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科普现状教学文案

公立医院科普现状教学文案
公立医院科普现状教学文案

一方面是渴望宣传和沟通,一方面是不适应和低看新媒体平台,这样的例子在公立医院当中比比皆是。【健康点】这两日的朋友圈,只要标题中有“疫苗”二字,阅读数基本不会太差。新榜对这些微信公众号做了一次统计,最大的影响力都来自企业机构、自媒体与媒体。现实就是,与医疗科普有关的传播网络中,掌握着最专业医疗知识的公立医院虽也纷纷尝试包括微信公众号在内的各种新媒体,它们的声音几乎完全缺失。

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19日,健康报社邀请全国100余家知名医院的宣传部门负责人,举办了“科技科普传播影响力论坛”。健康报社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极有影响力。此次论坛,聚集了大批卫生行业及公立医院宣传部门的领导干部。健康报社主要领导在论坛上提出,今后健康报将通过设立排行榜等形式,引导医院使用新媒体,强大科普传播力度。

公立医院纷纷表达了尝试新媒体的意愿,实践中却仍差强人意,原因在哪里?

新媒体科普势在必行

科普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个例子,观察近十年来的疾病谱系,原先在我国居民常见死因当中居首的心脏病,已经让位给了脑卒中。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近年来科普力度加大,高血压控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降低了心血管意外导致的死亡率。

不过,通过科普促进疾病防控的空间还很大。以前文提到的高血压为例,现在我国只有一半的患者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并进行控制,只有不到20%的患者高血压得到控制,还有大量的患者需要专业知识的帮助。但是,掌握了专业知识的机构和专家,与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之间没有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机制。大量谬论假借科普之名在社会上传播,业界专业人士却束手无策。

2015年中国心脏大会上,国家心血管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我国“急性心梗诊疗不规范普遍存在,十年无改善”。但在急诊室的医疗现场,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见识过这种场面:急性心梗病人的病情急需支架手术,病人家属却因为种种“揭露过度医疗黑幕”或“医学界隐瞒多年的养生秘密”的微博、朋友圈谣言段子误导,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时间就是心肌”。可在抢救室外,大量的宝贵时间被能够决定病人命运的家属们,用来联系每一位能联系到的亲友,用来询问这些既没有专业知识、又无法准确了解病人当前情况、更不曾有过相关经验,唯一的长处就是因为“熟人”所以“信任”的人。大量病人因此错失治疗时机。缺乏正确的医学知识,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缺少了解导致的不信任,已经成为了人们寻求健康的阻碍。

面对公众对健康知识的如饥似渴、饥不择食;面对互联网环境下复杂多变的舆情情境和超过普通人处理能力的过量信息(包括谬论和谣言),现在的医学科普,已经不仅仅是专家单方面的向公众提供医学知识。顺应社会热点,尽早干预谣言,必须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交互手段才能实现,有时候甚至还要活泼卖萌。

例如,在本次“科技科普传播影响力论坛”上,一些建院以来始终保持观念领先的医院管理者,带来了公立医院适应新媒体的经验。

上图来自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的公众号。针对发病人群年轻化的轻型卒中,作者在科普文章采取了英文缩写口诀“FAST”,帮助读者记忆疾病症状。这一系列症状同样适用于老年卒中患者,但是针对老年人的宣传考虑到受众的知识结构,应当采取中国出版量最大的医学科普读物《赤脚医生手册》将“巴氏征”称为“刮脚底反射”的理念,避免读者接触难以理解的外来语词汇。

互联网新媒体+公立医院,差强人意

网络新媒体既是科普的平台,更是实现医患沟通的桥梁。北医三院的医务工作者在网上看到《儿科医生:不吃饭谁会在意?》的文章,不久即推出了微信“儿科医生的一周”回应,引起了极大反响,换取了全社会对儿科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公立医院既具备权威性,又拥有所需的人才,同时作为医疗现场可以及时获取社会关注的一手素材,却没有将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运用在新媒体宣传平台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