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

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

致使齐使不悦——

使者不说,曰:“……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千古名言——

“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

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公元前265年)之后,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年幼,所以由其母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看课文。

【原文1及注释】p226

赵太后新(刚开始)用事(这里指执政、当权),秦急攻之【秦国加紧攻赵】。赵氏求救于(介词,向)齐,齐曰:“必以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为质(人质),兵乃(才)出。【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极力、竭力)谏。太后明谓(明确地告诉)左右(身边的人):“有复(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吐口水)其面。”

【齐诵原文1】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

大臣强qiǎng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原文2及注释】

左师触龙愿(希望)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应为“胥”,通“须”,等待)之【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入而徐(慢慢地)趋(快步走)【触龙进入宫中,慢慢地小跑着,做疾走状】,至而自谢(谢罪),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老臣病足(脚上有毛病),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不能疾走(快跑),不得见久矣,窃(谦词,私自)自恕(自己原谅自己),而恐太后玉体(敬词,贵体)之有所郄xì(空隙,引申为毛病)也,故愿(希望)望见(恭敬的说法,远远的看见)太后。【我怕您玉体欠安,所以想来见见您】”太后曰:“老妇恃sh ì(依靠)辇niǎn(车)而行。”曰:“日(每天,名词作状语)食饮得无衰(减少)乎?(得无…乎:该不会…吧)【触龙又问:"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曰:“恃粥耳。【太后道:"不过吃点稀饭罢了】”曰:“老臣今者(近来)殊(很)不欲食【我近来很不想吃什么】,乃(却)自强步(勉强散散步),日三四里【却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少shāo(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耆(通“嗜”,喜爱)食【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和(安逸、舒服)于身【身体也舒畅了些】。”太后曰:“老妇不能【我做不到啊】。”太后之色(脸色)少解(消,缓和)【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齐诵原文2】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zēng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ì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shì辇niǎn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shāo益耆(“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原文3及注释】

左师公(这里加“公”表示尊敬)曰:“老臣贱息(谦称,自己的儿子)舒祺,最少,不肖xiào(原意为不像父亲,后来泛指不成材)【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而臣衰(衰老),窃爱怜之【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愿令得(可以)补(补充)黑衣(卫士)之数,以卫王宫【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没mò死(冒死)以闻(禀告)【我特冒死来向您禀告】。”太后曰:“敬诺(同意)。年几何(多少)矣?【太后答道:"好吧。他多大了?】”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赶上)未填沟壑(谦词,死)而托(托付)之。【虽然他还小,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曰:“丈夫(男子)亦爱怜其少子乎?【男子汉也爱他的小儿子吗?】”对曰:“甚(厉害)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特别)甚(厉害)。【女人格外疼爱小儿子】”对曰:“老臣窃以为(认为)媪ǎo (对年老妇人的尊称)之爱燕后(赵太后之女,嫁至燕国为王后),贤(超过)于长安君。【我私下认为您对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的爱怜】”曰:“君过(错)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您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对长安君啊!】。”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

则为(介词,替)之计(动词,打算、考虑)深远【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媪之送燕后也,持(握)其踵zhǒng(脚后跟)【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她上车了,您还在车下拉着她的脚跟,舍不得她走】,为之泣,念(惦念)悲(伤心)其远(远嫁)也【还为她哭泣,想着她远嫁,您十分悲伤】,亦哀(哀怜)之矣【那情景够可怜的了】。已行(已经走后),非弗思也【燕后走了之后,您不是不想念她】,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通“返”,返回)。’【因为王后只有被废或者亡国了,才会回到娘家来,所以祭祀时为她祝福,说:“千万别让她回来。”】岂非(难道不是)计久长(作长远打算),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相继为燕王吗?】”太后曰:“然。”【是这样的】

【齐诵原文3】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xiào;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mò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ǎo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zhǒng,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返”)。’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原文4及注释】

左师公曰:“今三世(三代)以前【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至于赵(赵大夫)之为(成为)赵(赵国)【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赵主之子孙侯(名词作动词,封侯)者,其继(继承人)有在者乎?【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曰:“无有。”曰:“微独(不仅)赵,诸侯有在者乎?【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曰:“老妇不闻(没听说)也。【太后说:我还没听说过】”“此其近者祸及身【触龙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者及其子孙【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位尊而无功【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奉(俸禄)厚而无劳(功劳)【俸禄优厚,却毫无功劳绩】,而挟(持)重器(指象征国家的权力和财富的器物,如金玉、珍宝、钟鼎等)多也【无功无劳而他们又持有许许多多珍宝异物。(这就难免危险了。)】。今媪尊(使动用法,使…地位高)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而封之以膏腴yú(肥沃)之地【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多予(给)之重器【赐给他很多宝物】,而不及(不如)今令有功于国【不如现在使他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死的委婉说法),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以(认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太后曰:“诺,恣(任凭)君之所使之。【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于是为长安君约(准备)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齐国于是派兵救赵】。

【齐诵原文4】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yú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原文5及注释】

子义(赵国的贤士)闻之曰:【子义听到这事之后说】“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犹(还)不能恃shì(依靠、依赖)无功之尊【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而况人臣乎【更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齐诵原文5】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shì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解读】

全文有5个自然段。前面的4个自然段是正文,最后1个自然段是赵国的贤士子义所发的感慨。

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此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并且说: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左师触龙向太后嘘寒问暖,打破了僵局。

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赵太后——

盛气而揖之【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

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缓解了紧张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引起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共鸣。

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仍然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只是提自己的小儿子之事——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而臣衰,窃爱怜之【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随后,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自己的观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第四自然段:触龙提出历史教训,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

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他们——

位尊而无功,奉(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

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当面指出,——

长安君欲“自托于赵”,必须“今令有功于国”

只有这样,赵太后才能够像为女儿考虑一样,为儿子考虑——

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

于是,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终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写作手法】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以下两点特别值得借鉴。

第一,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突出,尤其是善于刻画心理变化。写触龙——

入而徐(慢慢地)趋(快步走)【触龙进入宫中,慢慢地小跑着,做疾走状】,至而自谢(谢罪)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表现他的以柔克刚,以情动人。写人物语言,多用问句,如——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其继有在者乎?”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显得温和亲切,娓娓动人,可谓“义正而词婉”。表现他循循善诱的特点。

写赵太后,突出她的爱子之心。如

“老妇必唾其面”,“盛气而揖之”

寥寥数语,蛮横固执之态如在眼前。又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妇人异甚”

两句,宠爱长安君的微妙心理跃然纸上。又如——

太后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笑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从“太后盛气而揖之”到“色少解”到“笑曰”再到“诺。恣君之所使之。”,既反映出太后的神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也表现她性格上有深明大义的一面。

第二,文章的结构安排层次分明。

从总体来看——有三大部分:开始,交代劝谏前的背景;中间,详述劝谏的过程;结尾,表

明劝说成功的效果。

叙事有头有尾,结构完整。

从局部来看——触龙在劝谏过程中采用“迂回战术”,也有明晰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用“缓冲法”──叙家常;

“老臣病足,曾zēng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ì【毛病】也,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又问:"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我近来很不想吃什么】,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却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少shāo(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耆(通“嗜”,喜爱)食【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

第二步,用“引诱法”──托幼子;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而臣衰,窃爱怜之【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我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

第三步,用“旁击法”──谈燕后;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她上车了,您还在车下拉着她的脚跟,舍不得她走】,为之泣,念悲其远也【还为她哭泣,想着她远嫁,您十分悲伤】,亦哀之矣【那情景够可怜的了】。已行,非弗思也【燕后走了之后,您不是不想念她】,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返”)。’【说:“千万别让她回来。”】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相继为燕王吗?】”

第四步,用“直入法”──论历史:

“今三世以前【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至于赵之为赵【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

“微独(不仅)赵,诸侯有在者乎?【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

“此其近者祸及身【触龙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者及其子孙【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位尊而无功【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奉厚而无劳【俸禄优厚,

却毫无功劳绩】,而挟重器多也【无功无劳而他们又持有许许多多珍宝异物。(这就难免危险了。)】

这4步,每一步都围绕“长安君为质”这一中心议题阐明——

主题思想: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不能使其无功而受禄,而要令其“有功于国”。

层层深入剖析,说理严密,说服力强。

大学语文题库及参考答案模板

大学语文2016年备考题库 一、作家作品知识 1. 下列作家中,被列为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是() A.冯梦龙 B.侯方域 C.宗臣 D.顾秉谦 2.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 A.美景依旧,故人已老 B.岁月流逝,青春不再 C.故国宫殿,令人牵挂 D.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3. 《马伶传》的“马伶”在《鸣凤记》中扮演的是() A.严嵩 B.杨继盛 C.夏言 D.顾秉谦 4. 《马伶传》在叙述“马伶和李伶第二次较量”时所用的方法是() A.倒叙 B.顺序 C.插叙 D.分叙 5. 《行路难》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 柳永《八声甘州》中表达思归情感委婉曲折的词句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B.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C.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D.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7. “宝玉挨打”的多种因素中,最终激怒贾政痛打宝玉的直接原因是( ) A.贾环的进谗 B.金钏儿投井 C.贾雨村的挑唆 D.忠顺王府索人 8. 《报刘一丈书》中的“权者”暗指() A.刘一丈 B.宗臣 C.顾秉谦 D.严嵩 9. 苏轼《前赤壁赋》行文叙述的外显过程是() A.时间的推移 B.感情的变化 C.事理的逻辑 D.想象的展开 10.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使用比喻手法来表现诗人仕途上遭遇挫折的诗句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 下列作家,提出“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写作主张的是()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梅尧臣 12.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的文学家是()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策》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武 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 ..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 ..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敦。”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 ..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误,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 ...·燕策》,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模拟考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模拟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5小题,共10分)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拱桥/哄骗奖券漫不经心/慢条斯理 B . 伫立/贮藏堤坝/,提拔惴惴不安/气喘吁吁 C . 狼藉/国籍辍学/啜泣闻名遐迩/目不暇接 D . 取缔/谛听祈祷/筹集相形见绌/茁壮成长 2. (2分)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义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小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形容松鼠的小面孔好看,反应又灵。) B .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松鼠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C . 可惜的是,雌虫一动不动,似乎对它的献媚无动于衷。(雌虫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D . 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大熊猫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 3. (2分) (2017九上·保定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2015年2月8日,英国惊现“成人幼儿园”,据介绍,在这里可以让成年人获得重回幼儿园的体验。 B . 泸州自从演江路最大露天场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后,许多市民到此停车。 C . 7.5%的GDP增速和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能否实现,取决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D . 要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关键在于饮食、运动、睡眠三方面都非常重视。 4. (2分)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A . ④①③② B . ④③②① C . ④①②③ D . ④②③① 5.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项链》等

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战国策目录序》参考译文: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有明白这一点。 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 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这样书的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哪里一定毁灭这些书呢?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禁绝,并不比这样好。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到春秋,下到楚国建立,记载245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搁置。”这本书高秀注释有21篇,有人说32篇,崇文总目录只留有8篇,现在保存有10篇。编校史馆书籍官曾巩作的序。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试题及答案解析历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本)试题 课程代码:000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赵威后问齐使》中,赵威后用“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为例来批评齐国政治失当,这种论证方法是( ) A.演泽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2.庄子《秋水》的主旨是阐发( ) A.为政以德的道理 B.吸纳人才的主张 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D.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采取的主要驳论角度是( ) A.驳斥论点 B.驳斥论据 C.驳斥论证 D.驳斥态度 4.《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的性格特征是( ) A.愚顽无知,贪婪又狂妄 B.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C.工于心计,阴险且狠毒 D.老成持重,深谋而远虑 5.《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言语描写 D.心理描写 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文与可赠偃竹画给苏轼时附言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这里所暗示的一个文艺思想是( ) A.胸有成竹 B.气盛言宜 C.心手相应 D.尺幅千里 7.《报刘一丈书》暴露官场黑暗所采用的是( ) A.含蓄的暗示笔法 B.客观的描述笔法 C.夸张的漫画笔法 D.犀利的怒斥笔法 8.除开头和结尾外,《故都的秋》中间两大部分内容的不同在于( ) A.前者写游踪,后者写景色 B.前者写晴天,后者写雨天 C.前者写北国之秋,后者写南国之秋 D.前者重在“色彩浓”,后者重在“回味永” 9.《香市》中描绘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主要目的是( ) A.追忆儿时的美好回忆 B.反衬今日香市的冷落 C.揭示农村的落后 D.向往昔日的繁华 10.冰心《往事》借赞美大海的特性,来表达作者的人格理想,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反托 B.对比反衬 C.托物言志 D.侧面烘托 11.《诗经·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 )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趋而后息趋:疾走 B.诎指而事之指:意愿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助 D.士争凑燕凑:奔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因孤之国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余船以次俱进 C.涓人言于君曰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⑧④D.③⑤⑥ 12.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6年大庆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到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题时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时间120分钟。 4.全卷共三道大题,25小题,总分120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2分)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xù),这时已(niàng)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确凿.(záo)参.天(cān)孤僻.(pǐ)咬文嚼.字(jiáo) B.挑衅.(xùn)剔.透(tī)皑皑.(ái)自怨自艾.(yì) C.亘.古(gan)恻.隐(ca)俯瞰.(kàn)拈.轻怕重(zhān) D.呜咽.(ya)狼藉.(jí)拮据.(jū)茅塞.顿开(sa)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 ..的一项是(C )(2分) A.说起初中最喜爱的老师,大家不约而同 ....地想起了他。 B.这届欧洲杯,捷克队猛将如云,绝不可等闲视之 ....。 C.来到叔叔家的新房子,我高兴地说:“叔叔,您这新家窗明几净,真是蓬筚生辉 ....啊! D.小赵虽然话不多,但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 4.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B)(3分) A.华为手机不但扬名海外,而且得到了中国广大手机用户的高度赞扬。 B.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下决心参加比赛的。 C.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千万把这件事不要放在心上。 D.在初四学生毕业之前,学校打算组织唱歌、跳舞、拔河、诗朗诵等文艺活动。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 ..的一项是(C)(2分) A.《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作,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B.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了一个生性顽皮,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主人公形象。 C.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胳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6.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 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行路难》中,作者以“风浪”、“云帆”为喻,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与抱负的两句诗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 原文: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译文: 燕眧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海,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未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样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36-14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36-140 (附答案与译文) 136鲁君举觞 梁王魏婴觞①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②,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③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④,易牙乃煎、熬、燔、炙⑤,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⑥,其乐忘死,遂盟⑥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⑦,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⑧。(《战国策·魏策》) 【注释】 ①觞(shāng):酒杯,引申为宴请。②举觞:举起酒杯,这里指举杯劝酒。③旨:进献。④不嗛:不饱。嗛(qiǎn),猴子口腔内两侧贮存食物的地方,“不嗛”,就是没有贮存食物。⑤煎、熬、燔、炙:四者都是烹调方法。燔(fán):烧;炙(zhì),烤。⑥彷徨:徘徊流连。⑦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⑧相属:连续不断。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兴.,避席 (兴奋) B遂推南之威而远.之(疏远) C遂盟强台而弗.登(不) D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醒,睡醒)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和调五味而进之.②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 B①禹饮而.甘之②左江而.右湖 C①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②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 D①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②以.临彷徨,其乐忘死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译文: ②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 译文: 四、你从鲁军所举的几个例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战国策·苏秦说秦》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 镒,以随其后。约从 ..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 弦,未折一矢,诸侯 ..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B.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C.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D.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即信函,古人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B. 约从指秦国利诱六国之亲善再各个击破的政策,与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连横相对。 C.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 山东,战国时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后来也曾经指华山、太行山或泰山东边的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一、教材理解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 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 (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 (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最新国学知识竞赛习题(含答案及解释)

最新国学知识竞赛习题(含答案及解释) 01、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 A、静脉 B、动脉 解释:“切脉”,“切”主要是在桡动脉。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0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 A、花之君子者 B、花之隐逸者 解释:原文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03、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 A、文章书画稿费 B、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解释:润笔,是指拿毛笔泡水这个动作,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因此,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

作画的报酬。 0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 A、孔子 B、屈原 解释: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05、"杏林"指代的是:(B) A、教育界 B、医学界 解释: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06、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 A、《山海经》 B、《世说新语》 解释:《山海经·海外北经》卷八: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07、"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C)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清朝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

六国破灭,,阅读答案

六国破灭,,阅读答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咽: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 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 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译文: 秦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张仪说:

阅读链接教案

阅读链接 《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一、教材理解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 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 (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 (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

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守株待兔》阅读链接《南辕北辙》教案新人教版

《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一、教材理解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 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 (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 (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4.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2)探究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的道理。

古诗战国策翻译赏析

古诗战国策翻译赏析 《战国策》(Intrigue of the arring tate),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也称ORg《短长书》。为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而当时战国七雄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

“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刘向书录中山策宋卫策燕策三燕策二燕策一韩策三韩策二韩策一魏策四魏策三 魏策二魏策一赵策四赵策三赵策二赵策一 楚策四楚策三楚策二楚策一齐策六齐策五 齐策四齐策三齐策二齐策一秦策五秦策四 秦策三秦策二秦策一西周策东周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