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平仄格律

词平仄格律
词平仄格律

付:《十六字令》,词牌名。又被称作《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牌格式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捣练子》,词牌名。又被称作《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词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忆江南,词牌名。

亦被称为:

《江南好》《望江南》《梦江南》《望江南》《梦江口》《谢秋娘》《春去也》《归塞北》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词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调笑令,词牌名。

本调个别处有破格,但均不失吟咏和谐,可谓是有格而不拘泥的典范。词格本身是为了吟咏上的和谐,若有利于整体和谐,稍有破格,则也未尝不可。

词牌格式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如梦令》,词牌名。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长相思,词牌名。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点绛唇,词牌名。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菩萨蛮,词牌名。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卜算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采桑子,词牌名。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谒金门,词牌名。

上下阕共三十五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诉衷情,词牌名。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又一体四十四字,将前阕四五句变为“[平]仄仄平平”。

词牌格式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忆秦娥,词牌名。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

双调四十六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叠韵,均须押入声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清平乐,词牌名。亦称《清平乐令》、《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三平韵,平仄换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更漏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两仄韵、两平韵,后阕三仄韵,两平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前后阕一二句、四五句要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阮郎归,词牌名。亦称《醉桃源》,《宴桃源》。

双调四十七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后阕起首两句要对仗。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画堂春,词牌名。

本调四十七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桃源忆故人,词牌名。

本调四十八字,前后阕同,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摊破浣溪沙,词牌名。亦称《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贺圣朝,词牌名。

上下阕共四十九字。这一个词牌格式变体较多。但是不管是何种变体,两阕中凡五字句的节奏均为:×、××××。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太常引,词牌名。

亦称《太清引》,四十九字,双调,上下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南歌子,词牌名。亦称《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本调五十二字,前后阕相同。两阕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

醉花阴,词牌名。

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浪淘沙,词牌名。亦称《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浪淘沙,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鹧鸪天,词牌名。亦称《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

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鹊桥仙,词牌名。亦称《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例词: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虞美人,词牌名。亦称《虞美人令》、《一江春水》。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每句不同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词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南乡子,词牌名。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玉楼春,词牌名。亦称《木兰花》、《春晓曲》。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一斛珠,词牌名。

前后阕共五十七字。仄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踏莎行,词牌名。亦称《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

小重山,词牌名。亦称《小冲山》、《小重山令》。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

蝶恋花,词牌名。亦称《鹊踏枝》。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临江仙,词牌名。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渔家傲,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唐多令,词牌名。

本调六十字,通常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河传,词牌名。亦称《河转》。

本调六十一字。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苏幕遮,词牌名。亦称《鬓云松令》。

前后阕无异。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定风波,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前阕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方式为“甲乙甲丙甲丁甲”。以平声韵为主,间以仄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锦缠道,词牌名。亦称《锦缠头》、《锦缠绊》。

本调六十六字。后阕首句节奏为上一下四。后阕第四句虽八字,实则七字句上加一衬字“问”耳,句法为上七下一,或以前三字为断。后阕末尾一句,上四下五,与前半阕结句相同;而上四字之平仄,则为“仄仄平平”或“仄平平仄”。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谢池春,词牌名。亦称《卖花声》。

六十六字,上阙下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上三下二)。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上三下二)。仄平平、仄平平仄。

---------------------------------------------------------------------------------------------------------

青玉案,词牌名。亦称《横塘路》、《西湖路》。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上三下三)。(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天仙子,词牌名。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第四、第五两句,平仄多不定,但是第二句第二字必用去声。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 讲义 培训人: 时间:

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 概念: 格律诗: 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

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 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 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春从豆蔻梢头老,[此两句

第三章、律诗的格律 第一节律诗之平仄 律诗是针对古体诗而言的,所谓律诗,顾名思义,其创作是有规律的。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它格律严密。本章节主要研究格律诗之“律”。 其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格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2008年11月1日) 一、五言(七言)都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五言七言 ①○仄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平平○仄仄平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仄仄仄平平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明:第三种“平平平仄仄”,第一和第三字不能同时变仄声,第三字变则第一字应保留平声。 四种平仄格式的来源:五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看作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而形成,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後加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仄 或者: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在后面加就要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 二、在什么地方加圈?有无规律可循? 上面列出的加圈位置的字所表示的是可平也可仄的地方,这种做法实际上有限地放宽了平仄限制。前人用不太准确的口诀来总结这种做法,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在五言的一、三或七言的一、三、五字的位置上有时允许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一般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准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这两个问题。当然,作为口诀,往往要求越简单越好,就不可能照顾到那么全面。 三、什么是“三平调”? 诗中句末三字如果为“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就都叫做拗句。前三种可以有条件地出现在律诗中,而最后一种(末位三个字全是平声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这种句子就是三平调。在古风中诗人往往故意多出现这种句子。例如: 岁晏行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格律诗之平仄基本格式

格律诗之平仄基本格式,押调、对仗之简要常识——听课笔记,初学入门 第一课:格律诗的平仄规则: 平仄规则格式变化多端,但有它的基本格式。这基本格式就是“两则”。所谓变化多端的平仄规则,其实就是这“两则”的彼此相互交替使用,“两则”相对位置,用字的声调彼此平仄顶换,和“两则”有规律的“加宽、扩展”而已矣!“两则“适用于所有的绝句和所有的律诗。“两则”:其实就是五言绝句制作,声调的两个基本平仄格式。 第一则,声调规则就是“仄、仄、平、平、仄。第二则,声调规则就是“平、平、平、仄、仄”。因为第一个是“仄”字起头,习惯就叫“仄字头”。因为第二个是“平”字起头,习惯就叫“平字头”。那么,怎样运用“两则”进行格律诗制作,声调的制控呢? 要遵从以下两个声调使用原则。 第一:“平字头”和“仄字头”彼此相互交替使用原则: 如果第一句用的是“仄字头”,第三句就用“平字头”;如果第一句用的是“平字头”,第三句就

用“仄字头”。 “平字头”和“仄字头”的使用彼此互相交替的原则,就是“仄字头”和“平字头”,在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间彼此交替使用,非此即彼。 第二:“平顶仄,仄顶平”的声调顶换原则: 如果“仄字头”做第一句,第二句声调就与其调调相反,就是“平顶仄,仄顶平”。这样顶换后,“仄字头”“仄、仄、平、平、仄”的格式,就成了“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了。 如果第三句是“平字头”,即“平、平、平、仄、仄”格式,第四句的声调格式的确定也是顶换,和第一句顶换声调得到第二句一样,即,声调相对顶换,把“平字头”“平、平、平、仄、仄”基本格式顶换成了“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了。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声调相对顶换,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声调相对顶换。这就是“平顶仄,仄顶平”的顶换原则。 这个绝句的四句声调格式就是: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是“两则”格式,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从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声调顶换来的。

平仄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诗中的“漫漫”是连绵字,要念成mánmán,属于上平声十四寒韵的字。但是网红教授戴建业先生却念成了mànmàn,一下子暴露出他不懂诗的声律不辨字的平仄的真相。有一位诗友评论说:“不写诗、不在实践中体会平仄声律的人,可能就算知道是平声也读成仄声。对于他们,平仄只是冷冰冰的、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这位诗友指出的问题很有普遍性。大学中文系有《古代汉语》课程,这门课照例都是要讲平仄和近体诗的声律的,但很多中文系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专业的教授,都不能正确分辨平仄,便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时,只把平仄当作了声音的符号,却没有形成以平仄对汉字排兵布阵的习惯。光是记得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去入三声属仄声,光是记住近体诗的十六种声律,并不能帮助他们正确分辨平仄。南开大学张毅教授在《文学评论》杂志上讨论黄庭坚的拗体诗与其书法风格的关系,所举的“拗体诗”例,好几句都有问题。“诸生赓载笔纵横”“胸次不使俗尘生”“江触石矶砧杵鸣”,这三句都不是拗体的诗句。所谓的“拗”,是指不合近体诗的平仄要求的句子,却出现在了近体诗当中,是诗人故意模仿古体诗的音调,以产生奇崛古拙之效的一种尝试。但这三句的平仄分别是平平[〇][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〇][平]仄[〇][仄]平平仄平,每一句都符合近体诗的平仄,根本不拗。张教授不知纵横之纵,古音子容切,即读zōng的音;胸次的次,有上平声四支韵的平声读法,读如咨;俗、石都是入声字,砧是平声而非去声,他把这几个字的平仄都标错了,所以就得出错误的结论来。 那么,如何去记平仄,才不会犯类似错误呢?方法很简单,就是从读写的实践中去记平仄,这样才会形成平仄的语感,临到用时,方不会捉襟见肘。 首先可以从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律诗部分读起。像杜审言的《和晋陵丞早春游望》,末句“归思欲沾襟”,喻先生标为平仄仄平平,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第二句“南冠客思深”,喻先生标为平平仄仄平,你就该知道“思”字念仄声,再去查韵书,知道归思、客思的思是名词,念sì;李商隐的《筹笔驿》,第三句“徒令上将挥神笔”,喻先生标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你该知道表示使令之意的令,念作líng;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喻先生标为平仄仄平平,“乡书何处达”,喻先生标为平平平仄仄,你就该知道“一”“达”二字不念平声,查韵书知道它们都是入声字。在掌握了诗的声律之后,每读一诗,都要先默想诗中每一字的平仄,并与诗律相对照,尤其是多读近体诗,如果出现古人近体诗的平仄与你所默想的不一致,一般来说都是你搞错了字的平仄,日积月累,自能了如指掌。龚自珍的诗:“荒村有客抱蠹鱼。万一谈经引到渠。终胜秋燐亡姓氏,沙涡门外五尚书。”你在明了诗律之后,会疑惑最后一句的平仄怎么会是平平[〇][平]仄仄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即 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 ②平平仄仄平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 ④仄仄仄平平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A 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因为粤方言中的几种次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等)都还保留着入声字,同时也保留着阴平和阳平两种调类。由于这些方言中的入声字并未与平声相混,因此只要认识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代表字,则与它们同调的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了。例如,凡是与广州方言中读“诗、时”“花、华”二字同声调的,就都是古代平声字。 2、利用方言识别古入声字。 有的学生可能识别方言调类的能力差些,一时不易掌握以平声代表字类推的办法。则可教他们利用识别入声字来检验现代汉语中读平声的字是否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除了从中古的平声演变而外,还混入了古代的入声字。而这些字是不能视为平声的。如果能把这些字从现代的阴平、阳平字中识别出来,则其余的自然就都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了。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音都较好,识别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声调较容易,又由于粤方言中无论是广州方言,还是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都保留着中古的入声调类,依调类推,用方言识别入声字是不困难的。例如: 广州方言的6个(实际是9个)调类:

格律诗的平仄韵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格律诗的平仄韵律: 入门的关键前提:1,发音标准合乎普通话;2,懂得平、仄音,3,懂得并避免“孤平”、“三平调”、“失粘”、“失对”等格律诗大忌。 格律诗有16种固定格式,初学者就按格式填写诗句,就不会犯大忌。 可以先从绝句练起,也可以把你写过的诗,按照相近的格式去修改,这样就快了 1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是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产生并定型的诗体,讲究固定的字数.句式.韵脚以及按对粘规律安排平仄等格律(律诗还要讲究颔联与颈联的对仗)。 格律诗大致可分为三种:1:绝句(五绝.七绝);2:律诗(五律.七律);3:排律(长律)。

格律诗的三大要素:押韵的和谐;平仄的抑扬;对仗的工整。 押韵:就是把同一韵部的字,按平仄规律放在规定句式的句尾,也叫韵脚。韵脚的位置是固定的。首句入韵的绝句有三韵脚,不入韵的只有两韵脚;首句入韵的律诗有五韵脚,不入韵的只有四韵脚。首句除外,韵脚都安在偶句的末尾。 平仄:即声调。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按现代汉语拼音来分: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四声为仄声。 对仗:也叫对偶。绝句不要求对仗。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除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对仗。

对粘:以两句为一联,每联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必须不同,叫相对;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基本相同,叫相粘。否则叫失对.失粘,是格律诗之大忌。 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4句20字): 式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式二:仄起首句入韵式(偏格)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格律诗平仄入门浅谈 王宇翔 写作近体诗需讲求格律,格律诗的标准主要是四点:平仄、对仗(主要指律诗的颔、颈两联,律诗的首、尾两联和绝句无严格要求。)、用韵和句式字数都符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平仄犹难掌握,且最感束手缚脚。本文试结合自己学习写作格律诗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一谈格律诗平仄的入门。由于自己也是初学,且缺乏大量创作的实践,所以文中难免有很多缺漏和不足之处,愿求教于方家,敬请各位老师和吟长多批评指正。 一、何为平仄 通俗的说,平就是平声,即现代汉语里的一声(阴平)和二声(阳平)。仄就是仄声,即现代汉语里的三声(上声)和四声(去声)。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和现代汉语中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是一回事,古汉语中的平声专指平声,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汉语中则把入声去掉,而在平声中分出阴平和阳平。所以用旧韵(平水韵)和新韵(十四韵)写格律诗时判断平仄声的标准是有一些差异的。本文中 所说的平仄主要是指新韵和现代汉语里的平仄。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即格律诗中一句诗里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不严格限制,但第二四六个 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下面以七言律诗为例做一简要说明。 七言律诗的平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分析 格律诗包含绝句、律诗两大类,而绝句、律诗又各有五言、七言之分,即共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四个品种。每个品种都分别具备四种不同的平仄格式,合计这些平仄格式便达十六种之多。 平仄格式是使格律诗声韵优美的重要条件。下面的事例,或许能帮助读者对此有所认识。 唱出来的乐音好听,因为五种音阶(工尺谱)或七种音阶(简谱)是经过巧妙安排的,不是信口乱唱的。说出来的话、哼出来的诗也一样。不同声调的字音,经过精心组合,表达出来也会特别动听,不同凡响。 两个字的称呼。经常念读的同平、同仄的两字组合,往往改变成为平仄或仄平。例如普通话的“妈妈”、“哥哥”,头一个字念阴平,后一个字念轻声(相当于仄声);“奶奶”、“宝宝”,头一个字念上声,后一个字念阴平。在广州话里,两个字的称呼如“晴晴”(平平)、“舅舅”(仄仄)也改念“晴请”、“求舅”(都变平仄)。大概平仄搭配,总是听来顺耳。据说有人作过统计,某地三个字的姓名,有平有仄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全平或全仄的不到百分之十。 四个字的组合。“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有人对《汉语成语小辞典》近三千条四字成语的平仄组合情况作过分析,发现双数字作“平仄”(例如一丝不苟、下车伊始、不堪回首等)和“仄平”(例如三令五申、心血来潮、斗志昂扬等)的,占70%多一点;而作“平平”(例如忘羊补牢、公而忘私等)和“仄仄”(例如一概而论、门户之见等)的,则占30%少一点。可见人们在创造成语的时候倾向于平仄的交替,他们觉得这样的组合,说起来更加顺口。 两句话的联系。前一句用了仄声收尾,后一句就改用平声收尾,或者反过来前平而后仄。如“中通外直(仄),不蔓不枝(平);香远益清(平),亭亭净植(仄)”(周敦颐《爱莲说》);又如“浮想联翩(平),夜不能寐(仄)。微风拂煦(仄),旭日临窗(平)。遥望南天(平),欣然命笔(仄)”(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小序)。这是文言文。白话文也不例外,平仄的排列也应该讲究。“张三去了,李四也去了,老王也去了,会开成了”,这样说就不如说成“张三、李四、老王都去参加,会开成了”。前者一连四个“了”,后者“加”是平声,“了”是仄声,扬抑有致。再如以下散文句子:“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仄),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平)。”(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平),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仄),云蒸霞蔚(仄),颇为壮观(平)。”(刘白羽《长江三峡》)。这些地方都显示了作者运用平仄的功力。

格律诗的平仄韵律: 入门的关键前提:1,发音标准合乎普通话;2,懂得平、仄音,3,懂得并避免“孤平”、“三平调”、“失粘”、“失对”等格律诗大忌。 格律诗有16种固定格式,初学者就按格式填写诗句,就不会犯大忌。 可以先从绝句练起,也可以把你写过的诗,按照相近的格式去修改,这样就快了 1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是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产生并定型的诗体,讲究固定的字数.句式.韵脚以及按对粘规律安排平仄等格律(律诗还要讲究颔联与颈联的对仗)。 格律诗大致可分为三种:1:绝句(五绝.七绝);2:律诗(五律.七律);3:排律(长律)。 格律诗的三大要素:押韵的和谐;平仄的抑扬;对仗的工整。 押韵:就是把同一韵部的字,按平仄规律放在规定句式的句尾,也叫韵脚。韵脚的位置是固定的。首句入韵的绝句有三韵脚,不入韵的只有两韵脚;首句入韵的律诗有五韵脚,不

入韵的只有四韵脚。首句除外,韵脚都安在偶句的末尾。 平仄:即声调。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按现代汉语拼音来分: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四声为仄声。 对仗:也叫对偶。绝句不要求对仗。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除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对仗。 对粘:以两句为一联,每联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必须不同,叫相对;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基本相同,叫相粘。否则叫失对.失粘,是格律诗之大忌。 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4句20字): 式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式二:仄起首句入韵式(偏格)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式三: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正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式四:平起首句入韵式(偏格)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式(4句28字):式一:平起首句入韵式(正格)

律诗的格律 (一)诗体 古代诗体的分类,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今按一般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诗”、“古风”。初唐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唐代开始出现“近(今)体诗”,但不是说唐代以后的诗都叫“近(今)体诗”,诗人摹仿古体诗所写的作品也是“古体诗”。 划分“古体”还是“近体(今体)”,不是以时间为界线的,而是根据诗体。古体诗不讲究格律。近体诗是初唐才定型的一种讲究格律的诗体。相对于古已有之的诗体,唐代人把新近定型的讲究格律的诗叫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律诗”。有了“近体诗”这个名称,原来的那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就被称为“古体诗”了。所以,虽然先有古体诗,但是“古体”这个名称却出现在“近体”这一名称之后。而且,近体诗成熟以后,还有人仍在创作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从诗的句数上看,古体诗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可以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律诗一般是八句,少于八句的只能是四句,那叫“绝句”,又叫“律绝”;多于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从理论上说可以无限长,但无论多长,都必须是偶数句。 第二,从每句诗的字数上看,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但也有一、二、三、四、六、八、九、十一等字数的情况;句与句之间的字数更没有规定。律诗一般只有五言或七言,而且同一首诗每句的字数必须相等。 第三,从诗的押韵情况看,虽然都是要押韵的,但是,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可以隔一句,也可以隔几句;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整首诗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而且,古体诗所押的韵是依口语实际的语音。也正因为这样,古体诗在音韵研究上具有较高价值。律诗押韵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韵脚一般在偶数句末尾,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其他奇数句都不得入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律诗的用韵严格按照韵书(《唐韵》、《广韵》、《平水韵》等),否则科举考试便不会被录取。因为律诗是按韵书规定来选韵脚字的,有时,实际语音已与前代韵书不同了,而写律诗却只能按韵书押韵,因此,律诗并不一定是实际语音的反映,所以对于研究当时的语音,价值就低些。也正因为实际语音与前代韵书之间有差异,所以后代也在不断对韵书进行修改,规定某两个或几个韵“同用”,这种“同用”反映的就是语音的演变。 第四,从平仄情况看,古体诗对字的平仄没有要求,可平可仄。律诗对字音的平仄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同一句内平仄要相间隔,尤其是在节奏点上的字,该平的一般不用仄,该仄的一般也不用平声,如果不得已“拗”了(即违反了平仄规则),有时还要加以补救;律诗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平仄要求相对,两联之间(即上一联的对句跟下一联的出句之间)平仄要相粘。 第五,从对仗情况看,古体诗对对仗没有要求,可对可不对。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用对仗,首尾两联不对;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中间其他联都要求对仗。 顺便说一下,我们平时一般所讲的“古诗”这一名称,是按时间来分的,泛指“五·四”以前的诗,这里面既有“古体诗”,也包括“律诗”,跟我们上面所讲的按诗体划分所称的“古诗”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这种歧义,一

[精]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转载) 2008-02-12 13:06:34 古诗包括古体(古风)、律体、绝句体、杂体四种,以下谈到的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即律体、绝句体)的一些有关问题。 杂体(也叫巧体),由王安石提出,以文字游戏为主。 古风不属于律诗范畴,自然也就不存在是否出律。 目前不按律作诗的,作品属于古风范畴,也就无须考虑律的问题了。 很多人尝试写律诗,在用律过程中,往往很迷茫,是否觉得平仄背起来很费劲呢?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用的是中华新韵,也就是按照普通话的音调来写律诗。 按照新韵写律诗的话, 平音就是普通话的1、2声, 仄音就是普通话的3、4声,几乎人人可以很快熟练用律。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其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大家之所以经常出律,就在于没有理解性地去用律。 或者说,脑子里总是在背平起、仄起式两个句式。背错了,出律也就成为自然。 其实那些句式根本就不用背。

如果非要背,那只需要背一句就可以了。 由于律诗讲究的就是平仄平衡、粘对合理、合韵生美,其他三句都可以由此衍生,另外的句式也由之而来。 下面我分解给大家看(以七绝为例。七绝的每一句去掉前两个字,即为起式平仄相对的五绝,在此不多赘述)。 1、大家可以只记住一个句式: 平起式 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句式可以由此衍生出来。 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如何衍生出来的呢?每联上下句是平仄相互对应的,前四个字和第六个字的对应,大家可以一目了然,问题就出在第五、七字。 由于七绝大多数首句押韵(韵脚必须落在平音,也就是押平韵),偶句必须押韵,尾字必用平,这样就把第七个字改平。为了平衡,必须进行拗救,就把第五个字改成了仄音。 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和第四句(第一句)平仄严格相对。 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利于酬和过程中次韵(步韵)、用韵、依韵。我们通常进行的借句(接龙)形式就是同韵不同字的依韵和诗。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此看来,只需要记住第一句句式就可以了。 仄起式 仄起式的第一句,实际就是平起式的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