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第十二章休克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期末模拟试题卷(第4套)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期末模拟试题卷(4) 日期:科别:姓名:分数:一、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内生致热原: 2.代谢综合征: 3.发绀: 4.应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体温升高。 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失Na+___________失水,伴有细胞外液量___________。 3.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早期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晚期可继

发___________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4.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 5.右心衰主要引起___________水肿,其典型表现是___________水肿。 6.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___________,它的作用使___________上移。 7.等压点是指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相等。 8.呼吸衰竭可引起右心___________即导致___________心脏病。 9.休克Ⅰ期,液体是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休克Ⅱ期,液体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20分,每题1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3.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4.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各章节习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临床观察 B.动物实验 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E.形态学观察 二、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循证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 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4.死亡的概念是指(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二、问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高热患者易发生(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1.有缺氧伴CO2潴留的呼吸衰竭患者不能用高浓度吸氧,是因为 A. 诱发肺不张 B. 消除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 C. 可能会引起氧中毒 D. 促使CO2 排除过快 E.以上都不是 2.在呼吸衰竭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中最重要的是 A.肾器质性损伤 B.肾血管反射性痉挛收缩 C.心力衰竭 D.休克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A 型选择题 (1 )肺组织中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效应细胞是 A. 肥大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T 淋巴细胞 D.B 淋巴细胞 E. 巨噬细胞(2 )呼吸衰竭的发生原因是指 A. 内呼吸严重障碍 B. 外呼吸严重障碍 C. 氧吸入障碍 D. 氧利用障碍 E. 氧吸入和利用均有障碍 (3 )哪项可以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 中央气道阻塞 B. 外周气道阻塞 C.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 肺泡膜面积减少和厚度增加 E. 呼吸肌活动障碍 (4 )以下哪项原因可以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A. 气管痉挛收缩 B. 呼吸肌活动障碍 C. 严重的胸廓畸形 D.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E. 肺叶切除 (5 )气道阻力主要受以下哪项因素的影响 A. 气流速度 B. 气体的粘度 C. 气流形式 D. 气道内径 E. 气道的长度 (6 )能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是 A.PaO 2 B.PaCO 2 C.P A O 2 D. 肺潮气量 E.P A O 2 与PaO 2 差距 (7 )下列哪项不是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A. P A O 2 降低 B. PaO 2 降低 C.P A CO 2 升高 D. PaCO 2 升高 E. PaCO 2 正常或降低(8 )一般情况下,下列哪项血气变化不会出现在肺弥散障碍 A. PaO 2 降低 B. PaCO 2 降低 C. PaO 2 降低伴PaCO 2 升高 D. PaCO 2 正常 E. PaCO 2 降低伴PaCO 2 正常 (9 )死腔样通气可见于 A. 肺动脉栓塞 B. 支气管哮喘 C. 肺不张 D. 肺实变 E. 胸腔积液 (10 )功能性分流可见于 A. 慢性支气管炎 B. 肺血管收缩 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 肺动脉炎 E. 肺动脉栓塞 (11 )肺气肿患者易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 气道阻塞 B. 气管管壁增厚 C. 气道痉挛收缩 D. 肺泡顺应性降低 E. 气道等压点移至小气道 (12 )某声带严重炎性水肿的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呼吸运动改变是 A. 吸气性呼吸困难 B. 呼气性呼吸困难 C. 潮式呼吸 D. 叹气样呼吸 E. 陈施式呼吸 (13 )下列哪种情况不常出现真性分流 A. 支气管扩张 B. 肺内动- 静脉交通支开放 C. 肺水肿 D. 肺实变 E. 肺不张 (14 )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发生机制中,下列哪种细胞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试题 及答案交

15级护理《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专业、学号。 2.在试题后答题,写在其它处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内生致热原: 2.代谢综合征: 3.发绀: 4.应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体温升高。 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失Na+___________失水,伴有细胞外液量___________。 3.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早期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晚期可继发___________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4.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 5.右心衰主要引起___________水肿,其典型表现是___________水肿。 6.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___________,它的作用使___________上移。 7.等压点是指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相等。 8.呼吸衰竭可引起右心___________即导致___________心脏病。 9.休克Ⅰ期,液体是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休克Ⅱ期,液体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20分,每题1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3.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4.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6.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7.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六章 发热

第六章发热 一、选择题: 1、发热的发生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A.外致热源 B.内生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5-羟色胺 E.环磷酸腺苷 2、有关发热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的0.5 C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E.有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 3、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 C.激活单核细胞 D.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E.激活中性粒细胞 4、下列哪种疾病发热时心率增加与体温升高水平不相适应? A.鼠疫 B.霍乱 C.伤寒 D.大叶性肺炎 E.流感 5、以下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不属于发热? A.新生儿溶血 B.风湿热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疟疾

?下面那种情况是过热D A 妇女月经前期 B 妇女妊娠期 C 剧烈运动后E 先天无汗腺E 脑膜炎 2 对人体有致热性的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来自B A 肾上腺素 B 睾丸酮 C 甲状腺素 D 胆囊素 E 肾素 3 下面那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的白细胞致热源最多B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酸粒细胞 D 肝脏星形细胞 E 淋巴细胞 4 茶碱增强炎症发热的机制是C A 增加前列腺素 B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 抑制前列腺酶的活性 E 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5 传染性发热见于E A 药物性荨麻疹 B 血清病 C 血浆本胆烷醇酮增高 D 恶性淋巴瘤 E 支原体侵入 6 内毒素指B A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7 干扰素是A A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B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C 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D 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病理生理学试题 及答案

精品文档 . 15级护理《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专业、学号。2.在试题后答题,写在其它处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内生致热原: 2.代谢综合征: 3.发绀: 4.应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体温升高。 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失Na+___________失水,伴有细胞外液量___________。 3.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早期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晚期可继发___________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4.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 5.右心衰主要引起___________水肿,其典型表现是___________水肿。 6.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___________,它的作用使___________上移。 7.等压点是指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相等。 8.呼吸衰竭可引起右心___________即导致___________心脏病。 9.休克Ⅰ期,液体是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休克Ⅱ期,液体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20分,每题1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3.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4.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6.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7.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分数 评分人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1.钙反常时细胞内钙超负荷的主要途径是 A. ATP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 Na+-Ca2+交换异常 C.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D. 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E. 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面的分离 2.下列哪项与再灌注时钙超载的发生无关 A.Na+/Ca2+交换加强 B.Na+ /H+交换加强 C.儿茶酚胺升高 D.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膜分离 E.钙泵功能加强 3.最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器官是 A.肝 B.肺 C.肾 D.心 E.胃肠道 ?最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器官是 A.肝B.肺C.肾D.心E.胃肠道1.A 型选择题 (1 )最活泼、最强力的氧自由基是 A. O· 2 B. H 2 O 2 C. OH· D. LO· E. LOO· (2 )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 A 钙超载B. 自由基损伤C. 无复流现象D. 白细胞作用E. 能量代谢障碍(3 )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 房性心律失常 B. 室性心律失常 C. 房室交界部阻滞

D. 房室传导阻滞 E. 房颤 (4 )下述情况可使氧反常损伤的程度加重,除了 A. 缺氧的时间越长 B. 缺氧时的温度越高 C. 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 D. 重给氧时氧分压越高 E. 再灌时pH 纠正缓慢 (5 )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 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B. O· 2 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 OH·自由基的产生需要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D. 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E. 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6 )导致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 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 A. O· 2 B. OH· C. H 2 O 2 D. LO· E. LOO· (7 )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不见于 A. 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 儿茶酚胺的增加 C.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 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 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8 )主要由白细胞释放的具有最强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是 A.C 3a 、C 5a B.C 5b67 C.LTB 4 D. 巨噬细胞趋化因子 E. 纤维蛋白肽B (9 )一般认为,心肌细胞膜上何种钾离子通道是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的终效应器 A. 瞬时外向电流钾通道(I to ) B. 内向整流电流钾通道(I K1 ) C.ATP 敏感钾通道(KATP ) D. 延迟外向电流钾通道(I K ) E. 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IKAch ) 答案:1.C 2.C 3.B 4.E 5.D 6.B 7.C 8.C 9.C 二、名词解释: 1.Free oradical 2.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5发热

第六章发热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答案] B 2.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答案] A 3.关于发热本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答案] D 4.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急性肺炎

C.环境高温 D.妇女月经前期 E.先天性汗腺缺乏 [答案] B 5.下列哪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流行性感冒 E.中暑 [答案] E 6.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激活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答案] E 7.下列哪种物质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血细胞凝集素 D.螺旋体 E.疟色素 [答案] A 8.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发热激活物? A.尿酸结晶

B.流感病毒 C.螺旋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白细胞致热原 [答案] E 9.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毒感染 C.细菌感染 D.恶性肿瘤 E.无菌性炎症 [答案] C 10.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 E.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IL-1 [答案] E 11.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促进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E.加速分解代谢使产热增加 [答案] B 12.不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是

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一、A型题 ┌──────────────────────────┐ │每道题下面均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 │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 │号的相应字母划一黑线,以示正确回答。(每题分)│ └──────────────────────────┘ 1.肥大心肌细胞的表面积相对不足的主要危害是: A.影响细胞的进一步增大 B.影响细胞的分裂成熟 C.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影响细胞氧供 E.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2.下列指标中哪项能够反映左心室的后负荷变化 A.中心静脉压 B.平均主动脉压 C.肺动脉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3.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过? A.心率加快 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4.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 A.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增多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5.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以上都不是 6.下列指标中哪一项能够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变化 A.平均主动脉压 B.肺动脉楔压 C.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E.心输出量 第2页 ---------------------------------------------------------------------------- 7.下列哪种措施可减少肠内氨生成 A.利尿剂 B.给氧 C.酸灌肠 D.输液 E.补碱 8.哪种措施可使血氨降低 A.慎用催眠、麻醉、镇静药 B.左旋多巴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 2、基本病理过程 二、选择题:A型选择题: 1、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患病机体的功能代变化及机制 C、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D、基本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肺炎 B、休克 C、缺氧 D、水肿 E、DIC 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方法是() A、动物实验 B、临床观察 C、流行病学调查 D、离体器官实验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分子生物学实验 三、填空题: 1、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容主要包括——————、————、和——————。 2、病理生理学研究对象是—————。 3、疾病概论主要包括——————和———————。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科学,是联结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共同的的病理变化。 二、选择题:1、E 2、A 3、A 三、填空题: 1、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2、患病机体 3、病因学和发病学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疾病概论分为病因学和发病学。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休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发热等。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机体各器官组织对不同刺激出现的特殊反应。体重要的器官系统的一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如心功能不全等。 一、选择题 A型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现代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瞳孔散大 D.脑死亡 E.脑电波消失 2.引起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是指疾病发生的() A.原因 B.诱因 C.条件 D.外因 E.因 3.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称() A.病理状态 B.病理反应 C.基本病理过程 D.疾病 E.综合征 4.脑死亡是指() A.大脑皮层死亡 B.不可逆昏迷 C.大脑死亡D.心跳停止 E.全脑机能不可逆丧失 5.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物理性因素 B.化学性因素 C.生物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E免疫性因素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十二章 休克

第十二章休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MSOF病人的新陈代谢改变: A. 全身能量消耗增加 B. 糖、脂肪利用障碍 C. 肌肉蛋白分解加强.尿素氮升高 D. 出现负氮平衡 E. C02产生减少 2.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B. 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 血压均下降 D. 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E. 尿少或无 3.失血性休克早期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 心 B. 脑 C. 肾 D. 肺 E. 肝 ( 1 )休克的现代概念是 A. 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B. 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 C. 休克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血压降低 D. 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E. 休克是机体对外来强烈刺激调节功能的丧失 ( 2 )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 A.1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 3 )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A. 失血 B. 烧伤 C. 挤压伤 D. 感染 E. 脱水 ( 4 )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 失血性休克 B. 烧伤性休克 C. 心源性休克 D. 感染性休克 E. 创伤性休克( 5 )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A. 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 B. 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C. 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D.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6) 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指 A. 直捷通路 B. 迂回通路 C. 营养通路 D. 动静脉短路 E. 以上都不是 (7 )正常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与 A. 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 B.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 C. 局部体液因素有关 D.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 E. 全身体液因素有关 (8 )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 心功能不全 B. 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 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 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9 )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微动脉收缩 B. 后微动脉收缩 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 微静脉收缩 (10 )休克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 强烈兴奋 B. 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C. 强烈抑制 D. 先抑制后兴奋 E. 改变不明显 (11 )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病理生理学——发热

第八章发热 ※概述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一节概述 一、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Concepts of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 1.正常体温 (1)人和大部分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homothermal animal)或温血动物(warm-blooded animal),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 (2)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0℃左右。 腋窝:36.2 —37.2℃ 舌下:36.5 —37.5℃ 直肠:36.9 —37.9℃ (3)体温存在昼夜波动: 清晨最低,午后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4)体温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0.2℃; 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仅体表温度)。 PS:正常的体温调节

二、体温升高 1、发热(fever)(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调节功能正常,调定点上移) 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一般取腋下温度>37.5℃作为判定发热的标准。 从这个概念来看,发热有三个关键要素: ①病因:发热激活物 ②作用部位:体温调节中枢 ③作用的结果: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0.5℃ 过程: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0.5℃)PS: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发热。 2、过热(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亢进,调定点不变,体温升高,高于调定点) 过热(Hyperthermia):指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是被动性体温升

病理生理学历年考试题整理版

Shock:休克:多种强烈的损伤性因素侵袭身体,引起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降低,使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急剧减少和细胞受损,从而导致重要脏器代谢障碍、功能紊乱和结构损伤的机型全身性病理过程。 False neurotransmitter: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这类生物胺化学性质与NA和DA结构相似,但生理效能远较正常递质为弱。Orthopnea:端坐呼吸:指左心衰竭患者安静时出现的呼吸困难。患者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需保持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机制为平卧时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导致肺淤血加重,及卧位时膈肌位置高而肺活量少。 Hyperpolarized blocking:超极化阻滞:低钾血症时,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Hypopolarized blocking:除极化阻滞:高钾血症时,静息电位等于或低于阈电位使细胞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跨膜信号转导:水溶性信号分子和某些脂溶性信号分子 与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信息分子,经信号转到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信息传递至胞浆或核内,调节靶细胞功能的过程。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肺性脑病:呼吸衰竭时病人可因缺氧和酸中毒导致脑细胞和脑血管损伤,继而造成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 Hypotonic hypoxia:低张性缺氧:因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导致的组织供氧不足。 Base excess:碱剩余:是指在38℃,血红蛋白完全氧合的条件下,用PaC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后,将1升全血或血浆滴定到pH7.4所需的酸或碱的毫克量。 Enterogenous cyanosia:肠原性紫绀:食用大量硝酸盐后,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从而将血红蛋白中的铁氧化为三价,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失去载氧能力。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称为肠原性紫绀。 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低容量高钠血症:因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 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10mmol/L的脱水。又称为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hypovolemic hyponatremi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因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低于 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的脱水,又称为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Hyperkalemia:高钾血症:血清钾高于5.5mmol/L。低钾低于3.5mmol/L。 pitting edema:凹陷性水肿:又称显性水肿。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用手指按压皮肤时出现凹陷。 recessive edema:隐性水肿:在凹陷水肿出现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但尚未出现组织间隙游离液体的体征。 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限制性通气不足:由于肺通气的动力不足和肺及胸廓的弹性阻力增大,肺泡在吸气末扩张受限造成的肺泡通气量不足。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所造成的肺泡通气量不足。 external dyspnea:外呼吸障碍:指肺通气和肺换气出现的功能不足。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华-佛综合征:DIC时,因为微血栓导致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产生的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 Sheehan syndrome:席汉综合征:DIC时因为微血栓导致垂体出血坏死产生的功能障碍。Azotemia:氮质血症:肾衰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造成的尿素尿酸等含氮代谢物在体内蓄积而导致的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加。 Respiratory acidosis:呼吸性酸中毒:指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和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五章 缺氧

第五章缺氧 一、选择题: 1、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 A .一氧化碳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 氰化物中毒 D.肠系膜血管痉挛 E.肠道淤血水肿 2、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具特征性变化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 3、支气管哮喘引起的缺氧中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变化不存在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静脉氧差减小 E.静脉血氧分压降低 4、急性缺氧引起的血管效应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1.A 型选择题 ⑴低氧血症是指D A. 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 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C. 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D. 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E.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⑵缺氧时下列哪一项可使氧离曲线右移A A. 红细胞内2,3-DPG 浓度升高 B. 血液pH 降低 C. 血液CO 2 分压降低 D. 血液温度降低 E. 以上都不是 ⑶低张性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其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D A. 12.0kPa (90mmHg ) B. 10.7kPa (80mmHg ) C. 9.3kPa (70mmHg ) D. 8.0kPa (60mmHg ) E. 6.7kPa (50mmHg ) ⑷某患者的血氧检查结果是:血氧容量20ml/dl ,动脉血氧含量15ml/dl ,动脉血氧分压 6.7kPa (50mmHg ),动- 静脉氧差4ml% ,其缺氧类型可能是A A. 低张性缺氧 B. 血液性缺氧 C. 循环性缺氧 D. 组织中毒性缺氧 E. 混合性缺氧 ⑸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叙述,下列哪项不合适D A. CO 和Hb 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 CO 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 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C.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E. 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⑹氰化物抑制生物氧化使组织利用氧能力减弱的机制是其A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发热

发热 (一)名词解释(1~9) 1.发热(fever ) (二)选择题(1-25 ) 1. 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B .血管内皮细胞; C.血小板; D .肝细胞;E.以上都不对。 2. 下述体温升高何种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 .妇女妊娠期;C.剧烈运动后; D .先天性汗腺缺陷; E.流行性脑膜炎。 3. 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出汗; B .对流; C.血流; D .传导; E.辐射。 4.下述何为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1; B .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 .白细胞介素6; E.抗原抗体复活物。 5.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 .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 .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代谢分解,产热增加。 6.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 .恶性肿瘤;C.变态反应; D .细菌感染;E.病毒感染。 7.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 前下丘脑; B .延脑;C.桥脑; D .中脑;E.脊髓。 8.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 .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10. 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 .散热>产热;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 D .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11. 退热期可导致: A.Na+ 潴留; B .Cl - 潴留;C.水潴留; D .脱水; E.出汗减少。 13.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C.高渗性脱水; E.水肿; 16.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病理生理学酸碱平衡试题.

试题 [A型题:单选] 1.缺钾性碱中毒时,尿液呈现:A A.酸性尿 B.碱性尿 C.酸、碱度正常 D.蛋白尿 E.血尿 2. 输入大量库存全血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的机制是:C A.氢离子经消化道丢失过多 B.氢离子经肾丢失过多 C.柠檬酸盐经代谢后生成HCO3-增多 D.碳酸根离子在血中含量过多 E.库存血中钾离子含量低A 3.经消化道丢失氢离子过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不包括:D A.胃管引流 B.高位肠梗阻 C.大量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 D.氯摄入不足 E.幽门梗阻 4.高位肠梗阻出现的剧烈呕吐易引起:B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5.甘草摄入过度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下述哪项描述是正确的:C A.对用生理盐水治疗有效 B.对用生理盐水治疗后无效 C.尿液呈碱性 D.尿液酸碱度正常 E.尿中氯含量高 6.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提示:B A.代谢性酸中毒或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或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或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7.碱中毒时,出现神经肌肉应激性亢进,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是:C A.血清K+减少 B.血清CI-减少 C.血清Ca2+减少 D.血清Na+减少 E.血清H+减少 8.引起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包括:B A.老年性肺气肿 B.气道异物堵塞 C.胸廓畸形 D.重症低钾血症 E.重症肌无力 9. 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生化指标变化是:C A.血浆PH趋于降低而SB、AB、BB和PaCO2均下降 B.血浆PH趋于降低,而AB升高并大于SB C.血浆PH趋于降低,而AB升高并大于SB,PaCO2>6.25kPa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1.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 A.引起失血性休克 B.肠道细菌作用下产氨 C.脑组织缺血缺氧 D.血液苯乙胺和酪胺增加 E.破坏血脑屏障 2.假性神经递质引起意识障碍的机制是: A.取代乙酰胆碱 B.取代去甲肾上腺素 C.抑制多巴胺的合成 D.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 E.假性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3.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 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干扰脑细胞膜的功能 C. 引起血浆氨基酸失衡 D. 竞争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功能E使脑细胞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下列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镇静药使用不当 B.便秘 C.消化道出血 D.感染 E.低血糖(1 )肝性脑病是指 A. 肝脏疾病并发脑部疾病 B. 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C. 肝功能衰竭所致昏迷 D. 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E. 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2 )急性肝功能不全常见于

A. 门脉性肝硬化 B. 晚期血吸虫病 C. 肝细胞广泛性坏死 D. 肝胆疾病 E. 以上都不是(3 )正常人体内血氨的主要来源是 A. 血内尿素进入肠腔分解产氨 B. 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氨 C. 蛋白质食物在肠道内分解产生氨 D. 人体组织蛋白分解产氨 E. 肌肉活动产氨 (4 )肝性脑病时芳香族氨基酸入脑的机制是 A. 血氨浓度增加 B. 血短链脂肪酸增加 C. 血脑屏障破坏 D. 血硫醇含量增加 E. 血支链氨基酸减少 (5 )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血浆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增加的机制是 A. 芳香族氨基酸合成加速 B. 芳香族氨基酸异生增多 C. 芳香族氨基酸排出减少 D. 芳香族氨基酸分解减少 E. 芳香族氨基酸利用减少 (6 )肝性脑病病人血中支链氨基酸浓度降低的机制是 A. 支链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B. 支链氨基酸经肠道排出 C. 支链氨基酸经肾脏排出 D. 肌肉等组织摄取、分解、利用支链氨基酸增加 E. 支链氨基酸进入中枢组织 (7 )氨中毒患者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主要机制是 A. 酵解过程障碍 B. 三羧酸循环减慢 C. 磷酸肌酸分解障碍 D. 脂肪氧化障碍 E. 酮体利用障碍 答案:1.E 2.C 3.A 4.E 5.D 6.D 7.B 二、名词解释: 1.False Neurotransmitter 2.hepatic encephalopathy 三、问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