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课题下诗歌创作的教学模式初探

跨越式课题下诗歌创作的教学模式初探
跨越式课题下诗歌创作的教学模式初探

跨越式课题下诗歌创作的教学模式初探

曾永洁

(1.中山二路小学,语文科,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510080)

【内容提要】诗歌创作教学的基本模式:一、巧读多悟,感性积淀——鼓励学生自己“咀嚼”诗歌,从心中走出一条感性之路;

二、名家引路灵性孕育——利用名家名篇激发学生想象的发生机制;也从名家的创作结果看怎样的想象才是美,以此来培养灵性之美;三、以一启众随性抒发——在课堂诗歌创作的现场,寻找急待点拨的学生进行即场指导,并把“超传”的意念传达给在场学生,使灵性之美得以贴切的表达。

【关键词】诗歌创作;教学模式;感性;灵性;随性

跨越式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心理理论进行了认真的审视与思考,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和新型建构主义理论。而“语文素养”一词频频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昭示着一种新的共识:语文是一种养成,一种熏陶,一种浸染。诗歌创作可以修心育人。正因为有着这一大背景,诗歌比较多地被选编进语文教材。诗歌是感性的,儿童是有灵性的,在诗歌创作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的灵性之美孕育在感性的土壤里,然后才可以随性抒发。但现有的教材极少对诗歌创作有所提及,因此,在跨越式课题的理念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诗歌创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问题的背景及其提出

1 关于跨越式课题

跨越式课题试验是从2000年9月开始的。先后经历了理论方法初步建立、理论方法逐渐完善、试验工作日益深入、试验领域逐步扩展等四个阶段。“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以下简称为“跨越式试验”)的总体目标是要改变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的现象。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课题建立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必然是建立在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跨越式试验项目的主持人——何克抗教授从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改试验研究,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心理理论进行了认真的审视与思考,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和新型建构主义理论,并以此作为跨越式试验的主要理论基础。

2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诗歌创作教学

从中华诗歌悠久的历史看,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就已诞生,并以其辉煌著称于世。诗是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一切文学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读诗,是美辞的浸染,是真情的体验,是从“心”开始对人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可见,语文不再只是一种塑造,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是汇集涓涓细流以成江河的“素养”。“语文素养”一词频频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昭示着一种新的共识:语文是一种养成,一种熏陶,一种浸染。正因为有着这一大背景,诗歌比较多地被选编进语文教材。其实,中国本是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加大文学教育的分量以修心育人,这必然成为今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一致的追求。课标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选入了多首诗歌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材料,为我们实施诗教提供了又一个广阔的平台。诗歌入选教材增多,但现有的教材,极少提及诗歌的创作教学,有鉴于诗歌是感性的,儿童是有灵性的,儿童与诗歌之间的距离可能比成人与诗歌间的距离还要近,所以,在诗教实践中,如何让学生的灵性之美孕育在感性的土壤里,随性地生长而显现出原生美态,摸索出诗歌创作教学的基本模式这个主题极具探索空间。

二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

要探索儿童诗歌创作模式,应该对他们这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有所认识。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状态大致要经历“朦胧、混沌、积聚、清晰”这样一个过程。“朦胧”主要是指在开始时,学生对“海量”的信息模模糊糊产生一种感觉、一种冲动,想用语言表达,但还没有具体内容。“混沌”则主要表现为感觉、冲动变为困惑,但要表达时仍不知从何说起。但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阅读、思考,学生们的思路向某一点“积聚”,这时,尽管还不能清楚地表述感悟,但方向已经比较具体了。再经过一定的筛选、反思、研究,达到了“清晰”的阶段,学生终于可以明确地陈述出感悟、感受。至此,诗歌的灵性之美,便可以随性表达了。

三诗歌创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1 巧读多悟感性积淀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与散文的语言。”现代阅读学认为,读者应采用适合该文体特征的阅读期待、阅读定势和阅读心境以求达到可能的阅读目标。诗歌的特性在于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重在怡情,因此,阅读诗歌当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如果将诗歌硬拉出来讲述那些或简单或深奥的大大小小的道理——言志当然远比言情绪、言感觉便于操作。但毫无疑问,如果诗歌教学以寻找哲理与确定象征为己任,必然使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对象抽象化、理性化、单一化了,那么教育的诗意也就基本荡然无存。因此,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更不可尝试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整齐划一化。如果把秀气、灵气教丢了,就使它们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

例如课标版十二册综合性学习“轻敲诗歌的大门”中的《致老鼠》这首儿童诗,本身它的叙述角度就很新颖,一改老鼠以往猥琐、肮脏的形象,把它写成是有缺点但又不失可爱的小动物。引领学生阅读时,我允许并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感悟:原来老鼠也有可爱的一面,我们只要用心,总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猫和老鼠原来也有成为朋友的可能;朋友有缺点,其实我们不应该歧视他,而要帮助他等。学生自己咀嚼,速度虽然是慢点,但却真正品出了味道,心灵中渐渐有了一条感性的路子,感受更

深厚了,层次更丰富了。这样慢慢积淀下来,他们的心灵,就是孕育灵性的沃土。

2 名家引路灵性孕育

如果说感性的阅读是学生在作者诗化语文的催化下,各自的人生经验、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等集合起来共融之后生成的一种情绪、一种精神的享受,那么灵性的涌现则是这种情绪和精神的张扬。如何才能养育真正的灵性之美?注意美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读了藏克家的《伟大的交响》:列车动了/拖着一厢救亡的热情;卞之琳的《记录》: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这些名家名篇后,有学生感叹道:原来“热情”可与“拖着”搭配,“朦胧”可与“喝了”搭配,出来的效果也不错呀!我引导:“写诗时,你的思维可以比平常调皮些,把抽象的事物(名词),与表示实实在在动作的词语搭配,诗意就油然而生了。你能试着写一句吗?”于是,学生写到:贺卡装满祝福;作业本中写满智慧;脱下球鞋,脱下了一身疲惫……最后,我小结:我们要善于捕捉瞬间感觉,敢于打破常规去运用词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诗歌需要想象,而美的想象,就是灵性。什么样的想象是美的,这需要判断,必须思维。作为老师,在学生面前虽然不必说这些,但一定要心中有数,得想办法让学生从看似很随意的行为中,学到一些思维方式。

我常在课堂上读一些诗,但我并不是一口气读完。例如《交通警察》一诗,我读了诗的题目后,先不急于念出全诗,而是让学生先想想:如果让你写,你会说交通警察是怎么样的人。学生中有人说是最能站的人;有人说是最受气(废气)的人;有人说是最忙碌的人,随着答案越说越多,学生也越来越迫切知道作者的原文。最后,我读出全诗: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就是交通警察/因为他有“气功”/只要单手轻轻一推/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不动了。听完,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满足。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把观念传达给他们。人的认识过程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想象其实就是思维。要有美的思维,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想象的发生机制,另一方面,要从结果看要怎样的想象才是美的(刚才的例子就是如此)。从发生学角度看,要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应该始终以想象为中心,就要用大量的具体的事物、绘画、词语又或者是感兴趣的问题刺激他们的感觉、知觉,唤起他们自身的一些记忆。学完课文后,用几句诗一样的话表达感受;在中秋节时,给最爱的人写写诗;秋游后,用诗歌表达对秋天的感受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训练方法。美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才能养育真正的灵性之美。

3 以一启众随性抒发

如果说,灵性是一种情绪、精神的张扬,那么随性就是要将这种张扬原汁原味定格下来,即贴切地表达的问题。

诗歌要表达得好,离不开“超传”(“超传”这个词来自希腊语,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改变某事物的状态或者含义,使其变成另一种状态或者含义的动作。)。当学生开始将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开始超传了。但关键的是怎样才能把事物联系起来呢?某一次堂上创作,有一个学生,刚开始学写诗,觉得第一次写诗的感觉很奇妙,想将这种感觉写下来,但苦于无从下笔。我启发她,说:“写的过程你有什么感觉?”她说:“开始感觉很朦胧,后来就清晰了。”我说:“从朦胧到清晰的,除了可能是物体外,还可以是文字,图象或声音。下笔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她说:“我的笔好象听到我的心里话,写得很快。”我抓住她说的“听”字,说:“那就当它是一种声音吧,”我又问:“写完的感觉是怎样的?”她说:“很美妙。”我说:“很美妙的声音,那是什么?”她想了想,说:“乐声、琴声。”就这样,她把第一次写诗的感觉与音乐联系了起来,写下《我收获了我的诗》:

我听到了

心灵远方传来的悠悠乐曲

我看到了

由远而近蠢蠢欲动的音符

我轻动指头

串串音符便从笔尖滑落

丁冬清脆

撞入心怀

我用心吟唱

原来我的心情就是歌词

我收获了我的诗

我圆了我的梦

其实,要实现超传,就是要把感觉中的几个特征、特点综合起来,然后再寻找具有这些特征的相似事物。刚才引导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正是所点拨的学生已达到了诗歌创作上的“悱愤”状态,再加上老师的有效引导,所以这一问一答,使在场的学生对“超传”这一概念有所感悟,虽然没有理性的概念解释,但只要将这个意念传达给了学生,以后要实现超传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了。

没有理性的讲授,只有感性的体验,没有理性的思考,只有感性的琢磨。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过概念及理论化的东西,但学生诗歌的创作能力却得到了有效培养。究其原因,正是有与之适切的教学模式。其实,教学模式结构序列究竟采用何种顺序不仅与运用的逻辑思维方式有关,并且关键是受教学思想的支配与教学目标的需要的影响。本模式正是秉承跨越式课题的理念,针对诗歌创作教学的特点(模糊性),结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安排构建学习序列的。由于诗歌创作教学中问题的性质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有些问题较易启发,而有些问题较难启发;有些学生悱愤状态出现的时间早,有些学生悱愤状态出现的时间迟。怎样才能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呢?或者酌情改变模式的序列顺序;或者将模式中的板块灵活变换;又或者根据大模式衍生子模式群……正所谓: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就是最有效的模式。我们要灵活运用、敢于创造“模式”中可变的板块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章:

[1]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跨越式教学模式

“跨越式”五大教学环节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①创设情景,综合复习: 1)以图片、动画等创设情境,揭示学习的主题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2)在此情景中,开展简单的师生问答或者free talk,帮助学生回忆与本课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3)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用旧句型、旧单词导入新单词的方式引入新知,降低新知教授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听读新知、初步感知: 1)教师将新知放入一定的语境中来教授,即在句子中教授单词,在对话中教授句子。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一般可以以旧句型带出新单词、新句型; 2)对于难度小的新知,主张让学生在教师教授前开展自主听读;对于难度大的新知,主张让学生在教师教授候开展自主听读。听读材料最好以对话形式为主,核心内容还是包括了本课新授单词的句子和包括了新授句型的对话。若是网络环境,则进行学生自主听读,自主听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跟读,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调和语感。对于非网络环境,则是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整体听读。 ③情景交际、巩固新知: 1)以图片、动画等模拟真实对话情境,并进行多情景迁移的交际练习; 2)在多情景中,针对新授句型和单词开展师生问答或者free talk,帮助学生巩固与应用本课的新授单词和句型; 3)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用旧句型带新单词,旧单词在新句型中应用,帮助学生真正开口运用英语。 ④拓展听读、整体感知: 1)提供了包括本课新授单词和句型的对话、篇章、故事等较为完整的和综合性强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开展拓展听读,作用是将新旧知呈现在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为语言的输出做准备; 2)教师同样也要鼓励学生大声跟读。对于拓展听读的材料要保证量,提倡大量的输入,但是对于听读的内容不要求做过多的检测,如果要进行检测,在后一个环节中来安排。 ⑤整体运用、灵活表达: 1)创设综合说的英语情景,提供可靠的Keyponits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口语交际;2)教师要明确要求,做好示范(注意角色互换;注意示范本身的交际性)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 ●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陈燕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某一种模式来上课。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应该是凯洛夫的五环节三中心教学模式,能够说它统治了中国课堂教学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还在受着它的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凯洛夫也不是要摒弃它,毕竟,他有其科学道理,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代需要培养大量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以及我国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人口众多、教育落后的局面,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被持续的改革、创新着,于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持续涌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人本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数学、物理、等等)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不知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才是最佳。 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曾风靡数年的布鲁姆目标教学模式。那时候,似乎没有多少新的教育理论能够让教育者们找到更好的教学改革的路该怎样走,也没有多少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借鉴,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大显神威,如何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所有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应用自如,目标教学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一大批目标教学研究的专家诞生了,有的研究理论、解读布鲁姆,有的学科方面的专家就解读教材,把每本教材里的几百几十几个知识点分属于识记还是理解还是掌握做了详尽的论述,到了基层老师那里,就是要在上课时必须先用小黑板(那时还没有多媒体电脑)将教学目标挂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再开始根据目标逐一讲述、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总结回扣目标。那几年,全国涌现了大批目标教学的典型,也在很多地区推广目标教学的经验,召开目标教学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研讨会,于是,很多的评优课中,假如不是用目标教学就等于是没有教学改革意识,就必然要影响到评比的成绩,所以,凡是参评的课、公开课,必挂黑板、必出示目标,在这当中,我也学会了怎样使用目标教学模式,并且还常常指导教师怎样实行目标教学。 不同的学科不可能使用同一种模式上课,比如要讲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讲语文课本里余光中的《乡愁》,这怎能用一样的模式?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也不可能用同一的模式,比如讲生物学中的细胞的结构”和讲动物的行为”又怎能用一样的模式上?所以,选用什么教学模式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内容的需要, 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广东省顺德区大良实验中学聂胜华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背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来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问题教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通过师生探索性和求证性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1999——2002年,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动了问题教学在我国的开展。随着问题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应用。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实施的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探究教学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充分体现了政治新课程改革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思考的动力,问题教学对于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冲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学生设置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参与意识,同时也是完成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先决条件。好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思路。目的是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在这种问题情景中,师生创设学习环境,学生自我激发兴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拓展思维、触发创意、调动表现欲望,从而促进自主学习和积极的探究行动。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课堂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把学生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达到掌握知识和构建知识的目的。 1、问题情景设置的原则 第一、问题情景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周边,并能感受到用政治课中相关的知识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第二、问题情景层级化 1 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能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2、问题情景设置的做法 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创设生活化、层级化的问题情景, 第一、社会、时政热点创设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要求公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文 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虽然,七年来, 我校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当中,努力改变以往陈旧落后、忽视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善于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然而,我们却发现“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这 一现状依然很难改变。我们课题组张伟定校长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向六年级某 班学生调查这样一个情况:“真正发自内心喜欢学习(指学校知识性内容)的同 学请举手”,结果只有寥寥几位!其实这种不喜欢学习、甚至憎恶学习的现象在 很多班级、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厌学呢?我想,原因是 多方面的,但主要核心就是我们对学生作为正在迅速成长的个体生命的忽视, 一味的“以师为本”,师生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学生学习没有积极 性、主动性。那,如何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 要学”这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呢?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 教育”,它的办法就是:把学习还给学生。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把学习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持自悟、脚踏实地的学 习态度,增强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学习的科学意识,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因 为生本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程度地 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实验,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这对 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时下,全国很多省份的老师都纷纷 到广州取经,并积极的投入到生本教育的实验中。但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体 —3—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人才,逐渐成为了预防医学重要的教育发展目标,但若想实现该目标,首先便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对新时期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明确 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理念,长期以来都是以人为本,并实现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效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压迫和束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理论,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的训练,该教学思想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其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例如,南华大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便创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三三三”,其中三个环节主要是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三层次即基础实践、创新型实践和综合设计实践;三早即早参加科创活动、早进入社区和早进入实验室。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医学实践中心,实现课程的全面整改现阶段,很多院校的预防医学科课程教学都会存在以下问题:即重复性内容较多、验证性实践众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课前准备多等等,对于学生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直接影响。面对上述状况,国内的很多医学院校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齐齐哈尔医学院、南华大学蚌埠医学院等等。实践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建立医学实践中心,实现了课程的全面整改,丰富了实践内容,除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外,还产生了研究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等,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把帮助其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灵活的应用于课外,实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学科改革方面,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有效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实践教学分离、重复内容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课前准备多等问题,同时也对实验器材设备进行了优化配置和全面优化,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资金。 3提前使学生接触医学实际,实现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现阶段,很多公共学院教育都处于封闭状态,学生在校期间接最多的都是专业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医

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 摘要:本文对“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进行比较,分析了其相似及不同之处,指出区分两种教学法对教改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电子 目前作者所在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在机电、电子等专业主要推广项目教学法,而作者一直在专业课中探索“任务教学法”。下面就“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应用来进行一个讨论。 一、项目教学法的由来及其发展 传统的教学理论是将学生视之为“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德国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玛雅,1989),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是诸多教学方法之一,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中是这样描述“项目教学法”的: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按照以上的定义,项目至少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实体可供制作、制造、实施和展示,通常上课所采用的问题讨论、实验演示等都不属于项目的范畴。 江苏省所推广的项目教学法,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但同样有其适用性。 二、任务教学法的由来及其发展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方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Long(1985)指出:“任务”是人们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各种活动,包括诸如刷墙、填表、给小孩穿衣服、买鞋、订票、借书、考驾照等。 Nunan(1989)把各种任务归纳为两类: 1)源于真实世界的任务,即日常生活工作中确实需要完成的任务; 2)教育型任务,即专为教学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任务。 虽然任务教学法一开始是为第二语言学习而提出的,但其基本原理同样适用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英语) 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能力并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通过谈论让学生主要会运用以下功能句: Can you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二、教学设计思想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课堂、教材中的疑惑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体现“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

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xxx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xxx专业作为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按照建设任务书,为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积极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现将xxx专业教学模式项目改革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情况 1、建设思路 面向全校教师进行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并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做为xxx专业教师在教学一线优先尝试采用的教学法。为配套项目教学的实施,创建、完善教学环境,并以xxx专业的教学模式实施的成效以点带面,促使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2、建设内容 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核心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3、建设目标 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室的重建,完成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并在xxx专业课程中重点推广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满意率达到时薪90%以上。 二、完成情况 教学模式改革任务自启动以来,完成了以下工作内容(任务):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由学校xxx专业骨干教师形象秀XXX老师先后做了题为XXX等新理念、新教法的培训学习,使老师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了项目教学法操作技术。为新型教学法的推广实施做好了铺垫。 2、请进来,走出去。X年x月聘请了专家中国职业教育学会xxx做了《xxx》的讲座,就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让老师们对全国教学改革的形势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紧迫感。2012年10月24日,聘请xxx市教科所xx主任、xxx市xx学校xx老师、xx老师,到我校开展新教学法交流培训活动。活动中赵淑辉老师的计算机实训课,段保林老师的说课,堪称是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模版,将“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完美阐释,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及xxx的“四教”专题报告,让老师们受益匪浅。在两年示范校建设期间,我校

跨越式教学模式

一、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跨越式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低年级段(一、二、三年级)跨越式发展的教学思想是“以语言文 字的运用为中心”(而不是“以词语讲解或语法分析”为中心)。为了贯彻这一教 学思想,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开发跨越式教学所需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是要实施跨越式创新教学设计;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资源的开发能符合 跨越式试验目标的要求,必须突出三个重点;而要实施跨越式创新教学设计, 则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然后要切实抓住 五个教学环节(扩、打、写、篇、思)。这是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的总体实施 方案。 为了使这一实施方案能够具体贯彻落实,需要有相关教学模式的支持。根 据多年来进行语文跨越式试验的经验,我们找到了一种能大幅提升小学语文教 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即从质量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模式。 1、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跨越式教学模式 这种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要领是: (1)前20 分钟左右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达到课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2)后 20 分钟左右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深化、拓展对课文教学 目标的要求(对于认知目标,可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对于

情感目标,可促进学生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 好思想品德)。 简而言之,前半段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主,只要求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后半段则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深化(甚至超越)教学目标要求(包括10分钟左右的扩展阅读和10分钟左右的打写或手写;小组讨论或作业 点评则可根据需要,适当插入到扩读与写作这两个环节之间或写作环节之后进行)。 教学模式可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划分。上述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模式若按其 体现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看,可称之为“双主模式”;若按其反映的“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的教学过程看,则可称之为“识读写结合模式”;若按其技术支撑环境看,还可称之为其他的模式。为了突出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 特征,今后我们把它统称之为“识读写结合模式”。 二、语文低年段跨越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跨越式教学试验研究,绝大多数试验校的试验教师都对小学语文 低年级段的跨越式教学理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对上述跨越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也有较熟练的掌握。但是也有少数试验教师(特别是参加试验时间还不长的试 验教师)对跨越式教学理念的认识、理解还较肤浅,对跨越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还达不到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拼音教学的效率低。 (2)识字教学的跨越式目标完成不好。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课堂教学模式

罗龙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讲座时间:二零一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主讲人:钟莉地点:五楼阶梯教室 一、教学模式简介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尽管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概念不一,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趋向一致,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1、理论基础。教学模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有所赖以建立的系统教学理论或思想,即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这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其深层次内隐的灵魂和本质,它是模式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特征。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成的教学目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创立,在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将推动其存在的意义。下辈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 3、操作程序。把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达成教学目标的特定操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但也要明确,教学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不应该把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当作束缚教学活力的教条。所谓的“教学有法,教学无定法”指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手段、环境、时间、空间等,也可称为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任何教学模式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只有在这些条件得以具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最佳方案时,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每种教学般都有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模式的目标、程序和条件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就不同。 上述几个因素在一个教学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因素之间不同形式的、有规律的联系形态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和依据,它对其他因素起着决定的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引导和制约着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是这些因素得以发挥作用的指针,尤其规定着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教学条件是教学模式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教学评价能够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帮助我们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对教学操作和师生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或重组,进行反馈和监控,确保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遍有效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模式。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紧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从提出校企合作的定义、作用、本质和宗旨出发,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模式,提出了校企合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以资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标签: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G4 1如何正确认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把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动态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在资源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化和功能整合,进而促进校企双方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和共长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基本作用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结合,培养学生以工程素养为主的一种教育形式。 首先,校企合作的宗旨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应当牢固树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原则。因此,在制定校企合作保障措施和合作机制时,做到一切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能单纯为了完成实践的任务而开展实践活动。其次,校企合作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校企合作为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提供了场所,但是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应当多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既不能片面强调理论,也不能片面强调实践,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2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模式 本科实践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牵涉到学校和企业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单位,在当前政府部门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激励和管理机制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真正实现必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尤为重要。另外,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是本科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果在实施中缺少监督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可能导致校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流于形式的局面,达不到两者合作的预期效果。尽快出台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提。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知识讲解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在新一轮的职业专业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行动导向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其中倍受推崇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区分开,因为这两种教学法都是实践性教学方法,需要设置教学情境(任务、项目),由学生分组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具体很强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学活动结束时,由学生、教师共同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但两种教学法之间又有差异。本文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就建构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任务驱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目标具体,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清楚明确,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也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3)做学

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而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不再用以前的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老师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点评和鼓励,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和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4)在就业指向上,因采取的项目全都来自实际工作。

跨越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Word版

跨越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创新理论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大幅提升语文教学(母语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语觉论 ——大幅提升英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由于根据“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可以形成小学语文学科的创新教学理论(包括全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策略、与教学模式);根据“语觉论”也可以形成英语学科的创新教学理论(包括全新的英语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策略、与教学模式)。所以这两种理论实际上是实现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教学质量跨越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先对支持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实现教学质量跨越的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觉论”做进一步介绍;今后随着课题的实施与发展,对其余三种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也要作相关的专题培训和深入的学习。 1、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思维发展过程及其与语言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否科学,将对本民族语言的教学(即母语教学,也就是语文教学)产生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果这种认识是科学的、客观的,则对语文教学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将会严重地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延缓与阻滞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众所周知,在国际上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做出最深入研究、最重要贡献的有

两位学者;一位是

皮亚杰,另一位是布鲁纳,尤其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不仅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更成为这一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经典理论。然而这一理论却无法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入学时只有六周岁左右的小学一年级跨越式试验班学生,为何仅仅通过两年的试验(只有七、八岁左右)即能普遍达到远远超出上述经典理论所规定的、该年龄段儿童所应具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批判地继承皮亚杰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为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以下三方面的理论支持: ①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约6岁),对于母语学习来说,并非毫无准备而是具有相当强大的基础(音、义和句型都无须花过多时间,重点解决字形和书写)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的调查已经表明,5~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口头词汇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儿童语言学家李宇明的研究表明,4~5岁的学龄前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各种句型(包括较复杂的疑问句)。这就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中对词语和句型教学的难度;在形、音、义三方面的教学要求中,只需侧重字形,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三者并重,从而使每一节课都可以至少腾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去扩展阅读(只要扩展阅读材料适当加注拼音,学生即可无师自通地掌握生字的读音,并通过上下文了解生字及相关词语的含义)和写作(打写或手写),从而为实现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每节课10分钟的阅读量,两年可接近新课标六年级的课外阅读要求)。 ②“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三者割裂——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一):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 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二):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一)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一)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思路、模式、方法和措施,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此推动地方经济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技能培养一、引言 高职教育以其“灵活性、地方性、经济性、职业性”的特点,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大众化教育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承担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采取市场诱导战略,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此推动地方经济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坚持“面向广东,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办学方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本位,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广东经济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培养的思路,基本

建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框架体系、实现途径及实现平台,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体系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体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断线、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不断线的主导思想。 三、优化理论,建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整体思路应用优化理论来研究教育模式改革时,可将整个教改过程看成其内部保障体系:共有三个子系统,一是激励系统:包括组织保障、资金投入、政策导向等;二是抗扰系统:包括提高学校的刚度(如实验实习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硬条件)和学校的质量(如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软条件),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使系统有了足够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反馈系统:将包括从各种教学检查、总结评议、学术研讨、比较研究等渠道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教育模式改革取得最佳效果。 四、构架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所用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实验类型分为验

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实例

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实例: 教学实施过程 1.提出项目要求 某学校校园办公网络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使用智能化交换机重新改造的网络,更加安全、稳定、智能性,大大提高学校的办公效率,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为加快学校内部信息的传递与浏览速度,学校最新购置了一台服务器,假定你是该校的网管,要求你将该服务器安装配置为Windows2008服务器系统,同时在新安装的Windows2008服务器使用IIS配置发布学校内部网站,教师在学校内部可以通过 http://192.168.1.100正常访问该W eb站点。 学校要求把所有教师的教学信息、课程教案、培训教材、培训文档资料、优秀课程的视频课件等都集中存放在FTP 服务器上,以方便分布在各个部门的教师和各年级的学生都能浏览到FTP 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源,请在W indows2008中架设FTP服务器,并允许学校教师可以使用ftp://192.168.1.100访问FTP空间。 为更加方便学校教师访问服务器,学校要求网管在该服务器上配置D NS服务,负责学校内部域名的解析工作,使学校教师通过https://www.360docs.net/doc/e418787412.html,就可以访问公司内部的Web服务器。 为方便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规范化管理,学校决定在学校内部开通校内电子邮件系统,实现教师之间邮件的快速传递,请在W indows2003中架设电子邮件服务器。 2.进行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具体内容如表18.1所示。

3.进行相关知识讲授 为保证学生具有完成本项目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进行:请说明Windows Server2008与Windows Server 2003相比有何差异?什么是IIS服务器?FTP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尚未清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完成服务器架设,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清楚的前提知识包括:Windows Server2008系统的特性;Windows Server2008系统的版本;建立网站的几种方式;IIS的含义以及其可以提供的服务;FTP含义及其应用;DNS 和区域的含义。同时,为保证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根据项目归纳中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提供相关图片、资料文件和网络设备供学生进行参考和使用。 设计说明: 一般来说,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呈现项目——自主协作完成项目——总结评价。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教学过程中不存在或者不能存在讲授过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来说,必要时需要增加知识讲授或技能演示环节(本案例中增加了知识讲授环节)。作用主要体现,首先可以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项目驱动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但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其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在项目开始初期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建立学生完成任务的基础,避免出现因为无法下手而完不成项目的情况,甚至丧失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第二,可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引导性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集知识性和操作性于一体,如果不重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会机械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基本内容,理清思路,渗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4.组织学生进行分组 服务器的搭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项目,因此采用分组方式来进行。根据本项目要求,将5-6名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小组。首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做到每个小组中必须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合理,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小组成员可自行推选出一名组长(或称项目经理),必要时也可由教师指派组长。 5.项目实施 (1)方案设计 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项目小组通过学习材料的学习,针对工作任务的要求,选择具体的实施方案,再通过小组的讨论,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根据分析结果和项目实施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