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拉片分析

如何写拉片分析
如何写拉片分析

如何写拉片分析

————————————————————————————————作者: ————————————————————————————————日期:

拍摄角度拉片

【实验四】拍摄角度拉片 分析练习:观瞧影片,截取完整片段,拉片截图,分析其中的拍摄角度,并综合评析。 【实例分析】电影《音乐之声》片段 镜号截图角度解析画面内容 1 前侧方向 仰拍 展示人物 的面部表 情、神态, 展示人体 对称的特 征与人体 正面动作 的姿态。 2 前侧, 俯拍 展示人体 对称的特 征与人体 正面动作 的姿态。 3 平拍, 正面, 展示建筑 的高大。

4 前侧方,平 拍, 展示人物 的面部表 情,神态 5 俯拍,远镜 头, 展示风景 的宁静,人 物的造型 6 正侧面 平拍 展现人物 的面部表 情,神态, 表情 7 正侧面,平 拍 展现人物 的表情,动 作

8 正侧面 平拍 展现人物 的姿态,神 态,动作行 为 9 人物侧拍 环境正面 拍 展现人物 的活动,动 作,神态表 现 10 右侧拍, 平拍 表现人物 的不同一 面的神态 及表情 11 侧面角度, 平拍 表现人物 与火车的 运动

12 平拍,人物 综合拍,正 面拍 展现人物 的,各个活 动以及动 作,环境, 行为 13 侧拍 平拍 表现人物 的面部表 情 14 正面 俯拍 表现人物 的活动,拍 出了整体 的效果。 15 正左侧拍 平拍 表现人物 的各个表 情,神态, 心态

16 俯拍 正面 展现了环 境的优美, 环境的简 洁,高大 人物的数 目面积 17 俯拍 背后拍的 给观众带 来很强的 参与感、 伴随感 18 平拍 左边侧拍 有利于清 楚地交待 动体的方 向性与事 物之间的 方位感 19 俯拍 右侧拍 有利于表 现某种气 势、地势, 境、地点、 规模、数 量,如群众 集合、阅 兵等。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拉片实例

现以美国经典公路片《邦尼和克莱德》(又译《雌雄大盗》)片段为例,简单练习一下拉片。仅供参考。 1967年美国导演阿瑟佩恩拍摄了电影《邦尼和克莱德》,轰动一时,成为新好莱坞主义的代表作。看过此片的人,常会被片尾男女主角之死的场面所震撼。而这个经典段落也在电影史上被反复提及,人们称之为“暴力美学”。 拉片分析如下: 电影选段:邦尼和克莱德最后被叛徒出卖,在公路边遭遇警察伏击,中枪身死 时间:108:00--109:06 从克莱德扭头张望到树后躲藏的警察开枪,时长20秒18格,导演却用了30个镜头切换,我们知道1秒的电影胶片是24格,这样算平均每个镜头1秒不到,仅仅16格。它的剪辑率是狂风暴雨化的,邦尼与克莱德在命悬一线时表情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频繁交织,惊飞的白鸽,树丛里的枪口,恐慌的叛徒等,这些画面的组接让人眼花缭乱,危险逼近却没有半点声音,让人透不过气。一闪而过的白鸽,刹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两人悲剧的宿命。 突然,轰乱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警察的子弹雨点般向他们打去,两人中弹倒在血泊里。克莱德倒下,升格拍摄加中近景慢镜头,两人被枪杀的画面放大了,时间延伸了,被子弹打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尘土飞溅,满是弹孔的车身,场面惨不忍睹。导演给警察的镜头极少,却用大量的时间画面展现男女主角被杀害的惨状,冷静残酷,不管你

想不想看。一般电影在表现作为主角的好人之死时(当然本片的主角不能简单的拿好人坏人来定义),手法都比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在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在秦宫外接受箭雨的“洗礼”,从容赴死,导演是这样处理的:全景,墙上射满了箭,中间一丛箭镞空出一个人形。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就义,梅尔吉布森用刽子手下落的斧头,华莱士松开手掌,仰拍天空下飘飞的手帕的特写来展现。相反,《邦尼与克莱德》在这方面处理的很直白,一览无遗。这种手法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强盗显得无助而脆弱,让人同情;警察凶残,让人厌恶。这种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与导演独具匠心的执导和别具一格的剪辑是分不开的。升格拍摄和慢镜头的使用,给这段暴力血腥的画面涂上了一抹诗意悲凉的色彩,升华了意境. 而这种慢镜头技法到了吴宇森手里,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如《英雄本色》等影片,后来更成为吴氏动作片的招牌风格之一。当然,还有鸽子。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

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 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

经典的影视片分析范文及讲解1

影片分析 考察要点 第一,考察学生对于影片某些特殊的处理手法的理解,如张艺谋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运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纪实手法的运用等。 第二,考察考生对于一部影片的主题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影片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性。如《离开雷锋的日子》所讨论的主题是:在自由竞争、个人利益备受关注的社会转型时期,雷锋所代表的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却并未过时。

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 要写一篇影片分析,首要问题是确定写作的角度。 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比如主题思想,剧作结构,视听语言方面的特色等。一篇优秀的影片分析就是抓住其中两三个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论述。 一、主题分析 可以对影片作社会学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的某个社会问题,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品是如何展开这一社会主题的。 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一幅中国普通农

村的真实生活画卷,通过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小人物执著的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说法的故事,揭开了一个关于法律观念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用法律保护尊严的权力,中国的法制观念彻底普及还需要很长的路。 二、叙事分析 就影片作叙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剧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种叙事关系,也就是如何讲故事,影片的创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铺排、细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地塑造来一步一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 故事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人物关系等。

三、视听语言分析 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对影片的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技巧进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时空关系、影片叙事的镜头体系、导演如何进行场面调度等。 视听语言包括视觉和听觉部分。 视觉分析: 画面语言——构图、色彩、光影等。 镜头语言——景别、方向、角度、运动镜头、焦距等。 镜头剪辑——画面组接、蒙太奇、长镜头。 听觉分析: 声音语言——人声、音乐、音效、无声

纪录片拍摄创作体会模板分析

纪录片拍摄制作体会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 纪录片是我在8月初至9月底期间拍摄的作品。这部作品主要是记录一个女孩为了梦想而努力,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学舞蹈的生活。这是我的毕业作品。 这篇文稿是写我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的真实体会,含概了我在前期怎样策划、如何选题的,在拍摄及后期制作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完成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收获与不足以及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纪录片拍摄策划制作体会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1、作品产生经过 (1) 1.1 作品产生背景 (1) 1.2 作者在作品中承担的具体工作,岗位,署名情况 (1) 1.3 作品完成过程中主要工作环节说明 (2) 1.3.1 前期策划 (2) 1.3.2 作品大致方向 (3) 1.3.3 拍摄 (3) 1.3.4 后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作品完成期间的收获与不足 (4) 2.1 获得的收获 (4) 2.1.1 写作的收获 (4) 2.1.2 摄像的收获 (6) 2.1.3 后期收获 (6) 2.2 存在不足 (7) 2.2.1 策划的不足 (7) 2.2.2 沟通的不足 (7) 2.2.3 拍摄的不足 (6) 3、理论概括 (9) 3.1 纪录片 (9) 3.1.1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9)

3.1.2 纪录片解说词的撰稿 (10) 3.1.3字幕 (10) 3.2 后期制作 (8) 3.2.2 摄像中采访的拍摄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段落的组合与剪辑(电视画面编辑198) (8) 4、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 . (12)

最新纪录片分析-怎么写

一.主题: 1.影片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2.通过对纪录片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结构 典型的纪录片结构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而在实际运用时则更为复杂。 有时纪录片的结构会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情绪线索而发展。 有时则是两者交叉进行。 三、人物 纪录片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分析表现各个人物所用的时长、镜头数量、景别表现、直接发言的频率、形体动作的表现、光线运用等; 四、场景 外景: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的时机 五、景别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 远景近景全景 六、空间 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 七、机位 1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运用较多,占主体地位。 局限性: 工作量大,镜头活动量多,容易显得单调,使观众感动视觉疲劳,产生厌倦心理。 对场面把握不全面、角度局限大、对细节捕捉不透充分和及时 2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面对同一场面同时拍摄不同角度和景别的画面。 运用环境: 某些规模宏大的场景、不可重复性的场景、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的情况。 优点: 提高拍摄进度、节约剪辑时间 缺点: 可能使编导变得懒惰而不去构思镜头调度; 为防止相互穿帮,各个摄影机的走位基本保守; 为拍摄过程中的布光、同期录音等带来一定难度; 胶片消耗量大,拍摄成本增加。 八、光线 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 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

电视节目分析与影片读解

电视节目分析与影片读解 在广播学院有关电视的各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中,有一项是考试时观看电视片,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这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视片的综合认识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电视片的时间为20分钟,或者更长一些,写作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一般来说,写个读后感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写读后感了,所以不要将这项考试看得见南和神秘。 重要的是,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片之后,立即有协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片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当电视片播放结束时,已经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是一个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占总分10% 3,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占总分20% 4,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占总分25% 5,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占总分20% 6,缺点与不足占总分10% 7,结束语占总分5% 【注意的问题】 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事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他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比如一些风光片等。但是,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 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比如,分析电视片《江南---绍兴黄酒》 这是一部展现酒文化的专题,重点考查其实在于考生对于片中文化内涵的感悟,而不是片中所出现的人物。 如果你的文学感觉、艺术感觉较好,你会喜欢那种抒情写意色彩浓厚的电视片,因为这个时候,抒发情感的意趣将使你的评述与电视片的意味融为一个整体。(抒情写意的电视片)然而,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大学门槛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全部,因此在你沾沾自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 教学大纲 【说明】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 2、纪录片类型 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 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 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4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平及作品,使学生了解其纪录片创作观念。 内容要点:1、弗拉哈迪的人格魅力与其作品的内在联系 2、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世界纪录片史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拉片模板

固定镜头 平角拍摄 光线 昏时的夕阳的余晖,湖面反射的余光。 昏暗, 在黄昏的光影里, 轮廓清晰的剪影。 色彩: 色为主色调。 镜头分为三部分, 氏梳妆时,镜头固定,镜头缓慢的向左摇,家来报,镜头再向右摇,回到聂田氏的身上。 光线 光, 中心人物为聂田氏,景的烛台设置出景深,突出层次。

移镜头,向右缓缓摇动, 拍摄。 光线 前景明亮的烛台与隐娘的黑衣产生较为明显的反差, 烛台呼应,加深层次,突出景深。 色彩 色和明黄色为主色调。 移镜头, 行礼先下降后上升,又跟随道姑公主的离开而缓缓向左移。 光线: 为明亮, 温的灯光, 色温的自然光源。 色彩:冷暖色的对比,产生浓郁的华丽风格。

固定镜头, 摄。 光线 屏风出投过来, 前景中的桌子最为明亮,人物出光线暗。色彩:主要以黑色为主, 分明, 感。 固定镜头, 面拍摄, 过来的光线。 为清晰的轮廓。 画面左侧较为明亮,侧昏暗,前景明亮,景人物暗,后景明亮。营造出空间感,层次感。

移镜头, 有直接对准远处出现的人物, 棵静止的树木, 让观者的视线逐渐被后景中出现的队伍所吸引。 光线:采用自然光源色彩: 色和花朵的粉白色,景的蓝色自其中最吸引注意力。 固定镜头, 摄。 光线: 风处投射过来, 物的轮廓。

固定镜头 光从右打,轮廓清晰,线条明显 色彩 显人物身份高贵, 高雅。 色彩: 色和后景牡丹白色为主, 燥点, 效果。 固定镜头 主观镜头, 色彩: 色和后景牡丹白色为主, 燥点, 效果。

固定镜头 光线:利用自然光源,光线从左侧进入, 左侧光线明亮, 色彩: 主要以浅紫色系列为主,整体环境略显冷静。 固定镜头 光线:侧面光 光从侧面打, 象刻画的更生动, 摄物富有层次感。 色彩: 主要以浅紫色系列为主,整体环境略显冷静。

怎样写电视片分析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最新如何分析电视节目资料讲解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纪录片-结构分析

[内容提要]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不同的创作主体对电视纪录片会有不同结构建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为电视纪录片结构建构提供了框架与路径。而电视纪录片结构构建的美学追求,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平行结构思维;渐进结构思维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运用叙述话语向受众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电视纪录片要有效实现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法和技巧,而叙事结构则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叙事结构: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的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体现文气的内部因素,如思路、线索、情感、气韵、逻辑等,它使作品上下连贯,过渡自然;外部结构则是表现电视纪录片外部形式的因素,如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它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纪录片各个部件的框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是装载内容,还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其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结构,作为对内容有主动表现力的形式呈现,关系到作品的整体形态,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表现意义,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结构是衡量电视纪录片艺术质量的标志,是体现创作者思想能力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固有存在方式以及各种联系和秩序,直接制约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生活的流程来建构,这也使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浓厚的客观规定性;但是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映射客观事物,而是有所选择的主观能动行为。而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差异性,直接导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平行与渐进:电视纪录片的两种结构思维 在电视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和意义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表达作者的审美感知。不过,任何结构都是人们思维的结果。结构思维是行文思维阶段将生成的时间性、空间性材料转化为一维的、线性的语言链和语言流的思维过程。结构思维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和材料的叙述创造一个拟自然的时空结构和逻辑结

防水施工方案(范本)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项目概况: 焦作市金山·东方花(奥)园居住小区32#、36#住宅楼工程,位于焦作市 山阳区丰收路以北、文丰路以西。本工程包括两栋地下两层地上十一层主楼及地下车库。拟建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4170㎡,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约6996㎡。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主体结构为剪力墙结构。基坑顶部设计标高为-7.100m,据 我单位技术人员现场勘测,场地自然地面标高为-3.100m,基坑开挖深度4m左右。 结构概况:本工程采用CFG桩复合地基,主楼基础采用筏板基础,地下车库 采用独立基础,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1.2防水设计概况: 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保证房屋使用功能非常重要的内容。地下室防水工程的质 量是本工程施工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的关键内容。 根据地勘报告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在 3.00m左右,稳定水位埋深 0.74-1.30m(其标高-2.00);其年变化幅度1.00左右,历史最高水位可达地表。 为保证正常施工及安全,采取降水措施,保证地下水在施工期间位于基底下 1.0m以下。 车库埋深 4.0m,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地下室防水采用结构抗渗和柔性 防水防水卷材相结合的双防水方案,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 主楼地下室一层为门面房,二层为地下车库。地下室防水采用结构抗渗和柔 性防水卷材相结合的双防水方案,防水等级为一级,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 表1.1 防水材料统计表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包含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本体自粘聚合物沥青防水卷材。本工程选用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采用热熔法进行施工。 第二章编制依据 1、《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2011版) 3、《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2011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5、《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8-2011 6、《河南省工程用料做法》 12YJ1 7、施工图纸 第三章地下室防水设计及施工方法 3.1防水设防体系 地下室防水采用结构抗渗和柔性防水防水卷材相结合的双防水方案。见表3.1-防水设防体系及表3.2-防水构造做法表。 3.2施工方法及技术要点 铺贴卷材防水的基本要求: 铺贴卷材采用搭接法,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同一层相邻两幅卷材的横向接缝,应彼此错开1500mm以上,避免接缝部位集中。结构底板垫层的首层防水卷材采用点粘法施工,顶板及侧墙采用满粘法施工,第二层防水卷材均采用满粘。铺贴完成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应准确,不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 西方纪录片美学课程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学生所属学院 任课教师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纪录片影象背后美的真实 电影术语词典中说:“记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纪录片的真实在于纪录片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没有经过导演安排和虚构。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不仅包括人物、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的真实。纪录片的这种真实特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从一方面讲,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纪录片的素材是真实的,其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其中的感情都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从创作层面上讲,纪录片的真实还是一种主观化的真实,经过制作人员的创意、剪辑、提炼、组接,纪录片作品难免带上创作人员的意愿、选择和感情。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现实本身,这种真实是美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 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他们是“直接电影学派“的代表,他们利用轻便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的优势,在不干涉状态下,现场抓去不可控制的事件,客观记录,无旁白解说,尊重客观,强调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既清楚及时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又不会影响到眼前所出现和发展着的一切。但实际上纪录片的拍摄并不可能完全这样来进行,即使是墙壁上的苍蝇,它的存在也可能一起在场人员分散注意力或者出现其他情况。从他们拍摄于1975年的纪录片作品《灰色花园》就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一点,梅索斯兄弟的拍摄显然给常年隐居在灰色花园的这对母女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这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录。然而《灰色花园》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也就在于它那种一丝不苟的真实。梅索斯兄弟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在短短的100分钟的纪录片中,影片意味深长的真实展现了大小伊迪母女一年的生活,浓缩了她们一生的梦想、时光走过留下的痕迹、她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回忆以及隐居生活中她们起伏的感情……表现日常生活美的同

6-案例2-《易拉罐》技术交底书

实例2 易拉罐顶盖上的开启装置 本案例是一件有关易拉罐开启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案。 某厂早期生产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易拉罐开启装置。该开启装置位于易拉罐顶盖上的凹入区内,它包括拉片75,铆钉62和由封闭刻痕线部分42、43、44、45构成的封闭片40。拉片的一端是拉环74,铆钉62位于拉片中间略靠前大约为全长1/3的位置。当使用者用手指向上拉起拉片时,拉片以铆钉为支点翻转。拉片的拉环向上移动,拉片的另一端68下压封闭片邻近刻痕线部分42的端部90,首先撕裂封闭片端部的刻痕线部分42,并使封闭片的端部向下弯曲。继续拉动拉环,牵引封闭片向上翻转,逐渐撕裂封闭片两侧的刻痕线部分44、45,最终撕裂封闭片另一端部的刻痕线43。此时,拉片和封闭片两者形成人字形,使封闭片完全脱离饮料容器顶盖,打开易拉罐的开口。 该厂在其生产实践中发现这种易拉罐顶盖上的开启装置存在三个缺点:其一是封闭片由封闭的刻痕线围成,在打开易拉罐开口后,封闭开口装置完全脱离顶盖,有可能被随意丢弃而污染环境;其二是拉片与封闭片的连接点设置在封闭片中部靠前约1/3处,当拉起拉片时拉片和封闭片仍有一部分会向下弯曲,会使封闭片上的灰尘或其他脏物落入饮料容器内;其三是施力过大时会拉断拉片而封闭片仍处于封闭状态,以致于无法开启该饮料容器。 针对上述易拉罐的开启装置,该厂新开发出了两种饮料容器。 第一种易拉罐开启装置如图二至图五所示。 由图二至图四所知,易拉罐顶盖1上有一个凹入区5,主要由封闭片2及与该封闭片相连的拉片3组成的开启装置10位于此凹入区内。封闭片的圆弧形端部21位于易拉罐顶盖的边缘附近,封闭片的根部22位于易拉罐顶盖的中部附近。从图5中可以看出,封闭片的U形刻痕线11是非封闭的。封闭片端部的刻痕线呈圆弧形,封闭片的圆弧形端部和根部之间的刻痕线为两根相互平行的直线,此两根平行的直线终止于封闭片的根部,构成该刻痕线的两端13,它们彼此相隔开。采用上述结构后,在拉起封闭片打开封闭开口后,封闭片借助其根部依然连接在顶盖上,因此不会被随意丢弃而污染环境。在刻痕线的两端还可以设有凸起

浅析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毕业论文

浅析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 ——以纪录片《滑板少年》为例 摘要 纪录片纪录了历史,再现了现实,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带来了深重的社会思考,成为影视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界进入了大繁荣的时代,纪录片的创作也越来越多,丰富了纪录片的艺术园林。然而,在当下这个文化大爆炸的时代,纪录片也需要快速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对纪录片的创新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纪录片的实践拍摄,从纪录片的定义及发展对纪录片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再以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为重点,分别探析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的创作方式、纪录片内容创新、纪录片形式创新,最后结合毕业设计纪录片《滑板少年》分析了其创作和创新之处,对我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提高了纪录片创作的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创新

目录 前言 (3) 一、纪录片概述 (4) 1.1纪录片的定义 (4) 1.2纪录片的发展 (4) 二、纪录片的创作 (5) 2.1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5) 2.2纪录片的创作方式 (6) 2.2.1纪录片的创作方式的独立性 (6) 2.2.2纪录片创作的旁观与介入 (7) 三、纪录片的创新 (7) 3.1内容创新——纪录片题材的跨越性 (7) 3.2形式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特效的应用 (9) 四、毕业设计——纪录片《滑板少年》创作体会 (10) 4.1创作来源 (10) 4.2选题初衷 (11) 4.3创作历程 (12) 4.4创作感受 (12) 结论 (14)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得影视界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各种影视艺术形式也层出不穷。同时,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更是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对于纪录片的数量要求和质量要求也就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优秀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如《故宫》、《敦煌》、《郑和下西洋》、《新丝绸之路》、《舌尖上的中国》、《最后的山神》等,这些纪录片制作精良、精彩纷呈,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使用了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由此在中国纪录片界,关于纪录片的创作创新受到了纪录片创作的广泛讨论和学术研究者的重点研究。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坚持基本的创作理念,然而,在这基础之上,最重要的是进行创新,在创新之上拓展纪录影像的表现范围,变革创作者纪实观念。纪录片的创作需要遵循哪些理念?有哪些基本的创作方式?在这些基本的创作理念之上的实践运用,又应该怎样进行创新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对纪录片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剖析。 关于纪录片创作与创新的研究,在国内外的纪录片研究中皆是热点课题。例如,在国内,张佳妮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创新实践》中这样认为,“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纪录片开始突破以传统媒体为主要承载媒介和传播渠道的局面,纪录片本身的创作生产、传播方式渠道、营销手段等一系列环节,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变,新媒体带给纪录片的更多是有利的发展条件,使纪录片传播方式不断多元化、加强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大众需求。但是,分析纪录片的现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分析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分析 字数:2871 字号:大中小 【摘要】以写实为主的纪录片已经逐渐摆脱了以往仅供少数人欣赏的高雅 艺术形态,而更多的为大众所接受,在满足广大观众诉求的同时成为大众艺术 的一门奇葩。中央包括各地电视台纪实频道的设立对此就很有说服力。笔者在 此就对纪录片中常见到的表现手法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能给受众提供一些参考,以便能够更深刻的领会纪录片的奥妙。 【关键词】纪录片;表现手法;镜头;声音;蒙太奇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纪录片再仅仅停留在像新闻“纪实”一样 的水平上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诉求。这就要求纪录片不仅要坚持真实 性的“记录”,更需要编导者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让这样一个“记录”变 得更加好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电影纪录片《筑梦2008》分别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展示了纪录片的永恒魅力。在此,笔者就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析 纪录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影像资料的应用无疑增加了纪录片的厚重感与历史感。真实性是纪录片的 生命,而借用影像资料,将观众带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这种真实效应相信可 以震撼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再说长江》,一个“再”字,勾起了观众的无限 遐想,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的《话说长江》。当年创下收视记录,家喻户晓的 纪录片追随时光的足迹再一次映入了观众的眼帘。那些现在看来并不怎么优美,甚至有些模糊的画面再次回到了屏幕,这些珍贵的史料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为《再说长江》奠定了一抹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同样,《筑梦2008》影片开头呈 现字幕“2001年7月13日晚10点”,背景声音则是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 兰奇宣布2008年的奥运会由北京来主办的原始声音,这一声音的响起立马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不眠的夏日之夜,紧接着中华大地普天同庆的场景更是让观众 再次心潮澎湃,遥想当年,自己也曾喜极而泣的画面。 情景再现将观众带回到了历史的具体场景。情景再现,即通过现代人的表 演去还原历史的真实。《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中均大量采用这一表现 手法。《再说长江》中,编导通过身着古装的演员的表演,再现了古时长江流 域人们的生活场景,包括原始水利工程的建设,酒的酿制等等。这些生活场景,犹如一个个历史的碎片,串起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情景再现让写实为生的 纪录片不再那样乏味,而更像是一杯陈酿,细细品来,别有一番滋味。 一、独到的镜头运用 长镜头的应用奠定了影片真实性的基础。影片没有让人感觉到一丝人为表 演的痕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拍摄者并没有干涉片中的人物,而是站在很远 的地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静地抓拍主体人物的言语、动作。这些长镜头 就使影片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筑梦2008》中高大妈一家人打麻将时的长镜头,交代了因为拆迁补贴问题,高大妈为当年没多盖几间房而感到惋惜,话里话外 将洼里乡人最朴实的想法真实的表达了出来。而这些想法,当她们面对记者的 话筒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来的,这就是长镜头的魅力。 特写镜头的巧妙应用。特写镜头能够将最细微的画面呈现给观众,带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