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诗歌

托物言志诗歌
托物言志诗歌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一、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而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⑷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⑸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4、特点归纳

(1).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4).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6、答题技巧总结: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⑶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二、示例

【示例一】(2000京皖卷)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提示: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提示:托物言志

【示例二】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示例三】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示例四】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先交代了萧瑟清寒的秋景,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中着写梧桐,“不甘”、“尚”等词语,写出了梧桐在秋风中不甘心凋零的刚强的生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倔强和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张耒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晚年罢官后,投闲困苦,却口不言贫,表现出刚毅而超脱的性格。这首诗正是他性格的写照。)

【参考答案】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体会所咏物的精神品格 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托物言志诗歌的鉴赏例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请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鉴赏: 孤桐的特点:虽孤独却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2、孤桐的精神品格:孤独、正直、向上、贴近大地、坚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 答案:作者所抒发的是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

托物言志诗歌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一、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托物言志诗专练知识回顾: 题材特征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常见标志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内容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 综合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9分)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画,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D解析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正确,应为“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鉴赏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秋天是凋零的季节,万物的摇落显出尘世的萧瑟苍凉与衰微。曲长柔美又明媚的弦月,映照着大地,依然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改朝换代之后血腥的战事虽远去,但清朝著名文字狱时时威胁着前朝的遗民,若文字中呈现对前朝的怀恋及对当朝的不满,这必引来身首异处的灾祸。尽管如此,一个人仍要表示对故国的忠诚,遣词必须杳渺幽微却又能给人意蕴深远的联想。同时这也是词这一文学体式的美感特质所在。王夫之将这二者非常微妙地融合在一起。“秋影”蕴含的摇落,也意味着变节。娟娟片月映照下的尘世种种事态,这里面是有一个对比,片月的纯净与尘世暗淡的对比,前者是王夫之的持守,后者是世道的险恶与人心的易变。 “低照银塘光不定”,“银塘”,月光照下来,池塘一片银白。月光低低地映照着池塘光亮摇晃不定,“光不定”所写正是时代的凝重与人心的思变。清初文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托物言志诗歌集锦

1、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主旨: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咏蝉 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主旨: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3、早梅 柳宗元(唐)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主旨:..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早梅 张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主旨: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5、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解: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杀:凋谢。香阵:阵阵香气。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主旨:此诗借咏菊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 6、菊花 元稹(唐)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主旨: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7、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高考古诗词鉴赏精析之托物言志

古诗词鉴赏专题(6)——咏物诗 一、知识积累 (一)概念介绍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品质) 1.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 2.特点归纳: (1)咏物。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 4.解题步骤归纳 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 (二)分类简析 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和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2.咏物抒怀诗还可分为下列数种: ①托物言志。像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自喻,宣示自我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追求。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三章 托物言志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三章托 物言志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13年高考新课标II卷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答出手法——烘托和渲染,得2分,能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而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而是极力描写梅生长的环境,述说诗人惆怅之情,因此明显是烘托渲染的手法。但如果考生答侧面描写等并能自圆其说,也应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掘金技巧】 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对象。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

托物言志古诗

托物言志古诗 1、《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抄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zd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修竹篇》唐朝·陈子昂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夜间鼯鼠叫,昼聒泉壑声。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9、《柳》唐朝·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0、《早梅》唐朝·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1、《房兵曹胡马诗》唐朝·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2、《钴鉧潭西小丘记》唐朝·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13、《题太公钓渭图》明朝·刘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14、《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朝·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15、《七古咏蛙》近现代·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6、《咏煤炭》明朝·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7、《画鹰》唐朝·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托物言志诗歌

诗歌鉴赏学案之托物言志 【学习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技巧点拨】答题技巧总结: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⑶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 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 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九年级诗歌鉴赏三托物言志类训练

诗歌鉴赏之三: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1、定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2、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体会所咏物的精神品格 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答题技巧总结: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⑶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3、托物言志诗歌中的意象 (一)15种意象: 1.月——思乡、念亲;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 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

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托物言志的小诗

下面这首小诗《圆规》,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你能不能学着这种手法也写一首小诗呢 《圆规》: 喊得是谦逊的口号——“0” 转动遍数成千 换位次数上万 总表示不如“1”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定格记忆。 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初见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脱凡世的精

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但却又如此短暂。 为这惊艳的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犹豫,有的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倔强。就这样悄悄地绽放又凋谢,留给人无限的感慨。 再艳丽再娇贵的花,最终的命运仍旧是一天一天老去,仍旧是最终凋谢,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虽然短暂,却可以芳香永留于世,不曾让世俗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只等来年又开出绚丽的花朵。 昙花的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的极

致。那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绝美无比。大千世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美,莫过于昙花一现的瞬间。短暂却又可以在心永驻。像是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队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次安慰,世俗中的一泪感动,永驻在人心中一般。 不要说昙花的短暂,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在最适当的时候,从内心一迸而发,展现给世间一抹惊艳,一点孤傲,一些洒脱。让它们最美的记忆活在人们心里,经历千百年,依旧美丽。 肉体逝去,记忆永存。

不要再流连于世俗的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再空虚地过着生活,因为那只是行尸走肉。 做一朵昙花吧,就是昙花,留下永存于心灵的一抹孤傲美丽。那才是极致。 恩,,选取一些重点句写: 昙花一现,定格记忆 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短暂却又可以在心永驻 肉体逝去,记忆永存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托物言志诗赏析

托物言志诗赏析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赞美秋景,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任选角度,诗作赏析。 (1)自古以来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的早晨。 (2)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3)采用对比手法,把秋日和春朝进行对比,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试作赏析。 (1)万里晴空,一只白鹤推开白云直冲而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青天了。 (2)借景抒情,写秋天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3)诗人是以“鹤”自喻,借助想象,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4)炼字:“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落红”“春泥”自喻,表示自身虽已凋败,但要化为护花的春泥培育新的生命,暗喻自己虽已脱离官场,但并不甘心沉沦,不会忘记国事,要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要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贡献力量,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赏析: 叙事抒情。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无限离愁,表达了诗人两方面的思想感情:一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二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议论抒情,托物言志。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象征崇高的献身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或表明了诗人虽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主题思想: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歌咏梅华的高洁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表现自己的怀抱,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四句通过哪些意象点名了梅怎样的生长环境?写梅的恶劣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作用? (1)意象: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环境特点:荒僻、残破、苍茫、冷清、凄凉。 (2)写梅的恶劣的生长环境,烘托了梅花顽强、高洁的品格。 3.本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 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

初中诗歌分类(托物言志诗)教师

2019-2020学年中考复习--初中诗歌分类(托物言志诗)赏析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用典等。如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江城子》中,苏轼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 一、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 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2.动物: 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蝉(悲凉;高洁)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3.其它 风(自由、奉献) 莎衣(脱俗、高洁) 二、情感: 建功立业、远大抱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思念故乡、凄苦孤寂; 不慕权贵、高洁正直;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三、艺术特色: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以物喻人 修辞:比喻、比拟、象征、对比、双关等衬托、渲染等。

一、《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赞美秋景,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任选角度,诗作赏析。 (1)自古以来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的早晨。 (2)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3)采用对比手法,把秋日和春朝进行对比,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试作赏析。 (1)万里晴空,一只白鹤推开白云直冲而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青天了。 (2)借景抒情,写秋天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3)诗人是以“鹤”自喻,借助想象,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4)炼字:“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二、《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落红”“春泥”自喻,表示自身虽已凋败,但要化为护花的春泥培育新的生命,暗喻自己虽已脱离官场,但并不甘心沉沦,不会忘记国事,要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要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贡献力量,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赏析: 叙事抒情。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无限离愁,表达了诗人两方面的思想感情:

教案-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1、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 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什么,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你怎么猜出来的。——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2、这首诗表面写出了爆竹的特点,实际是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古人常常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志趣而是借助描绘别的事物来表达,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我们刚学了两篇使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文,它们是--《陋室铭》《爱莲说》。其实不止是古文会使用这种手法,现代文也会用,古诗词中也会使用。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是--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3、下面我们对托物言志诗稍作了解。(课件出示含义、特点) 4、根据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读懂托物言志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首先就用这个方法来共读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找物——石灰 看特点————经过千锤百炼、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析品格神韵——坚强不屈,无惧死亡,高洁的品格 悟志趣————表现作者坚强不屈,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 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 (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 三、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 用上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第二首诗的学习。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魏晋】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2021高考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题材鉴赏:托物言志

【2021高考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题材鉴赏:托物言志 一、托物言志诗的类别及例文赏析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①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②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托物言志古诗电子教案

托物言志诗文鉴赏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 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

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最后我们要做的第四步就是悟,悟什么?所托之物的品格特点便是是人要抒发的志向明确:坚强不屈,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 三、再读一篇,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 明确:找物——奇鸟 看特点——饮醴泉、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羽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