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简介

唐诗简介
唐诗简介

唐诗简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

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作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

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象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后期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

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象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象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象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

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生民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象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

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象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

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登乐游原》《泊秦淮》等诗都是咏史佳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高峰。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别开天地,又是一个高峰。诗发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势。李商隐出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于表现心灵历程的诗人,感情浓烈而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晚唐后期的诗人们,有的走向华丽,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经无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了。

诗词发展简介

诗词发展简介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就诗词而言就浩如烟海、气象万千。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新诗体的形成,汇成了我国诗歌的条条巨流,而且洪波迭起,奔流不息,洪峰巨巅,多次呈现。其间诗、词、曲是其三大洪流。它们各自源远流长。各以其独特的韵致,先后辉映熠煜其光,使泱泱诗国多姿多彩,无美不臻。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是不断发展的。《诗经》大多是四言一句,隔句押韵,章节多重叠,语句富有节奏感。《楚辞》汲取楚歌的新形式,发展为句子长,音节多,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汉代乐府则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加灵活多样的一种诗体。句法有整齐的骈句,也有参差不齐的杂句。它为后来的绝句体抒情小诗开辟了道路。到唐代逐渐出现了格律严整的“新体诗”即现代所称的“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分“律诗”、“绝旬”两种。“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出现现在常见的“自由诗”一新诗。形式更加灵活,不但句数、字数不受限制,而且不受韵律的约束,甚至通篇可多韵或不押韵。 隋唐时期,中原民间乐曲和鹾部各民族音乐有了大的融合。融合后的新型民族音乐、音律变化繁多。原来“律诗"的固定旬式,不容易与之配合演唱。因而一种新的歌词形式一一词,便应运而生了。词的句子可长可短,依音乐的曲拍为句,填词入曲,即所谓“倚声填词”。后来逐渐脱离乐睦,自成一种“格律诗”。词的格式是有词牌决定的。所以词也叫长短句,作词也叫填词。

曲是金元时代我国北方产生的合乐可歌的长短句诗体。主要是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禀至方言俗语入曲。这和其它以文言词汇为基础的诗词迥然不同。句调更是变化参差,还出现了一字句,正格之外还可以衬字,韵律也灵活自由,风格波辣、奔放。表情达意淋漓尽致,不留余韵。 诗词发展过程中也成就了无数的诗词巨匠,所谓群星灿烂,枚不胜举。

古诗自我介绍

古诗自我介绍 篇一:诗歌自我介绍 诗歌自我介绍 蜕变的我我看见了自己看到一个蜕变的自己体内被新陈代谢 体外貌然一新 脑袋里的思想 已经被格式化更新 心肺象被掏空似的 学会了安静 灵魂会自我独白 生活工作及朋友圈 样样进入刷屏似的叠加更新 所有 所有的一切 所有所有的一切 都在更换个不停 没有人相信 也不需要谁信与不信 只需尽情升级更新

让这一切的一切 蜕变的自然 而又有些惊喜 人生出现拐点时 如同 行驶的车辆不能过于急刹 需要慢慢减行 慢慢减行 给自己一个稳定 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缓冲区 自由的缓冲区域 新的开始 需要这样的演变过程我在真真切切 感受着自己的神奇 享受着重生时脱变的经历 象苏醒的轻灵 居高可藐视芸芸众生俯首可窥视蝼蚁群雄人生巨变 感悟雄鹰重生的艰辛感受鸡蛋由内而破的秘密感知蜕变时鲜嫩的自己 此时的我 外人只知神采奕奕此刻的自己清楚自己此时此刻的我 正在向目标更新

没有人相信 也不需要谁 信与不信 这是我的秘密 我的秘密 我要让所有人 看到将来崭新的自己 篇二:古诗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的一个寡妇打枣,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

丘为的诗词集_丘为简介_古诗大全

丘为的诗词集_丘为简介_古诗大全 丘为(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余,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岁。 丘为的诗全集: 《题农庐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丘为。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登润州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丘为。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 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蜺。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 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左掖梨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丘为。其古诗全文如下: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翻译】 梨花自然比白雪艳丽,清冷的样子也赛过雪花,它散发出的香气一下就侵入衣服里/a/33992htm。春风请继续吹动它的花瓣,希望这美丽的花朵能飘落在皇宫大殿的玉石台阶上。 《泛若耶溪》作者为唐朝诗人丘为。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庐若耶里,左右若耶水。 无日不钓鱼,有时向城市。 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 每得樵风便,往来殊不难。 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辨。 短褐衣妻儿,馀粮及鸡犬。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 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湖中寄王侍御》作者为唐朝诗人丘为。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日湖水上,好登湖上楼。 终年不向郭,过午始梳头。 尝自爱杯酒,得无相献酬。 小僮能脍鲤,少妾事莲舟。 每有南浦信,仍期后月游。

方春转摇荡,孤兴时淹留。 骢马真傲吏,翛然无所求。 晨趋玉阶下,心许沧江流。 少别如昨日,何言经数秋。 应知方外事,独往非悠悠。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唐诗宋词简介

唐诗宋词简介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倒如下面秦观的名词《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古诗作者简介

唐诗作者简介 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2.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3.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

唐诗》共19首。 4.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5.王翰(《旧唐书》作王瀚),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但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中进士。青年时豪放不羁,能写歌词,自歌自舞。他在文坛受到后辈的尊重,杜甫将他和李邕并提,以“王翰愿卜邻”为荣幸。他的歌行写得风华流丽。绝句是他最擅长的,一首《凉州词》即把他推向了唐诗坛的高峰。《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开端和发展——古体诗时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歌集是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最后编定的《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在体例上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十五“国风”所反映的是来自民间的社会呼声,它叙述劳动人民之间的婚姻恋爱,展示思妇、军人对沉重的国家赋税、兵役制度的不满,揭露、讽刺统治阶级的繁重剥削和荒淫无耻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十五“国风”的主要内容;而“雅”、“颂”则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宴乐祭祀、点缀升平的一种高雅方式,诗篇记叙周王的各种祭祀、征战、朝议活动,歌颂王公们清明的统治,描写各种宴饮的繁华富丽,当然,偶尔它也会流露出“大厦将倾”的哀叹——所有这些,则构成了“雅”、“颂”的主要内容。总之,一部《诗》三百篇,就是一轴反映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 如果说《诗经》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战国时期兴起的“楚辞”的诗歌创作则表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楚辞”是《诗经》之后兴起的完全不同于《诗经》的一种新诗体,而楚国人屈原则是这一新诗体的杰出代表。屈原以他崇高、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人格和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奇幻的理想世界的艺术手法,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大量诗篇。这些诗篇和其他一些楚人的诗篇一起,以其想象丰富、辞采瑰丽的艺术风格而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深远影响的作家。《诗经》和“楚辞”,分别以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西汉、东汉共四百多年的时间,官府比较重视民间声乐和歌谣的采集,设立了专门的采集机构——乐府。乐府为着政府采集了大量民间歌诗、民间声乐。流传至今的乐府篇章《病妇行》、《东门行》、《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等都是优秀的诗歌,而其中尤以揭露封建礼教妇女的深重罪恶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最为突出。西汉的乐府民歌是对《诗经》中“风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情感;它的叙事性和典型性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在民歌中的发展,它深刻的思想价值和优良的民歌艺术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两汉时期,史传、辞赋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文士的注意力,但到了东汉后期,在接受民间文学优良成分的基础上,文人的诗歌创作再次兴起,而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则表现得更为显著。五言诗的形式,为语言、音节的变化和运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而更便于叙事和抒情,因此它很快代替了四言诗的旧形式,而成为诗人创作最主要的一种诗体。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作品是现存所谓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文人五言诗兴起以后迅速形成汉末魏初时期的建安文学、正始文学的高峰。建安文学以“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而其中尤以曹操和曹植的成就最为突出。建安文学继汉乐府之后,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诗人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后人称为

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简介 之嫌。 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在湖州西郊20里许的弁南乡樊漾湖村境内。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九载:“西塞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下有桃花坞,凡常湖,张志和游钓于此。” 光绪《吴兴合璧》卷一载:“西塞山,唐张志和浮家泛宅,沿洄苕、霅之间,青笠绿蓑来往风波之际,枫叶荻花之路,或东或西,乘流垂钓之舟。” 《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志》卷二百九十载:“西塞山,在乌程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作渔父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卷二百九十一又载:“颜真卿刺湖州,志和往来苕、霅间”。 上述史料已充分证明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在湖州西塞山附近一带“浮三江,泛五湖”、“往来苕、霅间”,为什么黄石这位朋友不顾历史之事实,硬把“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作者张志和与黄石之三国时“铁锁横江”的西塞山牵强附会进去,把饱受“安史之乱”动荡不安之苦的喜欢清逸渔隐的张志和强拉到硝烟弥漫的历经过上百

次的“曹武成王用师之域”的西塞山古战场上去活受罪?真让人难以置信。如果张志和在天有灵的话,亦会愤然而起的。 其二: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关于这首词地名,那位黄石的朋友认为是咏长江,那是错的,即使是刚会读诗的小学生可能亦会知道这“长江白浪”是借喻,作者只是把长江作比喻罢了。这“长江白浪不曾忧”一句,是写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远离尘嚣,与名利无争,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亦觉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再看上面的“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二句。这舴艋舟舟形相当的狭长,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湖中,渔夫们赖捕鱼为生,在风雨中闯荡,练就一手纵棹乘流的工夫。而诗人在湖州西塞山渔隐多年,与驾舴艋舟的渔夫为伍,乘流,纵棹,自然亦“能纵棹”,“惯乘流”,往来自如,成为乘风破浪的能手,哪里担忧什么长江白浪呢?所以这首词如果要考证地名的话,只要考证“钓台”这个地名就行了。 夏承焘《唐词人年谱·张先》引《梅磵诗话》下谓:“吴兴西门外张钓鱼湾,即张志和钓游处。”《太湖备考·卷一》载:“苕溪…,至目海山麓入乌程界为西溪,北过钓鱼台而分者三……”。这“北过钓鱼台”之钓鱼台从《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分析,以及笔者实地之考察,认为此钓台即在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石堂子上原有钓台遗址,与西塞山遥遥相望,二者相距仅三里之遥。西苕溪

诗词简介

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 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 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目录 1诗 2词 3诗词文章 诗词 1诗 1、概述 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诗词图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诗中有戏剧,戏剧中有诗)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常说的诗又指《诗经》。《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中国古代把不合乐 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按故事情节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 由诗。

2、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 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集中地反映社会 生活、第二.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3、格式 1、五绝:仄起平起 2、五律:仄起平起 3、七绝:仄起平起 4、七律:仄起平起 2词 1、概述 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赋》。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 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 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 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2、特点

宋词元曲简介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

套两种。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唐诗宋词导语和结语

唐诗宋词导语和结语 开头导语: 1中国是诗的国度,其中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 唐代诗人 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邹.” 古往今来,许多人就是读着唐诗走近诗歌,走近文学的。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人留下的音韵中去探寻诗的意蕴,去追求文学的真谛吧。 2. 同学们,唐诗是祖国灿烂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很多诗人和作品都脍炙 人口____一个醉仙李白演绎了一段盛唐风骨, 一个诗圣杜甫咏唱了一出悲怆史诗. 我们喜欢浪漫中透出豪情的李白,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有”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我们喜欢沉郁中透出欣愉的杜甫,虽是“万里悲秋常作客”,也有“两个黄 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恬淡。 我们还喜欢朦胧中透出忧虑的李商隐,虽是“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烛成灰泪 始干”也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忧国忧民。 我闷喜欢粗犷而又细腻王维,虽是“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也 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浅唱。 我们也喜欢恻隐而又浪漫的白居易,虽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也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唯美。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人留下的音韵中去探寻诗的意蕴,去追求文学的真谛吧。 结尾: 有人说,唐诗就是历史。一行浅唱,几声嗟叹,就把“万朝来拜”的大唐盛事 描绘得光耀千秋;一千年前的唐诗是那巴山夜雨,还是那潮涨秋池,是那回眸一笑,还是那青楼管弦,是那明月天山,还是那苍茫云海,墨香中挥洒豪情,风雨中感受戚

哀,都在最后的那一管箫声中湮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歌,醉在唐诗里 ````` 宋词开头: 如果说唐诗是春,如花中牡丹耀眼夺目.那么宋词就是秋,时而犀利 豪迈,时而温婉多情.我们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 也有“不肯过江东” 的高歌。我们喜欢豪放中透出柔情的苏轼,虽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也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感伤。我们也喜欢苦闷中透出闲适辛弃疾,虽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清闲。今天,就让我们师生一起,共同欣赏宋词的风采吧! 1 开头: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唐诗)里的< >. 导语: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明珠,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宋词按创作风格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一类是,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词。我们知道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还有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就是周邦彦。他也是继苏轼之后的文坛领袖。这节课我们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卢纶简介_卢纶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卢纶简介_卢纶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朝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卢纶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卢纶的诗代表作品: 《塞下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纶。其全文古诗如下: 第一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翻译】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第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翻译】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

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送李端》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纶。其全文古诗如下: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翻译】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逢病军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纶。其全文古诗如下: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翻译】 军人在行军的途中,经常患病,住宿下来又没有粮吃,只得忍饥挨饿。在这万里归乡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生病之际,头发蓬乱,宿在古城哀吟,身上的创伤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中国古典诗词简介

中國古典詩詞簡介 1.北方(中原)的詩經 a. 西周初至春秋中(約11B.C.—6B.C.)收集的305篇詩,分風(民歌)、雅(士大夫作品)及頌(祭祀廟堂之作)三類。賦、比、興三種手法。 2.南方的楚辭—與詩經之不同 a.屈原(340-278B. C.): 楚懷王時之大夫,主張聯齊抗秦,但因讒言,而被流放江南, 後投江自殺。中國第一位偉大民族詩人。 b.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等,以離騷(373句)為代表作。 3.漢代的樂府(民間詩歌,其中孔雀東南飛為長篇名作)及古詩十九首(有表現人生無 常,亂世中時行樂的,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畫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有表現離恨鄉愁者,如「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眠,攬衣起徘徊。」) 東晉:陶淵明(365—427)的田園詩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固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歸田園居) 結盧在人境,不聞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 4.唐詩宋詞 5. 元曲: 分散曲=元代新詩(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及雜劇(如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紀君祥,趙氏孤兒等) 6.一些特徵: 內容: 自然的抒情言志、四季偶感思鄉、送友、傷逝等,長於短篇,較少深刻哲理。手法: 簡明及靈活的語言特色,現象描述,情景、事理交融, 詩畫關係: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讚王維),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宋,郭熙,林泉高致) 思想: 虛實相生,留白與想像,以無我境為高,詩與解脫 a.文學藝術只是最便於觀察的面相,未必即為文化精神所在….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內 容本質上受哲學思想的決定….我們…不能從文學與藝術中找出某種中國文化的特色,為不出於哲學思想者。這或許也算作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勞,232 b.中國哲學就其本身之性質言即特近於文學。蓋所謂文學無不重想像直覺重體會, 而中國哲人所論宇宙人生之理時處處待人之直覺體會而後能識其意味,此亦即賴一種想像力….因此,欲了解中國哲學最須持一種文學的態度。如純以讀西哲書之態度讀中國哲人之書必不得其門而入。唐,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198。 中國古典詩詞選讀

古典诗歌的体裁简介

古典诗歌的体裁简介 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被举为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汉乐府原来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订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古典诗歌的体裁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产生于两汉,多数通篇是五言旬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李白尤擅长古体诗的创作。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字数为五言或七言,句数为四句或八句,每句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绝句不一定对仗,要一韵到底。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也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就记载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来区别于近体绝句。唐以后的近体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不一定对仗。

宋词简介

宋词简介 “词”这种文体,起源于盛唐时期,在中晚唐及五代十国时期有所发展,最终于宋朝达到全盛。正因为在两宋时期,全盛的“词”文体几乎占据了当时中国文坛、乐坛,故而说起“词”来,大多与“宋”字相连。但是在宋朝之前,也的确出现了大量的词作品。如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菡萏香消翠叶残),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等,都是一些非常优秀的词作品。既然我们在这里讨论“宋”词,很可惜这些优秀作品就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读一读。 现在让我们进入我们的主体吧,我们可爱的“宋”词。说道“词”,我们首先得说说它的格式。与“诗”这种文体相比,“词”最明显的优点就是“挂牌”了。词牌名可以说是一首词的骨骼。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有多少阕,每一阕词又多少句话,每一句话有多少个字。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感觉这个“词牌名”的规定是有一点点的变态。但是变态的在后面,词牌名还规定到每个字读什么音,哪一句句末带韵,哪两句需要对仗,甚至还包括了全词的感情基调。而这些条条框框就是词的“格律”。虽然说写词是“自由发挥”,但是这个格律搞得历朝历代的词人真的是在“带着铐镣跳舞”。所以我感觉能把词写好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大家看像不像老妈在说,你随便找个身高一米六五到一米七之间,长得要漂亮,要会做家务,要懂得体贴云云的女朋友就好了。但是就是因为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使得“词”也非常“好写”。只要词人遵守了格律的约束,那么写出来的词一定不会太差。至少比现在那伙师从回车键的“诗人”捣鼓出来的玩意儿好得多。同样的,你听妈妈的话,带回去那么一个女朋友,相信这个妹子也会是个很不错的妹子。 言归正传,这里我要为大家按照两送的时间轴介绍宋朝有名的词人。大家熟悉的我会讲得简略一点,不熟悉的我就讲得详细一点。 有宋一朝,词的开山祖师非南唐后主李煜莫属了。他不但是个无能的皇帝,还是个不负责任的丈夫,是我最不喜欢的诗人之一。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他的句子。当今无论任何一个评词文章,貌似都离不开王国维他老人家的《人间词话》。而王老的“字字血书”,正是对后主文墨最好的形容了。别人的词大抵用墨写成,而李后主的文章,则是拿笔蘸着用泪稀释了的血液写成的。两首《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两首《虞美人》,“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么凄美,惨淡。正是他,让词从晚唐五代《花间词》那一种专门谈情写爱的,香艳淫靡的小调调化身成了诉悔言恨,抒情申意的文体。身为一代亡国之君,却为下一个王朝文坛的开国之君。可能是历史的一个玩笑吧。 后主之后,把词文学发扬光大的是一位“白衣卿相”。不知道大家的高考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他只因一曲《鹤冲天》,落得个“奉旨填词”的光辉事迹。高中时候,大家都背过柳郎的“三秋桂子”和“晓风残月”。也许这两首长调因为“并背诵全文”几个字变得格外恶心,但不得不说,《雨霖铃》把一番雨后的离别渲染的那么的美,而《望海潮》更是通过寥寥几句,把北宋的“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从尘封的历史中拉出来,像《清明上河图》似的铺在了读者眼前。而柳永的词,的确是“三变”的。同样是秋雨,既有着“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戚氏》),也有着“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声甘州》)。而撇开封建贵族的生活,以市井勾栏之事入词,也是之前那些正襟危坐庙堂之上的士大夫所不能想,不敢为的。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周杰伦也达不到的成就啊。另外,柳永一首《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被王国维老先生钦点为“人生三境界”之一。然而王老很不甩柳郎,居然把这首词的著作权归到了欧阳修名下,不知二人若泉下相见会有什么好戏上演。 与柳永同时代的词人中,有一位标准的“士大夫”,那就是晏殊。与“白衣卿相”柳永

一年级必备古诗简介

[诗词]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 684以后),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注释]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咏:用诗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鹅鹅鹅:这里是描摹鹅的叫声。 曲项:项,是脖子的后部。弯曲脖子的后部,就是昂着头。 歌:唱歌。 向天歌:朝着天空叫,诗人将它比作唱歌。 浮:在水上飘浮。 红掌:鹅的红色的脚掌。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清波:清清的水波。 拨清波:拨弄清澈的水波。 [译诗、诗意] 鹅,鹅,鹅, 弯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 它雪白的羽毛飘浮在绿水上, 红色的鹅掌轻轻地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赏析] 这首诗原题叫“咏鹅”。“咏”,用诗歌等来叙述。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府七岁时写的,描写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写得通俗易懂,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鹅的一般特征,而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清新悦人的“鹅戏清波”图。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位天真的小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一句,选用了三个“鹅”字,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鹅的鸣叫声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难想象,小作者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心中多么快活,不仅脱口而呼:“鹅、鹅、鹅!”

古诗词名人简介

古诗词名人简介 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代表作《归田园居》等。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代表作《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长干行》、《横江词》、《乌栖曲》、《蜀道难》、《子夜吴歌》、《古风·大车扬飞尘》、《行路难》、《梁园吟》等。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

唐诗排行榜介绍

唐诗排行榜 唐诗中哪一首最有名、最耳熟能详? 恐怕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李白的那首《静夜思》。但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兆鹏采集了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这四方面“铁证”,整理出来了一份唐诗排行榜,排榜首的是崔颢的《黄鹤楼》,《静夜思》只能排第31位,李白凭借位列第10名的《蜀道难》勉强跻身前10强。 中国历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繁盛的时代,《全唐诗》收诗将近5万首,可能每个读者都各有所爱。但王兆鹏却采集关于唐诗的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采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来了一个“唐诗排行榜”. 王兆鹏和他的学生们采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

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每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加权求和,根据计算机计算出来综合分值排名。“选本反映了普通读者的喜好,评点数据则反映专家的喜好”,王兆鹏坦言,这些数据肯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他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参考性的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 《黄鹤楼》居首:靠李白推升人气 排行榜出来后,普通读者深感惊讶,比如位列唐诗排行榜首位的是崔颢的《黄鹤楼》,而不是李白、杜甫的某首诗。王兆鹏所谓的统计数据显示,《黄鹤楼》有三个单项第一:一是古代选本选录次数第一;二是历代评点次数第一;三是现当代文学史录入次数第一。入选该诗的古代选本共计17种,其中唐五代4种、宋金元5种、明代2种、清代6种;在现当代选本中,入选率也相当可观。选本的权重占50%,评点的权重占30%,能在这两项取得如此之高的成绩,此诗的综合得分自然居高不下。 他分析认为《黄鹤楼》之所以受历代选

王昌龄的诗全集_王昌龄简介_古诗大全

王昌龄的诗全集_王昌龄简介_古诗大全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唐朝诗人,后人誉为“七言绝句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的诗全集: 《出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第三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