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崛起的三槐王氏家族

从北宋崛起的三槐王氏家族
从北宋崛起的三槐王氏家族

从北宋崛起的三槐王氏家族

0.王氏起源 桑梓坑王氏家庙开光视频 2.该公画像 3. 继宗公简介 4. 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

5. 三槐世系

6.太原世系

7. 闽台世系

8.琅琊世系

9.< 王氏族歌 >>10. 均德公简介

11. 江左世系 12. 湖南王氏源流

13. 赣县王氏源流 14.赣湘世系 15. 才溪王氏的源来与播迁 16.王姓过琼始祖王居正

17. 中华王氏赋

部王氏家谱

22. 天下名门-太原王氏

——琅琊王氏

军留青史

联知多少 ?

1.武平 18. 上海王氏迁始祖王逖

19. 被选入《中华族谱

20.广西博白王村王氏祖源初探

21.阅谱知识简介 24.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25. 解放军百名王姓将

26. 古今王姓名人汇编

27. 王姓宗祠门楣楹 28.王氏郡望 槐王氏宗祖王言, 从他父亲王乾的

唐宣宗朝起,历史走过一千一百六十多年,人口自一而十、 而百、而千、而万、乃至千万,至今已蕃衍近四十世(代) 每世代都湧现出杰士能人,成为国家政权的有用之才,为社 稷的发展和安邦治国,作出了历史不可磨灭的贡献。徙居地 继太源祁县而后定居汴京王城之东。又从开封走来,向大江 南北迁流,发族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云 南、贵族、四川、陕西、甘肃兰州、安徽、山东、北京、金 陵、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尚有未入《中华王氏大成总

余个省市,大小分支逾千个。近现代还走出国

仁宗时王珪先后为相十多年, 为皇帝所倚重, 声誉鹊起, 北宋前期在开封建有状元府,宰相府(王旦、王珪)继有 槐堂(宗祠) 。开封新里乡大边村还建有三槐嗣孙的庞大墓 群,其中王旦墓就是仁宗赐建的墓园。王旦卒后神位入真宗 庙廷。王伦卒后,宋帝敕建专庙以为祭祀。以后各朝三槐王 氏代有闻人,是与太原、瑯琊、开闽齐名的一个望族。

为了弘扬三槐王氏名人,在过五六百个官宦者中选摘部分如

三槐王氏启於乾、言、彻、祜。王乾,太子晋

55 世孙,太原祁县人,生於唐宣宗己巳( 849 年)三月二日 卯时(注:以下五代人生年、仕职遵宋朱熹绍兴辛未( 1151

门, 在海外显要国家精英、社会名流、商企界财东等知名人

士。 据不完全统计三槐王氏为官者人数至清代达五六百人之

多。

三槐王氏是从北宋崛起的一个家族。真宗时王

旦、

年)撰《王氏世宦年谱》(以下简称朱熹文)。唐僖宗中和四

年(884 年)月,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昭宗龙记元年

889 年)三月,转丞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乾宁三年(896 年)六月,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唐哀帝天祐四年(907 年)唐室分崩,簪缨解散,避地於淮西寿州紫金山。踵至五

代,子孙再起,仕梁、唐、晋至后汉隐帝朝(949-950 年),槐王氏乍起,乾生一子言。王言,随父居太原祁县,

生於唐懿宗己丑(869 年)五月初五日午时。《旧五代史卷

存节》传中载王言名:乾宁三年(896

年)夏,梁太祖东讨郓州,王言在牛存节部任都将。因战功不丰离开军旅,并於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仕迁河南开封,官授从事郎新安(河南省)邑丞,累任光州定城令,转承务郎,信州玉山邑,舒州环宁邑,知渭州(今河南渭县)

黎阳令。以曾孙旦贵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许国公。娶妻姚氏,王言长子,生於唐昭宗景福元年(892 年),居河南开封。唐庄宗同光三年状元及第。同光元年(923 年)八月,知河北道信阳州罗山邑。明宗天成二年(927 年)二月,改承德郎,知京西道襄州襄阳府宣城县。长兴元年(930 年),通判江南湖北道鼎州。清泰元年(934 年),从晋高祖镇北平。天福元年(936 年)八月官粮运。高帝立,覃恩拜江南浙西道杭州

追封鲁国夫人,生二子:曰彻、曰永。王彻,字伯通,

临安府太守。年(947 年)嘉善大夫,月薨,寿五

有四,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鲁国公。娶田氏,追封沂

国夫人,生二子:祜、祉。言次子永,(912-987 )字伯龄,生於梁太祖乾化二年(912 )。苦志力学,淹贯经史,举明经,仕西畿令。宋太祖时从蜀王昶,归朝后自汴京迁居

安徽舒州,授右补阙,迁起居舍人,寻拜光禄卿。娶白氏,

生二子:景图、景珉。彻长子祜(祐),行百一,字

景叔,生於后梁贞明五年(919 年),其先太原祁县人,随祖迁居河南开封。汉隐帝乾祐二年(949 年),荫补齐州别驾,

任有政德。周世祖五年(955 年)拜汴京留守,复居於汴王

城之东定居。入宋,先后仕魏县,南乐二令,中顺大夫,池

州太守,户部勾院,拜知制诰,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奉命

调查符彦卿图谋不轨事,竟以一家百口保彦卿无罪,谏言太祖,

“五代之君,各因猜忌杀无辜,致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没

想到一句直言,道中了太祖赵匡胤的心病,激怒之下,将王祜贬

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宋太宗当朝后称祜,高标绝俗,正直

言身,两都赋就。八斗才雄,腹仕文昌。身藏武库。大吕九鼎之

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资润於笔端,九品定格乎舌表。胸中堪镜照秽吏之百奸。盖惟盛德积於前,是以余庆留於后。故太宗改任王祜知开封、河中两府,加集贤院修撰,除右司监、直史馆修撰兼知

制诰,除吏部侍郎。

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迁兵部侍郎,致仕荣禄大夫,告老

归第。王祜因奉命调查符彦卿而谏言太祖被贬职后,

深思直道难容於世。时年夏,在开封居处庭院手植三株槐树,

并对天祷言:“吾若对朝廷不忠,三株槐树栽不活,如栽活,

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可为证”。王祜次子旦,相真宗朝二年,进位太保,位列三公之首,应验了他忠於朝廷,发

达家族,出将入相的预言。三槐王氏从此步入显赫兴盛时期,

子孙螽斯蕃衍,宗族繁荣发达,全仰仗王祜的恩赐所致。后

人为纪念其功德,称这支王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

名为“三槐堂”。宋著名大文豪苏东坡还为这支三槐王氏写了篇《三槐堂铭》传世。“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

惟德之符”之句,印证了以王祜为代表的三槐家族,世居汴京

的史实,并由此而来徙居各地的嗣孙宗族仿建三槐堂,不仅

代代袭传,而且遍布神州大地,甚而超越国界,屹立於海外。

王祜娶妻任氏,赠徐国夫人,边氏,赠秦国夫人,生懿、旦

、旭、勉四子,其懿、旦、旭三子的后裔宗族迅速崛起,经过

千余年的蕃衍,其人数已成为中华王氏的第一大支。人才辈

出,展现了无数政界、军界及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於传奇精

英。祜长子王懿(941-1002 ),行千一,字文德,

於晋天福六年(941 年),随父居汴京。宋太祖乾德四年966 年)登进士第,历官秘书丞,知袁州,拜右赞善大夫,直秘

阁学士。卒葬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赠兵部侍郎,工部员

外郎。娶李氏赠陇西郡君,生三子:曰睦、谅、挚。长子睦

963-1033 )行万二,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取举人,

任教谕,欲举进士,乃叔父文正公旦劝曰:“吾族尝以太盛为惧,岂可与寒庶士争进取乎!可奏明圣上赐仕与尔。可见王旦不把家族科第摆在首位。宋淳化二年(991 年)以庠名王穆赐授浙江东阳县令。任间相中永泰乡谷溪口五龙汇聚之地而卜宅居焉,为东阳王宅永泰王氏之始祖。任职一年,因未科为官,深感资浅,遂隐居不仕,自命“乐隐居士”。值宋真宗朝文潞公荐,真宗悯其才,赐补将作监主簿,累官至华阳尉,太子中书舍人(名见《宋史?卷二百六十九?王祐传》称懿子睦,能世其官),其后裔分居浙江武义、义乌、金华兰溪、缙云、新昌;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

睦娶户部尚书周年女,生三女。继娶陈氏,生宜、贤、安、宣、宝。后裔为官者有50 余人,主要有二世孙王宜仕殿前司副指挥使。三世孙王臣历福建平海州判官。王僖,历荥阳尉,迁监察御史,右司员外郎,知宿州。四世孙王始,以孝闻举进士,为官迁江西九江。九世孙铭宝,仕舍人,刺史。

世孙居义仕东阳县令,历兵部员外郎,因与贾仕道消极抗

元不合,不几解甲归田,成为当地“百万富翁”。元道六公进 义九十六,字大隆,号讷斋,生於明正德丁卯( 1507 年) 二月二十三日丑时,自少年赴少林寺习武六年。出为山东吏 目,因倭寇侵犯,遂投笔从戎,战倭寇,功升千户。嘉靖帝 召见,视其魁梧勇才,授予金吾将军。嘉靖皇后还赐许长女 常安公主为妻,令京城完婚。新婚之初,闻倭寇再犯,仕栋 辞新婚妻,赴疆场抗倭身亡。帝赐建忠烈坊於王宅故居,常 安公主(原有疾病)闻讯,郁郁即亡,没有留下儿女。二 九世孙清康熙壬戌科武状元王继先因官居江西。懿次子谅, 居河南开封,宋端拱二年( 989 年)进士,官水部员外郎, 河南司法参军,转运使。生二子:克、鲁。后裔随宋室南渡 后居浙江湖州、宁波、鄞县、余姚、无锡、贵州、四川、湖 北、云南等地。 谅长子克, 历官太康尉, 知江都鼔城, 富国, 知显州。谅次子鲁,官池州司法参军,都曹员外郎等。谅三 世孙震,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 ,进士,累拜龙图阁直学 士,吏部尚书,知开封府,枢密都承知,知永兴军。九世孙 从,最早对三槐王氏列祖列宗的文献进行整理出版, 创修《

槐王氏世录》 、《三槐王氏世谱》 、《槐亭杂记》等。 亮,随傅友德元帅平叛有功,升云南通判,定居云南。

孙懋,明太祖间进军西南,随傅友德元帅任指挥,功封威德 将军。懿三子挚,居河南开封,宋真宗间进士,官职不详, 其子颐, 官虞部郎中。 颐子向, 官吏部尚书, 龙图阁直学士。

向子辰,官建康军节度判官,浙西防遏使,行参军事。宋室 949 年《朱熹文》)己酉八月十五日丑时,随父居汴京,太 宗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 官大理评事, 知平江县。 淳化元年, 选中甲科,拜河南江北道徐州通判。二年三月,除江北道 士,仕福建顺昌县令、州通判。王睦 世孙王仕栋,行 世孙文 南渡迁浙江萧山。 祜次子旦,生於汉隐帝乾祐二年

王氏家谱-郡望堂号

王氏家谱-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更多姓氏家谱资料:查看百姓通谱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长安)。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琅邪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胶南)。 北海郡治所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北)。 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南)。 东平郡治所无盐(今山东东平东)。 新蔡郡治所在河南新蔡。 新野郡治所在河南新野 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西北。 章武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大城)。

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莱州。 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 海汉郡治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 堂邑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六合)。 堂号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太原、琅琊、北海、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陈留、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河间、乌丸、冯翊、安东、营州、华阴、广陵、聊城、长安、高陵、兰田、上党、邺郡、广平、乐陵、河内、汲郡、济阳。②自立堂号: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等。 苏轼《三槐堂铭》 王姓家谱天可必乎?贤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道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至于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

王氏家谱字辈

王氏家谱字辈 1、善庆堂: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瑩。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雲、衍。

[最新]王氏家谱

[最新]王氏家谱 王氏家谱 《海曲王氏概述》(2009年1月发布) 日照一大族,分支亦颇多。我之一族除东港区三庄镇龙泉官庄外,西湖镇圈村、大白石村、小东台村及陈疃镇曹家官庄村之王姓均为同宗。乾隆四十年,咸丰七年,光绪十七年之《海曲王氏家谱》均已毁于“文革”,现仅存宣统元年及民国三十八年两卷本,但谱序中对迁徙等叙说近无,难以查证。族人对此亦非常惋惜。 据族中老人述,我族出自“三槐堂”,“文革”前村内所存两红灯笼所书“三槐王”可证。据传,始祖七兄弟因避乱自“三槐堂”出,至“七袄岭”分手,弟兄七人撕破一件棉袄,各执一块,共七块,相约日后以此为证。我之始祖一直逃到江苏东海定居。后明朝“壬午大乱”时,我支始祖携兄弟五人外逃,始祖定居现日照市东港区袁家庄(原坟茔均已淹于日照水库),兄弟五人中之长居圈村,之五居三庄镇龙泉官庄村,余二、三、四均已失传。据我考证,现诸城市芝灵乡王家巴山村之王姓一支可能乃我同宗。 上述情况多为口碑,无汉字可查。查阅家谱,我宗支传下来的字辈简述如下: ,、,、,世均已失讳;,世乃单字;,世为“进、之”;,世为单字;,世为“思、 成、清”;,世为“乾”或“氵”旁;,世为“进、守、振”;,,世为“儒、隆、庆”;,,世为“士、仕”;后,,辈为: 昭培庭训久,功业可同昌,建德积福禄,勤学裕文章,继传世代永,富贵乐安祥。 此情况提拱者之辈份应为“庭”字辈,按此推为,,世,据族中老人称,旧时修谱时,因谱本遗失,漏,—,辈,据此推应为,,世或,,世,有待考证。 (日照奥林匹克帆船)

(四) ——日照市情网——市志办之《海曲王氏溯源》( 发布时间: 2009-1-9 ) 王姓是我国五大姓之一,支脉甚多,发端有五。一是远族,出于上古时期,为古帝虞舜之后。二是出自商代。有王子比干,被纣王杀害,剖腹验心,子孙以其号为姓。三是出自西周时期。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四是出自战国时期。信陵君无忌,因出自王族,子孙便以王为姓。五是贵族王者之子孙,好称王氏,常以“王”为姓,其他也有赐姓或冒姓者。王氏后来又分好多堂号,多以名人出生地或故居名之。如太原王、琅琊王、三槐堂王、临川王、九院王等等。 一、三槐堂王的由来 三槐堂王出自太原王氏,是东周太晋的苗裔,自西晋王昶兴胜至 唐朝高宗王皇后之兄王翼,反对武则天专权,遭镇压。王翼之后王言带领家人逃到山东莘县。经唐后期和五代十国二百多年繁衍后,有个叫王徹的,在五代十国后期中了状元。之后又出了个王祐。当官后,在朝野厚施而不图报,功显汉周之际。宋太祖夺取政权后,见其文武忠孝,封晋国公,委以重任,全国人民也希望他能当上宰相,但由于他直道不容于时,结果与宰相无缘。卸任后,在开封府东自己的府第内亲手栽了三棵槐树,并说我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不久,其子王旦果真当了宰相,辅佐宋真宗。期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享荣华富贵一十八年。被封为魏国公。王旦之子王素,为左督御史参知政事,以直谏事仁宗三十余年,被封懿敏公。王素之子王巩,德厚而有文,与大文豪苏轼是至交。于是,苏轼为其家写了一篇文章叫《三槐堂铭》,赞扬王家曰:“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势乃成。既相真宗,四方抵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唯德之符。”从此王祐之后,便以三槐堂为号。 二、三槐堂后裔迁日照

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

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 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主修:王军 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创建时间:2014-1-2 17:02:31 基本情况--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基本信息 淮南王氏简介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经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据统计,在淮南地区人数最多的姓,也首推王姓。次为张姓;加上陈、刘、李三姓,为淮南市五大姓氏。 家谱序言--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家谱序言 王氏修谱赞王氏三槐堂,巍然震晋唐。郡望出莘县,王祜大名扬。后代多流寓,神州遍地庄。陇原之一脉,明末落斯乡。勤劳事耕耘,诗书焉敢忘。祖先始创业,数代历风霜,合族惟忠厚,家风百世芳。而今修谱牒,宗德永流光。巨擘墨留香,高人书华章。序言叙概况,谱例更周详。隆重延宾礼,虔心祭祀忙。我来送祝福,百世永其昌。 源流迁徙--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据说王家祖上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太原府迁来,至今已有600年。人口众多,英才辈出。 家谱字辈--安徽淮南市王氏家谱家谱字辈 本族民国三十六年四月第一届代表会议编定二十字: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元孔定信义树良智此二十辈本族正在使用,不必再重新拟定,至于各地区派字如何衔接,会前保岚已跑遍各地,多下找人磋商核正,以第一届代表会为基础,进行恰当合理的维排统靠决定。民国卅六年四月王氏各地代表在田家庵同泰森竹木厂会议统靠辈份一览表:长丰县蔡城塘王祠:永庆积祥来长丰县三和王家圩、淮南王郢:保有万宗道怀远县安乡:世德万宗化怀远荆芡乡前咀:兰为乃之兆淮南黑泥乡林王:宏多吉祥来淮南黑泥乡王巷:朝宗同体道长丰杨公汤王庙会:多德秉化绍长丰车王集:多德秉化绍长丰代集王岗:金兆维化绍淮南田家庵新王郢:玉文家士道长丰杜集官塘王:春成玉厚光长丰下塘钱集:在士克庆绍长丰庄墓王户:兆凤永化绍长丰水湖上塘:文华统克开长丰水湖小王家:大登传宗本定远南王、清水洼:锡庆吉祥来长丰埠里、罗集吴店:长丰代集新发户:王祠地区:永庆积祥来,“来”字下面接“长”字;长丰县三和乡王家圩、淮南舜耕王郢:保有万宗道,“道”字下面接“长”字;怀远县安乡:世德万宗化,“化”字下面接“长”字;怀远荆芡乡前咀:兰为乃之兆,“兆”字下面接“长”字;淮南黑泥乡林王:宏多吉祥来,“来”字下面接“长”字;淮南黑泥乡王巷:朝宗同体道,“道”字下面接“长”字;长丰杨公、汤王庙、车王集:多德秉化绍,“绍”字下面接“长”字;代集王岗:金兆维化绍,“绍”字下面接“长”字;田家庵新王郢:玉文家士道,“道”字下面接“长”字;杜集官塘王:春成玉厚光,“光”字下面接“长”字;庄墓王户:兆凤永化绍,“绍”字下面接“长”字;下塘钱集:在士克庆绍,“绍”字下面接“长”字;水湖乡上塘:文华统克开,“开”字下面接“长”字;埠里、吴店、罗集:字下面接“长”字;定远靠山乡南王、能仁乡清水洼:锡庆吉祥来,“来”字下面接“长”字;水湖乡小王家:大登传宗本,“本”字下面接“长”字。吾施(族)外地边远地区派字没有衔接好的,由各邻近分会会长负责洽谈磋商,共同搞好派字的衔接工作,不要在一个派字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要弄清来龙去脉,如有不同意见,请报全族会认真研究,力争尽量统靠合理为妥。

王氏家谱录(我整理地)

王氏家谱录 一、富源县营上镇大坪、宽塘王氏家谱: 顺义朝德正(先辈传下来),国家兴光明(先辈传下来),盛世永康恒(原为“达”),书礼可超群,忠孝致仁爱,祖佑启后贤,恩泽宣善济,勉之应继承,洪繁钟毓(yù)秀,荣华富贵春。 二、省安岳县王氏家族: 廷兴正秀世,德永昌宏朝,文章显家国,治作定宣昭, 祖宗承先泽,本立道必超,明映崇天子,万方时序调 三、永城的二十二世家谱: 传家守忠孝;德庆印华帮;广昭允恭俭;克诚继书香 四、茅田王氏辈份: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宏。 宋丹嘉时善,化爱永兴隆。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通经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仪凤飞腾汉,芳枝秀遇春。伦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五、省市城阳区家谱: 之昌作宗克,极衍芳永世,富泰晋震宇,明胜同需前。 六、省东阳市鹤洲王氏字辈: 忠信兆承祖,明立亮世英,允嘉启正治,洪永守家祥,瑞常双开泰,喜进习高官。 七、天津家谱:国玉金肇广,文学杰汉章,荣华兆家延,福寿自。 八、瓦房店市家谱:德传奎风玉,永学吉日明。 九、家谱 新尚立学永;开先大友传;继志崇君兆;敬忠北圣贤。 十、德阳家谱:明受君良世,永德昌朝宗,万安思祖福,钦正必开元,秀士成光耀,忠顺子定高,彩风怀玉绍,崇运启金茂,道通邦达显,廷善淑惠浩,景秉兴全远,清尚维应兆。 十一、兴化王氏后裔家谱: 家玉萃兴朝,文章艳碧霄,云梯迎北斗,什伯绕群寮,日月光方大,门庭善益昌,力田足禾贝,勉学汉循良。 十二、会泽家谱:启(继)世(仕)忠有道,朝开国振(正)兴。 十三、省市胶南市家谱:泽恩昱统绪,培植茂先声,诚正为其本,思志俊德明。 十四、,通山的:富德永兴龙,文武全棕义,贤能定友功。 十五、镇雄家谱:国泰战开玉,官清民自安。乾元光大道,慈孝尚家传。修文树德正,习武立身宽。吉祥承圣钜,华章方义翰。 十六、王氏(铜梁人)家谱:志定绍万载,邦永思卿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士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先训。 十七、太湖郡三槐堂西源里王氏家谱:知相小彦宗,逢时启族隆,修源承懋泽,亦代毓芳丛,肃睦家宜理,熙和宇自融,经心怀至德,章显大廷中。 十八、渝北王氏字辈:朝廷国正民安,永清大定世传,盛时吉祥有自,必以信义为先,元良惠泽广运,万邦同庆福全。 十九、的家谱:国世腾急虎细永之朝文容品登大德中性庆开林。 二十、临江府迁至家谱:嘉宁可仲正,永延运朝天,光明昌万世,礼岳湛文元。 二十一、寿县谷贝寺王姓:福义汉朝遐,正大光明家.秉武开世泽,锡汝应清华.玉大真玺

中华王氏王导王羲之家族历代族谱的中心人物之接续

中华王氏王导王羲之家族历代族谱的中心人物之接 续(王氏家谱网) 作者:王氏家族出自:王氏家族浏览/评论:5,193/0 日期:2009年4月11日20:56 作者:王氏家谱网时间:2005-11-10 12:44:28字体:大小 一 《中华王氏通谱》、《琅琊王氏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的总撰、特约主编、南京旺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太子晋八十三世、王徽之五十世孙南山一樵(即王耿)先生家的祠堂谱,就是南京江宁山阴村王羲之家族的《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南京溧水山阳乡王导家族的《江左王氏族谱》、溧水崇贤乡的《崇贤里王氏家谱》,这三个村庄相隔不到五公里垂直距离,宋代以来其中还有一些王姓为主的村庄相间,三个村庄总祠谱山阴村的《王氏宗谱》宋代以前为《琅琊郡王氏宗谱》,元代以后为《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山阴王氏宗谱》,所以我们在编这个通谱时,就统称其为南京山阴村《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这样比较符合历史和现实整体观。并且,我们也非常谨慎地以这套谱的人物世系为线索,制出了这个琅琊王氏的世系和代表人物的通表。这套谱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编纂这套通表的依据呢?首先是因为这套谱形成的最早,其次是因为这套谱是在当时的江左王氏的大本营南京形成的。太子晋、鬼谷子、王翦、王陵、王融、王吉、王充、王祥、王导、王羲之、王褒、王方庆、王昌龄、王璧、王旦、王皋、王守仁、王原祁等中华王氏主流家族的代表人物构成了这个家谱的中心线索。 南山一樵的家谱最早形成于公元322年,即东晋永昌元年,这也是琅琊王氏的第一部谱牒。当时的首都就在今天的江宁山阴村一带,南京的江左王氏的掌门人、退休的宰相王导为了修家谱,便委托当时的宰相崔琳等人联名向皇上申请,经两任皇上晋元帝和晋成帝御准,由宰相庾亮等为皇上代笔成敕及序,当时成谱的名字有两本《江左王氏历世宗图谱》和《琅琊临沂王氏谱》,前者从太子晋至王导孙王珣等,后者从太子晋至王羲之子王徽之等,前者以像、像赞、铭、志为主(因王导王羲之等人均在世,所以只能以像赞、简志代传,逝者方可立传。此谱成书五年后王导逝。),后者则有了较为详细的世表格式,由于当时尚未有欧苏两式,所以谱牒较为朴实,均以散文式的文字为主,附有世系图,年表类格式(详见本志《王氏世谱》散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世说新语》附本《琅琊临沂王氏谱》。)

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与变化

课题名称: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与变化 研究员:王振行 所在单位:民大附中高一(6)班 一、课题提出背景: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关于人口发展过程,变化及其原因内容学习,开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以人为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学习研究的最终目的。通过课题研究,能让我们更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资料查阅法:通过对各时代《三槐堂王氏家谱》的查阅考证,了解三槐堂王氏中一分支人口迁移与变化; 2、调查访问法:对魏王氏家族中老人调查访问,了解魏王氏家族人口现状及其人才案例。 3、分析归纳法:通过对获取的信息,整理分析归纳,推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四、课题研究步骤 1、读课本学习人口研究知识; 2、制定家族成员调查研究计划,准备课题研究材料; 3、开展资料查阅、调查访问、信息归纳整理; 五、课题成果(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与变化》三槐堂王氏祖源于黄土高原太原王族,居金斗之乡(山西省祁县),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子孙,北宋晋国公王佑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引自苏轼《三槐堂铭》),

故形成三槐王氏一支。 宋代因战乱南迁至江浙,南宋扩张,开发边疆而西迁至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人口死亡率因战争而出现多次低谷,但总趋势不断增加,家族不断发展。附王绍凡作《三槐世第》纪念诗:“三宗启后万载歌,槐树长荣壮山河。世代书香龙凤舞,第甲天下海杨波。” (一) 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路线图 (二)三槐堂王氏家族人口迁移原因 首次大迁移发生在北宋末年,北方战争不断,北宋政府南逃建立南宋政权,三槐堂王氏家族随军南下江浙。南宋偏安一隅,向西向南扩张,开疆辟土。三槐堂王氏家族参与政权管理,建设戌边而迁移到广东、福建、安徽、江西、湖南、贵州等地。隆里所魏王氏一支即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自江南宁国府勾嗣巷,王忠公以佐领征蛮,留镇湖广五开卫之井浮城,复于永乐二年(1404年),拔归龙标邑之隆里所(黎平县)守土御苗,由江西迁移至贵州隆里驻军,开辟隆里所军屯(古城)。 山 西 省 太 原 南郊 南京 安徽 湖南 江西 贵州隆里 贵州朗洞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总图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总图(约145世)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总图 (1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五帝之首,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21世纪,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 (2世)昌意(兄玄嚣)— (3世)高阳(帝颛顼zhuanxu)— (4世)高辛氏(帝喾、玄嚣之孙,兄鲧)— (5世)放勋(帝尧,兄瞽瞍)— (6世)重华(帝舜、瞽瞍之子)—(4世)文命(帝禹、其父鲧)—…—…—…—(42世)1世晋(周灵王太子、东周、公元前571年)—2世宗敬(司徒)—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仕魏为大夫、相国)—10世贲(仕赵为中大夫)—11世渝(上将军)—12世息(司寇)—13世恢(伊阳君)—14世亢(中大夫)—15世頣(中大夫)—16世翦(秦朝将军、武成侯,司马迁特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作过专门描述)—17世贲(秦朝武将、通武侯)—18世离(秦大将军)—19世威(太原祖)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嵚—25世彜—26世勖—27世霸(两汉《后汉书& #8226;王霸传》,公元220年):—…—…—1118年,约56世…—…—1世二公(黄县太原祖、失讳、元朝末年、公元1368年)—2世敬礼—3世胜—4世诚(友、信、忠、诚)—5世禧(示补旁)—6世琼(瑶、王字旁、继)—7世三重(三、廷)—8世延廕(道、)—9世之丰(之、耀时)—10世汝祉—11世国林(文龙、联桂)—12世大兴—13世者佐(克)—14世人重(大)—15世敷英(敷)—16世基立(基)—17世仁厚(厚)—18世常甲(常)—19世衍辉(衍)—20世积顺旭文(积) 3.得姓始祖和始迁祖(宗谱和支谱) 现存家谱多修于明清两代。为炫耀家世,各姓都拉一个很古久的伟人为自己祖先,称“得姓始祖。若某家谱从得姓始祖开始包罗万象,便是宗谱。 修谱时大多数家族无法上溯至得姓始祖且把海内族人都囊括,于是采取了变通的法子:仅从迁居此地的先人开始记载,称始迁祖,所修家谱自谦为支谱。 4.郡望和堂号 郡望是指某姓在某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同一姓氏居住不同地方,社会地位不完全一样,地位高的家族为表明自己这一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同姓,便在自己的姓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就有了郡望。汉代以后各姓的郡望基本上固定下来了,感兴趣的xdjm上网查一下“郡望百家姓”就知道自己的郡望了。 过去自我介绍时往往加上郡望表明自己是名门之后,写传记时也加郡望以拍马屁【“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鲁迅?阿Q正传】。 堂号是郡望的进一步发展,是某郡望中一房支的称号。如“三槐堂”是“琅邪王氏”的一个堂号,源自北宋初年,王祜在庭院中栽了三棵槐树以勉励子孙努力仕宦位登公卿(槐树在古代是公卿的标志),其子孙实现了他的夙愿,为纪念王祜,这支王姓人便称“三槐王氏”,或王氏“三槐堂”。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作为家族标记,具有深厚的

【免费下载】三槐堂王氏族谱辈份

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宗排: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待续) 1、善庆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瑩。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

三槐王氏研究

三槐王氏始祖的子嗣问题,在中国的许多宗谱和专家的笔下,纵贯一千多年来,特别重写的是王言一子王彻,王彻一子王祐,而对王言幼子王永,王彻次子王祜,幼子王祉(一作王祚、王祁)的谱传甚为淡写,究其因在于三槐王氏的植树人是王祐,故此落笔重点就突出王祐,这是可以理解的。然,在追宗三槐王氏始祖问题上,几百年来,一些名家著作都定局为王言为三槐王氏之始祖,这个“定局”就牵连了“裙带”关系,即王言生有幼子王永,王彻生有次子王祜,幼子王祉(另有宗谱为王祚、王祁),这是个历史事实,本人以为认三槐王氏始祖为王言,就应该将王永、王祜、王祉(祚、祁)纳入王言的襟系——同属三槐王氏后裔。 随着《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三槐王氏总谱编辑工作的广泛深入和展开,王听兰理事长提出要对王永、王祜、王祚(祉、祁)的子嗣谱系进行考证,是否属于三槐王氏襟系的意见。我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好就好在“意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我国的宗族观念。 本人在搜集整理编写中华王氏进士名录的过程中,王言幼子王永、王彻次子王祜、幼子王祉(祚、祁)的宗谱历史,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了,他们的后裔蕃衍史迹遍布中国许多省,重在浙江,由浙江转迁大江南北和中西部地区。根据本人的搜集整理,摘要如下: 一、王言幼子王永支系: 王永支,据王庸敬著《琅邪王氏通谱》卷八记载,自河南开封迁居安徽舒州,为舒州一派,据不完全统计王永支后裔有进士11名,九品以上官员44名。永四世孙玘全族徙居江都(时为江苏省)。四世孙珪,宋庆历二年(1042)举壬午科杨寘榜进士。《宋史·宰辅表二》载:王珪任宋神宗朝宰相(辅)十六年(王旦任正宰十二年,王珪任正宰十一年),是北宋时期继王旦后的三槐王氏第二位宰相。宋庆历元年(1041),永八世孙居正,仕宋仁宗朝参知政事(副宰相)《宰辅表二》,其弟居修,居厚同朝为官(见《宋史·列传卷第一百四十》。王珪六子,前五子后裔均居住在安徽舒州,幼子仲山宗避居靖康(今广东东莞)。珪二弟琪,进士出身,历官两浙淮南转运使,盐铁判官,户部院知制诰,龙图阁待制知润州,加枢密直学士,历知邓州扬州杭州,入判太常,以礼部侍郎致仕(见宋史本传)。王永幼子景珉,其孙埜,由成都徙居扬州之江都,是为一个大族。至此,王言幼子王永一支主要居住地为安徽舒州,江苏扬州,福建闽中及今南京和广州东莞等地,其世系如下: 1世永由河南开封迁安徽舒州2世景图进士历官太仆少卿3世贽进 士历官侍御史,知会稽郡,福建路转运使,生皋覃准巩罕泽六子4世皋仕职方员外郎知筠州 5世玘仕左司谏,为江都派6世仲原进士 7世耆1105进士 8世居 正官终参知政事 4世准进士仕秘书阁校理,盐铁判官5世珪进士官终宰相6世仲 修 7世晏晟 仲端———————时仕参议 仲山———————享道 日奂————喜生三子埙堪坦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武平王氏宗亲一般家族在汉晋唐时期均以地名郡望 而称于世,其后宋明以来大多家族在郡望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堂号,如王姓的“太原郡三槐堂”、张姓的“百忍堂”……,写于家庙中和自家堂屋(正房)中的神龛上,目的是教育子孙不要忘其本源和宣扬本房本支的立德树威名声,犹如现在“某某集团”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的广告宣传。 三槐王氏的兴起 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但关于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 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谱》所录王国栋《修谱辨异》及《世系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邪”琅邪王氏数传至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导与褒相距400多年时间,绝对不是九世孙),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孙抟,相(唐)昭宗,封鲁国公,遭蓝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别称太原人。在20余年中不可能就有孙子中进士。其次罪臣之子不可能当黎阳县令(如果真当过县令为什么历史只记王抟的倜、倓、伦三子而不写王言)和后世入仕。所以认为三槐王氏与王抟之间的联系可能性不大>。此说主要流传在

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一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族谱》所载《王氏小引》即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逊位景王,位迹猴山,别姓为王。……至羲之公,徒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至佑公(前后相距650余年)……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 另有一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邪王氏无关,这一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姓族人为主此说的代表。 还有一说《澳溪王氏族谱原序》所载:今澳溪王氏谱系其始自太原,历周迄秦汉传至大唐?骑常侍涒浅公昆仲,最盛浅公元孙令丰官临川令,徙建昌子世禄官黄州同知,迨元(1279年)初有名时良者迁居芦潭至嫡孙天相转迁澳溪而家焉(此王世禄与晋朝王世录相距880余年)。 此四说相互矛盾。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请见后一说。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王言的父亲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是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

湖北广水三槐王氏颂

湖北广水三槐王氏颂 王安章 桐柏南麓,汉江东畔。三槐王氏,传人百千。历时十载,修族谱同追华夏根源;耗资千万,建祠堂共怀九州祖先。 华夏初祖,黄帝轩辕。八荒一统,四海平安。播百谷草木,制舟车衣冠。领才物之贤,启文明之端。繁衍人才,群星灿烂。蚩尤之战,奠大同局面;长子玄嚣,尊五帝之贤。玄孙帝喾,创金属冶炼;五世后稷,教稼穑园田。八世公刘,开荒治水兴农耕;古公亶父,率部东迁定周园。文王姬昌,勤政事揽人才,奠周代江山;武王姬发,承父志灭商纣,居一代天颜。西东二周,传世800年。开百业敢为先,历千辛而扬善。经天纬地,功勋无限。 中华王姓,黄帝为先。闻名天下,叶茂枝繁。出自妫姓,虞舜子孙;出自子姓,商朝后昆;出自姬姓,周代传人。三大姓氏,帝王传承。外族改姓,君王赐姓;诸侯子孙,以王为姓;避仇逃难,改为王姓。源远流长,历时五千年;宗族兴盛,传世四千万。高擎圣火明方向,正举风帆挽狂澜。披荆斩棘探新路,殚精竭虑勇向前。 三槐王氏,发轫太原。始祖子晋,灵王长子。聪明博达,用疏导治水;体恤民情,得百姓拥戴。名门望族,子孙蕃衍。56世王言,移居莘县。言子王彻,后唐状元。彻生王祜,三槐始祖。迁来开封,五代战乱。才德闻名,兵部侍郎。筑室仁和门外,手植三槐庭院。攻读益群延贯,持槐子孙敦勉。出入将相之志,九卿三公之盼。其子王旦,真宗宰相。旦生王素,工部尚书。期望子孙仕,天道酬宏愿。旦孙王巩,北宋诗人。文豪东坡,撰铭颂赞。先祖艰苦备尝,子孙饱经忧患。铸民族之魂魄,启文明之觞滥。驰骋不息,百折不还。殊致率先,声施典范。良能特出,广荫均沾。树大根深,荣光赫显。圣德泽千秋,洪福惠无边。继祖辈之睿智,续薪火之长绵。大江南北世人仰,忠信仁厚万代传。伟哉三槐,光耀人寰。 两晋移江南,唐宋大举迁。晋陕冀鲁豫,浙苏湖皖赣。南北留足迹,东西谋发展。辗转越千年,王氏多璀璨。 海内疮痍,靖康蒙难。北宋南渡,寄寓临安。社会动荡,四起兵患。南宋明初,二百余年。三槐词谱,无以承传。元末戎马乱,湖北无人烟。洪武大巡视,移民来屯田。江西填湖广,麻城过籍贯。人口超百万,时间逾百年。移民到广水,王氏始盛繁。楚韵绝响,巍巍魁星楼;祥云竞放,苍苍中华山。 旗幡猎猎,钟鼓锵锵。民族复兴,人神共襄。经履启承,呼应主旋律;靡弥彪炳,传递正能量。敢担当隆家兴邦,领航程旗帜高扬。继承宗祧,牢记先祖厚望;昭示后

王氏家谱

王氏家谱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有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有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起源主要有五:1、出自姬姓,分为三支。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其三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2、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4、他族改姓或赐姓。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5、少数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

王氏宗谱概述

合肥王氏宗谱概述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或琅琊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树高千丈,必有其本;水流万里,必有其源。人类亦如是,有祖始有宗,有宗始有族,有族始有家,祖、宗、族、家,如树之根干枝叶,水之一源百流,脉派相衍,方成一体。故人生千变万化,家族南迁北移,唯谱系不可乱。谱系清方能昭穆有别,家乘存始可祖德有继。传承之要义,于此明矣! 天下大姓,王列前茅。王氏爱姓于周灵王太孖晋,秦汉以降,望族迭现,名贤辈出。秦末战乱,王元避居琅邪,是为琅邪王氏之始;弟王威留居太原,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王氏一姓二派,由此形成;其余后起支派,皆由此衍生。后起王氏支系中,尤以三槐王氏胤嗣众多,影响深广。唐代之末,王言任黎阳令,为躲避战乱,遂携眷自渭南迁莘,此乃三槐王发祥莘县之始。时至后唐,王言之子王彻中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逮后汉之初,王彻之子王祜进士及第,宋初累官至兵部侍郎,以直忤上,未进宰辅,乃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后世必有为三公者!二十年后,次子王旦果登相位,辅仁真宗十有八年,名满朝野。此后,王氏族中贤辈出,苏轼为之撰《三槐堂铭》,三槐王之名由此

不胫而走,遂成望族。王言始定居之莘县王家堡因此改名“群贤堡”,祖茔在焉。 至金元内侵,宋室南渡,兵燹频仍,中原涂炭,三槐族中之在外为官者纷纷携眷南迁,群贤堡村亦先后有十八人举家南下江淮吴越,仅余的一支觉势孤力单,遂徙至城西董王庄,群贤堡村从此荒废,前后历时百五十年。明初,王宾率族人移至董王庄村南起建新居,定村名“王化”,涵义为“帝王造化”。王宾之子王贡服,进士及第,曾任明太祖给事中。嘉靖年间,王贡服六世孙王世祯回群贤堡重建家园,守护祖茔。王化与群贤堡一脉二村,密不可分。群贤堡复村前后,尚有许多宗支由于不同原因从王化迁出,分别定居于莘县的赵王庄、南阳、沙窝、吴堤口、同智营、东昌府的李堂、侯营、潘屯、楚庄、西王、王连、单县的五楼等地,加上高庙支系所及的一些村庄,三槐之裔在鲁西一带堪称枝繁叶茂了。 王化王氏,本有旧谱,惜于“文革”中被毁。时值世纪之交,政通人和,族人遂公议再修宗谱,重开传承。金辽前世见于史籍,明代之后世系见于碑铭,惟元代世系湮没无闻,难以理清,殊为缺憾。为光前裕后计,本次修谱,上溯至太子晋,下延于当今之世,重在理清宋后世系,以正本清源。修谱之役,由族人王殿英、王守章、王立申、王仁戌发起,经多方通力协作,历时十余载,终于初步告竣。谱成之日,衔命为序,以记其事。 另:为进一步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近日,合肥市档案馆又征集到一套家谱--《王氏宗谱》。

徐州三槐堂王氏源流

“三槐堂”王姓源流 姓与氏 姓是标志家庭系统的称号。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古代贵族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我们今天说的与原始社会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从战国时代起,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区别,也就是郑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正式从文字上把姓与氏合一。此后,无论说姓,还是谈氏,都是专指姓而言。 “太原王”立族开姓 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探寻自己的姓来自何时何地,有哪些伟人、胜迹,如何变迁是亿万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是血浓于水的恒古不变的情结。本文参考近年一些学者对姓氏的研究成果及《百家姓书库》,来探寻我“三槐堂”王姓的起源和变迁。 王姓是当今中国社会数一数二的大姓,显赫的大姓有多重来源。先秦时期的王子王孙以王为氏,标榜其天潢贵胄的高贵出身,这是王姓的主要来源,而其中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姬晋以王为氏又是王姓中国人的主要来源。史栽:周灵王生有二子,太子姬晋(公元前565年~549年),次子姬贵。太子晋15岁即辅佐父王治国,周灵王22年(公元前550年),都城洛邑(洛阳)附近的瀍、洛两河水位暴涨,危及王宫安全,周灵王害怕水淹京都,决定堵塞瀍、洛河。太子晋以民为重,认为壅水必然危及农耕,直谏堵塞之不当,而被贬为庶人。太子晋郁郁不乐,赍志而殁,年仅17岁。其子宗敬(有的书写宗恭),在周王室任司徒,此时,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周室衰微,他毅然隐退,避乱迁至太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因宗敬是周王室嫡传后裔,当时太原人就称宗敬一家为王家,意为王子王孙、王室之家,久而久之,宗敬一支就以王为氏了。其后裔尊太子晋为太原王氏立族开姓的“太始祖”,宗敬则为“太原祖”。 东迁琅琊王 自从东周太子晋的独生子宗敬在太原郡开姓立宗以来,尽管经历春

三槐堂来源

“三槐堂”起源 “三槐堂”即王姓的一个堂号,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分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生派。《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王祐——“三槐堂”的创始人,字景叔,山东大名府莘县人。《“三槐堂”铭》是北宋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怒的德行。王祐他有自信远见能力,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无疑的。宋开宝三年(970)年,有人告密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乃派王祐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祐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相位相许,其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祐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祐至大名府接任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招面询,王祐之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

乃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如此一来,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了空。王祐赴襄州任职前,在其宅院内亲手种植三棵槐树,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虽然未得相位,其子王旦、孙王素均列入相辅,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请苏轼提名“三槐堂”,由此,“三槐堂”得名。开始至今已有千年。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其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王祐是太原王的一派衍生,化清公系山西太原洪洞县元朝元成宗七年,因太原兵燹为患,匪徒之扰。化清公性耿直豪爽,不浅为兵匪欺扰,携家眷东迁遂家於徐郡西北八十里之王小庄,化清公即吾徐郡三槐王氏的始迁祖。“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三棵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透过她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她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散播。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隗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唯有秉承祖志,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

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同姓的同学不少.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我翻阅《百家姓》发现许多有关姓氏的故事.于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开始了这次姓氏之旅.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百家姓》等记载着古人姓氏的书籍,阅读有关报刊,上网查找浏览,了解本小组成员的姓氏来源和历史上的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本小组成员姓氏的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便捷的途径,搜集本小组成员姓氏的名人,了解名人的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容 书籍报刊 黄姓的来源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关于黄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黄人 黄歇黄霸黄盖黄巢黄庭坚黄道婆黄宗羲黄遵宪宋代状元黄定 上网 黄姓人口数量 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 爷爷的讲述 黄姓族谱 ·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一册藏地:美国余杭·黄氏宗谱四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藏地:余杭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容 书籍报刊 王姓的来源

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王人 王陵王昭君王政君王凤王莽王匡王霸王朗王祥王览王导王充王献之王羲之 上网 王姓人口数量 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目前仍是我国的第一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姓王,这相当于省的总人口,比德国的总人口还高1000万人. 爷爷的讲述 王姓族谱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东沙王氏支谱·家规》《三槐堂王氏族谱》《绮沙王氏支谱》 关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