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王永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虽然课堂上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科学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包含的原理都作为基础知识列入教材中。不过,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则是新的、未知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巧妙抓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相应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再次发现与探索的学习观念、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下面以“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探究出发点,以实验为探究突破口,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

究学习进行的一点尝试。

探究问题一:向上运动超重吗?

学生在初次认识超重和失重概念时,通常会得出:向上运动——超重;向下运动——失重片面的错误观点。针对这个值得探究怕问题,设计在超重失重情况下,探究运动方向与超重失重有无必然关系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认识超重失重的概念,自己发现规律。

实验器材选择:选择1米长的木条或为米尺一把;50克的钩码一个;50厘米长的单股橡皮筋(要求50克钩码能让它伸长30厘米左右为宜)一根;图钉一颗。

实验器材组装:如图所示,把单股橡皮筋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1米长的木条上,另一端系上50克的钩码。放手后,以竖直悬挂伸长至80厘米长为宜,过长或短过应适当调节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探究方法:首先用手握住木条使其处于竖直位置,并保持静止,同时记下钩码的位置,此时钩码对悬绳的拉力F等于钩码的重力G(F=G);然后用手握住木条使其在竖直方向运动,若实验中出现悬绳的长度变短,则说明钩码对悬绳的拉力F小于钩码的重力G(FG,即出现超重

现象。学生可利用这样的简单关系,探究在怎样的运动状态下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规律。

探究问题二,失重超重时压力真得变了吗?

显示压力的变化是说明超重失重现象最直接的实验,本实验使用简易的装置产生对比度较为强烈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建立超重失重的概念。

实验器材选择:准备一根长约1m ,直径约为4cm的空心塑料管;高弹性橡皮膜一块;一段长约40cm的细线;一烧杯水。

实验器材组装:如图所示,用橡皮膜包住塑料管的一端,再用细线将橡皮膜固定。(注意密封性要好)将烧杯内的水从空心塑料管另一端倒入,直至灌满。

实验探究方法:首先用手握住塑料管使其竖直,使包有橡皮膜的一端向下并距地面约1m处,保持静止,观察橡皮膜形状,此时塑料管中的水由于重力作用给橡皮膜一个压力使橡皮膜成半球状;然后静止释放塑料管,在塑料管即将落地前接住它,观察塑料管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橡皮膜的变化,发现橡皮膜由半球状变小至塑料管未灌水之前的形状,说明在整个装置自由下落时塑料管中的水不再给橡皮膜压力,水的重力好象没有了,即出现了失重现象。如果用手握住塑料管使其竖直,使包有橡皮膜的一端向下并距地面约20cm处,保持静止,再用力将塑料管向上加速提升约1m,观察塑料管在上升过程中橡皮膜的变化,发现在加速上升时橡皮膜由原状变成更大的圆球状,说明在整个装置加速上升时塑料管中的水给了橡皮膜更大的压力,水的重力好象变大了,即出现了超重现象;而当减速上升时橡皮膜又变小了,出现了失重现象。

探究问题三:完全失重时还会有浮力吗?

学生在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后,对于浮力——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会产生新的思考,特别是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压力应为零,该情况下浮力还存在吗?针对学生的疑问,设计该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学会应用规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验器材选择:准备透明较大的塑料瓶(如大可乐瓶)1个;能在水面上浮起的泡沫塑料块和带孔的金属块(如金属螺帽)各一块,大小以能从瓶口放入为宜;10厘米长的单股橡皮筋(选择50克钩码能让它伸长30厘米左右为宜)一根;适量清水。

实验器材组装:如图所示,将泡沫塑料块和金属块用橡皮筋连接起来,使橡皮筋的长度控制在瓶高三分之二左右,并放入瓶内,然后在瓶中加入清水,以将泡沫塑料块浸没为宜。为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尽可能调节泡沫塑料块和金属块的总重量,使它们在水中接近悬浮状态,但铁块必须沉入水底。

实验探究方法:用手握住塑料瓶让其在竖直方向运动,观察在不同的运动情况下,泡沫塑料块和金属块的相对位置变化。如果让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或竖直上抛运动,实验中会发现,金属块将离开底部向水面运动,泡沫塑料块将离开水面向瓶底运动,两者相对位置发生明显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完全失重情况下,浮力大小为零的这一特殊现象。

问题四:能让摩擦力消失吗?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在学生对失重超重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时候,会对失重超重时产生的相关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学生会从摩擦力产生需要压力,失重时可以减小压力,完全失重时压力为零,即摩擦力可能为零。本实验就是设计让学生在常规条件下,自己去发现和感受完全失重时产生的物理现象。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实验的操作能力。

实验器材选择:准备宽2—3厘米长20厘米左右的纸条5-6张,较厚的书(可用教科书)1—2本。

实验器材组装:将纸条夹入书中,为增加纸条拉出的难度,要求尽可能让纸条夹在书的后面,并把每张纸逐张夹在厚书的下面。

实验探究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纸条的两面都会产生阻碍运动的摩擦力,因此要想将5-6张纸条一起拉出极为困难。要求学生在不翻开书的情况下,探索如何减小摩擦力,轻松地将纸条拉出。引导学生发现在竖直上抛、自由落体等抛体运动中都能轻松完成实验。

以上实验由于仪器简单,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相信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会更好。

人教版(2019) 高一物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综合问题 专题一:超重与失重 无答案

高一物理导学案 专题一:超重与失重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测量重力的方法. 2.知道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重点) 3.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重点+难点) 二、新课引入: 在乘竖直升降电梯上下楼时,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在电梯里上楼时,开始时觉得自己有“向下坠”的感觉,好像自己变重了,快到楼顶时又觉得自己有“向上飘”的感觉,好像自己变轻了. 下楼时,在电梯里,开始觉得有种“向上飘”的感觉,背的书包也感觉变“轻”了,快到楼底时,觉得自己有种“向下坠”的感觉,背的书包也似乎变“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三、阅读反馈: 重力的测量: 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再用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状态.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 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 完全失重 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的状态. ②产生条件:a=g,且方向. 四、探究思考: 1、①人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时,体重计的示数就显示了人的体重.人为什么需要在静止时测体重呢?不静止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呢? ②人从站立状态到完全蹲下,经历几个过程?体重计的示数还是人的体重吗?体 重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专题训练——光的反射实验专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试题专题训练——光的反射实验 1.(2019吉林,2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AN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竖直与镜面,如图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射出。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A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入射角; (3)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2.(2019吉林,2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AN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竖直与镜面,如图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射出。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A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入射角; (3)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2019广东,10)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小明将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向后转动,如图甲所示,入射角等于(选填“30°”或“60°”);若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若将右侧纸板向后转动,如图乙所示,在右侧纸板上(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

光。 4.(2019徐州,3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水平放置,白纸板要放置在平面镜上;图中反射角度数为;能不能因此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是垂直的结论?. 5.(2019怀化,31)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1)实验时,将光屏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线.如图甲所示;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光屏上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所示,说明反射光线、人射光线与法线在。 (2)从甲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射分居在两侧。 (3)从表格记录的数据分析时得:(答出一个结论即可)。 6.(2019潍坊,19)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将一块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用激光笔将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用直尺和笔描出光线的传播路径。 (1)上述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是______; (2)为了探究完整的反射规律,还需要用到的器材是______。 7.(2019常德,7)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初一生物]_实验报告: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实验报告: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体会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掌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一、提出问题:鼠妇通常生活在花盆下、石块下等阴暗环境中,光对它们的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三、制定计划: 1、原理:鼠妇随机分布在湿度、温度等条件都相同的环境中,一边有光照一边处在黑暗中,光照侧和黑暗机时即为对照,通过对照、看光是如何影响鼠妇分布的。 2、材料用具: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士、花铲、自制纸盒、黑纸等。 3、实验步骤:A、在自制硬纸盒(长30厘米、宽15厘米、高5厘米)内放上一层湿土,以中线为界,一侧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B、将10只鼠妇放入以上装置,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或将10只鼠妇全放于装置的中央)静置2分钟。C、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注意!实验方案中只设一个变量因素(如:是否有光照),每个变量因素应设对照组。 四、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六:表达和交流:把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看是否结论一致。思考与讨论: 1、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你如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你确定的变量(光)引起的?[答:除光以外,湿度、温度、土壤环境等都影响着鼠妇分布。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除设置阴暗和明亮对照以外,两组的其他条件均相同。] 2、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答:用10只做可减少误差,而用一只做时由于偶然因素增加,误差增大。] 3、为什么要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答: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超重与失重现象

考点一超重与失重现象 1. 2.情景拓展(如图所示) [诊断小练] (1)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小.() (2)物体超重时,加速度向上,速度也一定向上.() (3)减速下降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4)加速度大小等于g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5)站在台秤上的人下蹲过程,台秤示数减小.() 【答案】(1)×(2)×(3)×(4)×(5)× 命题点1非竖直方向超重、失重的判断 1.(2018·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综合)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重4 N的物块被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上端的小柱上,整个装置保持静止,斜面的倾角为30°,被固定在测力计上,如果物块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以后,当细线被烧断物块下滑时,与稳定时比较,测力计的读数(g=10 m/s2)()

A.增加4 N B.增加3 N C.减少1 N D.不变 【解析】对物块和斜面体整体受力分析,受总重力和支持力,平衡时,有 N-(M+m)g=0① 加速下滑时,再次对物块和斜面体整体受力分析,受总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竖直方向:(M+m)g-N′=ma sin 30°② 对物块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30°=ma③ 由①②③解得: N-N′=ma sin30°=mg(sin 30°)2=0.4×10×0.25 N=1 N. 【答案】 C 1.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即a y≠0,物体就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态.当a y方向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a y方向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2.尽管整体没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态. 命题点2超重、失重法的灵活应用 2.一木箱静止在地面上,木箱连同固定在箱子上的杆总质量为M,有一质量为m的环套在杆上,给环一初速度,使其沿杆向上减速运动,试求环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多大时,才使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为零? 【解析】解法一:如图所示,以小环为研究对象,设其与杆间作用力为f,加速度大小为a,则:mg+f=ma 再对箱子分析受力列平衡方程: F N+f′=Mg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 1.超重现象 (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 向竖直向上—物体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都会发生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 (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 向竖直向下—物体加速向下运动或减速向上运动都会发生失重现象。 3.完全失重现象—失重的特殊情况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 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2)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 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 (3)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 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注意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物体超重和失重并不是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大或变小,物体所受重力G=mg始终存在,且大小方向不随运动状态

变化。只是因为由于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从而使物体的视重 变大变小。 3.判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加速度。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重、失重的实际问题。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 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 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 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 握形成系统。 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 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 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 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 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 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 为系统。看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的 人还看了:

光的反射习题(含答案)

. 光的反射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 平面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 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A.20° B.15° C.10° D.5° 2.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 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A.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B.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反射 C.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是() A.30° B.60° C.120° D.150° 4.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水中的手指“变粗” B. 金环日食 C. 石门大桥在嘉陵江面的倒影 D. 地面上树的影子 5.放映电影时,银幕用的是粗糙的白布,这是因为() A.白布能发生镜面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B.白布能发生漫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C.白布能使光线发生弯曲,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D.白布能使光沿直线传播,使人看到银幕上的像

6.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是60° C.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 10° D.反射角是60° 7.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光反射形成的是() A. 日食美景 B. 天空彩虹 C. 耀眼幕墙 D. 林间光柱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8.小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M水 平放置,白硬纸板可沿ON折叠).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为0°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 C.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且反射光线远离法线 D.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 上仍能看到反射光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9.生活中一些光现象:①阳光下树的影子②日食③交警身上穿的警用背心在灯光照射下很亮④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鱼.其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是 ______ (填序号). 10.自行车的尾灯有许多角反射器组成,它实际上是由互成直角的 ______ 组合而成的,当汽车的灯光从任何方向射向它时,它都能使光线沿与原光线相反的方向反射回去,以便引起司机的注意,此时, ______ (遵循/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1.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 ______ (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______ (填“OB”“OC”或“OD”)方向射出.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问题,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法和类比法,总结归纳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过程】 场景1真实体会分析特点

观看录像片《神州六号上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展示了神州六号航天飞船在 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给出了超重和失重现象现象的基本特点。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经历,谈谈自身体验过超重和失重状态。 学生1:经过教师提示,介绍了他乘升降机上、下楼,在升降机开始启动和停止前一小段时间的感受,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2:受生1的启发,介绍他寒期游玩时,在凤凰山公园玩过山车过程中,当过山车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此运动过程中感到了超重。 学生3:介绍他从电视看到现在很流行的一项运动蹦极,当人跳下来做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有失重的感受。 这是三位同学在生活中的真实体会,给我们分析了几例超重和失重的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两种现象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概括一下: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现在,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再体会一把超重和失重的感受,我拿出准备好的电子体重计,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模特”,让他站在体重计上,让大家记录下他的体重,然后让他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动作,请一位同学来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变小),发生失重现象,然后再让他在体重计上做站起的动作,观察体重计的 示数变化(变大),发生超重现象。给学生真实的体会。 教师:从定义上看,我们能不能说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体增加了重力和减少了重力?为什么? 学生:(教师提示)不能,因为重力大小由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与物体做什么运动无关。 【教学总结1】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生活实例的真实体会,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体会和初步认识,而且体会很深刻,特别是学生上台体会,班级气氛相当活跃,而且过程中

鼠妇实验

1.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分等。一般情况下,鼠妇在适宜的温度时很活跃,在低温下不大运动;鼠妇常呆在潮湿的地方。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并尝试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也可以在下一节课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的能力,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探究 1.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 阳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阳光能够影响动物的体色。例如,大多数鱼身体背面的颜色较深,腹面浅淡,这就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光照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蚜虫培养在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蚜虫培养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有翅。 温度:地球上温度变化的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却很窄。过热或过冷,都会使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使生物死亡。以动物为例,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50 ℃的温度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很多动物就难以生存了。温度还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高达90%以上。动物体的含水量也大致相似,例如,鱼的含水量为70%,人体的含水量,初生婴儿为72%,成人为65%。

(完整版)光的反射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A.太阳的虚像 B.太阳的实像 C.树叶的影子 D.树叶的实像 2、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光的传播速度() A.会减小 B.不变 C.会增大 D.都有可能 3、打雷时,总是先见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这是因为() A.闪电比雷声先发出一步 B.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 但是光速要比声速大的多 C.闪电和雷声分别同时传到人眼跟人耳中, 但人耳反应慢 D.以上所述均不正确 4、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5、如图是研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光在反射时可逆”,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改变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 B.改变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 C.沿法线ON前后转动F板 D.让另一束光从BO入射 6、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2013湘西4题3分)如果你在一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个同学的眼睛,那么无论这个平面镜多么小,该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平面镜看到你的眼睛,这是因为() A. 光的漫反射 B. 光的镜面反射 C. 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D. 彼此处在眼睛的明视距离位置 8、小刚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刻是() A.21:10 B.10:51 C.10:21 D.12:01 9、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C.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深度要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A.2m B.1.4m C.0.6m D.2.6m 11、小明身高为1.5m.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秒后,他 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1.5m,像变大 B.2m,像变小 C.3.6m,像不变 D.4.4m,像不变 12、小明同学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个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 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A.30cmB.60cmC.90cmD.120cm 二、填空题 1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光在中传播的最快。 14、下列物体①太阳、②月亮、③蜡烛的火焰、④恒星、⑤镜子、⑥正在放电影的银幕、 ⑦碎玻璃、⑧发光的水母、⑨萤火虫、⑩钻石,其中一定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填序 号). 15、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入射角是________;改变入射光的方 向,使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变________;以ON为轴将硬纸板的右半面向后旋转,在硬

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题目: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实验器材:弹簧秤2,长约2米的细线,铁架台,钩码6,纸带2,重物 操作步骤: 图4-7 演示1:如图4-7所示,将两个定滑轮固定在天花板上,用近2 m的细线与弹簧秤相连,弹簧秤上各挂3个钩码,调节两边平衡,使两边弹簧秤静止不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这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三个钩码的重力之和。当左边再挂上一个钩码时,这时左端钩码加速下降,右端钩码加速上升。观察右侧弹簧秤的示数,发现右侧弹簧秤的示数增大。 再恢复两边挂三个钩码时的情况,这次将左侧的钩码摘掉一个,这时左侧的钩码加速上升,右侧的钩码加速下降,观察右侧弹簧秤的示数,发现右侧弹簧秤的示数小于其下的钩码的重力之和。

图4-8 演示2:如图4-8所示,在一个平板C上放一个较重(不小于500 g)的重物P图4-8,把一张薄纸条A的一端压在重物和平板之间,纸条尽量薄并不结实,一只手把纸条的一端按牢在桌子B上,另一只手托住平板C,第一次用手托平板和重物慢慢下降,纸条被拉紧,接着就断裂。第二次,同样的纸条,仍像第一次那样,纸条的一端用手压牢在桌子上,另一端压在重物P下,手突然放开,使平板和重物同时自由下落,可以看到,纸条完好如初,这是因为自由落下的重物不受平板的支持力,重物对平板的压力也为0,所以纸条受到的摩擦力也为0了,因此纸条可以顺利抽出。 注意事项: 1.演示1至少需两名学生来完成这个实验,一是保证读数的准确性,二是保证实验器材的安全。 2.演示2让学生来操作,至少需一名学生来接住重物,以防损坏或伤人。

鼠妇实验报告调查表

鼠妇实验报告调查表 篇一: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报告单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报告单 学生姓名:李建元实验日期:实验目的: 本实验是要使学生了解鼠妇选择生存环境的行为,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及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探究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设计意图引入提问:哪些同学找到鼠妇? 同学们都是在哪些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为什么会跑呢?鼠妇怕什么学生交流鼠妇的生活环境,纷纷作答:花盆底下、草丛里等。鼠妇的生活环境变化了。 鼠妇的反应很灵敏,刚刚看到,它就很快跑走了。 学生思考交流:怕人、怕光……学生通过亲手捉鼠妇的过程切身体会鼠妇的生活环境认识到鼠妇的生活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材料用具: 鼠妇(每组10只,5人一组)、铁盘、玻璃板、纸板或书、纸盒,湿土。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根据采集鼠妇时所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

假设是什么?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制定并实施计划:实验装置的设计: (一)在铁盘内放一些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另一侧盖上纸板或书,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湿度和温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二)将相同数目的鼠妇放入实验装置,静置2分钟。 (四)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经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是:明亮处只,黑暗处只。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假设一致吗?根据实验现象,你们的结论是什么?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说明各小组观察到现象。讨论与思考 1、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你如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你确定的变量(光)引起的? 2、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3.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4. 计算5次实验的平均值,与你的第一次的结论一致吗?评价策略 通过实验获得一个明确的实验结论,这对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活动“重过程”,但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结果”也同样重要。

超重与失重的实验 教具报告

河北zzzzz学院2013—2014学年度第 1 学期物理系物理专业技能训练(Ⅱ) 班级: 姓名: zzzzz 学号:

一、教具研究的项目 小球超重与失重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目的及要求 1:了解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2:知道怎样的情况下小球是处于超重与失重的状态。 3:理解并研究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4:实践生活中超重与失重的应用。 三、实验所需仪器 小铁球、改造后的台称、弹簧、电源、木板等。 四、实验观察的现象 1、开始前,台秤上未放任何东西,表盘指针指在720克的位置 2.、将小球挂于弹簧下端时,处于平衡位置,表盘指针处于980克的位置、 3、接通电源,将小球和托盘天平接触(由于托盘天平经过改造通电后可以吸引铁性物质)。此时表盘指针处于中间位置约980克处。 3、断开电源,小球与台秤的底座脱离,开始上下振动。。 4、当小球刚刚释放,小球处于最下端是表盘指针指向大约1120克。竖直向上运动,到达平衡位置前,表盘指针读数比980克偏大。超过平衡位置后,到达顶端前读数都比980克偏小。到达最顶端时指针读数为约840克 5、竖直向下运动,顶端到平衡位置过程,表盘读数都比980克偏小。从平衡位置到低端,表盘读数比980克偏大。到达最低端读数约为1120克。

五实验分析 1、当小球挂在弹簧下时,弹簧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指针读数为小球的重量值。 图1 2、当小球刚刚被释放时,处于最下端,开始竖直向上运动,此时小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与弹簧拉力,方向相反。未达到平衡位置时,指针数值也大于小球重力的数值,即弹簧拉力F大于重力G。那么小球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叫超重。 图2 3、小球向上运动未达到平衡状态时,由于拉力大于重力,所以小球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此时的小球处于超重状态。所以我们说,当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超重,这就是超重的条件。 4、当小球竖直向上运动,刚刚超过平衡状态时,小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上的弹簧力F和竖直向下的重力G。表盘指针读数偏小,即弹簧力F下于重力G,那么小球处于失重状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叫失重。、 图3 5、小球超过平衡状态但弹簧仍处于拉伸状态时,拉力小于重力,此时小球有向下的加速度,小球失重。我们说,当物体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时,

鼠妇探究教案

用实验法研究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 因素 【课型】探究活动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鼠妇、学生自制教具、培养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了实验法研究的几个重要步骤后,让学生学会探 究实验全过程的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 照实验的重要性; 2、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 角度探究问题;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一种生物的习性,促使学生去爱护生物,关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探究实验全过程的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难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屏幕上展示自转的地球)跟学生互动。这是一颗神奇的星球,它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许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实验法研究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 一、问题我来答: (温故知新) 1、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2、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下面就请出我们的朋友——鼠妇。简介它的名字的由来和俗名。 谁来告诉我你们是怎样捕捉到鼠妇的?(学生回答) 看到鼠妇,你想了解它哪些信息呢?(学生回答) 大家想要了解的问题很多,今天我们只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实验我来做: 1、知识准备:通过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 ①你们组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什么? ②实验中设置的对照实验是什么? ③实验中放入鼠妇的数量为多少只最适宜? ④实验中鼠妇应该从什么地方放? ⑤实验记录应怎样设计?怎样记录? ⑥实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做能减少实验的误差? ⑦分析实验数据时怎样能够更准确表达你的意思?为什么要求平均值? (学生议论纷纷,意见不统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用10只鼠妇,从变量的分界处放入鼠妇,实验时先静置2分钟、然后再计时,一分钟一计时记录8分钟,实验时要保持安静以免打扰鼠妇的活动等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4.7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同时为新课教学中对超重与失重的解释做理论储备。) 1.判断下列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的方向: 加速下降: ( ) 减速上升: ( ) 减速下降: ( ) 说明:解题时两个受力分析图(图1)要留在黑板的右 上角,为新课教学服务。 2、怎样准确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问题: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下列 哪个力? A.物体的重力 B.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 C.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D.手对弹簧秤的拉力 测量出的力:重物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二、新课教学 电梯中的怪现象 观看视频1,再观看视频2 电梯静止时 : 台秤读数3.8kg 电梯加速上升:台秤读数4.4kg 电梯匀速上升:台秤读数3.8kg 电梯减速上升: 台秤读数3.4kg

逻辑推理 (1) 加速上升: =ma F 合 F-mg=ma F=mg+ma>mg F’=F>mg 一、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 减速上升: =ma F 合 mg-F=ma F=mg-ma<mg F’=F<mg 二、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 1 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上超重 2 减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下失重 3 加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下失重 4 减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上超重 小结:板书 三、产生超重条件:加速度方向上 产生失重条件:加速度方向下 注:超重失重的产生与速度方向无关 问题:1、当电梯向下加速,加速度达到g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是多大?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重物向下的加速度α = ɡ时, F合=ma mg-F=ma F=mg-ma F=0 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 看太空的视频 四.习题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重时物体的重力增加了. B.超重时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 C.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D.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全部用来产生加速度.

光的反射实验探究题教案资料

《光的反射》实验探究题 一、命题点: 1、主演实验器材的选取及作用:激光笔、平面镜、可转折的纸板、量角器。 (1)选择粗糙纸板的原因:光在纸板表面发生____________,实验时可以在不同位置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实验关键操作:(1)光路的确定:使光线贴着纸板斜射向平面镜,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描两点。 (2)判断“三线共面”的操作:把纸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纸板上是否显示反射光线,若不显示,说明三线共面。 (3)验证光路可逆性的操作: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4)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10°30°60° 反射角10°30°60° (1) (2)得出实验结论:入射角_______入射角,且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 (3)入射角与反射角相差较大或不相等的原因:将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记录成入射角或反射角。 5、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应在________环境下进行,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纸板与平面镜应________放置,若倾斜放置,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区分纸板上多条光路的方法:给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_________或用不同颜色的比画出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 二、重点题型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 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1)如图甲,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________(能/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____________内。 (2)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乙表),根据这组数据,他__________ (能/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拓展提高 1、让入射光线A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方向射出,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_的。 3、实验中白色纸板的表面应尽量_________(选填“粗糙”或“光滑”),为了便于测量和探究,需要在纸板上记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时,激光笔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此时测得的反射角为_______。 5、将纸板F绕ON翻转,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小明认为此时反射光线不存在,他的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_。 6、实验时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7、实验时,小明发现每次把光的传播路径描下来非常不方便,他认为只要在光的传播路径上标记一个合适的点就能确定了,他用到的光学知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得到下列四组数据,第_____次实验数据是错误的,出现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反馈练习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 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硬纸板材质应是_________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 (2)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__(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3)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F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_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2、小明和小聪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FON是____角(选填“入射”或“反射”)。 (2)一束光沿EO射到镜面,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若沿着FO的方向再入射一束光,它的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收集数据如下表: 小明分析表中数据,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小聪说,此结论不具有普遍性。请指出实验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超重与失重(高考题及答案详解)

集备:管日权纪殿荣授课日期:2018年5月 超重与失重专题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 教学目标:掌握超重失重规律及应用 预习案 1匀加速下降加速度方向() B.箱子刚从飞机上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 2匀减速下降加速度方向()C.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 D.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 3匀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3.(11四川19)如图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的示意图,假定其过程可简化为: 打开降落伞一段时间后,整个装置匀速下降,为确保安全着陆,需点燃返回舱的缓冲火箭,在 4匀减速上升加速度方向()火箭喷气过程中返回舱做减速直线运动,则 A.火箭开始喷气瞬间伞绳对返回舱的拉力变小 5平抛运动物体()重B.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减速的住要原因是空气阻力 C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所受合外力可能做正功 6竖直上抛物体()重D.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4.(10浙江14)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 7人浮在水中不动()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 A 探究案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对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v B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5.(10海南8)如右图,木箱内有一竖直放置的弹簧,弹簧上方有一物块;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块压在箱顶上。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则在此段时间内,木箱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A.加速下降B.加速上升 1.(09广东8)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 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 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5所示,电梯运行的v-t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 正) 2.(08山东19)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所示。设投放初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