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要点重温(19)空间中的角和距离知识点分析

高中数学知识要点重温(19)空间中的角和距离知识点分析
高中数学知识要点重温(19)空间中的角和距离知识点分析

Q

B

C

P

A

D

O

N 图1-1

图1-2

高中数学知识要点重温(19)空间中的角和距离

1.解立几题要有化平几思想:所有求空间角与距离的问题最终都要转化到平面上求解,有时还可以将要求的角(或线段)所在的平面分离出来,这样清楚醒目,便于求解,不易出错。 2.研究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有两种方法。①通过平移使之成为一个平面角,然后解三角形求得;②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注意]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0,

900], 如: cos <,>=-31

,则异面直线 a, b 所成的角为

arccos 31。

[举例] 如图, 已知两个正四棱锥

ABCD Q ABCD P --与的高分别为1和2,

4=AB ,(Ⅰ) 证明: ABCD PQ 平面⊥ ;

(Ⅱ) 求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

解析:(Ⅰ)记AC 、BD 交于O ,连PO 、QO , 则PO ⊥面ABCD ,QO ⊥面ABCD ,∴P 、Q 、O 共线,PQ ⊥面ABCD ; (Ⅱ)方法一:“平移”:注意到AC 、PQ 交于O , 取OC 的中点N ,连结PN ,BN ,

∵11,22PO NO NO OQ OA OC ===,∴

PO

NO

OQ OA =,故AQ ∥P N. ∠

BP N是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 PB ==

BN ===∴

222cos 29PB PN BN BPN PB PN

+-∠===

? 故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是

方法二:“建系”:由题设知,ABCD 是正方形, ∴AC BD ⊥.由(I ),PQ ⊥平面ABCD ,故 可以分别以直线CA 、DB 、QP 为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1-2),由题设,

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0,0,1)P ,(0,0,2)Q -,B

,)2,0,22(--=AQ ,

(0,1)PB =-,于是

3cos ,AQ PB AQ PB AQ PB

?<>=

=

?

注:在“平移”时常用到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中位线、平行四

边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逆定理甚至三角形相似等。

[巩固1]异面直线 a, b 所成的角为600,则过空间中一点P 与a, b 都成300的直线有几条?与a, b 都成500的直线有几条?与a, b 都成600的直线有几条?与a, b 都成700的直线有几条?[变形]过大小为600的二面角外一点P 作与它的两个面都成600的直线有几条? [巩固2 ]设M 、N 是直角梯形ABCD 两腰的中点,DE ⊥AB 于E(如图).现将△ADE 沿DE 折起,使二面角A -DE -B 为45°,

此时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恰为点B ,则M 、N 的连线

与AE 所成角的大小等于_________.

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要“抓住”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然后在直角三角形内求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线与平面内任意直线所成角的最小值。线面角的范围:[00,900]。

[举例1] 在如图3-1所示的几何体中,EA ⊥平面ABC ,

DB ⊥平面ABC ,AC BC ⊥,且2AC BC BD AE ===,M 是AB 的中点.求CM 与平面CDE 所成的角.

(07高考浙江理16) 解析:方法一:“找射影”。过M 作MF ⊥ED 于F ,连CF , 由CM ⊥AB ,CM ⊥AE 得CM ⊥面ABDE ,故CM ⊥ED ,

∴ED ⊥面CMF ,于是有面CED ⊥面CMF 于CF ,过M 作MH ⊥CF 于H ,则MH ⊥面CED ,∴∠MCH 为CM 与平面CDE

所成的角;

设EA a =,2BD BC AC a ===, 在直角梯形ABDE 中,

AB =,M 是AB 的中点,

所以3DE a =,EM =

,MD =,

得EMD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90EMD =∠,∴MF=a 2

在Rt CMF △中,CM=MF ,∴ 45FCM =∠,故CM 与平面CDE 所成的角是45. 注:“作垂面”是求作点M 在面α内的射影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其过程是:过M 点作平面β⊥α于l ,则M 在面α内的射影M/∈l 。

方法二:“建系”。如图,以点C 为坐标原点,以CA ,CB 分别为x 轴和y 轴,过点C 作与平面ABC 垂直的直线为

z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C xyz -,设EA a =,则(2A a 0,

E D

C

M

A

B

F H

E

D

C

M

A

图3-1

B

C A

D P N M 图3-2 Q C A D

P N

M 图3-3 E

C A

D P N M 图3-1 (020)B a ,,,(20)

E a a ,,.(022)D a a ,,,(0)M a a ,,.

设向量

001y z ()

,,n =与平面CDE 垂直,

则CE ⊥n ,CD ⊥n ,即n ·=0 , n ·=0,∵(20)CE a a =,

,,(022)CD a a =,,, 得:02y =,02x =-,即(1

22)=-,,n ,由向量夹角公式得:cos< n,>=22

, 直线CM 与平面CDE 所成的角θ是n 与CM 夹角的余角,所以45θ=, 故直线CM 与平面CDE 所成的角是45.

注:线与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与线面角互余;注意到线面角不为钝角,故:AB 与面α所成的

角为:arcsin ||||n AB (为面α的法向量)。用法向量求线面角,以计算代替说理(找射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去逻辑化”,为疏于逻辑思维的同学求线面角提供了一条相对方便的路径;但是,并非所有的空间形体都可以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举例2]如图3-1,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为直角梯形,AD ∥BC,∠BAD=90°,PA ⊥底面ABCD ,且PA =AD=AB=2BC,M 、N 分别为PC 、PB 的中点. 求CD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

解析:确定C 点在

面ADMN 上的射影Q 的位置很困难。方法一:“射影悬空”。先不管Q 点的位置,∠CDQ 为CD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入图3-2;记BC=a,在Rt ⊿CQD 中,CD=5a,只需求出CQ (C 到面ADMN 的距离)即可,记为h ;注意到

ACD

M AMD C V V --=,不难知道]

⊿AMD 中AD 边上的高为AN ,AN=2a,∴AMD S ?=2a2;ACD S

?=2a2,M 到面ACD 的距离

为a ,

∴h=2a,故在Rt ⊿CQD 中,∠CDQ= arcsin 510

。注:射影“悬空”求线面角的“革命”性

意义在于绕开了求线面角中最困难的一步——确定射影的位置,把问题化归为求点到面的距离;而求点到面的距离可以通过“等积转换”实现,并不需要知道射影的确切位置。 方法二:“平移”线段。取AD 中点E ,连BE ,如图3-3,易见:BE ∥CD ,∴CD 与平面ADMN

A

B E

D C P A

B

E

D

C

P

F O

所成的角即BE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不难证明:BN ⊥AN ,BN ⊥AC ,∴BN ⊥面ADMN ,即点B 在面ADMN 上的射影为N ,∠BEN 为BE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记BC=a ,BN=2a ,

BE=5a ,在Rt ⊿BNE 中,∠BEN=arcsin 510

。本题也可以“建系”求,略。

[巩固1]太阳光线斜照地面,地面上与太阳光线成600角的直线有_________条?若太阳光线与地面成60°角时,要使一根长2米的竹竿影子最长,则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为 。 [巩固2] 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AB =BC ,PA=2BC ,点O 是AC 的中点,OP ⊥底面ABC .求直线PA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大小.

4.求二面角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作平面角,一类是不作平面角。作平面角又有直接作和间接作两种,形形色色的方法都是在做一件事:作二面角的棱的垂面;而不作

平面角,要么建系用法向量求,要么用公式cos θ=S S /

(其中S 表示平面α内的封闭图形C 的

面积,S/表示C 在平面β内的射影C/的面积,θ表示α与β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

θ的范围(00,1800)。如cos θ=-31,则θ= arccos (-31)=π- arccos 31。

[举例]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

直角梯形,∠ADC=2π

,AB ∥CD ,PC ⊥面ABCD ,

PC=AD=DC=21

AB ,E 为线段AB 的中点。

(1)求证:平面PAC ⊥平面PDE ;

(2)求二面角A-PE-D 的大小。 解析:(1)在直角梯形ABCD 中,容易知道四边形AECF 是

正方形,∴DE ⊥AC ,又DE ⊥PC ∴DE ⊥面PAC ,∴面PDE ⊥面PAC ;(2)记PC=a ,

方法一: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记AC 、DE 交于O ,连PO ,PO 是相互垂直的平面PDE 和PAC 的交线,过A 作PO 的垂线交PO (的延长线)于F ,则AF ⊥面PDE ,即F 是A 在面PDE 内的射影,又容易证明AE ⊥面PEC ,则AE ⊥PE ,于是FE ⊥PE ,∴∠AEF 是二面角A-PE-D

的平面角;在⊿PAO 中有面积相等不难算出AF=33a ,而AE=a ,在Rt ⊿AFE 中,∠AEF=arcsin 33。

注: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其过程概括为:找一垂——找(作)一个面内一点P 在另一个面内的射影P/,作二垂——过P (或

P/)作二面角棱l 的垂线,垂足为Q ,连三垂——连P/Q ,则l ⊥P/Q ,于是∠PQ

P/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计算该角在直角三角形内进行;在上述过程中,“找一垂”是关键。方法二:射影“悬空”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注意到AE ⊥PE ,记点A 在面PDE 内的射影为F (无须知道点F 的确切位置),连EF ,则PE ⊥FE ,于是

A

B

E

D C

P

M

A

B E

D C

P

M

N C

A B

D

E ∠AE

F 是二面角A-PE-D 的平面角;以下问题化归 到求AF 的长度(即A 点到面PDE 的距离)上。以下 用“等积转换”求AF ,计算略。

方法三:利用平面图形的有关性质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注意到DP=DE=2a ,取PE 的中点M ,则PE ⊥DM , 又容易知道AE ⊥PE ,取PA 的中点N ,连NM ,则 NM ∥AE ,∴PE ⊥MN ,于是∠NMD 为二面角A-PE-D 的平面角;以下在⊿DMN 中,用余弦定理求∠NMD , 计算略。

方法四:用割补法求。视二面角A-PE-D 为二面角A-PE-C 与二面角D-PE-C 的差。对二面角A-PE-C , ∵ AE ⊥面PEC ,∴面AEP ⊥面PEC ,

即二面角A-PE-C 为2π

;对二面角D-PE-C ,点C 是点D

在面PEC 内的射影,取BE 的中点M ,∵CP=CE=a ,

∴PE ⊥MC ,于是有:PE ⊥MD ,则∠DMC 为二面角D-PE-C 的平面角,

在Rt ⊿DCM 中,∠DMC=arctan 2,∴二面角A-PE-D 注:在求钝二面角时“割补法”往往很有效。 方法五:用平面的“法向量”求

∵CP ⊥CE, CP ⊥CD, CE ⊥CD,故可以C 为原点,

CD 、CE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A (a,a,0)、D(a,0,0)、E(0,a,0)、 P(0,0,a),则EA =(a,0,0),ED =(a,-a,0),EP = (0,-a,a)]

由此不难求出平面PAE 的法向量1n =(0,1,1), 平面PAE 的法向量2n =(1,1,1)

则有:cos<1n ,2n >=36,∴二面角A-PE-D 的大小为arccos 36

。注:用“法向量”求二面角

有一处严重的不足: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未必等于二面角,也可能与二面角互补,这取决于法向量 的方向,而确定法向量的方向却是中学生力不能及的。 [巩固] 如图,在多面体ABCDE 中,AE ⊥面ABC , BD ∥AE ,且AC=AB=BC=BD=2,AE=1,求面CDE 与

面CAB 所成的锐二面角.

5.求点到面的距离一般有三种办法:①直接法———过“点” 作“面”的垂线(尽可能找到过这一点的一个与“面”垂直的

平面,然后过“点”作它们交线的垂线);②等积转换;③法向量: 若平面α的法向量为→

n ,

直线AB 与平面α交于点A ,则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h =

|

||

|→

→?n AB n 。

[举例1] 已知线段AD ∥平面α,且与平面α的距离为4,点B 是平面α内的动点,且满足AB=5,AD=10,则B 、D 两点之间的距离 ( ) A .有最大值55,无最小值; B .有最小值65,无最大值; C .有最大值55,最小值65; D .有最大值185,最小值65;

解析:记A 、D 在面α内的射影分别为A1、D1,∵AB=5,AA1=4,∴A1B=3,即B 在面α内以A1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周上,又A1D1=10,故D1B 最大为13,最小为7,而DD1=4,于是:由勾股定理得BD 最大185,最小65,选D 。

[举例2] 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 是正方形A1B1C1D1的中心,点P 在棱CC1上,且CC1=4CP .求点P 到平面ABD1的距离;

[

解析:方法一:“等积转换”。如果直接研究三棱锥P-ABD1的体积,无论怎样“转换”都不易求;在DD1上取一点Q ,使DD1=4DQ ,则PQ ∥面ABD1,如图5-1;故

1ABD P V -=

1

ABD Q V -,

记P 到面ABD1的距离为h ,则Q 到面ABD1的距离为h , 由1ABD Q V -=1QAD B V

-得:h=22

3;

方法二:以D 为原点建系,如图5-2,A (4,0,0),B (4,4,0),D1(0,0,4),

P (0,4,1),不难求出面ABD1的法向量n =(1,0,1),=(4,0,-1), h=23

=223;

方法3:“补齐”截面ABD1即正方体的对角面ABC1D1,过P 作PE ⊥BC1于E ,如图5-3,

∵PE ⊥AB ,∴PE ⊥面ABD1,∴PE 的长度即为点P 到平面ABD1的距离,易求PE=223。

[巩固1]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α?l ,点l P ∈,平面α、β之间的距离为8,则在β内到P 点的距离为9的点的轨迹是: ( ) A .一个圆 B .两条直线 C .四个点 D .两个点

[巩固2](1) 正三棱锥P ABC -的高为2,侧棱与底面ABC 成45角,则点A 到侧面PBC

C A 1 z · B 1 P

A C D A 1 C 1 D 1

B O H · 图5-1 E 图5-3

的距离为_____(07高考江苏卷14)。(2)正三棱柱111

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为2,

D 为1

CC 中点,则点C 到平面

1A BD

的距离为 (07高考福建理18).

答案

2、[巩固1] 1、2、

3、4,[巩固2]900,3、[巩固1]0或无数、300,[巩固2]方法一:“悬空射影”,方法二:“建系”,方法三:取PC 中点D ,PA ∥OD ,去求直线OD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

过O 作面PBC 的垂面,找射影;arcsin 30210

;4、[巩固]方法一:延长DE 、BA 交于P ,CP 是

二面角的棱,∠DCB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DCB=450;方法二:“平移“平面。取CD 中点F ,BD 中点G ,二面角D-EF-G 为所求;方法三:以AB 中点为原点“建系“;方法四:用公式:

cos θ=S S /

。5、[巩固1]C ,[巩固

2]

,2。

江苏省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一.集合 1.集合的表示:描述法、列举法 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如: ①已知集合}23|{},1lg |{2x x y y B x x A --==<=,则B A = ; ② 设集合},5|{},73|{>=<<∈=x x B x N x A 则B A = ; 2.子、交、并、补运算: 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韦恩图等工具 如: ③集合}042|{},032|{2 2 2 ≤-+-=≤--=m mx x x B x x x A (1)若]3,0[=?B A ,求实数m 的值; (2)若B C A 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n 2,真子集数为12-n 4.B B A A B A B A =?=??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 的情况。 如: ④设}1|{},0232|{2===--=ax x Q x x x P ,若P Q ?,则实数a 为: ;

二.函数概念及基本初等函数: 1.函数概念-函数图象-函数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 ①求定义域: 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如:分母0≠; 偶次根式被开方数非负; 对数真数0>,底数0>且1≠; 零指数幂的底数0≠;实际问题有意义; 如:(2009江西卷文)函数y =的定义域为: ; ②求值域常用方法: (求值域一定要注意函数定义域) (1)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值域:如函数1 31 -=x y 的值域是: (2)二次函数配方法:如223x x y +-=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 (3)利用函数单调性:如函数x x y 1 -=在]2,1[上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复习必背知识点

高中数学复习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n 2个 第二章 函数 1、求)(x f y =的反函数:①解出)(1y f x -=②y x ,互换③写出)(1x f y -=的定义域; 2、对数: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1的对数等于0: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商的对数: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第三章 数列 1、数列的前n 项和:n n a a a a S ++++= 321; 数列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 2、等差数列 : ①定义: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②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其中首项是1a ,公差是d ;) ③前n 项和:2)(1n n a a n S += d n n na 2 ) 1(1-+= ④等差中项: A 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2 b a A +=或b a A +=2, 三个数成等差常设:a-d ,a ,a+d 3、等比数列:

①定义: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0≠q )。 ②通项公式:11-=n n q a a (其中:首项是1a ,公比是q ) ③前n 项和:??? ?? ≠--=--==) 1(,1)1(1)1(,111q q q a q q a a q na S n n n ④等比中项: G 是a 与b 的等比中项:G b a G = ,即ab G =2(或ab G ±=,等比中项有两个) 第四章 三角函数 1、弧度制:①π= 180弧度,1弧度'1857)180 ( ≈=π ; ②弧长公式:r l ||α= (α是角的弧度数) 2、三角函数定义: y r x r y x x y r x r y ====== ααααααcsc sec cot tan cos sin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1cos sin 22=+αα α α αcos sin tan = 1cot tan =αα

数学知识点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量词)word教案-总结

1.3.1量词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假如是命题你能判断它的真假吗? (1)2x +1是整数; (2) x >3; (3)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海师附中今年所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 版的教科书; (6)所有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黄种人; (7)对所有的x ∈R, x >3; (8)对任意一个x ∈Z,2x +1是整数。 1. 推理、判断 (让学生自己表述) (1)、(2)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 (3)、(4)是命题且是真命题。 (5)-(8)如果是假,我们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 注:对于(5)-(8)最好是引导学生将反例用命题的形式写出来。因为这些命题的反例涉及 到“存在量词”“特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这些后续内容。 (5)的真假就看命题:海师附中今年存在个别(部分)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 版的教科书;这个命题的真假,该命题为真,所以命题(5)为假; 命题(6)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命题(7)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如x =2), x <3. (至少有一个x ∈R, x ≤3) 命题(8)是真命题。事实上不存在某个x ∈Z,使2x +1不是整数。也可以说命题:存在某个x ∈Z使2x +1不是整数,是假命题. 3.发现、归纳 命题(5)-(8)跟命题(3)、(4)有些不同,它们用到 “所有的”“任意一个” 这样的 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命题(5)-(8)都是全称命题。 通常将含有变量x 的语句用p (x ),q (x ),r (x ),……表示,变量x 的取值范围用M 表示。那么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 M , p (x ),读做“对任意x 属于M ,有p (x )成立”。 刚才在判断命题(5)-(8)的真假的时候,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些命题: (5),存在个别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 版的教科书; (6),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7), 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x (如x =2),使x ≤3.(至少有一个x ∈R, x ≤3) (8),不存在某个x ∈Z使2x +1不是整数. 这些命题用到了“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 词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存在命题)命题 (5),-(8),都是特称命题(存在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一个x ,使p (x )成立”可以用符号简记为:,()x M p x ?∈。读做 “存在一个x 属于M ,使p (x )成立”.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存在量词相当于 日常语言中“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一个”等. 4.巩固练习 (1)下列全称命题中,真命题是:

2020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5篇

2020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5 篇 高一数学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一)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 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

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二)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 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高中数学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第一讲集合一、知识精点讲解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2.集合的包含关系:(1)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或B包含A),记作AB(或);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若AB且BA,则称A等于B,记作A B;若AB且A≠B,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 B;(2)简单性质:1)AA;2)A;3)若AB,BC,则AC;4)若集合A是n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有2n个子集(其中2n-1个真子集); 3.全集与补集:(1)

苏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 等式的性质:①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不等式基本性质和不等式运算性质两部分。 不等式基本性质有: (1)a>bb (2)a>b,b>ca>c(传递性) (3)a>ba+c>b+c(c∈R) (4)c>0时,a>bac>bc c<0时,a>bac 运算性质有: (1)a>b,c>da+c>b+d。 (2)a>b>0,c>d>0ac>bd。 (3)a>b>0an>bn(n∈N,n>1)。 (4)a>b>0>(n∈N,n>1)。 应注意,上述性质中,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和“”即推出关系和等价关系。一般地,证明不等式就是从条件出发施行一系列的推出变换。解不等式就是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不等式性质。 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类问题: (1)根据给定的不等式条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能否成立。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实数的性质,函数性质,判断实数值的大小。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变换中条件与结论间的充分或必要关系。【篇二】 1.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解,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每一个解(x,y)作为点的坐标对应平面上的一个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对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半平面(平面区域)。 3.直线l:Ax+By+C=0(A、B不全为零)把坐标平面划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半个平面)对应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另一部分对应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 4.已知平面区域,用不等式(组)表示它,其方法是:在所有直线外任取一点(如本题的原点(0,0)),将其坐标代入Ax+By+C,判断正负就可以确定相应不等式。 5.一个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相应直线划分开的半个平面,一般用特殊点代入二元一次不等式检验就可以判定,当直线不过原点时常选原点检验,当直线过原点时,常选(1,0)或(0,1)代入检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它的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注意边界是实线还是虚线的含义。“线定界,点定域”。 6.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x和y的取值构成的有序数对(x,y),称为这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解。所有整数解对应的点称为整点(也叫格点),它们都在这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 7.画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应把边界画成实线,画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应把边界画成虚线。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 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集A B {|, x x A ∈且 } x B ∈ (1)A A A = (2)A?=? (3)A B A ? A B B ? B A 并集A B {|, x x A ∈或 } x B ∈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 B A 补集 U A{|,} x x U x A ∈? 且 1() U A A=?2() U A A U =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解集 ||(0) x a a <>{|} x a x a -<< ||(0) x a a >>|x x a <-或} x a > ||,||(0) ax b c ax b c c +<+>> 把ax 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 ||(0) 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 判别式 24 b ac ?=- ?>0 ?=0 ?<二次函数 2(0) y ax bx c a =++> 的图象O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 的根 2 1,2 4 2 b b ac x a -±- = (其中 12 ) x x < 122 b x x a ==-无实根 ()()() U U U A B A B = ()()() U U U A B A B =

高中必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必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1高中数学重难点知识点 高中数学(文)包含5本必修、2本选修,(理)包含5本必修、3本选修,每学期学习两本书。 必修一: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必修二: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必修三: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必修四: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必修五: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文科:选修1—1、1—2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 2、圆锥曲线: 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1、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整合 函数与方程区间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 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 上一页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导数 导数概念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运动的平均速度曲线的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瞬时变化率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的区别 与0x f x f ' '0 t t t v a S v ==,() 0' x f k =导数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求导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ln 1ln ln 1 log sin cos cos sin 0''' ' 1' 'x x x x a n n e e a a a x x a x x x x x x nx x c c ==== -====-;;;;;;; 为常数()()()()[]()() ()()[]()()()()()()()()()()()[]2)3()2()1(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 ? ????+=?±=±是可导的,则有:,设()()[]()() x u u f x g f ' ' ' ?=1.极值点的导数为0,但导数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2.闭区间一定有最值,开区间不一定有最值。导数应用函数的单调性研究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曲线的切线变速运动的速度生活中最优化问题 ()()()(). 00''在该区间递减在该区间递增,x f x f x f x f ?1.曲线上某点处切线,只有一条;2.过某点的曲线的切线不一定只一条,要设切点坐标。 一般步骤:1.建模,列关系式;2.求导数,解导数方程;3.比较区间端点函数值与极值,找到最大(最小)值。 定 积分与微积分 定积分概念 定理应用 性质定理含意微积分基本 定理 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所做的功 ()的极限 和式i n i i x f ?∑-=1 1 ξ定义及几何意义 1.用定义求: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用公式。 ()()()()[]()()()()()()()() c b a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g dx x f dx x g x f dx x f k dx x kf c b b a c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 莱布尼兹公式牛顿则若--==?a F b F dx x f x f x F b a ,'1.求平面图形面积;2.在物理中的应用(1)求变速运动的路程: (2)求变力所作的功; ()?=b a dx x F W ()dt t v s a b ?=

整理全面《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整理全面《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师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 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 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 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 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 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 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 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 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 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 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 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 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线性规划、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苏教版本高中高一数学必修一学习知识点归纳总结计划.doc

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点 【一】 一、集合及其表示 1、集合的含: “集合” 个首先我想到的是上体育或者开会老常喊的“全体集合”。数学上的“集合”和个意思是一的,只不一个是一个是名而已。 所以集合的含是:某些指定的象集在一起就成一个集合,称集,其中每一个 象叫元素。比如高一二班集合,那么所有高一二班的同学就构成了一个集合,每一个同学就称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如集合A={a, b ,c}。 a、 b、 c 就是集合 A 中的元素,作a∈ A,相反, d 不属于集合A,作 dA 。 有一些特殊的集合需要: 非整数集 (即自然数集 )N 正整数集N* 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数集 R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法与描述法。 ①列法: {a,b,c ??} ②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如{xR|x-3>2},{x|x-3>2} ,{(x,y)|y=x2+1} ③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例:不等式 x-3>2 的解集是 {xR|x-3>2} 或 {x|x- 3>2} :描述法表示集合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A={(x,y)|y=x2+3x+2} 与 B={y|y=x2+3x+2} 不同。集合 A 中是数元素(x,y),集合 B 中只有元素y。 3、集合的三个特性 (1)无序性 B={2,1},集合A=B。 指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没有序,如集合A={1,2},集合 例:集合A={1,2},B={a,b},若 A=B,求 a、 b 的。 解:,A=B 注意:有两解。 (2)互异性 指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A={2,2}只能表示{2} (3)确定性 集合的确定性是指成集合的元素的性必明确,不允有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情况。 二、集合的基本关系 1.子集, A 包含于 B,:,有两种可能 (1)A 是 B 的一部分, (2)A 与 B 是同一集合, A=B, A、B 两集合中元素都相同。 反之 :集合 A 不包含于集合B,作。 如:集合 A={1,2,3} ,B={1,2,3,4}, C={1,2,3,4},三个集合的关系可以表示,,B=C。A是 C 的子集,同 A 也是 C 的真子集。 2.真子集 :如果 AB, 且 AB 那就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作 AB(或BA)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整结构图

高中数学知识点1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 ?? ?? ?? ?????????? ???????? ??????????????????????? ?????????????????????=???????

高中数学必背知识点3篇

高中数学必背知识点3篇 高中数学必背知识点 高考来临了,在高中数学数学上有很多高中数学公式,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都会用到,高中数学有哪些要背的知识呢?高中数学必背知 识点1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逻辑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二、函数(30课时,12个)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三、数列(12课时,5个)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7.平面两点间的

距离;8.平移。六、不等式(22课时,5个)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5.两条直线的交角;6.点到直线的距离;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九、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1.平面及基本性质;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3.平面直线;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直线的方向向量;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14.异面直线的距离;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16.平面的法向量;17.点到平面的距 离;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4.多面体;25.棱柱;26.棱锥;27.正多面体;28.球。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排列数公式;4.组合;5.组合数公式;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7.二项式定理;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十一、概率(12课时,5个)1.

高中数学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第一讲 集 合 一、知识精点讲解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 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若b 不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b ?;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 整数集,记作Z ; 有理数集,记作Q ; 实数集,记作R 。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或B 包含A ),记作A ?B (或B A ?);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若A ?B 且B ?A ,则称A 等于B ,记作A =B ;若A ?B 且A ≠B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 (2)简单性质:1)A ?A ;2)Φ?A ;3)若A ?B ,B ?C ,则A ?C ;4)若集合A 是n 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 有2n 个子集(其中2n -1个真子集); 3.全集与补集: (1)包含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作U ; (2)若S 是一个集合,A ?S ,则,S C =}|{A x S x x ?∈且称S 中子集A 的补集; 4.交集与并集: (1)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交集}|{B x A x x B A ∈∈=?且。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并集。 注意: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首先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要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B A a ? (答:,,)-??? ??? 1013 3. 注意下列性质: {}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若,;2A B A B A A B B ??==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 4. 请问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 555 5015392522 ∈--

若为真,当且仅当、均为真p q p q ∧ 若为真,当且仅当、至少有一个为真p q p q ∨ 若为真,当且仅当为假?p p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 :A →B ,是否注意到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 例:函数的定义域是 y x x x = --432 lg ()()() (答:,,,)022334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 如: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f x a b b a F(x f x f x ())()()>->=+-0 义域是_____________。 [] (答:,)a a -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 ) 如:,求f x e x f x x +=+1(). 令,则t x t = +≥10 ∴x t =-2 1 ∴f t e t t ()=+--2 1 21 ()∴f x e x x x ()=+-≥-2 1 210

江苏省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数轴、V een 图、 函数图象 集合 集合元素的特性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 无限集空集φ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特征性质描述法、V een 图法 集合的基本关系 真子集 子集几何相等性质 集合的基本运算 补集 交集q p 并集q p . p q ,则逆命题:若. q p ,则原命题:若.q p ??,则否命题:若.p q ??,则逆否命题:若互为 逆否 互逆 互逆 互否 互否 四种命题 {}{}{}{}{}{}{}{}. 000)8()7()6(22)5()4()3()2()1(1φφφφφφφ???∈?∈????=??-≠ ,表示空集,表示集合, ,区别:,,的集合; 表示只有一个元素表示元素, 区别:一般地,与表示集合与集合关系; 表示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区别:,个真子集; 有个子集,个元素的集合有含有;,则,若; 或则则;真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a a a a a n C A C B B A B A B A B A A A n n ()()()()()()()()()()()()()()()()(); ;结合律:; ; 分配律:; ; ;;;或,,;,,,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B C A C B A C A A C C A C A U A C A B A B A B A A B A B A B A A B A A A A A A A A A A U U U U U U U ========????=??=====)6()5()4()3()2()1(φφφφ基本逻辑 联结词 ∨或()q p ??或∧ 且? 非q p ∧q p ∨量词 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全称命题存在命题 ()()00::x p M x p x p M x p ?∈??∈?,;则,若()() x p M x p x p M x p ?∈??∈?,;则,若::00否定 第一部分集合与简易逻辑 退出 上一页 函数与方程区间 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 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上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