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方案

一、有关说明

1.考核对象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2.启用时间

2016年秋季学期。

3.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习者对行政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要检测学习者对行政学理论的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习者对行政学理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

4.考核依据

本课程考核方案是依据国家开放大学《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西方行政学说(第二版)》(丁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2版)制定的。本课程考核方案是课程考核命题的基本依据。

5.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

课程考核成绩统一采用百分制,即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课程综合成绩均采用百分制。

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

二、形成性考核相关要求

1.考核目的

加强对学习者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测,引导学习者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2.考核手段

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网络考核。

3.形成性考核任务的形式及计分方法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形式:阶段性学习测验

题型: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

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19世纪50年代英国创立的()为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范畴和规范。

A.文官制度B.任官制度C.选官制度D.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A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西方行政学的理论渊源包括()

A.西方近代史上的政治学

B.君主时代德国的官房学

C.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形成的行政法学

D.中世纪的神学

参考答案:ABC

2.古利克总结的POSDCORB职能中不包括()。

A.计划B.预算C.控制D.报告

参考答案: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政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科学的过分依赖,由应用研究转向纯理论研究。()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

(1)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2分);

(2)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2分);

(3)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质(2分);

(4)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1分);

(5)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1分);

(6)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1分);

(7)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1分)。

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形式:阶段性学习测验

题型:小论文题。

样题: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分)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19章至结语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西方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三、终结性考试相关要求

(一)相关要求

1. 考试目的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2. 命题原则

第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

第二,考试命题覆盖本课程教材的导言至结语,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第三,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70%以上章节。

3. 考试手段

网络考试。

4. 考试方式

闭卷。

5. 考试时限

90分钟。

(二)终结性考试题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备选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下面给每种题型列举1-2道样题,以及相应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50年代英国创立的()为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范畴和规范。

A.文官制度B.任官制度C.选官制度D.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A

2.不定项选择题

(1)西方行政学的理论渊源包括()

A.西方近代史上的政治学

B.君主时代德国的官房学

C.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形成的行政法学

D.中世纪的神学

参考答案:ABC

(2)古利克总结的POSDCORB职能中不包括()。

A.计划B.预算C.控制D.报告

参考答案:C

3.判断题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政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科学的过分依赖,由应用研究转向纯理论研究。()

参考答案:×

4.简答题

(1)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

(1)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2分);

(2)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2分);

(3)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质(2分);

(4)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1分);

(5)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1分);

(6)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1分);

(7)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1分)。

5.论述题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韦伯“官僚制”的理解。

答题要点:

(1)官僚制的涵义(5分)

在韦伯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

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2)官僚制的特征(7分)

第一,合理的分工。第二,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第三,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第四,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第五,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第六,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第七,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3)官僚制的优点(4分)

第一,严密性。第二,合理性。第三,稳定性。第四,普适性。

(4)官僚制的缺点(4分)

官僚制犹如一个巨大的铁笼,将人固定在其中,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以上4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1分。

四、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

课程考核内容原则上按了解、掌握和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各章具体内容如下:

导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西方行政学的兴起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2.西方行政学的兴起与西方科学管理运动之间的关系。

3.西方行政学的兴起与西方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理解:

1.在我国学习、研究西方行政学的意义。

掌握:

1.西方行政学说产生的背景。

第一章威尔逊的行政学说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威尔逊其人其事。

理解:

1.威尔逊行政学说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2.威尔逊行政学说的思想渊源与产生背景。

掌握:

1.威尔逊行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古德诺其人其事。

理解:

1.古德诺与威尔逊对“政治—行政”二分法阐释的异同。

2.古德诺行政学说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掌握:

1.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

2.古德诺行政学说的重要主张: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第三章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韦伯其人其事。

理解:

1.韦伯对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掌握:

1.韦伯的权威结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分析的主要内容。

2.韦伯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官僚制及其特征;官僚制的优点与缺点。

第四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泰勒其人其事。

理解: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掌握: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实行标准化原理;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

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第五章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法约尔其人其事。

理解:

1.法约尔的主要功绩。

2.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掌握:

1.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管理的定义;管理的14条原则;进行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第六章怀特的系统化行政学理论框架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怀特其人其事。

理解:

1.怀特的历史地位及其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贡献。

掌握:

1.怀特行政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行政环境思想;行政组织思想;行政协调思想;人事行政思想;行政伦理思想;行政法规思想;行政监督思想。

第七章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管理思想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古利克其人其事。

理解:

1.古利克及其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古利克行政学说的主要内容: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行政在政府中的角色;科学与行政的关系;行政组织理论;理论原则与实际应用。

第八章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巴纳德其人其事。

理解:

1.巴纳德对行政学的主要贡献。

2.巴纳德组织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组织的本质;组织的三要素;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论;权威接受论;组织决策论;管理人员职能说。

第九章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西蒙其人其事。

理解:

1.西蒙的历史地位。

掌握:

西蒙行为主义行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行政学研究方法论;行政决策论;行政组织论。

第十章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林德布洛姆其人其事。

2.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形成过程。

理解:

1.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掌握:

1.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维尔达夫斯基的公共预算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维尔达夫斯基其人其事。

2.维尔达夫斯基公共预算理论的缘起。

理解:

1.维尔达夫斯基及其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维尔达夫斯基公共预算理论的主要内容:预算的概念和本质;预算的策略;预算体制的改革。

第十二章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麦格雷戈其人其事。

理解:

1.麦格雷戈Y理论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掌握:

1.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的思想基础。

2.麦格雷戈对传统X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3.麦格雷戈Y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十三章沃尔多的综合折衷行政观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沃尔多其人其事。

理解:

1.沃尔多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掌握:

1.沃尔多对传统行政学的评论。

2.沃尔多对当代行政学的评论。

3.沃尔多本人的公共行政观。

第十四章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里格斯其人其事。

理解:

1.里格斯及其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的产生背景。

2.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的主要内容:三大行政模式;五种主要的行政生态要素;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特点。

第十五章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弗雷德里克森其人其事。

理解:

1.新公共行政学的重要贡献。

2.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含义。

掌握:

1.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观点: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观的反思和批判;对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对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突破;动态、开放的组织观。

第十六章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德鲁克其人其事。

理解:

1.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中的应用——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

2.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2.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运用。

第十七章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奎德其人其事。

理解:

1.奎德及其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政策分析及其必要性;政策分析的要素;政策分析的过程;政策分析与政治因素。

第十八章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布坎南其人其事。

理解:

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

2.布坎南对政府失败及其根源的分析。

3.布坎南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

第十九章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学说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法默尔其人其事。

理解:

1.法默尔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法默尔行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对公共行政理论概念的后现代诠释;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探寻。

第二十章库珀的行政伦理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库珀其人其事。

理解:

1.行政伦理及其重要性。

2.库珀行政伦理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库珀行政伦理的概念基础。

2.库珀行政伦理的核心问题。

3.库珀行政伦理行为的实现途径。

第二十一章霍哲的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霍哲其人其事。

理解:

1.霍哲及其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霍哲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绩效、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改进;正确认识对于政府绩效改进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无形要素;建立基于公民参与的政府绩

效评估系统;开展基于回应性的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建设基于竞争的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十二章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奥斯本其人其事。

理解:

1.奥斯本及其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企业家政府理论产生的背景。

2.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的本质含义。

3.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与改革政府的十项原则。

第二十三章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登哈特其人其事。

理解:

1.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2.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

3.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函。

结语走向公共管理语境的公共治理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

了解:

1.公共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理解:

1.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评价。

掌握:

1.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政管理专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专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一、专业实践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 专业实践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在第2学期和第4学期的第17~18周开设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室或实训室或社会运用学过的行政管理专业部分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行政管理工作实训,使学生掌握部分行政管理工作技能。 二、第2学期的专业实践课程 实训时间是第2学期的第17~18周。 (一)训练项目1:行政管理实务训练 1.实训内容:庆典活动模拟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按照庆典活动模拟训练方案进行现场操作 目的:(1)熟悉庆典活动的组织程序;(2)掌握拟写庆典活动中形成的材料的方法、格式;(3)掌握所需物品的准备方法。 操作过程:(1)分小组完成各自所承担的任务。(2)各小组组长根据任务总要求,把具体任务细分到每个组员。(3)组员按照要求进行现场准备。(4)教师现场指导,及时纠正错误。(5)各小组组员交换角色,完成庆典中的各项任务。(6)教师现场评论,按小组给出成绩。 2.实训内容:会议的准备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分小组练习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合作能力,掌握装订文件的方法。 使用器材:电脑、打印机、复印机、装订机、档案袋、会议文件袋等。 操作过程:(1)分小组完成具体任务。(2)具体任务明细表发给各小组组长1份。(3)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检查完成情况。(4)各小组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完成会议的

准备工作。(5)教师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是否合乎要求。(6)现场指导,纠正错误,使其规范。 3.实训内容:会议的召开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分小组练习 目的:培养学生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会议能力,能有效控制会议进程。 使用器材:话筒、摄像机、照相机等。 操作过程:(1)把小组分为领导组、会务组、宣传组。(2)各小组扮演各自的角色承担任务。(3)各小组组员向本组组长汇报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4)教师现场指导。(5)最后教师点评,给出此阶段的成绩。 4.实训内容:会议的善后处理 地点:中文系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文件归档 目的:掌握回收文件的方法、归档的方法。 使用器材:档案盒、针、线、钉书机等。 操作过程:(1)教师先做示范。(2)教师对每一个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进行详细指导,提出要求。(3)每一个学生领取自己拟写的材料。(4)按照时间顺序,择优选择文件。(5)装入档案盒,填写相关内容。(6)教师现场检查,及时纠正错误。(7)学生按照纠正错误的要求规范地装订填写。 (二)训练项目2:社会不规范汉字调查 1.指导教师:靳古隆、吉玉佩、原云 2.调查目的:一是增强自己的汉字规范化意识;二是提高自己的书写规范汉字和不写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的能力;三是调查清楚焦作市街道、校园不规

2013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 【学时数】48 【先修课程】无 1.课程介绍: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 Total hours: 48 Credits:3 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理论、世界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课本内容,必须阅读教师推荐书目与材料,并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要以文稿的形式上交授课教师。1.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分析具体问题、设置讨论议题); 2.课后阅读(阅读相关书目和材料); 3. 课堂讨论(每小组设置发言人,由发言人阐释观点,小组同学提供补充意见,其他同学评议或提问质疑,最后发言资料与文稿上交教师。)6课程政策: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如下:1. 学生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按时到课;2.学生要认真听讲,围绕课堂主题, 踊跃发言;3. 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探究

西方史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史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史学在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的发展情况,对史学名家和名著予以介绍。 (四)教学时数 36课时。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学术名著。 二、本文 第一章古典史学(1) 教学要点: 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希腊史学。 第一节、城邦及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城邦及其文明;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神话与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工作与时日》;爱奥尼亚。 第二节、西方史学的创立 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史观。 第三节、政治史:一种传统史学范型的确立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该史学传统的影响。 第四节、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时的史学 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师门回忆录》;《苏格拉底的辩护》;《拉西第梦的政制》;《阿格西劳传》;《居鲁士的教育》;《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修辞学派。 考核要点: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第二章古典史学(2) 教学要点:

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罗马史学。 第一节、从模仿到奠立 从城邦到帝国;罗马文化的特点;费边·匹克托及《罗马史》;老伽图及《罗马历史源流》;撒路斯提乌斯及《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恺撒及《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第二节、李维与塔西陀 李维;《建城以来史》;塔西陀;《演说家对话录》;《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 第三节、光辉的延伸 波里比阿;普鲁塔克及《希腊罗马名人传》;阿里安及《亚历山大远征记》;阿庇安及《罗马史》。 第四节、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求真探索精神;人文主义观念;宽宏的历史眼光;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考核要点: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教学要点: 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中世纪史学。 第一节、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黑暗时代”;教会史学的兴起;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第二节、欧洲各国史学 法国史学:格雷戈里及《法兰克人史》;艾因哈德及《查理大帝传》;编年史与年代纪;基伯特。英国史学:比德及《英吉利教会史》;安瑟伦。德国史学:威都坎;提特马;兰伯;鄂图及《编年史》。意大利史学:城市史学;《马可·波罗游记》。 第三节、拜占庭史学与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拜占庭史学:普洛科匹厄斯及《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和《秘史》。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考核要点: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近代史学(1) 教学要点: 布鲁尼;瓦拉;马基雅维里;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 教学时数: 4课时。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为全校文法类各专业通识课。本课程将通过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的讲解,使全校文法类各专业的本科生了解西方文化孳乳繁衍、发生进化的来龙去脉,掌握西方文化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认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状貌,为从不同专业的涉外部分的学习、进行中西比较、或直接学习研究具体领域的西方文化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 习题要点:米诺斯文明, 迈锡尼文明, 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希腊神谱, 神谱的文化学意义,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2.希腊神话的源流与谱系。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要求基本理解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希腊城邦文化

习题要点:希腊城邦的发展演变, 希腊城邦的崛起与殖民,早期希腊城邦的政治变革,斯巴达的政治与文化,雅典的政治与文化,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2.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理解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掌握希腊哲学发展的基本梗概。第三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城邦文化的衰落与希腊化时代 习题要点: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雅典民主制的蜕变,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分离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历史契机。2.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的过程,理解与掌握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第四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帝国的兴衰 习题要点:罗马政治制度演化与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政治制度演化的基本情况。2.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的起源、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恺撒与奥古斯都,理解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与原因。 第五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文化的特征 习题要点:希腊人与罗马人,罗马英雄主义,罗马的宗教,罗马法,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罗马世风的腐化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2.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理解与掌握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第六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的早期发展 习题要点:基督教的“两希”传统,基督教与希腊哲学,基督教与罗马帝国,苦难的历程,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国教化,基督教与异教文化,修道运动,基督教与日耳曼族,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人,蛮族 大入侵,蛮族的皈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基督教的“两希”文化渊源。2.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基督教的“两希”传统,理解与掌握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基督教与日耳曼族)等要点。 第七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习题要点:封建制与庄园经济,修道院经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活状况,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神圣” 与“世俗”,十字军东征,“阿维农之囚”与罗马教会的衰落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与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与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 习题要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教会与大学,中世纪的哲学,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学,基督教唯灵主义与哥特式建筑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2.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掌握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 第九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习题要点: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教会的堕落,宗教裁判所,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等的具体内容。本单元重点、难点:1.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2.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中世纪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十章西方近现代文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习题要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2.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理解与掌握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基本情况。

全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排名30强.doc

2019年全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排名 30强 全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排名30强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介绍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专业课程就业前景招生计划专业学校专业排名 专业代码:030201 层次:本科学习年限:4 专业类别:法学类学科:政治学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介绍 本专业研究的所有问题几乎都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并要有效的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多研读一些大师的思想精髓、经典著作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当代的一些政治思潮开展研究,这也是政治学的主要学习目的。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就业前景 毕业生还是可以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专门业务工作。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学习课程 政治学原理、行政学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

社会政治分析等。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政治学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必备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或技术; 3.具有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专门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有关政治体制、决策过程以及党政管理法律、制度、方针、政策; 5.了解政治学及行政学、法学、国际政治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排名在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西方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方案 一、有关说明 1.考核对象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2.启用时间 2016年秋季学期。 3.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习者对行政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要检测学习者对行政学理论的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习者对行政学理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 4.考核依据 本课程考核方案是依据国家开放大学《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西方行政学说(第二版)》(丁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2版)制定的。本课程考核方案是课程考核命题的基本依据。 5.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 课程考核成绩统一采用百分制,即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课程综合成绩均采用百分制。 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 二、形成性考核相关要求 1.考核目的 加强对学习者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测,引导学习者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2.考核手段 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网络考核。 3.形成性考核任务的形式及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任务列表 序次章节形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权重 1 导言—第6章专题讨论第1周初第5周末30% 2 第7—13章阶段性学习测验第5周初第9周末20%

3 导言—18章阶段性学习测验第9周初第13周末30% 4 第19章—结语阶段性学习测验第13周初第17周末20% 4.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要求 下面对每次形考任务的题型、题量、组织实施、评分标准以及相关要求进行说明。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形式:专题讨论 考核内容样例: 讨论主题: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100分)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1章至第6章的内容。 2.组成3—10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任务。 3.采取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网上非实时跟帖的形式,由小组长发起第一个跟帖表明组长身份并组织完成讨论的全过程。 4.每一位学习者都要联系实际准备个人讨论提纲(包括联系实际的例子和个人准备的提纲,不少于500字),个人讨论提纲占此次讨论总成绩的60%,由学习者自己跟帖提交。 5.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形成不少于300字的小组意见,小组意见占此次讨论总成绩的40%,由小组长跟帖提交。 6.教师根据每一位学习者的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小组意见给每一位学习者评分,举例必须联系实际,所举实例应能够证明其观点。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形式:阶段性学习测验 题型:小论文题。 样题:以“Y理论”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分)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7章至第13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西方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形式:阶段性学习测验 题型: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 样题: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416566711.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公共行政学第六章行政领导自测word精品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2分) 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选任制)。 题目2 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 题目3 题目4 题目5 题目8 题目9 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 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 ) 题目10 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 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不受牵制,行动迅速,简便易行 )。 题目11 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 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课本答案) 题目12 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归属权,专业知识权,奖惩权力,合法权力) 题目13 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特质外,还应具备( 等特质。 题目14 委任制 )。 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 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 委任制 )。 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 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考任制 )。 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 决策权力 )。 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 行政道德 )的核心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6分) 有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基层领导者 )。 有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政务类行政领导者,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 社会背景,智力,个性,任务定向,社会技能 ) 题目1 题目6

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四分图理论,领导系统模式,领导方格理论,PM型领导模式,领导作风理论) 题目15 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莫斯,布莱克)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3 题目16「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利克特经长期研究,于1961年提出领导系统模式。这一理论将领导方式归结为(专制独裁式,温和独裁式,协商式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 题目仃 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他们是(民主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3 题目18 下列属于行政领导者素质特点的是(层次性,时代性)。 题目19 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三、问答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题目20 理解领导的含义,需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1)领导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又服务于一定的组织,没有组织便无领导。另一方面,没有领导或领导不当,任何组织或团体都不能存在和发展。 (2)领导是一种统御和指引被领导者的行为过程。 I 3 题目21 简述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 (1)领导是一种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 (2)领导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实践过程; (3)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领导是一种领导者有目标的管理活动。 题目22 简述行政领导的特点。 (1)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的领导; (2)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特点; (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P 题目23 简述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 (1 )选任制; (2)委任制; (3)考任制; (4)聘任制。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3 学时:54 使用教材:《史学概论》 参考教材:姜义华、瞿林东《史学导论》;白寿彝《史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必修课程。须学生具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本知识,及在相关专业学科如文献学、目录学、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才能对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其教学目的为: 1、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具体内容: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文字史料: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史学如计量史学及其方法,比较史学及其方法;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关系;历史认识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史学著作的体裁及其演变史学著述的体例;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梳理清楚各种理论的源流脉络,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3、史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科起到补缺的作用。 二、课程定位 史学概论则是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起步晚;课程理论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的较确定的体系,也较零散。但也正因如此,有关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的分歧很多,讨论也较热烈,逐渐趋向形成共识。有人主张本学科可作为历史专业的入门课,应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更多地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史学领域和未来目标,应以历史学为对象,着重研究历史和历史学中带有共同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使学生从总的方面,对史学有一个概括了解,了解在史学内部曾经出现过什么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的程度及应该继续工作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 1、突出历史学研究实践的“典型”与“前沿”。本课程涉及理论问题多,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如此庞杂的内容,是课程的难点所在;而且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史学思潮的冲击,史学领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西方重要的史学思潮如:马科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史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 涯规划书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有两年的时间就要跟社会进行真真切切的接触了。满怀着憧憬与抱负,希望可以走出校园后一展身手,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但是,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人心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使我们这些人生阅历尚浅的青年一代的心中多了一丝担忧。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我需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树立长期与短期的目标,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下面我将从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和评估调整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 作为一个典型的双子座女生,我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想象性丰富的自由创造性活动,一方面又倾向于遵守规则,既喜欢抽象的观念性活动,又倾向于满足固定化的事务活动。我比较能接受常规惯例性的工作,不适合过于挑战性和变化的工作,但也可以适当的刺激由此带动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我倾向于恪守事务规则,但往往对人并不十分苛求,乐于维护道德良知并有责任感,既喜欢幻想,但也注重现实。本着正经

的做事,认真工作,追求完美的原则,虽然接受按部就班的工作,但也乐于有所创新。 2、职业能力 我比较突出的五项技能是: 批判性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方法,鉴别不同方案、决议或方法的优劣。判断和决策——思考多种可 选行动或操作的相对得失,从中选择出最适当的一个。积极倾听——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要点,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不在 不合适的时候打断对方的讲话。 口头表达——通过口头交谈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 人际敏感——关注他人的反应,理解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 反应。 3、个人特质 我考虑问题理智、清晰、简洁,不受他人影响,能客观地批 判一切,运用高度理性的思维做出判断,不以情感为依据。用批 判的眼光审视一切,如果形势需要,会非常坚强和果断。不屈从 于权威,并且很聪明,有判断力,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完美, 甚至也这样去要求别人,尤其讨厌那些不知所措、混乱和低效率 的人。同时,我高度重视知识,能够很快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系统 整合,把情况的有利与不利方面看的很清楚。在我感兴趣的领域里,会投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专心和动力。但是,我有时只 注重自己,很少去理解他人,自以为是,对他人没有耐心,总是

行政管理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行政管理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概论性、基础性的课程。强调对一般性、通用性知识的掌握是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学科范畴和理论,掌握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学科基础。 2.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中国行政管理的大政方针、改革实践以及发展历程,加深对中国行政管理现状的理解和认识。 3.使学习者掌握和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培养学习者用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较为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在讲授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结合相关案例,力图用形象、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学习者讲授理论知识,加深学习者对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是教材编排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义的每一章节都会附有相关案例,供学习者思考讨论。另外,在某些章节我们还增加了拓展学习,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

上,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后是重点与非重点相结合。重点章节教师会着重讲授,同时也要求学习者加强自主学习。 教学安排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安排4学分,80学时,讲授约20课时。本课程教材共15章,其中重点章节如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领导、人事行政、绩效管理等各安排讲授2课时,非重点章节各安排讲授1课时,而知识性较强且容易理解的章节作为自学内容不安排讲授。 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使大家了解并掌握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公共行政学的概念、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公共行政学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与代表人物,熟悉公共行政学学科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了解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公共行政学概述;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建议学时:5 第二章行政职能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学习行政职能的相关知识。行政职能回答

《简明西方文明历史》教学大纲

《简明西方文明历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理性与自由这两个西方文明核心思想的来源,从而对中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内容简介: Chapter 1 The Ancient Near East:The First Civilizations The Rise to Civilization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Egyptian Civilization Empire Builders The Religious Orientation of the Near East Chapter 2 The Hebrews: A New View of God and the Individual Outline of Hebrew History God: One, Sovereign, Transcendent, Good The Individual and Moral Autonomy The Covenant and the Law The Hebrew Idea of History

The Prophets The Legacy of the Ancient Jews Chapter 3 The Greek City-State:Democratic Politics Early Aegean Civilizations The Rise of Hellenic Civilization Evolution of the City-State Athenian Greatness The Decline of the City-States The Dilemma of Greek Politics Chapter 4 Greek Thought: From Myth to Reason Philosophy Art Poetry and Drama History The Greek Achievement: Reason,Freedom,Humanism Chapter 5 The Hellenistic Age: Cultural Diffusion Alexander the Great Hellenistic Society Hellenistic Culture Chapter 6 The Roman Republic: City-State to World Empire Evolution of the Roman Constitution Roman Expansion to 146 B.C.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选题推荐) 1.荷马:《伊里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荷马:《奥得赛》,王焕生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4.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7.波里比阿:《通史》(Polybius: The History of Polybius,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ondon,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1960),洛布古典丛书1960年。 8.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9.恺撒:《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李维:《建城以来史》,穆启乐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11.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2.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主编,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3.阿庇安:《罗马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4.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15.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王晓潮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寿纪瑜、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7.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8.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19.马基亚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20.马基亚维里:《佛罗伦萨史》,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1.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2.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3.伏尔泰:《风俗论》,谢戊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24.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26.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27.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 28.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29.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 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0.基佐:《1640年英国革命史》,伍光建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31.基佐:《法国文明史》,沅芷、伊信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20 学分:3 总学时:54 大纲执笔人:孙荣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则的一门科学,它对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行政管理学内容丰富,既要研究行政组织等“硬件”部分,又要研究行政决策等“软件”部分;既要研究行政制度等“静态”方面,又要研究行政执行等“动态”方面,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行政管理的知识,让学生加深理解行政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行政管理的逻辑结构、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范畴。通过联系国内外行政管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还将介绍国际公共行政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对理论前沿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紧密结合当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分析评述行政原理、环境、领导、职能、组织、人事、决策、信息、心理、方法和行政效率等有关行政管理最一般的概念和原则,同时注重阐述这些概念和原则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行政原理 第三章行政环境第四章行政职能 第五章行政领导第六章行政组织 第七章人事行政第八章行政决策 第九章行政执行与行政协调第十章行政信息 第十一章行政监督第十二章行政方法 第十三章行政效率第十四章公共财政 第十五章行政伦理第十六章行政问责 第十七章政府绩效管理第十八章危机管理和行政改革

四、试验或上机内容 本课程在每章开始讲述均以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提示引出该章的问题、要点,每章讲述结束后安排一个典型案例及问题,力求使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每章后所附的典型案例问题,以及其后的复习思考题,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对照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掌握行政学的基本原理。 每个学生至少选一个专题在讨论中作主题发言,可多人(限三人)选同一个专题,每次课集中讨论一个专题。每个发言者提前一周提供发言提纲和相关参考文献。发言内容大体应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是什么情况?(The Situation) 2.出了什么问题?(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3.问题是如何形成的?(Reasons & Process) 4.分析问题时应考虑那些影响因素?(Effective Factors) 五、前修课程要求 《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法学概论》等。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孙荣、徐红:《行政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周世逑:《行政管理》.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4、唐代望:《现代行政管理学教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8月 5、黄达强、刘怡昌:《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 6、王沪宁、竺乾威:《行政学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7月 7、(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4月 8、(美)理查德·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9、李军鹏:《公共行政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0、张国庆: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中外历史》教学大纲

《中外历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中外历史》是2010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和趣味性,对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明史均有实际的意义。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 (一)使学生掌握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使学生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三)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进程及各朝代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四)使学生了解西方文明史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二、本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结构 《中外历史》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西方文明的源头及发展等知识,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将知识切实转化为能力,能熟练地掌握秘书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的实际办事能力,具备专业秘书需要的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秘书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神话 教学内容:中国神话的由来、内容及特点。 教学要求: 1、了解神话的由来; 2、了解中国神话的内容; 3、了解中国神话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神话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希腊罗马神话 教学内容:希腊神话的起源、内容及特点,罗马神话的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希腊神话的起源;

2、了解希腊神话的特点; 3、了解希腊神话的内容; 4、了解罗马神话。 教学重点:讲述希腊神话的特点、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希腊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状态。 第三章先秦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概念及特征,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要求:1、了解先秦时期的概念及特征; 2、了解夏、商、周朝的社会状态; 3、了解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讲述先秦时期特征及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四章西方古典文明 教学内容: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希腊城邦制、古希腊文明及罗马文明。 教学要求:1、了解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 2、了解希腊城邦制及古希腊文明; 3、了解古罗马文明。 教学重点:讲述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及古希腊、罗马文明。 教学难点:理解希腊城邦制。 第五章秦汉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儒家文化的确立,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 2、了解秦朝的文化成就; 3、掌握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4、了解汉朝的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讲述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及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教学难点:理解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第六章罗马帝国及中世纪欧洲 教学内容: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西欧中世纪修道院的作用。教学要求:1、掌握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 2、了解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3、了解西欧中世纪修道院的作用。 教学重点:讲述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 教学难点:理解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魏晋风骨,“竹林七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