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8章钢的热处理习题

最新8章钢的热处理习题
最新8章钢的热处理习题

8章钢的热处理

1

1、A 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上,当过冷度较小时,奥氏体将转变成_____。

2

A.珠光体组织 B.索氏体组织 C.屈氏体组织 D.贝氏体组织3

2、C 在等温冷却转变曲线上,过冷奥氏体在高温区的转变产物是_____。

4

A.F B.A C.P D.M

5

3、D 在等温冷却转变曲线上,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的转变产物是_____。

6

A.珠光体 B.马氏体 C.索氏体 D.贝氏体

7

4、B 在等温冷却转变曲线上,过冷奥氏体在低温区的转变产物是_____。

8

A.珠光体 B.马氏体 C.索氏体 D.贝氏体

9

5、D 临界冷却速度V

临是钢淬火时获得全部_____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10

A.F B.P C.S D.M

11

6、D 共析钢加热到奥氏体化后,以不同的冷却方式冷却,可以获得_____。

12

A.三种组织 B.四种组织 C.五种组织 D.六种组织

13

7、C 在共析钢等温冷却C曲线上,低于230℃是织

14

A.珠光体的转变区B.贝氏体的转变区C.马氏体的转变区D.铁素体的转15

变区

16

8、 D 珠光体类型组织是指_____。 A.P B.S C.T D.A+B+C 17

9、 B 索氏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_____状的机械混合物。

18

A.粗片 B.细片 C.极细片 D.蠕虫19

10、C B

下是_____的机械混合物。

20

A.F与Fe3C B.F与碳化物 C.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与碳化物D.碳化物与残21

余奥氏体

22

11、B M 是_____。 A.机械混合物 B.过饱和的铁素体

23

C.过冷奥氏体 D.碳化轴与残余臭氏体

24

12、C 共析钢为获得强而韧的B

下,热处理冷却时温度应控制在_____。

25

A.一50~℃以下 B.230℃以下 C.250℃~350℃ D.350~550℃26

13、B M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和硬度、塑性和韧性的变化是_____。

27

A.提高/降低 B.降低/提高 C.不变/提高 D.降低/不28

29

14、D 回火脆性是指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明显下降的是_____。

30

A.强度 B.硬度 C.塑性 D.韧性

31

15、B淬火钢出现不可逆回火脆性的温度是_____。

32

A.150—250℃ B.250~350℃ C.350—450℃ D.450.650℃33

16、C 淬火钢回火时通常可调配出_____。

34

A.一种不同性质的组织 B.二种不同性质的组织

35

C.三种不同性质的组织 D.四种不同性质的组织

36

17、A 回火马氏体是_____。

37

A.低饱和碳的F与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B.高饱和碳的F与碳化物的机械

38

39

混合物

40

C.低饱和碳的F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D.高饱和碳的F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41

42

18、A 回火屈氏体是_____状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

43

A.细小粒 B.细粒 C.细片 D.片

44

19、C 具有良好综合机械性能的组织是_____。 A.M’ B.T’ C.S’45

D.A’

46

20、A 具有强硬且耐磨性能的组织是_____。 A.M’ B.T’ C.S’47

D.A’

48

21、B 钢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实现性能改变的工艺过程,此49

时钢处于_____。 A.液态 B.固态 C.过冷态 D.饱和态

50

22、C 普通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钢的_____。

51

A.成分 B.温度 C.组织 D.组元

52

23 、C 一般热处理工艺过程包括_____。

53

A.一个环节 B.二个环节 C.三个环节 D.四个环节

54

24、C 影响普通热处理工艺的主要因素是_____。

55

A.温度 B.时间 C.组 D.都不对

25、D 属于普通热处理的是_____。

56

57

①退火;②正火;③表面淬火;④渗碳;⑤淬火;⑥回火。

58

A.①+②+③+①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

59

⑤+⑥

60

26、D在Fe--Fe3C相图上,钢在平衡条件下加热或冷却时,对应的组织61

转变的温度称为 _____。 A.转变温度 B.加热温度C.冷却温度62

D.临界温度

63

27、 B 在Fe—Fe3C相图上,Al是_____转变的临界点。

64

A.F与A B.P与A C.F+A与A D.P+Fe~C与A

65

28、A 在铁碳合金相图上,A3是_____转变的临界点。

66

A.F与A B.P与A C.F+A与A D.P+FbC与A

67

29、D 在铁碳合金相图上,Acm是_____转变的临界点。

A.F与A B.P与A C.F+A与 A D.P+Fe3C与A

68

69

30、A 在铁碳合金相图上,Al、A3、Acm是_____。

70

A.理论临界温度 B.实际临界温度C.实际加热温度 D.实际冷却温度

31、C 钢在实际加热条件下的临界点为_____。

71

72

A.Al、A3、Acm B.Arl、Ar3、Arcm

73

C.Acl、Ac3、Accm D.A`l、A`3、A`cm

74

32、B 钢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为_____。

75

A.Al、A3、Acm B.Arl、Ar3、Arcm

76

C.Acl、Ac3、Accm D.A`l、A`3、A`cm

77

33、 A 退火是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后_____冷却的操作。

78

A.缓慢 B.较快 C.快速 D.急速

79

34、A 钢退火后的组织主要是_____。

80

A.珠光体 B.铁素体 C.奥氏体 D.马氏体

81

35、A关于退火的目的,正确的叙述是_____。

82

A.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B.提高塑性,降低硬度

83

c.消除组织缺陷,提高强度 D.提高强度,防止变形

84

36、C 碳钢正火处理后将获得_____。

85

A.F组织 B.P组织 C.S组织 D.T组织、

86

37、C 碳钢正火处理后可获得_____。

A.铁素体组织 B.珠光体组织 c.索氏体组织 D.屈氏体

87

88

组织 38、A把钢加热到临界点上或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问后缓冷,获得89

近似稳定状态的组织,

这种工艺过程称为_____。 A.退火 B.正火 C.回火 D.淬火

90

91

39、A 钢经退火处理后,可使其硬度_____塑性_____。

92

A.降低/提高 B.提高/降低 C.降低/降低 D.提高/提高93

40、A正火是把钢加热至Ac3或Acl或Acm以上30—50℃,保温后在94

_____中冷却的一种操作。

95

A.空气 B.风 C.水 D.随炉

41、C把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速冷,这一工艺

96

97

称为_____。

98

A.退火 B.正火 C.淬火 D.回火

42、B将淬火钢重新加热至_____以下一定温度,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操作,99

100

称为回火。

101

A.Acl B.Al C.Arl D.Ac3

102

43、C 钢经淬火后,为消除脆性应进行_____。

103

A.退火 B.正火 C.回火 D.调质

104

44、C 钢经淬火和中温回火后可提高钢的_____。

105

A.疲劳极限 B.强度极限 C.屈服极限 D.蠕变极限

106

45、D 淬火与高温回火结合起来称为_____。

107

A.球化处理 B.冷处理 C.孕育处理 D.调质处理

108

46、C 调质处理是_____。

109

A.淬火后低温回火B.淬火后中温回火C.淬火后高温回火D.淬火后冷处理110

47、A 淬火钢在150—250℃回火可获得_____。

111

A.回火马氏体组织 B.回火屈氏体组织C.回火索氏体组织 D.回火珠光112

体组织

113

48、A 淬火钢的重新加热至150—25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操作,称为

_____。

114

115

A .低温回火 B.中漫回火 C.高温回火 D.软化回火

49、B 淬火钢在350—500℃回火可获得_____。

116

A .回火马氏体组织 B.回火屈氏体组织C.回火索氏体组织D.回火珠117

光体组织

118

50、B 淬火钢重新加热至350一5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操作称为119

_____。

120

A.低温回火 B.中温回火 C.高温回火 D.软化回火

121

51、C 淬火钢进行中温回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钢的_____。

122

A.强度 B.塑性 C.弹性 D.硬度

123

52、C 淬火钢重新加热至500一6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操作称为_____。124

A.低温回火 B.中温回火 C.高温回火 D.软化回火

125

53、C 淬火钢高温回火后可获得_____。

126

A.回火马氏体组织B.回火屈氏体组织C.回火索氏体组织D.回火珠光体127

组织

128

54、B淬火钢高温回火的目的是为了使钢具有良好的_____。

129

A.化学性能 B.综合机械性能 C.物理性能 D.工艺性能

130

55、C 下列组织在实际生产中不能使用的是_____。

131

A.P B.T C.B

上 D.B

132

56、 D 下列组织在实际生产中不常使用的是_____。133

A.T B.B

下 C.M` D.M

134

热锻模具钢5CrMnMo热处理工艺的改进

热锻模具钢5CrMnMo热处理工艺的改进 作者:田金状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3期 摘要:5CrMnMo钢因其具备良好的抗热烧蚀性、导热性、淬透性以及冲击韧性等特性较多地运用于锻模的制作中,然而,反复的加热、冷却和压力的作用大大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使锻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受到了影响。本文介绍了通过改进5CrMnMo热处理工艺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措施及试验效果,试验证明,工艺改进后模具的使用寿命达到原来的4倍以上,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5CrMnMo热锻模热处理工艺改进 中图分类号:T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c)-0060-01 1 5CrMnMo模具的常规工艺及其失效原因分析 作为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锻模材料,5CrMnMo具有良好的抗热烧蚀性、导热性、淬透性以及冲击韧性,但由其制成的模具长期在高压、高应力以及反复急速加热与冷却等恶劣条件下工作,极易产生疲劳裂纹或变形塌陷,平均寿命只有2000件左右,不利于锻件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1 5CrMnMo模具热处理的常规工艺 模具加工的一般工序如下:下料→锻造→退火→机加工→探伤→机加工成形→打磨型腔→热处理→打磨抛光型腔→探伤→检验。在5CrMnMo热锻模具的加工中,由于毛坯锻造后晶粒较粗大,组织不均匀,机加工困难。因此通常会采用进行预先热处理以改善化学成分的偏析程度和组织的不均匀性,以消除毛坯锻造后的内应力。加热到淬火温度后,保持一定时间,放入油中冷却,淬火冷却至200℃左右及时回火,共进行四次回火。可参考的工艺参数为:600℃~650℃×(4~5) h,830℃~850℃×(5~6) h,480℃~500℃×6h回火。在这种常规工艺处理过程中,当表面冷至200℃出油时,心部温度仍较高,于是心部大量残余的奥氏体回火时会转变为珠光体或粗大的强度较低的上贝氏体,形成的模具强韧性下降,裂纹扩展阻力较小,寿命普遍不高,使用中常有早期脆断或热疲劳裂纹出现。 1.2 5CrMnMo模具的工作条件及失效原因分析 1.2.1 高温条件 45Cr钢锻件胚料在预锻及终锻过程中,模具型腔表面都要在2~4s内被加热至600℃以上,当型腔预热至150℃左右时,型腔表面温度一般在700℃以上,一旦工作温度超出淬火后的回火温度,就会引起模具的急剧软化,使模具强度和硬度大幅度降低,并产生加速其磨损失效的微裂纹。

SKD11模具钢材的热处理工艺

SKD11热处理工艺 成分标准:GB/T1299-2000 化学成份:% C碳Si硅Mn锰Cr铬V钒Mo钼P磷S硫磺 1.50 0.25 0.45 1 2.0 0.35 1.00 ≤0.025 ≤0.010 特点:高碳高铬钢,高淬透性,高硬度、耐磨性及韧性极高。 用途:各种冷模,成形轧辊,剪刀,形状繁杂之冷压工具,塑胶模等。 硬度:出厂状态:HB≤255,最终热处理后HRC60°左右; A.预热处理:调质(获得稳定材料金相组织) 调质:淬火,940℃油或水冷(材料深度较大时油冷),640℃回火,硬度HRC29-33; 上海荔锋模具钢材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e410076529.html, B.最终热处理内容如下: 1.淬火:先预热700-750℃(宜二次预热~500℃~850℃),再加热至1000-1040℃,在静止空气中冷却,如钢具尺寸在6寸以上则加热至980-1030℃在油中淬硬更佳。 2.回火:加热至150~200℃,在此温度中停留保温≥2小时,然后在空气中冷却。回火温度,保温时间及HRC硬度变化(见以下参考图)。

C、采用试验比较的方法积累经验值: SKD11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0076529.html,/productinfo/detail_4_51_109.html 热处理工艺试验内容: 1.准备试棒,按以下规格数量备各零件(采用原P620-01-m01料单有误的两件坯料,棒料则按仓库现有的Cr12MoV或Cr12,但必须注明其材料牌号); 2.在零件上作出序号标识:(1,2,3,4等); 3.工艺路线: A、件号如(1,2)(温度调整异同各1件):按预热处理精加工(铣或磨削)最终热处理; B、件号如(3,4)(温度调整异同各1件):加工后最终热处理;(热处理及加工后应尽量平放,细长件应及时垂直吊放); 4.各工序完成时请及时在附表中填写各加工后、热处理后的实际尺寸及平行度,直线度实际值等形位尺寸实际值,热处理温度及保温时间,各起始时间及详细操作过程和时间,实际硬度值,操作者姓名等内容。 附注:a、SKD11:200*20*20 4件; b、SKD11:55*55*55 4件; c、SKD11:55*55*55 4件(按图加工形状); d、Cr12或Cr12MoV φ20*200 2件; e、Cr12或Cr12MoV 库房中现有较小规格材料2件;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410076529.html,/articleinfo/detail_5_10_365.html

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 第一章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包括:将钢材或钢制件加热到预定温度,在此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下来,达到热处理所预定的对钢材及钢制件的组织与性能的要求。 1□□钢的加热 1.1□制定钢的加热制度 加热温度、加热速度、保温时间。 1.1.1加热温度的选择 加热温度取决于热处理的目的。热处理分为:淬火、退火、正火、和回火等。 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细小的马氏体组织,使钢具有高的硬度; 退火及正火的目的是获得均匀的珠光体组织,因此其加热温度不同。在具体制定加热温度时应按以下原则:热处理工艺种类及目的要求;被加热钢材及钢制件的化学成分和原始状态;钢材及钢制件的尺寸和形状以及加热条件来制定。对于碳钢及低合金钢的加热温度:亚共析钢淬火温度:A C3以上30~50℃; 过共析钢淬火温度:A C3以上30~50℃; 亚共析钢完全退火:A C3以上20~30℃; 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A C3以上20~30℃; 正火A C3或A CM以上30~50℃; 1.1.2加热速度的选择 必须根据钢的化学成分及导热性能;钢的原始状态及应力状态;钢的尺寸及形状来确定加热速度。如钢的原始状态存在着铸造应力或轧煅热变形残余应力时,在加热是应特别注意。对这类钢要特别控制低温阶段的加热速度。钢的变形与热裂倾向是以钢的化学成分及原始状态不同而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a) 低碳钢比高碳钢热烈倾向小; b) 碳钢比合金钢变形开裂倾向小; c) 钢坯和成品件比钢锭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d) 小截面比大截面的钢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1.1.3钢在加热时的缺陷 a) 过热:过热就是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使奥氏体晶粒过分长大。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在冷却时产生粗大的组织,并往往出现魏氏组织,结果是钢的冲击韧性、塑性明显下降。已过火的钢可以在次正火或退火加以纠正。 b) 强烈过热: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保温时间过长,使氧或硫沿晶界渗入钢中或者钢中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练习册及答案

第一讲绪论和混凝土材料 一、填空: 1、钢筋和混凝土相结合并能共同工作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两者相近的线膨胀系数);(有可靠的粘结力、钢筋在混凝土中有可靠的锚固);(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2、反映钢筋塑性性能的指标有(伸长率)和(冷弯性能)。 3、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σ–ε曲线不同。一般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极限抗压强度越(高),延性越(差)。 4、混凝土徐变的特性与其作用的初应力大小有关,当初应力σ/?c≤0.5时,产生(线性)徐变;当初应力σ/?c>0.5时,产生(非线性)徐变。 5、混凝土强度等级是以尺寸这为(150mm×150mm×150mm)的标准试件,在(28)天龄期准试验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 95% )保证率的抗压强度。 6、 二、选择题: 1、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按(C)确定的。 A、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B、圆柱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C、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D、棱柱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2、对于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论述正确的是(A)。 A、混凝土在不变应力作用下,随时间的延续沿应力作用方向而增长的应变, 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B、混凝土在不变应力作用下,随时间的延续沿应力作用方向而减小的应变, 称为混凝土的收缩; C、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由于蒸发而失去水分,其体积缩小,称为混凝土 的徐变; D、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只产生不利影响。 3、混凝土的变形模量是指(D)。 A、应力与塑性应变的比值; B、应力应变曲线切线的斜率dσ/dε; C、应力应变曲线原点切线的斜率; D、应力应变曲线上某一点的应力与总应变的比值。 4、混凝土的弹性系数是指(B)。 A、塑性应变与总应变的比值; B、弹性应变与总应变的比值; C、塑性应变与弹性应变的比值; D、变形模量与切线模量的比值。 5、 三、简答题: 1、在混凝土立方体强度试验中,尺寸效应是如何影响试件强度的?P6 2、什么是混凝土的徐变现象?徐变的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徐变对结构的影响有 哪些?P15-16。 第二讲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常用热锻模具钢的钢号、特点与应用

常用热作模具钢的钢号、特点与应用 序号类 别 钢号 特点与应用中国钢号外国近似钢号 9 高 耐 热 性 热 作 模 具 钢3Cr2W8V(GB/T 1299-2000) 30WCrV9(ISO) SKD5(JIS) STD5(KS) H21(ASTM) T20831(UNS) X30WCrV9-3(EN) X30WCrV9-3(DIN ) BH21(BS) X30WCrV9(NF) 3X2B8Φ(ΓOCT) 2730(SS) X30WCrV9-3KU(U NI) 3Cr2W8V钢含有较多的易形成碳化物 的铬、钨元素,因此在高温下有较高的强 度和硬度,在650℃时硬度近达300HBS,但 其韧性和塑性较差。钢材断面在,’DD以下 时可以淬透。这对表面层需要有高硬度、 高耐磨性的大型顶锻模、热压模、平锻机 模已是 足够了。这种钢的相变温度较高,抵抗冷 热交变的耐热疲劳性良好 这种钢可用来制作工作温度较高(≥ 550℃)、承受静载荷较高但冲击载荷较低 的锻造压力机模具(镶块),如平锻机上 用的凸凹模、镶块、铜合金挤压模、压铸 用模具;也可供作同时承受较大压应力、 弯应力、拉应力的模具,如反挤压的模具; 还可供作高温下受力的热金属切刀等 10 3Cr3Mo3W2V(GB /T1299-2000) 30CrMo3(ISO) BH10(BS) 3Cr3Mo3W2V简称HM-1,北京机电研究 所、首钢特种钢公司研制。是高强韧性热 作模具钢,其冷加工、热加工性能良好, 淬回火温度范围较宽;具有较高的热强性、 热疲劳性能,又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抗回火 稳定性等特点。该钢适宜制造镦锻、压力 机锻造等热作模具,也可用于铜合金、轻 金属的热挤压模、压铸模等。模具使用寿 命较高 11 5Cr4Mo2W2VSi 5Cr4Mo2W2VSi 钢是一种新型热作模 具钢。此钢是基体钢类型的热作模具钢, 经适当的热处理后具有高的硬度、强度、 好的耐磨性,高的高温强度以及好的回火 稳定性等综合性能,此外也具有一定的韧 性和抗冷热疲劳性能。该钢的热加工性能 也较好,加工温度范围较宽。适于制造热 挤压模、热锻压模、温锻模以及要求韧性 较好的冷镦用模具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作业题参考答案

1.置换固溶体中,被置换的溶剂原子哪里去了? 答:溶质把溶剂原子置换后,溶剂原子重新加入晶体排列中,处于晶格的格点位置。 2.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与性能上的区别何在?举例说明之。 答:间隙固溶体是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而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组元的结构相同,形成间隙固溶体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如:铁素体F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与α-Fe相同,为体心立方,碳的溶入使铁素体F强度高于纯铁。 间隙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组元的结构不同,间隙化合物是由H、B、C、N等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元素(以X表示)与过渡族金属元素(以M表示)结合, 且半径比r X /r M >0.59时形成的晶体结构很复杂的化合物,如Fe3C间隙化合物 硬而脆,塑性差。 3.现有A、B两元素组成如图所示的二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 确?为什么? (1)形成二元匀晶相图的A与B两个相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原子大小一定相等。 (2)K合金结晶过程中,由于固相成分随固相线变化,故已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含B量总是高于原液相中含B量. (3)固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进行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不相同,故在平衡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 答:(1)错:Cu-Ni合金形成匀晶相图,但两者的原子大小相差不大。 (2)对:在同一温度下做温度线,分别与固相和液相线相交,过交点,做垂直线与成分线AB相交,可以看出与固相线交点处B含量高于另一点。

(3)错:虽然结晶出来成分不同,由于原子的扩散,平衡状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均匀的。 4.共析部分的Mg-Cu相图如图所示: (1)填入各区域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在各区域中是否会有纯Mg相存在? 为什么? 答: Mg-Mg2Cu系的相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 Mg-Mg2Cu系的组织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 在各区域中不会有纯Mg相存在,此时Mg以固溶体形式存在。 (2)求出20%Cu合金冷却到500℃、400℃时各相的成分和重量百分比。 答: 20%Cu合金冷却到500℃时,如右图所示: α相的成分为a wt%, 液相里含Cu 为b wt%,根据杠杆原理可知: Wα=O 1b/ab*100%, W L = O 1 a/ab*100% 同理: 冷却到400℃时,α相的成分为m wt%, Mg2Cu相里含Cu 为n wt%, Wα=O 2n/mn*100%, W mg2Cu = O 2 m/mn*100% (3)画出20%Cu合金自液相冷却到室温的曲线,并注明各阶段的相与相变过程。 答:各相变过程如下(如右图所示): xp: 液相冷却,至p点开始析出Mg的固熔体α相 py: Mg的固熔体α相从p点开始到y点结束 yy,: 剩余的液相y开始发生共晶反应,L?α+Mg 2 Cu y,q:随着T的降低, Cu在Mg的固熔体α相的固溶度降低. 5.试分析比较纯金属、固溶体、共晶体三者在结晶过程和显微组织上的异同之处。 答:相同的是,三者都是由原子无序的液态转变成原子有序排列的固态晶体。 不同的是, 纯金属和共晶体是恒温结晶,固溶体是变温结晶,纯金属和固溶体的结晶是由

金属材料作业习题和答案

1.根据 Fe-Fe C 相图,说明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3 1)含碳量为 1.0% 的钢比含碳量为 0.5% 的钢硬度高; 答: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渗碳体的含量增加,渗碳体是硬脆相,因此含碳量为 1.0% 的钢比含碳量为 0.5% 的钢硬度高。 2)在室温下,含碳 0.8% 的钢其强度比含碳 1.2% 的钢高; 答:因为在钢中当含碳量超过1.0%时,所析出的二次渗碳体在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络状,使钢的脆性增加,导致强度下降。因此含碳 0.8% 的钢其强度比含碳 1.2% 的钢高。 3)在 1100℃,含碳 0.4% 的钢能进行锻造,含碳 4.0% 的生铁不能锻造; 答:在 1100℃时,含碳 0.4% 的钢的组织为奥氏体,奥氏体的塑性很好,因此适合于锻造;含碳 4.0% 的生铁的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渗碳体,渗碳体的硬度很高,不适合于锻造。 4)绑轧物件一般用铁丝(镀锌低碳钢丝),而起重机吊重物却用钢丝绳(用 60 、 65 、 70 、75 等钢制成); 答:绑轧物件的性能要求有很好的韧性,因此选用低碳钢有很好的塑韧性,镀锌低碳钢丝;而起重机吊重物用钢丝绳除要求有一定的强度,还要有很高的弹性极限,而60 、 65 、 70 、 75钢有高的强度和高的弹性极限。 这样在吊重物时不会断裂。 5)钳工锯 T8 , T10,T12 等钢料时比锯 10,20 钢费力,锯条容易磨钝; 答:T8 , T10,T12属于碳素工具钢,含碳量为0.8%,1.0%,1.2%,因而钢中渗碳体含量高,钢的硬度较高;而10,20钢为优质碳素结构钢,属于低碳钢,钢的硬度较低,因此钳工锯 T8 , T10,T12 等钢料时比锯 10,20 钢费力,锯条容易磨钝。 6)钢适宜于通过压力加工成形,而铸铁适宜于通过铸造成形。 答:因为钢的含碳量范围在0.02%~2.14%之间,渗碳体含量较少,铁素体含量较多,而铁素体有较好的塑韧性,因而钢适宜于压力加工;而铸铁组织中含有大量以渗碳体为基体的莱氏体,渗碳体是硬脆相,因而铸铁适宜于通过铸造成形。 2.钢中常存杂质有哪些?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 答:钢中常存杂质有Si、Mn、S、P等。 Mn: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形成置换固溶体,并使铁素体强化:另一部分Mn溶于Fe3C中,形成合金渗碳体,这都使钢的强度提高,Mn与S化合成MnS,能减轻S的有害作用。当Mn含量不多,在碳钢中仅作为少量杂质存在时,它对钢的性能影响并不明显。 Si:Si与Mn一样能溶于铁素体中,使铁素体强化,从而使钢的强度、硬度、弹性提高,而塑性、韧性降低。当Si含量不多,在碳钢中仅作为少量夹杂存在时,它对钢的性能影响并不显著。 S:硫不溶于铁,而以FeS形成存在,FeS会与Fe形成共晶,并分布于奥氏体的晶界上,当钢材在1000℃~1200℃压力加工时,由于FeS-Fe共晶(熔点只有989℃)已经熔化,并使晶粒脱开,钢材将变得极脆。 P:磷在钢中全部溶于铁素体中,虽可使铁素体的强度、硬度有所提高,但却使室温下的钢的塑性、韧性急剧降低,并使钢的脆性转化温度有所升高,使钢变脆。 3.下列零件或工具用何种碳钢制造:手锯锯条、普通螺钉、车床主轴。 答:手锯锯条:它要求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用碳素工具钢制造,如T9、T9A、T10、T10A、T11、T11A。普通螺钉:它要保证有一定的机械性能,用普通碳素结构钢制造,如Q195、Q215、Q235。 车床主轴:它要求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用优质碳素结构钢,如30、35、40、45、50。 4.指出下列各种钢的类别、符号、数字的含义、主要特点及用途: Q235-AF、Q235-C、Q195-B、Q255-D、40、45、08、20、T8、T10A、T12A 答:Q235-AF: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强度为235MPa的A级沸腾钢。 Q235-C:屈服强度为235MPa的C级普通碳素结构钢, Q195-B: 屈服强度为195MPa的B级普通碳素结构钢, Q255-D: 屈服强度为255MPa的D级普通碳素结构钢, Q195、Q235含碳量低,有一定强度,常扎制成薄板、钢筋、焊接钢管等,用于桥梁、建筑等钢结构,也可制造普通的铆钉、螺钉、螺母、垫圈、地脚螺栓、轴套、销轴等等,Q255钢强度较高,塑性、韧性较好,可进行焊接。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 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11.渗氮

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 完全退火 、 球化退火 和 去应力退火 等。
9.常用的冷却介质有 水 、 油 、 空气 等。 10.常见的淬火缺陷有 过热 与 过烧 、 氧化 与 脱碳 、 硬度 不足 与 软点 、 变形 与 开裂 等。 1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 淬火 、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和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三种。而且感 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浅 。 12.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 为 低温 回火、 中温 回火和 高温 回火三种。 13.化学热处理是由 分解 、 吸附 和 扩散 三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14.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 气体 渗碳、 液体 渗
碳和 固体 渗碳三种。
三、选择题
1.过冷奥氏体是 C 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 Mf; C. A1。 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选择在 A
,亚共析钢则应选择在
C


天大18年秋-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业题库和答案

下列( )状态被认为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A.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 B.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合于继续承载 C.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 D.连续梁中间支座产生塑性铰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是指(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力主要与其( )有关。 A.材料强度和截面尺寸 B.材料强度和荷载 C.只与材料强度 D.荷载 A.原点弹性模量 B.切线模量 C.割线模量 D.变形模量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A.正确 B.错误 下列哪个状态为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 )。 A.轴心受压构件发生整体失稳 B.构件材料发生疲劳破坏 C.雨蓬发生倾覆 D.构件裂缝宽度超过使用容许值 剪跨比是指计算截面至支座截面的距离与截面有效高度的比值 A.正确 B.错误 下列关于荷载分项系数的叙述()不正确。 C 超筋梁正截面极限承载力与什么有关: A.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 B.配筋强度有关 C.混凝土级别和配筋强度都有关 D.混凝土级别和配筋强度都无关 发生在无腹筋梁或腹筋配得很少的有腹筋梁1,一般出现在剪跨比m>3的情况,0出现()。 A.斜拉破坏 B.剪压破坏 C.斜压破坏 D.以上均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载速度越快,测得的混凝土立方体杭压强度越低 B.棱柱体试件的高宽比越大,测得的抗压强度越高 C.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比棱柱体试件能更好地反映混凝土的实际受压情况 D.混凝土试件与压力机垫板间的摩擦力使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 在保持不变的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中,( )。 A.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减小 B.混凝土及钢筋的压应力均不变 C.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减小,钢筋压应力增大 D.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增大,钢筋压应力减小。 下面正确的是( )。 A.构件的承载力满足了目标可靠指标的要求,也就满足了允许失效概率的要求 B.受弯构件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是不会出现裂缝的 C.可变荷载不参与荷载长期效应组合 D.荷载的标准值大于其设计值 保持不变的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中,混凝土徐变使( )。 A.混凝土压应力减少,钢筋的压应力也减少 B.混凝土及钢筋的压应力均不变 C.混凝土压应力减少,钢筋的压应力增大。 D. 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A.对结构有利时<1.0 B.无论何时>1.0 C.无论何时=1.4 D.作用在挡土墙上=1.4 热轧钢筋冷拉后,( )。 A.可提高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B.只能提高抗拉强度 C.可提高塑性,强度提高不多 D.只能提高抗压强度。 超筋梁正截面极限承载力与什么有关: A.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 B.配筋强度有关 C.混凝土级别和配筋强度都有关 D.混凝土级别和配筋强度都无关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结构处于失效状态时,其功能函数()。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以上都不是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 ) 。 A.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B.以单一安全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C.容许应力法

10.1 钢的热处理工艺

教学课题钢的热处理工艺 教学课时 2 教学目的了解热处理在机械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方法、种类教学难点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方法、种类 教学重点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方法、种类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 教具准备教材教学过程

通过进行热处理来完成。 授课内容 热处理加工的特点与其它工种加工的特点最大的区别是:工件的几何尺寸不发生 变化,而内部组织和机械性能发生改变。 1)退火 目的: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消除内应力,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能, 并为以后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适用工件范围: 一般为铸件、锻件、焊接件等毛坯。 具体工艺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 退火工艺操作:为使工件退火后能获得一个平衡的组织,对温度下降速度有严格 要求,必须缓慢降温。用45号钢制作的工件进行退火工艺作一介绍:首先选用加热 设备,制订退火工艺,把工件装炉升温,适当保温后降温。工件在炉内的降温要求非 常慢,随着炉子的温度下降而降温,如将工件降到室温,需要几天或十几天的时间。 2)正火: 目的: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消除内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 图4 正火工艺 适用工件范围:一般为铸件、锻件及粗车得到的工件。 正火工艺操作: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以上30~50℃,过共析钢加温度在Accm 以上30~50℃。工件经过充分的保温使其获得单一的奥氏体组织后,把工件从高温炉 内取出,放在车间静止的空气当中冷却。这种冷却方法叫空冷。以同学们制作的锤子 为例。把它放在炉内,将炉温升到850℃进行充分保温后,马上将工件从炉内取出, 拿到车间内的空气中冷却,它的冷却速度要比退火的冷却速度快得多,所以获得的组 织比较细密,硬度有所提高,切削加工性能也能得到提高。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试题学习)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 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高等教育#
1

11.渗氮 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 完全退火 、 球化退火 和 去应力退火 等。
9.常用的冷却介质有 水 、 油 、 空气 等。 10.常见的淬火缺陷有 过热 与 过烧 、 氧化 与 脱碳 、 硬度 不足 与 软点 、 变形 与 开裂 等。 1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 淬火 、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和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三种。而且感 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浅 。 12.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 为 低温 回火、 中温 回火和 高温 回火三种。 13.化学热处理是由 分解 、 吸附 和 扩散 三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14.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 气体 渗碳、 液体 渗 碳和 固体 渗碳三种。
三、选择题 1.过冷奥氏体是 C 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 Mf; C. A1。
高等教育#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钢筋混凝土结构(专科)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轴心受压构件纵筋的作用,错误的是 [ ] A.帮助混凝土承受压力 B.增强构件的延性; C.纵筋能减小混凝土的徐变变形 D.纵筋强度越高,越能增加构件承载力; 2.在梁的配筋不变的条件下,梁高与梁宽相比,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Mu [ ] A.梁高影响小 B.两者相当 C.梁高影响大 D.不一定; 3.四个截面仅形式不同:1、矩形;2、倒T形;3、T 形;4、I形,它们的梁宽(或肋宽)b 相同、梁高h 相等,受压翼缘宽度f b 和受拉翼缘宽度f b 相同,在相同的正弯距M 作用下,配筋量As [ ] A.As 1=As 2>As 3=As 4; B.As 1>As 2>As 3>As 4; C.As 1>As 2=As 3>As 4; D.As 2>As 1>As 3>As 4 4.梁内弯起多排钢筋时,相邻上下弯点间距应≤Smax ,其目的是保证 [ ] A.斜截面受剪能力 B.斜截面受弯能力 C.正截面受弯能力 D.正截面受剪能力 5.《规范》验算的裂缝宽度是指 [ ] A.钢筋表面的裂缝宽度 B.钢筋水平处构件侧表面的裂缝宽度; C.构件底面的裂缝宽度 D.钢筋合力作用点的裂缝宽度; 6.整浇肋梁楼盖中的单向板,中间区格板的弯矩可折减20%,主要是因考虑 [ ] A.板的内拱作用 B.板上荷载实际上也向长跨方向传递一部分; C.板上活载满布的可能性较小 D.节约材料; 7.在双筋梁计算中满足2a'≤x ≤ξb h o 时,表明 [ ] A.拉筋不屈服,压筋屈服 B.拉筋屈服,压筋不屈服; C.拉压筋均不屈服 D.拉压钢筋均屈服; 8.受扭纵筋与箍筋的配筋强度比ζ在0.6~1.7之间时, [ ] A.均布纵筋、箍筋部分屈服 B.均布纵筋、箍筋均屈服; C.仅箍筋屈服 D.不对称纵筋、箍筋均屈服; 9.一般板不作抗剪计算,主要因为 [ ] A.板内不便配箍筋 B.板的宽度大于高度 C.板一般承受均布荷载 D.一般板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受弯承载力; 10.梁的剪跨比减小时,受剪承载力 [ ] A.减小 B.增加 C.无影响 D.不一定 11.复合受力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次序为 [ ] A.Fc1 < Fc2 < Fc3 B.Fc2 < Fc1 < Fc3 C.Fc2 < Fc1 = Fc3 D.Fc1 = Fc2 < Fc3 12.仅配筋不同的梁(1、少筋;2、适筋;3、超筋)的相对受压区高度系数ξ [ ] A.ξ3>ξ2>ξ 1 B.ξ3=ξ2>ξ 1 C.ξ2>ξ3>ξ 1 D.ξ3>ξ2=ξ 1 13.配置箍筋的梁中,b、fc 、h三因素哪个对提高抗剪承载力最有效? [ ] A.h B.fc C.b D.h、b 14.计算受弯构件的变形和裂缝宽度的应力阶段是 [ ]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 2.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 M回(+碳化物+Ar),其目的是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T回,一般用于高σe 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S回,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硬度及高的塑性、韧性的零件。 3.马氏体按其组织形态主要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种。 4.珠光体按层片间距的大小又可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5.钢的淬透性越高,则临界冷却却速度越低;其C曲线的位置越右移。 6.钢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和为淬火做组织准备;它主要适用于过共析(高碳钢)钢。 7.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改善塑性与韧性;使强度、硬度与塑性和韧性合理配合。 8.T8钢低温回火温度一般不超过 250℃,回火组织为 M回+碳化物+Ar ,其硬度大致不低于 58HRC 。 (二)判断题 1.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减小,板条状马氏增多。(×) 2.马氏体是碳在a-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当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收缩。(×) 3.高合金钢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又具有良好的淬硬性。(×) 4.低碳钢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常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 5.淬火、低温回火后能保证钢件有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并有很好韧性,它常应用于处理各类弹簧。(×) 6.经加工硬化了的金属材料,为了基本恢复材料的原有性能,常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 (三)选择题 1.钢经调质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的是 B 。 A.淬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火屈氏体 D.索氏体 2.若钢中加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则将使淬透性 A 。 A.提高 B.降低 C.不改变 D.对小试样提高,对大试样则降代 3.为消除碳素工具钢中的网状渗碳体而进行正火,其加热温度是 A 。 A.Accm+(30~50)℃ B.Accm-(30~50)℃ C.Ac1+(30~50)℃ D.Ac1-(30~50)℃ 4.钢丝在冷拉过程中必须经 B 退火。 A.扩散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再结晶退火 D.重结晶退火 5.工件焊接后应进行 B 。A.重结晶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再结晶退火 D.扩散退火 6.某钢的淬透性为J,其含义是 C 。 A.15钢的硬度为40HRC B.40钢的硬度为15HRC C.该钢离试样末端15mm处硬度为40HRC D.该钢离试样末端40mm处硬度为15HRC (四)指出下列钢件的热处理工艺,说明获得的组织和大致的硬度: ① 45钢的小轴(要求综合机械性能好); 答: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25~35HRC。 ② 60钢簧; 答:淬火+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35~45HRC。 ③ T12钢锉刀。答: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渗碳体+残余奥氏体;58~62HRC。 (五)车床主轴要求轴颈部位的硬度为50~52HRC,其余地方为25~30HRC,其加工路线为:锻造→正火→机械加工→调质

2017建筑材料作业题(一)及答案

建筑材料作业题(一) (课程代码:02389)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活性混合材料的是【 A 】 A、粒化高炉矿渣 B、石灰石 C、石英砂 D、自然冷却的矿渣 2、石灰硬化的理想环境是【 A 】 A、干燥空气中 B、水中 C、高温蒸汽 D、潮湿环境中 3、钢材中,可明显增加其热脆性的元素是【 C 】 A、锰和硅 B、硅和硫 C、硫和氧 D、氮和磷 4、目前建筑中用量最大的泡沫塑料是【 B 】 A、聚氨酯泡沫 B、聚苯乙烯泡沫 C、聚氯乙烯泡沫 D、脲醛泡沫 5、抗碳化性要求高的混凝土工程,应优先选用【 B 】 A、矿渣水泥 B、硅酸盐水泥 C、火山灰水泥 D、粉煤灰水泥 6、目前建筑中用量最大的泡沫塑料是【 B 】 A、聚氨酯泡沫 B、聚苯乙烯泡沫 C、聚氯乙烯泡沫 D、脲醛泡沫 7、强度等级42.5的普通水泥,若其体积安定性不合格,则应【 D 】 A、按42.5强度等级应用 B、用于次要工程 C、按32.5强度等级应用 D、按废品处理 8、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用的标准试件的尺寸为【 C 】 A、70.7mm×70.7mm×70.7mm B、100mm×100mm×100mm C、150mm×150mm×150mm D、200mm×200mm×200mm 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常用的外加剂是【 A 】 A、缓凝剂 B、减水剂 C、引气剂 D、早强剂 10、塑料中的增塑剂可使塑料的【 B 】

A、可塑性、强度、硬度提高 B、可塑性提高、硬度下降 C、韧性和塑性、耐热性提高 D、强度和耐热性提高 二、填空题 11、砌筑砂浆的流动性用__沉入度___表示,其越大说明流动性越__大___。 12、黏稠沥青分为_道路石油沥青_、__建筑石油沥青和普通石油沥青三大类。 13、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去掉外力后,仍然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并 不产生裂缝,此性质称为__塑性__,由此产生的变形称为_塑性变形___。 14、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和 15、水灰比越大,则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越_大_,黏聚性与保水性越___差__。 16 17、防水混凝土又称_抗渗混凝土__,是抗渗等级不小于__P6__的混凝土。 18、钢材按化学成分分为__碳素钢__和__合金钢__。 19、Q235AF表示屈服点为235MPa的质量为A级的沸腾钢, Q345D表示屈服点为345MPa的质量为D级的钢筋。 20、木材细胞壁中充满吸附水,而细胞腔及细胞间隙无自有水时的含水率称为木材的__ 纤维饱和点____,我国规定木材的标准含水率是__15%__。 三、名词解释 21、冲击韧性: 解:冲击韧性1、是指材料抵抗冲击作用的能力。2、是指在冲击荷载下,钢材抵抗破坏的能力。 22、水泥终凝时间: 解:水泥终凝时间是指从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 23、砌筑砂浆:

微观热处理T10钢

微观组织控制课程实验 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班级:材控 学号: :

一.实验目的: 本次研究的主要容是退火态T10钢的热处王里工艺及其组织性能的研究。通过观察经过不同预先热处理的退火态T10钢试样的显微组织,以及测量其洛氏硬度、冲击韧性等,分析了不同预先热处理的T10钢试样的组织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正火+等温球化退火为退火态T10 钢的最佳预先热处理工艺; 不同预先热处理所得到的组织效果会遗传到最终的组织中; 预先热处理为正火+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的退火态T10钢试样,经过水淬和低温回火后,发生了脆性转变。 T10钢的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通过对经过不同预备热处理的T10钢的微观组织分析及力学性能分析,探寻在热处理过程中,不同预先热处理对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现在实际生产中的一般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实验方法 T10钢的概述:目前常用的碳素工具钢有T8、T10、T12,其中T10用量最多。T10钢优点是可加工性好,来源容易;但淬透性低、耐磨性一般、淬火变形大。因钢中含合金元素微量,耐回火性差,硬化层浅,因而承载能力有限。虽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小截面工件韧性不足,大截面工件有残存网状碳化物倾向。T10钢在淬火加热(通常达800℃)时不致于过热,淬火后钢中有过剩未溶碳化物,所以比T8钢具有更高的耐磨性,但淬火变形收缩明显。由于淬透性差,硬化层往往只有1.5~5mm;一般采用220~250℃回火时综合性能较佳。热处理时变形比较大,故只适宜制造小尺寸、形状简单、受轻载荷的模具。 T10钢的成分: ,X:碳的千分数) 碳 C :0.95~1.04(T X 硅 Si:≤0.35 锰 Mn:≤0.40 硫 S :≤0.020 磷 P :≤0.030 铬 Cr:允许残余含量≤0.25≤0.10(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0.20≤0.12(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30≤0.20(制造铅浴淬火钢丝时) 热处理通常分为3步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钢的热处理过程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进行转变,转变完成后通过水冷、空冷或者油冷的方式冷却,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均匀化程度、品粒大小以及加热后未溶入奥氏体中碳化物等过剩相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钢在冷却后的组织性能。 以下是铁碳合金相图。

高速钢W18Cr4V的锻造及热处理

W 18Cr4V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摘要通过对W 18Cr4V钢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对W 18Cr4V 钢的锻造工艺以及对W 18Cr4V钢进行退火、淬火及回火等热处理研究,得到了在实际生产中, W 18Cr4V钢采用正确的锻造及热处理工艺处理后, 用它生产的刃具及冷作模具综合力学性能好, 使用寿命长. 关键词 W 18Cr4V钢;锻造;热处理 ;退火;淬火;回火 一、对W 18Cr4V钢的介绍 高速钢W 18Cr4V是一种高合金工具钢,钢中含有钨、钼、铬、钒等合金元素, 其总量超过 10%.特点是红硬性和耐磨性高,淬透性好,并且具有一定的韧性, 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常用来制造刃具和冷作模具. 我们在产品使用中发现,决定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是锻造和热处理工艺的合理制定. 1、 W 18Cr4V钢的性能特点

W18Cr4V钢的化学成分见表 1。在钢中, 碳的质量分数为0. 70% ~ 0. 80%, 它一方面要保证能与钨、铬、钒形成足够数量的合金碳化物,又要有一定的碳量溶于奥氏体中,使淬火后获得碳含量过饱和的马氏体, 以保证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以及良好的热硬性。 钨是使高速钢具有热硬性的主要元素, W18Cr4V 钢在退火状态下钨与钢中的碳形成合金碳化物Fe4W2C, 淬火加热时, 一部分Fe4W2 C 溶入奥氏体,淬火后形成含有大量钨及其他合金元素, 有很高回火稳定性的马氏体。在 560℃回火时钨又以W2C形式弥散析出,造成二次硬化现象, 使钢具有高的热硬性,未溶的合金碳化物起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及提高耐磨性作用.。 铬对高速钢性能的主要影响是增加钢的淬透性并改善耐磨性和提高硬度。 钒与碳的结合力比钨或钼大,碳化物很稳定,淬火加热时高温下才可溶解, 能显著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并且碳化钒的硬度高,颗粒细小、均匀,对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韧性有很大影响, 回火时钒也引起二次硬化现象.。 2 组织结构特点 W18Cr4V钢的铸态组织中有大量的莱氏体, 莱氏体中有粗大、不均匀分布的鱼骨状碳化物, 这些碳化物的存在导致高速钢在使用中容易崩刃和磨损。而这些粗大的碳化物不能用热处理的方法消除, 只能用锻造的方法将其击碎,并使它均匀分布,再用来制造各种刃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