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液免疫

第二节 体液免疫
第二节 体液免疫

第八章免疫应答

第二节体液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应答过程

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而体液免疫效应是由B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最后分化为浆细胞并合成分泌抗体来实现的,因此,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效应的效应分子。

B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一个B细胞表面约有104~105个抗原受体,可以和大量的抗原分子相结合而被选择性地激活。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视抗原不同而异。由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需要抗细胞的协助,抗原能直接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原递呈细胞和T

H

引起B细胞活化。而由TD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抗原必须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捕捉、吞噬、处理,然后后把含有抗原决定簇的片段呈送到抗原递呈细胞表面。

细胞识别带有抗原决定簇的抗原递呈细胞后,B细胞才能与抗原结合被激只有T

H

活。

B细胞被激活后,代谢增强,体积增大,处于母细胞化,然后增殖、分化为浆母细胞(体积较小,胞体为球形),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卵圆形或圆形,胞核偏于一侧),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球蛋白(浆细胞寿命一般只有2d,每秒钟可合成300个抗体球蛋白)。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产生后很快排出细胞外,进入血液,并在全身发挥免疫效应。

由TD抗原激活的B细胞,一小部分在分化过程中停留下来不再继续分化,成为记忆性B细胞。当记忆性B细胞再次遇到同种抗原时,可迅速分裂,形成众多的浆细胞,表现快速免疫应答。而由TI抗原活化的B细胞,不能形成记忆细胞,并且只产生IgM抗体,不产生IgG。

二、体液免疫的效应物质——抗体

(一)抗体(antibody,Ab)的概念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它是机体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产物,具有各种免疫功能。根据免疫球蛋白的化学结构和抗原性不同可分为IgG、IgM、IgA、IgE、IgD五种,家畜主要以前四种为主。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血清)、淋巴液、组织液和其他外分泌液中,因此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称免疫血清或抗血清。有的抗体可与细胞结合,如IgG可与T、B淋巴细胞、K细胞、巨噬细胞等结合,IgE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这类抗体称为亲细胞性抗体。

免疫球蛋白是蛋白质,因此一种动物的免疫球蛋白对另一种动物而言是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这种免疫球蛋白的抗体,即抗抗体。

(二)免疫球蛋白(Ig)的分子结构所有种类免疫球蛋白的单体分子结构都是相似的,IgG、血清型IgA、IgE、IgD均是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的,IgM是

以五个单体分子构成的五聚体,分泌型的IgA 是以两个单体分子构成的二聚体。每个单体Ig 分子均是由四条多肽链组成,其中两条较大的相同分子量的肽链称为重链(H 链),两条较小的相同分子量的肽链称为轻链(L 链),肽链间靠二硫键连接构成“Y ”字形分子(图8-2、8-3)。轻链大约由213~21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22500,重链约含420~440个氨基酸,为轻链的2倍,分子量55000~75000。

四条多肽链的氨基和羧基方向具有一致性,由氨基端(N 端)指向羧基端(C 端)。从N 端开始,轻链最初的109个氨基酸,重链是110个氨基酸,其排列顺序及结构是随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一区域称为可变区(V 区),其余的氨基酸比较稳定,称为恒定区(C 区)。V 区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在轻链可变区(V L )、重链可变区(V H )的某些局部区域中,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

顺序具有更高的变化程度,称为高变区;其余氨基酸变化较小的区域,称为骨架区。VL 中的高变区有三个,通常分别位于第26~32、48~55、90~95位氨基酸;VH 中高变区有四个,通常分别位于第31~37、51~58、84~91、101~110位氨基酸。高变区也是Ig 分子独特型决定簇主要存在的部位。

Ig 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形成几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环状球形结构,称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IgG 、IgA 、IgD 的重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称V H 、C H1、C H2、C H3,IgM 、IgE 有五个功能区,多了一个C H4。轻链有两个功能区,即V L 、C L (图8-2)。

在重链C H1和C H2之间有一个绞链区,能使Ig 分子活动自如,呈“T”或“Y”

字形。当Ig 分子与抗原决定簇发生结合时,可由“T”字形变成“Y”字形,暴露了Ig 分子上的补体结合点,由此结合并激活补体,从而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

一个Ig 单体分子具有2个抗原结合位点,分泌型IgA 是Ig 单体分子的二聚体,具有4个抗原结合位点,IgM 是Ig 单体分子的五聚体,有10个抗原结合位点。

IgG 分子用木瓜蛋白酶在链区重链间的二硫键近氨基端切断,可水解成大小相似的三个片段,其中两个相同片段,可与抗原决定簇结合,称抗原结合片段(Fab ),另一个片段可形成结晶,称为可结晶片段(Fc )(图8-4)。用胃蛋白酶在IgG 分子绞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羧基端切断,可水解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片段,具有双价抗体活性大片段,称F(ab ′)2片段,小片段类似Fc 段,称为pFc ′片段,pFc ′片段可继续被胃蛋白酶水解成更小的片段,无任何生物学活性。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与功能

1.IgG 是人和动物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IgG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以单体形式存在,分子量为160000~180000。IgG 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大部分存在于血浆中,其余存在于组织液和淋巴液中。IgG 是动物自然感染和人工主动免疫后,机体所产生的主要抗体,因此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IgG 在动物体内不仅含量高,而且持续时间长,可发

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及抗肿瘤等作用,也能调理、凝集和沉淀抗原。IgG 是唯一能通过人(和兔)胎盘的抗体,因此在新生儿的抗感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IgG还参与Ⅱ、Ⅲ型变态反应。

2.IgM 是动物机体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含量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10%左右,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存在于血液中。IgM是由五个单体分子构成的五聚体(图8-5),分子量达900000,是所有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的,因此又称巨球蛋白。IgM在体内产生最早,但持续时间短,因此不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但在抗感染免疫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通过检测IgM抗体进行疫病的血清学早期诊断。IgM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活性,由于其分子上含有多个抗原结合位点,所以IgM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调理及凝集作用均比IgG高。IgM也有抗肿瘤作用。此外,IgM也参与Ⅱ、Ⅲ型变态反应。

3.IgA 以单体和二聚体两种形式存在,单体IgA存在于血清中,称为血清型IgA,约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10%~20%;二聚体为分泌型IgA(图8-6、8-7),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部位的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因此分泌型的IgA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的外分泌液以及初乳、唾液、泪液中,此外在脑脊液、羊水、腹水、胸膜液中也含有IgA。分泌型IgA对机体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机体黏膜免疫的一道“屏障”,可抵御经黏膜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的作用。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经滴鼻、点眼、饮水及喷雾途径免疫,均可产生分泌型IgA而建立相应的黏膜免疫力。

4.IgE 是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分子量为200000。IgE的产生部位与分泌型IgA的相似,是由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在血清中的含量甚微。IgE是一种亲细胞性抗体,易与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介导Ⅰ型过敏反应。此外IgE在抗寄生虫及某些真菌感染中也起重要作用。

5.IgD 是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分子量为170000~200000,在血清中含量极低,不稳定,易被降解。目前认为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是作为成熟B细胞膜上的抗原特异性受体,而且与免疫记忆有关。有报道认为,IgD与某些过敏反应有关。

(四)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初次应答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也就是某种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引起的抗体产生的过程,称为初次应答。抗原初次进入动物机体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称这一时期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视抗原的种类而异,如初次注射的是菌苗,需经5~7d血液中有抗体出现;若初次注射的是类毒素,则需经2~3周才出现抗体。潜伏期之后为抗体的对数上升期,抗体含量直线上升,抗体达到高峰需7~10天,然后为高峰持续期,抗体产生和排出相对平衡,最后为下降期。

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是IgM,可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IgA常在IgG出现后2周至1~2月才能在血液中查出,而且含量少。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维持时间也较短。其中IgM的维持时间最短,IgG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其含量也比IgM高。

2.再次应答动物机体第二次接触相同的抗原物质引起的抗体产生的过程,称为再次应答。初次应答产生抗体量为下降期时,再次用相同抗原免疫,发现机体产生抗体的潜伏期显著缩短,如细菌抗原仅2~3d,起初原有抗体量略显下降,随后抗体量迅速升高,多达几倍至几十倍,维持时间较长,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G,IgM则很少,如果再次应答间隔的时间越长,产生的IgM就越少。(图8-8、8-9)

3.回忆应答动物机体受抗原物质刺激产生的抗体,经一定时间后在体内逐渐消失,此时如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可使已消失的抗体迅速回升,称此为抗体的回忆应答。再次应答和回忆应答取决于体内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的存在。记忆性T细胞保留了对抗原分子载体决定簇的记忆,在再次应答中,记忆性T细胞可被诱导很快增殖分化成T H细胞,对B细胞的增殖和产生抗体起辅助作用。记忆性B细胞为长寿细胞,可分为IgG记忆细胞、IgM记忆细胞和IgA记忆细胞,此类细胞可以再循环。当机体与抗原物质再次接触时,各类记忆细胞均可被激活,迅速增殖分化成产生IgG和IgM的浆细胞。因IgM记忆细胞寿命较短,所以,再次应答间隔的时间越长,机体越倾向产生IgG,而不产生IgM。

再次应答和回忆应答提示我们,在预防接种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再次免疫,可起到强化免疫的功效。

(五)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的刺激后产生的,因此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就在于抗原和机体两个方面。

1.抗原方面

(1)抗原的性质由于抗原的物理性状、化学结构及毒力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一样。如给动物机体注射颗粒性抗原,只需2~5d血液中就有抗体出现,而注射可溶性抗原类毒素则需2~3周才出现抗毒素;活苗与死苗相比,活苗的免疫效果好,因为在活的微生物刺激下,机体产生抗体较快。

(2)抗原的用量在一定限度内,抗体的产生随抗原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抗原用量过多,超过了一定限度,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称此为免疫麻痹。而抗原用量过少,又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因此,在预防接种时,疫苗的用量必须按规定使用,不得随意增减。一般活苗用量较小,灭活苗用量较大。

(3)免疫次数及间隔时间为使机体获得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往往需要刺激机体产生再次应答。活疫苗因为在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增殖,只需免疫一次即可,而灭活苗和类毒素通常需要连续免疫2~3次,灭活疫苗间隔7~10d、类毒素需间隔6周左右。

(4)免疫途径免疫途径的选择以刺激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为原则,不一定是自然感染的侵入门户。由于抗原易被消化酶降解而失去免疫原性,所以

多数疫苗采用非经口途径免疫,如皮内、皮下、肌肉等注射途径以及滴鼻、点眼、气雾免疫等,只有少数弱毒疫苗,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可经饮水免疫。

2.机体方面动物机体的年龄因素、遗传因素、营养状况、某些内分泌激素及疾病等均可影响抗体的产生。如初生或出生不久的动物,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其原因主要是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其次是受母源抗体的影响。母源抗体是指动物机体通过胎盘、初乳、卵黄等途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母源抗体可保护幼畜禽免于感染,还能抑制或中和相应抗原。因此,给幼畜禽初次免疫时必须考虑到母源抗体的影响。另外,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使法氏囊受损,导致雏鸡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影响抗体的产生。

(六)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

1.多克隆抗体克隆是指一个细胞经无性增殖而形成的一个细胞群体,由一个B细胞增殖而来的B细胞群体即B细胞克隆。一种天然抗原物质,是由多个抗原分子组成,即使是纯蛋白质抗原分子也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将此种抗原经各种途径免疫动物,可激活机体多淋巴细胞克隆,由此产生的抗体是一种多克隆的混合抗体,即为多克隆抗体,也称第一代抗体。由于这种抗体是不均一的,无论是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还是临床应用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广阔。

2.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克隆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产生的抗体,称单克隆抗体。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并非如此生产而成,因为B细胞在体外无限增殖培养很难完成。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体外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用人工方法将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与能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该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由这种克隆化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抗体即为生产中应用的单克隆抗体,也称第二代抗体。此抗体具有多克隆抗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有高纯度、高特异性、均质性好、重复性好、效价高、成本低等特点,主要用于血清学技术、肿瘤免疫治疗、抗原纯化、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的研制等方面。由于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推动了免疫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使这两位科学家于1984年获得诺贝尔奖。

三、体液免疫效应

抗体作为体液免疫的效应分子,在体内可发挥多种免疫功能。由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在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有时也会造成机体的免疫损伤。体液免疫效应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图8-10):

(一)中和作用体内针对细菌毒素(外毒素或类毒素)的抗体和针对病毒的抗体,可对相应的毒素和病毒产生中和效应。毒素的抗体与相应的毒素结合,一方面可改变毒素分子的构型,使其失去毒性作用;另一方面,毒素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容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抗体可通过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从而使病毒失去对细胞的感染性,保护细胞免受感染。

(二)免疫溶解作用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某些原虫(如锥虫),与体内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最终导致菌体和虫体溶解。

(三)免疫调理作用(图8-11)对于一些毒力比较强的细菌,特别是一些有荚膜的细菌,相应的抗体(IgG或IgM)与之结合后,则容易受到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若再激活补体形成细菌-抗体-补体复合物,则更容易被吞噬。这是

的受体,体内形成的抗原-由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具有抗体分子的Fc片段和C

3b

抗体或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容易受到它们的捕获。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免疫调理作用。

(四)局部黏膜免疫作用由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的分泌型IgA是机体抵抗从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防御力量,分泌型IgA可阻止病原微生物吸附黏膜上皮细胞。(图8-12、8-13)

(五)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用)(图8-14)一些效应性淋巴细胞(如K细胞),其表面具有抗体分子的Fc片段的受体,当抗体分子与相应的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结合后,效应细胞就可借助于Fc受体与抗体的Fc片段结合,从而发挥其细胞毒作用,将靶细胞杀死。

(六)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一般而言,细菌的抗体与细菌结合后,不会影响其生长和代谢,仅表现为凝集和制动现象,只有霉形体和钩端螺旋体,其抗体与之结合后可表现出抑制作用。

(七)免疫损伤作用抗体在体内引起的免疫损伤主要是介导Ⅰ型(IgE)、Ⅱ型和Ⅲ型(IgG和IgM)变态反应,以及一些自身免疫疾病。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加强练习 1、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 制成提取液――→注入 静脉血液― →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2、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哪一组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 (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 B .促性腺激素和催乳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 .甲状腺激素和孕激素 3、下列生理活动与相关激素之间的关系不相符合的是 ( ) A .摄入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 .人体内的激素与靶细胞能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 C .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为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生长发育 D .在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 4、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当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B .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C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D .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5、(2012·东城区模拟)现有一种含催产素的新药,它能使人们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这一新药可能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九肽荷尔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催产素一定含有C 、H 、O 、N 四种元素,含有9个肽键 B .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适量催产素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C .下丘脑中有些细胞不仅能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 .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 6、(2012·杭州模拟)右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 示器官,a 、b 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 .激素a 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激素b 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 .激素b 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 的分泌 7、(2012·临沂一模)“环境激素”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产生的释放到环境中并持久存在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化学污染物,被称为21世纪的公

神经体液调节关系、免疫调节练习题(详解)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②调节速度慢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⑤作用的时间短暂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④⑤ 2、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的大小B.感受器的兴奋性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效应器的兴奋性 3、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 B.体表温度一定与体内温度相同 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人体散热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 4、天气变冷时,维持体温所散失的热能增多,人体内下列哪些腺体的分泌量会增多( ) ①垂体②甲状腺③胰岛④肾上腺⑤卵巢 A.①②③ B. ①②④C.②④ D. ③④ 5.下列关于抗利尿素分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喝水多,抗利尿素分泌多 B.喝水少,抗利尿素分泌多 C. 喝水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少 D.出汗多,抗利尿素分泌少 6、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甲--- 乙+-- 丙++-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A.垂体、下丘脑、甲状腺B.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甲状腺、垂体、下丘脑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7.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8.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10.人体血液中各种激素的含量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正常水平上,这是通过下列哪项实现的( ) A.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B.激素间的拮抗作用 C.神经---体液调节 D.反馈调节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1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B.B细胞C.效应T细胞D.效应B细胞 13.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感病毒可能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可能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14.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加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加 15.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免疫球蛋白B.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主要分布在血清中D.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16.参与过敏反应的是: A.抗体 B.淋巴因子 C.效应T细胞 D.干扰素 17.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 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反应 B.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免疫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 18.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录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生化指标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克/升,新生儿~克/升,1~6个月~克/升,6个月~岁~克/升,6~12岁~克/升,12~16岁~克/升,成人~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 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4、免疫球蛋白D(IgD)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 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5、免疫球蛋白E(IgE) 单位:毫克/升(mg/L)。 EIA法:成人为~毫克/升。

体液免疫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体液免疫 授课教师:赵朝阳(杏坛中学生物科组)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必修三教与学的重难点,而“体液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重难点。通过“体液免疫”的学习,使学生对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稳态的调节与维持有更全面的了解。 2. 学情分析 通过第 1 课时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特别是深入学习了抗原与抗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对于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由于过程抽象、名词丰富、关系复杂,决定了它依旧是一个难点。不少已经学习了体液免疫的过程的学生,仍旧无法独立描述其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独立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图、析图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清体液免疫过程中各细胞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三读法”,自主合作学习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制作发放学案。 学生准备:完成作业,确保在上课之前理清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六、教学过程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1.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三道防 线。 2. 比较与强化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 重要概念:抗原与抗体。 3. 呈现与健康相关的生活现象。1. 集体回答 2. 强化概念 3. 独立思考 通过强化抗原抗体的 概念为继续学习体液 免疫的过程做好铺垫; 通过对“表象”的直 观呈现,引向对“本 质”的理性思考。 一读 1. 展示课本 P39 页“体液免疫”相关内容。 2. 要求学生开展“一读课文”,划出1. 听讲 2. “一读课文”,同 时划出“关键的生物 使学生在明确学习内 容后带着任务展开一 读,从而使学生能关注 到学习的重点,掌握读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且还相互配合共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且还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病毒感染过程中,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来阻止病毒在机体内传播,若病毒已经侵染到寄主细胞中,就要通过细胞免疫.这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 2.外毒素:体液免疫发生作用 3.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4.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将大部分丧失.(这一点很重要的哦,我做许多题的时候都有碰到这个考点) 5.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过程:(1)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B细胞,由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2)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在血液和淋巴中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之(二次反应). 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很快(数分钟)就会被APC在感染或炎症局部摄取,然后在细胞内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处理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此过程称为抗原处理,约需3 h)。当APC与T细胞接触时,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 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将信息传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活化(此过程称为抗原递呈)。活化的T细胞通过分泌淋巴因子来进一步活化B细胞以产生抗体或活化其他T细胞以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可以说,抗原识别过程实质上是携带抗原肽-MHC复合物的APC“寻找”抗原特异性初始T细胞的过程;初始T多由树突状细胞活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识别多种APC 递呈的抗原。 1 细胞免疫过程 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初始或记忆T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的过程);(2)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抗原,提供方式是APC表面的抗原肽-MHC 复合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第二个信号是微生物产物或非特异性免疫针对微生物的应答成分,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在需要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生。当只有第一信号时,T细胞处于无应答状态。 T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分裂(大量增殖,达到整体功能所需的数量水平)和分化(使T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或细胞杀伤的功能)。淋巴因子的分泌是T细胞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抗原刺激可使初始T细胞分泌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从而产生不同的效应,而白细胞介素2是初始T细胞产生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杀伤功能,主要是细胞浆内形成了许多膜结合的颗粒,这些颗粒包含穿孔素(perforin,成孔蛋白)和颗粒酶等多种介质。穿孔素可对靶细胞打孔,颗粒酶是一组丝氨酸酯酶,它进入靶细胞胞浆,使靶细胞凋亡。靶细胞凋亡后,暴露抗原,从而被抗体消灭。 随着抗原的清除,大多数活化T细胞死于细胞凋亡,以维持自身稳定的基础状态。少数T细胞分化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在再次抗原刺激时发挥快速的免疫应答作用。 2 体液免疫过程 体液免疫的过程也可分为抗原识别,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

热点聚焦练6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专题集训1.下图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只在bc段时才发生钠离子大量内流的现象 B.轴突膜在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 C.a、e处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细胞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解析:轴突膜兴奋时,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即图中的ac段,A错;在ce段时,钾离子外流逐渐恢复静息电位,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正确;a、e处神经元细胞膜处于静息电位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维持的,C错;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合成在兴奋传到A处之前就已完成,D错。答案:B 2.下图甲、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组成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①②分别表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B.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判断乙图中的a、c为兴奋部位 C.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都是由b流向a、c D.甲图中的①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上进行单向传导 在甲图中,①②分别表示感受器和效应器,A错;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乙图中a、c为未兴奋部位,b为兴奋部位,B错;产生兴奋时,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即从b流向a、c,C正确。答案:C 3.不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不尽相同,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单细胞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C.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做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D.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内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解析: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只能单向传导。答案:D 4.大熊猫常被作为友好使者运送到国外,其在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010-09-24 15:32:5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升,2~6岁230~1 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必修:人体免疫系统中图

第一节人体免疫系统 1.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2.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3.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4.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5.下列不属于抗原特性的是 A.异物性B.大分子性C.多样性 D.特异性 6.依靠抗体的免疫是 A.非特异性免疫B.细胞免疫C.特异性免疫D.体液免疫 7.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球蛋白B.糖蛋白C.脂蛋白D.多糖 8.关于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9.下列不属于淋巴器官的是 A.胸腺 B.脾C.骨髓D.垂体 10.T淋巴细胞起源于 A.骨髓B.胸腺C.脊髓D.脾脏 11.吞噬细胞不参与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B.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D.合成并分泌抗体 12.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13.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感应阶段所起的作用是A.对抗原的处理、呈递、识别B.对抗原的处理、识别、呈递 C.对抗原的呈递、处理、识别D.对抗原的识别、处理、呈递 14.有关记忆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的抗体 B.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效应B细胞

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分析

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分析 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分析 教材相关内容:抗原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相关资料分析: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来进行的。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而无需抗原呈递细胞(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有人将结合了抗原的B细胞称为致敏B细胞,只有这些细胞在接受T细胞的辅助时才能够活化来产生抗体。也就是说,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抗原信号和活化的T细胞信号(并不是递呈抗原,而是通过其他的分子信号提供的),并需要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通过提供刺激信号、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辅助B细胞,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加工、处理、递呈抗原的形式激活T细胞,但B细胞不能激活初始T细胞(由树突状细胞来激活)。B细胞最终分化为浆细胞和

记忆性B细胞,浆细胞多在2周内凋亡。需要指出的是,抗原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不同的,但二者必须识别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抗原决定簇,才能相互作用。因此,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赖于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三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2 抗原呈递细胞(APC)指哪些细胞? 能摄取和在细胞内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细胞的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它是一组特化的细胞群体,包括单核细胞、各种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APC,可激发初次免疫应答)、内皮细胞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树突状细胞可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只能将抗原递呈给效应T、B细胞,不能刺激初始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主要是巨噬细胞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是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 1、T细胞没有递呈抗原给B细胞的作用 不仅在体液免疫中,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也不具有递呈抗原的作用;只有少数的B细胞能够直接接受抗原信号或病原体在体内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产物的刺激而得到致敏,这些致敏的B细胞在收到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地增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_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27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考纲要求 1.激素及内分泌的概念[必考(a)、加试(a)]。2.体液调节的含义及特点[必考(a)、加试(a)]。3.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及有关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4.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5.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6.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加试(b)]。7.活动:模拟尿糖的检测[加试(b)]。 考点一 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1)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性腺等腺体。 (2)分散细胞:如胃、肠中的内分泌细胞。 (3)兼有内分泌作用的细胞:如下丘脑的神经细胞等。 2.功能 (1)调节方式:体液调节。 (2)激素: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在一定的刺激(神经的或体液的刺激)作用下分泌到体液中的特异性物质。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特定器官,调节其活动。 3.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1)种类:甲状腺素(T 4)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 3) (2)作用???? ? ①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②促进骨骼成熟 ③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3)分泌异常? ?? ?? ①不足:发生在婴幼儿时期易患呆小病 ②过量:发生在成年时期易患甲亢 5.性腺分泌性激素 (1)性腺??? ? ? ①男性: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激素②女性: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2)性激素的作用??????? 雄激素? ?? ?? ①促进精子发生和雄性生殖器官的生长②引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雌激素????? ①促进卵泡生长和卵子成熟及雌性生殖 器官的生长 ②引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 ? ? ? ①与雌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 ②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刺激乳房准备 哺乳 思考诊断 1.从化学本质上归类各种激素 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促甲状腺激素 ③生长激素 ④性激素 ⑤甲状腺激素 ⑥肾上腺素 ⑦胰岛素 ⑧胰高血糖素 提示 (1)氨基酸衍生物类⑤⑥,补充时既可注射,也可口服。 (2)固醇类④,补充时既可注射,也可口服。 (3)蛋白质或肽类①②③⑦⑧,补充时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2.请思考与激素的来源和特点相关问题 (1)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吗?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吗? 提示 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2)激素一经发挥作用后,还能继续保持活性吗? 提示 不能,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3.如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丙是甲状腺,则a 和b 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如果丙是性腺呢? 提示 如果丙是甲状腺,则a 和b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如果丙是性腺,则a 和b 分别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2)如果切除腺体乙,则a 、b 、c 的含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过量注射激素b ,a 和c 的含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切除腺体乙,b 和c 的含量均减少,a 的含量会增加;过量注射激素b ,则c 的含量会增加,但激素a 的含量会减少。 (3)根据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为什么运动员注射性激素会导致性器官萎缩,甚至失去生育能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B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T细胞受体=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CD4+CD8- = 辅助性T细胞(Th) CD3+CD4-CD8+ =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CD25+ =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很快(数分钟)就会被APC在感染或炎症局部摄取,然后在细胞内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处理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此过程称为抗原处理,约需3 h)。当APC与T细胞接触时,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 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将信息传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活化(此过程称为抗原递呈)。活化的T细胞通过度泌淋巴因子来进一步活化B 细胞以产生抗体或活化其他T细胞以引起细胞免疫反应。能够说,抗原识别过程实质上是携带抗原肽-MHC复合物的APC“寻找”抗原特异性初始T细胞的过程;初始T多由树突状细胞活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识别多种APC递呈的抗原。 1 细胞免疫过程 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初始或记忆T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的过程);(2)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抗原,提供方式是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第二个信号是微生物产物或非特异性免疫针对微生物的应答成分,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在需要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生。当只有第一信号时,T细胞处于无应答状态。

T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分裂(大量增殖,达到整体功能所需的数量水平)和分化(使T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或细胞杀伤的功能)。淋巴因子的分泌是T细胞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抗原刺激可使初始T细胞分泌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从而产生不同的效应,而白细胞介素2是初始T细胞产生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杀伤功能,主要是细胞浆内形成了很多膜结合的颗粒,这些颗粒包含穿孔素(perforin,成孔蛋白)和颗粒酶等多种介质。穿孔素可对靶细胞打孔,颗粒酶是一组丝氨酸酯酶,它进入靶细胞胞浆,使靶细胞凋亡。靶细胞凋亡后,暴露抗原,从而被抗体消灭。 随着抗原的清除,绝大部分活化T细胞死于细胞凋亡,以维持自身稳定的基础状态。少数T细胞分化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在再次抗原刺激时发挥快速的免疫应答作用。 2 体液免疫过程 体液免疫的过程也可分为抗原识别,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三个阶段。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来实行的。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而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有人将结合了抗原的B细胞称为致敏B细胞,只有这些细胞在接受T细胞的辅助时才能够活化来产生抗体。也就是说,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抗原信号和活化的T细胞信号(并不是递呈抗原,而是通过其他的分子信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 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 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 1.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 2.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4.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 5.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连线] 三、特异性免疫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四、体液免疫的过程[据图填空]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2)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4)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5)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6)体液免疫通过产生的浆细胞来清除抗原(×) 2.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是( ) A.T细胞B.B细胞 C.吞噬细胞D.浆细胞 解析:选B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都是由造血干细胞生成的,但B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生成的,而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3.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B.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解析:选C 皮肤和黏膜属于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属于保护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因此,A、B项属于第一道防线,C 项属于第二道防线,D项属于第三道防线。 4.对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较弱 解析:选 C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功能,包括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如皮肤、吞噬细胞遍布全身,但强度较弱;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5.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 A.神经细胞B.内分泌细胞 C.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 解析:选 C 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6.能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的细胞分别是( ) A.吞噬细胞和T细胞B.T细胞和浆细胞 C.记忆细胞和B细胞D.白细胞和红细胞 解析:选B T淋巴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免疫调节练习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基础训练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准确、快速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内分泌腺产生的D.作用时间较短 2.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激素调节D.神经-激素调节3.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②调节速度慢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⑤作用的时间短暂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④⑤ 4.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激素调控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 ②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协调 ④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神经系统控制激素的分泌,而激素又控制神经系统的调节 B.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部分活动的基本方式 C.单细胞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不依靠神经系统来完成 D.反射弧是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6.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A.感受器B.效应器C.感受器和效应器D.神经中枢 7.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大脑皮层,下丘脑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8.机体保持水平衡的排水途径主要是()A.由皮肤排出B.由肾排出C.由肺排除D.由大肠排出 9.当一个人在较短时间内失水过多时,会导致()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量减少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10.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11.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12.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 第二节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课时目标: 1、简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2、理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法:归纳法、比较法 情景导入: 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 学导结合: 一、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的关键是产生了两细胞:寿命长的记忆细胞,监察到同样抗原再次侵入,发生第二次免疫,立即消灭;寿命短的效应B 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一种效B 只产生一种抗体,扫清已有抗原)。 ◆二次免疫: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对 抗原更敏感,比B 细胞更快做出反应,增殖分化出效应B ,又产生大量抗体,免疫反应更强、更快。 二、细胞免疫 探究深化: 1、总结出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 2、能识别抗原的结构和物质有哪些?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由哪些? 3、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图中④为细胞免疫:⑤为体液免疫, B 物质为抗体 B .与B 物质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 .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 、c 、d 、e 、f 、g D.病毒入侵人体时往往先通过⑤免疫,再通过④免疫,才能消灭抗原 总结反思: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注意)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B 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反应 效T 与靶细胞结合;效T 使靶细胞裂解 相同 感应阶段:抗原处理、呈递、识别;反应阶段:B 、T 细胞分化增殖;记忆细胞形成 效应阶段:效T 、抗体、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释放 与靶细胞结合 分泌 抗原 (处理) 感应阶段 增殖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增殖分化 T 细胞 发挥免疫效应 二次应答 抗原 (处理) (识别) 感应阶段 增殖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增殖分化 (呈递) 直接刺激 分泌 发挥免疫效应 二次应答

体液免疫高考题目

稳态、体液调节 1. 以下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有离子进出 B.要想验证促性腺激素对岛类繁殖活动的影响,需要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 C.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是互相对抗的 2. 下列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对于较重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外,还需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②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在对症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当人体摄取食盐较多时,机体主要通过减少尿液量进行调节;摄取食盐少时,机体主要通过增加尿液量进行调节,因 此人体的水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针刺没有感觉但能运动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3.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其在甲状腺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内环境。131I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是核电站泄露的核辐 射源之一。口服一定剂量131I可以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据此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是 A.甲状腺细胞受损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分泌激素的量增加 B.131I能破坏部分甲状腺细胞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131I辐射可能诱发突变而增加细胞癌变几率 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需要载体但不消耗ATP 4. 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含量甚微的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③的分泌 B.激素②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 C.血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 D.③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 5. 下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 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6. 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A. 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降低 B. 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C. 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D. 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 7. 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分泌腺分泌的生长素作用于分生组织,促进细胞增殖 B.在获得人工种子胚状体时只需要细胞分裂素 C.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共同发挥作用 D.缺乏碘是导致侏儒症的原因之一 8. 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间接调节血糖平衡 B.下丘脑通过分泌并释放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 C.下丘脑是体温感觉和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 D.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9.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实现其维持稳态的作用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并进行分裂 C.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过程中,不会出现膜的转移和融合

浙江选考真题-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

浙江选考真题-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 考点25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2018·浙江4月选考真题·T6)下列关于人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睾酮促进卵细胞的发生 B.雌激素促进女性皮下脂肪的积聚 C.雌激素增强输卵管和子宫的活动 D.雌激素促进男性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 2.(2017·浙江11月选考真题·T19)下列关于人甲状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缺碘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C.甲状腺通过管道将甲状腺激素分泌到血液中 D.甲状腺能合成与分泌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 3.(2017·浙江4月选考真题·T5)在婴幼儿时期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生长激素 C.雄激素 D.甲状腺激素 4.(2016·浙江10月选考真题·T3)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 A.甲状腺 B.性腺 C.脊髓 D.脑

5.(2016·浙江10月选考真题·T14)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安静时主要由骨骼肌代谢产热 B.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 C.温热时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D.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6.(2016·浙江4月选考真题·T7)激发并维持人体第二性征的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性激素 D.生长素 7.(2015·浙江10月选考真题·T9)下列激素中含碘的是() A.生长激素 B.雄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考点26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8.(2018·浙江4月选考真题·T16)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己”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9.(2017·浙江11月选考真题·T21)人体皮肤破损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