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作业答案

古生物作业答案
古生物作业答案

绪论

1、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2)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的意义?

(一)地史学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二)生物学意义

1)生物层序律2)植物界演化3)动物界演化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1)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

干燥 c.石化作用。2)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

3、石化作用的类型:1)矿物填充作用2)臵换作用3)升溜作用(碳化作用)

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5、指相化石: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

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第四章古植物

1、1)叠层石定义:具有叠状层类的藻类沉积结构物。叠层石不仅包括在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2)叠层石意义: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第六章遗迹化石

1、遗迹化石定义: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地史时期生物活

动的痕迹并包括他们留下的遗物,不同于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沉积构造(如波痕、干裂、雨痕和象形印模等)。

2、针管形迹相: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

3、克鲁斯迹相: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在潮下带的浅海环境中,潜穴不仅没有边缘环境那样深,而且一般总是倾斜或接近水平的,以此作为“摄食坑”。此外,浅海环境的另一些特征是具有各种特殊生物的栖息痕迹,上述两种浅海环境的生物遗迹构造被称为“克鲁斯”迹相。

4、似砂蚕迹相:在极其稳定的深海环境中,生物不再需要保护型的潜穴了,而是移动的摄食,因此产生了弯曲状,网状,螺旋状的爬痕,这类遗迹化石称为“似沙蚕”迹相。

第二篇历史地质学

第一章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学

1、地层定义?(P96)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2、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生物地层学方法(P97)

生物地层学方法又称古生物学方法,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一般说来,愈古老的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

其生物化石便愈先进,愈高级。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出现,这是生物地层学方法能够准确的划分,对比地层时代的理论依据。

具体方法:

2.1标准化石法

根据标准化石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标准化石的要求:

a.在底层的垂直方向上分布短

b.应有广泛的水平分布,最理想的是全球性的分布

2.2生物群(生物组合)分析

a.生物界发展的阶段性(绪论:发展特性:方向性、不可逆性、阶段性)有的生物适应性强;另一些生物是适应狭隘环境的种;第三类生物当环境巨大改变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个体。

b.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绝对地质年代只能用同位素法)

3、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岩石地层学方法(P101)

3.1岩性法

3.2标志层法: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全球都有此特征)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

3.3沉积旋廻法:沉积旋回是指一套岩石按着一定得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左右规律的重负,沉积物从粗到细,再由细到粗,构成一完整的沉积旋回(超覆:地壳上升,海浸,粗到细;退覆:地壳下降,海

平行不整

合(

整合

退,细到粗

图一

整合 地壳上升 地壳下降 地壳的垂直运动

图二

角度不整合:包括地壳水平(主要)和垂直运动(次要)

4、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有哪些?

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古地磁学方法

5、沉积旋回、标准化石、标志层

5.1沉积旋回(P101):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是地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现(1.磁场变化与构造旋回、岩浆旋回、沉积旋回???加里东运动结束了早古生代(寒武纪、O 、S )的地质历史2.构造—岩浆旋回法是前寒武系时代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3.新生代构造旋回:喜马拉雅)

5.2标准化石(P97):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之上,下岩层中基本没有,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标准化石在地层的垂直方向分布短,有广泛的水平分布,最理想的是全球性分布。便于远距离的甚至世界性的地层对比。

5.3标志层(P101):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风化

层。

答疑扩展:1.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以几类生物或某类生物的几个属种的特殊自然组合为特征),沿限带(以几个化石种的总组合中突出的任一成员出现的总延续时限为标志),顶峰带(以某类化石的富集为特征,既不考虑共生组合,也不考虑延续时限)

6、记住P107页表。(重点中的重点)

第二章沉积岩相和古地理

1、什么是相、相变?

1)相(P109):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相的概念中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2)相变(P109):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叫做相,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相在空间上的变化叫做相变。

2、地史上三次大的冰期?

震旦纪(Z),石炭纪(C),第四纪(Q )

3、简述湖泊相,三角洲相,浅海相生油层、盖层、储油层(图)

(用图解答):3.1

1.水上平原沉积

2.水下平原沉积

3.前缘斜坡沉积

4.前三角洲沉积

盖层生油顶积层

棚粘土(底积层)

是良好的盖层

3.2记住P111页图

3.3浅海相、沉积相如何储油?

浅海相:浅水区粗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为良好的储油、储水层;低能带泥质、灰泥质沉积孔隙度低,为主要的隔水层或盖层。深水区(特别是静水盆地)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

沉积相:湖泊中由于养料丰富、阳光充足、水流运动不太强烈,适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含有淡水动物化石是湖泊沉积很重要的特征,所以湖相沉积(主要深水相)常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油层,另一方面滨

湖带的砂岩体,孔隙度高,是重要的储油、储水层。

第三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分区

5、沉积旋回、构造旋回、岩浆活动旋回

1)沉积旋回(P101):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

2)构造旋回(P120):地槽由下降接受沉积至上升为遭受剥蚀的褶皱山系之间的一段时间被称为褶皱旋回或构造旋回。

3)岩浆活动旋回(P121):由峰谷到峰尖再到峰谷,表示岩浆活动由微弱到广泛再到微弱构成一个大规模的岩浆旋回。

6、为什么太平洋正在缩小、封闭,大西洋和印度洋正在扩大?(P127—128)(大题!!)

太平洋边缘处于不同板块互相结合的构造活动带。洋壳沿大洋中脊增生,沿深海沟(陆壳消亡的地带)向下俯冲而消减。构成环太平洋岛屿和大陆边缘的中、新生代褶皱系,正是这两个太平洋板块和四周大陆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随着褶皱带的形成,大陆板块因镶边而增大;太平洋板块因不断被两侧大陆板块跨越而缩小。因此,太平洋是一个古老的,并且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导致最后封闭的海洋。

大西洋的边缘没有被构造活动带环绕,并不构成板块的接合带,大洋和大陆地壳块体连结在一起,形成复合板块。大西洋和印度洋是新产生的正在裂开的海洋它们产生开始于中生代中后期,也就是卫根那的泛大陆分裂的时期。由于大洋中脊洋壳的增生,海底向两侧扩张,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断的扩张(消亡型;增生(背离—印度洋、大西洋)

型)

第四章前寒武纪

8亿年之前;阜平、五台、吕梁、晋宁运动;五大板块

1、前寒武纪划分和对比方法(P129—130)

1)构造—岩浆旋廻法2)同位素年龄测定

3)沉积建造(19—20亿年的吕梁运动)和变质作用(构造越老变质作用越深):“鞍山式铁矿”是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典型的沉积建造4)生物地层法

2、什么是埃迪卡拉动物群,南沱冰碛层?

1)埃迪卡拉动物群(P131):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见于震旦系上统(冰碛层之上的海相地层),是一些不具硬体部分的无脊椎动物软体的印模化石,即所谓的“裸露动物”,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最为典型,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现于冰碛层之上的庞德石英岩中。

2)南沱冰碛层(P139):前寒武纪晚期,大致在6.5—7亿年左右发育的冰碛层,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方称为“南沱冰碛层”。

附:埃迪卡拉动物群,无壳,裸露动物

南沱冰碛层—5.8亿年小壳动物出现—澄江动物群

3、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是怎么形成的?(P135,P138)

吕梁运动导致一些早元古代褶皱带的形成。早元古代褶皱带镶嵌在太古界陆核之间或边缘,在中国的北方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地

块——华北地台。

晋宁运动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代褶皱带。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地台。

4、麻粒岩相、绿片岩相(P134)

1)麻粒岩相(原始的):厚度巨大的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经历以片、麻岩和麻粒岩为主的深变质作用。以阜平群、集宁群和乌拉山群、迁西群、泰山群、大别山群、登峰群和鞍山群的下部为代表。

2)绿片岩相(相当于优地槽的沉积):厚度巨大的沉积—火山岩系,由中低级变质的中基性、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层位一般靠上,以五台群、吕梁群、二道洼群、鞍山群的中上部、绛县群为代表。

5、五台运动、晋宁运动、吕梁运动

1)五台运动(P134):太古界地层和上覆元古界之间普遍为角度不整合关系,标志着太古界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或鞍山运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界地层褶皱、变质,从而形成一些稳定的基底地块----“陆核”。

2)吕梁运动(P134):早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在华北称为“吕梁运动”,使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并伴有岩浆活动。分为两期:吕梁运动主幕(I)“磨拉石式”沉积(地槽山脚下堆积的沉积);吕梁运动次幕(II)。吕梁运动结束了早元古代,形成了华北地台。

3)晋宁运动(P138):元古代时,在桂北,板溪群中尚夹有细碧角斑岩,因此亦为地槽型沉积。板溪群沉积之后,发生了晋宁运动,使得板溪群褶皱变质,并有花岗岩的侵入,不整合其上的震旦系已属典型的地台型覆盖层。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代褶皱带。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地台。

6、中国南方震旦系三种沉积类型(华南地槽区、扬子地台区)(P140—142)

扬子型江南型华南型

华南地槽区:江南过渡区和华南活动带

扬子地台区:扬子稳定区

7、读懂P135图Ⅱ4-5

~论述题:关于大陆、大洋自太古代至新生代的发展史

第五章早古生代

1、壳相(P151):在广阔的浅海区,生活着大量的底栖生物,以及漂浮(如笔石)或游泳(如鹦鹉螺)的生物,这些生物死后其遗体大量埋葬于沉积物中,构成地壳中大量底栖生物化石(或游泳和漂浮生物化石),这就是所谓的壳相。

2、笔石相(P151—152):在静水海湾或较深的深水盆地中,海底水流不畅,造成“闭塞”环境,不适于底栖生物生活,只有漂浮的笔石,死后下沉,保存为化石,形成所谓的笔石(页岩或砂岩)相。

3、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自六亿一千五百

万年前的寒武纪初至四亿年前的志留纪末,延续时间达二亿一千五百年左右。

4、早古生代以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显著繁盛和化石的大量保存为特点。

5、早古生代时,不仅地槽区,而且在一些地台区也遭受海侵而大部分(或部分)处于海洋环境。因而早古生界主要是海相地层。

6、三叶虫是寒武纪的标准化石,笔石是奥陶纪、志留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

第六章晚古生代

1、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2、晚古生代除海生无脊椎动物外,也是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大发展的时期。

3、第一重要造煤期: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第二造煤期: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4、晚古生代是孢子植物发展的时代。石炭-二叠纪是两栖类发展的时代。

第七章中生代

1、我国东部盆地群中生代东西分异有哪些表现

①处于北北东向的特殊构造格局——新华夏构造体系之中

②西部形成早东部形成较晚

③西部稳定东部活跃

④西部较大东部较小

⑤火山岩喷发西弱东强

⑥西部有煤,东部有金属,中部有石油

第八章新生代

2、第四纪的冰期有哪五期

红崖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

3、我国的四大含油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一)前寒武纪地壳构造演化

1、太古代(距今37亿年至24——25亿年左右)

原始的太古代地壳大部分比较薄,没有稳定的地块,普遍处于活动状态。大约在距今24——25亿年左右,发生了一次较为普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生的岩浆活动,如我国的五台运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界岩石褶皱、变质,从而形成一些稳定地块——太古界“陆核”。

2、元古代(距今24——25亿年至17亿年左右)

早元古代,大约在19——20亿年,世界一些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在距今17亿年左右,早元古代地槽带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和岩浆侵入,如我国北方的吕梁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台),这是自距今24——25亿年开始的一个巨大构造——岩浆旋廻的结束,其结果是形成一些巨大的稳定地块——“原地台”。

晚元古代,在8—10亿年左右,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地壳运动发

生,如在我国南方发生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其结果形成了一些巨型稳定地块——地台。在元古代后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五个大陆板块——北美地台、欧洲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中国地台(包括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南半球的冈瓦纳联合地台(包括南美地台、非洲地台、印度地台、澳洲地台、南极洲地台)。这就是在元古代后期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五个大陆板块。

(二)早古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早古生代,全球范围内一些巨大稳定的地块已经出现,稳定地块和活动区的对立以及活动区向稳定区转化是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早古生代发生了三次褶皱运动即寒武纪后期的萨拉伊尔运动、奥陶纪中后期的太康运动和志留纪后期至泥盆纪初的加里东运动(我国称广西运动、祁连运动),其结果是导致一些地槽区褶皱成山,构成早古生代褶皱带。早古生代末,北美和欧洲板块的靠拢、碰撞,导致了加里东褶皱带的形成。因此,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四个巨大的稳定地块,他们为活动带(地槽)所环绕,并为大洋盆地所分隔,造就了晚古生代初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格局。

(三)晚古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晚古生代初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格局是存在四大地块:欧美地块、西伯利亚地块、中国地块、冈瓦纳地块。晚古生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向,就是这些巨大稳定地块逐步靠拢、碰撞,地块边缘的一些活动带转化为褶皱带。晚古生代后期,阿巴拉契亚—海西褶皱带和北非晚古生代褶皱带的形成,意味着属于冈瓦纳大陆一部分的非洲地块和欧

洲地块逐步靠碰撞并连结在一起。乌拉尔褶皱带的形成,导致欧亚大陆的连结。最后导致一个巨型的“泛大陆”和一个“泛大洋”(即古太平洋)的出现

(四)中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中生代是“泛大陆”解体、新海洋形成的历史。在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存在一个联合的“泛大陆”和一个“泛大洋”(即古太平洋)。泛大陆包括北方大陆(劳亚大陆)和南方大陆(冈瓦纳联合大陆),两大陆之间为特提斯海槽(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两大陆东西两侧则为环太平洋海槽。晚三叠纪时,北美、欧洲、非洲分离,出现原始的北大西洋并不断扩张。侏罗纪时南美与非洲拉开,南大西洋开始产生,澳洲和南极洲也漂离非洲和印度,形成原始的印度洋。特提斯海西段也随着大陆的分离而产生。

(五)新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新生代全球构造出现新的格局,澳洲漂离南极洲,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靠拢,古地中海收缩封闭,仅残留现今的地中海、黑海和里海,特提斯海封闭,太平洋不断缩小,大西洋继续扩张,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崛起,逐渐形成现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面貌。

1.华北(或扬子、华南)地台早、晚古生代地史演化及特征(包括矿产、生物气候、地壳运动等)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华北地台震旦纪是上升遭受剥蚀的时期,除边缘地区外一般缺失震旦纪沉积。寒武纪至早奥陶世是地壳缓慢下

降接受沉积的时期,普遍发育了陆表——陆缘滨、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中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是普遍上升,缺失沉积物的时期。因此,从地壳升降运动、海水进退、沉积物的特征上来看,华北地台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廻。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盐类矿产”,如奥陶纪的石膏。

晚古生代: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地层厚度较小,且发育不全。地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泥盆纪——早石炭世的大陆剥蚀时期;(2)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的潮湿气候近海平原沼泽成煤期;(3)晚二叠世至三叠纪早期孤立内陆盆地逐步形成,干旱气候下大陆红色岩系发育的时期。

扬子地台:早古生代:扬子地台有所不同,是长期遭受海侵、接受沉积的地区。但仍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早震旦世上升时期,以陆相、冰川相地层发育,代表地势高峻、地形起伏条件下以碎屑为主的沉积。②晚震旦世至奥陶纪地壳缓慢下降时期,普遍发育了以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代表地势低平,海侵广泛下的滨浅海相沉积。③志留纪,地壳升降运动有所加强,碎屑沉积又较发育,中晚期逐步上升,缺失沉积或沉积了滨浅海至陆相地层。

本区下统下部的滞流闭塞海的笔石页岩相至中上部的正常浅海壳相;中统下部的滨浅海“红层”至中统上部的正常浅海相,分别代表了二个沉积旋迴。上统的滨海至淡水红色碎屑岩系说明海退、地壳上升并形成古陆区。

华南地台:早古生代:志留纪时,地壳运动强烈,隆起区上升显

著,凹陷区相应下降并为大量泥沙所堆积。后期发生剧烈而广泛的广西运动,使得除皖浙区外地大部分地区下古生界发生褶皱、变质,并上升为褶皱山系,至此就结束了早古生代的地质历史。

晚古生代:华南区(扬子地台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晚古生代基本为一相对稳定的地区,但地史经历远较华北区复杂。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东南一带褶皱上升,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山系,其它地区也普遍上升为陆,晚古生代初又下降接受沉积,并遭受多次海侵。泥盆纪至早石炭世,海水由西南方侵入,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海侵范围不广,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时地势逐渐低平,海侵范围愈来愈广,早二叠世末发生了“东吴运动”,广大区域内表现为地壳上升,海退和沉积间断,西部发生峨嵋山玄武岩的喷发,说明地壳运动已趋活跃。晚二叠世初期大部分地区为一滨海平原,沉积了陆相、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龙潭煤系,是华南重要的含煤地层。晚二叠世后期又发生海侵,范围较窄。

2、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澄江动物群、南陀冰碛层

埃迪卡拉动物群(P131):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见于震旦系上统(冰碛层之上的海相地层),是一些不具硬体部分的无脊椎动物软体的印模化石,即所谓的“裸露动物”,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最为典型,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现于冰碛层之上的庞德石英岩中。

小壳动物(p147):一些微小的无脊椎动物。

澄江动物群:

南沱冰碛层(P139):前寒武纪晚期,大致在6.5—7亿年左

右发育的冰碛层,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方称为“南沱冰碛层”。

3、中国第三系、第四系特征,新生代

中国的第三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好,主要有陆相和海相两种。陆相第三系在我国分布最广,构成许多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和大型的沉陷平原区沉积。海相沉积则只限于台湾、雷州半岛、喜马拉雅山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等地。第三系以炎热气候为主,气候分带现象较明显,第三系末期气候开始转凉。

第四系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故有人称为人类纪。现在大陆上第四系以陆相为主,包括松散的土状堆积、河流冲击、冰川堆积、洞穴堆积、以及坡积、洪积和残积,海相仅限于沿海一带及一些岛屿地区。第四系以寒冷气候为主气候变寒冷,冰川广布,遍及全球,冰期时气候寒冷,间冰期时较为温暖,这种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义。

1、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生物地层学方法(P97)

生物地层学方法又称古生物学方法,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一般说来,愈古老的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其生物化石便愈先进,愈高级。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出现,这是生物地层学方法能够准确的划分,对比地层时代的理论依据。

生物地层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化石法,生物群(生物组合)的总体面貌。1)标准化石法是指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之上、下岩层中基本上没有,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根据标准化是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叫标准化石法。作为标准化石者,要求其对代分布短、即在地层的垂直方向上分布短,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它来准确的、可靠的划分和对比地层;其次,作为标准化石应该有广泛的水平分布,如古生代的笔石,中生代的菊石。2)生物组合(生物群)分析是指对地层中所有的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以了解生物各门类、各种书的共生组合及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层形成时期生物群的总体面貌。以此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进行区域对比的方法,叫生物组合分析法。包括生物界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岩石地层学方法(P101)

岩石的岩性(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层序和岩相等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依据,这是地层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它包括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廻法。1)岩性法: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反映其型城市的古地理环境,在一个剖面上,岩性的变化意味着古地理环境随着时间而改变,根据岩性特征来划分地层,这种划分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进行对比的,这就是岩性对比法。2)标志层法: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作标志层。3)沉积旋廻法:是指一套岩石按着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发生海侵,地壳上升,在垂直剖面上就可看到沉积物有粗到细的变化,相反,发生海退的时候,地壳下降,在垂直剖面上可以看到沉积物由细到粗。这样沉积物从开始粗到细,然后又由细到粗,构成一完整的沉积旋廻。

3、何谓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祁连运动)?

早古生代发生了三次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我国称广西运动、祁连运动)发生在志留纪后期至泥盆纪初。是最为强烈,分布最广,影响最深远并使相邻地台区地史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早古生代末,由于北美和欧洲板块的靠拢、碰撞,导致了加里东褶皱带的形成。中生代后期,北美—欧洲又逐步分裂、离开,直至今天,中间为广阔的大西洋海盆。上述东、西两带的恢复主要是根据寒武系所含的

不同类型(北美型、欧洲型)三叶虫化石群,人们相信这些底栖三叶虫不可能越过大洋彼此交往,因而形成三叶虫的不同地理分区。

英国加里东带志留纪末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得早古生代地层褶皱、变质,并有花岗岩的侵入。包括格陵兰、北美东北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的早古生代地槽活动带,在志留纪后期转化为加里东褶皱带,使得北美地台和欧洲地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劳伦(欧、美)地块。这个过程,可以解释为古北美大陆和古欧洲大陆相向推进,靠拢,原始大西洋逐步“封闭”,大陆边缘的早古生代沉积因挤压、褶皱、变质,形成早古生代褶皱带,其结果是两个大陆的“接合”。

问:宁乡式铁矿、茶陵式铁矿、鞍山式铁矿、宣龙式铁矿、山西式铁矿(时代、层位、相<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定义:湘赣地区上泥盆统中含重要的鲕状赤铁矿层,上部锡矿山组中的铁矿称“宁乡式铁矿”;下部佘田桥组中的铁矿称“茶陵式铁矿”。上泥盆统主要为浅海相沉积,由于海水进退频繁,在一些地区可见海陆交互相沉积,在横向上也可见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相互更替的现象。

前震旦系在河北宣化地区出现的潮下浅水带的鲕状赤铁矿层称“宣龙式铁矿”。主要为浅海泥质岩相。

前寒武系老于19-20亿年地层中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它属于碧玉铁质岩类,在我国称“鞍山式铁矿”。

中石炭统本溪组下部铁铝岩层是含矿层位,在中奥陶统风化面上首先看到的是松散的粘土块中含不规则团块状褐铁矿或赤铁矿层,即“山西式铁矿”。向上铁质逐渐减少,铝质成分不断增加,逐渐过渡为浅灰色具豆状或鲕状结构、层次较为清楚的铝土矿层,即“G层铝土矿”。这种含铁铝质的沉积,是由于长期风化侵蚀,铁铝等矿物相对富集的结果,当地壳重新下降海水侵进时,这些物质在适当的环境下最先沉积,因此这是代表海侵开始的滨浅海沉积。中石炭统以浅海相为主,夹部分陆相地层。

问:晚古生代、二叠纪华北、华南地台成煤。

淮南型:重要含煤层

苏北型:苏北、鲁中湖泊相含煤但不重要

山西型:太行山以西河流湖泊沉积不含煤

华北重要煤层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 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 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 体,包括内核和外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 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 (02)微体古生物学 (03)古生态环境学 (04)古生物地理学 (05)综合地层学 (06)沉积地层学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掌握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和

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能在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基本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且经过严格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训练,成为能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和其相关领域,如石油、煤炭、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考察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业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61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 (827)岩石学或(830)地史学或(831)古生物学或(827)岩石学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6、课程设置:(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综合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现代古生物学。 二、就业前景 地层和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生命演化的石质记录。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了解认识地球、探寻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石油、煤炭、天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古生物学部分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三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背景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树形笔石的生存时代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是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 13、构造分析法中,升降运动的分析标志是水深、沉积厚度和平行不整合;褶皱运动的分析标志是角度不整。 14、“虫筳”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 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 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C、P 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和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 23、虫筳的旋壁的微细构造的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前窄后宽到前宽后窄,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多到少。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和大尾型。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小尾型。 26、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标准化石。鹦鹉螺

地层与古生物学阶段性作业3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层及古生物学课程作业3(共3次作业)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10章——第14章 一、名词解释 南丹型 磨拉石 贡瓦纳古陆 印支运动 二、简答题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2.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3.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4.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三、论述题 1.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2.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3.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4.任举中国地史中的二个成煤期并说其古地理环境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南丹型:“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磨拉石: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贡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指古生代初或更早至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解体之前)存在于南半球统一的大陆,它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巴次大陆,澳大利亚、南美和南极大陆。因具有相同的“古羊齿植物群”而得名。冈瓦纳植物群与欧美区植物群相对立,凡欧美区植物,在冈瓦纳都未发现。 印支运动: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甘孜、西岭及南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2.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生物图谱(恐龙类)

生活在七千万年前,体长可达17米,站立时高达6米,体重有8吨以上。是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嘴巴张开可咬住篮球那么大的物体,颌上有匕状的牙齿,性情极为凶猛。 肿头龙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4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高约2米,是一种灵活的食肉恐龙。肋骨不整齐,第二趾变大,并生有一个巨大的弯刀形爪子,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尾巴像一根从粗到细的棍棒。 幻龙 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四肢上有发达的蹼,能在水中游泳。颈长,可自由活动,从它的颌骨和牙齿来看,是以捕捉鱼类为食的。 拟棘龙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前颌骨和鼻骨在头顶上形成一根长长的管状嵴。好像一只角。嵴的中间是空的,有人推测可以扩大发声音量和改善嗅觉。 禽龙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8米。后腿粗壮,像柱子,前肢的大拇指变大,好像尖利的钉子,可以用来抵御敌害。 钜齿龙 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体长3米以上。尾巴很短,四条粗壮的腿用来支持其身体的巨大重量,脚短而宽阔,便于在地上行走。从它的细小牙齿来看,这种动物是吃植物的。

巨扁肯氏兽 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短宽,肢体粗大,上有许多粒状突起,头大尾短,上下颌骨的外表很像现代龟类的喙。 楔齿龙 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前颌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前端,有巨大的匕首状牙齿,嘴能张得很大,咬合有力,可以捕食大型脊椎动物。 甲龙

生活在大约一亿年前,体长可达6米以上,背部宽大。头顶和整个背部有一层坚厚的多边形骨板。体躯两侧有长骨刺,尾部末端有一个锤头状大骨块。 须基龙 生活在二亿八千五百万年前,脊椎棘很长,上有不规则的许多短刺,有点像船帆。这种帆状结构对动物有什么意义,至今还不清楚。 中龙 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细长,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上下颌有许多长而锋利的牙齿,是一种适合捕食鱼类的小型水生爬行动物。 鱼龙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 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 7.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 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 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9. 什么叫地史时期? 现代全新世生命开始发生地壳固结 ⊥——————————————⊥ 1.0万年36亿年46亿年 23. 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 1.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 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O、CO、CO2、H2O、NH3、H2S、Hcl、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 (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3)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

Section制作柱状图

Section最开始为剖面图工具,后来与单位的钻孔柱状图功能集合,组合成由MapGis二次开发的有两大主要功能以及其他专业的地质辅助编辑制图软件。利用Section制作剖面图的功能,相信很多童鞋都已经清楚了,很多人也已经掌握了其实用方法,但是,从论坛的反应来看,制作钻孔柱状图的功能似乎很多都不懂,不知怎么做。可能有很多童鞋对数据库不熟悉,总感觉Section做钻孔柱状图很神秘,难以掌握。我也对数据库不熟悉呵。没有关系,下面我给大家讲解一下利用Section制作钻孔柱状图的过程。希望对正在迷茫的童鞋能顺利的掌握。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暂时不设计太多的其他自定义,只讲解钻孔柱状图最基本的操作步骤,其他方法另行介绍。以示例的柱状图数据库为演练素材,废话少说大家准备好了吗,准备开始操练了! 准备工作 1、花纹库 每个矿区都有各自的岩性等等。因此,建议在做一个新的矿区的时,建立一个矿区的系统库。现在我们这个稀土矿区同样如此,由于岩性比较单一,所以建立本区域内的系统库并不很难。在输入钻孔柱状图的时候需要用到花纹库,因此先建立花纹库。 花纹库编辑属于MapGis的基本功能,详细请参阅MapGis相关功能,网上也有相关的教程。操作在菜单“系统库\编辑图案库”下面。 编辑花纹库的时候请注意记录“图案编号”对应的花纹名称。以备编辑花纹库代码表时所用。 2、数据库 由于对原数据库进行了部分修改,因此Section需要使用20090805e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有一个示例钻孔,大家可以拿来对照,制作钻孔柱状图。 在Section工具栏中DB按钮或者菜单的钻孔数据采集提示“注册数据源”,就是需要先连接钻孔的数据库。3、钻孔图形表头 2011-3-22 16:32 上传 下载附件(56.27 KB) 表头 最原始的表头如上图所示,保存在ZKTablerHead.sec文件中,该表头只能在Section中修改,配合数据库的参数选择-栏目选择进行修改!还有就是在最开始可以连接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来初始化表头(柱状图\设置表头\初始化表头,然后保存表头)。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 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 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a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b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c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d 石化作用时间 e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f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a: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b: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b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c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d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 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指相化石:能指示特定沉积环境的化石。 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四大飞跃:

野外矿物岩石鉴定的理论与方法

野外矿物岩石鉴定的理论与方法 应部分读者的强烈要求,新增了关键词检索功能,可迅速获得丰富的地球科学知识和信息。检索方式是:在微信下方文本输入框内,每次输入“关键字”+“序号”,获得5条信息。例如,先输入“矿物1”,立刻获得5条信息,如果都不是你想要查询的内容,则再输入“矿物2”或“矿物3”等,直到满意为止。如果输入了不存在的关键词及序号,则将显示关键词提示。 《贵州地调》微信版共有8个栏目,至目前各栏目设置的关键词如下: 一、地调文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散文1;散文2;诗歌1;宣传1;宣传2;安全1;安全2;鲁迅1;论文1;质量1;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变质岩1;岩浆岩1;沉积岩1;岩石1;岩石2;矿物1;矿物2;矿物3;矿物4;矿物5;矿物6;地球化学1;三、普通地质、旅游地质地球1;地理1;地图1;地质公园1;地质公园2;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2;旅游1;旅游2;旅游3;旅游4;旅游5;旅游6;旅游7;旅游8;旅游9;旅游10;苗族;侗族1;女儿国1;四、构造地质、区域地质及区调工作构造1;构造2;构造3;构造4;地层1;五、地层、古生物、生物古生物1;古生物2;古生物3;生物1;生物2;生物3;六、

矿产地质矿产1;矿产2;矿产3;矿产4;矿产5;矿产6;矿产7;矿产8;矿产6;矿床1;矿床2;矿山1;钻探1;金矿1;煤矿1;宝玉石1;宝玉石2;稀土1;成矿1;七、水工环环境1;地貌1;灾害;抽水1;八、其它英语1 源于百度文库,在此对作者-中国地大(北京)地学院白志达老师及向网络分享者表示敬意! 一、地调文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秋日杂感-星夜流萤-乡愁随想心灵的游记(山花,幽兰,野炊)我的驻村成长历程(贵州省地调院周武)深山里的花季,是什么诱惑了她?拓荒随笔贵州省地调院物探项目队野外工作纪实用双脚丈 量雪域高原——记贵州地调院西藏项目队长马德胜流星-迷 失-清明思-敢问一生情系百姓饮水难,探采结合引清泉(贵州省地调院报道)拓荒者的情怀(贵州地调2014诗画集-1)贯彻落实三个《条例》, 健全劳动保护网络质量管理重在始终——贵州省地调院12幅区调项目成果验收地勘行业挑战和机遇并存,地勘队伍需促改革谋新篇野外工作毒蛇防治知识荟萃(PPT+文本+视频,请转发)野外涉水行车安全常识野外地质工作技巧:走路、爬山篇(美女教您爬山哦!)野外生存常识(不仅仅适用于地质工作者,请转发)野外工作安全及旅游安全常识:野外弟兄们、驴友们收藏吧野外常见动物咬蜇伤的防治(很实用,喜欢就转发)其实,鲁迅,是干地质的-千真万确!鲁迅先生的地质情结鲁迅文集《中国地

古生物复习资料word资料32页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 地史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地史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发展史和地壳运动发展史。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 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 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 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件 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l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l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l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l 石化作用时间 l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l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l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l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l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地层及古生物学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层及古生物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一、判断题 1. 火山岩中可以找到化石(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2. 恐龙是胎生(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3. 海百合是植物(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4. 生命是起源于海洋(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5. 植物化石是实体化石(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6. 化石是石头(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7.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A)模铸化石B)印模化石C)模核化石D)实体化石答:A 8. Calamites(芦木)是_______(1分)(A) 根化石(B) 茎化石(C) 髓模化石(D) 叶化石参考答案:C 9. 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称__)(A) 侧生动物(B) 后生动物(C) 原生动物(D) 低等动物答案:C 10. 原地埋藏化石多_______(1分) (A) 个体大小不一(B) 个体大小相近(C) 单瓣分散保存(D) 个体破碎磨损参考答案:A 11. 地球上最早的比较可靠的生物出现距今___)(A)35亿年(B)46亿年(C)6亿年(D 32亿年答案:A 12. 四射珊瑚的鳞板与泡沫板属_______?(1分) (A) 轴部构造(B) 边缘构造(C) 纵列构造(D) 双列型构造参考答案:B 13. 以下有关放射虫地史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1分) (A) 前寒武纪就已出现(B) 泥盆纪末绝灭(C) 从寒武纪到现代(D) 二叠纪末绝灭参考答案:C 14. 种子蕨植物门与真蕨植物门的主要区别______)(A) 根(B) 茎(C) 叶(D) 繁殖器官参考答案:D 15. 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发展阶段称为_____)(A) 新生代(B) 古生代(C) 中生代(D) 元古代答案:A 16. 石松植物门在哪时期为大型乔木_______(1分) (A) 泥盆纪(B) 石炭纪-二叠纪(C) 中生代(D) 现代参考答案:B 17. 高等植物最早登陆在_______)(A) 早志留世(B) 晚志留世(C) 早泥盆世(D) 中泥盆世答案:B 18.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__)(A) 根特征(B) 叶特征(C) 果实(D) 生活环境参考答案:C 二、单选题 1. 中生代植物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____。(6分) (A) 裸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时代(B) 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 (C) 菊石时代、哺乳动物的时代(D) 松柏类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参考答案:B 2. 白垩纪末出现地史上著名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其中____全部灭绝。(6分) (A) 陆上的恐龙(B) 海中的菊石(C) 陆上的恐龙、海中的箭石、海中的菊石(D) 海中的鱼类答案:C 3. 联合古陆(Pangea)在____时期进入分裂解体阶段。(6分) (A) 三叠纪早期(B) 三叠纪中期(C) 三叠纪晚期(D) 侏罗纪早期参考答案:C 4. 以类蜉游—东方叶肢介-狼鳍鱼为代表的生物组合代表了典型的湖泊相,称为____。(6分) (A) 埃迪卡拉动物群(B) 热河动物群(C) 澄江动物群(D) TPN动物群参考答案:B 5. 三叠纪,特别是早、中三叠世仍继承古生代以来的以秦岭海槽为界所显示的“南海北陆”特征,受中、晚三叠世期间____影响,华南地区明显海退。(6分) (A) 海西运动(B) 印支运动(C) 燕山运动(D) 加里东运动参考答案:B 6. 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具有鲜明特点,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十分注目,南部的海区,以____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参考答案:A (A) 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B) 秦岭—大别山为界(C) 秦岭—昆仑山为界(D) 龙门山—秦岭为界 7. 华南浅海区三叠系以黔南贞丰剖面发育最好,该剖面下三叠统包括____组。参考答案:B (A) 关岭组、法郎组(B) 飞仙关组、永宁镇组(C) 把南组、火把冲组(D) 把南组、火把冲组和二桥组 8. 发生于中三叠世晚期华南大规模的海退,这就是地史上著名的____。(6分) (A) 拉丁期大海退(B) 印度期大海退(C) 安尼期大海退(D) 瑞替期大海退参考答案:A 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发育良好,生物化石十分丰富,是中国北部陆相三叠纪的标准剖面,其下统刘家沟组,____为紫红色砂泥质岩。(A) 孙家沟组(B) 二马营组(C) 和尚沟组(D) 铜川组答案:C

(完整版)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 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 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 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 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10. 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11. 什么是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 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12. 什么是自然选择?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13.古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和(种)。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远古恐龙教案

1.索伦龙是一种巨大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索伦龙具有又长又厚的头骨,并长有数十颗如同利刃的利牙。通过与类似物种的比较,研究者认为索伦龙的身长可达到12米,体重达到8.25吨,是目前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索伦龙生活在白垩纪中期森诺曼阶到白垩纪晚期的土伦阶,与棘龙、鲨齿龙、三角洲奔龙等巨型食肉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北非地区。 2.西雅茨龙是生活在美国的一种巨型食肉恐龙,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到晚期的白垩纪,生存年代为9900万年至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森诺曼阶,是体型仅次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奥沙拉龙、魁纣龙的食肉恐龙,是体型第九大的食肉恐龙。根据研究证明,和极其著名的远亲霸王龙一样,西雅茨龙也拥有着大型的头颅骨、粗壮的躯体和长而发达的双腿,但它的前肢的发达和爪子的大小明显强过远亲霸王龙。 3.南方巨兽,体型小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魁纣龙,是体型第七大的食肉恐龙,巨兽龙生存在白垩纪中期(1亿年至9500万年前的森诺曼阶)的阿根廷,硕大而狭长的长嘴巴长着一口很锋利但单薄的牙齿。它有很可怕的咬合力和很快的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餐刀一样锋利的薄牙,它走路用两条小短腿。根据化石标本显示,南方巨兽龙最大个体长13.5米,高3.81米,重达9.2吨,头颅骨长度175厘米。 魁纣龙的名字含义是“暴君巨人”,最大体长接近13米长,最大体重9.3吨,体型仅次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鲨齿龙、马普龙、南方巨兽龙,是体型第七大的肉食恐龙。骨骼的结构表明魁纣龙的亲缘关系属于在南方巨兽龙和鲨齿龙之间的恐龙,魁纣龙属于鲨齿龙亚科,亲缘关系更接近南方巨兽龙和马普龙,而离鲨齿龙相对较远。魁纣龙分布在阿根廷,是最早出现的鲨齿龙科之一,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阿弟普阶到白垩纪中期的阿尔布阶,生存年代为1.18亿年-1.1亿年以前。体重指数和身体粗壮度超过了除霸王龙外的所有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但头部比例比南巨小一些,体重指数和身体粗壮程度在食肉恐龙里仅次于霸王龙。它有着中等大小的前肢和爪子,但在鲨齿龙科里比其他近亲都要大。和其他近亲一样,魁纣龙也被认为是以中到巨型蜥脚亚目恐龙为主要食物的。目前已发现了两个较为完整的骨骼化石和60多颗来自于两个个体的完整牙齿化石。由于外表相貌、骨骼构造、名字含义以及生态霸主地位都与著名的霸王龙酷似,也被一些恐龙爱好者称为“阿根廷的霸王龙”。 奥沙拉龙是种巨大的兽脚亚目恐龙,生活在9800万至93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到晚期森诺曼阶的巴西,属于兽脚亚目坚尾龙类中的棘龙科棘龙亚科。体长达到了13米,身高3.4米,重约9吨, 霸王龙,又名暴龙,属暴龙科中的一种,名字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庞大的肉食性动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龙,它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体长11-14.6米(15.3米是顺弯体长)。平均臀部高度3.5米,最高4.2米。平均高度5.2米,最高6米(从地面至头部)。平均体重9吨,最重14.86吨,头部长度1.3~1.55米。咬合力居陆地生物和食肉恐龙第一(咬合力可达20吨),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加广泛,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埃及棘龙意思为“有棘的蜥蜴” ,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的非洲,约为11200万年到6500万年前。棘龙最初是在1912年德国·由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发现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叙述、命名。最初的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但最近几年发现了其他的头颅骨、爪子、胳膊、尾锥、头冠等身体部分的化石。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米,长棘之间推断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视觉展示物。棘龙的头颅骨长宽但是较矮,外形类似上龙类,棘龙被认为是以中型鸟臀目和蜥脚类恐龙以及鱼类为食。一项针对棘龙科牙齿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推测棘龙是陆地动物,但也偶尔会在水域中栖息,类似北极熊。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甚至大于暴龙、蛮龙。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8-22米,高度约为4-5米,体重为15-22公吨. 梁龙是最容易确认的恐龙之一,有着巨大的体型,长颈及尾巴,及强壮的四肢。梁龙全长27米。由于背部骨骼较轻,使得它的身躯瘦小,只有十几吨重,体重远不如迷惑龙和腕龙。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梁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梁龙是草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