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江南春古诗的翻译及赏析_古诗江南春唐杜牧

杜牧江南春古诗的翻译及赏析_古诗江南春唐杜牧
杜牧江南春古诗的翻译及赏析_古诗江南春唐杜牧

杜牧江南春古诗的翻译及赏析_古诗江南春唐杜牧

杜牧的这首《江南春》表达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想知《江南春》的翻译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杜牧江南春的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杜牧江南春的原文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的翻译

千里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叫,到处是绿叶映衬红花,水边的村落,靠山的城镇,酒帘迎风招展。

南朝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多少楼台隐现在迷茫的烟雾般的细雨中。

杜牧江南春的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

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猜你喜欢:

1.江南春书法作品欣赏

2.江南春杜牧阅读答案

3.杜牧江南春古诗原文和鉴赏

4.江南春杜牧

5.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感谢您的阅读!

唐诗赏析-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

林散之草书《杜牧 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杜牧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内容好,诸多名家专家称赞,入选南京台城碑林,先后4次出版,百度百科收入相关词条。 2003年9月28日,艺兰斋在南京五星级金陵饭店举行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拍卖林散之先生不同时期的50幅精品之作,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作品全部来自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和知名藏家,所有拍品全部保真。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专程飞到南京,亲自掌槌。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济南等地买家纷纷赶到南京。浙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要买断所有拍品被婉言拒绝。面对林散之的件件真品,不少人感到后悔:1985年,林散之一幅草书不到100.00元,现在即使一般化的作品,一张三尺条幅至少也要15,000.00元。精品升到8,000.00元一尺。如果以前买几幅就好了。现在拍价格太高了,承受不了。 一转眼,整整10年过去了。2013年9月,林散之草书价格已涨到80,000.00元左右一平方尺,精品一平方尺在130,000.00元左右。稍微好一点的一张三尺条幅,少说也要300,000.00元以上。10年,林散之草书精品涨了15倍,还拐了一个大弯。看到这种情景,又有人在后悔:要是2003年多买几幅就发了。现在还能不能买?估计要下跌,因为涨

古诗江南春赏析范文

古诗江南春赏析范文 我们都知道《江南春》是杜牧的名作之一,那么它的全文又该如何赏析呢?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

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扩展阅读:赏析分歧

清明古诗词

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节的时候,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③借问:请问。 清明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清明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蛰:动物冬眠。 “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ao):杂草。丘?指坟墓。 清明夜唐代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注释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独:独自。回廊:回旋的走廊。遥:遥远,远远。看花:赏花。 苏堤清明即事宋代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

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也因此作下了千古名篇《清明》。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清明原文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

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江南春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江南春中心赏析试题答案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鉴赏关键点】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思想内容】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名句赏析】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语双关,既是写雨中的江南景色,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又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引人遐想。 【中考链接】 2006年南通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答: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2009年江苏省镇江市 (一)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共5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的描述出来。(3分) 答: 8.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2分) 答: 二、(一)7.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 8.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赞同后者:

江南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南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整体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

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郭酒旗。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大全精选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大全精选 1、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2、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5、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

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6、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7、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9、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2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清明节的优秀古诗词赏析

清明节的优秀古诗词赏析 【篇一】清明节的优秀古诗词赏析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赏析: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赏析: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篇二】清明节的优秀古诗词赏析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赏析: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寒食》 韩翃

江南春的诗意_江南春的诗意

江南春的诗意_江南春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南春的诗意_江南春的诗意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山郭:山城。 2、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 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

清明诗歌翻译赏析

诗歌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

诗词赏析:杜牧《江南春》

诗词赏析:杜牧《江南春》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得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得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得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得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与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就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及注释二 韵译 辽阔得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 散译 干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得绿树红花,有临水得村庄,有依山得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得酒旗。昔日到处就是香烟缭绕得深邃得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得烟雨之中. 注释 ⑴莺啼:即莺啼燕语. ⑵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得小旗. ⑶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得宋、齐、梁、陈政权.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与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就是虚数。 ⑷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得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得广阔、深邃与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得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得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得村庄、依山得城郭、迎风招展得酒旗,一一在望。迷人得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得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得原因,除了景物得繁丽外,恐怕还因为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就是因为这种繁丽就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得。所以,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就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

清明的优美古诗及赏析

清明的优美古诗及赏析 导读: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及赏析【1】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借清明是的景物抒发自己思乡的内心。 2、《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赏析:既然要“关门好静眠”,似已厌倦繁华。按说,一个致仕的人,若真的厌倦繁华,正求之不得,又何必兴“惟有杨花”之叹?表达作者都官场的厌倦。 3、《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赏析:借写清明,写出了过去读书人的贫困生活和苦学精神。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在清明体会着深深的个体孤独。“野僧”,又可以说是诗人的写照。 4、《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赏析:表达作者水田园和隐逸的`快乐。 5、《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赏析: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的喜悦之情。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2】

1.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2.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3.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4.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6.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9.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10.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11.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2.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14.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5.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清明节的古诗词精选篇

清明节的古诗词精选篇 【篇一】清明节的古诗词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篇二】清明节的古诗词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篇三】清明节的古诗词 清明夜

杜牧 江南春解读

译文: 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 轻摆动。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 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 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 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 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 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 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 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 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 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 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 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 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 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 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 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 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 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 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 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 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 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 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

杜牧《江南春》译文及赏析

杜牧《江南春》译文及赏析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该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言】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

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

新整理有关清明节的诗句20首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20首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一): (一)《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归去。 【点评】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述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仅能够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能够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二)《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 清明时节本该和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让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寻味。 (三)《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点评】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

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构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资料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要笑问:可是愁嫁? (四)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此刻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仅有寥寥几处的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五)《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点评】

唐诗三百首-《江南春》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唐诗三百首-《江南春》赏析 唐代杜牧《江南春》赏析中国是诗癿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 文学重要癿组成部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丌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华文明 癿独特影响。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癿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癿精华. --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全诗原文如下: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 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 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 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 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字词 注释 1. 莺啼: 即莺啼燕语。 1 / 8

2. 郭: 外城。 此处挃城镇。 3. 酒旗: 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癿小旗。 4. 南朝: 挃先后不北朝对峙癿宋、齐、梁、陈政权。 5. 四百八十寺: 南朝皁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叱循吏郭祖深传》说: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 楼台: 楼阁亭台。 此处挃寺院建筑。 7. 烟雨: 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1] 白话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癿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癿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于雨中。 [2] 作者简介杜牧(803 年-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