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

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3思想:推动明清民主思想的产生。

4文化: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小说,戏剧)

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都同破坏民族分裂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同时,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明朝始终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对外关系方面,国际环境恶化,外来侵略增多,明朝有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有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等,反侵略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海禁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思想文化方面,1文化专制登峰造极,八股取士使科举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

2又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3程朱理学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局面;

4陆王新学(必修三14页);

5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如四大名著;

6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必修三48页);

7书法:文征明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8戏曲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9.珠算普及(必修三38页);

10总结性著作纷纷出现,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必修三40页);

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必修三)始终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技,西学东渐,少量西方科技传入。

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萌新1科学技术-----总结性2思想----民主性3文学艺术----平民性4古典文化-----总结性5西学东渐-----新颖性

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竟相逐利。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他们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形成:工业革命后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内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殖民体系三者构成。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表现为亚非拉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表现为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国家名义上独立,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记忆并掌握有关世官制、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基础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归纳总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观点,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条件。 学习重点:先秦时期核心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 学习难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 二、自主学习 先秦时期的政治 【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②目的:。 ③分封对象:,,。 ④权力:对分封的土地和人口具有 ⑤义务:、、。 ⑥影响:①初期:利: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②

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宗法制】 ①内容:宗法制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以关系的亲疏,等级森严,形成了;继承。 ③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 【世官制】 先秦时期的经济 【农业】 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 ②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和。 ③土地制度:商周时期实行制。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确立了制 ④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郑国主持 【手工业】 春秋时期,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手工业,、三者并存。 【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周时官府垄断商业,

春秋时官府垄断被打破,出现了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战国时出现了新兴商业城市。城市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 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为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智谋相当重视。 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环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不同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实际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 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 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 (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 (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欧阳光明(2021.03.07)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 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3思想:推动明清民主思想的产生。 4文化: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小说,戏剧) 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都同破坏民族分裂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汉武帝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4)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的范围得以扩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政治上: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南北政权并立、对峙;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 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 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 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图画文字)。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 (1)政权总体稳定,但有不安定因素。本阶段先后经历了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时期(公元前期221 年至公元220年),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政权稳定。 (2)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此外还制定经济措施、文化措施等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西汉建立后,在沿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着手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经济方面: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实行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经济恢复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到汉武帝时,

古代中国各阶段特征总汇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 阶段特征: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220-589年和581-907年)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之令狐文艳创作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令狐文艳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 工业甚至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 主导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 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归纳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封建制度初步建立 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初步确立,手工业三种类型出现,商业经济打破“工商食官” 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文艺百花竞艳;科技领先世界。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秦汉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严格限制经济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思想文化;科技领先,文化气度恢宏对外交往初步发展对外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隋唐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封建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全面繁荣,兼收并包,科技领先思想文化 对外交往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宋元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和新发展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经济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高峰;文艺通俗化思想文化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关系 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明清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 慢发展 思想文化承古萌新。理学的藩篱里产生了早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向总结性发展,出 现西学东渐;文艺具有反封建色彩 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外差距拉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 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3思想:推动明清民主思想的产生。 4文化: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小说,戏剧) 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都同破坏民族分裂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同时,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明朝始终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对外关系方面,国际环境恶化,外来侵略增多,明朝有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有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等,反侵略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海禁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思想文化方面,1文化专制登峰造极,八股取士使科举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 2又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3程朱理学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局面; 4陆王新学(必修三14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 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以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第4讲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771年) 中华文明的勃兴、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 1.政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特征。 2.经济: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以石器、刀耕火种为主要耕作方式;工商食官制度,实行手工业官营。 3.文化:中华文明的兴起。 考点整合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 考点整合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文化: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逐渐形成。 考点整合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朝时期(220~589年)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考点整合 五、隋唐时期(581~907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

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了农耕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经济: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 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现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引发各国变法运动。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出现了耧车。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商业可上升为经济)的发展。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科技: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外交: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详解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具体表现在:⑴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⑵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⑶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⑴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⑵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⑶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⑴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⑵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⑶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⑴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⑵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⑶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⑷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⑴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⑵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开始远销欧洲。 ⑶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⑷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阶段特征】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 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 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 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教案)

明清时期 (1368年—1840年)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①1380年,____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____,以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____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____权和____权于一身,____进一步加强。②明太祖设置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____在位时,选拔____官员作为大学士,入值宫内的____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____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____定的____一级的____机构或____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____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____ 。____大臣____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____执行。这样,不仅提高了行____ ,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____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经济: 1.官营手工业:①冶金: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制瓷: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____瓷、____瓷、____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____是著名的瓷都③纺织: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____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____ ,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民间手工业:①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____甚至超过____ ,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②那时使用的____ ,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③____ ,随着____和____的发展,____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商业:①____时通过____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____和____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____用具和____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____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②著名商帮:一些地方还出现了____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____和____ 。 ③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____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____ ,而是要宣扬____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____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④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____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

先秦时代特征

先前先于前,也就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自从人类产生一直到秦朝建立这一时期太过漫长。因此复习先秦历史,我们首先要把其分为三个阶段。The原始社会,也就是夏朝建立之前。第二。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第三春秋与战国时期。这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因此这一时期的许多历史都是以神话的形式来呈现。在夏朝之前有一段历史时期,我们还称之为叫传说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没有坚信。没有压迫,没有贫富不均。还有基本的生活。不仅有精力是我,还有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比如说特别是到了部落时代,我们在教材中还提到过禅让制。怎么来说这个时期的阶段特征,我们可以用读下几个字来概括差时间长。The。顺产力水平低,因此这时期,各种神话传说比较多。所以说用什。同时,没有压迫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贫富不均。当然还有收获。不管怎么来说,生产力虽然低,但是还在不断地发展。这第一个时间长了长,我们还可以理解成长。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时期这是奴隶制时代。但我们一般还习惯称之为早期国家时代。所以这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来把握什么是早期。早期主要是相对于前七天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讲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上我们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词。He。王权受限。地方分权。我是夏商松散的房屋联盟,还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地方的势力都对王权产生了很大的制约。所以说地方分寸。三贵族政治。这时期政府官员多为世袭贵族血统十分重要,没有特殊的情况君主也无法干涉。是?神犬统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占卜了。嗯,系影响。在二。019年全国一卷第一题,其实考的就是这道题。从死副词词性实质上讲的就是母系血缘影响在不断减弱。父系血缘影响在不断加强。因此我们教材中说到了西周比长子继承制才稳定下来。六。在下山时期还有一个特征,这就是部落政权性质频繁迁都。有学者曾说过一句话。夏商周济是三个连续的朝代,也是三个并存的部落政权。这一状况直到西周才得以改变。在经历上则主要表现为刀耕火种。林凡千玺。双十关青铜时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工商食官和后世的颜铁观音不尽相同。这是其主要还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呢,手工业商业等行为由政府来控制。说白了,也就是少数贵族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在文化上。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一国之大事在祀于荣。如好理解,而这个四恰恰就是政治上神犬的显著特征。学在官府。政府垄断了知识。知识掌握在少数的贵族速度。这与上面我们所提到的工商事关非常类似。但同时在这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说在华谊之争,已经有些人开始意识到华和姨的区别,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再进行区分。另外就是统治者从原来的静天尊神逐渐的发展到敬天保民。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分辩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归根结底呢,是由于生产力的大发展带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我们来看几个关键词。首先大分裂大动荡主要表现为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朱仙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这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制度建设和局部统一。制度建设,比如说在诸侯国当中已经开始出现了三公的雏形。在地方出现了近河县。战国时期各国实现了局部的土地。精力上最根本的。铁犁牛耕在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逐渐成为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这时期还出现了都江堰等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还有一些新兴的城市。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郡和县的出现就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立足国足之后再向四周不断开拓的结果。随着不断的扩展各诸侯。各诸侯国支个桌国就出现了边界的冲突。原来国足周围都是蛮荒之地,何来争霸的?就是私学兴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时期孔子半思绪。看来得学在官府是被少数的贵族所垄断,现在呢所逐渐的向上向下呈扩展,是更多的人能够掌握知识。再者就是大融合。这里既有各民族之间的如何,也有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都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均衡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和大龙和最终引起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总体来说,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然后我们来看一道题。这道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奠基,奠定了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阶段。文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现象。主要表现有: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新时代。创立太学和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创立了史学新体例。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一方面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代表是佛教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的田园诗,北方的民歌。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特色是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唐诗的繁荣,达到了古代诗歌的顶峰。科技全面繁荣、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这一时期形成。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主要表现有:科技发明水平高、影响深远。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熟与西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增多,如瓦肆;还有元代的杂剧等。书院在北宋兴起,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 6.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又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文化上最主要特点是中国文化逐步丧失了先进性,由发展转为停滞,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主要表现: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把对文化思想的摧残,发展到了极致。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大量出现。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专业性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等。小说、戏剧成了主流。 线索二古代科技进步的表现 1.四大发明及外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