阴影影响检查,可嘱其变换头部位置。

3.如受检眼上睑下垂,可让他人协助检查。

4.对于角膜曲率过大、过小或角膜中心下方3mm与角膜中心上方3mm处屈

光力差值>3D,应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例如:圆锥角膜、角膜基质炎症。

5.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选择图像很关键。

6.长期戴角膜接触镜、各种原因致角膜上皮不完整者,可影响检查结果。

第六节角膜染色检查

【适应证】

1.怀疑角膜上皮损伤者。

2.怀疑为眼干燥症患者。

3.怀疑角膜瘘者。

4.观察角膜移植术后伤口状况。

5.了解角膜接触镜配戴是否合适。

6.观察青光眼眼外滤过术后滤过泡渗漏情况。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常用的染色剂包括荧光素钠、孟加拉红等,根据需要可以选用。

2.荧光素染色用荧光素纸条或0.5%~2%荧光素钠溶液将荧光素涂于结

膜囊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钴蓝光观察。角膜上皮缺损处有黄绿色着染。

3.孟加拉红染色用1%孟加拉红溶液涂于结膜囊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以

无赤光观察,角结膜上皮的变性和死亡细胞着染为玫瑰红色。

(注意事项】

1.荧光素钠溶液最易受污染,尤其绿脓杆菌污染,使用时应格外注意。

2.孟加拉红溶液有明显刺激性,染色后眼部往往有明显的烧灼感。因此染色

时同时滴少许表面麻醉药可以减少这种不良反应。

·29 ·

章瞳孔反射检查

【适应证】

眼科常规检查。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首先询问受检者有无使用影响瞳孔的药物史,如:眼部滴用阿托品、后马托

品、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托吡卡胺、左旋肾上腺素、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等,以及全身应用吗啡、氯丙嗪等药物。

2.应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瞳孔有无先天性虹膜缺损、先天性永存瞳孔膜、先

天性无虹膜、虹膜颜色异常、虹膜萎缩、虹膜后粘连、虹膜根部断裂、术后虹膜缺损

等先天或后天性改变等。

3.应当在光线不很明亮的室内进行瞳孔检查。室外阳光下瞳孔很小,不易观

察,并应准备一支聚光手电筒用以检查瞳孔对光反射。

4.首先检查双眼瞳孔大小,利用瞳孔尺或小的透明米尺分别记录左眼和右眼

瞳孔的实际大小,并记录之。

5.嘱受检者注视远处目标,记录双眼瞳孔大小,然后再用一支铅笔或医生手

指置于受检者眼前数厘米处,嘱其注视铅笔或手指,观察双眼瞳孔的集合反射。

6.检查者用手或其他物品放在受检者鼻梁中间,用以遮挡检查光线,然后用聚光手电筒的光分别照射两眼,观察两眼瞳孔的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并分别记录之。

7.检查者用手轮流遮盖患者一侧眼睛,同时观察未遮盖侧眼的瞳孔大小;或用聚光手电筒光轮流熙射两眼,观察未被照射眼的瞳孔大小,分别记录双眼的变化,以此检测是否存在相对性瞳孔传人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apillary defect,RAPD) 【注意事项】

1.瞳孑L缘后粘连时,检查瞳孔反射没有实际意义。

2.照射瞳孔的光线不应太强或太弱。

3.检查时应让患者注视远处目标,光线自下而上照入,避免与近反射引起的瞳孔改变相混淆。

4.检查儿童时,请家长或他人帮助在远处设置一目标。

·31 ·

三面镜检查

【适应证】

1.了解视网膜状态,尤其是周边部及远周边部视网膜状态。

2.查找视网膜裂孔。

3.了解前房角状态。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坐于裂隙灯显微镜之前接受检查者。

2.结膜或角膜急性传染性或活动性炎症者以及严重角膜上皮水肿或损伤者。

3.低眼压合并视网膜或脉络膜活动性出血者。

4.眼球开放性损伤者。

5.具有容易破裂的巨大薄壁滤过泡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器械的准备

(1)三面镜。

(2)照明放大设备,如裂隙灯活体显微镜。

(3)接触液,如1%甲基纤维素滴眼液或凝胶剂眼膏。

2.三面镜的清洗和消毒首先用手指沾少许软肥皂溶液擦洗,然后以自来水

流水冲洗干净,最后以700/乙醇棉球或3%过氧化氢棉球擦拭。

3.受检者的准备利用三面镜进行眼底检查前,对受检眼进行散瞳后,滴表面麻醉药,如0. 5%丁卡因滴眼液2次。

4.受检者的体位嘱受检者坐在裂隙灯前,调整座椅、检查台、颌架及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的高低。使受检者下颌舒适地置于下颌托上,前额紧贴头架的额带上。

5.安放三面镜将接触液滴人三面镜凹面内。检查者左手拇指提起受检眼

上睑,右手拇指和示指稍倾斜持三面镜,使其凹面向上。然后嘱受检眼稍往上注视,检杳者右手中指或环指轻拉受检眼下睑向下,将三面镜靠近眼睑的边缘置人下穹隆部。再嘱受检眼向前注视,并以下穹隆部的三面镜边缘为支点,迅速将三面镜·37 ·

向上转动90。,使其凹面与角膜面接触。

6.检查顺序一般按照先检查眼底后极部,再检查眼底周边部的顺序进行检查。检查时,通过旋转三面镜和移动裂隙灯,依次连续检查整个眼底的情况。可以用后极镜检查视网膜后极部,但不如其他活体镜清晰,一般用75。斜面反射镜检查

黄斑血管弓到赤道部,用67。斜面镜检查视网膜赤道部,用59。斜面镜检查锯齿缘或前房角。每一面镜均旋转360。进行检查。灯镜夹角为10。~15。。裂隙灯的倍数开始不要大,找到病变后可以换大倍数镜观察。三面镜可以联合眼球压陷器使用。

7.检查记录完成检查后,被检眼滴抗菌药物滴眼液,并根据检查所见,记录

检查结果。

【注意事项】

1.三面镜使用前,应认真清洗和消毒。使用后应认真清洗后放回。

2.安放三面镜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擦伤角膜。

3.安放三面镜后,若发现三面镜与角膜之间有空气泡存在,应重新安放三面镜。

4.检查时应注意除中间镜子中所见图像为正像外,其余镜面所见图像均为倒像。

·38·

·61 ·

第1 5章眼球运动检查

第一节眼球运动客观检查

一、眼球运动一般检查

【适应证】

需要判断眼球运动是否正常者。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单眼运动检查

(1)遮闭一眼后,另眼向各方面运动,观察眼球运动是否到位。

(2)正常单眼运动,内转时瞳孔内缘可达上下泪小点连线;外转时外侧角膜缘

达到外眦角;上转时,下角膜缘与内外眦连线相切;下转时,上角膜缘与内外眦连线相切。

2.双眼同向运动检查双眼向各诊断眼位方向分别注视,观察两眼运动的协

调性。

【注意事项】

要注意内眦赘皮和睑裂不对称对判断眼球运动正常与否的影响。

二、遮盖法

【适应证】

1.判断受检者有无斜视,是隐斜还是显斜。

2.了解斜视患者的斜视程度。【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遮盖一去遮盖法主要目的是判断是否存在显斜视。

(1)遮盖一只眼,仔细观察对侧眼是否发生移动;如果出现移动,说明患者存在显斜视。根据运动方向判断斜视类型。

(2)若非遮盖眼不动,再以同样的方式遮盖另一眼,观察对侧非遮盖眼的移动

状态。若未遮盖眼也不动,则说明受检者无显斜视。

(3)去遮盖时观察被遮盖眼有无移动,如有移动说明有隐斜,可根据移动方向

判断隐斜类型。

无菌检测操作规程

无菌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本公司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3.职责 质量部QC 4.依据 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1101 5.内容 5.1无菌检查环境保障 5.1.1无菌检查的所有操作均需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下进行,即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5.1.2操作环境的无菌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无菌检查结果,为了保证无菌检查用洁净室(区)环境的稳定性,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洁净室(区)的环境定期检测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洁净环境符合要求。 5.1.3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5.1.4洁净区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必须符合相应洁净级别的要求 5.1.5无菌检查操作还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控, 5.2培养基、稀硫酸、缓冲液 5.2.1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除另有规定,接种后应置30-35℃培养。 5.2.2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接种后应置20-35℃培养。 5.2.3中和或灭活用培养基,按上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在培养基灭菌或使用前加入适宜的中和剂、灭活剂或表面活性剂,其用量同方法实用性试验。 5.2.4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5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6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7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市售培养基干粉。 5.2.80.9%无菌氯化钠溶液。 5.2.9培养基使用性检查 无菌检查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等应符合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及灵敏度检查的要求。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查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5.2.9.1无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机取5支(瓶),按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下培养14天,用无菌生长。 5.2.9.2灵敏度检查 5.2.9.2.1菌种: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钟存中心获得的干菌种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生孢梭菌[CMCC(F)64 941] 白色念球菌[CMCC(F)98 001] 黑曲霉[CMCC(F)98 003]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 程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包括运、装、 卸、搬、储等方面 一、检查各企业建立的GPS平台。动态管理主要是针 对运输途中车辆的管理。 二、认真检查车辆安全状况。在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 中,主要是落实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六查验”制度: 1、即查验车辆的危险货物运输资质证件、驾驶人员 和押运人员的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质证件; 2、查验车辆及罐体与行驶证照片是否一致、罐体是 否有渗漏、漆面是否完好; 3、查验危险货物运输警示灯具是否符合要求,其安

装是否规范; 4、查验安全告示牌及警示标志; 5、查验车辆灭火器具的配备是否有效、轮胎胎纹是否符合安全行车要求等等。 三、检查从业人员是否按要求进行安全教育。检查组织驾驶员、押运员每月安全学习,是否按要求每次学习有签到、有记录、有内容,从理论学习、教育来促安全。 四、检查货运车辆技术档案是否完整。建立货运车辆技术档案,并妥善保管,要对相关内容的记载应当及时、完整和准确,不得随意更改。车辆技术档案主要内容为: ①车辆基本情况、 ②主要部件更换情况 ③修理和二级维护记录(含出厂合格证) ④技术等级评定记录 ⑤车辆变更记录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评审和制度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修订和评审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管理,及时评审和修订,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本制度。 二、使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评审和修订。 三、职责 总经理负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的审批工作。 负责安全生产部门负责组织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评审、修订工作。 各部门制定本部门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适时修订安全操作规程。 四、内容 评审和修订的时机和频次 4.1.1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 4.1.2公司的管理体制、规模发生重大调整时; 4.1.3公司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方法的投入使用时; 4.1.4当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复性事故属规章制度原因引起时; 4.1.5当安全检查、风险评价或其他情况下发现涉及到规章制度的缺陷时; 4.1.6当上级管理部门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4.1.7 其他相关事项。

除上述情况外,正常情况下,每年一次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和修订。 制度评审和修订的原则 4.2.1制度评审的区域包括:目的、适用范围、术语、责任、控制要点及方法、相关支持文件、相关记录。 4.2.2注意把公司制度评审与部门制度评审相结合,将公司制度和部门制度评审结合起来,做到“审点带面”,从面推动公司制度的健全有效和经营管理手段的科学性。 4.2.3注意制度评审意见的建设性,不仅要找出制度制定、执行中的漏洞,更关键的是要提出客观/科学的建设性意见,要体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2.4注意制度评审的科学性。评审组成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评审,完善制度。 评审和修订的实施 4.3.1负责安全生产部门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工会代表参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评审和修订。 4.3.2根据评审结果对公司相关制度出具修订草案,提交公司领导审批,并注明生效日期。 4.2.3公司领导审批后,将最新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及时下发到各部门,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版号生效日期 公司

1 目的 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畴 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 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 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 《中国药典》(2005年版) 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 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4 仪器、设备 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 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比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预备 6.1 器具灭菌、消毒 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纳可靠方法灭菌。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依照灭菌成效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如无菌检验室的试管架、电子天平、工作台面、工作人员的手、橡胶吸头等。可采纳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剂应每月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6.1.3 标识:器具的灭菌、消毒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消毒时刻和使用有效期。 6.2 人员、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

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一、驾驶员岗位操作规程 驾驶员应遵守以下基本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1、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严肃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和安全知识学习,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2、道路运输驾驶人员要求做到“八不”,即:不超载超限,不超速行车,不强行超车,不开带病车,不开情绪车,不开急躁车,不开冒险车,不开酒后车,保证精力充沛,谨慎驾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和交通运输法规。 3、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本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相关要求。对所驾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做好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三检制”工作,重点检查车辆的制动、转向、传动及灯光信号灯装置。 4、做好危险路段记录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特别是山区道路的行车安全,要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 5、不运输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运输的货物,应当按规定查验有关手续,符合要求的方可承运。 6、保持车辆良好技术状况,不擅自改装营运车辆。 7、做到反三违:不违反劳动纪律,不违章指挥,不违反操作规程。 8、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及时报警,抢救伤员和货物财产,并协助事故调查。 9、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不违章作业,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时间不超过4小时。 二、车辆安全检查操作规程 为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车辆的日常安全检查要做到细致、全面、突出重点。 1、检查轮胎的技术状况。检查轮胎气压,必要时进行补气和调整;检查轮胎的磨损情况,是否有割伤或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异常磨损或割伤,胎冠面有无裂纹,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修补或更换。 2、检查发动机和仪表指示。车辆发动后,检查发动机及仪表指示是否工作正常。 3、检查制动、传动、转向部件。检查手制动,离合器等拉杆的连接情况,检查转向横直拉杆管柱的连接情况及锁紧装置是否有正常、检查转向器、变速器、后桥有无漏油情况。传动轴机件紧固状况、刹车管路是否有漏气、漏油现象。 4、检查整车外观、油漆和腐蚀情况。检查时如发现有擦伤或锈斑应尽快修补,以免锈蚀扩大。 5、检查整车各种液体的泄露情况。观察汽车停放位置有无油污泄露情况,如果发现车下有燃油、润滑油、水或其他液体时,应尽快找到泄露的具体位置,排除泄露故障。 6、检查挡风玻璃、刮水片、后视镜。发现刮水片磨损或老化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刮水片;驾驶室内外各后视镜面是否完好有效,驾驶室各挡风玻璃是否齐全;如果上述零件有缺损,应予以修复或更换。 7、检查车门。检查所有车门,包括后备箱盖,应关闭自如,锁扣应作用良好。 8、检查灯光和车内设施情况。检查车辆近光灯、远光灯、示廊灯、危险警示灯、转向灯等灯光情况及电源线路有无故障;检查车内空调、风机、座椅、安全带是

无菌检查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检查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无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适用于无菌检查使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 责任:QC化验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内容: 1、概要:无菌检查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等应符合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及灵敏度检查要求。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检查前或与供试品的检查同时进行。 2、材料及设备 2.1 生化培养箱 2.2 生物安全柜 2.3 中国浊度标准管(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4 灭菌试管、灭菌注射器 2.5 0.9%无菌氯化钠溶液 2.6 0.05%(ml/ml)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取聚山梨酯80 0.05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氯化钠至100ml,混匀,灭菌即可。3、无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3.1无菌性检查 取新鲜配制灭菌的培养基各5瓶,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置30~35℃,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置20~25℃,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 3.2灵敏度检查 3.2.1菌种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代),

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 2600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 10104]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MCC(B) 63501] 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 6494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CMCC(F) 98001]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CMCC(F) 98003] 3.2.2菌液制备 3.2.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制备 3.2.2.1.1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胰酪大豆胨液体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小时,取新鲜传代菌种一支待用。取一支灭菌中试管,加入3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把新鲜传代菌种培养物用接种环轻轻刮取,在加入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壁上研磨,使之成为均匀悬液。 3.2.2.1.2 取菌悬液1ml于比浊管中,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逐步稀释至与标准管的浊度一致。记录下所加入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的量,余下的2ml菌液盖上试管塞以备用。 3.2.2.1.3 打开试管塞,取1ml菌液于中试管中,加入比浊时所需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的量一致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此时试管中的细菌浓度与标准比浊管相一致。根据细菌浊度标准菌数表的菌数,将菌悬液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系列稀释至不大于100cfu/ml。 3.2.2.1.4 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悬液制备方法同金黄色葡萄球菌。 3.2.2.2 生孢梭菌菌悬液的制备 3.2.2.2.1取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小时,取一支灭菌中试管,用灭菌注射器吸取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底部三分之二处的新鲜菌液1ml,加入

[管理]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2

[管理]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2 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 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驾驶员每天务必做好出车前、行驶中和返回后的“三段查”工作~以确保行车安全。 一、出车前应对下列各项进行检查: 1、检查油箱的油量~水箱的水量~发动机的机油量~必要时应添加。 2、喇叭、灯光、刮水器、后视镜、行车证件等是否齐全有效。 3、轮胎气压是否符合规定。 4、发动机起动后~听察有无异响~检视各种仪表的工作是否正常~有关部位是否漏油、漏水、漏气。 5、起步后~试验制动效能及转向机构是否有效灵活。 二、车辆行驶中应对下列各项进行检查: 1、检视各种仪表的工作情况。 2、检视手、脚制动器的作用是否灵敏有效。 3、注意发动机及传动系统有无异响和异常气味。 4、利用途中停车时间、检查制动有无过热现象,检查轮胎螺母紧固情况和气压~检查有无漏油、漏水、漏气现象。 三、车辆返回后应对下列各项进行检查: 1、车辆的清洁度、必要时清洗。 2、检查和补充润滑油和燃料。 3、检查轮胎与钢圈。 4、检查制动系统油、气管及接头处有无渗漏、检查制动液贮油室油面~气制动的贮气筒应放净积水、油污。 四、有下列四种情况则不能出车: 1、油、电、水系统有故障不出车, 2、制动设备性能不良不出车, 3、安全设备不齐全不出车,

4、驾驶员身体状况不好不出车。 机动车辆安全检查制度 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公司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以下安全检查制度。 1、要坚持车辆安全例保制度~驾驶员对车辆要做好日常检查和维护~做到出车前、途中和回场后对车辆例行检查~始终保持车况良好~车容整洁。 2、各车队每月对所属车辆普查一次~公司安全检查组根据情况对车辆进行抽查。 3、公司安全检查组对受检车辆的行车证件以及发动机、转向、制动、灯光、仪表、轮胎等安全部件进行检查~并做好登记工作。 4、对参加大型活动的车辆~要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确保车辆完好出车。 5、公司安全检查组每月对各车队所属车库和停车场的卫生整洁及安全隐患等情况进行检查。 6、在检查中~对存在问题的车辆~由检查小组发出车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做好复检工作。 7、公司安全检查组每月做出检查情况通报~对车容、车况好的车辆和单位予以表扬,对问题突出的车辆和单位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做出处理。

无菌检查操作规程2015 (1)

无菌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2.使用范围 本公司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3.职责 质量部QC 4.依据 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1101 GB/T 19973.2-2005(ISO11737-2:1998) 《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2部分:确认灭菌过程的无菌试验》 GB/T 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5.内容 5.1.无菌检查环境保障 5.1.1.无菌检査的所有操作均需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下进行,即无菌检 査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5.1.2.操作环境的无菌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无菌检查结果,为了保证无菌检查用 洁净室(区)环境的稳定性,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洁净室(区)的环境定期监测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洁净环境符合要求。 5.1.3.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5.1.4.洁净区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必须符合相应洁净级别的要求。 5.1.5.无菌检查操作还需要对检查环境进行监控, 5.2.培养基、稀释液、缓冲液 5.2.1.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除另有规定,接种后应置 30~35℃培养。 5.2.2.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接种后应置20~35℃培养。 5.2.3.中和或灭活用培养基,按上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

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在培养基灭菌或使用前加入适宜的中和剂、灭活剂或表面活性剂,其用量同方法适用性试验。 5.2.4.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5.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 6.沙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7.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市售培养基干粉。 5.2.8.0.9%无菌氯化钠溶液。 5.2.9.培养基使用性检查 无菌检査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等应符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査及灵敏度检査的要求。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査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査同时进行。 5.2.9.1.无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机取5支(瓶),按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下 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 5.2.9.2.灵敏度检查 5.2.9.2.1.菌种: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存中 心获得的干菌种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 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生孢梭菌[CMCC(B)64 941] 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 黑曲霉[CMCC(F)98 003] 5.2.9.2.2.菌液制备:接种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物 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生孢梭 菌的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琼 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4?48小时,上述培养后的新鲜培养物用 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化钠溶液制成每lml菌数小

无菌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的基本操作,为无菌检查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规程。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3.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QC无菌检查的操作。 4. 职责: QC无菌检查人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5.程序: 5.1. 定义: 无菌检查法:系指检查药品、无菌器具及适用于药典要求无菌检查的其它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5.2. 无菌操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层流装置,局部洁净度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别的超净工作台,室内温控(18~26)℃及除湿装置,操作室或工作台应保持空气正压。 5.2.1. 无菌室的清洁与消毒应符合QC洁净室清洁、消毒规程(SOP ZL0014)。 5.2.1.无菌室无菌程度的检查应符合规定:见沉降菌监测规程(SOP ZL0006)、悬浮粒 子监测规程(SOP ZL0005)。 实验设备及用具: 5.3.1.电热干燥箱、电热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培养箱、试管、注射器、针头、试管架、刻度吸管、手术剪、手术镊、砂轮、注射器盒、搪瓷托盘、双碟、75%酒精棉球、无菌工作服(衣、裤、帽、口罩等)。 5.3.2.微孔滤膜:直径50mm、孔径0.45μm,应符合规定。 5.3.3.除菌滤器: 除菌滤器采用的是HTY-2000型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 5.3.4. 所有进入无菌室的物品必须经过消毒或灭菌,应严格按照进入QC无菌室物品清洁、消毒、灭菌规程(SOP ZL0015)进行操作。

5.4. 稀释剂:灭菌注射用水。 5.5. 培养基: 5.5.1.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流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真菌培养基。 5.5.2. 培养基的使用,配制、管理及灵敏度检查应按照培养基管理规程(SMP ZL0036)、培养基灵敏度检查规程(SOP ZL0019)、培养基配制规程(SOP ZL0016)进行操作。 5.6. 对照用菌液: 5.6.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occus sureus)菌液: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的营养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18小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每1ml中含10~100个菌。 5.6.2. 生孢梭菌(Clostridum sporgenes)菌液:取生孢梭菌[CMCC(B)64 941]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相同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8~24小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ml中含10~100个菌。 5.6.3.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菌液:取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的 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真菌培养基内,在20~25℃培养24小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每1ml中含10~100个菌。 5.7. 操作法: 5.7.1. 供试品、培养基在移入缓冲间之前应先编号,并用75%酒精棉球擦拭瓶(管)外壁,然后连同其它用具(包括无菌衣、帽、口罩等)移入缓冲间,打开无菌间紫外光 灯和空气过滤装置开关,并使其工作在30分钟以上。 5.7.2. 将所需物品移入无菌室,每次试验中所用物品,必须计划好,并有备用物。操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应严格遵守QC洁净室进出规程(SOP ZL0013)。 5.7.3. 供试品外部消毒: 5.7.3.1. 橡皮塞、铝盖、压封小瓶:先用75%酒精棉球擦拭外壁及瓶塞,待干,用消毒镊子剔去铝盖上的铝质小圆片,用酒精棉球擦拭瓶盖及橡皮塞,并将酒精棉球盖于橡皮塞上待取样。 5.7.3.2. 安瓶:先用酒精棉球将安瓶外部擦拭消毒待干,用砂轮轻轻割安瓶颈部,便于折开安瓶。 5.7.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加入该药品项下规定的稀释剂用量,制成该药品项下规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5.7.5. 根据供试品的抑真菌和抑细菌试验,判定该供试品有无抑菌性,而决定采用直接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新版)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新版) The safety operation procedure is a very detailed operation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in the form of work flow, and each action is described in words.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17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 (新版)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包括运、装、卸、搬、储等方面 一、检查各企业建立的GPS平台。动态管理主要是针对运输途中车辆的管理。 二、认真检查车辆安全状况。在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中,主要是落实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六查验”制度: 1、即查验车辆的危险货物运输资质证件、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的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质证件; 2、查验车辆及罐体与行驶证照片是否一致、罐体是否有渗漏、漆面是否完好; 3、查验危险货物运输警示灯具是否符合要求,其安装是否规范;

4、查验安全告示牌及警示标志; 5、查验车辆灭火器具的配备是否有效、轮胎胎纹是否符合安全行车要求等等。 三、检查从业人员是否按要求进行安全教育。检查组织驾驶员、押运员每月安全学习,是否按要求每次学习有签到、有记录、有内容,从理论学习、教育来促安全。 四、检查货运车辆技术档案是否完整。建立货运车辆技术档案,并妥善保管,要对相关内容的记载应当及时、完整和准确,不得随意更改。车辆技术档案主要内容为: ①车辆基本情况、 ②主要部件更换情况 ③修理和二级维护记录(含出厂合格证) ④技术等级评定记录 ⑤车辆变更记录 ⑥行驶里程记录 ⑦交通事故记录等。

产品无菌方法验证

产品无菌方法验证 一、概述 1、简介 无菌检查法是指检查无菌药品、医疗器械等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无菌检查是在洁净度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其全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本验证方案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无菌检查法和GB/T19973.2-2005/ISO 11737-2:1998 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二部分:确认灭菌过程的无菌试验。二、验证目的 通过对无菌方法的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无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检查,并且结果符合规定,证明培养基的适用性以及无菌检验方法的适用性,以达到用适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无菌检查的目的。 三、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X公司医疗器械无菌检查方法。本文件规定了无菌验证的程序、方法、标准和记录。 四、验证参考文件 五、验证人员及职责 1质量部QC:负责验证计划、方案起草、按监控计划执行,做好检验工作,并进行记录,出具报告。 2质量部:质量部经理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核、记录的审核和报告的审核。按文件管理要求,作好验证方案文件的控制工作。 六、验证内容 1、验证试验项目

1.1 培养基的的适用性检查。 1.2方法适用性检查 2、验证实施步骤 2.1 所用培养基 胆盐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改良马丁培养基 2.2 培养基的配制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称取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29.3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L,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试管,121℃灭菌15min。 改良马丁:称取改良马丁28.5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L,搅拌加热至完全溶解,分装试管,121℃灭菌30min。 2.3 菌悬液配制 所用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 生孢梭菌CMCC(B)64941 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 黑曲霉CMCC(F)98003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菌种稀释至30-100CFU/ml(2~8℃保存24h内使用)。 2.3 检验方法以及培养条件的选择 依据产品特点和标准推荐,优先选用直接浸泡于生长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中,然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分别在23~28℃和30~35℃培养14天,逐日观察,并记录结果。 2.4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2.4.1 培养基的无菌检查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分别取5支,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2.4.2 灵敏度检查 2.4.2.1 接种 取每管装量12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9支,分别接种小于100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各2支,另一支不接种作空白对照,培养3天;取每管装量9ml的改良马丁培养基5管,分别接种白色念珠菌、黑曲霉2支,另一支不接种作空白对照,培养5天。逐日观察结果。 2.4.2.2 结果判断 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加菌的培养基管均生长良好,判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规定。 2.5 无菌方法适用性检查 2.5.1 接种 取装量为25ml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8管,分别接入小于100cfu的金黄的葡萄球

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1目的 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适用围 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的无菌检验。 3检验依据 《中国药典》 (2005年版 GB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4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 PH 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 5.1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 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进行。 5.2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 10Pa 。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 18~26℃,相对湿度:45~65%。 5.3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 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 30min ,于 30~35℃培养 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 1CFU/平板。 6无菌检验前的准备 6.1器具灭菌、消毒 6.1.1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可经电热干燥箱 160℃以上干烤 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 121℃蒸汽灭菌 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 2周即用毕, 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如无菌检验室的试管架、电子天平、工作台面、工作人员的手、橡胶吸头等。可采用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剂应每月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6.1.3标识:器具的灭菌、消毒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消毒时间和使用有效期。 6.2人员、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 6.2.1开启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进行空间灭菌处理,消毒时间不得少于 30min 。 6.2.2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流程 6.2.2.1脱包:进入无菌检验室的物品若有双重包装的,需将外包装在传递窗 /缓冲间拆除后,传入试验室。 6.2.2.2消毒:进入无菌操作室的所有培养基、供试品等的外表都应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将外包装污染的微生物带入无菌检验室。 6.2.2.3传递:查看所有进入无菌检验室的器具上的灭菌、消毒标识, 是否在有效期。符合要求的经传递窗传入无菌检验室。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格式)

首安客运有限公司文件 沈首客〔2013〕号 关于发布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所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各项目标,特制定《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3年月日 主题词: 报送: 抄送: 共打印20份审核人:王赫 1 / 10

编号: 版本: 首安客运有限公司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车辆日常安全检查,统一检验方法,检验标准,及时发现车辆故障隐患,降低车辆运行中机械故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驾驶员、车辆安全例检员、修理人员及技术人员。 3.作业程序 3.1 日常维护检查 3.1.1驾驶员是车辆日常维护作业的具体执行人。 3.1.2驾驶员要按照《车辆维护作业通用技术规范》中日常维护作业项目的要求,在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逐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检验单上。见《驾驶员日常维护检查作业记录单》。 3.1.3技术部及管理处技术管理人员应不定期抽查驾驶员车辆日常维护作业情况,对驾驶员检查过程、项目、结果进行确认,并在《驾驶员日常维护检查作业记录单》上签字,对存在的问题,指导驾驶员进行改进。 3.1.4检查规范 3.1.4.1发动机启动前检查 a.目视检查车身外观,要求漆面、玻璃、灯罩完整,无破损,表面洁净;牌照齐全,固定可靠;以手触动后视镜,无明显的颤动,镜面完好。 b.目视检查油液液位,要求达到标准位置,管路无泄漏,地面无油液泄漏痕迹。 c.目测与敲击结合,检查轮胎气压及异常机械损伤,要求气压正常,外观完好。 d.检查随车工具、灭火器、应急锤、三角警告标志牌,要求齐全、有效,易于取放。 e.开启液体加热器,目视与倾听检查系统运转情况,要求无间断、无泄漏。

20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余姚市吉康医疗器械厂 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确保本企业所生产的成品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2 范围 本规程供检验员成品的无菌检验用。 3 职责 检验员负责做好成品(指无菌产品)的无菌检验,并作好检验记录。 4 工作程序 4.1试剂 质量浓度为9g/L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其他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稀释液和冲洗液。 4.2主要设备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箱、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干燥箱。 4.4试验前准备 4.4.1 器具灭菌 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应采用可靠方法灭菌,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0℃30min,或置电热干燥箱内160℃2h。 4.4.2 无菌室要求 4.4.2.1超净工作台局部应符合洁净弃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要求。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完毕后,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如下:取直径约90mm培养皿,无菌操作注入融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20mL,在30℃~35℃培养48 h证明无菌后,取3只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平均位置打开上盖,在暴露30min后盖好置30℃~35℃培养48h后取出检查。3只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个。 4.4.2.2 无菌试验过程中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同上。在试验开始进行时打开培养皿盖,至试验结束后盖好照上法培养,应符合上述要求。 4.5培养基 用于培养需(厌)气菌和真菌的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其他各项要求应符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4.6 供试品抑菌性验证试验 对未知或可疑的供试品,在进行无菌试验前,应按照《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进行方法验证试验,以确认供试品在该试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以忽略不计。 4.7试验方法 4.7.1 供试品数量 同一批号(灭菌批)3个~5个单位供试品。 4.7.2 浸提介质 质量浓度为9g/L的无菌氯化钠溶液或其他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稀释液和冲洗液。 4.7.3 供试液制备 优先采用将供试品或其有代表性的各部分直接投放入培养基内培养。如供试品不适宜直接投放,可按下列方法制备供试液,应使浸提介质充分洗提供调节器的浸提表面。供试液制备应按无菌操作法进行,在制备后2h内使用。 质量浓度为9g/L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其他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稀释液和冲洗液。 4.7.4 接种、培养和观察 根据供试品具体特性选择《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规定的适宜接种方式,以无菌操作法进行。 供试品的培养观察按《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4.7.5 结果判定 按《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4.8记录 对每一产品的灭菌批作好《细菌检验原始记录》记录保存期限为五年。 起草人/日期:批准人/日期:实施日期:2008-12-10

检验科无菌操作规程

永安镇卫生院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一)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个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14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二)准备质量标准 1、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 2、备齐用物。 3、治疗盘、无菌持物钳或镊,浸泡于消毒溶液内,无菌溶液、无菌包布、无菌容器及物品、无菌手套、弯盘、75%酒精、无菌棉签。 4、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号。 5、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下边。 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用无菌钳(镊)取出一块无菌巾放于治疗盘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 4、铺无菌盘: 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 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依上法夹取另一块无菌巾,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治疗盘内上,边缘多余部分反折,不应暴露无菌区。

物流公司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物流公司安全生产体系 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编号:Q/WTS-001-2019 2019-2020版 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 发布日期:2019-10-26 实施日期:2020-01-26 XX物流公司

目录 第1章物流公司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3) 1.1 车辆技术改造操作规程 (3) 1.2 车辆的组织调度操作规程 (4) 1.3 从业人员安全考核操作规程 (6) 1.4 从业人员聘用与解聘操作规程 (8) 1.5 驾驶员安全行车操作规程 (10) 1.6 驾驶员运输安全规程 (13) 1.7 车辆动态监控操作规程 (16) 1.8 车辆运输操作规程 (17) 1.9 车辆各级维护操作规程 (19) 1.10 驾驶员行车安全告诫操作规程 (21) 1.11 车辆日常安全检查操作规程 (23) 1.12 特殊路段运行安全操作规程 (26) 1.13 特殊时段运行安全操作规程 (27) 1.14 驾驶员的日常教育与继续教育操作规程 (28) 1.15 罐式集装箱车辆灌装标准作业程序 (30) 1.16 罐式集装箱车辆卸货标准作业程序 (33) 1.17 安全员操作规程 (36) 第2章作业安全 (37) 2.1 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37) 2.2 变更管理制度 (39) 2.2.1 附表1:变更申请表 (41) 2.2.2 附表2:变更验收表 (43) 2.3 三违管理制度 (46) 2.3.1 附表1:三违人员记录 (51) 2.4 危险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53) 第3章职业健康 (63) 3.1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63) 3.2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67)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新整理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 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 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 《中国药典》(2005年版)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 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4 仪器、设备 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准备 器具灭菌、消毒 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如无菌检验室的试管架、电子天平、工作台面、工作人员的手、橡胶吸头等。可采用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剂应每月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6.1.3 标识:器具的灭菌、消毒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消毒时间和使用有效期。 人员、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 6.2.1 开启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进行空间灭菌处理,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min。 6.2.2 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流程 6.2.2.1 脱包:进入无菌检验室的物品若有双重包装的,需将外包装在传递窗/缓冲间拆除后,传入试验室。 6.2.2.2 消毒:进入无菌操作室的所有培养基、供试品等的外表都应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将外包装污染的微生物带入无菌检验室。 6.2.2.3 传递:查看所有进入无菌检验室的器具上的灭菌、消毒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符合要求的经传递窗传入无菌检验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