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浅析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铁路是我国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具有运能大、成本低、污染少、全天候等独特优势,铁路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大众化交通运输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由于国有铁路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资本结构高封闭性、投资者权益保护不足等系统性问题,制约了非国有铁路资金的进人,铁路建设发展依旧缓慢,如:1996年至2003年铁路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公路基建投资却一直在上升。这是与大交通理念和“十一五”交通规划的发展铁路的重要目标是背离的。因此,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国家铁路仍然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铁道部既是行业主管部门,市场规则、行业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铁路企业的直接投资者、经营参与者,同时负责全路运输的统一调度指挥,并对全路火车实施统一管理全路实行统一核算,运输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清算制度,以铁路局为单位的铁路运输企业,并不是规范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与此相对应,铁路市场化程度低,基本上是独家垄断经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的推动和铁路发展的需要,铁路投融资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和政策放宽进入。但是,目前由于国有铁路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资本结构高封闭性、投资者权益保护不足等系统性问题,制约了非国有铁路资金的进入,铁路建设发展依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湖南省株洲市融资工作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工作,推进融资和偿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 (一)改革的基本目标 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投得了、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全市的投融资以及偿债工作,坚持量力而行,投建分离,做到投资按规划,融资有计划,偿债有来源;整合政府资源,打造规模大、实力强、高效统一的政府融资平台,增强政府融资能力,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求;坚持融资与经营相结合,建立偿债的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按期偿还,维护政府信誉,防范债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与债务管理体制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株洲市投融资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主管财税、城建、金融、工交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协管财税的副秘书长以及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委,市财政局、发改委、劳动局、建设局、审计局、监察局、国土局、金融证券办、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和融资平台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投融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其执行机构即市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融资办),由市财政局长兼任主任,市融资办负责投融资管理日常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投融资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审批政府投融资计划;确定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向和融资方案;研究制定政府投融资政策和制度;制定并严格实行政府融资平台年度考核制度;决策政府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融资办主要职责是: 1.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投融资与政府债务实行统一管理。 2.负责拟定年度融资计划,报投融资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3.负责管理政府债务,编制年度市本级政府债务预算,制定偿债计划和平台年度经营性收入计划。 4.设立全市“城市建设和偿债资金”专户,适时调度融资资金与偿债资金,实行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5.代表市政府统一调度全市各项政府性基(资)金。

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最终稿)

广州开发区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根据《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区创新发展模式的要求,为理顺我区基本建设“投、建、管”关系,大幅提高投资效益、提高我区发展建设速度,促进国企科学发展,按照区党委、管委会的工作部署,参照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做法,提出我区基础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 一、现状分析 ㈠投融资体制的沿革。 ⒈投融资方式。建区初期,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资。1993年开始通过区国资公司、东区公司、永和公司等代财政融入资金用于建设。随着基建规模的逐年增长,为保障区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2000年,我区通过凯得公司向中行融入了我区第一笔财政性长期贷款。目前,已通过区国资公司及凯得公司代财政向银行融入相当数额资金,用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区财政融资工作原由区财政局主管,2002年明确为由区计划与科技局主管(2003年正式交接),现由区发展和改革局主管,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 ⒉建设模式。建区初期,我区的基建任务由“工总”、“建总”两大总公司分专业承担(工总负责工业小区的开发建设,建总负责征地、填土、绿化、电力工程及工、民、建项目的建设等)。1988年,经市建委同意,将原委托“建总”代管的建设管理职能交由区“基建规划办”具体负责协调实施。1991年至1993年间,由区市政管理处负责

区市政建设与管理,由区规划办负责房地产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1993年,区社会事业管理局成立,由该局按照工作职责对市政设施、公用事业进行建设和管理。1996年以后,由区国资公司等业主具体负责全区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至今,逐渐演变为由10家业主及若干代业主共同承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⒊国企发展。我区成立之时,即成立了“工总”、“建总”、“商总”三家政府全资的国有企业(广州市正局级),根据管委会的指令,承担区经济发展的业务。又陆续成立了“国投”、“新总”、“能总”等20多家国企,经过10多年的运营,部分国企被清算停业,部分被重组、兼并,区属全资国企减少至13家。2003年后,区国企进行改革,区属全资企业减少到现在的6家(工、建、商、世星、国资、凯得),承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 ㈡现行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投融资体制面临的新形势。 现行的体制,经过不断的演变,基本适应我区发展的阶段性需要。随着我区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区域面积不断加大、投资总量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全面建设新城区、落实贯彻“三促进一保持”政策的新任务,对我区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提出了改革要求。 ⒈单一的投融资方式与建设国际化新城区的新要求不适应。目前,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近年来,区财政投资基本建设规模逐年大幅增长,2009年年度计划安排逾百亿元,财政负担较重,按现行方式,新增融资面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解读

【意见解读】丁伯康王蓬:完善顶层设计激发投资活力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明显乏力的情况下,2016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解决投融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相较于2004年发布的国发〔2004〕20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来说,《意见》以“中发”的形式发布,在文件的权威性和改革的系统性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今后将作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贯彻。 通过对《意见》的学习,我们认为这个文件呈现出明显的四大特点和五个重点: 一是兼顾体制改革与机制完善的特点。《意见》以政府投融资为主线,结合当前我国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对不同的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约束机制等进行了明确,完善了政府投融资的顶层设计。二是兼顾政府投资与项目融资的特点。通过对政府投资和一般项目融资的详细阐述,围绕投资方向,明确了不同渠道的融资来源。《意见》中仅“投资”一词就出现119次。“投资”一词频现,也凸显了政府对投资的重要性,这也是《意见》出台的根本目的之一。三是兼顾政策指导与具体操作的特点。《意见》不仅提出“要合理把握价格、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构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的行业准入标准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监管工作指南和操作规程,促进监管工作标准具体化、公开化”等对操作性问题方面的要求,不仅有对制度方向的明确,也有操作方面的建议,对下一步投融资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

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四是兼顾清单制度与流程管理的特点。《意见》在“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部分详细阐述了“建立投资项‘三个清单’管理制度”及“优化管理流程”的相关要求,可谓放、管结合,名副其实。 《意见》显露出的五个重点方面是:第一、进一步明确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见》强调要“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指出“原则上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投资行为”。政府权力则被限制在“三个清单”,体现了“法有许可才可为”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转变。《意见》共提到“服务”33次,“引导”12次,“调控”5次,充分体现出“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有力的推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可以预见到,未来随着企业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会进一步凸显,投资效率亦会大幅度提高。 第二、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投资方向和方式。《意见》充分体现了政府性资金服务民生的导向,明确规定“政府投资资金只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的项目”,原则上不支持经营性项目,这也充分体现了“国退民进”、“不与民争利”的改革思路。为社会资本腾挪空间,有助于提升社会资本介入的活力和力度。此外,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原则上不直接投资,“主要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投入,也可适当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引导”,以投代补将成为重要形式。 第三、进一步提高政府项目投资的计划性。《意见》指出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编制三年滚动政府投资计划,明确计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 革的意见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湖南省株洲市融资工作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工作,推进融资和偿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 (一)改革的基本目标 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投得了、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全市的投融资以及偿债工作,坚持量力而行,投建分离,做到投资按规划,融资有计划,偿债有来源;整合政府资源,打造规模大、实力强、高效统一的政府融资平台,增强政府融资能力,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求;坚持融资与经营相结合,建立偿债的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按期偿还,维护政府信誉,防范债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与债务管理体制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株洲市投融资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主管财税、城建、金融、工交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协管财税的副秘书长以及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委,市财政局、发改委、劳动局、建设局、审计局、监察局、国土局、金融证券办、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和融资平台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投融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其执行机构即市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融资办),由市财政局长兼任主任,市融资办负责投融资管理日常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投融资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审批政府投融资计划;确定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向和融资方案;研究制定政府投融资政策和制度;制定并严格实行政府融资平台年度考核制度;决策政府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融资办主要职责是: 1.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投融资与政府债务实行统一管理。 2.负责拟定年度融资计划,报投融资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3.负责管理政府债务,编制年度市本级政府债务预算,制定偿债计划和平台年度经营性收入计划。 4.设立全市“城市建设和偿债资金”专户,适时调度融资资金与偿债资金,实行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广州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

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宜居城市的建设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现就我市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方案: 一、改革目标及原则 (一)目标。 1、减轻财政投资压力。改变当前城市建设投入以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为主、投融资方式相对单一、投资责任机制不够完善的状况,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扩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2、明确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投融资主体地位。通过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体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育若干个资产债务结构合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集团。 3、扩大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全面清理城市建设领域的债权债务并明确其归属,制定积极合理的增资减债方案,实现提高城建投融资绩效与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城建投融资进入平衡协调的良性循环轨道。 4、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投资预算管理机制、绩效评估考核机制与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运作。 (二)主要原则。 1、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各投资主体作为市政府设立的大型国有投融资集团,负责各自领域内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自我平衡、自我发展原则。政府通过对投资主体注入资产、授予专营权以及由投资主体参与土地开发,使各投融资集团具有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自身良性发展。 3、强化政府监管原则。政府有关部门要履行好出资人的职责,加强绩效考核与风险控制,确保投资主体在安全范围内运营。 4、积极稳妥推进原则。理顺新组建投资主体与现有融资平台的资产债务关系,稳步推进投融资集团的组建。 二、组建投融资集团方案 按照《印发关于推进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2008]19号)要求,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企业产权清晰”的原则,推进投资主体的组建工作。

关于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实 施方案 一、实施意义 目前,各平台公司呈现出资产负债率高企、大量债务积累、缺乏稳定充足的现金流量、财政资金难以及时足够支付债务、法人治理不健全、资产经营能力差、优秀人才缺乏、资产结构不合理、还贷资金不足、抵押物短缺、融资渠道窄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严重阻碍平台公司继续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任务,影响了城市发展,对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非常必要。为推进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稳固、统一、高效、规范的投融资平台,有效解决制约平台公司健康发展的因素,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项目良性循环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任务 指导平台公司进一步理顺投融资体制,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盘活企业资产,改善企业资产负债水平,着力提升企业的造血机能,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三、组织领导

- 1 - 成立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资委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和各平台公司一把手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国资委各科室科长和平台公司投融资部门经理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规划发展科。 四、改革思路 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培植政府投资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投资增长机制,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完善投融资政策,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使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完善科学决策程序,建立政府投资决策咨询评估制度,实现政府投资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加强投资监督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权力制衡机制,加强项目跟踪协调管理,完善稽查制度。 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针对平台公司承担了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存在项目多、管理幅度大、投资量大、资金

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法规类别】交通运输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发[2013]33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3.08.09 【实施日期】2013.08.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对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投资合理增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便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他交通方式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铁路仍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相对滞后。当前,铁路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为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铁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

件。 面对铁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综合考虑铁路建设项目储备、前期工作和施工力量等条件,应加快“十二五”铁路建设,争取超额完成2013年投资计划,切实做好明后两年建设安排。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及相关设施,大力推动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顺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的迫切期盼。为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推进,投产项目如期完工,新开项目抓紧实施,全面实现“十二五”铁路规划发展目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照“统筹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完善铁路发展规划,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研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法人投入。铁路发展基金

铁路体制改革分析

铁路体制改革分析 请看INS国际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刘远举关于“铁道部'去行政化'之辩”的文章,分析透彻入理,符合客观实际,值得一读。自京沪高铁开通以来,争议不断。关停K、T列车,引发民众“被高铁”的抱怨;各种不停的小故障,让高铁持续成为新闻焦点;关于铁道部严峻的现金流状况的报道,让人们质疑高铁的经济性。待到7月23日罹难者的鲜血,则彻底引爆了全民舆论的批评狂潮。由此引申开去,人们把批评集中于铁道部的体制,呼吁对铁道部进行更深入的市场化改革。作为计划经济的一个顽固堡垒,铁道部不仅政企不分,还有着自己的法院、公安,俨然一个独立王国,经营上低效且冒进,招致广泛而一致的改制呼吁,可谓得其所哉。但是,改革并非在理论中进行,对铁道部的改革必须放在今时今日中国的大背景中权衡。那么,不难发现虽然去行政化的愿景性感而妖娆,但骨感而冰冷的现实则是:如果缺乏顶层设计和底层消费者权益乃至公民权利的建设,对铁道部去行政化改革的呼吁,也许并非一条良策。首先,铁路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很难设计竞争机制,去行政化后的铁道部不能提供更多的消费者福利。和移动等国有企业不同,电信企业领域较高的效率和服务,来自于真正的市场化,其精髓在于产品具有弹性且三家运营商之间竞争激

烈,但由于铁路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且需求弹性小,很难设计竞争机制,竞争几乎不太可能。市场化之后最大的改善是各路局对路网资源的调配更加合理,能提供更多的运力。而由于缺乏竞争,很多人想象中的美好愿景就不会出现。另外,由于既有线上客运并不赚钱,市场化后出于利润考虑,上涨票价,更大幅度地缩减既有线上的普快、K车、T车当属正常的市场化举动。而且,在现有的环境下,如果地方各路局再增加对利润的追求,对于铁路安全很难说是一个利好。更让人玩味的是,今年5月的铁道部市场化改革讨论中,地方路局“比较关注运输经营、多种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尤其是物资采购、设备更新等,希望权利更多一些,票价侧重于公益性,对地方局影响并不大。”所以,基于铁路自身的特点,去行政化后的铁道部并不一定能提供更多的消费者福利。 其次,铁道部的现状虽然不符合价值合理性,但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工具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不能算最优状况,也是现阶段能达到的最佳的次优状况。政企混合的确是市场经济中的怪胎,但正因为铁道部并非完全市场导向,所以才有一直较为便宜的铁路客运价格。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就曾表示,普通铁路票价仍处于1995年的水平。实际上,现阶段的票价是根据铁道部[1997]102号文件《铁路客运运价规则》制定的,自从97年以来就一直未曾变过,这几乎是14年来唯一不变的物价。对于客运的亏损,铁道部实行了以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意见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 设的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租赁融资外汇 【发文字号】凉府发[2009]24号 【发布部门】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09.06.19 【实施日期】2009.06.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意见 (凉府发〔2009〕24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平台的投融资体系,为全面推进“三个加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就我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是突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全面推进“三个加快”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州州情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搭建投融

资平台和担保平台,组建了州国有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等平台公司,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州投融资工作还存在理念不新、创新不够、建设滞后、实力较弱、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积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委、州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开放投资领域,扩大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拓宽和增加融资渠道,规范融资方式,建立健全融资体系;改善投资监管方式,规范投资市场,完善投融资宏观调控。 (二)目标任务:围绕州、县市党委、政府确定的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环保、文化等关系发展与民生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共资源配置及工农业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做好投融资工作。发挥投融资活动中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改革政府投融资运作模式;做实做强做优州级投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引领、推动各县市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投融资活动,形成我州投融资平台发展新格局。通过州、县市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最大限度地争取融资,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

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体会

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体会 【摘要】铁路是国家重要产业基础,中国铁路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着铁路职能的正常发挥。近几年来社会的热点一直关注着社会的改革问题,一些专业人士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但是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意见。没有充分认识到铁路运输的性质和作用,没有结合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不能把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会给铁路运输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阐述了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在市场准入、融资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近几年来,社会舆论一直关注着铁路改革,一些业内人士也纷纷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没有考虑到铁路工作的性质。不了解铁路在运输过程中的复杂过程,没有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考虑到了普遍性没有特殊性的因素。把铁路运输行业和其他行业同等对待,这样会对铁路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1.关于铁路运输的特殊性 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到普遍性而忽略特殊性,在铁路的改革中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把特殊性当作改革的挡箭牌,在铁路的改革中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需要,这样可以保证铁路改革的顺利进行。要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中国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铁路在关键时刻承载大运量和四通八达的运输特点,铁路的运输方式是是无法替代的。铁路在运输中具有双重属性。具有公益性和经济性,所以在铁路的改革中不能按照商业化的性质对铁路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二是铁路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不同的,和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也有不同之处。一般的企业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独立的经营,而铁路在运输中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设备联网、作业联动、部门联劳的大联动特点,要求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做到协调一致,确保工作准确无误。 2.当前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的弊端 中国铁路的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实行“四级管理”管理的制度,这四级分别是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基层站段。“两局”是指铁路局、铁路分局。现在铁道部已经取消了铁路分局,变四级为三级的管理模式,在铁路改革过程中减少了运输站段,整体上没有确定工作的核心。铁路在运行上的没有打破“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政企合一”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会造成政府对铁路运输的运输方式的改变。在铁路运营中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发展是相违背的。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投资项目审批范围大幅度缩减,投资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调动了社会资本积极性。同时也要看到,与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投融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简政放权不协同、不到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确立;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政府投资管理亟需创新,引导和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权力下放与配套制度建设不同步,事中事后监管和过程服务仍需加强;投资法制建设滞后,投资监管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科学界定并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范围,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将投资管理工作的立足点放到为企业投资活动做好服务上,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更加注重事前政策引导、事中事后监管约束和过程

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为全面贯彻党的XX全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投资要素的合理流动,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真正管好”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由出资人自主决策的投融资体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变审批制为备案制。近年来,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项目投资管理体制,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自行平衡的项目,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担风险的管理制度,由投资者自行决策,不再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审批,实行备案制。对少数重大建设项目和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的建设项目、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影响资源环境、影响产业发展布局的项目,只对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核准,也不再进行审批。 2、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其他投资领域对民间资金开放,出台了《关于促进城镇建设多元化投入的意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用事业建设,改变城镇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融

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2003年我市安排城镇建设项目11项,财政投入资金8780万元,带动其他社会资金15500万元。 3、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度,政府投资项目普遍执行了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监督约束机制。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公开办事程序,将各项办事程序、办事制度打印成册,向社会公开。二是实行承诺服务,委主任张复兴在新闻媒体公开发布服务承诺,实行限时服务。三是实行首问负责制。四是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为项目单位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function() { var s = “_”+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2); document.write(‘‘);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977817”, container: s }); })();

关于对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讨

关于对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讨 郑州北站站长尚书亭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企业长期以来两级法人、四级管理的陈旧模式,克服了职能交叉,工作重叠,相互掣肘,效率不高的弊端,有利于提高组织管理效能,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有利于发挥铁路新技术装备的作用;有利于减少运营管理成本;有利于推进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铁路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铁路局更好地履行安全责任主体的职责,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有利于基层站段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生产经营效果。可以说,这是铁路企业管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进步。 一、对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分局撤消,路局直管站段,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新局面和新气象。从基层站段的角度讲,我们感受比较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路局在管理站段上出现了“三快”。一是管理思路调整快。直管站段后,路局对基层站段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宏观管理迅速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转变,由整体上的指导向具体、细化的系统管理、专业管理转变。几个月来,路局先后制定出台了 —1—

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尤其是明确界定了路局和站段的管理权限,初步理顺了路局和站段的关系,为路局对站段的管理从“间接”走向“直接”、由“中转”走向“直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二是工作作风转变快。路局直管站段后,上至路局领导,下到路局各部室一般工作人员,都走出去,沉下来,深入到基层站段、车间,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工作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使我们受益很大。三是协调关系到位快。路局各部室积极主动地加强和基层站段的联系和沟通,结合站段实际情况有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强化措施,使路局和站段在各项工作上及时对接,确保不出现空挡,不出现断层,不出现延误,大大压缩了改革过渡期和磨合期的时间。 2.基层站段日常工作出现了“三少三多”。体制改革后,站段出现的最直接、最显著的变化是:上级例行性的检查、调研活动少了,站段干部深入一线加强现场作业控制的时间多了;临时性上报材料少了,开展专题调研解决具体问题的时间多了;重复性的文电、活动少了,结合实际开展活动的自主权多了,干部职工对此评价较高。 3.基层站段干部职工对改革思想上存在“三个期待”、“三个担忧”。目前干部职工对改革前景的预期普遍较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期待工资福利待遇提高,认为铁路职工的收入近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期待办公、生产条件提高,认为近年来站段经营压力日趋增大,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不足;三是期待铁路行业形象提高,认为目前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铁路行业的误解较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三个担忧”:担忧路局枢纽地位的优势可能削弱,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