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论文1000字

城镇规划论文1000字
城镇规划论文1000字

城镇规划论文1000字

篇一: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概论期末论文

题目: 论汽车场站的交通组织设计规划问题

——以双流客运站及机场客运站为例

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生学号:202130802029 202131703049

所属院系: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建筑系

专业:班级:完成日期: 2021年12月22日

引言:

现代交通运输通常有客运和货运两种方式,在客运的多种方式中,公路运输是四大运输业务: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水陆交通,航空客运里与众多旅客接触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对于短途交通来说,它是最方便,最常用,最快捷的一种方式。它不需要依赖更多的基础设施条件,只要有适宜宽度和坡度的公路即可通行。近年来,随着公路运输客流量增加,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路网遍及城市和乡村,这些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带动了交通枢纽汽车客运站建设的发展。因此,研究汽车站场交通组织规划问题,如何合理的规划汽车站场内部的交通以及合理衔接其与城市的交通成为了我们的议题。

关键词:汽车场站功能流线内外交通组织

章节:一、汽车客运站的功能和性质

二、汽车客运站内部的功能组织和流线分析

三、汽车客运站对城市的交通组织设计规划

四、乘客在汽车客运站的汇集以及分散

五、汽车客运站停车场的设计规划

六、总结与心得

第一章汽车客运站的功能和性质

1.汽车客运站

客运站的主要任务是安全、迅速、有秩序地组织旅客乘车、下车,便利旅客办理一切旅行手续,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候车条件。依据我国交通行业标准《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200-2021,车站等级划分可分为五个级别以及简易车站和招呼站。

我国客运站主体建筑平面主要由候车厅、售票厅两大部分构成。按两者的相互位置分为:沿马路一字布局,和候车厅、售票厅相互垂直布置呈“T”字形,根据旅客流线,这部分应为售票及综合服务之用,而候车厅则可用单层伸入内院。在交叉路口设站时,可用“L”字形。

双流客运中心及机场客运中心的位置(图1-1)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案例的两个客运站。

双流客运站辐射范围 (图1-2)

1.1双流客运中心位于成都市西南绕城高速外城市边缘的小型客运枢纽站,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日发客量13000人次。它有28个站台,每个站台有发向多个地方的班车在不同时刻发车。跨时区地州的客车辐射范围主要在成都东南方向,而其跨县区市辐射范围东南西三面环绕。他还有县内镇乡村公交线发往华阳中心站,黄龙溪车站,藉田车站,花龙门站,杨公乡村等县内乡镇村公交路,同时可发预定的长途班车。

总结,双流客运站的功能:

1.少量跨省长途

2.跨区地州的班车

3.跨县区市班车

4.跨县内镇乡村的班车

5.公交车

1.2机场客运站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位于T1航站楼与T2

航站楼之间,是机场旁边的小型客运站,日发60班,日发送旅客1000人次。目前,客运站已经开通的班线有:绵阳、南充、自贡、泸州、宜宾、德阳、雅安、乐山、安岳、眉山、遂宁、内江、隆昌、资阳等14条班线。

总结,机场客运站的功能教单一,只提供跨区市地州的短途汽车路线。

第二章汽车客运站内部的功能组织和流线分析

(图2-1)

2.1乘客流线及客运站平面功能

客运站的平面设计,首先空间安排要紧凑,清晰,充分利用空间;其次流线简捷,便利,避免站内主要功能流线的混杂交叉。资料集中将汽车客运站的功能区分为:1.站前广场2.客运站房3.停车场区4.附属建筑。调研了双流客运站和机场客运站后,我们将汽车客运站归纳为为三大功能空间:1.旅客使用空间 2.内部人员使用空间3.车辆使用空间。站前广场,部分客运站房以及附属建筑主要是提供给旅客服务和使用的因此将称作旅客使用空间,停车站主要是提供给车辆使用的,它的设计尺度主要是依据车的尺寸以及转弯半径及流线来确定的,因此这部分我把它称作车辆使用空间,剩下的建筑空间即为内部人员使用空间。根据这样的分类以双流客运中心为例做了分析(如图二.4)。

双流客运站所在的建筑是医院改建的,现在旁边仍有小部分医院的建筑。双流客运站有一个小的站前广场以及旁边停满了始发公交的公交广场,附带商业和餐饮的功能。双流客运站的其他功能用房如售票,候车室,广播室,卫生间和盥洗室等一应俱全比较紧凑。但在乘客流线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双流客运站的乘客流线设计稍有不合理,去买票的人流和买票回来后去候车室的人流有交叉。

机场客运站无站前广场,车辆使用空间在客运站前部,乘客经过左边的小道,从客运站的左下角进入,安检,买票,候车,上车,一字形流线,快捷,方便,合理。在功能方面,有井然有序的汽车站场,VIP候车室,售票处,候车提供,篇二: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班级: 交通C092班

姓名:石小英

学号: 096981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展望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城市化,而且中国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推动力是城市化的进程。那么,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也或多或少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通过解读各类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及有效挖掘有用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关的事件以及造成的影响,得到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种种措施,并有效地让城市化进程悄然为我们服务,同时以期对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打好背景基础和做好

前提准备。并指出当前中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步入了平稳发展期,遵循城市化逻辑增长模型,利用1973-2021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后得出: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0.0412,远远快于0.01729的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左右,中国将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此时的城市化率将达50.11%;中国城市化的饱和值约为84.98%,而67%左右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城市化水平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维持在70%左右。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率;人口流动;基础教育;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一、关于城市化

1.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3)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1.2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其特点

同所有的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历程一样,从我们改革开放初期78、79年到2021年中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45%左右。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4%的城市化率和1.91亿的城市人口相比,城市化率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增加了4.16亿,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很快,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较差,所以中国城市化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低水平城市化,

主要体现在:一、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在21个百分点左右,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世界100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的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也与人均GDP 有着一定的正比关系,按照钱纳里发展模型,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就应为60.1%。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刚刚达到40%,可见,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第二、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的状态,2021年,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差距明显。第三、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表现在大城市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第四、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低,大城市人口集中度反映中心城市吸纳和集中城市人口的能力,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集中率(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大的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和城市化水平十分落后,全国的工业化率仅为12.57%,城市化率仅为10.64%而且,工业和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畸重的格局,广阔的内地城市人

口规模和城市工业生产能力都较小至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是城市化的起步和正常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7年,是城市化的低徘徊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入复苏和加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自下而上特征虽然,乡镇企业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所带动的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导致了非农产业空间分布的分散化,影响了我国城乡人口移动的特点,如大量的流动人口在非农产业中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和非正式的服务业工作,流动性较大,不能享受城市户籍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也不纳入传统的城市人口统计范围,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历经30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是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21年的45.68%此进程具体可续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四阶段,l978-l984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时期;第五阶段,1985-1991年,是城市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城市化时期;第六阶段,1992-2021年,是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

(1)城市化起步和正常发展时期(1949-1957年)1949年,中国仅有城市120个,城镇人口5765万,城市化率仅为10.64%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农村开放政策,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投身于城市经济建设当中,城市人口剧增至1957年末,中国的城市增至176个,城市化水平上升为15.39%此间的1953-1957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6.7%,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25%,表明城市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基本是相适应的。

(2)城市化不稳定发展时期(1958-1965年)在这一时期,大跃进的失败,加之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歉收,中国经济从急于求成的盲目过热陷入全面萎缩,城市发展也由扩大变为紧缩,城市化进程受到了很大影响1957-1961年,全国的城市由176个增加到208个;城镇人口由9949万人猛增至12707万人,增长了近28%;城市化水平由15.39%上升至19.29%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城

市的容量和负荷力,结果造成城市没有发展起来,农业生产也遭到了破坏1961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缩城市人口的政策,精简职工,停建缓建大批项目,动员部分职工家属和知识青年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城市人口开始大幅减少1962年开始又陆续撤销了一批城市,到1965年底时,城市减缩为168个,城市化水平降至17.98%总体而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运动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策略严重地制约了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了工业化率大于城市化率。

(3)城市化低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

长期徘徊不前,大批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学生以至城市居民,在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下,被动员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城市化进程则因此而受阻此间累计约有3000万人被强制性地迁往农村,而城镇企事业单位又从农村大量招收职工,使得很多农村人口转而成为城市人口,其总数累计亦达2021余万人,进出相抵后,城镇人口净迁出约500余万人。整整13年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化水平则在17.3%上下徘徊,1966年为17.86%,1977年为17.55%。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推动城市化时期(l978-l984年)l978-l985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也是城市化的恢复发展期,具有明显的先进城后建城特征在此期间,大约有2021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也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了大量城镇暂住人口;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维护和建设筹集到了一定量的资金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

促进了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也大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结束了城市发展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5年的23.71%,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

(5)城市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城市化时期(1985-1991年)1985-1991年间,城市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以发展新城镇为主,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同步带动的则是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加速发展,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时期,城市化率由1985年的23.71%提高到1991年的26.94%,7年间提高了3.23个百分点。

(6)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1992-2021年)1992-2021年间,城市化全面推进,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大中型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建设加速城市经济活跃,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此阶段,城市化率由27.46%提高到45.68%,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2021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一精神对中国在21世纪加速城市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通过观察分析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诺瑟姆S型曲线他认为,世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般可以分

篇三:1000字论文

《信息检索》课程论文日志

论文题目:赫伯特?西蒙的感想学院:经济学院专业:财政学班级:10财政学号: 101233108 完成日期: 2021年11月15号

读赫伯特·西蒙的感想

197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年,是中国历史是不可磨灭的一年,也是中华民族重获新生的一年。同样也是在这一年,赫伯特·西蒙获得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重要肯定。

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说,其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因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有关组织决策的理论和意见,应用到现代企业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和控制等系统中及其技术方面,效果良好。这种理论已成功地解释或预示如公司内部信息和决策的分配、有限竞争情况下的调整、选择投资各类有价证券投资和对外投资投放国家选择等多种活动。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而赫伯特·西蒙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决策理论即:①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报;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③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个方案;④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顺利实施而言,又是关键的一步。经过综合概括,发现在这四个阶段中,公司经理及其职员们用很大部分工作时间来调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形势,来判别需要采取新行动的新情况。众所周知,在任何社会

形势下,个人要有效地达到宗旨,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活动,也依赖于他的活动与其他相关个体的活动的相关程度,这就需要对组织成员活动的协调。

在写我“浅议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不仅提前

熟悉了写论文的格式,更让我进一步认识和熟悉了诺贝尔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作为经济学院的学生,了解和学习西蒙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决策理论和管理思想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任务。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获得了赫伯特·西蒙的生平及简介以及通过使用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透过赫伯特·西蒙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挥撒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我们要向西蒙学习他那孜孜不倦的精神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