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③王说:说,通“悦”,高兴

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⑥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②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

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

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

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4、一词多义

①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②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③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④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

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

②是罔民也:判断句

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

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

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

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

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

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

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

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

?是诚不能也:判断句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

?牛何之:宾语前置句

?夫子之谓也:判断句

?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

?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

?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

?何以异:宾语前置句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安抚百姓然后称王,便没有人能抵御他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的。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的。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翻译: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翻译: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翻译: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

7、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

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翻译: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推及不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8、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翻译: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翻译:敬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样容易了。

1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翻译: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翻译: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1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翻译: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1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14、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翻译:做生意的都想(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15、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翻译: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

(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16、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翻译: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没有不做的了。

17、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翻译: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紧接着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1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翻译: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1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翻译: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2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

2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课外阅读拓展

逍遥游(节选)

庄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

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臃肿而不中弗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今夫斄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ɡ):浮。澼(pì):漂。(kuànɡ):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能用作器材。⑦狸(lí):野猫。狌(shēnɡ):黄鼠狼。⑧罟:网的总称。⑨斄(lí)牛:牦牛。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

B.裂.地而封之裂:划割。

C.立之途,匠者不顾.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夭:夭折。

【解析】C。顾:回头看。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B.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而况大乎。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始臣之解牛之时。

D.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解析】A。A.“以”都是介词,用。B.“而”,①转折关系的连词;②递进关系的连词。C.“之”,①助词,的;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其”,①代词,指樗树;②表选择问,是……还是……。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子“化无用为有用”思想的一组是( ) 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③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④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⑤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⑥无所

可用,安所困苦哉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A①是惠子告诉庄子大瓠无用的情况;③是惠子说樗树大而无用;⑤是庄子举的斄牛的例子。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4.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龟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获得封赏,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解析】C“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谈论儒家的学说。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翻译: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相同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不能免于漂洗丝絮的劳作,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翻译: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栽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

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相同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不能免于漂洗丝絮的劳作,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大船,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大而臃肿,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跳跃,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悠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