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一、皮亚杰的生平简介

皮亚杰(Jean Piaget , 1896-1980)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他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自幼聪慧过人,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1915年和1918相继获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和博士(生物学)学位。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曾在许多大学执教,被哈佛、剑桥、耶鲁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获得过多种科学奖。

皮亚杰是瑞士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成长于瑞士一个以美酒和钟表出名的地区,自小就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十岁时就出版了一个有关白化麻雀的短篇研究文章,而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图书馆员别再因为他是小孩而敷衍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在巴黎开始研究逻辑和异常心理学。在研究儿童心理的实验室里,他注意到在智力测验时,同样年纪的儿童常犯类似的错误,所以他开始假设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或许是发现人类智能知识的锁钥。返回瑞士后他开始观察纪录孩童的言行举动,并与孩童对话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以下是皮亚杰一个典型的对话例子:皮:「风怎么来的?」小女孩:「是树。」皮:「你怎么知道的?」小女孩:「我看到他们摇摆手臂。」皮:「为什么这样会有风?」小女孩:「树很大而且有很多树的时候就会有风,就像这样。」(小女孩摇动自己的手作示范)一生倾听、观察儿童,写了无数的学术作品来阐述他的理论,与数以千计几乎连话都还说不完整的儿童互动后,皮亚杰假设在他们看起来可爱的外表和毫无章法的言词之后有自己内在思考的秩序与逻辑。皮亚杰的洞察力为人类内心世界的运作打开了一扇观景窗,他对孩子想法的研究也提供了今日教育改革运动的基础。受到皮亚杰理论影响的教师深信孩子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知识的空管,应是主动建立知识的人。现代的计算机与网络让孩子更为自主的探索广大的数字世界,更能显出皮亚杰理论的意义。

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在研究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以及数理逻辑等领域,广泛采用。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过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侧重于从人的潜意识,人的情感的发展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极端行为主义者呢,侧重于从人的行为的发展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温和行为主者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侧重于从从的行为、环境、人的内在因素三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

本节我们将要讲的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将从一个不同于以上三者的新的视角、新的侧面来研究人的心理的发展,虽然皮亚杰也是从人的意识着手研究的,但是他的侧后重点不是人的情感的发展而是侧重于人的认知发发展。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更注重人的思维,特别是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研究,他细致的观察研究了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建构过程,建立了一套崭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通过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的个体发展及认识的历史发展,创立了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皮亚杰提出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通过对这四个概念的分析与解释,阐明了人的心理发的结构。

1.图式(scheme):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在皮亚杰看来,要真正了解智慧,必须追源到动作,逻辑思维就是一种动作。

对于初生的婴儿来说,其脑中的图式,只是一些本能活动,是由遗传获得的。例如:吸吮图式,眨眼图式。所以皮亚杰称之为“遗传性图式”。在遗传性的图式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各种活动,触觉、视觉、听觉等,不断获得各种信息,从而不断的丰富和改变其原有的图式。那么,人类个体怎样使其原有的图式得到了发展呢?皮亚杰说是通过同化,顺应、平衡三个过程实现的。

3.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这是个体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就好象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

例如:初生婴儿在吸奶时,会把奶头同化到吸吮图式当中去。婴儿通过抓握反应,会把

有关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纳入图式当中去,从而丰富了脑中贮存的图式。需要指出的是同化过程并非原封不动的将外界刺激纳入到图式中,而是对外界刺激进行各种主观的认知加工。例如:整合、分类、比较,然后才纳入到图式中去的。通过同化对事物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

为了更好的适应客观环境,仅仅通过同化丰富脑中的图式是不够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新的刺激情景,当我们用头脑中的图式去认识这一新的刺激情景时,就需要主体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构,这种改变内部图式的过程就是顺应过程。

3.顺应(adaptation)由以上讲解,可知同化是丰富图式的过程,而顺应则是创建新图式的过程。人为什么要顺应呢?

在认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总有新事物的出现,当人们无法用脑中的图式来认识这一新事物时,人的认识会常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导致人们认识错误或导致人们出现困惑,这就驱使个体必须建立新的认知图式,纠正认识错误、解释疑惑。使认知状态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样同化与顺应就达到一种平衡,这就是认知发展的结构的最后一阶段——平衡。

4平衡(balance):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在皮亚杰看来,同化与顺应这两大主体适应环境的功能,对于认知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而同化与顺应出现的相对量,对于主体的适应也同样是重要的,如果只有同化,就会把许多事物看成是类似的东西,不能发现事物间的差异,这样就会导致图式很少而且粗略。相反如果,只有顺应,就会把许多事物看成不同的东西,不能发现事物的类似之处,这样就会导致图式的概括性差而且繁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给我们的认识或适应带来困难,因此只有当同化与顺应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达到某种暂时的平衡。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皮亚杰所谓的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按着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从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初生的婴儿,只有当他能真切和看到或触摸到物体时他才能意识到这个物体的存在,而当他看不到摸不着这个物体时他会立即将之忘记。皮亚杰曾这样描述过他9个半月的女儿:当Jacqueline在那儿坐的时候,我将一块橡皮放在了她的面前的地上,当她再次想抓这个橡皮时,我用手盖用了橡皮,结果她立马就不去抓那个橡皮了,就好像这个橡皮不存在一样。当孩子到了1岁半时,才形成了物体永存性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使物体不在眼前,儿童也能知道物体仍然存在。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模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因此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表象思维(imaginal thought)。

儿童思维的发展有这么3个特点:

(1)相对具体性:也就是说儿童开始依赖表象思维,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其突出表现是儿童具有了延迟模仿能力,即当客观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根据自己头脑中存在的表象来模仿,例如:小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人们随着音乐而跳舞,那么当他在生活中听到音乐时也会扭动自己的身体。

(2)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conservation)结构,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面积守恒等。

(3)自我中心性

具体表现为我中心思维(egocentric thinking)也就是说儿童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

观察周围事物,认识周围的事物而只能站在自已的经验中心,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例如:皮亚杰“三座山测验”

3.具体运算(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岁)

此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先后获得了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在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一种运算是分类,例如:燕子--鸟--动物--生物。另一种重要的运算系统为序列化。给孩子大小相差不大的一组棍子,让孩子按长短排列。在7岁以前,他们是通过两个,两个比较来获得正确答案的,但在7岁以后,他们会使用系统的分法,先找出最短的,然后再找出较短的或最长的,逐步达到正确的排序。

运算形式和内容的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每一方面的经验分别地形成具体运算而不能一下子概括一种运算。

这些运算系统是零散的,还没有能组成一个结构的整体。

举一实验为例:

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孩子看,然后把其中的一个作成薄饼状,香肠状或糖果状。

问儿童:(1)大小是否相等(2)重量是否相等(3)容积是否相等(问孩子是否还是排去同量的水)。7岁前的孩子无守恒概念,他们会说:“这个长些,所以大。”这具薄些所以小。7-8岁的孩子会肯定物质守恒。

有三个理由:A改变形状的球还可以变回去(简单的可逆性);B长了同时也薄了(相逆关系的组合);C没有加东西,也没有拿去东西(同一性运算)。而7岁以前的孩子用同样理由,否定重量守恒;9-10岁会肯定重量守恒,否定容量守恒;11-12会肯定容量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用归纳组合分析解决抽象问题,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了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一)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曾学过精神分析学说,病理心理学,做过法国心理学家西蒙的助手,还在比纳实验室进行过心理测验研究,又受完形心理学的影响,因而皮亚杰综合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而创造出一种临床法(或诊断法)(clinical method),即研究者和儿童在半自然交往中向儿童提出一些活动任务,让他们看到一些实物或向他们提出一些特定问题,从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1.临床法的主要特点:

采取参与和自然观察的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是少数人,甚至只有一人。

设计丰富多彩的小实验。

安排合理灵活的谈话。

具有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不采用标准式的测验来评价行为。

不限制被试的反应,注意从个体自发性反应中去推理分析其心理历程。临床法虽然不是一种客观精确的方法,但由于皮亚杰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用这种方法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独创性见解,建立了一套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为什么用临床法而不采用观察法呢?

皮亚杰认为,过去有关儿童研究所利用的测验方法和单纯的自然观察法无疑都可以为心理学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但对当前的问题,也就是说研究人的心理过程时,有着很大的缺点:

(1)不可能对结果作充分的分析

测验所获得的结果一般都是粗略的,但这一点可以通过设计更好、更详细的办法来挽救。

(2)测验法的致命弱点是破坏被试的自然向性。

例如:要了解儿童关于日月移动的概念,在测验问卷中问:“什么使太阳动的?”孩子的回答可能是:“上帝叫它动的”或是“大风吹它动的”等像这类结果当然不能忽视,因为它表明了儿童在困惑不解时的浪漫倾向,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测验对了解问题的实质是无益的,因为儿童在活动中自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可能这样想:太阳自己是个生物,自己在动。因此这个问题就假定了一个外力,并由于问题暗示引向迷信观念。和孩子谈话应当是研究他们的思想,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想。皮亚杰认为,正是比纳本人比任何人更了解通过测量而了解智力的真正机制的难处,因此,他和西蒙一起采取了大量测验统计的方法。这样他们所测定的只能说是“成就”,而不是所要测的智力本身,另一方面,斯皮尔曼运用精确的统计方法,从各种测验的相关中求出所谓“G”因素,但近如斯皮尔曼自己所说的“G”因素只能代表“一般智力”,实际价值不大,所以皮亚杰认为,一般测验方法对了解智慧的本质是无能为力的。

对于单纯的观察方法,皮亚杰认为,观察是研究儿童思维的出发点。在观察中收集儿童自发的语言,这些自发语言是研究中最理要的材料,例如:孩子们:“谁造太阳?”这句问话就是表明他们的思想中有某种创造者。因此,皮亚杰在自己的研究中确立了一条原则:向儿童提出的问题,应是儿童的自发问题,这样才能免去问题自身的暗示倾向。但是,单纯的观察不能保证实验的结果,因为它不能获得大量的材料,除此之外,单纯观察法还有两个缺陷:

(1)由于孩子们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不提问题单纯观察的条件下难以了解儿童,因为孩子问的对话,经常只限于游戏和当前的情景,与研究的主题无关。

(2)有些孩子的话很难判断是信念呢?还是他一时的戏语。例如:有一个孩子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对他面前的一架压路机说:“你把那些石头都压扁了吧!”只靠这句话,就很判断孩子是在开玩笑,还是其思想中有拟人的思想。

(四)简评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发展论的进步之处在于:

1.重视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思维的新道路和前景。

当皮亚杰的理论被译成英文之前,得到了广泛传播,皮亚杰重视对思维的研究,是对传统行为主义的一个巨大挑战。许多人开始接受他的观点,使心理学研究对象,由于行为转向人的意识。

2.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体现了他分析问题的辩证性。

虽然皮亚杰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认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正如弗洛伊德等其他心理学研究先

驱一样,皮亚杰的理论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皮亚杰认为2-6岁的儿童只有自我中心的思维,这一论断就被博克与休斯的实验推翻,还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给你出示一个图片,这个孩子会将这个图片对着你,而不是对着他。这说明2-6岁的幼儿是可以考虑别人的观点的,说明儿童的思维并非是自我中心。

皮亚杰趋向于低估婴幼儿的能力,而高估十几岁的孩子的能力。例如:皮亚杰认为15岁是思维的成熟期,威廉佩里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期,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

在方法学上,认为他的工作所用的样本太小,实验过程缺乏控制,实验结果缺乏统计分析,因此,可靠性差,皮亚杰所收集的事实材料是在特定情况下获得的,因而普遍意义不大。

正因为皮亚杰领导人们开始研究认知或思维,也正是因为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不完善,不成熟性,才促使许多人对他的理论发生兴趣,因此,这就使皮亚杰的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新皮亚杰学派(neo-Piagetian school)。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2013级8班邱潇迪朱智贤多次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中国的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下去”。 他指出,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再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他反对脱离实际的为研究而研究的风气,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他说:“中国儿童与青少年,与外国的儿童与青少年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即存在着普遍性,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即具有其特殊性,这是更重要的。只有我们拿出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才能在国际心理学界有发言权。”因此,他致力于领导“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的课题,克服了许多困难,填补了多项空白。他主张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研究,也就是说,它不仅提倡再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而且积极建议搞教育实验,主张再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 第一,明确我国心理学研究与国外的差距,艰苦奋斗,尽快缩小这种差距。 于1978年以来,林崇德教授与朱智贤教授一直提倡: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照抄苏俄,正确的途径应该做到摄取、选择、中国化。近年来我们高兴的看到,我们台湾不少心理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既强调与国际接轨,更注重自主创新。对待国外的心理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我们要承认,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与外国相比是存在差距的,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工具四个方面。但是,任何国家的心理学都带有一种地区性的文化特色,都含有它的特殊因素。因此,外国发展心理学资料,绝非都是我们摄取的对象。 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决不能全盘的照搬,而是要适当的加以选择。所谓选择,意在批判的吸收。批判地吸收各国的心理学或心理学派的思想是心理学发展中的常事。霍尔对普莱尔,皮亚杰对鲍德温,乃至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和格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瓦学派。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 (2)只讲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 (3)讲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 (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 (5)讲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 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皮亚杰指出,物理因素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这就充分暴露了他 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

本土化心理学发展 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它起源于纯粹的西方文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种族直接演进而来的,是西方国家的本土心理学,并不是全人类的心理学,其理论学说也不是普遍适用的真理,用此解释其他国家国民的心理和心理行为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心理学家立足于本国的文化、运用适合于中国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理。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结果,是心理学研究追求科学化的要求。 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文化多样性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然而,导致本土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还是来自于心理学内部,具体来说,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第一,主流心理学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实证主义倾向明显,采取元素分析和物理还原的立场,注重客观方法和量化研究,完全放弃了心理学的文化传统。[本土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的这种客观主义倾向,主张心理学的人文性,采取质化的研究方法,如传记、观察、民俗分析、个案研究和访谈等方法分析文化差异及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第二,主流心理学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客观的,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主力,可以推广到世界其他围家和地区。正因为它对文化的忽视才导致其在普遍应用上的严重缺陷。 实际上,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并不是无关和矛盾的,而是相关和一致的。强调科学化就是要推进本土化,强调本土化也就是要确立科学化。心理学的科学化是为了更为合理和有效地揭示和干预人类心理,包括以文化样式体现的人类心理。那么,心理学的科学化还必须通过本土化来完成。科学心理学早期是排斥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而目前则应是心理学本土化中包容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建国以前,随着早期赴西方学习心理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回国,开始了全面输入西方科学 心理学。基本上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和模仿。 ●建国以后,国家将政治生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心理学也从西方化开始走向苏联化和政 治化,并开始脱离出了学术的轨道。 ●文革期间,对西方心理学的完全否定。祖国心理学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大踏步的社会改革,并向世界开放了自己的大门。而这一时期, 西方心理学在非西方文化圈中的普遍适用性已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并面临着非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发展的严重挑战。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了本土化的改造。 中国本土化研究工作立足中国人的独特性,考察中国人的心理行为而试图修补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这类研究涵盖了相当广泛的课题,主要包括像社会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一党)、集体主义、面子、人情、孝道、价值观、自我观、成就动机、宗教心理、组织行为、慈善观念、心理病理、体罚现象、助人行为、中医心理学、书法心理学、佛教心理学。而西方心理学中的观念:个人主义倾向,以个人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显然不符合中国的观念。 发展出路:中国心理学者藩寂明确提出了中国心理学要走自己的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体系。他指出实现这一目标有四个途径、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2009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四个阶段是______。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前生殖器期 13.提出报道发展“他律和自律论”的研究者是______。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吉利根 D.班杜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 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现有的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 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的差异地区就是“最近发展区”。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 论。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 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儿童开始处理主客体的关系,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六个亚阶段: 反射练习(0~1); 初级循环反应(2~4); 二级循环反应(5~8); 二级反应协调(9~12);客体永恒 性三级循环反应(13~18); 表象思维开始(19~24)不用明显外部动作解决问题;延迟模仿。 二、前运算阶段(2-3岁):儿童开始以符号为中心来表征外部世界,通过表象和言语表征世界。 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直观形象性和非逻辑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 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智力发展上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和守恒性。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 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表一:中国心理学专业一流院校 排名单位名称详细情况(师资情况请各位查阅各校网站,acheron只讲大致情况) 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为国家重点学科 2 北京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3 中国国家科学院(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这个acheron并没有具体查过,但是从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可算“根红苗正”,绝对是就业和学术前景都一片大好的,如有实力报考绝对推荐 4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5 浙江大学(浙江)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6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7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有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博士点 8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9 西南大学(重庆)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科,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应用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备注:一级学科下分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有一级学科的硕博学位授予权是指该校在基础、发展、应用三个专业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可以简单理解为这体现了该校心理学科的成熟。 Acheron的说明:上述10所院校除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以外,均为985或211院校,加之学科实力全国一流,如果对自己今后就业或学术要求比较高兼之有实力的话,应尽量报考这些学校! 表二:中国心理学专业二流院校 排名(大致按985;211;普通院校的顺序排列,下同)单位名称详细情况 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2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简述 一、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将心理学同教育学相结合,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从而揭示在教育教学作用下,受教育者的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心理变化规律;研究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教育心理学含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研究揭示教育体系中受教育者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及其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发展,教育心理学也具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通过研究受教育者学习及其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育体系,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此外,教育心理学的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在学生身心成长上反映出教育的目的与理想。本文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回顾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及其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了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向的研究,希望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史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并且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过程。早在1806年,著名学者赫尔巴特在其作品《普通教育学》中企图用心理学的观点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第一

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其后,俄国教育学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而对教育心理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他在1903年发表著作《教育心理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也宣告了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当代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并且逐渐明确了自身的研究对象,规范了研究方法,确立了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正在越来越走向科学、系统与独立。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自上世纪二十初,西方教育心理学传入中国到现在,中国学者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社会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独立研究,教育心理学从传入中国到发展不过百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最早记载是在1922年,中国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在南京师范大学授课,并于1924年编写《教育心理学》,此书被认为是我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廖世承还陆续出版了多本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著作。但是这一时期教育心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例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②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Bu·Dhler)的早期观点; ③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④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⑤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J.Piaget)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内瓦学派。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3)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5)讲内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 展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皮亚杰指出,物理因素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4)平衡(或自我调节),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的这一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说,对于我们幼儿咨询人员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来说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但他过分强调平衡的作用,而没有把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放在应有的重 要地位,对此我们该有所批判。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感知运动 阶段的儿童 2.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一)认知结构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心理学,从方法论角度看就是关于儿童智慧(思维)发展的结构论。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智慧的适应就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即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 知结构与儿童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主体自身必须具有认识能力才能去适应环境,认识客体,而认识能力乂必须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皮亚杰很强调主体的结构特征,把它称为“图式”,即个体动作的协调组织。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随着儿童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的图式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儿童动作的图式不断完善,从而使认知 结构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皮亚杰把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即平衡。儿童每遇一新事物(接受外界刺激),就把它纳入原有图式中,试图去同化它。如获成功,就会改变原有图式,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就会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主体动作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智慧活动就是同化与顺应交义占优势的平衡状态和平衡过程。平衡是动态的,不断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也就是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 基本过程,儿童的智慧就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第一个因素是成熟,指有 机体的成长,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笫二个因素是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如物体的大小、轻重等。数理逻辑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第三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传递、文化教育、语言等。第四个因素是平衡过程。这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的因素,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正是 通过平衡过程实现的。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可概括为四点。第一,发展过程分为儿个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每一阶段都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该阶段的行为特征。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第二,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融合到下一阶段,前后不能互换,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被后者取代。第三,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性,各阶段有一定程度的交义重叠。第四,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人的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教育影响而有差异,可提询或推迟,但阶段的前后次序不变。 皮亚杰根据自己的发展理论,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有质的差 异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出生至2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该阶段只有动作活动,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尚无表象、思维

第二讲发展心理学简史及代表性理论观点 本讲目录 一、西方发展心理学的简史 二、中国的发展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8大发展心理学家) 一、发展心理学的简史 ㈠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⒈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一些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这些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近代发展心理学的黎明。 ⒉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世系》,1876年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推动了人们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兴趣。 ㈡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㈢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 ⒈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威特海默等人的格式塔学派、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彪勒的维也纳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瓦龙的巴黎学派等。 ⒊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加时期 儿童心理的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诸如研究手段的生态化、现场化、跨文化、综合化、现代化、数学化和社会化;研究内容也有了新的进展,诸如婴儿认知能力的研究、儿童早期教育、发展关键期、个性社会化、亲社会行为、自我意识发展以及性别化等问题;研究还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实际服务。 重要知识点:生态化运动(ecological movement) ★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才能揭示心理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减少研究的人为性,提高研究效度; ★脱胎于生态学理论,实质是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在发展心理学中的应用。 ㈣儿童心理学演变为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过程 ⒈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⒉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⒊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进展 西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⑴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⑵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摘录 在三十年的历程中,我想起的第一件为我观察到的事情——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就是我们至今还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在一九六五年,仍然和一九三五年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在我们人民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中在小学和中学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在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还剩下一些什么。当然,在这一点上,虽然我们有一些间接的知识,例如,对瑞士应召服兵役的公民所进行的离校后考试所提供的材料,关于这类考试在一八七五年和一九一四年之间的那种惊人的故事(尤其是为了掩饰那些临时强记硬背而没有准备好的人们参加考试时所产生的那种混乱结果,在许多地方已经经过大力修改过的记录)都已被P.波弗特(P.Bovet)为我们记载下来了。但是,例如,一位三十岁的农民对于他过去所学过的历史和地理还记住一些什么,或者一位实习律师对于他在中学里所学习的化学、物理乃至几何到底还记得多少,对于这些我们就缺乏确切的了解。据说,受医学博士训练的人要必修拉丁文(有的国家还要求修习希腊文),但是有没有任何人试图估计一下这种训练在一位实习医生的心里还留下一些什么(而且也不妨就医学价值与学习古文的关系着眼,在中日医生与欧洲医生之间进行一次有关的比较),从而把这种要求控制起来,把它排除于专业训练之外?然而,共同制订法国全面规划的经济学家们特别要求想出各种方法来检查我们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且要求把这些方法付诸实施。

有人将反对说,我们是否记得我们所已学会的东西,这跟我们习得的文化无关。但是除了借助于概括起来的主观判断以外,我们又怎样评价文化呢?而且任何特殊个人所具有的文化是否总是从特定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特别当大考时所学会的那种具体知识业已忘记的时候)?或者说一个人特有的文化是否就是在学校里通过诱导或兴趣在他身上所培养出来的那种文化,而这种诱导或兴趣又是独立于当时他所谓的基础教育的根本因素之外所引起的?有人根据古典语言训练可以把有益的效应迁移到其他活动领域的理由,主张:学习已经死亡的语言是有价值的。对于这样一个中心问题,虽然英国曾有过一些研究,但一直到今天,仍然和三十年前一样,还没有通过实验取得有决定性的解答。因而当教育家们面临这样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而要提出建议时,他所根据的不是知识体系,而只是常识性的考虑或仅仅是方便从事(例如,有多少人是没有通过规定的正式的学校教育而获得职业机会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科,显然已经没有什么培养人的价值了,我们却仍然继续把它们列为主要的因素,而不知事实上它们是否已经达到了传统赋与它们的那种功利目的。例如,谁都承认这个事实:即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就有必要学会拼音(至于从理性上或纯粹从传统上是否认为有此必要则搁置一边,不予讨论)。但是缀字法的专门教学是否足以增进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它的效果是否完全是与此无关的,或者有时它能否也会成为一种公然的障碍,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有些实验已经表明:我们视觉记忆的自动录像过程

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皮亚杰认知 发展理论 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既强调心理因素中内外因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心理特征不断发生的量变与质变。 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心理发展的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1)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儿童喜欢敲击东西) 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2)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用锤子敲完了用勺子敲)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3)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 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4)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心理发展的阶段: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发展阶段年龄核心能力 感知运动阶段0-2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思维阶段2-7 象征思维,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 守恒、可逆性、客体依赖性 形式运算阶段12-15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阶段15~ 辩证思维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这就是顺应的过程。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 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

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 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1.万物有灵论”也叫泛灵论)举例说明: 3 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 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皮亚杰这一章的重点认识论:包括实践(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研究的方法:临床访谈、准实验设计方法 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智力不是从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开始的而是从最基本的、与 生俱来的反射性动作模式开始的 二、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的 三、智力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对环境更精确和更复杂的调 整过程。 术语的定义: 一、智力:生物适应带来的心理过程上的变化而不是在认知能 力上的差异 二、适应:为适应环境所进行调整的天生倾向 三、图式:建立在感觉运动或思维基础上的基本认识结构 四、同化:把新的经验吸收进原有的图式中转化为新的信息以 适应原有的思维方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顺应:个体调整已存在的图式来适应新的经验 六、平衡:个体的图式和环境相平衡 四个阶段及显着特征: 一、感觉运动阶段:(主要依靠感觉运动来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进行想象活动,通过环境的心理表象,

与之相互作用)局限:自我为中心、万物有灵、刻板的思维、 前逻辑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推理,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 题)新的成就:顺序、归类、数的概念 四、形式运算阶段:(出现高级的思维方式) 守恒概念:不被事物的表面的变化所影响,认识到事物的根本特征毫无改变,能够以不变的观念看待事物的基本特征 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的区别: 一、形式运算有对抽象事物的推理,是纯假设的和抽象概念 二、应用逻辑“如果-那么” 三、高级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假设再推算不同的结果 区分阶段性发展和连续不断性发展模式的观点:质的变化、变化的突然性、全盘改变。 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儿童的思维与成人不同、智力的发展从出生一直延续、儿童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发现儿童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奠基 不足:仅仅局限于三个女儿取样具有局限性、实验方法有时不够完善、年龄点的区分不够精细、忽视了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对儿童能力上有过度的悲观主义、变化的突然性与全盘改变的观点过于绝对化。 认知发展的含义:指的是在儿童期获取知识的发展,简言就是人类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