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土壤肥力既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随着精准农业的提出和发展,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已成为现代土壤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酸碱性、经济条件和作物种类等方面对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从而可以为合理施肥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壤肥力因素影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肥力又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人类对土壤肥力的研究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尽管到目前为止对土壤肥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人们对土壤肥力的基本属性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土壤肥力的本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某些领域的研究在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1 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化肥直接、快速地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作物生长利用;有机肥料则除其中的养分大多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外,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胡敏酸类等及其腐解产物将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供给土壤微生物以碳源,促进其繁衍活动。化肥施入土壤后也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微生物体的代谢,以及化肥直接与土壤中的有机物及其降解的中间产物结合成新的有机物(如微生物体内的有机酸与吸入的铵结合生成氨基酸)等过程,都能使土壤中的有物质不断更新,保持甚至提高有机质含量,减缓有机质的消亡。因此,施用有机肥料固然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化肥在保持土壤有机质方面也有积极作用[2]。因此,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不但能使作物获得高产,而且能够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中国历来倡导和贯彻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相结合的施肥制度,实际生产中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或配合使用十分常见。广州市耕地土壤监测的耕作记录统计显示,52.4%监测点农户施用有机肥料,平均施用量为每年562.7 kg/667m2;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 均呈平稳衡定态势,表明长期的常规耕作施肥没有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和导致土壤酸化,保持着稳定的土壤肥力[3]。

秸秆还田也是保持土壤肥力的一项措施,对于还到田中的秸秆、根茬越多相应的微生物活动也愈旺盛,这对平衡和补偿土壤有机质具有重要意义。,平衡合理地施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是促进作物增产、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业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使用土地的方式或目的,如农业、林业、草地、湿地、果园等。土地利用作为人类利用土地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土壤肥力变化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4]。第2 次全国土壤普查以来,由于有机肥,特别是大量无机化肥的使用,土壤肥力状况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农作物高产、优质的要求,必须及时了解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才能科学地指导施肥。目前,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据研究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的管理措施等必然会导致土壤性质的变化以及土地生产力的改变[5]。由于土样所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等的影响, 致使不同的土地类型影响IFI 值的主要指标有所不同。董秋瑶等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测试化学指标计算黄土土壤肥力值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表明表层土壤肥力( IFI)值排序为: 林地> 好梯荒地> 好坡荒地> 果林地> 梯耕地>淤积坝> 坡耕地> 差梯荒地> 差坡荒[6]。段艺芳[7]等利用聊城市2007 年和2008 年的土壤样本测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均值多重比较,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全氮>有机质>全磷,而对土壤pH的影响并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它们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农耕地﹥林地﹥荒地﹥农林(果)间作地。

3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的基本特性,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酸碱性主要取决于土壤中酸碱物质的多少。酸性物质来源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氧化作用产生的无机酸,还有施肥加入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盐类。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南方湿润多雨,土壤多呈酸性,北方干旱少雨,土壤多呈碱性。

土壤偏(过)酸性或偏(过)碱性,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难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严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各种作物生长发育。具体表现有以下5 个方面:一是使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明显受酸碱性的影响,在pH值超过7.5 或低于6 时,磷酸和钙或铁、铝形成迟效态,使有效性降低。钙、镁和钾在酸性土壤中易代换也易淋失。钙、镁在强碱性土壤中溶解度低,有效性降低。硼、锰、铜等微量元素在碱性土壤中有效性大大降低,而钼在强酸性土壤中与游离铁、铝生成的沉淀,可降低有效性。二是不利于土壤的良性发育,破坏土壤结构。强酸性土壤和强碱性土壤中H+和Na+较多,缺少Ca2+,难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不利于作物生长。三是不利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

微生物一般最适宜的pH值是6.5~7.5 之间的中性范围。过酸或过碱都会严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氮素及其他养分的转化和供应。四是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一般作物在中性或近中性土壤生长最适宜。甜菜、紫苜蓿、红三叶不适宜酸性土;茶叶要求强酸性和酸性土,中性土壤不适宜生长。五是易产生各种有毒害物质。土壤过酸容易产生游离态的Al3+和有机酸,直接危害作物。碱性土壤中可溶盐分达一定数量后,会直接影响作物的发芽和正常生长。含碳酸钠较多的碱化土壤,对作物更有毒害作用。

4 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两大因素,而人们的农业生产行为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人口众多,土壤资源有限,其80 年代初以来的农地土壤肥力变化备受世人关注。同时,中国农村的经济、制度、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般来说农户收入越高越有能力增加土地投入和投资,有利于土壤肥力改善。同时,经济水平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可能会相对减轻,耕地负荷相应会有所减轻,有助于地力恢复。人均耕地可以用来表示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在农户利润最大化假定下,控制其它因素之后,人地关系紧张,耕地压力增强,土壤养分系统入不敷出的可能性越大,土地资源禀赋与土壤肥力呈负相关。但另一方面,从肥源角度看,为满足一定的生产水平,人均耕地减少,通过投入的增加来替代耕地的减少,单位面积耕地的肥料投入量就会增多,可能提高土壤肥力,这样土壤肥力与土地资源禀赋之间又可能存在正相关。据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壤肥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人均耕地则相反[8]。

5 种植作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养分含量的需求不同,对土壤中养分的改变不同,像豆科的固氮作用等。整个季度下来,对土壤中的养分利用程度和种类不同,所产生的秸秆和根茬还田后对土壤的影响不同。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地相比,4年生苜蓿地在从未施用任何肥料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比每年都施肥的传统耕地高,且差异显著。与种植棉花相比,种植苜蓿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显著降低土壤中总盐含量以及氯离子含量,充分表明苜蓿具有改良土壤的特性[9]。

6 结语

通过对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结合实际为生产服务。农田土壤肥力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对其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显得非常困难,为了在对农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性,减少人为因素,我们可以多地采用一些数学方法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进行数值化综合评价。从而把理论

运用于实际生产。

参考文献;

[1] 石元亮,王玲莉,刘世彬,等.中国化学肥料发展及其对农业的作用[J].土壤学报,2008,45(5):852-864.

[2] 奚振邦.现代化学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12.

[3] 黄小红,张磷,肖妙玲等,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200-206

[4] 朱祖祥.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276-279.

[5] 章明奎,徐建民.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

版),2002,28(3):277-282.

[6] 董秋瑶,石建省,叶浩等,陕北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研究,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7] 段艺芳1,董杰1,许玉凤等聊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21):190-193

[8] 俞海1 ,黄季等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 2003

[9] 杨玉海,蒋平安,艾尔肯等种植苜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干旱区地理 2005

土壤肥力因素

浅谈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肥力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经过我几年来在绿化施工中的观察,苗木的成活率很大方面取决于土壤因素,就此我想就我了解的关于土壤的一点小认识在此作一肤浅的探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 4 个因素的综合。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 0.2%和0.2?3.3%。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 氮0.03?0.35%;磷0.01?0.15%钾 0.25?2.7%。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

北京地区耕地肥力评价标准

北京地区耕地肥力评价标准 在调查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和北京市土壤肥力状况,研究制定了《北京市耕地肥力分等评价标准》。 在专家指导下,首先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N)或碱解氮(N)、有效磷(P)和速效钾(K)4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各指标的评分规则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市土壤肥料指标评分规则 注:各指标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例如有机质“高”等级中,“25-20”表示“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25的区间值”,其他类同。 根据北京市土壤各肥力指标特点和各指标在土壤肥力构成中的贡献水平,参考历史资料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北京市土壤肥力参评指标权重值(表2)。 表2 京市土壤养分指标权重 项目权重(W) 有机质0.30 全氮(N)或碱解氮(N)0.25 有效磷(P)0.25 速效钾(K)0.20 合计 1.00 计算每个评价地块的肥力综合指数,采用加法模型: I=∑F i×W i(i=1,2,3,……,n),式中:I代表地块肥力综合指数,F i=第i个指标评分值,W i=第i个指标的权重。

根据各指标的评分值和指标对应的权重值计算得到的肥力综合指数,依据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表3)将全市耕地土壤肥力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和极低”共5个等级。 表3 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 等级综合指数(I) 极高100-95 高95-75 中75-50 低50-30 极低30-0 注:综合评分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如“高”等级中,“95-75”表示“大于或等于75,且小于95 的区间值”,其他类同。

轮作倒茬的基本原理及其意义

轮作倒茬技术 近年来,向日葵、玉米种植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县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玉米连年种植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土壤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破坏,不利于向日葵、玉米种植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年限的逐步增加,单一作物连作面积过大会给自然界带来许多危害,比如土壤养分的损耗,土壤有害物质的累积,病虫草害加剧等。从而使作物产量下降,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绝产。因此轮作倒茬显得愈来愈突出。 一、轮作、重茬的概念 轮作是指同一块地上有计划地按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复种形式称为轮作。同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一种作物或一种复种形式称为连作,又叫重茬,重茬的危害,经常胜过连作;两年连作称为迎茬。 二、轮作倒茬的好处 要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必须实行轮作,这是因为: 1、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 2、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 3、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的危害。利用

前茬作物根系分泌的灭菌素,可以抑制后茬作物上病害的发生,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根系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小麦根系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茅草的生长。 4、合理轮作换茬,因食物条件恶化和寄主的减少而使那些寄生性强、寄主植物种类单一及迁移能力小的病虫大量死亡。腐生性不强的病原物如马铃薯晚疫病菌等由于没有寄主植物而不能继续繁殖。 5、轮作可以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抑制病原物的滋生。 三、轮作的基本原则 1、注意不同环境病虫害发生程度不同。同科农作物有同样的病虫害发生。不同科农作物轮作,可使病菌失去寄主或改变起生活环境,达到减轻或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如菌核病的寄主范围较广,且病菌存活年限较长,如向日葵和瓜类轮作,病害会越来越重。不同病菌存活时间不同,轮作的年限也不同。 2、每年选择不同科种植 如:农作物可分为禾本科、菊科、葫芦科和豆科。可按:小麦—葫芦—大豆;向日葵-玉米-葫芦;玉米-瓜类-大豆等。 3、注意不同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不同,如玉米类需要氮肥较多,瓜类需要磷肥较多,

土壤肥力等级区分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分级 狭义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的能力,据全国第二 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1 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主要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缓效钾(二者合称有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对照或若参考这个标准,对要进行施肥的土地进行测试分析,以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状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索。包括碳(C)、氮(N)、氧(O、氢(H)、磷(P)、钾(K、钙(ca、镁(Mg、硫(3、铁(Fe)、锰(Mn、钼(M0、锌(Zn)、铜(Cu)、硼(B)、氯(Cl)等16种。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 O S及微量元索,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有机质的分级可

作为土壤养分分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有效态的钙(Ca)、镁(Mg、硫(S)为土壤中存在的,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而且能够被吸收利用的中量元素养分,其分级标准共有五级,且五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表2 土壤中量元素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硫 级别含量mg/kg Mg/kg Mg/kg 一级>1000 >300 >30 二级700-1000 200-300 16-30 三级500-700 100-200 <16 四级300-500 50-100 五级<300 <50 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分级如下: 表3 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钼有效硼级别含量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1 >1.80 >3.00 >20 >30 >0.30 >2.00 2 1.01~1.80 1.01~3.00 10.1~20 15.1~30 0.21~0.30 1.01~2.00 3 0.21~1.00 0.51~1.00 4.6~10 5.1~15.0 0.16~0.20 0.51~1.00 4 0.11~1.20 0.31~0.50 2.6~4. 5 1.1~5.0 0.11~0.15 0.21~0.50 5 / 0.30 / / 0.10 0.20 广义的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 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摘要保护性耕作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和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是改善土壤环境状况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状况 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地表覆盖秸秆或留有残茬阻隔降水直接打击地面,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地表的粗糙度,阻挡雨水在地表的流动,增加雨水向土体的入渗量,相应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比休闲期间的土壤蓄水量分别提 高8.79%~13.39%和7.72%~8.05%,降水贮蓄率提高 13.72%和11.28%,降水利 用效率提高25.55%和11.8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37%和10.62%。与翻耕相比,少耕可减少地表径流23%~72%、土壤流失6%~24%;免耕减少地表径流59%~100%、土壤流失71%~100%。另外,进行少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是秸秆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2.1 对土壤团聚体数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常规耕作下,翻耕扰乱了土层结构,土壤团聚体被粉碎,耕层内有机质矿质化速度加快,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体含量下降,使土粒间黏合力下降、水稳性团聚体减少。与之相反,少免耕可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免耕直播田与翻耕田的机械组成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微团聚体的组成上出现较大的变化,尤其是0~7 cm 的表土层,其中0.01、0.05 、0.25 mm 颗粒直径的团聚体分别比翻耕增加 3.1%、 5.8%和12.3%。黄棕壤稻麦轮作田的定位试验表明,免耕条件下各级水 稳性团粒结构的含量均比翻耕的高,尤其以>5 mm的大团聚体增加较多,而>0.25 mm 的团聚体总量也增加了25%左右。土壤微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积蓄养分,改善结构,增强对环境水热变化的缓冲能力,为作物生长、微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2 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调节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传统耕作中由于农机具对土壤的压实,可使传统耕作中的表层土壤容重增加14%。免耕直播田0~5cm 土层的土壤 容重比翻耕田低7.66%,在5~7 cm的深度内,土壤容重减少了0.10 mg/cm 3。免耕田的土壤容重不仅小于翻耕,并且随免耕年限的增加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分级 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三、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评分规则 北京市土壤养分分等定级评价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N)或碱解氮(N)、有效磷(P)和速效钾(K)共4个指标,各指标的评分规则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评分规则

注:各指标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例如有机质“高”等级中,“25-20”表示“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25的区间值”,其他类同。 2、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权重 根据北京市土壤养分特点和各养分指标在土壤肥力构成中的贡献,参考历史资 料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北京市土壤养分各参评指标权重值(表2)。 表2 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权重

3、土壤综合养分指数计算 计算每个评价地块的养分综合指数,采用加法模型: I=∑Fi×Wi (i=1,2,3,……,n),式中:I代表地块养分综合指数,Fi =第i个指标评分值,Wi=第i个指标的权重。 4、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 根据各指标的评分值和指标对应的权重值计算得到的养分综合指数,依据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表3)将土壤养分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和极低”共5个等级。 表3 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 注:综合评分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如有“高”等级中,“95-75”表示“大于或等于75,且小于95 的区间值”,其他类同。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土壤肥力精选习题

20**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 --- 土壤肥力精选习 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6小题,共 92.0 分) 读某地区的经纬网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甲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 ) A. 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 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 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协调较好,肥力高 D. 土壤中含钙质较多,黑土分布广 2. 图中乙地区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主要为( ) A. 甘蔗、柑橘 B. 甜菜、柑橘 C. 花生、苹果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图 1 图2 3.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4.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 免耕直播 B. 深耕改土 C. 大棚温室 如图为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D. 棉花、茶树 5%。图 1 为我国东部 D. 砾石压土

5. 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 入,顺序正确的是 6. 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 7. 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实验结果。据此回答。 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 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 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 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 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8. 影响我国苹果带苹果产量浮动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肥力变化大 B. 天气条件变化大 C. 种植习惯 D. 市场需求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土壤贫瘠。当 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 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 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 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值 为~。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 大田:有机质含量高于5%的为高肥力,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的为中上等肥 力,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为低等肥力。 3、土壤全氮:代表土壤供氮能力,以百分数(%)表示。产量水平低的, 全氮量小于%;中等水平产量的,全氮量为~%;产量高水平的,含氮量一般 高于%。 4、土壤有效磷:代表土壤供磷能力,以mg/kg为单位来表示,土壤有效磷 含量低于5mg/kg的,为严重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15mg/kg的,属缺 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5~30mg/kg的,属中等水平。 5、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是指土粒间的距离,表示土壤的渗水透气能力, 用土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表示。一般旱地和水田孔隙都能达到55%~ 60%。如果单指空气孔隙,一般通气好的水田,能达到12%~14%,通气好的 旱田为15%~22%。孔隙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保水和通气性能,使根系生长 发不良。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 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 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 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肥力指标体系 土壤营养(化学)指标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环境指标 1.全氮 2.全磷 3.全钾 4.碱解氮 5.有效磷 6.有效钾 7.阳离子交换量 8.碳氮比1.质地 2.容重 3.水稳性团聚体 4.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 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 5.土壤耕层温度变幅 6.土层厚度 7.土壤含水量 8.粘粒含量 1.有机质 2.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 3.微生物态碳 4.微生物态氮 5.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过 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等) 1.土壤pH 2.地下水深度 3.坡度 4.林网化水平 一、 棕壤 冬小麦、棉花、花生

安徽农业大学土壤肥力

1、土壤肥力答:简单地说土壤肥力就是土壤供给养分的能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5、土壤缓效钾答:指存在于土壤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不能被中性盐在短时间内浸提出的钾。 硝化作用指土壤中大部分NH4+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2、可持续农业答:可持续农业是一种经过长期之后能增进环境质量、提高农业所依赖的资源贮备、满足人类对基本食物和纤维的需求以及改善农民和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的一种农业制度。 3、最小养分定律答: 田间作物产量决定于土壤中最低的养分,只有补充了土壤中的最低养分才能发挥土壤中其他养分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保护耕作答: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7、潜在饥饿答:指作物的某种元素不能满足需要而又不显出缺素症状时的状况。8、最大利润产量答:来自对最高产量研究数据的经济分析,它比最高产量稍低即投入的最后1个单位增量与收益相抵的那一点。9、养分平衡法答:是以作物与土壤之间养分供求平衡为目的,根据作物需肥量与土壤供肥之差,求得实现计划产量所需肥料量 10、灌溉施肥答:将肥料溶于灌溉水中,随着灌溉水将肥料施入土壤或生长介质。 2、为什么说土壤温度主要由含水量控制水分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导热率和蒸发潜热,土中水分含量又与土壤发射率有关,因此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又对土壤温度有较大影响a土色加深地面发射率降低b地表温度下降,地面长波辐射减少c今年地面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因而,白天灌溉地面辐射有所增加,土壤导热率也增大,所以水运用的适宜有增温、降温、保温的作用。 1、为何磷肥的利用率较低?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答:(1)磷在土坡中只能移动l~3厘米距离,而且磷在移动过程中极易被土集所固定;(2)作物根部直接接触的土壤也很有限的;(3)作物中的富含磷部位为种子,其用量本来就不大;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这样可以节约用水和提高磷肥利用率:(1)根据轮作换茬制合理施用磷;(2)根据土壤条件合理施用磷肥;(3):根据磷肥的特性合理施用磷肥;(4)氮、磷肥配合施用。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推荐下载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12

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 摘要 阐述了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土壤肥力评价影响因子,分析了土壤肥力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方法选择,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土壤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土壤肥力

1前言 土壤作为植物生产的基地,动物生产的基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人类耕作的劳动的对象,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其本质是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其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如何科学、合理、实用地评价土壤肥力,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十分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以促进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对区域的土壤应做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规划,实施因土耕作和种植。合理施肥是因地制宜的一项措施,需要对肥力的种类、用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根据作物的要求和气候的变化,还要考虑土壤性质和肥力水平。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所需物质和能量来源的基地,其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不同地区和地形的土壤肥力差异很大,其肥力状况和演变规律与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是指一个质地视为均一的区域内,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田区因子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始于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20世纪70年代,地统计学方法被引入土壤科学研究领域,克服了应用经典的fisher统计理论在研究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规律方面的不足。近年,随着GPS、GIS和地统计学等方法应用于土壤领域,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土壤肥力评价上。 研究土壤肥力,是进行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各种基本性质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耕地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化肥使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有不少文献提出提高化肥质量、研制新型肥料、科学施肥(如测土施肥,养分循环与平衡施肥)等方法用于提高土壤养分肥力,增加粮食的产量,但无论哪种措施都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都需要对耕地土肥力水平准确的把握,因此,耕地土壤肥力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肥力是个综合广泛的概念,它是土壤各方面性质总的反映,受环境条件和土壤管理等技术的限制。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能直

《土壤肥力学》试卷

2011级土壤学硕士研究生《土壤肥力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土壤肥力 答:简单地说土壤肥力就是土壤供给养分的能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2、可持续农业 答:可持续农业是一种经过长期之后能增进环境质量、提高农业所依赖的资源贮备、满足人类对基本食物和纤维的需求以及改善农民和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的一种农业制度。 3、最小养分定律 答:田间作物产量决定于土壤中最低的养分,只有补充了土壤中的最低养分才能发挥土壤中其他养分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保护耕作 答: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5、土壤缓效钾 答:指存在于土壤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不能被中性盐在短时间内浸提出的钾。 6、硝化作用 答:是指土壤中大部分NH4+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7、潜在饥饿 答:指作物的某种元素不能满足需要而又不显出缺素症状时的状况。 8、最大利润产量 答:来自对最高产量研究数据的经济分析,它比最高产量稍低即投入的最后1个单位增量与收益相抵的那一点。

9、养分平衡法 答:是以作物与土壤之间养分供求平衡为目的,根据作物需肥量与土壤供肥之差,求得实现计划产量所需肥料量 10、灌溉施肥 答:将肥料溶于灌溉水中,随着灌溉水将肥料施入土壤或生长介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为何磷肥的利用率较低?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答:(1)磷在土坡中只能移动l~3厘米距离,而且磷在移动过程中极易被土集所固定; (2)作物根部直接接触的土壤也很有限的; (3)作物中的富含磷部位为种子,其用量本来就不大; 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这样可以节约用水和提高磷肥利用率: (1)根据轮作换茬制合理施用磷;(2)根据土壤条件合理施用磷肥;(3):根据磷肥的特性合理施用磷肥;(4)氮、磷肥配合施用。 2、苹果“小叶病”、白菜“心腐病”、花椰菜“鞭尾病”、油菜“花而不实”、 水稻“胡麻叶斑病”分别是缺乏什么元素引起的? 答:苹果“小叶病”是缺乏锌元素引起的,白菜“心腐病”是缺乏钙元素引起的,花椰菜“鞭尾病”是缺乏钼元素引起的,油菜“花而不实”是缺硼引起的,水稻“胡麻叶斑病”是缺氮、钾及硅、镁、锰等到元素引起的。 3、为何硝态氮肥的施用可加重石灰性土壤上植物缺铁的程度? 答:凡是肥料中的氮素以硝酸根(NO3-)离子形态存在的叫硝态氮肥。 石灰性土壤中一般含有较高浓度的重碳酸盐,是碱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中水溶性铁的浓度很低,如果再使用硝态氮肥,就会酸化根际土壤,增加铁的溶解度,而且质膜上的Fe 3+还原酶活性增加,将Fe3+还原成Fe2+,以利于根系吸收。但是石灰性土壤中的高浓度重碳酸盐具有很强的缓冲能力,能将根系分泌的质子迅速中和,使质膜表面和根际微环境仍处于高pH值条件下。由于质膜上的三价铁还原酶活性受pH值影响很大,高pH值抑制质膜上还原酶的运转,造成植物根吸收铁量下降,而发生缺铁症。这个是在石灰性土壤中使用硝态氮肥导致植物缺铁的直接外界因素。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其含量的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北京市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养分调查测定工作,获取了大量的农化分析结果,涉及的样品约有13000多个,对全市土壤养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但由于土壤速效养分具有易变的特性,其中氮素养分变化相对磷钾的变化要更大些,土壤氮素需要适时监控,进行养分的及时调控,磷钾养分一般采用衡量监控,指导养分管理,一般3-5年进行一次即可,因此土壤养分氮素状况的调查可更密集一些,磷钾的相对少些。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划分为六级: 表1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很高高中等低很低极低 >44-33-22-11-0.6<0.6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2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机质 %全氮 % 速效氮 PPM 速效磷 PPM(P2O5) 速效钾 K2O 级别含量 1>4>0.2>150>40>200 23~40.15~0.2120~15020~40150~200 32~30.1~0.1590~12010~20100~150 41~20.07~0.160~905~1050~100 50.6~10.05~.07530~603~530~50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精心整理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 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 )值为6.5~7.5。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大田:有机质含量高于5 3%; 4的,的,属 5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0.001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0.01~0.05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直径为0.05~1.0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肥力指标体系 土壤营养(化学)指标 土壤物理性状指标 土壤生物学指标 土壤环境指标 1.全氮 2.全磷 3.全钾 4.碱解氮 5.有效磷 6.有效钾 1.质地 2.容重 3.水稳性团聚体 4.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 5.土壤耕层温度变幅 1.有机质 2.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 3.微生物态碳 4.微生物态氮 5.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等) 1.土壤pH 2.地下水深度 3.坡度 4.林网化水平

7.阳离子交换量 8.碳氮比6.土层厚度 7.土壤含水量 8.粘粒含量 一、华北平原 黄土地棕壤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褐土 三、 北部 树种: 针叶林――红松、落叶松 落叶阔叶林――白桦、紫椴 四、四川盆地紫色土 丘陵地区 粮、棉、油菜、

轮作的意义和作用

轮作的意义和功能 一、轮作、重茬的概念及病虫害防治原理 轮作是指同一块地上有计划地按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复种形式称为轮作。同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一种作物或一种复种形式称为连作,又叫重茬,重茬的危害,经常胜过连作;两年连作称为迎茬。 连作常引起减产,这是因为: 1、病原物积累 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同一种类作物,使与此类作物相适应的某些寄生并危害作物根、茎部分的病原菌种得以连年繁殖,并在土壤、种子上大量积累并传播,形成某种土传或种传病害,称为重茬病害。也就是说,每种作物都有一些专门危害的病虫杂草。连作可使这些病虫草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式地感染危害:如茄科作物连作,黄萎病、枯萎病、根腐病、疫病等发生严重;西瓜、甜瓜及黄瓜等葫芦科作物连作,枯萎病、蔓枯病、根腐病等发生严重;大姜连作,导致严重的姜瘟病;草莓连作两年以上则死苗30-50%等等。如黄瓜的霜霉病、根腐病、跗线螨;番茄病毒病、晚疫病;辣椒的青枯病、立枯病等。 2、土壤养分失衡 不同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各不相同,根系深浅与吸收水肥的能力也各不相同。长期种植一种作物,因其根系总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该作物大量吸收某种特需营养元素后,就会造成土壤养分的偏耗,使土壤营养元素失去平衡。如禾谷类作物对氮、磷、硅吸收较多,对钙吸收较少,而豆科作物对钙、磷、氮吸收较多,对硅吸收较少,但由于根瘤的固氮作用及根、叶残留物较多,种豆科作物之后,土壤含氮

量较差,土壤较疏松;叶菜类、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其根系分泌有机酸,可使土壤中难溶性的磷得以溶解和吸收,具有富集土壤磷的功能,但多数作物对固定在土壤中的磷却难以吸收。 3、根系分泌物的拮抗作用 作物产生连作障碍的机理主要是自毒作用、次生盐渍化和土壤病害作用的结果。科学研究表明,番茄、黄瓜和西瓜等蔬菜根系分泌物能引起自毒作用。不同作物根系的分泌物不同,有的分泌物有毒害作用,如大豆根系分泌氨基酸较多,使土壤噬菌体增多,它们分泌的噬菌素也随之增多,从而影响根瘤的形成和固氮能力,这也是大豆连作减产的重要原因。高粱除吸肥力强,需肥量大外,其多量的根系分泌物可抑制小麦等其他作物生长,所以对大多数作物来说,高粱前茬不好。 4、土壤生态恶化 连作由于耕作,施肥、灌溉、用药方式等方式固定不变,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及有益微生物数量严重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肥力降低,有毒物质积累,有机质分解缓慢,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抗病力。 因此,要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必须实行轮作,这是因为: 1)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 2)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 3)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的危害。利用前茬作物根系分泌的灭菌素,可以抑制后茬作物上病害的发生,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根系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小麦根系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茅草的生长。

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

农业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是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 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进行测试分析,以 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情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包括碳(C)、氮(N)、氧(O)、 氢(H)、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铜(Cu)、锌 (Zn)、硼(B)、钼(Mo)、氯(Cl)等16种。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土壤养分主要 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破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 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叶的腐化变质及各 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 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其中有机质的分级可作为土 壤养分分级,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表1 土壤pH值分级 注:按:1水土比例浸拌土壤,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测定。 表2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分级 注:有机质测定为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测定为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测定为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Olsen法);速效钾测定为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表3 中量元素养分临界值(mg/kg)

注:有效钙和有效镁即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为醋酸铵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测定为磷酸盐-醋酸提取,硫酸钡比浊。 表4 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mg/kg) 注:铁、锰、铜、锌分析方法均为DTPA溶液浸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钼的分析方法为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硼的分析方法为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 表5 阳离子交换量分级(meq/100g土) 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为EDTA-铵盐浸提,蒸馏滴定法。 山西云大中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摘要轮作是在一定年限内在同一地块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通过协调作物与土壤的关系,实现持续增产的一项具体有效措施。本文概述了轮作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利用、土壤结构等的作用,提出了合理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关键词轮作;作物;土壤;土壤肥力 轮作是指在一定年限内在同一地块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通过协调作物与土壤的关系,实现持续增产的一项具体有效措施。合理轮作可以使根系深浅不同、吸收不同种类养分的作物相互搭配,达到全面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作物高产的目的。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殖质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前提。连作对土壤有机质消耗量大,而轮作能够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各种作物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不同作物残留有机质种类和数量不同,如马铃薯、叶菜类以及果菜类遗留在土壤中较少,而豆科作物、禾本科作物的枯枝落叶和根系等残茬遗留在土壤中的相对较多,三叶草、豆科等作物残留有机质的数量多,并富含钙质,而且还能通过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中氮素含量,避免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影响土壤肥力。 2)轮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中养分 在同一地块长期连续种植对土壤养分需求相同的作物,就会造成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片面消耗过多,使土壤营养元素失衡,产生缺素症,影响作物正常 生长发育。不同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能力有很大差异,如玉米、稻、麦等禾谷类作物对氮、磷肥消耗较多,对钙吸收较少;豆科作物吸收磷、钙较多,对硅吸收较少;烟草、薯类作物对钾肥需求量较大;豆类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对土壤中氮素需求较少。在禾本科作物种植之后,土壤含氮量较高,土质较疏松,可种植需氮较多的白菜类、茄果类、瓜类等,再次种植需氮素较少的根菜类和葱蒜类,而以需氮素最少的豆类放在最后;荞麦、豆类和油菜能利用土壤中难溶性磷,而小麦、玉米、棉花只能利用有效磷;叶菜类、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根系分泌有机酸,可使土壤中难溶性磷得以溶解和吸收,具有富集土壤磷的功能。但多数作物对土壤中难溶性磷吸收利用率低。因此,实行合理轮作,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衡利用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并更好地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3)轮作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土壤中养分的利用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 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值为~。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大田:有机质含量高于5%的为高肥力,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的为中上等肥力,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为低等肥力。 3、土壤全氮:代表土壤供氮能力,以百分数(%)表示。产量水平低的,全氮量小于%;中等水平产量的,全氮量为~%;产量高水平的,含氮量一般高于%。 4、土壤有效磷:代表土壤供磷能力,以mg/kg为单位来表示,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5mg/kg的,为严重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15mg/kg的,属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5~30mg/kg的,属中等水平。 5、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是指土粒间的距离,表示土壤的渗水透气能力,用土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表示。一般旱地和水田孔隙都能达到55%~60%。如果单指空气孔隙,一般通气好的水田,能达到12%~14%,通气好的旱田为15%~22%。孔隙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保水和通气性能,使根系生长发不良。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 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 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 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肥力指标体系 土壤营养(化学)指标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环境指标 1.全氮 2.全磷 3.全钾 4.碱解氮 5.有效磷 6.有效钾 7.阳离子交换量 8.碳氮比1.质地 2.容重 3.水稳性团聚体 4.孔隙度(总孔隙度、毛 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 度) 5.土壤耕层温度变幅 6.土层厚度 7.土壤含水量 8.粘粒含量 1.有机质 2.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 3.微生物态碳 4.微生物态氮 5.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 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 等) 1.土壤pH 2.地下水深度 3.坡度 4.林网化水平 一、 棕壤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中、低产田,不高,缺磷少氮二、 褐土 谷子(小米) 三、 黒土地(黒土、黒钙土)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土壤肥力既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随着精准农业的提出和发展,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已成为现代土壤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酸碱性、经济条件和作物种类等方面对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从而可以为合理施肥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壤肥力因素影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肥力又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人类对土壤肥力的研究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尽管到目前为止对土壤肥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人们对土壤肥力的基本属性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土壤肥力的本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某些领域的研究在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1 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化肥直接、快速地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作物生长利用;有机肥料则除其中的养分大多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外,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胡敏酸类等及其腐解产物将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供给土壤微生物以碳源,促进其繁衍活动。化肥施入土壤后也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微生物体的代谢,以及化肥直接与土壤中的有机物及其降解的中间产物结合成新的有机物(如微生物体内的有机酸与吸入的铵结合生成氨基酸)等过程,都能使土壤中的有物质不断更新,保持甚至提高有机质含量,减缓有机质的消亡。因此,施用有机肥料固然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化肥在保持土壤有机质方面也有积极作用[2]。因此,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不但能使作物获得高产,而且能够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中国历来倡导和贯彻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相结合的施肥制度,实际生产中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或配合使用十分常见。广州市耕地土壤监测的耕作记录统计显示,52.4%监测点农户施用有机肥料,平均施用量为每年562.7 kg/667m2;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 均呈平稳衡定态势,表明长期的常规耕作施肥没有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和导致土壤酸化,保持着稳定的土壤肥力[3]。 秸秆还田也是保持土壤肥力的一项措施,对于还到田中的秸秆、根茬越多相应的微生物活动也愈旺盛,这对平衡和补偿土壤有机质具有重要意义。,平衡合理地施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是促进作物增产、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业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