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

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
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

第25卷第2期辽宁工学院学报V ol.25,N o.2 2005年4月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A pr.2005

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

杨亚男,张庆君

(锦州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摘 要:针对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尖峰厚尾态和有偏性以及波动聚类等特点,论证了国际上广为接受的跨期依赖模型(Intertemporal Dependence M o dels),t-分布模型,广义混合正态分布模型和泊松跳跃模型,并对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各种理论模型作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波动聚类;尖峰态;有偏性

中图分类号:O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90(2005)02-0137-04

Theoretic Model Analysis of Price Behavior in Stock Market

YANG Ya-nan,ZHA NG Qing-jun

(Animal&Veterinary College,Jinzhou M edical College,J inzhou121000,China)

Key words:volatility clustering;fat tails;ex cess kurtosis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haracteristic of price behavior in stock market,that is,thre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time series(fat tails,excess kurtosis,volatility clustering),intertemporal dependence models w idely used internationally w ere verified,i.e,T-distributive model,g eneralized and normal distribution one and Bersoon one.Further analyses of differentt theory models on price behaviors in stock market w ere presented.

股票市场随机变化的价格,不仅不是市场非理性的证据,而正是众多理智且聪明的投资者竟相开发有关的信息,并对其作出理性反应的结果。如果股市波动是可以预测的,那才真正说明市场的无效和非理性。因为,只要有人拥有预测价格涨落的能力。就说明并非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都已反映在现行价格上。金融资产理论与现实相矛盾的价格行为很早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Maurice Kendall(1953)首先提出股票价格似乎遵循一种随机游走规律(Random Walk)。而Osborn(1964)在描述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密度函数,并把这些收益率表示为“近似正态”时,出现了一个异常情况:在分布的尾部有过多的观测值,即存在“峰态”的情况。Cootner(1964b)发表时,人们已接受了价格变化的分布有肥胖的尾部这一事实。M andelbrot(1963a,1963b, 1967)和Fama(1965)最早研究了股票日收益率时间序列的分布,发现它不同于独立的高斯分布。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包括(1)尖峰态(相对于正态分布是肥尾的),(2)有偏性,(3)波动聚类。

1 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特点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尖峰态的其它解释模型,M andelbrot(1963a,1963b,1967)和Fama(1965)根据其对日收益率研究的证据提出股票价格的变化较好地服从特征指数小于2的稳定帕雷托(Paretian)分布,它的特点是方差无限,又较厚的尾巴。但是,Hsu等(1974),Blattberg和Gonedes(1974)以及Hagerman(1978)等在对稳定帕雷托分布的平稳性进行研究时发现股票收益率的跨期和与投资组合的分布的特征指数随着求和

 收稿日期:2004-10-15

作者简介:杨亚男(1964-),女,辽宁锦州人,高级讲师。

项的增加而上升,这一结果与分布平稳性假设相违背。对于这个将会严重动摇高斯假说的“稳定帕雷托”分布的提议,Cootner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一个替代建议,即正态分布的和有可能导致一个肥胖的尾部,但仍就是高斯型分布。Blattberg和Gonedes(1974)考虑了两个连续混合正态分布模型,当假设正态分布的方差服从逆伽玛分布时,后验分布是学生t分布。他们还指出当正态分布的方差服从特征指数介于0和1之间的严格正平稳分布时,后验分布是非正态稳定的帕雷托分布。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学生t分布要好于稳定的帕雷托分布对股票收益率的描述。虽然上述分布模型能解释股票价格变化观测数据中的尖峰态现象,但却不能解释偏度问题。

对于观测中的波动聚集的实证解释近期的重点是在跨期依赖模型上,这是对Engel(1982)提出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和Bollerslev's(1986)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的一种正常的应用。在ARCH中,条件误差分布是正态的,且条件方差等于过去的平方误的线性函数。GARCH模型允许当前的条件方差还是过去的条件方差的函数。Milhoj(1985)说明,在ARCH和GARCH模型中,股票收益的无条件分布与高斯分布相比有一个肥胖的尾部。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推广的GARCH模型,如由Nelson(1991)提出的指数GARCH模型,由Engel和Ng(1993)提出的非线性不对称的GARCH模型,由Glosten,Jagannathan 和Runkle(Glosten等,1993)提出的杠杆性GARCH模型。这些推广的GARCH模型能说明股票波动与收益率负相关的特征,即杠杆效应。最近,Duan(1997)提出了一个扩展GARCH模型,包含了以上全部GARCH 模型。当将这些模型应用于股票收益率数据时发现GARCH,EGARCH和均值模型中的GJR能够解释日股票收益率数据中三个最普遍的经验观测:由于随时间而变动的波动率所造成的肥尾,由于均值不平稳所造成的偏度,及波动聚类。可见,GARCH模型和跳跃过程(贝努里跳跃或泊松跳跃)都能够解释价格变化序列的尖峰行为。

2 股票市场价格行为模型

经验研究发现股票市场上高频数据的分布往往表现出尖峰肥尾、有偏和波动聚集这三类特征,在这里我们试图用模型来描述这些统计特征。

2.1 正态分布模型

如前所述,尖峰肥尾性可以用条件异方差来解释,不失一般性,选用Ding,Granger和Engle(1993)及Hentschel所定义的一般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Engle的不对称ARCH模型和Sentana(1995)的二次ARCH 模型,同时,还将在均值中引入ARM A模型以修正序列自相关。这样,股票的收益率过程变为:模型1

R t=m t+h t Z t

m t= + R t-1+ t-1

h t= 2+ h t-1+ 2t-1+ t-1

ln l(R; )=-T

2ln(2 )+ T t=1ln[1

h t

exp(

- 2t

2h t

)]

t=R t-m t

(1)

这里的参数集为 ≡( , , , , , , )。

除了正态分布以外,本文还给出几个条件分布为非正态的条件异方差模型,用于解释股票收益率分布观测中的肥尾性,这类模型假定股票收益率的基本生成过程是混合正态分布过程。如同Kon(1984)所指出的,共有两类混合模型,连续的混合正态分布模型和离散的混合正态分布模型。

2.2 t-分布模型

Blattberg和Gonedes(1974)假定正态分布的方差参数来自于一个逆伽玛分布,那么其后验分布是t-分布的。当自由度趋于无穷大时,t-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当自由度介于2到10之间时,t-分布会表现出尖峰性,相对于平稳正态分布而言,它能够解释一部分观测到的高峰度现象。另外,由于t-分布的尺度参数与分布的方差成反比例关系,与单个股票相比,指数具有更大的尺度估计值和更低的方差。定义T t为标准化的独立t-分布过程,可以有下面的模型:模型2

138辽宁工学院学报第25卷

R t =m t +h t T t

m t = h t = 2

ln l (R ; )=T ln[ ( +12) ( 2

) ( -2)

]-1

2 T

t=1

ln h t - +1

2

T

t =1

ln[1+

2

t

h t ( -2)

]

t =R t -m t

(2)

其中参数集 ≡( , ,

), 是t -分布的自由度参数。

如果将t -分布与GARCH 过程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下面的模型:

R t =m t +

h t T t

m t = + R t -1+ t -1

h t = 2

+ h t -1+ 2

t -1+ t -1

ln l (R ; )=T ln[ ( +1

2))

( 2

) ( -2)]-12

T

t=1

ln h t - +12

T

t

=1

ln[1+ 2t

h t ( -2)]

t =R t -m t (3)

这里的参数集 =( , , , , , , , )。2.3 混合正态分布过程

Christie(1982)给出了两正态分布离散混合模型的表达式,其中的收益率由代表信息事件的较高方差分布和生成非信息随机变量的另一分布所刻画。如果把影响股票价格的信息分为三类,即没有信息,上市公司的独有信息和市场信息,那么就可以用三正态分布的离散混合模型来描述股票的收益率行为。Kon (1984)提出并检验了用于描述日股票收益率行为的离散正态分布混合模型,在没有具体的收益率同分布的先验信息的情况下,每一个收益率的观测值都可以看作是以一定的概率 j 由无数个正态分布中的一个(均值为 j ,方差为 2j )所生成的。对任意的j ,若 j >0,则股票收益率的分布是尖峰的。如果对任意的i ≠j , i ≠ j ,则股票收益率的分布是有偏的。假设M t 是L 个状态下的标准化混合正态分布过程,可以有下面的模型:模型3

R t =m t +

h t M t

m t /j =E (R t /Q (t )=j )= j h t /j =V (R t /Q (t )=j )= 2j ln l (R ; )=-T 2

ln(2 )+

T

t =1

ln[

L

j =1

j (h t /j )

ex p(-(R t -(m t /j ))2

2(h t /j )

)]

L j =1

j =1(4)

其中Q (t )为观测值的状态,参数集 ≡( j , j , j ),j =1,2,…,L 。2.4 泊松跳跃—扩散过程模型

Press(1967)用泊松跳跃扩散过程来描述股票价格行为过程,该过程的扩散项由一个几何布朗运动和一个跳跃量服从正态分布的独立复合泊松过程组成,即

d S (t )

S (t )=

d t + d Z (t )+J d N (t )(5)

其中:S (t )为股价, 为过程中的布朗运动部分中单位时间的瞬时条件期望收益率, 2

为过程中的布朗运动部分中单位时间的瞬时条件方差,Z (t )为标准布朗运动,J 为独立于Z (t )股票价格的跳跃幅度,且J ~N ( J , 2

J ),N (t )为参数 的泊松计数过程。

由式(5)可知,股票收益率的分布是离散的正态分布的无穷加权和,将(5)写成增量形式有

139

第2期杨亚男等: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

R t=log(

S(t)

S(t-1)

)= + Z t+

N

t

i=1

J i=m t+h t D t(6)

其中: = -1

2

2,N t为时刻t-1到时刻t之间所发生的跳跃次数,J i表示第i次跳跃所带来的股票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加上1的对数,且J i~N( J, 2J)。Akg iray和Booth(1986)证明了在这一过程下,当 >0时,股票收益率的分布是尖峰的,而当 J≠0时,分布是有偏的。据此,有下面的股票收益率过程:模型4

R t= + Z t+ J i N t i=1=m t+h t D t

m t/n=E(R t/N t=n)= +n J

h t/n=V(R t/N t=n)= 2+n 2J

ln l(R; )=-T

2

ln(2 )+ T t=1ln[ ∞n=0 n e- n!1

(h t/n)

ex p(

-(R t-(m t/n))2

2(h t/n)

)]

(7)

其中:m t/n和h t/n分别是在跳跃次数n已知的条件下的条件均值和条件方差。参数集 ≡( , , J, J, )。

泊松过程包含了无穷项的和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变得难于处理,必须把它在某一点截断,才能使过程成为可估计的。

3 结束语

根据股票市场上高频数据的分布往往表现出尖峰肥尾、有偏和波动聚集等特征,文论述了描述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特征的正态分布模型,t-分布模型,广义混合正态分布模型和泊松跳跃模型,并对这几种理论模型作了深入的分析,结果发现这几种模型能够对股票市场行为的不同特征进行有力的描述。

参考文献:

[1]宋逢明.金融工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5-39.

[2]K im M C.N elso n,R.Startz,M ean R eversion in Stock Pr ices: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R ev 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58):515-528.

[3]L o A.L ong-T erm M emor y in Stock M arket P rices[J].Econometrica,1991,(59):1279-1313.

[4]Keim D,R Stambaugh.P redict ing R etur ns in the Stock and Bond M arkets[J].Journal of F inancial Economics,1986,(17):357

-390.

[5]A kgiray V.Co nditional Heter oscedasticity in T ime Ser ies of Sto ck Returns[J].Journal o f Business,1989,(62):55-80.

责任编校:刘亚兵(上接第127页)

2 本机特点

(1)本机采用绳式输送胶片,减小了对片的摩擦,提高了洗片质量;同其它洗片机相比,减少了滚轮(辊轴)的数量,降低了成本;采用绳式输送,可提高洗片速度。(2)采用三个并列深液槽和一个直立烘干室排列,可减小机器的占地面积,进排液和清洗方便。(3)结合人体功能学设计,有利于洗片操作。

(4)装有补液泵,并用液面传感器控制,可随洗片进程自动补液。(5)出片口可接读片机,以实现读取底片数字化。(6)可设定加热温度、洗片时间等参数。

3 结束语

本机的研制为我国自动洗片机开发一项新品种。由于该机的独特优点,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思益,郑甲红.X-射线透射胶片自动洗片机的研制

[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1,(2):37-39.

[2]詹启贤.自动机械设计[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

68-92.

[3]杨伟,陈永新,舒佳俊,等.合理调控自动洗片机运行参数

-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9):681-682.

责任编校:刘亚兵

140辽宁工学院学报第25卷

八种政策模型理论

一、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 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简单化呈现。它可以是: --一个实体的呈现(如飞机模型) --一种图示(如流程图) --一种公式(如S=v〃t) --一段文字表述的概念(如“桌子是由一个面板及其下面的四条木棍支撑而成的一种家具”) 什么是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分析模型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的简单化呈现。通常以概念的方式出现(概念模型) 政策分析模型有何作用 1.简化我们对公共政策的思维 2.指出政策议题的重要方面 3.通过将注意力在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4.提出公共政策中不重要的因素,加深我们的了解 5.解释公共政策的要素,预测其影响 人们很少能选定那些一劳永逸、自成一体、所有人都能领会的政策。政策分析的目的不是产生某种一锤定音的政策建议,而是要帮助人们对现实可能性和期望之间有逐渐一致的认识,产生一种新型的社会相互关系与“社会心理”模式。

——米切尔〃怀特主要的政策制定理论模型 1.精英模型 2.团体模型 3.多元模型 4.完全理性模型 5.有限理性模型 6.渐进模型 7.混合扫描模型 8. 系统模型 从完全理性的假设(最优) →有限理性(满意) →非理性的假设(合理) (一)精英模型 代表人物及著作:1970年托马斯.戴伊(Thomas Dye)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在《民主的嘲讽》中总结了前辈的精英理论 基本内容: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elite)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从政治精英到社会精英 从圣西门到拉斯韦尔 基本要点:社会可以划分为拥有权力的少数人,以及不拥有权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健康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1计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理性行动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是计划行为理论(TheTheoryofPlanedBehavior,TPB)的前身[1-3]。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ofMultiattributeAttitude)[4]。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1, 5, 6]。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计划行为理论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

度对行为的解释力[7]。 2 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 2.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 数[8]。 2.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 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 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2.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 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2.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2.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 响行为的表现[9]。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Icek 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的三项考量 根据TPB,人的行为模式受到三项内在因素影响: 1.个人行为态度。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 2.主观性规范。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型的主观性感知 3.行为控制认知。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 当人们身处具体的工作环境或者项目计划中,需要对行为作出改变时,以上三个方面的考量至关重要。 在三个考量的各自范畴内,行为态度的考量会使人产生对待行为的正面或负面的态度;行为规范性的考量会使人感受到周遭的社会压力;行为控制因素的考量则会导致人的实际行为控制度的上升。以上三项因素的综合则构成了人的行为意向。作为一般性的法则,如果个人行为态度和主观性规范是正向的、积极的,那么个人对该行为认定的实际控制就会越多,采取该行为的意向就越强。 五要素 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着信念的函数。 2、?(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

消费者行为研究

现代消费者研究(市场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实证主义方法为主流,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源于自然科学,包括实验、调查、观察法,其结果是对比较大的总体进行描述、检查和推理,收集的数据是量化的实际数据,并利用计算对它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是探寻消费者行为规律、消费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是毫无目的的收集消费行为方面的事实和信息,也不是不加解释地拼凑和记录消费行为的事实和信息而我们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目的是去发现,去系统的收集数据资料、并系统的收集解释数据资料。 我们如何设计研究方法要定义所需要的信息有哪些,进而思考和说明测量工具的设计程序;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表、或者其它数据资料收集表格,并进行预测调查;最后我们要制定数据分析计划。数据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消费者研究方法分析 1、聚类分析:根据研究对象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对市场进行分层,寻找竞争对手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采用k-均值、k-中心点等算法的聚类分析工具已被加入到许多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中,如SPSS、SAS等。聚类分析还可以作为其他算法(如分类和定性归纳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2、回归分析:寻找某些事物的影响因素及其描述其影响程度。还可用于对某些事物的预测。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4、差异性检验和方差分析:分析和检验不同类别或变量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是从观测变量的方差入手,研究诸多控制变量中哪些变量是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变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 6、对应分析:用于探索和研究各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关联分析、R-Q型因子分析,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应用在市场细分、产品定位、地质研究以及计算机工程等领域中。原因在于,它是一种视觉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它能够将几组看不出任何联系的数据,通过视觉上可以接受的定位图展现出来。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它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具有直观性。另外,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以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对应分析法整个处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表格和关联图。对应分析法中的表格是一个二维的表格,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事物的一个属性,依次排开。列则代表不同的事

政策科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第一节模型概述 一、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实物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乎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所谓理论模型是指用符合、语言、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 二、模型评述 模型来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 为了认识和解释形形色色的政策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于政策模型。但是不能把源于经验的抽象模型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 伦敦新老地铁图的对比说明,主观的抽象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现实。 三、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1.排列并简化现实 2.认定重要层面 3.符合社会现实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5.指导调查与研究 6.提出一定的解释 第二节理性模型与有限理性模型 一、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模型。 理性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经济人”: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4)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理性模型的基本内容: (1)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2)决策者能够得到与政策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 (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 (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理性决策的具体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 (2)提出备选方案;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什么是理性行为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发展:阿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参见图1。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由控制信念和感知促进因素共同决定。控制信念是人们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感知,而感知促进因素是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要程度的估计。 虽然TRA和TPB模型在预测行为意向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信息技术的采用研究中却有很强的局限性: 1、理论中的信念因素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的技术采纳研究中需要事先确定,这使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比较繁琐。 2、理论提出的主观准则对采纳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Ajzen和Fishbein(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TPB主要以三个阶段来分析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

【CN109910901A】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15450.8 (22)申请日 2019.02.15 (71)申请人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独墅 湖高等教育区若水路1号 (72)发明人 陈跃  (74)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2234 代理人 孙茂义 (51)Int.Cl. B60W 40/09(2012.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 辅助驾驶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 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包括:驾驶员动作 捕捉模块、汽车行驶状态采集模块、驾驶行为分 析控制模块、驾驶行为反馈模块。通过上述方式, 本发明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 能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准确、快速的对驾驶员行 为和汽车行驶状态进行判断,及时的控制和提醒 驾驶员,防止出现意外, 提高安全性能。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9910901 A 2019.06.21 C N 109910901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910901 A 1.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员动作捕捉模块、汽车行驶状态采集模块、驾驶行为分析控制模块、驾驶行为反馈模块,所述驾驶员动作捕捉模块:用于捕捉和获取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的动作; 所述汽车行驶状态采集模块:用于获取在行驶过程中的汽车行驶状态信息和周边路况信息; 所述驾驶行为分析控制模块:根据获取到的驾驶员工作信息、在行驶过程中的汽车行驶状态信息和周边路况信息,判断对应时段内驾驶员行为是否存在异常,并根据判断结果对汽车进行干预控制; 所述驾驶行为反馈模块:根据用户提供的查询条件生成对应的驾驶行为反馈报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员动作捕捉模块包括动作获取模块、人脸识别模块、身体指数检测模块和空气检测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采集模块包括手部动作获取模块、眼部动作获取模块、头部动作获取模块、脚部动作获取模块、嘴部动作获取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体指数检测模块包括脉搏监测模块、心率监测模块、呼吸监测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检测模块包括酒精检测模块、毒气检测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行驶状态采集模块包括汽车运动监测模块、驾驶时长监测模块、驾驶速度监测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运动监测模块包括直线状态监测模块、转弯状态监测模块、超车状态监测模块、变道状态监测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行为分析控制模块包括判断信息设置模块、分析信息获取模块、行驶路况信息获取模块、驾驶员行为判断模块、驾驶干预控制模块,所述分析信息获取模块获取所述驾驶员动作捕捉模块、所述汽车行驶状态采集模块中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输至驾驶员行为判断模块,所述驾驶干预控制模块根据驾驶员行为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并对汽车进行制动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路况信息包括路面信息、位置信息、天气信息、路况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驾驶员行为分析监测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行为反馈模块包括查询条件提取模块、查询信息检索模块、查询报告生成模块。 2

驾驶行为预研报告

驾驶行为预研报告 人工智能-于海悦 2018年5月3日 1.驾驶行为分析: 驾驶行为的分析和研究,通常是作为其他车内应用的支撑技术而存在的。例如车道偏离预警(1ane departure warning,LDW)、车道保持(1ane keeping,LKS)、巡航控制系统(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都使用了相关的技术。 模型或理论: 1938年:安全行驶区域理论 1964年:紧张或焦虑状况下自调整驾驶模型 1974年:零危险模型 1977年:主被动安全模型 1980年:推理行为理论 1982年:危险自平衡理论 1983年:人行为能力模型 1984年:威胁规避模型 1985年:规划行为理论 1988年:阶梯型危险模型 1988年:激励建模方法 1989年:生成规则模型/基于规则模型 1992年:内模型 2000年:任务容量界面模型 1)驾驶员外部特性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针对特定信号的研究、以及针对特定场景的研究。针对特定信号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某一传感器所获得数据,进而研究与其相关联的特定驾驶行为。例如,通过分析方向盘夹角和刹车,判断驾驶员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醉酒;通过分析眼睛注视位置,判断驾驶员的操作序列是否合理。针对特定场景的研究,则是考察最容易出事故的驾驶环节。通常会对这些场景、以及场景中的操作进行数学建模,进而描述和评定驾驶行为。常见的场景有停车、超车、变道等。 2)驾驶认知行为建模,这一类的研究,主要是将认知学的理论应用到驾驶行为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是通过分析驾驶操作的内在机理,从本质上解释和理解驾驶行为,完成建模。由于人类对自我处理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其建模结果很难用实验验证其准确性,更多的只能从定性的层面上对行为进行阐述。 3)驾驶心理研究,该类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由驾驶员自己主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大致分为违规(violations)和失误(errors)两类。违规操作指的是驾驶员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故意执行的行为,通常用来评价驾驶风格;失误操作则是无意识中做出的危险操作,通常用来评定驾驶水平。 基于驾驶模拟器的数据采集和驾驶行为识别: 驾驶模拟器,通常指的是那些能够提供虚拟驾驶环境的机器。通过3D仿真软件,模拟汽车的真实行车环境;通过传感器,完成驾驶相关数据采集,并将这些信号的变动如实的反映到虚拟驾驶场景中。汽车的各项数据经由两种方式完成传递:传感器数据经由特殊的总线传输,并最终转换为数字信号为程序所使用:场景信息则以消息的形式在软件内部传递。这两种相异的传递方式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驾驶模拟器内,数据的传输并不单单只在汽车总线内部,会在程序间,和网络间传输。在多驾驶模拟器的环境下,通常需要将数据发送到局域网内,供其他机器上的应用使用。 最重要的是:数据采集模块、驾驶行为模块、服务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要是实现驾驶数据的收集和保存,构建模型训练的原始数据,同时为驾驶行为识别模块提供特征向量序列。驾驶行为模块提供了两个功能,

浅谈计划行为理论(TPB)在消费行为意向研究中的应用

浅谈计划行为理论(TPB)在消费行为意向研究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TPB)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着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文章以TPB为出发点,对其在消费行为意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探讨,并对具体应用进行介绍,最后对其应用进行评价。 论文关键词:TPB;消费行为意向;应用 当今买方市场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激发消费者的欲望,以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研究消费者购买意向对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消费意向反映了市场潜在的消费行为,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调整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考,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参考价值。随着营销学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消费者消费行为意向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并开始借用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消费意向进行预测,计划行为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1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着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着提高研究对行为的预测力和解释力。 1991年Ajzen正式提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产生直接取决于行为意向,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费多少时间去执行某种行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而行为意向又反过来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总共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消费者的消费意向,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如何采取消费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影响消费意向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行为态度,ATT)、他人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看法(社会规范,SN);消费者对自身控制消费行为程度的判断(知觉行为控制,PBC)。这三个因素与消费意向呈正相关,消费者对产品态度越积极、他人对消费行为越鼓励、消费者越趋向于判断自己可以控制针对该产品的消费行为,其购买该产品的意向就越强烈。第三个层次是对第二个层次的因素分析。具体而言,态度由消费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总利益所决定,某一消费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总利益越多,采取该行为的态度就越强烈;他人对产品的主观评价越积极,就越偏向于促进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对消费行为可控程度的判断由消费者的信心所决定,越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某一消费行为,就越感觉对消费行为具有控制权,从而购买该产品的可能性越大。该理论具体图示如图1: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TPB)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着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文章以TPB为出发点,对其在消费行为意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探讨,并对具体应用进行介绍,最后对其应用进行评价。

理性、计划行为理论

2.2.2 理性行为理论 在心理学的领域中解释人类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一项任务(Ajzen, 1988)。在解释或预测行为的理论中,Ajzen和Fishbein(1980)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在预测或解释某一特定或某一类的行为的表现上,比起过去研究者试图单纯以其它构念(如:态度、个人特征、人口变量等)解释行为的表现更佳(如图2-3)。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意愿引起的,而行为意愿又是两个基本决定要素的函数,一个是个人对行为的态度,另一个是反映社会影响的主观规范。其中,两项基本假设:(1)人们大部分的行为表现完全受自己的意志控制(态度),且是理性的。(2)人们实行某项行为的行为意愿是影响行为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而其中影响行为意愿的两大因素分别为:个体实行某行为的行为态度和影响个体实行该行为的主观规范。 图2-3 理性行为理论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于执行某种行为所感受到好或不好,或是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态度是在对某一事物的体验或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行为时所受到的社会压力,或是个人感受到特定参考团体对于采取或不采取行为的渴望的程度。此两大因素都是通过行为意愿(Intention)间接去影响行为。 行为是由行为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BI)所影响的,且Ajzen & Fishbein 解释,在个人行为当中,最直接的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就是行为意愿。而态度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SN)是决定行为意愿最主要的因素。在理论当中主张当个人对于行为的态度越正向,则行为意愿越高。反之,当个人对于行为的态度越负向,则行为意愿越低;且个人的行为意愿会受到主观规范影响,当主观规范越高则行为意愿越高,反之行为意愿越低。 表2-5 理性行为理论应用的局限 理性行为理论的内涵应用局限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1、什么是模型 在政策科学中,概念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概念模型是政策科学工作者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其社会的效果,思考和预测未来的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这些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为理解公共政策和进行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 2、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排列并简化现实认定重要层面符合社会现实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指导调查与研究提出一定的解释 3、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⑴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传统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最优选择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②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是: ①确定决策目标②提出备选方案 ③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④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 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②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⑵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①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A: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B: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C: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②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 A:有限目标 B:期望水平 C:搜索方法:试探方法随机方法折中方法效益方法 ⑶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渐进模型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②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③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⑷小组意识模型:源自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 小组意识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①一致性思维②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③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④对群体的过分自信⑤很强的群体凝聚力⑥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⑸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 精英理论的特点: ①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②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③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④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⑤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⑥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与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

浅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综述(一)

浅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综述(一)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意向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向决定行为,而意向由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中的一者或两者或共同所决定。本文试图阐释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及其发展。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理性行动理论仃RA)一计划行为理论的早期版本一发展而来。 TPB认为意向(执行某种行为的动机)由个人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PBC)所决定,且PBC也能直接影响到行为。TPB认为一个人的态度越积极、主体规范和PBC越强,则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越强,也就越可能最终执行某种行为。 1.增加的PBC维度 为了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发生与否的原因,Fishbein1975年提出理性行动理论。TRA认为直接导致行为的因素是行为的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态度和主体规范二者的影响。TRA的关键维度是行为的意向、态度和主体规范。由于TRA并不能完全解释或预测某些实际行为,Ajzen 在1985年提出改进模式—在TRA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一称为计划行为理论。PBC是TPB中的重要变量,包括:感知到的控制能力;感知到的困难程度。PBC在社会认知模式中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健康的行为。 增加PBC变量是基于PBC不需用完全的意志控制预测行为的基本原理,而且PBC可以解释为何意向并不总能预测行为。Ajzen(1991)提出PBC与行为间有直接的关系,这更符合已取得的资料数据。因此,Ajzen就提出当行为意向对行为只有很小的方差解释率时,PBC就应能独立预测行为。TPB中的PBC既能影响意向又能影响行为。Ajzen(1991)指出态度、主体规范和PBC对意向的预测力的相对重要性因行为和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说,当态度或主体规范具有较大影响的情况下,PBC对意向的预测力便较弱。因此,Ajzen在1991年便指出PBC与意向之间关系的程度取决于行为的类型与情况的性质。 PBC其概念和测量是TPB理论里最受争议的。Armitage证明了PBC对预测行为有其独特的贡献,能直接和间接影响行为;但也有一些元分析指出TPB几乎没增加TRA对行为的方差解释率。近期许多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指出PBC结构内部有两个本质不同的项目群,即自我效能和控制感。Trafimow等人提出在行为领域中能很好地区分自我效能和控制感项目群,因为自我效能在预测意向和行为方面上比控制感要好。然而,现在Rhodes提出将上述项目群区分成对控制的独特测量并不能成立,而且可能还会导致理论化的退步。他们提出感知技能、资源、机会也许是更好的PBC组成成分。 2其它组成成分 2.1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费多少时间去执行某种行为,猎被认为能激发动机因素从而能影响行为(Ajzen,1991)。 Sutton对TPB进行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态度、主体规范.PBC对行为意向的解释率达到40一50%,但意向和PBC对行为的解释率仅在19一38%之间。因此Gollwitze认为,行为发生之前有两个阶段,一是运筹阶段,个体会思考自己的行为目标,此时形成的意向称之为目标意向;二是执行阶段,个体将根据形成的目标意向决定何时、何地、怎样执行计划,即执行意向。执行意向是目标意向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有研究证了这一假设,不过关于该假设的实证性研究较少。而Terry等人发现意向与PBC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2.2态度 行为意向的强弱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即一个人对执行某种行为的态度的影响。态度是TPB 里最没有争议的一个结构,不过Rhodes等人2006年的研究提出态度中的情感性态度和工具性态度两者在测量领域和对运动行为的预测影响两方面都是不同的结构。当然,这项研究针对的只是运动行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计划行为理论 Icek 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的三项考量 根据TPB,人的行为模式受到三项内在因素影响: 1.个人行为态度。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2.主观性规范。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型的主观性感知 3.行为控制认知。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 当人们身处具体的工作环境或者项目计划中,需要对行为作出改变时,以上三个方面的考量至关重要。 在三个考量的各自范畴内,行为态度的考量会使人产生对待行为的正面或负面的态度;行为规范性的考量会使人感受到周遭的社会压力;行为控制因素的考量则会导致人的实际行为控制度的上升。以上三项因素的综合则构成了人的行为意向。作为一般性的法则,如果个人行为态度和主观性规范是正向的、积极的,那么个人对该行为认定的实际控制就会越多,采取该行为的意向就越强。五要素 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 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 为结果的显着信念的函数。 2、(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 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 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 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 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 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 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 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 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 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她得基本出发点就是,人们在决策就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得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得就是一个既定得问题,该问题同其她问题得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她问题相比,它就是最重要得。 2、决策者选择决定得各种目得、价值或目标就是明确得,或就是希望利益最大,或就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得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得两个以上得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得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就是相同得,通常会作相同得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得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得自然状态下得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得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得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得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得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得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得人们得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得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得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得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就是无法实现得。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得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得就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就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就是首先必须找出与说明问题。问题就是什么?不同得人会有不同得认识与瞧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得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得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得利益瞧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与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得原因就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得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得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得就是与非就是极其困难得。靠分析就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得,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得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得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得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得利益。 第四,决策中得相关分析不就是万能得。决策受时间与资源得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得,甚至长时间得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