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零基础奇迹通过软考网工经验

三个月零基础奇迹通过软考网工经验
三个月零基础奇迹通过软考网工经验

三个月零基础奇迹通过软考网工经验

Categories: Web编辑2008-10-23 13:36

三个月零基础奇迹通过软考网工经验

三个月通过网工考试

先做下自我介绍吧,我就读武汉某一类但与华科武大水平相去甚远的大学,专业为制药工程,没有辅修计算机或者报班来

准备网工考试,以前考了两次才考过二级C语言,后来报考三级网络一次通过,就这么点经历和基础,我觉得三个月内零

基础通过网工考试对于我来说基本是个奇迹吧。我是08年5月24日参加的考试,正值大三下学期,上午成绩是51分(最后英语完形5题错了4题,郁闷),下午成绩是62分,对这个成绩虽有遗憾还比较满意。遗憾的是上午成绩不太理想,满意的是我去湖北软考网站查分的时候,看到软考主页炫耀参加培训的学员佳绩,我定睛一看,大部分都是刚刚通过,成绩跟我差不多的没几个。所以我奉劝各位不要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培训班上,不是交个钱上个班都能过的,大多只是买个心理安慰而已,重要的还是看自己。

先介绍一下网工考试吧。软件考试全称叫“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名字就说明这个考试的性质:1、包含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两个方面2、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的合并,通俗点说就是考试者不受学历,职业,资历条件的限制,与职称挂钩(也就是所谓的以考代凭)。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参加考试的人有2种,一种是学生,想通过

这个考试在就业的时候多一些砝码;另外一类就是想凭职称的人。因为是选拔性的考试,所以考试通过率一直是控制在20%左右。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专业最为权威和水平最高的考试。所以大家如果想通过考试,不下工夫是绝对不行的。对考试总的评价就是:面广,但不深。只要好好复习,其实通过是不难的。

网络工程师水平考试2001年才出现,该水平考试的通过率相对已经举办10多年的高级程序员(软件设计师)水平考试来说,报考者人数较少、通过率相对较低。网络工程师考试与软件设计师考试类似,考试分上午、下午两场,各75分,上午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下午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与软件设计师考试相当。

现就网络工程师这门考试来具体说一下。考试分上、下午,时间各为150分钟。上午考试总共是75个空,每空一分;下午考试综合应用,一共是5道大题,每道15分。上、下午考试各75分,总分150分。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上、下午的考试最低都要达到45分以上。

内容:1、计算机硬件知识2、操作系统知识3、计算机网络概述4、数据通信基础5、局域网和城域网6、广域通信网7、网络互联和互联网的应用8、网络安全9、网络操作系统10、TCP/IP联网和配置技术11、组网技术12、网络管理13、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

一共13章的内容,几乎含盖所有网络技术,说句实话其实每一章拿出来都是一门课程,所以知识面非常广,内容非常多。

上面是从网络上摘抄的,我讲一下我的学习方式吧。先讲一下课本,官方指定的是清华的教材,这本书的内容高度概括,对于绝大部分人看一遍等于没看一样,国内的教材就是这样,写书的人以为你是他的研究生,以为你颇具慧根什么都知道,点拨一下就行了,但大家心理都清楚自己是哪根葱。关于那本书,说实话,这本书我没看完,即使我通过了考试,里面有许多东西我还是不懂。参考书建议看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网络工程师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和《网路工程师考试冲刺指南》(现在出新版的了,我对了一下就换了皮子,里面的印刷错误归错不误),我个人的感觉是我看官方教材看不懂,看参考书竟然要强一些。官方的教材我建议看一下第一章和第二章就行了,看多了会打击你考试的信心和决心的。至于3-8章,我建议你看《计算机网络(第四版)》作者是Andrew S.Tanenbaum,译者是潘爱民,清华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在国外是非常权威和经典的教材,对七层协议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至于交换机,路由器,组网之类的看一下人民邮电出的CCNA课本的相关章节就行了,最好拿个模拟器练一练(推荐用Boson NetSim for CCNP,好像拿这个准备网工有点浪费啊~呵呵)。至于windows和linux的设置,看一下网上视频就差不多了,不放心就装个虚拟机玩一玩,现在Ubuntu都可以免费申请的,我都申请了四张。

下面讲一下关键的地方吧,上面的课本我没有一本看完的,大多是挑着看的。参考书倒是全部看完和做完了。大家先去google一下一篇文章——《朱元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我学习方式的灵感就是从这篇文章里领悟出来的,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来学习知识,别告诉我你没有电脑哈~~《学习的革命》中说:“与其它社会生活领域日新月异的变革速度相反,我们的教育模式的进化显得有些滞重。孩子们仍然和他们的祖父辈一样,坐在课堂里听讲,在笔记本上写下要点,然后不停地打呵欠。”而我从网上下载了非常多的视频教程,当然找这些资料花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到现在有些都没有完全看完,但里面好的资料我基本上都看了。之所以利用电脑来学习,好处就在于随性而为,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跳跃,快进,重复,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

我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求甚解,通过不断反复来加强理解和记忆,有的人是看书非常仔细,能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甚至看出其中的精髓,我不是那种人,也静不下心来。我初中自学过,感觉自己看课本和老师讲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估计这也是大多数人报班的原因吧。但是我又不喜欢上课的氛围,因为老师讲的我听不懂就容易睡觉,原因就是自己没预习好。于是我就钻研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我的网工学习来讲吧,章节排序按照清华的教材来讲。

第一,把课本看一遍,不是一次全部看完,是一章一章地看,看完一章,就再看参考书,看一下知识点总结,例题,自己在做一下练习,当然可能会错很多,可能看答案都不明白自己错在哪,不要紧,再看视频教程,因为你已经有点印象了,当然也有许多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会好很多,老师一讲基本上你就懂了,当然我还要做得猛一点,经常加速播放,注意是加速不是快进,有时加到200%,当然加速听课的前提是听得清楚自己能跟得上,要求注意力得相当集中,如果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再拖回去重新看一遍。

第一,二章自己强记一下就行了,至于3-8章,我看得是某重点大学研究生的视频教程,他们用的教材就是《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这个书也有电子版的,可以对照着看。虽然视频有时候有点影音不同步,但没多少大碍。每课时长一个小时左右,下面是课程的目录,里面的习题课可以不用看,没有几分的题。一定要把协议和原理弄清楚,尤其是网络层和传输层。

1.概述1-33.rmvb 7

2.7 MB

1.概述33-56.rmvb 60.6 MB

1.概述56-95.rmvb 9

2.9 MB

1.概述96-134.rmvb 75.7 MB

1.概述135及2物理层.rmvb 129.6 MB

3.数据链路层1-42.rmvb 57.0 MB

3.数据链路层15-78.rmvb 91.7 MB

3.数据链路层78-116.rmvb 100.9 MB

3.数据链路层116-完及

4.MAC层1-80.rmvb 154.9 MB

4.MAC层81-123.rmvb 80.5 MB

4.MAC层123-完.rmvb 98.1 MB

4.MAC层习题课1.rmvb 37.5 MB

4.MAC层习题课2及

5.网络层1-18.rmvb 73.5 MB

5.网络层19-57.rmvb 74.9 MB

5.网络层58-105.rmvb 87.3 MB

5.网络层105-147.rmvb 77.8 MB

5.网络层141-170.rmvb 91.3 MB

5.网络层141-170.rmvb 91.3 MB

5.网络层171-200.rmvb 90.7 MB

5.网络层200-238.rmvb 8

6.8 MB

5.网络层239-279.rmvb 8

6.8 MB

5.网络层280-完及

6.传输层1-41.rmvb 98.5 MB

6.传输层42-78.rmvb 65.6 MB

6.传输层78-92.rmvb 75.4 MB

6.传输层92-完及

7.应用层1-19.rmvb 82.5 MB

7.应用层20-84.rmvb 100.4 MB

7.应用层85-完.rmvb 71.6 MB

8.网络安全1-50.rmvb 69.3 MB

8.网络安全50-96.rmvb 97.9 MB

总复习上.rmvb 84.5 MB

总复习下.rmvb 45.3 MB

上面是理论部分,下面的视频教程是外面的职业培训课程,讲得非常不错,理论只是点了一下,涉及实际应用非常多。

01.硬件基础.wmv 90.7 MB

02.广域网.wmv 120.2 MB

03.局域网.wmv 136.8 MB

04.综合布线.wmv 118.2 MB

05.TCP协议1.wmv 100.4 MB

06.TCP协议(二).wmv 177.6 MB

07.安装windos.2003.wmv 175.2 MB

08.系统管理-1.wmv 130.2 MB

09.系统管理-2.wmv 165.7 MB

10.存储、监视及备份.wmv 196.3 MB

11.灾难恢复.wmv 112.4 MB

12.名字解析WINS.wmv 148.8 MB

13.DNS.wmv 151.7 MB

14.IIS6.0-1.wmv 217.5 MB

15.IIS6.0-2.wmv 170.9 MB

16.DHCP服务.wmv 166.7 MB

17.ActiveDirectory系列-1.wmv 137.1 MB

18.ActiveDirectory系列-2.wmv 198.1 MB

19.ActiveDirectory系列-3.wmv 168.6 MB

20.ActiveDirectory系列-4.wmv 155.2 MB

21.ActiveDirectory系列-5.wmv 170.2 MB

22.组策略和IPSec.wmv 178.2 MB

23.安全认证.wmv 176.8 MB

24.防火墙.wmv 163.1 MB

25.远程管理1.wmv 132.8 MB

26.远程管理2.wmv 171.2 MB

27.Exchange2003系列-1.wmv 144.0 MB

28.Exchange2003系列-2.wmv 214.2 MB

29.Exchange2003系列-3.wmv 146.6 MB

30.其它常用网络软件介绍.wmv 183.3 MB

31.cisco基础01.wmv 112.6 MB

32.cisco基础02.wmv 128.1 MB

33.cisco基础03.wmv 119.8 MB

34.cisco基础04.wmv 153.6 MB

35.cisco基础05.wmv 113.5 MB

36.cisco基础06.wmv 133.6 MB

37.cisco基础07.wmv 133.0 MB

38.cisco基础08.wmv 118.4 MB

39.cisco基础09.wmv 111.2 MB

40.cisco基础10.wmv 130.4 MB

培训视频_课程介绍.avi 180.6 MB

上面每节课大概时长一个小时,建议只看11-16课和全部的cisco基础就行了。其他的基本都是企业网管的实际应用,于考试帮助不大,如果有兴趣看看也无妨。

这样基本上1-11章的内容除了linux就全部就完成了。下面还一个系列的视频教程,包含了CCNA的全部知识和

CCNP60-70%的知识。这个教程我觉得用来准备网工考试有点浪费了,你要能弄懂了,参加任何一门网络考试都没有问题。它分为十二大章,共118个小节(第一节我找不着,其实也无关紧要,还有一节关于BGP没有声音),每节课20分钟左右。大章分类如下:

01网络基础

02路由初步

03认证介绍

03认证介绍

04路由进阶

05交换知识

06承载技术

07IP新技术

08系统管理

09可用性管理

10协议分析

11安全管理

12课程总结复习

具体课程如下:

02.osi参考模型(上).rmvb 21.2 MB

02.osi参考模型(下).rmvb 18.7 MB

03.tcp-ip参考模型(上).rmvb 15.3 MB

03.tcp-ip参考模型(下).rmvb 18.3 MB

04.以太网络介绍(上).rmvb 10.5 MB

04.以太网络介绍(下).rmvb 14.0 MB

05.以太交换原理(上).rmvb 20.4 MB

05.以太交换原理(下).rmvb 7.3 MB

06.广域网络简介(上).rmvb 11.7 MB

06.广域网络简介(下).rmvb 18.8 MB

07.ip地址(上).rmvb 16.7 MB

07.ip地址(下).rmvb 8.8 MB

08.arp协议简介.rmvb 18.5 MB

09.icmp协议简介.rmvb 17.4 MB

10.ip路由原理.rmvb 18.6 MB

11.ipv6简介.rmvb 20.9 MB

12.tcp-udp协议.rmvb 20.2 MB

13.应用区分和可靠性保障.rmvb 15.7 MB

14.dns协议.rmvb 19.1 MB

15.其他应用层协议简介.rmvb 21.0 MB

16.网络基础知识图解.rmvb 20.0 MB

17.路由协议综述(01).rmvb 21.6 MB

18.路由协议综述(02).rmvb 18.1 MB

19.静态路由算法.rmvb 20.9 MB

20.RIP路由算法.rmvb 26.0 MB

21.路由的循环问题.rmvb 27.0 MB

22.Cisco路由器简介.rmvb 22.9 MB

23.Cisco路由器的部件和登录.rmvb 17.8 MB

24.Cisco路由器的基本操作(01).rmvb 19.0 MB

25.Cisco路由器的基本操作(02).rmvb 19.9 MB

26.Cisco路由器的基本操作(03).rmvb 21.0 MB

27.CDP协议.rmvb 20.9 MB

28.Cisco路由器的静态路由配置.rmvb 17.9 MB

29.Cisco路由器的RIP配置和检查.rmvb 23.7 MB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3384333.html,na考试介绍.rmvb 17.4 MB

31.bscn考试介绍.rmvb 14.8 MB

32.bcmsn考试介绍.rmvb 13.7 MB

33.bcran-cit考试介绍.rmvb 14.0 MB

34.ncne考试介绍.rmvb 16.5 MB

35.RIP的缺点和不足.rmvb 17.8 MB

36.OSPF简单介绍.rmvb 19.3 MB

37.OSPF单区域操作.rmvb 18.6 MB

38.Cisco路由器OSPF单区域配置.rmvb 21.8 MB

39.OSPF多区域操作.rmvb 15.4 MB

40.Cisco路由器OSPF多区域配置(上).rmvb 11.1 MB

40.Cisco路由器OSPF多区域配置(下).rmvb 17.8 MB

41.Cisco路由器配置举例.rmvb 22.6 MB

43.BGP的术语和基本操作.rmvb 19.8 MB

44.BGP的属性(上).rmvb 11.3 MB

44.BGP的属性(下).rmvb 14.8 MB

45.BGP的路由选择和配置命令.rmvb 21.2 MB

46.BGP的其他配置.rmvb 24.5 MB

47.BGP的配置检查.rmvb 18.7 MB

48.各种路由算法之间的比较.rmvb 26.2 MB

49.路由重注入原理.rmvb 18.9 MB

50.路由重注入配置.rmvb 21.3 MB

51.网桥和交换原理.rmvb 20.0 MB

51.网桥和交换原理.rmvb 20.0 MB

52.STP协议.rmvb 18.1 MB

53.VLAN原理和优势.rmvb 18.3 MB

54.ISL和802.1Q.rmvb 22.5 MB

55.VTP协议和Cisco交换机产品线介绍.rmvb 22.1 MB

56.Cisco交换机的配置(01).rmvb 21.7 MB

57.Cisco交换机的配置(02).rmvb 21.8 MB

58.Cisco交换机的配置(03).rmvb 20.8 MB

59.三层交换.rmvb 23.4 MB

60.三层交换的配置.rmvb 18.4 MB

61.全交换园区网络(01).rmvb 19.3 MB

62.全交换园区网络(02).rmvb 14.2 MB

63.全交换园区网络(03).rmvb 14.6 MB

63.以太网(上).rmvb 16.9 MB

63.以太网(下).rmvb 14.4 MB

64.PCM-DS0-T1-E1.rmvb 25.6 MB

65.ISDN.rmvb 16.5 MB

66.HDLC-PPP.rmvb 17.9 MB

67.X.25-Frame.Relay.rmvb 18.7 MB

68.ATM(上).rmvb 15.8 MB

68.ATM(下).rmvb 15.3 MB

69.xDSL-Cable技术(上).rmvb 15.3 MB

69.xDSL-Cable技术(下).rmvb 10.2 MB

70.无线局域网(上).rmvb 20.8 MB

70.无线局域网(下).rmvb 10.8 MB

71.GSM.rmvb 20.4 MB

72.GPRS-EDGE.rmvb 18.4 MB

73.CDMA.rmvb 11.5 MB

74.CDMA1X.rmvb 19.6 MB

75.3G-全IP核心网络.rmvb 21.9 MB

76.光网络技术.rmvb 20.4 MB

77.IP组播地址.rmvb 19.2 MB

78.IP组管理(01).rmvb 22.7 MB

79.IP组管理(02).rmvb 15.8 MB

80.IP组播路由协议(01).rmvb 17.4 MB

81.IP组播路由协议(02).rmvb 19.1 MB

82.移动IP综述.rmvb 18.9 MB

83.移动IP工作流程(01).rmvb 19.1 MB

84.移动IP工作流程(02).rmvb 18.5 MB

85.移动IP工作流程(03).rmvb 21.3 MB

86.IPv6包结构.rmvb 20.7 MB

86.移动IP的其他问题.rmvb 18.5 MB

87.IPv6综述.rmvb 17.7 MB

88.IPv6地址.rmvb 20.6 MB

90.ICMPv6.rmvb 18.5 MB

91.IPv6的升级途径.rmvb 23.4 MB

92.it系统管理基础.rmvb 17.4 MB

93.系统管理软件.rmvb 19.0 MB

94.snmp.rmvb 17.8 MB

95.电信管理网简介(一).rmvb 20.3 MB

96.电信管理网简介(二).rmvb 20.5 MB

97.可用性综述.rmvb 19.9 MB

98.集群系统.rmvb 22.5 MB

99.HSRP原理.rmvb 21.7 MB

100.HSRP配置.rmvb 23.6 MB

101.高可用性园区网络.rmvb 20.6 MB

102.存储系统高可用性(01).rmvb 17.6 MB 103.存储系统高可用性(02).rmvb 14.7 MB 104.协议分析综述.rmvb 21.2 MB

105.协议分析软件.rmvb 22.9 MB

106.ethernet-isl-802.1q协议分析.rmvb 18.0 MB 107.hdlc-ppp-fr-atm协议分析.rmvb 18.4 MB 108.tcp-ip协议分析.rmvb 24.3 MB

109.其他网络传输协议分析.rmvb 14.7 MB

110.应用层协议分析.rmvb 18.6 MB

111.系统安全综述.rmvb 21.7 MB

112.加密和认证.rmvb 19.3 MB

113.AAA服务(加密技术).rmvb 16.9 MB

114.防火墙技术(01).rmvb 17.4 MB

114.防火墙技术(01).rmvb 17.4 MB

115.防火墙技术(02).rmvb 20.5 MB

116.隧道技术(一).rmvb 25.5 MB

117.IPSec简介.rmvb 15.5 MB

118.VPN的种类及实现方法.rmvb 17.6 MB

119.MPLS简介.rmvb 18.0 MB

120.课程总结复习.rmvb 16.8 MB

上面的课程没必要全部看完,当然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不看完心理不踏实感觉没学好对不起共产党和老师辛勤培养而产生负罪感,或者有兴趣和时间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个人建议是如果你对某一些知识点还不太理解或者有些知识考试要考但前面的视频教程中没有提到的,比如系统管理之类的,可以挑着看一些。

好了,下面就是最猛的课程了。大家知道网工的辅导书都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但编写的是希赛(https://www.360docs.net/doc/e413384333.html,),它是专门搞软考培训的,笔者机缘巧合弄到了一份内部的收费视频教程。内容如下:

01.1.第0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wmv 26.0 MB

01.2.第0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习题讲解.wmv 10.8 MB

02.1.第02章.物理层(第一部分).wmv 15.3 MB

02.2.第02章.物理层(第二部分).wmv 38.8 MB

02.3.第02章.物理层习题讲解.wmv 20.4 MB

03.1.第03章.数据链路层(第一部分).wmv 27.1 MB

03.2.第03章.数据链路层(第二部分).wmv 14.9 MB

03.3.第03章.数据链路层(第三部分).wmv 29.2 MB

03.4.第03章.数据链路层习题讲解.wmv 12.3 MB

04.1.第04章.局域网(第一部分).wmv 25.7 MB

04.2.第04章.局域网(第二部分).wmv 26.7 MB

04.3.第04章.局域网(第三部分).wmv 27.3 MB

04.4.第04章.局域网习题讲解.wmv 16.7 MB

05.1.第05章.广域网(第一部分).wmv 32.7 MB

05.2.第05章.广域网(第二部分).wmv 21.2 MB

05.3.第05章.广域网(第三部分).wmv 20.7 MB

05.4.第05章.广域网习题讲解.wmv 17.9 MB

06.1.第06章.网络互连(第一部分).wmv 28.3 MB

06.2.第06章.网络互连(第二部分).wmv 26.4 MB

06.3.第06章.网络互连(第三部分).wmv 30.4 MB

06.4.第06章.网络互连(第四部分).wmv 23.7 MB

06.5.第06章.网络互连(第五部分).wmv 24.0 MB

06.6.第06章.网络互连(第六部分).wmv 34.7 MB

06.7.第06章.网络互连(第七部分).wmv 32.1 MB

06.8.第06章.网络互连习题讲解.wmv 27.0 MB

07.1.第07章.运输层(第一部分).wmv 25.5 MB

07.2.第07章.运输层(第二部分).wmv 20.4 MB

07.3.第07章.运输层(第三部分).wmv 32.2 MB

07.4.第07章.运输层习题讲解.wmv 17.3 MB

08.1.第08章.应用层(第一部分).wmv 32.0 MB

08.2.第08章.应用层(第二部分).wmv 31.9 MB

08.3.第08章.应用层(第三部分).wmv 20.5 MB

08.4.第08章.应用层习题讲解.wmv 20.8 MB

09.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点分析.wmv 33.8 MB

10.第10章.计算机操作系统题型分析.wmv 12.5 MB

11.第11章.计算机硬件基础疑难问题.wmv 119.5 MB

12.第12章.计算机系统开发运行与配置题型分析.wmv 9.9 MB

13.第13章.计算机系统开发运行与配置疑难问题.wmv 70.9 MB

14.第14章.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分析.wmv 14.7 MB

15.第15章.计算机硬件题型解析.wmv 22.0 MB

16.第16章.操作系统知识疑难问题解答.wmv 309.7 MB

17.第17章.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点分析.wmv 13.4 MB

18.第18章.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题型精解.wmv 8.8 MB

19.第19章.标准化基础知识疑难问题.wmv 10.1 MB

20.第20章.可变长子网掩码和NAT.wmv 40.1 MB

21.第21章.局域网设计.wmv 33.0 MB

22.第22章.校园网设计模型.wmv 56.0 MB

23.第23章.网络管理.wmv 68.6 MB

24.第24章.网络管理软件DeviceManager.wmv 45.2 MB

25.第25章.综合布线传输介质.wmv 55.8 MB

26.第26章.pix配置.wmv 69.3 MB

27.01.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CISCO路由器配置基础.wmv 79.6 MB

27.02.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EIGRP路由协议.wmv 84.9 MB

27.03.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HSRP热备份路由协议.wmv 72.6 MB

27.04.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OSPF配置.wmv 54.5 MB

27.04.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OSPF配置.wmv 54.5 MB

27.05.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RIP路由.wmv 46.9 MB

27.06.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配置静态路由.wmv 43.0 MB

27.07.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访问列表及其配置.wmv 86.3 MB

27.08.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访问列表例题讲解.wmv 42.0 MB

27.09.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VLAN实现.wmv 97.7 MB

27.10.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典型交换机配置与分析.wmv 43.7 MB

27.11.第27章.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交换机及端口配置.wmv 69.1 MB

28.第28章.网络安全策略和管理策略.wmv 77.2 MB

29.第29章.典型试题讲解.wmv 121.1 MB

30.第30章.下午考试配置试题讲解.wmv 139.1 MB

31.第31章.思考.wmv 47.2 MB

32.0919vpn.avi 23.8 MB

33.swap.avi 17.7 MB

每节课时长不等,一般是半个小时或者50分钟,当然其中第16章.操作系统知识疑难问题解答将近九个小时,很佩服那个老师。但我个人认为老师讲课水平一般,跟前面的老师讲课水平差了一大截,但与参考书配合使用非常好,连习题讲解都一样~呵呵~建议临考之前的总复习使用,强化考试技巧。第20到30课着重看,前面可看可不看。

前面的都介绍得差不多了,还剩下linux部分和专业英语完形填空。linux考的大部分是目录和文件操作,还有DHCP啊DNS之类的对应哪个文件,难一点的就是架站,前者自己背一下,后都看一下《鸟哥的Linux私房菜高级篇》里面的架站的部分资料就行了,这本书1700多页,挑着要考的看就行了,没必要全部看完了,你是考网络工程师又不是考linux认证工程师,笔者有一份linux认证工程师视频资料,实在没兴趣看。至于英语题,我十个错了八个,虽然我英语过了六级,实在没有资格说,网上有人民邮电的CCNA的配套光盘,全英文的,把里面的题做一下,一鼓作气,考了网工考CCNA和华为认证,网工我们这里要125元,华为初级要500多,CCNA又翻倍涨价了,太贵了,没钱考,你要有钱就去考CCNA,拿着CCNA证书再去免费考Juniper认证,手上一把证书的感觉多好啊,天生一个考证狂~呵呵~最后一点忠告,考试之前先看一下网友的总结,CCNA的也行,再就是最好拿真题来练习,带详细解答的那种,因为做真题的感觉跟模拟题肯定不一样,就像高考题和平时调考的感觉也不一样,自己慢慢体会。笔者就是考试之前狂练真题,练了几套都是上午题不到30分钟搞定,随随便便就50多分,下午题惨不忍睹,于是上午试题就不做了,专攻下午的,结果考试成绩出来,下午比上午成绩好很多,唉,造化弄人啊~

顺便说一句,网工是2001年才出现的,我把历年的试题都做了一遍,以笔者的观察来看,考试出题逐渐由摸索迈向成熟,01、02年的试题比较偏,还考什么socket编程,简直就是非主流试题,最近几年出题趋向平稳,主流知识点必考无疑,尤其是下午,个人感觉是一年比一年简单,可能是吸引更多的人报考来赚报名费吧~呵呵~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够一次通过的。

上面的视频虽然很多,如果按照笔者的推荐来看,按顺序来排就是视频一,二,三,四吧,视频一全部看,视频二看

11-16章和cisco全部,视频三选择看,视频四20-30章,差不多就60个小时左右吧,也不是蛮多,加速看的话40小时就搞定了。如果有感觉自己学的不够扎实的话,建议再看一下视频三的《02路由初步》《04路由进阶》《05交换知识》《

06承载技术》,这个老师讲得非常好。对于扎不扎实,笔者认为的评定标准是,做题有70%以上的正确率,剩下不对的大部分(90%以上)看答案能够完全明白,如果低于这个标准,这个章节的知识没有学扎实。当然要有适当取舍,比如CRC检验计算还有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你实在弄不懂就算了,就几分的题目,没必要难为自己。

最后AD一下啊,上面的十余G资料网上可以下载的,特此声明,有些读者骂我在这里打广告,这些资料你自己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学习方法如果你觉得好也可以借鉴,我搜索筛选这些资料也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的,请尊重个人的劳动价值,你可以对我的文章进行评价,但请不要对我的道德进行评价,谢谢!如果读者不想费时费力地搜索下载的话可以直接向我索取。

差不多得刻录3张DVD光盘,包快递费用为80元。支持银行汇款及支付宝,商品链接暂时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3384333.html,/auction/item_detail-0db1-120391c22150d257ef0e2e99218dcfa4.jhtml,如有变动,请及时通过QQ或旺旺向我联系,笔者指望这个发财,赚个辛苦钱而已,给即将踏上软考网工征程的网友提供自己的学习资料而已,到账核对后立即发货。

三张光盘所含内容为四套视频资料+模拟器和注册号及教程(Boson NetSim for CCNP),电子版教材(包括《计算机网络(第四版)(Andrew 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谢希仁),《鸟哥的Linux私房菜高级篇》及其他收集的资料。Boson NetSim for CCNP现在官网最新版是7.12版,网上最新破解版是7.06,需要借助7.02来破解。

模拟器及其教程也可单独出售,网络传输,每份十元。

联系方式:QQ:276148575(注明淘宝)阿里旺旺:pc10201邮箱:pcliu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e413384333.html,

附:04年至08年网络工程师真题及答案详解电子版下载下载页面

Go to source web page: 三个月零基础奇迹通过软考网工经验- pc10201 - pc10201 - 和讯博客Printed from EverNote—A Single Place For All Your Notes.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3384333.html,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考点归纳总结全)

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分类,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 (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2、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3、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4、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5、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6、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7、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8、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 (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 (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 (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9、死锁的预防:1、预先静态分配法2、有序资源使用法3、银行家算法 10、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 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页:把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与页架大小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称为页。 11、页面置换算法有:1、最佳置换算法OPT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 4、最近未使用置换算法NUR 12、虚拟设备技术:通过共享设备来模拟独占型设备的动作,使独占型设备成为共享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13、SPOOL系统:实现虚拟设备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又Spooling系统,假脱机系统。 14、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IFO:按照作业到达系统或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选择。 (2)、优先级调度算法:按照进程的优先级大小来调度,使高优先级进程得到优先处理的调度策略。 (3)、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每个作业都有一个优先数,该优先数不但是要求的服务时间的函数,而且是该作业为得到服务所花费的等待时间的函数。

软考网络工程师常用公式

单位的换算 1 字节(B)=8bit1KB=1024 字节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 通信单位中K= 千,M= 百万 计算机单位中K=210 ,M=220 倍数刚好是1024 的幂 A为次方;/为除;*为乘;(X/X)为单位 计算总线数据传输速率 总线数据传输速率= 时钟频率(Mhz)/ 每个总线包含的时钟周期数*每个总线周期传送的字节 数(b) 计算系统速度 每秒指令数= 时钟频率/每个总线包含时钟周期数/指令平均占用总线周期数平均总线周期数= 所有指令类别相加(平均总线周期数*使用频度) 控制程序所包含的总线周期数=(指令数*总线周期数/指令) 指令数= 指令条数*使用频度/总指令使用频度 每秒总线周期数=主频/时钟周期 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 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时间 P=I*CPI*T 执行程序所需时间=编译后产生的机器指令数*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数*每个机器周期时间 指令码长 定长编码:码长>=log2 变长编码:将每个码长*频度,再累加其和 平均码长= 每个码长*频度 流水线计算 流水线周期值等于最慢的那个指令周期

流水线执行时间= 首条指令的执行时间+ (指令总数-1)*流水线周期值 流水线吞吐率= 任务数/ 完成时间 流水线加速比= 不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 存储器计算 存储器带宽:每秒能访问的位数单位ns=10-9 秒 存储器带宽=1 秒/存储器周期(ns)* 每周期可访问的字节数 (随机存取)传输率=1/ 存储器周期 (非随机存取)读写N 位所需的平均时间= 平均存取时间+N 位/数据传输率 内存片数:(W/w )*(B/b )W、B 表示要组成的存储器的字数和位数; w、b 表示内存芯片的字数和位数 存储器地址编码=(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 {例:[(CFFFFH-90000H)+1]/[(16K*1024)*8bit]} 内存位数:log2 (要编址的字或字节数) Cache 计算 平均访存时间:Cache 命中率*Cache 访问周期时间+Cache 失效率*主存访问周期时间[例:(2%*100 ns+98%*10 ns)+1/5*(5%*100 ns+95%*10 ns)=14.7 ns] 映射时,主存和Cache 会分成容量相同的组 cache 组相联映射主存地址计算 主存地址=(主存容量块数*字块大小)log2(主存块和cache 块容量一致) [例:128*4096=219(27*212)] 主存区号=(主存容量块数/cache 容量块数)log2 Cache 访存命中率=cache 存取次数/(cache 存取次数+ 主存存取次数) 磁带相关性能公式

网络工程师软考常用计算公式

网络工程师软考常用计算公式 单位的换算 1 字节(B)=8bit 1KB=1024 字节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通信单位中K=千, M=百万 计算机单位中K=210,M=220 倍数刚好是1024 的幂 八为次方;/为除;*为乘;(XX)为单位计算总线数据传输速率 总线数据传输速率=时钟频率(Mhz)/每个总线包含的时钟周期数*每个总线周期传送的 字节数(b) 计算系统速度 每秒指令数=时钟频率/每个总线包含时钟周期数/指令平均占用总线周期数平均总线周期数=所有指令类别相加(平均总线周期数*使用频度)控制程序所包含的总线周期数=(指令数*总线周期数/指令) 指令数=指令条数*使用频度/总指令使用频度每秒总线周期数=主频/时钟周期 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 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时间 P=I*CPI*T 执行程序所需时间=编译后产生的机器指令数*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数*每个机器周期时间 指令码长定长编码:码长>=log2 变长编码:将每个码长* 频度,再累加其和 平均码长=每个码长* 频度 流水线计算流水线周期值等于最慢的那个指令周期 流水线执行时间=首条指令的执行时间+(指令总数-1)*流水线周期值流水线吞吐率=任务数/完成时间 流水线加速比=不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 存储器计算存储器带宽:每秒能访问的位数单位ns=10-9 秒 存储器带宽=1秒/存储器周期(nS)*每周期可访问的字节数(随机存取)传输率=1/存储器周期 (非随机存取)读写N 位所需的平均时间=平均存取时间+N 位/数据传输率内存片数:(W/W)*(B/b)W、B表示要组成的存储器的字数和位数;w、 b 表示内存芯片的字数和位数 存储器地址编码=(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 {例:[(CFFFFH-90000H)+1]/[(16K*1024)*8bit]} 内存位数:log2 (要编址的字或字节数) Cache 计算平均访存时间:Cache命中率*Cache访问周期时间+Cache失效率*主存访问周期时间 [例:(2%*100 ns+98%*10 ns)+1 /5*(5%*100 ns+95%*10 ns)=] 映射时,主存和Cache会分成容量相同的组 cache 组相联映射主存地址计算 主存地址=(主存容量块数*字块大小)log2(主存块和cache块容量一致)

2021年网络工程师软考常用公式修改版

网络工程师软考惯用计算公式[1] 单位换算 1字节(B)=8bit 1KB=1024字节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通信单位中K=千,M=百万 计算机单位中K=210,M=220 倍数刚好是1024幂 ^为次方;/为除;*为乘;(X/X)为单位 计算总线数据传播速率 总线数据传播速率=时钟频率(Mhz)/每个总线包括时钟周期数*每个总线周期传送字节数(b) 计算系统速度 每秒指令数=时钟频率/每个总线包括时钟周期数/指令平均占用总线周期数 平均总线周期数=所有指令类别相加(平均总线周期数*使用频度) 控制程序所包括总线周期数=(指令数*总线周期数/指令) 指令数=指令条数*使用频度/总指令使用频度

每秒总线周期数=主频/时钟周期 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 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时间 P=I*CPI*T 执行程序所需时间=编译后产生机器指令数*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数*每个机器周期时间 指令码长 定长编码:码长>=log2 变长编码:将每个码长*频度,再累加其和 平均码长=每个码长*频度 流水线计算 流水线周期值等于最慢那个指令周期 流水线执行时间=首条指令执行时间+(指令总数-1)*流水线周期值 流水线吞吐率=任务数/完毕时间 流水线加速比=不采用流水线执行时间/采用流水线执行时间 存储器计算

存储器带宽:每秒能访问位数单位ns=10-9秒 存储器带宽=1秒/存储器周期(ns)*每周期可访问字节数 (随机存取)传播率=1/存储器周期 (非随机存取)读写N位所需平均时间=平均存取时间+N位/数据传播率 内存片数:(W/w)*(B/b)W、B表达要构成存储器字数和位数; w、b表达内存芯片字数和位数 存储器地址编码=(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 {例:[(CFFFFH-90000H)+1]/[(16K*1024)*8bit]} 内存位数:log2(要编址字或字节数) Cache计算 平均访存时间:Cache命中率*Cache访问周期时间+Cache失效率*主存访问周期时间 [例:(2%*100ns+98%*10ns)+1/5*(5%*100ns+95%*10ns)=14.7ns] 映射时,主存和Cache会提成容量相似组 cache组相联映射主存地址计算 主存地址=(主存容量块数*字块大小)log2(主存块和cache块容量一致) [例:128*4096=219(27*212)]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1. 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 ① 2t t tp min max += ② 5-2t t t min max o +=弹 ③ 10-2 t t t min max o +=简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 t o 弹、t o 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 t max —设计最高温度℃; t min —设计最低度℃; 2. 当量跨距计算公式 ∑∑=== n i I n i I L L LD 1 13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 ).........(3 3 23 113 n n i I L L L L +++=∑=—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211 n n i I L L L L +++=∑=—锚段中各跨距之和; 3. 定位肩架高度B 的计算公式 2)101 +( h d h I e H B + +≈ 式中 B —肩架高度(mm ); H —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 e —支持器有效高度(mm ); I —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 d —定位点处轨距(mm );

h —定位点外轨超高(mm ); 4. 接触线拉出值a 地的计算公式 h d H a a - =地 式中 a 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a 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 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 —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 h —外轨超高(mm ); d —轨距(mm ); 5. 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max a ?的计算公式 2 max 2 max E I I a z z -- =? 式中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 Z L —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 max E —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 由上式可知 E=0时 Δa=0 6. 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 =15℃) max 2115a a a ?± = 式中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 15 a —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 )。a 15与a 的变化关系,主 要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Δa max 的变化量的大小,当Δa max 变化量较大时,则a 15相对a 值的变化较大,当Δa max 变化量较小 时,则a 15相对a 值变化量较小。但Δa max 的变化量又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E max 值的大小,当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偏移值较大时,则Δa max 变化也较大,则a 15≠a ,反之偏移值较小时,则Δa max 变化也较小,则a 15≈a 。所以确定平均温度时定位点拉出值a 15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在极限温度时,拉出值不超过允许误差。除直线反定位以外,当温度高于或低于平均温度时,拉出值都将是增大。因此,调整a 15时应满足下列关系为好:

软考网络工程师常用协议名称——必背

软考网络工程师常用协议名称——必背 SAP;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务访问点。N+1实体从N服务访问点SAP获得N服务。15 CEP;connection end point /连接端点。N连接的两端叫做N连接端点。16 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是一种以大型主机为中心的集中式网络。20 APPN Advanced Peer-to-Peer Networking 高级点对点网络21 X.25;包括了通信子网最下边的三个逻辑功能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22 VC;virtual circuit /虚电路连接。23 PAD;packet assembly and disassembly device /分组拆装设备。在发送端要有一个设备对信息进行分组和编号,在接收端也要有一个设备对收到的分组拆去头尾并重排顺序。具有这些功能的设备叫做PAD.(在以数据报的传播方式中)50 CATV;有线电视系统。51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52 WDM;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多路复用。53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路复用。53 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校验码。59 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61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 /数据终端设备。62 DCE;data circuit equipment/数据电路设备。62 TCM;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格码调制技术。现代的高速Modem(调制解调器)采用的技术。66 Modem: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调制解调器,家用电脑上Internet(国际互联网)网的必备工具,在一般英汉字典中是查不到这个词的,它是调制器(MOdulator)与解调器(DEModulator)的缩写形式。Modem是实现计算机通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外部设备。因为计算机的数据是数字信号,欲将其通过传输线路(例如电话线)传送到远距离处的另一台计算机或其它终端(如电传打字机等),必须将数字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传输的模拟信号(调制信号)。在接收端又要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恢复成原来的数字信号,这就需要利用调制解调器。66 ARQ ;(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技术,主要思想:利用差错检测技术自动地对丢失帧和错误帧请求重发。停等ARQ协议,选择重发ARQ协议,后退N帧ARQ协议。73 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由SDLC协议扩充开发而成的。75 PVC;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 /永久虚电路。X.25的分组层提供的虚电路服务形式中的一种。另一种是SVC(交换虚电路)。PVC是网络指定的固定虚电路,像专用线一样,无需建立和清楚连接,可直接传送数据。PVC 适用于通过路由器维持恒定连接,从而便于在动态网络环境下传输路由选择信息的电路。81 SVC;switched virtual call /交换虚电路。X.25的分组层提供的虚电路服务形式中的一种。另一种是PVC(永久虚电路)。SVC是动态建立的虚电路,包含呼叫建立、数据传送和呼叫清除等几个过程。(以呼叫的形式通过信令来建立和释放)81 UNI;用户-网络接口。87 NNI;user-network interface /网络-网络接口。87 DLCI;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87 LAP-B;Link Access Procedure-Balanced /链路访问平衡协议。是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的子集,是链路层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标准。89 LAP-D;链路访问规程D-信道。是CCITT建议的I系列的一部分。它是为综合业务数字网络(ISDN)连接

软考网络工程师必过教程---必看

目录 第1章计算机系统知识 (3) 1.1硬件知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计算机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1计算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原码、反码、补码) (3) 1.1.1.2指令系统(指令、寻址方式、CSIC、RISC) (5) 1.1.1.3多处理器(耦合系统、阵列处理机、双机系统、同步) (7) 1.1.2存储器 (8) 1.1.2.1存储介质 (8) 1.1.3输入输出(I/O)系统 (8) 1.2操作系统 (9) 第2章系统开发和运行基础 (9) 2.1软件的分类 (9) 2.2软件生存周期 (9) 2.3软件开发模型 (9) 2.4软件测试 (10) 2.5软件项目管理 (10) 第3章网络技术 (10) 3.1网络体系结构 (10) 3.1.1网络分类 (10) 3.2参考模型 (11) 3.3数据通信 (12) 3.3.1传输介质 (12) 3.3.2编码和传输 (12) 3.4传输技术 (13) 3.5差错控制技术 (13) 第4章局域网与城域网 (13) 4.1IEEE802项目体系结构 (13) 4.2802.3和以太网 (13) 4.3802.11无线局域网 (14) 4.4网桥 (14) 4.5虚拟局域网VLAN (14) 第5章广域网与接入网 (15) 第6章TCP/IP协议族 (16) 6.1概述 (16) 6.2网络层协议 (16) 6.2.1ARP地址解析协议 (16) 6.2.2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17) 6.3IP协议 (17) 6.3.1进制转换的基础知识 (17) 6.3.2IP地址 (18) 6.3.3关于IP的计算 (19) 6.3.4IP协议 (21) 6.3.5ICMP (22)

2017软考网络工程师整理笔记

网络工程师笔记

目录

第一章 数据通信基础 一、基本概念 码元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送的码元个数,如果信道带宽为T 秒,则码元速率1B T =。 若无噪声的信道带宽为W ,码元携带的信息量n 与码元种类N 关系为2log N n =,则 极限数据速率为 22log 2log N N R B W == 有噪声的极限数据速率为 (1)2log S N C W += 1010log S N dB = 其中W 为带宽,S 为信号平均功率,N 为噪声平均功率,S N 为信噪比 电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速率的2/3左右,即20万千米/秒 编码: 单极性码:只有一个极性,正电平为0,零电平为1; 级性码:正电平为0,负电平为1; 双极性码:零电平为0,正负电平交替翻转表示1。 这种编码不能定时,需要引入时钟 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回归到零电平,正电平到零电平转换边为0,负电平到零电平的转换边为1。这种码元自定时 不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不归零,1表示电平翻转,0不翻转。 双相码:低到高表示0,高到底表示1。这种编码抗干扰性好,实现自同步。 曼彻斯特码:低到高表示0,高到底表示1。相反亦可。码元中间电平转换既表示数据,又做定时信号。用于以太网编码,编码效率为50% 差分曼彻斯特码:每一位开始处是否有电平翻转,有电平翻转表示0,无电平翻转表示1。中间的电平转换作为定时信号。用于令牌环网,编码效率为50%。 ASK 、FSK 和PSK 码元种类为2,比特位为1。DPSK 和QPSK 码元种类为4,比特位为2。QAM 码元种类为16。 一路信号进行 FSK 调制时,若载波频率为 fc , 调制后的信号频率分别为 f1 和 f2 (f1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1刚性接触网 1.1锚段及跨距 每个锚段一般不超过250米。 1.2锚段关节 (1)关节中间处两接触线等高。 (2)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可以比工作支高出0~8mm(0~4m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10mm。 (3)受电弓在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和拉弧现象。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00mm(75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150??),允许误差±20mm。接触线外露长度为15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50mm(130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mm(260??),允许误差±20mm。接触线外露150mm。 绝缘貌端关节示意图

1.3线岔 (1)在受电弓可能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范围内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2)在受电弓始触点后至岔尖方向,渡线接触线应比正线接触线高出0~10mm(0~4)。(3)在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4)单开道岔悬挂点的拉出值距正线汇流排中心线为200mm,允许误差±20mm。平行段距离为2000mm。 (5)交叉渡线道岔处的线岔,在交叉渡线处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心线均距交叉点100mm,允许误差±20mm。 (6)侧线端部向上弯70mm左右。 (7)线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连接牢固。 道岔分类

刚性悬挂线岔示意图 1.4刚柔过度 (1)两根柔性接触网等高并列运行进入刚柔过渡元件约500mm后,在过渡原件外面的导线逐渐抬高脱离接触,其最终的抬高量不应小于35mm。 (2)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应比柔性悬挂高20~50mm。 (3)柔性悬挂升高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得小于75mm。 (4)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5)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6)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平滑不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7)两支悬挂的拉出值为±100mm,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贯通式刚柔过渡单链悬挂示意图

软考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看,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0]原=100...00 [+0]反=000...00[-0]反=111 (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 1、技术标准 160km/h及以下区段: 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 1、技术标准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

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 1、技术标准 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 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

软考网络工程师常用协议名称——必背

软考网络工程师常用协议名称——必背SAP;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务访问点。N+1实体从N服务访问点SAP获得N服务。15 CEP;connection end point /连接端点。N连接的两端叫做N连接端点。16 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是一种以大型主机为中心的集中式网络。20 APPN Advanced Peer-to-Peer Networking 高级点对点网络21 X.25;包括了通信子网最下边的三个逻辑功能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22 VC;virtual circuit /虚电路连接。23 PAD;packet assembly and disassembly device /分组拆装设备。在发送端要有一个设备对信息进行分组和编号,在接收端也要有一个设备对收到的分组拆去头尾并重排顺序。具有这些功能的设备叫做PAD.(在以数据报的传播方式中)50 CATV;有线电视系统。51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52 WDM;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多路复用。53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路复用。53 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校验码。59 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61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 /数据终端设备。62 DCE;data circuit equipment/数据电路设备。 62 TCM;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格码调制技术。现代的高速Modem(调制解调器)采用的技术。66 Modem: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调制解调器,家用电脑上Internet(国际互联网)网的必备工具,在一般英汉字典中是查不到这个词的,它是调制器(MOdulator)与解调器(DEModulator)的缩写形式。Modem是实现计算机通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外部设备。因为计算机的数据是数字信号,欲将其通过传输线路(例如电话线)传送到远距离处的另一台计算机或其它终端(如电传打字机等),必须将数字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传输的模拟信号(调制信号)。在接收端又要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恢复成原来的数字信号,这就需要利用调制解调器。66

网络工程师软考常用计算公式

网络工程师软考常用计算 公式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网络工程师软考常用计算公式 单位的换算 1字节(B)=8bit 1KB=1024字节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通信单位中K=千,M=百万 计算机单位中K=210,M=220 倍数刚好是1024的幂 ^为次方;/为除;*为乘;(X/X)为单位 计算总线数据传输速率 总线数据传输速率=时钟频率(Mhz)/每个总线包含的时钟周期数*每个总线周期传送的字节数(b) 计算系统速度 每秒指令数=时钟频率/每个总线包含时钟周期数/指令平均占用总线周期数 平均总线周期数=所有指令类别相加(平均总线周期数*使用频度) 控制程序所包含的总线周期数=(指令数*总线周期数/指令) 指令数=指令条数*使用频度/总指令使用频度 每秒总线周期数=主频/时钟周期 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 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时间 P=I*CPI*T 执行程序所需时间=编译后产生的机器指令数*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数*每个机器周期时间 指令码长

定长编码:码长>=log2 变长编码:将每个码长*频度,再累加其和 平均码长=每个码长*频度 流水线计算 流水线周期值等于最慢的那个指令周期 流水线执行时间=首条指令的执行时间+(指令总数-1)*流水线周期值 流水线吞吐率=任务数/完成时间 流水线加速比=不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 存储器计算 存储器带宽:每秒能访问的位数单位ns=10-9秒 存储器带宽=1秒/存储器周期(ns)*每周期可访问的字节数 (随机存取)传输率=1/存储器周期 (非随机存取)读写N位所需的平均时间=平均存取时间+N位/数据传输率 内存片数:(W/w)*(B/b)W、B表示要组成的存储器的字数和位数; w、b表示内存芯片的字数和位数 存储器地址编码=(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 {例:[(CFFFFH-90000H)+1]/[(16K*1024)*8bit]} 内存位数:log2(要编址的字或字节数) Cache计算 平均访存时间:Cache命中率*Cache访问周期时间+Cache失效率*主存访问周期时间 [例:(2%*100ns+98%*10ns)+1/5*(5%*100ns+95%*10ns)=]

接触网风偏计算

接触网风偏移值计算 接触网支柱结构设计风荷载取值 1.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小于30 m/s时,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作为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设计风速;当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大于30 m/s时,以30 m/s作为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设计风速。 2.路基地段接触网结构设计风速,按l0 m高度的风压高度系数考虑风速;高度小于等于30 m的桥梁,按照30 m高度的风压高度系数考虑风速;高度大于30 m的桥梁,建议采用其他悬挂安装方式,以提高悬挂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3.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按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计算,同时应考虑列车气动力影响,初步选择支柱截面尺寸,再采用结构设计风速校核支柱的强度,并以此最终确定支柱截面尺寸。 4.接触网支柱基础、基础螺栓按照结构设计风速进行设计。 目前所设计的国内高速铁路,如:郑西、武广、京津城际等均未设置挡风墙,海南东环线也未设置挡风墙。因此可以认为30 m/s就是列车运行的最大限制风速,超过该风速,列车停运。 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风速设计 1.当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小于30 m/s时,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作为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设计风速; 2.当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大于30m/s时,以30 m/s作为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设计风速。 接触线最大偏移值的公式为: 式中——————接触线和承力索单位长度的风负载(KN/m); ——————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KN/m)。 曲线区段接触线拉出值的选择 在直线区段受电弓中心与线路中心重和,接触线之字值沿线路中心对称,其标准为±300mm。提速后为200~250mm之间;拉出值350~450mm之间。在曲线区段,拉出值和曲线半径大小有关。 接触线拉出值是接触网自身结构参数,其取值直接影响弓网运行安全。在运营中发现曲线区段拉出值超标严重,这是因为在设置拉出值时,未考虑受电弓中心线在气象条件、线路参数、机车及受电弓型号和参数、运营方式、运行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基于此种情况,有必要对运行速度、线路参数及施工误差等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曲线区段受电弓中心在动态下的侧偏规律,合理设置拉出值,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机车良好受流。 拉出值是指定位点处接触线距受电弓滑板中心的距离,在曲线区段拉出值确定: 式中,a为接触线拉出值,单位mm;m为定位点处接触线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单位mm;c为定位点处受电弓中心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单位mm;c=h-H/L,其中,h为外轨超高,H为接触线高度,L为轨距。但在动态取流条件下,由此确定的拉出值常存在超标情况。下面就影响弓一网相对位置变化的几个主要因素做一理论分析。 运行速度对受电弓中心线位置的影响 列车通过曲线区段时,为了平衡自身重力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保证内外两股钢轨受力相等,均会将外轨抬高,其抬高的设计值: 式中,为设计平均速度。;R为曲线半径,m。 实际上,通过曲线的各次列车,其速度不可能是相同的,当运行速度 V>时,外轨超高不足,产生欠超高,而当V<时,产生过超高,这些未被平衡的超高使得设置在机车与转向架之间的弹簧产生压缩或伸张,进而使受电弓中心线发生偏移。 线路参数对受电弓中心线位置的影响

1.网络工程师考试常用计算公式汇总--必看

网络工程师考试常用计算公式汇总 一、单位的换算 1字节(B)=8bit1KB=1024字节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 通信单位中K=千,M=百万 计算机单位中K=2^10,M=2^20 倍数刚好是1.024的幂^为次方;/为除;*为乘;(X/X)为单位 二、计算总线数据传输速率 总线数据传输速率=时钟频率(Mhz)/每个总线包含的时钟周期数*每个总线周期传送的字节数(b) 三、计算系统速度 每秒指令数=时钟频率/每个总线包含时钟周期数/指令平均占用总线周期数 平均总线周期数=所有指令类别相加(平均总线周期数*使用频度) 控制程序所包含的总线周期数=(指令数*总线周期数/指令) 指令数=指令条数*使用频度/总指令使用频度 每秒总线周期数=主频/时钟周期 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 四、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时间 P=I*CPI*T 执行程序所需时间=编译后产生的机器指令数*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数*每个机器周期时间 五、指令码长 定长编码:码长>=log2 变长编码:将每个码长*频度,再累加其和 平均码长=每个码长*频度 六、流水线计算 流水线周期值等于最慢的那个指令周期 流水线执行时间=首条指令的执行时间+(指令总数-1)*流水线周期值 流水线吞吐率=任务数/完成时间 流水线加速比=不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 流水线的总时间=(指令总数+2)*周期值

七、存储器计算 存储器带宽:每秒能访问的位数单位ns=10-9秒 存储器带宽=1秒/存储器周期(ns)*每周期可访问的字节数 (随机存取)传输率=1/存储器周期 (非随机存取)读写N位所需的平均时间=平均存取时间+N位/数据传输率内存片数:(W/w)*(B/b)W、B表示要组成的存储器的字数和位数; w、b表示内存芯片的字数和位数 存储器地址编码=(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 {例:[(CFFFFH-90000H)+1]/[(16K*1024)*8bit]} 内存位数:log2(要编址的字或字节数) 八、Cache计算 平均访存时间:Cache命中率*Cache访问周期时间+Cache失效率*主存访问周期时间 [例:(2%*100ns+98%*10ns)+1/5*(5%*100ns+95%*10ns)=14.7ns] 映射时,主存和Cache会分成容量相同的组 cache组相联映射主存地址计算 主存地址=(主存容量块数*字块大小)log2(主存块和cache块容量一致) [例:128*4096=219(27*212) 主存区号=(主存容量块数/cache容量块数)log2 Cache访存命中率=cache存取次数/(cache存取次数+主存存取次数) 九、磁带相关性能公式 数据传输速率(B/s)=磁带记录密度(B/mm)*带速(mm/s) 数据块长充=B1(记录数据所需长度)+B2(块间间隔) B1=(字节数/记录)*块因子/记录密度 读N条记录所需时间:T=S(启停时间)+R+D R(有效时间)=(N*字节数/记录)/传输速度 D(间隔时间)=块间隔总长/带速=[(N/块化因子)*(块间间隔)]/带速 每块容量=记录长度*块化系数 每块长度=容量/(记录密度) 存储记录的块数=磁带总带长/(每块长度+每块容量) 磁带容量=每块容量*块数 十、磁盘常见技术指标计算公式 双面盘片要*2因为最外面是保护面又-2N*2-2 非格式化容量=位密度*3.14159*最内圈址径*总磁道数 [例:(250*3.14*10*10*6400)/8/1024/1024=59.89MB] 总磁道数=记录面数*磁道密度*(外直径-内直径)/2 [例:8面*8*(30-10)/2*10=6400] 每面磁道数=((外径-内径)/2)×道密度 每道位密度不同,容易相同 每道信息量=内径周长×位密度 [例:10cm×10×3.14159×250位/mm=78537.5位/道]

2021年新版网络工程师软考常用计算公式

网络工程师软考惯用计算公式 单位换算 1字节(B)=8bit 1KB=1024字节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通信单位中K=千,M=百万 计算机单位中K=210,M=220 倍数刚好是1024幂 ^为次方;/为除;*为乘;(X/X)为单位 计算总线数据传播速率 总线数据传播速率=时钟频率(Mhz)/每个总线包括时钟周期数*每个总线周期传送字节数(b) 计算系统速度 每秒指令数=时钟频率/每个总线包括时钟周期数/指令平均占用总线周期数 平均总线周期数=所有指令类别相加(平均总线周期数*使用频度) 控制程序所包括总线周期数=(指令数*总线周期数/指令) 指令数=指令条数*使用频度/总指令使用频度 每秒总线周期数=主频/时钟周期 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 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时间 P=I*CPI*T 执行程序所需时间=编译后产生机器指令数*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数*每个机器周期时间

指令码长 定长编码:码长>=log2 变长编码:将每个码长*频度,再累加其和 平均码长=每个码长*频度 流水线计算 流水线周期值等于最慢那个指令周期 流水线执行时间=首条指令执行时间+(指令总数-1)*流水线周期值流水线吞吐率=任务数/完毕时间 流水线加速比=不采用流水线执行时间/采用流水线执行时间 存储器计算 存储器带宽:每秒能访问位数单位ns=10-9秒 存储器带宽=1秒/存储器周期(ns)*每周期可访问字节数 (随机存取)传播率=1/存储器周期 (非随机存取)读写N位所需平均时间=平均存取时间+N位/数据传播率内存片数:(W/w)*(B/b)W、B表达要构成存储器字数和位数; w、b表达内存芯片字数和位数 存储器地址编码=(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 {例:[(CFFFFH-90000H)+1]/[(16K*1024)*8bit]} 内存位数:log2(要编址字或字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