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营城组火山岩的时代与岩石成因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营城组火山岩的时代与岩石成因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营城组火山岩的时代与岩石成因

松辽盆地地层岩性简表.(优选)

地层岩性简表 地 层 层位代号 厚 度 (m) 岩性描述 绝对年龄Ma 反射界面 系 统 组 段 第四系 Q 0-130 黄色、土黄色、暗灰色粘土、杂 色砂砾层 白垩系 上 统 嫩 江 组 三段 K 2n 3 100-1500 为灰、灰绿、棕红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 二段 K 2n 2 深灰色泥岩为主,顶部夹粉砂质泥岩。 一段 K 2n 1 以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粉砂岩。 姚家组 K 2y 灰绿、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 青山口组 K 2qn 上部灰绿、紫红色泥岩、砂岩。下部深灰、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及油页岩。 下 统 泉 头 组 四段 K 1q 4 500-1900 紫红、 灰绿色泥岩与灰白、灰绿色砂岩。 三段 K 1q 3 灰、紫褐、灰绿色泥岩与灰、灰白色粉、细砂岩。 二段 K 1q 2 棕褐、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一段 K 1q 1 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中砂岩、含砾中砂岩互层。 登楼库组 K 1d 100-2100 上部以紫、 褐黑色泥岩夹粉、中砂岩、粗砂岩与浅灰黑色、黑色泥岩互层。 营 城 组 营四 30-300 岩性总体为灰色、灰黑色泥岩与灰绿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砂砾岩互层, 营三 100-600 营二 100-800 营一 50-500 沙河子组 K 1sh 600-1400 上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岩及砂砾岩,中部为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砂 砾岩,下部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 岩、煤层和灰、褐灰色砂岩及砂砾岩。 火石岭组 K 1h 200-1500 灰紫色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深灰 色砂、泥岩夹煤。 C- J 基 底 灰色片麻岩,灰色、灰绿色千枚岩、片岩,变质石英砂岩,灰岩,浅灰色、浅红色花岗岩、花岗蚀变岩。 To 2 T 1 T 11 T 2 T 3 83 90.4 88.5 97 112 124.5 Yc2 Yc3 Yc4 T 4 T 42 T 5 131.8 138.5 145.6 T 41

岩石成因

火山岩形成原因 熔岩是因为在地球的内部有大量的熔岩,因为积攒时间很长而且能量很大所以就会从火山里爆发出来,就变成火山爆发,和熔岩,而熔岩在很长时间的分化和化学变质,就变成金子或钻石之类的物体。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狭义的喷出岩即指各种熔岩。熔岩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喷出地表后挥发分逸散的炽热熔融状态的岩浆,又称熔浆;一是指由熔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没有冷却的熔浆可以沿山坡或河谷流动,其前端多呈舌状,称为熔岩流。由于熔浆化学成分的差异,其粘稠性和流动速度亦不同,基性熔浆一般含SiO2较少,粘性小,流速大,酸性熔浆含有SiO2较多,粘性大,流速小。大面积的熔岩流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为熔岩被。熔岩冷凝过程中,由于岩石导热性和地表形态的差异,可形成波状熔岩、绳状熔岩、块状熔岩、熔岩瀑布和熔岩隧道等各种形态。熔浆可以是在火山爆发时从火山口喷流出来,也可以是沿断裂溢流出来。熔浆的化学成分不同,冷却凝固后所形成的岩石也不同。基性的喷出岩为玄武岩,中性的喷出岩为安山岩,酸性的喷出岩为流纹岩,半碱性和碱性喷出岩为粗面岩和响岩。喷出岩多具气孔、杏仁和流纹等构造。多呈玻璃质、隐晶质或斑状结构。玻璃质的黑曜岩、珍珠岩、松脂岩、浮岩等喷出岩称为火山玻璃岩。广义的喷出岩包括各种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主要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往往混有一定数量的正常沉积物或熔岩物质. 化学成分SiO2 CaO MgO Fe2O3 FeO Al2O3 TiO2 K2O Na2O 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多数为岩浆岩组成,质地疏松多孔。 又称“火山岩”。喷出岩作为盆地地层中的特殊岩性,具有与天然地震、断层 活动时空分布的同一性以及原位沉积、时间标定等一系列特性。 狭义的喷出岩即指各种熔岩。熔岩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喷出地表后挥发分逸散的炽热熔融状态的岩浆,又称熔浆;一是指由熔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没有冷却的熔浆可以沿山坡或河谷流动,其前端多呈舌状,称为熔岩流。由于熔浆化学成分的差异,其粘稠性和流动速度亦不同,基性熔浆一般含SiO2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1999年7月SC IEN T I 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34(3):365—374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马 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1) 刘德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部 北京 100724) 摘 要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晚中生代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裂谷-坳陷盆地。松辽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裂谷期前火山岩分布以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厚度大、面积大, 盆地东部靠近俯冲边缘火山岩分布厚度、面积变小;二是裂谷期主要发育东倾控坳断层。由此 推测在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下,在楔形区产生单向环流。单向环流在大兴安岭一带上升,在地表 形成强烈的火山作用,然后沿岩石圈底部向东运动,并逐渐转变为下降流,火山作用也逐渐减 弱。单向环流由上升流逐渐转入近平流后,对岩石圈底面施加单向剪切牵引作用,岩石圈伸展 在脆性上地壳形成主要东倾控坳断层。单向环流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部将热能和动能带到 浅部,满足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的需要。而且用单向环流解释活动大陆边缘和弧后区火山岩的 成分极性可能更趋于实际。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弧后裂谷 岩石圈伸展 软流圈对流模式 1 引言 关于弧后裂谷盆地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已有了很多论述(Karing,1971;Sleep et al.,1971;H yndm an,1972;W ilson et al.,1972;Coney,1973;M o lnar et al.,1978; D ew ey,1980;Jarrard,1986;U yeda,1991),概括起来有5种模式(T am ak i,1991):①俯冲板片引起热流上涌的模式;②热柱上升模式;③弧后板块后退模式;④软流圈对流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⑤软流圈下降流不稳定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但总的来说,这是个未解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J3—K)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裂谷-坳陷盆地,其形成、发展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有直接关系(刘德来等,1996)。由于松辽盆地没有发育成边缘海盆地,至今还保留着裂谷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在东北地区广泛发育裂谷期前火山岩,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记录了弧后裂谷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某些特征。本文试想通过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以及裂谷期前火山岩的某些特征,讨论弧后伸展区软流圈对流模式。 马莉,女,1958年4月生,讲师,石油地质专业。 1999-02-10收稿,1999-05-10改回,王桂凤编辑。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一、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主要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该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 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及新生代二次板块运动。中生代的板块运动产生了安第斯山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新生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系。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一起,均属弧后盆地。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用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盆地。因此,松辽盆地是一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原型盆地类型 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生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生代弧后盆地。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晚古生代时期 此时期松辽盆地处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的交界附近。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优地槽,东侧为佳木斯隆起。从目前松辽盆地已钻到的基底岩性分析:其西部属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上古生代地层(石炭—二叠系),而东侧为前古生界的片麻岩、片岩等深变质岩系。故推测当时松辽盆地基本上属于大兴安岭优地槽与佳木斯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带,具冒地槽沉积特点,可能从东向西发育有较厚的石炭二迭纪地层。总之,这一时期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与佳木斯隆起上的片麻岩、片岩等前古生界变质岩系共同构成了现松辽盆地的基底。 2.三叠纪—中侏罗世时期 该时期是松辽盆地的上升剥蚀阶段。古生代末期,西伯利亚大陆板块与中朝大陆板块碰撞相连,构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因此从中生代开始,控制松辽盆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之间的板块运动。 晚古生代末期至中三叠世时期是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由被动的大西洋型转化为活动的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摘要: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通过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利用典型的构造环境中花岗岩的数据及数学手段建立的一套判别方法,可以用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关键词:花岗岩;构造环境;成因分类;成分演化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的成因联系: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为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的构造环境由于物质组成、温压条件及构造变动的差异,岩浆在形成机制、混染程度、分异类型、运移过程和侵位方式及其以后的变质、变形等地质作用也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一定的岩石类型和岩浆岩组合。BarkerD.5.关于岩浆作用的基本假设反映了岩浆活动与大地构造作用的内在关系:(1)岩浆是由地慢或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没有一个长久的世界性的岩浆房存在。(2)熔化是动力过程的反映,热量不能聚集在一个很小的高温空间中,且仅仅依靠放射热能不足以引起熔融。因此,岩浆的形成有三种方式:(a)通过下部岩浆的热传导或者断裂、剪切、俯冲等作用的运移使岩石达到高温状态;(b)断裂抬升或贯入作用的降压过程;(c)变质作用中固相线较低的物质成分变化。(3)即使岩浆在进入地壳中用地质的时间尺度看是瞬时的,不同期次的岩浆作用(甚至是被改造过的)也将保留其化学特征川。这些基本假设明确地阐述了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前两条假设说明了大地构造作用对岩浆作用的限制性,第三条假设则说明了探索二者之间关系的可能性。PeiveA.B等人把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直接联系起来,将地壳的发展演化划分为大洋、过渡和大陆三个有序阶段。洋壳在俯冲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受到改造,向过渡壳演化。在这一过程中,玄武岩通过局部熔融或者交代作用,在不成熟的过渡壳(如岛弧)中可以形成局部新生的花岗岩层,构成未来陆壳的“萌芽体”,其明显的特点是Na 2 O的含量大于 K 2 O的含量,反映了花岗岩层的新生性质和不成熟特点。斜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成熟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洋壳物质不断被改造,并向陆壳逐步演化的过程。由斜长花岗岩化发展为大规模的钾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向陆壳演化阶段的突出事 件,K 2O和Na 2 O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使地壳走向最终的成熟阶段。这种新的认 识揭示了花岗岩在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意义,并且明确了地壳演化中各个阶段的花岗岩种类及其性质,成为地壳演化不同阶段的直接标志。近年来Wiokham5.M.对东比利牛斯裂谷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花岗岩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这一高温低压的构造环境。由于裂谷作用使地壳拉伸减薄,引起上地慢热物质的上涌,并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重熔,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和若干代表极高的地温梯度的凝缩变质岩系川。上地慢的热物质在裂谷环境中也可能直接参与了岩浆的混染改造作用,使地壳物质向过渡类型转化,形成拉张型过渡壳,由此何国琦等提出了地壳演化的五阶段模式闭。所有这些关于花岗岩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关系的新认识,就是我们研究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的理论依据。 花岗岩的构造成因分类: 近代一些花岗岩学说都包含了一种假说,即花岗岩的形成与造山运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有关。从这一观点出发,传统的槽台学说认为,地槽褶皱回返或者造山运动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一些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并将其分为同造山期花岗

(整理)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文提要 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 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 一、逆牵引构造带: 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单个的逆牵引背斜常为短轴背斜,也有穹隆构造。一般背斜的长轴平行主断层,两翼不对称,近断层的一翼陡,远断层的一翼缓。陡翼比缓翼的倾角大1.5-3倍。单个逆牵引背斜的闭合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背斜构造很平缓,闭合度一般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文章编号:1000- 0550(2013)05-0889-09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陆相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地震沉积学模型”(4127213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岩性地层油气藏沉积体系、储层 形成机理与分布研究” (2011ZX05001-002)联合资助收稿日期:2013- 07-31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① 朱筱敏 1 赵东娜 1 曾洪流 2 孙玉 1 朱如凯 3 黄薇 4 朱世发 1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2.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USA 78712;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4.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11口岩心资料和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将松辽盆地齐家地 区青山口组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 确立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由成熟度较高的中细砂岩组成,发育反映较强水流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以及间断正韵律,分支河道砂体发育,累计砂体厚度达数十米,分布范围广,向湖盆中央方向延伸数十公里。三角洲前缘可细分为內前缘和外前缘。三角洲內前缘水下分支河道连续性好、延伸远;三角洲外前缘水下分支河道连续性差,被改造后形成前缘席状砂。基于浅水三角洲发育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干旱和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层切片刻画了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的枝状形态和大面积分布特征,指出近油源和临近断层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有利勘探开发目标。关键词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 白垩系青山口组 浅水三角洲 沉积模式 地震沉积学 第一作者简介朱筱敏男1960年出生教授 沉积储层和层序地层学 E-mail :xmzhu@cup.edu.cn 中图分类号 P539.1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近期,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受到人们高度重视。 Fisk 等(1954)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进行研究时提出了浅水三角洲的概念[1] , Postman 等学者发现水深对于三角洲的发育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可将三角洲 分为浅水三角洲和深水三角洲两大类 [2 4] 。国外学者对浅水三角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角洲形成动力 学和沉积微相特征等[4 6] ,指出浅水三角洲与传统的 吉尔伯特三角洲具有明显区别, 缺少明显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构造。在构造稳定的盆地缓坡、 物源供给充足的浅水沉积背景下,形成以发育水下分支河道为特征的浅水三角洲。 我国的浅水三角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期对我国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地区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砂体展布等方面开展研究,发现浅水三角洲的主要特点为:发育分流河道骨架砂体;三角洲复合砂体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具有叠加加积特征等;浅水三角洲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湖平面升降 变化、古气候、古地形、河流作用等 [7 10] 。21世纪以来, 浅水三角洲沉积又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研究焦点集中于形成动力学、有利的地质背景、形成机理及沉 积模式等 [11,12] 。浅水三角洲通常形成于构造相对稳定的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湖盆缓坡,水体较浅、湖平面频繁多变、物源充足、具有敞流特征的湖 盆。国内外油气勘探表明, 浅水三角洲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系统研究大型坳陷湖盆—松辽 盆地白垩系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总结沉积模式,探讨浅水三角洲的地震沉积学响应模型等,对我国陆相盆地大型浅水成因砂体分布规律分析和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 沉积学理论指导下, 通过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地区重点勘探层段白垩系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11口井岩心资 料以及大量测井和地震资料(近2000张地层切片)综合研究,分析了大面积分布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以及地震沉积学响应特征,指出了有利砂体和岩性圈闭分布地区。 1地质背景 松辽盆地是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盆 第31卷第5期2013年10月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Vol.31No.5Oct.2013

微量元素与岩石成因

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上的应用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上的应用 (1) 一、花岗岩成因上的应用 (3) §1.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对于不同花岗岩的判断 (3) §2.微量元素含量的比值对于不同花岗岩成因的判断 (4) §3.稀土元素对于不同花岗岩成因的判断 (4) 二、玄武岩成因上的应用 (5) §1.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对于不同玄武岩的判断 (5) §2.某些微量元素的比值对于不同玄武岩成因的判断 (6) §3.稀土元素对于不同玄武岩成因的判断 (7) 三、微量元素对于不同流纹岩的判断 (7) 四、个人总结 (8) 五、参考文献 (9)

微量元素可作为地质——地球化学的示踪剂,在解决当代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为人类提供足够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花岗岩成因上的应用 §1.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对于不同花岗岩的判断 Rb- ( Y + Nb)及(Sc/Nb)一(Y/Nb)构造判别图 Rb- ( Y + Nb)及(Sc/Nb)一(Y/Nb)构造判别图 实例:根据这些图解,诸广山花岗岩类都落在火山弧花岗岩(V AG)和板内花岗岩(WPG)的交界处(a),这表明本区花岗岩是一种后碰撞花岗岩,具有板内花岗岩的某些特征,而非板内花岗岩。Eby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将A型花岗岩分为A1型和A2型,并认为A1型是与洋岛岩浆来源相同的地慢分异产物,且侵位于大陆裂谷或板内的构造环境,A2型来源于大陆地壳或板下地壳,且与陆一陆碰撞或岛弧岩浆作用有关。在图(b)中,碱长花岗岩全部落人A2区。另外,本区花岗岩的Y/Nb = 2. 6一8. 5,均大于1. 2,同样说明了本区碱长花岗岩为后碰撞型而非非造山型花岗岩。事实上,达拉布特洋壳形成于早泥盆世,并至少从中泥盆世开始不断向南北两侧的大陆板块下俯冲,而在石炭纪末,大洋基本消减殆尽,导致岛弧和小洋盆强烈挤压碰撞关闭,之后出现一个以挤压结束伸展开始为特征的动力学演化阶段,本区碱长花岗岩就是在这样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优选)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1.地理位置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亚洲地层分区中,处于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陆缘区的交接位置。白垩纪时期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沉积了厚达万米的非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碎屑岩地层,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 松辽盆地为一近北东向、北北东向的菱形盆地,周边为丘陵和山脉所环绕,西部为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张广才岭,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盆地内部则是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水系冲积形成的平原沼泽。规模: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 2.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东北部及其邻区包括四个构造单元:北部是北亚大陆区,由西伯利亚地块和中西伯利亚地块组成;南部是中朝大陆区,由塔里木一中朝地块组成;中部是北亚陆间区;东部为环太平洋区。而中国东北地区就处在西伯利亚、华北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所夹持的区域,由多个微板块主体在前中生代拼合成统一的复合板块,并在中新生代时期,在板块的东缘受到环太平洋板块拼贴和洋壳俯冲作用(Dobretsov etal., 2004;郊瑞卿,2009),北缘受到蒙古一鄂霍茨克海缝合带俯冲一碰

撞作用的多重影响。区域构造变形经历了前中生代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板块拼合造山作用及其之后的中、新生代板内构造作用改造,具有不同的构造指向和复杂的变形样式(郊瑞卿,2009)。 前人从构造演化角度,根据块体边界主缝合带构造特征和块体内部构造演化,将东 北地 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为(郑瑞卿,2009) : 1)华北板块北缘;2)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3)大兴安岭微板块:甘南逆冲拆离构造及华力西期板块俯冲带和乌奴尔逆冲拆离构造带;4)额尔古纳微板块:喜桂图旗逆冲拆离构造带和额尔古纳基底隆起带;5)兴凯徽板块;6)佳木斯徽板块;7)那丹哈达增生地体(Wang and Mo, 1995;任纪舜等,1990;李锦轶等,1999;邵济安和唐克东,1995;张贻侠等,1998;张梅生等,1998;任纪舜等,1999;李锦轶等,2004b;谢鸣谦,2000; Liu etal., 1998; Wu et al, 200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松辽盆地主体就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盆地南部坐落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葛荣峰,2009)。 3. 区域构造演化 3.1 盆地基本构造特征

岩性及生储盖组合松辽盆地

一.地层分布及岩性描述 松辽盆地基底为前古生界、古生界的变质岩、火成岩等岩系,上部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开始,至新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总厚度可达11000m以上,但以白垩系为主,白垩系厚达7000m以上,是盆地内的主要含油层系。地表均为第四系未固结的松散粘土所覆盖。松辽盆地自下而上为前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白垩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 松辽盆地深部含油组合为农安油层,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帝庙油层。研究区目的层段位于松辽盆地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之内,松辽盆地

1 沙河子组(K1sh) 沙河子组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酸性凝灰岩组成。发育河流相、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该组产狼鳍鱼(Lycoptera),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费尔干纳蚌(Ferganoconcha)等热河生物群典型分子。也可见一定含量的早白垩世分子,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希指蕨孢(Schizaoisporites)等[20]。 2 营城组(K1yc) 营城组下部以沉积岩为主,主要由灰黑、灰绿色安山玄武岩、凝灰质砂岩、火山角砾岩、砂砾岩以及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灰、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红色泥岩和可采煤层;上部由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发育湖相,火山喷发相。营城组见到大量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其它化石较少,植物化石如高腾刺蕨(Acanthopteris gothani),葛伯特茹福德蕨(Rufforidiagoepperti),稀脉北极蕨(Arctopteris rarinervis)等早白垩世分子。该组海金砂科孢子含量较高,为典型的白垩纪分子。介形类化石有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也属于早白垩世分子。 3 登娄库组(K1d) 登娄库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砂岩,暗色砂质泥岩,杂色砂、泥岩和砂、砾岩成频繁互层。发育的相主要为冲积扇、河流相、泛滥平原、水下重力流相、浅湖相。该组化石较少单调,化石主要有孢粉、植物、轮藻以及少量的

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世界油气田课外读书报告 题目: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 及油气富集规律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2013年4月20日

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目录 一盆地概况 (2)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3)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4) (一)裂陷阶段(J2-3—K1d) (4) (二)坳陷阶段(早白垩世泉头期-晚白垩世嫩江期).6(三)萎缩阶段(K2四方台期-早第三纪) (9) 四、构造分区及特征 (11) (一) 中浅层构造单元 (11) (二)深层构造单元划分 (12) (三)盆地构造变动和构造特征 (12) 五、主要油气田 (13) 1.大庆油田 (13) 2. 扶余-新立油气聚集带 (14) 3.宋方屯油田 (15) 4.龙虎泡油田 (15) 六、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18) 1.中央坳陷控制生油层的发育 (18) 2. 中央坳陷控制储集层的发育 (18) 3. 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19) 4.含油圈闭多数分布在中央坳陷及其周围 (19) 5. 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9)

一盆地概况 1.地理位置 跨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四省。西北、北、东及东南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及长白山所围。南面与辽西山地和辽北丘陵连接。北北东向展布。 2.规模:长750k m,宽330-370k m,面积约26万k m2。 3.勘探历程 (1)1955-1964石油普查阶段 1959,9.26,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带上的松基3井喷油, 28日,扶余3号构造上的扶27井或工业油流。 大庆油田,扶余油田 (2)1965-1975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 开发为主的阶段。隐蔽油藏进行了勘探。 扶余油层、萨尔图油层、黑帝庙油层等工业油流红岗、新立、木头和新北油田 (3)1976-1990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 深部层系、外围盆地“二次勘探” 现已发现37个油田,10个气田,1996年产量达5600万吨,天然气23亿立方米。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基底结构: (1)岩石组成:古生代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加里东、华力西、燕山期)组成。花岗岩占1/3,华力西期最为广泛。 (2)构造单元划分 三个复背斜、两个复向斜;从西北向东南褶皱轴逐渐由北北东转为北东向。花岗岩多分布于复背、向斜的轴部附近。 (3)基底性质 前古生界结晶基底 深部地质结构: (1)地壳厚度 松辽盆地总体位于地壳厚度减薄区,深部上地幔发生隆升。盆地地壳厚度一般在34k m之内。33k m莫霍面埋深线大体与现今盆地边界吻合。中央坳陷区地壳厚度仅为29k m。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北北东-近南北向的地壳厚度减薄带,向东西两侧增厚,西部增厚快,东部慢。 (2)地热场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2002年6月11日16:42:18 已访问次数:2 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5年01月18日1995年07月01日ICS分类号采标情况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未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1995-07-01 实施 xx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 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 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 2.1.2 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 次级构造单元 2.2.1 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斜坡

2.2.1.2 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 斜坡。 2.2.2 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 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凸起 b. 凹陷。 2.2.2.2 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 断阶带; b. 断鼻带; c. 断裂构造带; d. 单斜带; e. 次凹。 2.2.2.3 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背斜带(长填); b. 单斜带; c. 超覆带; d. 构造带(阶地); e. 凹陷 2.2.3 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2004?05?20 作者简介:黄 薇(1964-),女,浙江兰溪人,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三 文章编号:1000?3754(2004)05?0030?03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黄 薇,王雅峰,王 革,国成石,张立庆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卫星油田是松辽盆地北部除大庆长垣以外葡萄花油层储量丰度二单井产量最高的油田三通过对 油田内探井和开发井的研究分析,从生油条件二构造和断裂的形态及演化史二沉积相展布二储层特征及各开发区块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卫星地区的油水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并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三卫星油田构造二断层二砂体的不同配置关系形成了多种油藏类型,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断层?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三 关 键 词:圈闭;油气聚集;油水分布;油藏类型;松辽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 1 油田地质特征 卫星油田位于三肇凹陷西北部,东临大庆长垣, 目的层是下白垩统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油层顶面埋藏深度为1350~1490m三葡萄花油层岩性以一套粉砂岩夹灰二灰绿色泥岩及过渡岩性为主,地层厚度为40~60m三依据旋回稳定性二砂岩发育状况和隔层条件将葡萄花油层细划分为9个小层三该区沉积受控于北部沉积体系,由3条水系形成4个三角洲体,影响卫星地区的主要是从大庆长垣延伸过来的第Ⅲ个和从安达方向延伸过来第Ⅳ个三角洲体复合体[1], 在工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其次是三角洲内前缘相三 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单井平均钻遇砂岩厚度10.9m,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7.1层,平均单砂层厚度1.5m三该区葡萄花油层孔隙度一般分布为20%~26%,平均孔隙度约22%;渗透率一般分布为100×10-3~400×10-3μm 2,平均渗透率为141×10-3μm 2; 属于中孔二中渗储层[2]三 2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2.1 油水分布特征 葡萄花油层纵向油水分布有4种形式:①全段纯油(芳33井);②上油二下水(卫19井);③油水同层(芳241井);④全段水层(太23二卫4井)三 除个别井油水层倒置外,大多数井纵向油水分布遵循重力分异原则三油层多出现在4号层以上,个别全段纯油井区油层可达9号层三平面上无论高断块二低断块均有含油显示,纵向上整个葡萄花油层属一套油水系统,各井无统一油水界面三油水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三由于众多断层切割,形成地堑二地垒及小幅度构造,促使油藏中油水再分配,横向上形成了纯油区二油水同产区和水区相间分布的格局三 2.2 油藏类型研究 (1)断块?构造油藏 断层和构造线共同形成的圈闭,一般在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下倾方向为构造线圈闭三如太东构造形成的太121井区油藏二中?12构造形成的卫21井区油藏等二中?2构造形成的卫26井区油藏二永?1构造形成的芳24井区油藏二永?2构造形成的卫25井区油藏二永?6构造形成的芳51井区油藏三断块?构造油藏是卫星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三断块构造圈闭是有利的聚油构造,总体看构造高部位油柱高度大,构造低部位油柱高度较小三圈闭之外的井以产水为主三但由于分流河道砂体平面连通性差,砂体在平面的发育程度不一,因此圈闭内无统一油水界面三油水纵二横向分布还受控于砂体发育程度,因此局部受岩性影响[3]三 (2)断块油藏 由断块封闭形成断块圈闭,油气聚集形成断块油藏三如杏东?8断块中的卫18井区油藏二太东?36断块中的卫19井区油藏均是断块油藏三 03第23卷 第5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2004年10月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

Experience 经验交流EXCHANGE 【摘 要】确定了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三个三级层序,和六个四级层序;同时也分析了上白垩统的沉积特征,主要发育河流和泛滥平原相沉积,局部发育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 【关键词】层序;沉积特征;上白垩统;松辽盆地 【Abst ra ct 】 Sequence stratigraphy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of upper Crataceous, north Songliao basin,is confirmed, it is divided into1 second-order sequence, 3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6 fourth-order sequences.Also,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cretaceous are analyzed. Fluvial facies and flood plain facies are mainly developed, shallow lake and delta facies only occurred in local area. 【Key words 】 sequenc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upper cretaceous; songliao basin 周兴海 陈广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研究院 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层序地层划分 及沉积特征 SEQUENCE STRA TIGRAPHY CLASSIFICA TION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CRETACEOUS, NORTH SONGLIAO BASIN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横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松辽盆地浅层(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构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所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嫩江组以下的储集层中,对浅层油气藏的研究较少,还存在很多基础的地质问题亟待解决。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主要包括西部斜坡区、中央凹陷区、北部倾没区、东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和西南隆起区等几个构造单元(图1)。 控制松辽盆地浅层油气成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浅层的层序格架。从宏观上看,目前对松辽盆地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尚未开展过细微的层序地层研究。因此浅层储盖组合的发育演化规律不论纵向上还是横向上基本都还处于朦胧阶段,为此,有必要

2-1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概况 地理:盆地四周为山脉环绕,西为大兴安岭,东界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北与小兴安岭相接,盆地南缘地势低缓,向南开口,与辽河下游平原相接。 面积:26万km2。 盆地类型:松辽盆地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周围盆地:松辽盆地极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沉积面积大于500km2的沉积盆地有23个,沉积岩面积约30.49万km2。

石油勘探九个重点区块 古龙、巴彦查干、太东-卫星、长垣中南段、临江、英台-四方坨子、大情字井、扶新、套保-镇赉开始石油地质勘探:1955; 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1959年国庆前夕,在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上的松基三井青山口组获得工业油气流。 已发现油气田:到1990年代初,共发现油气田34个,其中油田、油气田27个,气田7个。 近年发现:在盆地西部龙虎泡地区及其它地区又发现了油气田。 大庆油田为主力油田:包括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敖包塔等7个局部构造。

长垣以西 长垣以东 松南老区待探规模: ◆约20-25亿吨 长垣以西:15.6 亿吨 大庆9-10 亿吨 吉林5-6 亿吨 长垣及以东:5-6 亿吨 松南老区:1.5-2.0亿吨十五增储规模 ◆两家年增1.2-1.5亿吨, 有资源基础

K=盆地中最主要的沉积岩系,厚度大,分布广。 八个含油层,按生储盖组合关系,可划分为浅部、上部、中部、下部和深部五套含油组合。 油气田:26个 石油地质储量: 88522万吨。 天然气地质储量:121.4亿立方米 开发油田:16个年产原油:375万吨。 3·′? ′t ?? èá2oé¨3· ?? èá ?y ′t2??a ??3?Dí?? ′t?¢?y2??a ???ìé??¨Dê°? ′t?¢?yDí?? ??3?Dí?? èá??áü2?D′Dê°? ?y??2ó±?3DDê°? ′t?¢????áü??°°Dê°? 3??|?a3·??áü Da±?3·??áü ?±·D3D3·??áü óí°?·?Dê 3··ì ì?°?·?Dê 3··ì ??°?·?Dê 3··ìá?o-3· ??′?ê1Dê°? ?aê23· ?′?o?ú3· ?|1?3· μ?é¨3DDê°? ·ú3?àíDê°? 3?°? à÷è?3· ?úDê°?2¢Dê°?μ?°?3··ìà?±? ?ì°?·?Dê 3··ì 浅部组合

火山岩岩石化学整理及应用

火山岩岩石化学整理及应用 作用与目的: (一)客观反映研究对象的化学特征,如氧化物、微量元素的丰度、演化学变化规律、富集及迁移规律。 方法:与平均值、与克拉克值对比,用分析值、某些比值以及哈克图解等方法分析、研究。(二)求化学参数确定火成岩基本类型、系列 如碱性、钙碱性,高钾、低钾、铝饱和、硅饱和、分异度… *对于火山岩,尤为主要是确定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采用参数、比值、图解等方法。(三)研究火山岩成因类型 如花岗岩类的I、S;火山岩的钠质、钾质类型;大西洋型、太平洋型… (四)确定成因及大地构造环境 如岛弧、板内、板缘… (五)确定岩石成岩过程中的温压信息(地质温度计、压力计),计算P、T参数… (六)分析成矿情况 *对每一计算,要明确计算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和数据解释的有效性 *对图解,要确定使用范围,参数的取值范围,计算公式对标准图解要弄清原图的思路,有无改进方法… 火山岩整理、掌握 一、火山岩类的铁调整 (注意:计算氧化度等值时,不允许调整) A:Fe2O3上限值的确定: ①基性一超基性玄武岩类建议用Fe2O3=TiO2+1.5(由于岩石中TiO2较稳定,不易风化蚀变等影响。而TiO2与Fe2O3有一定的关系。) ②中基性岩火山岩(参明照花岗岩的铁调整) B:调整方法 包括不同成分的火山岩、深成岩,均可采用Le Maitre(1976)方法进行调整 1.是否需要调整?视实际氧化度(O X实)与允许氧化度(O X允)的相对大小而定。 所谓O X实是由岩石化学分析结果中的FeO、Fe2O3值计算所得,它反映岩石中实际计算

出来的已有的氧化度。 即:O X实=FeO/(FeO+ Fe2O3) 所谓O X允,是由岩石化学分析结果中的SiO2、K2O,Na2 O值计算所得。深成岩与火 山岩的计算式不同,反映岩石中根据SiO2、K2O+Na2 O(Alk)确定岩石中允许的氧化度。 由于岩石易于氧化,因此O X实的数值不一定可靠,常常由于Fe2O3高、FeO低,而使 O X实低。而由SiO2、K2O+Na2 O(Alk)确定,因此是岩石真正氧化度的标准值。 综前所述,岩石中SiO2、Alk愈高,O X允愈小,则允许的Fe2O3上限值愈大;反之,SiO2、Alk愈低,O X允愈大,则允许的Fe2O3上限值也愈小。火山岩与深成岩O X允计算式不同。 即对于深成岩:O X允=0.88-0.0016SiO2-0.027(K2O+Na2 O) 对于火山岩:O X允=0.93-0.0042SiO2-0.022(K2O+Na2 O) 如果由岩石中Fe2O3、FeO计算的O X实大于由岩石中计算的SiO2、K2O+Na2O计算的O X 允,说明该岩石的Fe2O3不高(FeO不低),不需要调整;反之,如果O X实< O X允,说明该岩石中Fe2O3,超过上限值,需要调整Fe2O3、FeO。 2.如何进行调整?已知O X=FeO/(FeO+ Fe2O3);设调整后的Fe2O3(即Fe2O3的上限值) 为x,如多余的Fe2O3,换算为FeO,则调整后的FeO=FeO+0.9(Fe2O3-x),以之代入O X=FeO /(FeO+ Fe2O3),则 O X =[FeO+0.9(Fe2O3-x))/(FeO+0.9(Fe2O3-x)+x] 得x= (1-O X)(FeO+0.9 Fe2O3)/(0.1O X+0.9) 此x值为调整后的Fe2O3,也即Fe2O3的上限值;该式中O X为O X允,即O X实=O X允。调整 后的FeO设为y,则y=FeO +0.9(Fe2O3-x)。 综上所述,可小结如下: 1.凡是要研究岩石的氧化程度,而不需要计算标准矿物者,岩石中Fe2O3、FeO不应调整。 2.凡是计算标准矿物的岩石,如Fe2O3不超过上限值者,一般也不需要调整;只有超过上 限值者,才需要调整。 3.对于各种成分的火山岩、深成岩,均可用Le Maitre(1976)方法进行调整Fe2O3、FeO。凡 O X允O X实者,则需要调整。 二岩石化学指数计算(常用以下7 项) 1. 钙碱指数(CA):碱性(CA<51)、碱钙(5161) 4类。 2. 里特曼指数(σ):σ=(Na2O+K2O)2/(SiO2-43) (σ在SiO2值42%~70%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