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学14-电介质的极化

§4.7 导体中的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电磁感应对导体的运动的影响

?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运动会受到阻碍。

–其中产生动生电动势,导致感生电流的出

现,根据愣次定律,导体运动受阻碍,这种现象称为电磁阻尼。

–可用于制动装置。

?相对于导体运动的磁场,会对导体产生牵引的力,推动导体运动。

–感应电动机的原理。

导体的抗磁性

?导体可以抵抗交变的磁场进入其体内,称为导体的抗磁性。

–因为电磁感应效应,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

流,根据愣次定律,其感应电流抵抗导体内磁场的变化。当外磁场高频变化的情况,导体可以较好的阻挡其进入导体内。这是导体的磁屏蔽。与电屏蔽统称电磁屏蔽。

–对于稳衡条件下,导体一般没有抗磁性,即导体无法屏蔽稳衡磁场。

–超导体材料有完全抗磁性,称迈斯纳效应,这是因为其中没有电流的发热损耗,感应电流可以长期保持。

趋肤效应

?导线中通有交变电流时,导线中的电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导线表面处电流密度较大,这种现象称趋肤效应。

–电流频率越高,趋肤效应越明显。

–趋肤效应使导线的有效电阻增大。

–应用:高频导线可采用多股

的辫线或表面镀银增加电导。

或采用中空管节省材料。

趋肤效应的理论解释,参见赵凯华《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P.472

第五章电介质?电介质在电场中的极化

?电介质存在时的电场理论

§5.1 电介质及其极化

?笼统的说,电介质材料就是绝缘材料。

–一般的绝缘材料电导率<10-10(Ω.cm)-1;

–一般的导体电导率在104~106(Ω.cm)-1

?有介质填充的电容

–从现象上看,平板电容器中插入绝缘物质板

在电荷不变情况下极板间电压变小,即电容

器的电容量变大,这就是电介质的介电效应。

?实验研究表明电介质的介电效应是由于在电场的

作用下电介质上出现了宏观电荷分布。

?实验表明,电容器C0,极板间充满一种电介质

后,电容器的电容值变为ε

r C0,其中εr是由电

介质材料决定的一个常数,称为该种材料的介电常数。

?极化:电介质在外电场中出现宏观电荷分布的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电荷:电介质由于极化出现的宏观电荷。

–注意:极化电荷不能在电场作用下自由运动。因此

又称“束缚电荷”。

?极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电介质所带的净电荷为零,一般也没有自由移动电

荷。

–电荷局限在原子或分子范围,原子或分子整体为电

中性,但是可以在其一端显示负电性,而另一端显

示为正电性,即从原子或分子的尺度看,是可以有

“电荷分布”的。

–大量原子的微观“电荷分布”的总体叠加效果,就可

能导致出现宏观电荷分布的现象。

?构成电介质的分子

–无极分子:正负电荷的“有效中心”重合。

?比如,N

2,CCl

4

–有极分子:正负电荷的“有效中心”不重合。

?比如,H

2O,NH

3

?未极化的电介质不显示宏观的电荷分布–无极分子不会产生宏观电荷。

–有极分子大量随机分布,宏观平均电荷为零。

?在外电场下电介质极化,显示宏观电荷分布:–位移极化:无极分子正负电荷“有效中心”不再重合。

?电子位移极化

?离子位移极化

–取向极化:大量有极分子发生定向排列。

电介质的击穿

?理想电介质中没有自由电荷,但是实际的电介质中总是存在一定的自由电荷。可以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微弱的电流。?加在电介质上的电场强度足够大时,电介质中的电流迅速增加,其绝缘性能被破坏,甚至电介质可能被烧毁。这叫电介质的击穿。

–这是因为电介质中的分子被电离,产生大量自由电荷,故电介质中的电流急速增加。?在本章,主要讨论理想电介质的极化。一般不考虑其自由电荷和击穿效应。

P v +++++

?????

电介质的分类

?线性、非线性电介质

–线性:P和E成线性关系

–非线性:P和E有非线性关系,比如和E的2次方有关?各向同性、各向异性电介质

–各向同性:各个方向上极化率相同,P和E方向相同。

–各向异性:极化率随方向变化(比如某些单晶材料,

如石英等),用张量表示P;P和E方向不相同

?均匀、非均匀电介质

–均匀:体内各处材料性质相同,体内极化率各处相同–非均匀:各处材料性质不同,极化率随位置变化。?一般的,在本课程的讨论中,若非特别说明,电介质都是均匀、线性、各向同性的。

+?++

??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 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显示电性的现象。 在电场的影响下,物质中含有可移动宏观距离的电荷叫做自由电荷;如果电荷被紧密地束缚在局域位置上,不能作宏观距离移动,只能在原子范围内活动,这种电荷叫做束缚电荷。理想的绝缘介质内部没有自由电荷,实际的电介质内部总是存在少量自由电荷,它们是造成电介质漏电的原因。 一般情形下,未经电场作用的电介质内部的正负束缚电荷平均说来处处抵消,宏观上并不显示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束缚电荷的局部移动导致宏观上显示出电性,在电介质的表面和内部不均匀的地方出现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极化,出现的电荷称为极化电荷。这些极化电荷改变原来的电场。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比真空电容器的电容大就是由于电介质的极化作用。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1]①电子极化,是在电场作用下原子核与负电子云之间相对位移,它们的等效中心不再重合而分开一定的距离l形成电偶极矩p e =el(l由负电中心指向正电中心,e是电荷量,见电偶极子)。当电场不太强时,电偶极矩p e同有效电场成正比,p e=αe E,式中αe称为电子极化率。②离子极化又称为原子极化,是在正负离子组成的物质中异极性离子沿电场向相反方向位移形成电偶极矩p a。p a与有效电场成正比,p a=αa E,αa称为离子极化率,这两种极化都同温度无关。③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某些电介质分子由于结构上的不对称性而具有固有电矩p。在无外电场时,由于热运动,这些分子的取向完全是无规的,电介质在宏观上不显示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每个分子的电矩受到电场的力矩作用,趋于同外场平行,即趋于有序化;另一方面热运动使电矩趋于无序化。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外电场下,两者达到平衡。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也可以引入取向极化率αd描述,当电场强度不太大而温度不太低时,,k是玻耳兹曼常数,T是热力学温度。这种极化同温度的关系密切。④界面极化,由于电介质组分的不均匀性以及其他不完整性,例如杂质、缺陷的存在等,电介质中少量自由电荷停留在俘获中心或介质不均匀的分界面上而不能相互中和,形成空间电荷层,从而改变空间的电场。从效果上相当于增强电介质的介电性能。 电介质的极化是这四种极化机制的宏观总效果。 克劳修斯-莫索提公式在介质内部,作用于分子或原子的电场不单是外加的宏观电场E(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产生的总电场),还应包括电介质内部所有其他分子的电矩p产生的电场。作用于分子或原子的这种电场叫做有效场(或局部场)。对于偶极子的无规排列或对于纯立方阵排列晶体,有效电场, P为电极化强度,称为洛伦兹有效场。由此可得出关于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εr与分子极化率α的克劳修斯-莫索提公式, 式中N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于非极性分子的电介质,这一公式与实验符合得相当好,但它不能说明强极性分子的行为。实验上可根据测定的 εr由此式确定极化率α,对于弱极性电介质,可由它确定极性分子的电偶极矩。 极化弛豫电介质的极化是一个弛豫过程,从施加电场到达极化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滞后的时间用弛豫时间τ描述。电子极化和离子极化的时间非常短,而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与热平衡性质有关,界面极化与电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