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深度超声波检测方法(完整)

混凝土裂缝深度超声波检测方法(完整)
混凝土裂缝深度超声波检测方法(完整)

混凝土裂缝深度超声波检测方法

林维正

1 原来裂缝深度检测方法

对混凝土浅裂缝深度(50cm以下)超声法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如图1所示的t c-t0法,图2所示的英国标准BS-4408法等,“测缺规程”推荐使用t c-t0法[2,3]。

上述方法中,声通路测距BS-4408法以二换能器的边到边计算,而t c-t0法则以二换能器的中到中计算,实际上声通路既不是二换能器的边到边距离,也不是中到中距离,“测缺规程”中介绍了以平测“时距”坐标图中L轴的截矩,即直线议程回归系数的常数项作为修正值,修正后的测距提高了t c-t0法测试精度,但增加了检测工作量,实际操作较麻烦,且复测时,往往由于二换能器的耦合状态程度及其间距的变化,使检测结果重复性不良。

应用BS-4408法时,当二换能器跨缝间距为60cm,发射换能器声能在裂缝处产生很大衰减,绕过裂缝传播到接收换能器的超声信号已很微弱,因此日本国提出了“修改BS-4408法”方案,此方案将换能器到裂缝的距离改为a1<10cm,这样就使二换能器跨缝最大间距缩短在40cm以。

“测缺规程”的条文说明部分(表4.2.1)中,当边-边平测距离为20.25cm时,按t c-t0法计算的误差较大,表4.2.1中检测精度较高的数据处理判定值为舍弃了该两组数据后的平均值。条文说明第4.3.1条仅作了关于舍弃Lˊ<d c数据的提示,实际上当二换能器测距小于裂缝深度时,超声波接收波形产生了严重畸变,导致声时测读困难,这就是造成较大误差的直接原因。表4.2.1中未知数t c-t0法在现场检测中对错误测读数值的取舍是一个不易处理的问题。

“测缺规程”的条文说明第4.1.3条指出:当钢管穿过裂缝而又靠近换能器时,钢管将使声信号“短路”,读取的声时不反映裂缝深度,因此换能器的连线应避开主钢管一定距离a,a 应使绕裂缝而过的信号先于经钢管“短路”的信号到达接收换能器,按一般的钢管混凝土及探测距离L计算,a应大于等于1.5倍的裂缝深度。

根据a≥1.5d c这一要求,如国科3表示,表1给出了相邻钢管的间距S值。

表1 检测不受钢筋影响的相邻钢筋最小间距S值

裂缝深度d c/cm 1.5dc/cm S/cm

57.515+Ф

101530+Ф

203060+Ф

304590+Ф

4060120+Ф

5075150+Ф

S为15~20cm,即当混凝土裂缝深度大于5cm 时,按t c-t0法检测,声通路就有被钢筋“短路”之虑。由于混凝土工程中总要配置钢筋,t c-t0法检测钢筋混凝土裂缝深度必然受到这一影响因素的制约,有些场合因不能满足a≥1.5d c的条件,而使t c-t0法检测方案难以实施。

2 超声波首波相位反转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的新方法

笔者曾对数种超声波推定混凝土裂缝深度的方法进行反复的试验比较,并在裂缝检测实践中发现了因换能器平置裂缝两侧的间距不同而引起首波幅度及其振幅相位变化的规律。

如图4所示,若置换能器于裂缝两侧,当换能器与裂缝间距a分别大于、等于、小于裂缝深度d c时,超声波接收波形如(a),(b),(c)所示。

首波的振幅相位先后发生了180°的反转变化,即在平移换能器时,随着a的变化,存在着一个使首波相位发生反转变化的临界点,参见图4(b),当a≈d c时回折角α+β约为90°。在该临界点左右,波形变化特别敏感,只要把换能器稍作来回移动,首波振幅相位反转瞬间而变,此时,如采用超声仪的自动档整形读数方式,当首波相位瞬间变化时,时间数码管中声时读数值呈突变状态,因为采用自动档读数时,超声仪设计时间显示取其前沿首波作为计时门控的关门信号,当首波波形由图4中(a)缩短成(b)状态时,计数门控的关门点由t点瞬间改变为tˊ点。数码管显示时间值产生突变,这显然是丢波引起的。

所以,此新方法无论采用观察示波器首波振幅反转法或采用自动档声时读数突变法,都能确定首波相位反转临界点,测量此时的a值,即为裂缝深度d c。当然,如示波器波形观察、数码管声时读数二者同时兼顾,则能减少相位反转临界点判断的人为差别,进一步统一测读精度。

3 采用表面波/横波的传播声时测量裂缝深度

测量裂缝深度采用100kHz SH 横波斜探头,其声压在水平和90°角方向有峰值。50°角方向的峰值是由斜楔造成的,而水平方向峰值则是由表面波引起的。对于这种测试,发射与接收探头分放在裂缝两边同一平面上――发射探头至裂缝中心的距离L 1为20mm ,接收探头至裂缝中心的距离L 2为40mm 。实验结果证明了裂缝深度与声传播时间指数相关,相关系数为0.977,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为:

t =51.54×exp(0.00897×d) (2)

式中:d 以mm 为单位,而t 以秒计算。

接着,研究超声波的传播途径,图3中显示了4种可能的路径:(1)R 到S :发射探头所激发的表面波,传播到裂缝尖端时发生模式转换为横波传播直到被接收;(2)R 到R :表面波沿裂缝表面传播直到被接收。(3)S 到S :发射探头所激发的横波沿整个裂缝传播而直到被接收。(4)S 到R :发射探头所激发的横波在裂缝尖端发生模式转换产生表面波,直到被接收。S 和R 分别表示为横波和表面波。

上述各路径的声传播时间t 可以通过图3下面方程式计算得出。

R →S:[][]

s r V d L V d L t /(/)(22

21+++= R →R:r V d L L t /)2(21++=

S →S:s V d L d L t /)(22

2221+++=

S →R: []

[]s s V d L V d L t /)(/)(221+++= 式中 t ――声传播时间

L 1――发射探头至裂缝距离

L 2――接收探头至裂缝距离

V S ――横波声速

V r ――表面波声速

d ――裂缝深度

4 冲击回波检测裂缝深度

根据P 波在上表面和裂缝底部边缘间反射的频率,就可以利用式f

C h 2=

来确定裂缝的深度。

测试结果的频谱如图33所示。

采用对穿法测得混凝土板的声速为3941m/s。在图的频谱中可以看到,其主频位于9.16KHz 处,对应的厚度为21.5cm,这是厚度的振动频率(标准厚度为22cm);在频率为13.06KHz 处也有一个峰值,对应的厚度为15.0cm,这就是裂缝的振动频率(裂缝的实际深度为14.5cm),这些都与实际相吻合。在图26的频谱中还有一些次要的峰,这是由于在测试样品由边界引起的谐振,或是平板界面反射谐振以及裂缝边缘衍射波的谐振等。

基于时域的混凝土表面裂缝分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冲击回波法的共振频率可以成功地用于定位混凝土结构部裂缝和孔洞的位置。但有时在频谱中辩认出来对应于缺陷的同适龄趔地遇到了困难,这里我们采用一种基于时域分析的测试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测试中用两个接收换能器分别布置裂疑缝两侧。图34和图35分别表示了实验布置图的切

面和俯视面。在图35中显示了第一个接收换能器位于冲击点H0处,第二个接收换能器位于裂缝相对的一侧。

由冲击源冲击后,表面波第一个到达接换能器并且激发了监控系统。假如R波到达的时间为t1,已知R波波速为C R,那么冲击开始的时间为(t1-H0/C R)。由于冲击产生的P波直到在裂缝底部发生衍射时才到达裂缝后面的区域,此时第二个接收换能器才开始接收衍射的P

波。若衍射P波到达第二个接收换能器的时间为t2,那么P波从冲击点到第二个接收换能器的最短时间可由下式获得:

Δt=t2-(t1-H0/C R)=t2-t1+H0/C R(24)若在混凝土板中已知P波的声速为C P,从冲击点到第二个接收换能器最短的传播距离可以计算为C P×Δt。假如从裂缝到冲击点和第二个接收换能器之间的距离相应的为H1和H2,那么裂缝的深度可根据几何关系求得并由下式计算:

2

1

2

2

2

2

1

2

2

)

(

H

t

C

H

H

t

C

d

p

p-

?

?

?

?

?

?

?

?

?

?

?

-

+

?

?

= (25)

在实验中,我们测得表面波声速C R为3610m/s,P波声速C P为3941m/s,采用四通道示波器(Gould采样频率20MHz)来记录波形,并通过改变接收换能器相对位置进行了三组实验,其结果如下:

第一组:波形图

其中,第一个接收换能器位于冲击点2cm(H0)处;裂缝离冲击点和第二个接收换能器之间的距离分别为9cm(H1)和9cm(H2)。从图中可以看出R波引起的最初触发时间为-0.6μs (t1);而由在裂缝底部的P波衍射引起的最初触发时间为80.4μs(t2)。利用等式(24)可以计算出P波从冲击点到第二个接收换能器的最短时间为86.5μs(Δt),然后把结果代入等式(25)计算出裂缝的深度为14.47cm。裂缝的实际深度为14.50cm,所以相对误差为:(14.50-14.47)/14.50×100%=0.2%

第二组:波形图

其中,(H0)=2cm,(H1)=5cm,(H2)=9cm,t1=0μs,t2=77.9μs

代入等式(24),即Δt=83.4μs

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试验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实验 班级:212 学号:05 姓名:纪强 合作者:黄昊、张艳慧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梁晓羽 实验室名称:工程测试与检测技术实验室

目录 一.试验目的 二.试验仪器和设备 三.原理及试验装置 四.试验步骤 五.试验数据记录表格 六.注意事项 七.试验结果分析 八.问题讨论

一.试验目的 检测混凝土裂缝宽度,检测裂缝尺寸从而确定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对混凝土裂缝超声检测进行实验研究,对预先设置在混凝土试件中的裂缝进行超声检测,将得到的检测数据与相应的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裂缝超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对裂缝的检测方法提出建议。 二.试验仪器和设备 GTJ—F800 混凝土裂缝综合检测仪器,8500~11000RMB。 三.原理及试验装置 混凝土裂缝宽度检测试验原理:通过摄像头拍摄裂缝图像并放大显示在显示屏上,然后对裂缝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和识别,执行特定的算法程序自动判读出裂缝宽度,仪器采用新型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光电转换器件进行图像采集,利用DSP 系统实现图像分析与处理,通过特征提取与优化算法自动判读裂缝宽度,同时在液晶屏上实时显示裂缝图像和裂缝宽度的测试结果。

裂缝深度检测试验原理: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将发生反射、折射、绕射和衰减等现象,表现为接收换能器上接收的超声波信号的声时、振幅、波形和频率发生相应变化,对这些变化分析处理就可以判定结构内部裂缝的深度。图中, H为试件高度;h为构造裂缝度 ;L1为射换能器距构造裂缝的水平距离;L2 为接收换能器距构造裂缝的水平距离。 四.试验步骤 制作带裂缝混凝土试件:该试件长0·6m,宽0·5m,高0·4m,混凝土强度C25,采用石子粒径30mm左右,裂缝深度90~100mm,缝宽 0~10mm。

混凝土裂缝深度超声波检测方法

混凝土裂缝深度超声波检测方法 林维正 1 原来裂缝深度检测方法 对混凝土浅裂缝深度(50cm以下)超声法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如图1所示的t c-t0法,图2所示的英国标准BS-4408法等,“测缺规程”推荐使用t c-t0法[2,3]。 上述方法中,声通路测距BS-4408法以二换能器的边到边计算,而t c-t0法则以二换能器的中到中计算,实际上声通路既不是二换能器的边到边距离,也不是中到中距离,“测缺规程”中介绍了以平测“时距”坐标图中L轴的截矩,即直线议程回归系数的常数项作为修正值,修正后的测距提高了t c-t0法测试精度,但增加了检测工作量,实际操作较麻烦,且复测时,往往由于二换能器的耦合状态程度及其间距的变化,使检测结果重复性不良。 应用BS-4408法时,当二换能器跨缝间距为60cm,发射换能器声能在裂缝处产生很大衰减,绕过裂缝传播到接收换能器的超声信号已很微弱,因此日本国提出了“修改BS-4408法”方案,此方案将换能器到裂缝的距离改为a1<10cm,这样就使二换能器跨缝最大间距缩短在40cm以内。 “测缺规程”的条文说明部分(表4.2.1)中,当边-边平测距离为20.25cm时,按t c-t0法计算的误差较大,表4.2.1中检测精度较高的数据处理判定值为舍弃了该两组数据后的平均值。条文说明第4.3.1条仅作了关于舍弃Lˊ<d c数据的提示,实际上当二换能器测距小于裂缝深度时,超声波接收波形产生了严重畸变,导致声时测读困难,这就是造成较大误差的直接原因。表4.2.1中未知数t c-t0法在现场检测中对错误测读数值的取舍是一个不易处理的问题。 “测缺规程”的条文说明第4.1.3条指出:当钢管穿过裂缝而又靠近换能器时,钢管将使声信号“短路”,读取的声时不反映裂缝深度,因此换能器的连线应避开主钢管一定距离a,a 应使绕裂缝而过的信号先于经钢管“短路”的信号到达接收换能器,按一般的钢管混凝土及探测距离L计算,a应大于等于1.5倍的裂缝深度。 根据a≥1.5d c这一要求,如国科3表示,表1给出了相邻钢管的间距S值。 表1 检测不受钢筋影响的相邻钢筋最小间距S值

混凝土裂缝深度检测技术

混凝土裂缝深度检测技术

目录 1测试的意义 (2) 2测试方法和原理 (3) 2.1标准测试方法 (3) 2.2独创测试方法(表面波法) (6) 2.3裂缝延伸方向的测试 (8) 3模型、现场验证 (9) 3.1基础试验(1998-2006) (9) 3.2现场验证(1998-2006) (11) 4特点和适用范围 (14) 4.1特点 (14) 4.2适用范围 (14) 4.3影响因素 (14) 4.4与超声波方法相比的优越性 (15)

1测试的意义 混凝土结构是最重要的土木、建筑结构,在社会基础设施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干燥收缩、温度应力、外荷载、基础变形等),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缺陷或损伤现象。 由于裂缝的成因、状态、发展以及在结构中的位置等的不同,对结构的危害性也有很大的区别。严重的裂缝可能危害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对结构的安全运行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些裂缝,如表面温度变化或干燥收缩引起的浅裂缝则无大的影响。此外,根据大量的观测资料,在混凝土结构物中出现的裂缝,大多数在竣工后1-2年内已产生。如果这些裂缝处于稳定状态,其对结构的影响程度要小得多。此外,对于裂缝的修补,如裂缝充填(往裂缝中注入水泥砂浆或者环氧树脂等充填材料,以防内部钢筋锈蚀)和裂缝补强(裂缝表面粘贴钢板等)都需要在明确裂缝的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 因此,为了确定裂缝的状态、发展和成因,以及合理评价裂缝对结构物的影响,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案和时机,掌握其深度与其长度、宽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不同的是,裂缝的深度测试较之长度和宽度测试要困难得多,通常需要采用钻孔取样的方法加以直接测试。但是,钻孔取样的方法除费时费力,对结构也有一定的损害以外,对深裂缝由于取样困难往往难以测试。同时,对于裂缝的发展也难以监测,因此,采用合理的无损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裂缝深度的无损检测方法有多种,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测试方法,大致可以分为: 1)基于超声波的检测方法; 2)基于冲击弹性波的检测方法 然而,由于混凝土结构及裂缝的特殊性,使得裂缝深度的无损检测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目前常用的裂缝深度的无损检测技术大多是从金属材料的裂缝深度检测中发展而来,在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使得测试结果常常较实际深度偏浅很多,因此难以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当然,对裂缝深度方向的发展的监测迄今尚无有效的手段。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正 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365-69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预 防控制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日益增多(如斜拉桥的索塔、承台及基础、高层建筑的箱型基础或筏型基础),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普遍会遇到裂缝控制问题,这是因为混凝土体积大,聚集的大量水化热会导致混凝土内外散热不均匀,在受到内外约束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并很可能导致裂缝产生,最终为工程结构埋下严重质量隐患。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严格控制裂缝产生和发展,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类型及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主要包括干燥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自身收缩裂缝、安定性裂缝、温差裂缝、碳化收缩裂缝等。 1.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中会导致其体积的收缩,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这种收缩更加明显。如果混凝土的收缩受到外界的约束,就会在混凝土体内产生相应的收缩应力,当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影响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水泥用量及水泥品种。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混凝土收缩就越大。水泥品种对干缩量及收缩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的收缩量较小。

混凝土结构裂缝检测与处理

混凝土结构裂缝检测与处理 混凝土结构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是相当普遍的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机制和大量实践经验都说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裂缝是一种人们可以接受的材料特征。但过宽的裂缝在外观上,给人们以不安全感;在质量上,不符合耐久性要求,且结构的破坏和倒塌是从裂缝的扩展开始。 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就两大类: 第一类:由荷载引起的裂缝,也称结构性裂缝。其裂缝与荷载有关,预示结构承载力可能不足或存在问题; 第二类:由变形引起的裂缝,也称非结构性裂缝。如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变形,当变形得不到满足,在结构内部产生自应力,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允许的拉应力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裂缝出现后,变形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应力发生松弛,结构刚度下降。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两类裂缝中,变形引起的裂缝占主导,约占总裂缝的80%,其中包括变形与荷载共同作用,但以变形为主引起的裂缝;荷载引起的裂缝约在20%,其中包括变形与荷载共同作用,但以荷载为主引起的裂缝[3]。 裂缝原因分析是为了弄清裂缝成因、性质和危害,为裂缝的处理提供依据。裂缝检测的目的是查明裂缝的分布特征、宽度、深度及发展情况,为裂缝的分析和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裂缝检测应测定结构裂缝的分布位置和裂缝走向,并对需要观测的裂缝统一编号。如裂缝仍在发展,则每次裂缝分布特征描述应标明检测时间,便于分析裂缝变化趋势。 裂缝宽度沿其长度方向一般是不均匀的,宽度观测位置每条裂缝至少两处,一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处应在裂缝的末端。 测量裂缝宽度常用工具是裂缝比对卡和读数显微镜。裂缝比对卡上面有粗细不等并标注有宽度的平行线条,将其覆盖于裂缝上,可比较出裂缝的宽度;读数显微镜是配有刻度和游标的光学透镜,从镜中看到的是放大的裂缝,通过调节游标读出裂缝宽度。 如裂缝仍在发展,裂缝宽度值上应标明检测时间,便于分析裂缝变化。裂缝深度沿其长度方向一般也是不均匀的,检测一般只针对裂缝宽度最大处。 裂缝深度检测有凿开法和超声波法。采用凿开法,先用医用针管吸入红墨水,从缝口注入,然后局部凿开裂缝,测定红墨水深入深度即为裂缝深度。该方法由于是局部破损检测,不便于大面积使用,且适用裂缝深度也有一定限制,不适用于深度较大的裂缝。超声波法由于是无损检测,且对裂缝深度没有限制,有着广泛的应用。 超声波检测裂缝深度有三种方法:单面平测法、双面斜测法、钻孔对测法[5]。单面平测法适用于裂缝部位只有一个可测表面,估计裂缝深度不大于500mm的构件;双面斜测法适用于裂缝部位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测试表面的构件;钻孔对测

裂缝深度检测意义与特点

裂缝深度检测的意义与特点(宁波升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NCIT) 对应的仪器:上图:混凝土多功能检测仪(SCE-MATS) 下图: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SCU-PWT)

概述: 混凝土结构是最重要的土木、建筑结构,在社会基础设施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老化、劣化现象(如裂缝、混凝土强度降低等)。同时,如果施工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会加速结构的劣化,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失。为此,升拓检测历时10余年,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开发了一整套针对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结构的缺陷的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该方案基于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测试效率高、可靠性好、对结构无损伤等特点,可以大大地提高混凝土材料及结构的质量。该技术体系的检测内容主要包括: 1) 裂缝深度; 2) 混凝土构件质量(强度及刚度); 3) 结构尺寸 4) 表面剥离、脱空及内部缺陷; 5) 岩体力学特性及分级测试 测试意义: 整个技术体系采用冲击弹性波作为测试媒介,并集成到测试设备中(混凝土多功能检测仪,SCE-MATS)。其测试精度和效率达到工程要求,已在国内外数百个各类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我们具有相关技术的全部知识产权,并申请和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出口到日本等海外。 混凝土结构是最重要的土木、建筑结构,在社会基础设施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干燥收缩、温度应力、外荷载、基础变形等),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缺陷或损伤现象。由于裂缝的成因、状态、发展以及在结构中的位置等的不同,对结构的危害性也有很大的区别。严重的裂缝可能危害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对结构的安全运行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些裂缝,如表面温度变化或干燥收缩引起的浅裂缝则无大的影响。此外,根据大量的观测资料,在混凝土结构物中出现的裂缝,大多数在竣工后1-2年内已产生。如果这些裂缝处于稳定状态,其对结构的影响程度要小得多。此外,对于裂缝的修补,如裂缝充填(往裂缝中注入水泥砂浆或者环氧树脂等充填材料,以防内部钢筋锈蚀)和裂缝补强(裂缝表面粘贴钢板等)都需要在明确裂缝的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因此,为了确定裂缝的状态、发展和成因,以及合理评价裂缝对结构物的影响,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案和时机,掌握其深度与其长度、宽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不同的是,裂缝的深度测试较之长度和宽度测试要困难得多,通常需要采用钻孔取样的方法加以直接测试。但是,钻孔取样的方法除费时费力,对结构也有一定的损害以外,对深裂缝由于取样困难往往难以测试。同时,对于裂缝的发展也难以监测,因此,采用合理的无损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裂缝种类允许最大宽度(mm)深度要求 例如,在《公路桥 梁养护技术规范》 (2004)中,对裂 缝深度做了如下规

裂缝检测报告范本

XXXX空心板外观检测报告

目录 一、项目概况 (1) 二、检测标准 (1) 三、检测方法 (2) 四、检测结果 (2) 4.1 裂缝测试结果 (2) 4.2 保护层厚度测试结果 (7) 4.3 混凝土强度测试结果 (10) 五、主要结论和建议 (10) 5.1 检测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I 桥梁检测照片.. (12)

XXXX空心板 外观检测报告 一、项目概况 桥中心桩号xxxx,上部结构为4跨16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下部结构为桩柱式桥墩和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该桥老桥修建于2007年,本次改建工程中在其两侧各增加两块空心板进行加宽,其中老空心板桥设计等级为公路II 级,加宽空心板设计等级为公路I级。 该桥施工完成后发现加宽空心板底板出现裂缝,受委托,我单位对该桥的裂缝情况进行现场检测。 二、检测标准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 ●《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1-2011)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02)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秦皇岛市瑞开建筑检测有限公司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 1、使用仪器技术要求: a.超声波检测仪应进行鉴定 b.仪器的声时范围应为0.5~9999μs,测读精度为0.1μs c.仪器的放大器频率响应宜为10~200kHZ,200~500kHZ两频段。 d.仪器宜具有示波屏显示及手动游标测读功能。 e.仪器应能适用于温度为-10℃~+40℃、相对湿度不大于80%、电源电压波动为220V±22V的环境中且能连续4h小时正常工作。 f.换能器宜采用厚度振动形式压电材料。 g.换能器的频率宜在50~100kHZ范围以内。 h.换能器实测频率与标称频率相差应不大于±10% 2、测试前应具备的相关资料: a.工程名称及设计、施工、建设单位名称。 b.检测目的与要求。 c.结构或构件名称、施工图纸及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混凝土的相关资料。d.模板类型、混凝土浇灌和养护情况以及混凝土龄期。 e.结构或构件存在的质量问题。 3、测位的布置及相关检测要求: a.依据检测要求和测试条件确定缺陷测试部位。

b.在满足首波幅度测读精度得条件下,应选用较高频率的换能器。c.测区避开钢筋密集区和预埋件。 d.换能器应通过耦合剂与混凝土测试表面保持紧密结合,耦合层不得夹杂泥砂或空气。 e.测试面应清洁、平整、干燥,不应有接缝、饰面层、浮浆和油垢,并避开蜂窝、麻面部位,必要时可用砂轮片清除杂物和磨平不平整处,并擦净残留粉尘。 f.检测时应避免超声传播路径与附近钢筋轴线平行,如无法避免,应使两个换能器连线与该钢筋的最短距离不小于超声测距的1/6。 g.检测中出现可疑数据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进行复测校核或加密测点补测。 4、裂缝深度检测: 4.1测试要求: a.被测裂缝中不得有积水或泥浆。 4.2单面平测法: 4.2.1测试条件: a.结构的裂缝部位只有一个可测表面,估计裂缝深度又不大于500mm。 b.平测时应在裂缝的被测部位,以不同的测距,按跨缝和不跨缝布置测点(布置测点时应避开钢筋的影响)进行检测。 4.2.2检测步骤: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目录 第1章概述 (7) 1.1 课题的提出 (7)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7)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8) 第2章裂缝的成因 (8) 2.1 设计原因 (9) 2.2 材料原因 (9)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0) 2.4 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0)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1) 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 (11) 3.1 设计方面 (11) 3.1.1 设计中的‘抗’与‘放’ (11) 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11) 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12) 3.1.4 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12) 3.1.5 重视构造钢筋 (13) 3.2 材料选择 (13)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3) 3.4 施工方面 (14) 3.4.1 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14) 3.4.2 混凝土的制备 (15) 3.4.3 混凝土的运输 (15) 3.4.4 混凝土的浇筑 (16)

3.4.5 混凝土的养护 (17) 3.5 管理方面 (18) 3.6 环境方面 (18) 第4章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9) 4.1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9) 4.1.1.表面处理法 (19) 4.1.2填充法 (19) 4.1.3灌浆法 (19) 4.1.4.结构补强法 (19) 4.1.5混凝土置换法 (20) 4.1.6电化学防护法 (16) 4.1.7仿生自愈合法 (20) 第5章结论 (20) 5.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20) 5.2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21) 5.3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21) 参考文献 (23)

创新技术-混凝土裂缝检测方法

升拓技术——混凝土裂缝检测方法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45)摘要:混凝土裂缝检测的创新技术——裂缝深度探测技术(简称“表面波法”)。该方法采用冲击弹性波中的瑞利波(表面波的一种)的衰减特性来测试混凝土构造物中的裂缝深度。该方法测试范围大,受充填物、钢筋、水分的影响小,特别适合测试较深裂缝。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检测,裂缝深度,表面波法,混凝土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测试仪 自1900年混凝土的使用引起了建材界的革命时起,混凝土就注定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改变世界景观的重要材料之一。因此,对其质量的重视不可忽视。今天我们先关注混凝土裂缝检测的相关问题。对裂缝深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检测也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由于各种原因(如干燥收缩、温度应力、外荷载、基础变形等),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缺陷或损伤现象。但因裂缝的成因、状态、发展以及在结构中的位置等的不同,对结构的危害性也有很大的区别。严重的裂缝可能危害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对结构的安全运行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些裂缝,如表面温度变化或干燥收缩引起的浅裂缝则无大的影响。此外,根据大量的观测资料,在混凝土结构物中出现的裂缝,大多数在竣工后1-2年内已产生。如果这些裂缝处于稳定状态,其对结构的影响程度要小得多。此外,对于裂缝的修补,如裂缝充填(往裂缝中注入水泥砂浆或者环氧树脂等充填材料,以防内部钢筋锈蚀)和裂缝补强(裂缝表面粘贴钢板等)都需要在明确裂缝的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 因此,为了确定裂缝的状态、发展和成因,以及合理评价裂缝对结构物的影响,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案和时机,掌握其深度与其长度、宽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不同的是,裂缝的深度测试较之长度和宽度测试要困难得多,通常需要采用钻孔取样的方法加以直接测试。但是,钻孔取样的方法除费时费力,对结构也有一定的损害以外,对深裂缝由于取样困难往往难以测试。同时,对于裂缝的发展也难以监测,因此,采用合理的无损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JGHNT05

1. 适用范围、检测项目及技术标准 1.1.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测量混凝土建筑物中深度不大于500mm 的裂缝。不适用于裂缝内有水或穿过裂缝的钢筋太密的情况。 1.2.基本原理: 利用超声波绕过裂缝末端的传播时间 (简称声时)来计算裂缝深度。 如图8.10.2所示,将换能器对称地置于 裂缝两側, 测得传播时问为t, (t1是超 声波绕过裂缝末端所需的时间),设混 *v)/2=AD图裂缝深度测试 凝土声速为 v,可得: (t 1 则裂缝深度为: d'一两换能器之间的净距; d一超声传播的实际距高 将换能器平置于无缝的混擬土表面上, 相距同样为d' , 测得传播时间为t0,则t0·v=d,代入上式,则可得另一公式: 1.3.检测项目 超声波法检测混擬土裂缝深度(平测法)。 1.4.引用标准 JTJ270-98《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 2.检测设备 2.1.非金属超声检测仪: 技术性能应符合JTJ270-98规程附录G中的有关规定; 2.2.钢卷尺。 3.试验步骤

3.1.无缝处平测声时和传播距离的计算: 将发、收换能器平置于裂缝附近有代表性的、质量均匀的混凝i表面上,两换能器相距(以换能器内边缘为准)为d',在不同的d'值(如50、100、150、200、250、300mm等,必要时再适当增加)的情况下,测读出一一系列各相应的传播时间t0。 以距离d'为纵坐标,时间t0为横坐标,将数据点绘在坐标纸上。若被测处的混凝土质量均匀、无缺陷, 则各点应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图形计算出这直线的斜率(用直线回归计算法) , 该斜率即为超声波在该处混擬土中的传播速度v (简称声速) 。 按公式d= t0·v计算出发、收换能器在不同的距离下的一系列超声波传播距离d, d大于相应的d'。 3.2.绕缝传播时间的测量: (1) 垂直裂缝: 将发、收换能器平置于混凝土表面上裂缝的各一側, 两换能器中心的联线应垂直于裂缝的走向, 换能器对称于裂缝, 在同一连线上彼此相距(以换能器内边缘为准)为 d'。在不同的 d值(如50、100、150、200、250、300mm等,必要时再适 。 当增加) 的情況下,测演出一系列各相应的绕裂缝的传播时间t 1 (2)倾斜裂缝: 如图-1所示,先将发、收换能器分别布置在 A、 B 位置(对称于裂缝顶),测读,然后一只換能器固定,将另一只换能器移至 C,测读出另一传播时间出传播时间t 1 t 。以上为一组测量数据。改变不同的AB、AC的距离即可测得几组数据。 2 裂缝倾斜方向的判断法:如图-2所示,将一只换能器置于靠近裂缝 B处(另一只位于 A)测一传播时问,然后将位置于 B的換能器向外稍许移动, 若传播时间减小, 则裂缝向換能器移动方向倾斜。进行上述试测时应作两次: 固定 A位置的換能器,移动B位置的换能器;固定B位置的换能器,移动在 A位置的換能器。 图 -l 倾斜裂缝的测试图 -2 倾斜裂缝的判断法 3.3.计算裂缝深度: (l) 垂直裂缝: 垂直裂缝深度按下式计算: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方法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方法 摘要:混凝土结构裂缝是当今工程领域非常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裂缝就会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结合实际经验,从建筑构件、温度变化、体积收缩和施工操作等方面分析了施工期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施工期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对在施工期如何进行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裂缝控制;防治措施 1 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裂缝 1.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问,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1.2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

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IT1,宽l~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1.3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问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1.4温度裂缝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温度应力变化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其次,在使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混凝土施工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后期降温过程中,由于表面温度散失较快,受到内部混凝土或基础的约束,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温缩开裂。即使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变化较大

南水北调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及裂缝技术规定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 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及裂缝处理技术规定 (试行) 2007-02-14发布2007-02-14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发布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和裂缝处理工作,参照水利、电力、工民建行业的相关规程、规范、标准、规定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并参考了国内多个已完工验收的水利工程的相关技术要求,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主要术语,质量缺陷检查,质量缺陷分类,质量缺陷处理程序,质量缺陷处理及检查、验收。 本规定解释单位: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监管中心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曹为民刘世煌曹雪玲李舜才石红伟 朱健慰吴健韩黎明岳松涛刘杰 殷立涛孙卫军由国文蔡建平冯国一

目次 1总则............................................................. . . . (4) 1.1编制目的 (4) 1.2适用范围 (4) 1.3主要内容 (4) 1.4主要编制依据 (4) 1.5其他 (4) 2 主要术语 (5) 2.1混凝土结构 (5) 2.2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 (5) 3 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检查 (5) 3.1一般要求 (5) 3.2检查项目 (6) 4 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原因分析........................................... ..7 4.1混凝土结构外部和内部质量缺陷原因分析...................... . (7) 4.2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 (7) 4.3混凝土结构止水缺陷原因分析…………………………………. .8 5 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分类..................................... .. (8) 5.1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分类..................................... . (8) 5.2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缺陷判别标准 (9) 5.3混凝土结构内部质量检查标准.................................. . (9) 5.4混凝土结构裂缝检查判别标准 (10) 5.5混凝土结构止水检查判别标准 (10) 6 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处理程序 (10) 6.1Ⅰ类质量缺陷 (10) 6.2Ⅱ类质量缺陷 (10)

墙体或混凝土裂缝控制与措施毕业论文

墙体或混凝土裂缝控制与措施毕业论文 裂缝产生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1)结构性裂缝是由于外荷载引起的,包括常规结构计算中的主要应力以及其他的结构次应力造成的受裂缝;(2)材料型裂缝,是由于非受力变形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3)施工原因。 1.1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产生的水化热积累,浇筑后3~4d混凝土部温度急剧上升引起的混凝土膨胀变形,混凝土部应力表现为压应力,此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很小,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受基础混凝土膨胀变形仍旧很小。温度峰值过后,混凝土由升温期转为降温期,混凝土开始收缩,部应力表现为拉应力。此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较大,降温引起的受约束的收缩变形会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同龄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此外,在混凝土部温度较高时,外部环境温度低或气温骤降期间,外温差过大在混凝土表面也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出现表面裂缝。 1.2 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包括干燥收缩,塑性收缩、自身收缩、碳化收缩等。这里主要介绍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 1.2.1 干燥收缩 干燥收缩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干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受外部环境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性过大,部混凝土变性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部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混凝土干缩主要与混凝土水灰比、水泥成分、水泥用量,集料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用量等有关。 1.2.2 塑性收缩 塑性收缩是混凝土终凝前,表面因失水过快而产生的收缩,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由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湿度、风速、相对湿度等。 1.2.3早龄期收缩 早龄期收缩特指混凝土浇筑后3d的干燥收缩值(包括干燥收缩),文献【5】的研究表明,混凝土浇筑后早期得不到有效地保湿养护,那么早龄期,尤其是第1天的干缩被大大加剧了2. 外墙裂缝的产生原因 外墙裂缝除了以上介绍的原因外还有,就是局部设计的缺陷 2.1局部节点设计缺陷 ①保温设计中常常忽视对结构挑出部位,如阳 光、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隔板、附 壁柱、凸窗、装饰线、靠外墙阳台分户隔墙、檐沟、 女儿墙外侧及压顶等部位的保湿。

混凝土裂缝限制标准

混凝土裂缝限制标准[1] 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 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h<0.5H 浅层裂缝;0.5H≤h<1.0H纵深裂缝;h=H贯穿裂缝。 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参考文献:

浅谈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浅谈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两 个方面探讨了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通过对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 分析,对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裂缝混凝土控制措施 一、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水泥水化热影响。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混凝土内部的 温度升高,当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差过大时,会产生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温度 应力与温差成正比例关系,温差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 外约束力时,就会产生裂缝。 2.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混凝土在早期温度上升的时候,产生的膨胀受到约 束形成压应力;当温度下降时,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此外,混凝土的内部由于 水泥水化热而形成中心温度高,热膨胀大,所以在中心区会产生压应力,在表面 产生拉应力。如果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将会产生裂缝。 3.楼板力学形变的影响。楼板支座处负筋下沉和楼板弹性变形对混凝土都会 造成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时就进行拆模,或混凝土 尚未终凝就过早地施加荷载,这些均可造成混凝土楼板产生弹性变形,使混凝土 在早期无强度或强度低时承受压、拉等应力,进而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4.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常受外界气温的影响。混 凝土内部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度和结构的散热温度三者 的叠加。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直接相关,外界气温越高,浇筑温度也就越高,外 界温度降低又会使混凝土内外温度梯度增加。如果外界气温下降过快,会导致温 度应力很大,极容易造成混凝土裂缝。此外,外界的湿度对混凝土裂缝也会产生 很大影响,外界湿度降低会使混凝土的干缩加速,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混凝土结构设计。在设计时,应避免使用高强度混凝土,多采用中低强度 的混凝土。为了尽量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可采用合理的在承台表面增 加配筋数量的措施。虽然增加配筋数量的措施不能使裂缝的出现产生明显的改变,但可以减小温度裂缝的宽度和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大体积混凝土如果施工过程中 允许设置水平施工缝,可以依据温度裂缝要求分块设置,且应该设置必要的连接 方式。 2.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24小时内,仅限于进行测量、弹线、定位等准备工作,禁止吊卸大宗材料,以此来避免振动冲击。24小时以后可以分批次吊运少量小型材料,尽量做到轻放、轻卸、分散就位。第三天后可以 正常从事楼板楼面的模板的支模施工。对于设计中确定吊卸放材料的部位的模板,在模板支撑架设前应预先考虑采用加密横杆和立杆增加模板支撑刚度的技术措施,来达到增加刚度、减少变形的目的,使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增强;同时应在 此区域新浇筑混凝土表面铺设跳板或木模来加强保护和扩散应力,减少楼板裂缝 的产生。 3.混凝土原料的选择与配比。(1)如果混凝土采用的骨料吸收率较大,或者骨料含泥量较多、干缩较大,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性;如果骨料级配良好、粒径 较大,可以较少混凝土中水泥浆的用量,会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性。掺加适量的粉 煤灰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并能降低水化热,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用水量,减小混凝

议超声平测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

议超声平测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 议超声平测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当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部位只有一个可测表面,估计裂缝深度又不大于50毫米时,采 用单面平测法。测试方法是分别检测跨缝和不跨缝的声时和测距后,计算出裂缝深度。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在同一测距 下,不跨缝声波是直线传播,而跨缝声波需绕过裂缝末端形成折线传播,传播声时延长,在认为跨缝与不跨缝测试的混 凝土声速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根据其传播声时的差别计算出裂缝的深度。(一)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测试中,经常碰到 在同一个裂缝深度部位,用不同的测距,由所测声时计算出的裂缝深度差异较大,造成这种(裂缝)测试值离散大的主 要原因是1、 平测法计算缝深中采用的声速是测量不跨缝条件下不同测距的声时,再以“时—距”法计算混凝土的平均声速,但由于混凝土是一种非均匀的弹塑性材料,即使是正常混凝土各点的声速值也必然存在差异;2、平测时如果发、收换能器 被邻近的钢筋“短路”,那么读取的声时就不对应裂缝部位混凝土的声速,更不能对应声波绕过裂缝末端的声时,造成声时 误差,尤其当裂缝较深时,首波信号微弱,更容易造成首波读数误差甚至丢波;3、混凝土由骨料、水泥和内部微小气 泡组成,混凝土在形成时内部就存在很多微细裂缝,这些裂缝是混凝土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属于无害裂缝,当由于各种 原因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变,会造成有害裂缝,由于裂缝的形成原因和发展都很复杂,其分布和走向是不确定的,但 在平测法中以裂缝纵深走向垂直于混凝土表面且声波绕过裂缝末端为计算公式的物理模型,简化的物理模型与实际情况 之间有必然的差异。(二)改进的方法为了提高测试的准确度,在提高测试参量测试精度的同时,要有正确的测试方法 和数据处理方法,减少测试误差:1、布置测点时应避免换能器连线与邻近的钢筋平行,如能保持45°左右的夹角最好, 以避免钢筋对首波的“短路”;2、选择被测裂缝部位时,应选择测距范围内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表面龟裂;3、与缝深相比 测距过小或过大时声时的测试误差较大,当测距与缝深相近时,测试较准,因此技术规程作出舍弃小于平均缝深的测距 点和舍弃大于3倍平均缝深的测距点的测距限制,并以首波反相作为判断测距与缝深相接近的判据。在计算缝深平均值 时要根据测试情况舍弃可能造成大误差的测量值,纠正测点越多其平均值越准确的认识误区。 NM-4型超声仪性能剖析 NM-4型超声仪性能剖析,NM-4与进口同类超声仪的比较自20世纪70年代,混凝土超声仪在我国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历经模拟仪器、数字式仪器和智能型仪器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小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元件的模拟式超声仪为主,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推出以Z80单板机为核心处理单元的数字式超声仪,90年代中期以后相继推出了以微电脑为核心处理单元的智能型超声仪,目前智能型超声仪已经成为混凝土超声仪的主流。NM-4超声仪与目前市场销售的进口混凝土超声仪比较,价位接近,但仪器的配置、性能、功能等诸方面却有本质的区别,NM-4以微电脑(386/486)为主控系统,进口同类超声仪器以单片机为主控系统,N M-4在运算速度、运算能力、内存容量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属于最新一代的智能型仪器。现抛开技术指标,仅从用户使用需求角度,将NM-4与进口同类超声仪器做简单比较:1、声参量测试: NM-4可以测试声时、幅度、(频率)、波形,进口同类超声仪只能测试声时。 2、 波形采集并显示: 波形在混凝土检测中十分重要,混凝土的内部缺陷将导致波形畸变,NM-4可以采集、存储、显示波形,进口同类超声仪无此功能。 NM-4对波形的高速实时动态显示功能是基于主控系统和信号采集系统(A/D)的高速采集和高速传输能力而实现的,在进口同类超声仪上是不可能实现的。3、 声参量的自动判读: NM-4与进口同类超声仪虽然都有声参量的自动判读功能,但方法有本质的区别,NM-4的声参量的自动判读方法可以保证声时判读精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丢波或误判问题,获中国发明专利。4、内存容量: NM-4与进口同类超声仪虽然都是芯片存储,但存储容量差别很大,NM-4存储量为MByte(兆字节)级(4M、16M、72M可选),而进口同类超声仪的存储量仅为KByte(千字节)级(1M=1024K),进口同类超声仪只存储数据,不存波形,而NM-4可以存储波形在3000条以上,存储数据就更多了。5、软件可扩展能力: NM-4的用户可以从康科瑞公司的网站上直接下载升级软件后在仪器上升级,进口同类超声仪无软件扩展能力6、后处理功能: NM-4的高速运算能力支持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包括对波形的处理(数字滤波、指数放大、频谱分析等)和对数据的处理(依据规范进行强度、缺陷、裂缝等的计算),进口同类超声仪只能做简单的计算7、打印: NM-4可以支持打印,进口同类超声仪不直接支持打印8、屏幕显示: NM-4的屏幕显示是640*480LCD(半反半透式,在强光和弱光下都可清晰显示),清晰、分辨率高,而进口同类超声仪一般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