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2创新永无止境 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2创新永无止境同步练习一、选择题

1.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巨大成就的取得说明了()

A.中华民族是最有智慧的民族B.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果C.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位居世界第一D.我国已是世界科技强国

2.创新精神,表现为()

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③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④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 )

①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②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④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18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他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

①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②懂得大国重器一定要引进国外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含量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④重视企业发展,增加企业员工,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位置,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B.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C.要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

D.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6.《创客中国》希望能够为全国的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帮助,为创业者融资、融智、融势的同时,搭建全国规格最高、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创投对接、创业帮扶平台。这给你的感想是( )

①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兴趣爱好,善于观察,大胆想象

②要努力学习,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③要勇于实践,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培养动手能力

④找科学家拜师,专门学习创新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推向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③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④改革开放能解决所有问题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从一纸蓝图到翱翔蓝天,国产大飞机梦圆今朝。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我国再添“大国重器”,中国航空事业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这说明()

①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②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我国经济实力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④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9.“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必须做到( )

①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依靠技术引进实现科技进步

③把发展科技作为立国之本

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10.2018年,中宣部等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张弥曼等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这10位先进典型,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用科研成果赢得世界同行尊重;有的投入社会公益,几十年如一日开展科普宣传……他们用实际行动()

①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真谛

②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③夯实了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展示了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民的济世情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2018 年2 月1 日,重庆市江北区举行人才专家新春座谈会暨年度获评人才表彰仪式,23 名江北区“人才绿卡”获得者、10 名“创新型企业家”获得者、33 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10 个“创新人才基地”负责人受到表彰。表彰“创新型企业家”是因为( )

A.核心技术是别人赐予的

B.企业不能创新只能跟着别人走

C.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D.企业家都具有创新精神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说明( )

①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国家强制每个公民接受高等教育

③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发达国家

④国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指出:中国高铁并非“天生强大”,在经历了长期的国外技术封锁后走到了世界前列,为打赢中国高铁建设的“复兴之战”我国要继续深练“内功”。这启示我们要()

A.依托国外发达国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B.高薪招聘中外高端人才

C.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持续创新

D.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的行动,是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创新就应从今天开始……下面中学生的行为属于创新的有( )

①中学生小明在生物实验中有了一种新发现

②小赵的一种新想法

③小杨的数学解题方法与众不同

④宁宁的一项新发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共同主办的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于2018年8月14—20日在重庆市举办。为响应这一活动,青少年应该()

①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弃学在家从事小发明

③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科技素质

④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A.①③④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希望

(2)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某市也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请你分析,某市当前为什么特别重视科技创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五年来,“天眼”“北斗”“蛟龙”……中国一项项顶尖科技成果让人眼花缭乱。

小申所在的学习小组以“创新中国”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探究。下面是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到的图表。

注:全社会R&D(研究与实验发展)

(1)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2017年我国部分创新指标得以提升。这得益于我国实施的哪些战略?

(3)为保持我国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请你提出两点建议。

18.材料一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要求新时代青少年具备实践创新的素养,努力成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材料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50多次。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我们怎样走好创新之路?

(2)培养创新能力,争做创新型人才,你打算怎么做?

答案

1-5BDDAC 6-10ACABD 11-15CBCAA

16、(1)我国目前科技不发达,创新能力不强。

(2)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

17、(1)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加速赶超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大幅增强,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2)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①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②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③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④加强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增强创新源头供给;⑤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培育造就创新型高水平人才队伍;等等。

18、(1)①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必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④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2)①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感受创新乐趣,提高创新能力;②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创新实践;③从自身做起,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提问;④培养发散思维,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