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

A.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

B.人类成长只影响自然环境

C.人类成长只影响社会环境

D.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没有影响

2、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是否合乎(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

B.规范

C.逻辑

D.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BC )。

A.愚公移山

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

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

D.精卫填海

2、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A B)。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生理环境

D.心理环境

3、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有(ABCD)等。

A.家庭

B.社区

C.文化

D.社会政策

三、简答题

1、人的成长有什么特征?

答:第一、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

第三、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第四、人类的成长存在个体间差异

第五、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

第六、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

第七、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

第八、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

第九、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

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答: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性组成,大体来说,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媒体、文化、制度等等。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同样也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比如以“新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生活态度等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或文化的改变,又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乃至流行歌星,他们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相关特征的改变;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比如婚姻法的修订,国家在婚恋标准上的调整,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婚恋生活。

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的影响大致归结如下:

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其次,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

再次,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

最后,人类成长中的个人困难,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的社会环境的导致。

第二章主要理论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行为主义理论的创造者是:(D. )。

A.弗洛伊德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约翰·华生

2、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C)。

A.机遇

B.赋权

C.优势

D.生态

3、镜中自我是(A.)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A.库利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

D.米德

4、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A.)。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

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

D.案主的无意识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是发现了(A. )。

A.无意识

B.心理结构

C.心理情欲发展阶段

D.自我

6、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

B.自我实现

C.生理需要

D.超我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ABC )。

A.霍曼斯

B.布劳

C.埃默森

D.马斯洛

三、简答题

1、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非常强调行动者的主体意志,同时,他也认为,行动主体在进行自我选择的时候,外在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对行动主体产生影响,但比较而言,帕森斯更加强调的是行动主体的意志及其能动性。

第二、模式变项

帕森斯为了更好地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他创造了五组正好相反对的概念组合,分别是:情感中立性——情感性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成就——先赋

专一性——扩散性

这五组概念结合起来,可以分析行动者的行为取向,这是帕森斯非常重要的发现。

第三、功能分析模型

帕森斯进一步又提出了AGIL功能分析模型,其中,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的涵义是:

A代表Adaption,适应

G代表Goal Attainment,目标达成

I代表Integration,整合

L代表Latency,模式维持

这四组概念也被称作四个功能分析范式,主要分析的是系统的功能问题。

2、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第二、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第三、强调刺激――反应模式

第四、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论

3、人本主义的内容有哪些?

答:(1)思想渊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两种思潮的反动的结果。人本主义采用了整体主义的观点,不拘泥于某一动机、某一本能或某一环境,而力图揭示人类成长的各个侧面;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他们选取健康的人进行研究,这样,他们摒弃了行为主义的机械主义观点和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观点,对人类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液固而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论特色。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第一级,生理需要;第二级安全需要;第三级爱与归属感的需要;第四级尊重需要;

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第六级自我超越需要

四、论述题

1、结合案例,请阐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要内容。

答:(一)无意识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常常认识不到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而无意识则被他视为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我三个组成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的理想结构应该是:本我传布着本能的冲动和需要;自我控制着本我的冲动,同时,寻找现实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则决定自我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但现实之中,这三者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却是不可避免的

(三)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似乎相信人类的成长终止于成年期的开始,因此,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也许更适合于理解从儿童时期到青春期的之间的变化”。弗洛伊德将发展的过程区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区别其它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功能。

2、结合案例,分析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赋权理论:P31

第三章性别与人类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性别歧视的中心是主张:(D)

A.男女平等

B.性别偏见

C.女性优越于男性

D.男性优越于女性

2、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

A.生理性差别

B.心理性差别

C.社会性差别

D.环境差别

3、(D)指的是与作为男人或作为女人相关联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因素,也就是与作为一个男人或作为一个女人相关联的社会角色。

A.职业角色

B.舞台角色

C.性角色

D.性别角色

4、性别问题有很多,最大的性别问题莫过于:(A )

A.性别歧视

B.女权主义

C.性别差异

D.性别角色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具体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时,人们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分别是:(ABC )

A.生理差别

B.心理差别

C.社会差别

D.种族差别

2、男性歧视的主要表现有:(ABC )

A.成功的压力

B.责任的重负

C.情感的压抑

D.语言歧视

3、在社会学界,有许多流派直接或间接地论及了性别的社会角色问题,包括:(ABCD )

A.社会性别理论

B.冲突理论

C.符号互动论

D.结构功能主义

4、学界普遍认为,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别主要体现在:(ABD)

A.基因差异

B.荷尔蒙差异

C.性格差异

D.身体差异

5、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ABCD)

A.家庭

B.职业

C.学校

D.大众传媒

6、成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社会差别,也就是说:(AD )

A.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B.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次要因素

C.生理差别是主要因素

D.生理差别是次要因素

三、简答题

1、性别差异是什么,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答:性别差异也就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发问的一个问题,在性别问题研究中,性别差异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主要包括:生理差别、心理差别和社会差别。

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答:第一、家庭;第二、学校;第三、大众传媒;第四、职业。

3、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语言中的女性歧视;第二、工作中的女性歧视;第三、婚姻中的女性歧视。

4、简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答: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

第二、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第四、妇女从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四、论述题

1、性别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主要观点。

答:性别的理论基础有:

(一)社会学的性别解释

在社会学界,有许多学者和流派直接或间接地论及了性别的社会角色问题,比如韦伯、帕森斯等人,比如结构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

(二)女权主义的性别观

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流派:

(1)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2)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3)社会主义女权主义(4) 激进女权主义(5).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

2、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及其主要内容。

答: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致命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性别歧视的理论出发点,即性别差异。性别歧视者往往过分夸大性别间的差别,尤其是生理上的差别,而且,他们常常混淆性别的阶段性差别和终生性差别、局部性差别和整体性差别、生理性差别和社会性差别,这导致性别歧视者不可避免地犯下以偏盖全的错误。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性别歧视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混淆男女两性之间的生理性差别和社会性差别,并且过分强调生理性差别。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的、先天的差别,更主要地是社会的、后天的差别。这意味着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不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性别歧视的人为性和非科学性在此暴露无遗。性别歧视的第二个错误在于逻辑上的偷换概念,很显然,性别差异并不等同于性别不平等,而性别歧视者则是直接从性别差异推导出了性别的不平等,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差异”和“不平等”成为女权主义的两大核心话语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家庭与人类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丁克家庭

2、(D)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所施予的暴力伤害。

A.家庭问题

B.越轨

C.犯罪

D.家庭暴力

3、在家庭关系中,(B)是核心。

A.父母子女关系

B.夫妻关系

C.婆媳关系

D.祖孙关系

4、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 )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单亲家庭

D.丁克家庭

5、现代文明社会中普遍的家庭形式是(B )

A.一夫多妻制

B.一夫一妻制

C.一妻多夫制

D.父权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主要的家庭问题有:(ABCD)。

A.独生子女教育

B.家庭暴力

C.婚姻解组

D.养老

2、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主要包括:(ABD)。

A.婚姻制度

B.生育制度

C.经济制度

D.家庭制度

3、家庭的社会特征主要有:(ABCD )。

A.家庭具有历史性

B.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

C.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

D.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4、最具代表性的家庭功能主要有:(ABCD )。

A.社会的和谐

B.性欲的调控

C.情感的满足

D.子女的养育

5、家庭中的基本三角决定了家庭的基本结构,这个基本三角包括:(ABD )。

A.父亲

B.母亲

C.婆媳

D.子女

三、简答题

1、家庭的社会特征。

答:家庭的社会特征,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第一、家庭具有历史性

第二、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

第三、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

第四、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2、要构成一个真正的家庭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第一、家庭是个群体的概念,它不是指向个体,也就是说,家庭中至少应该有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

第二、婚姻式家庭的基础和根据,这意味着有婚姻而结成的夫妻构成了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是组成家庭的第一种基本关系,是判断家庭的第一标准。

第三、有血缘关系或领养关系而构成的父母子女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同样构成了家庭的主要组成成分,这是组成家庭的第二种基本关系,是判断家庭的第二标准。

第四、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有共同的生活,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和特殊的情感交往。

3、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答:第一阶段,夫妇家庭,这主要是在结婚之后,尚未生育孩子,家庭中只有夫妇二人,家庭的核心只是夫妇二人。

第二阶段,抚养孩子家庭,指的是从家庭中第一个子女出生到该子女两岁半左右,这时期家庭的主要任务是抚育孩子;

第三阶段,学前儿童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两岁半到该子女六岁,也及学龄前期;

第四阶段,入学儿童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六岁到十三岁;

第五阶段,青少年子女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十三岁到该子女二十岁;

第六阶段,家庭成员出走阶段,指的是因为上学、工作和结婚等原因,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搬离父母的家庭;

第七阶段,中年夫妇家庭,指的是从空巢家庭开始一直到父母的退休;

第八阶段,老年夫妇家庭,指的是从退休一直到双亲去世。

四、论述题

1、详述家庭会产生哪些问题并如何克服。

答:家庭问题,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与家庭直接相关或者是发生在家庭之中的问题。例如婚姻解组、夫妻争吵、婆媳矛盾、子女教育、老人养老等等,

(1)家庭暴力

制止家庭暴力的产生就显得尤为紧迫,从家庭暴力的产生根源来看,防止和杜绝家庭暴力现象应该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工作,它需要每个人都站出来并且伸出援手,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有三件:第一件事教育,要教育家庭成员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同时,还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比如妇女,一定要自立、自强、自爱、自重。第二件是保护,全社会要对弱势的家庭成员提供保护,比如对妇女、儿童和老人要采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提供物质支持,社区帮助以及法律和道德的支持。第三件是惩罚,对于实施家庭暴力伤害的人,必要时应当依法处理,真正用法律的武器打击,让法律真正保护每一个需要保护的人,事实上,许多国家也的的

确确是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来遏制家庭暴力的发射发展。

(2)离婚

2、家庭具备哪些功能并详述各功能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

答:P64

第五章组织与人类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A)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A.科层制

B.公司制

C.首长负责制

D.非政府组织

2、(B)是最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一个研究现象。

A.家庭

B.单位

C.学校

D.社区

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A)。

A.夏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D )。

A.正确理解个体的行为

B.了解组织运行规律

C.改变组织目标

D.掌握组织社会工作

2、美国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将学校的主要功能归纳如下:(ABCD)

A.传播文化

B.凝聚社会力量

C.发展自我

D.筛选人才以及发明创造

3、组织要具备的特征有:(ABCD )

A.明确的目标

B.特定的成员

C.科学的结构

D.特定的文化

三、简答题

1、科层制有什么特征?

答:第一、劳动分工。第二、权威等级。第三、成文法规。第四、非人性化。第五、因才适用。

2、组织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等等;从构成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从权限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国际组织、全国组织、区域组织等等;从成员上来看,也可以将组织划分为儿童组织、青年组织、老年组织、妇女组织等等。从组织结构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种组织。

3、简述学校的产生历史。

答:学校的产生其实是一个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的一个过程,就我国而言,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当时已有“库”、“序”、“校”三种教育机构。及至商朝又进一步增加了“学”和“营宗”两种。到了西周就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秦汉以后,学校教育继续发展,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出现了“太学”。到了唐代,随着国力鼎盛,不仅官学制度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而且,还伴有大量的私学和书院。明清的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也被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学校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

答:

2、联系实际,论述单位的意义。

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组织中的中国人来说,单位对于他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在事实上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的特殊方式逐一整合到了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从而由这种单位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左右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逐步实现人们社会行为以单位组织为基本单元,在这种单位组织中全面实现人的社会化。

第六章社区与人类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区变迁研究中,非常有影响的是:(A)

A.芝加哥学派

B.法兰克福学派

C.泰山学派

D.社会冲突理论

2、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A)指的是长时间、大规模的变化。

A.社会变迁

B.社会动荡

C.社会运动

D.社会转型

3、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D )

A.《社区与社会》

B.《小城镇研究》

C.《人文区位学》

D.《中镇》

4、(D)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基于某种共同关系和内在组织,居住在特定地区,在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体。

A.学校

B.组织

C.性别

D.社区

二、多项选择题

1、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 )

A.晏阳初

B.梁漱溟

C.费孝通

D.吴文藻

2、对社区采用比较多的划分方法是将社区主要区分为:(ABD)

A.城市社区

B.集镇社区

C.城镇社区

D.农村社区

3、社区的特点如下:(ABCD)

A.地域性

B.人口性

C.组织性

D.文化性

4、社区社会工作模式有很多,比较有影响力的三个模式主要包括:(ABD )

A.地方发展

B.社会计划

C.社区发展

D.社会行动

三、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功能和意义。

答:研究社区的意义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于个体,传统社会个体的身份象征主要通过单位来体现,当代社会快速的职业转换使得职业本身很难对个体形成相对固化的身份确认,反倒是社区因为个体与社区的粘合度相对持久,而且,社区自身的分层逐渐使社区具有了另一种身份的区别和彰显。

第二、对于社会,社区构成了社会分析的逻辑起点,对于相对抽象的宏观社会而言,社区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切入点,人们常说,社区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个大社区。

第三、对于政府,因为社区本身的非政府属性,社区往往成为社会力量的生发壮大根据地,目前中国许多的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几乎都聚合在社区之中。

2、简述西方社区发展的过程。

答: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于1915年首先提出了社区发展这一概念。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I.T.桑德斯和波尔斯在其合著的《农村社区组织》一书中,对社区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1951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390D号议案,计划建立社区福利中心,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久又将“社区福利中心计划”改为“社区发展计划”。1954年,联合国改组社区组织与发展小组,建立联合国社会事务局社区发展组,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社区发展运动。

3、简述社会学关于社区的研究。

答:在社会学中,对于社区的研究除了美国的滕尼斯之外,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对社区的研究着力甚多,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区在早期的美国社会学中是一个核心概念。可以说,早期美国社会学的历史,就是一部社区研究的历史。以滕尼斯的社区——社会形式出现的理论,是美国社会学中许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社区研究的基础理论。”社区是芝加哥学派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受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芝加哥学派主要借用了生物学的观点来对社区进行研究。

四、论述题

1、结合罗斯曼的三种模式,论述我国社区发展的本土化道路。

答:我国的社区研究解放前就已经开始,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费孝通、吴文藻、吴景超是当时社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以社区为逻辑起点,通过社区研究社会,结合西方经验,探索中国本土的社区发展道路。此后,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所倡导并亲力亲为的乡村建设运动进一步把社区研究推向了社区工作,并且,希望通过社区工作来教育国民,拯救社会。

建国之后,因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社区研究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后,社区重新又成为关注的焦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民政部关于社区服务的政策推动了我国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此后,社区建设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社区工作在目标和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而社区发展概念的出现则意味着我国社区研究和实践方面逐渐开始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社区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概念的进一步提出则意味着我国社区研究和实践在专业化道路上长足的进步。

因为国情等诸多方面原因,我国目前在社区研究和社区工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关于社区的认定,有地方认为应该以居委会为单位,也有地方将街道作为社区主要判定标准,还有地方将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作为社区的划定标准;在社工工作方面,也出现了所谓的上海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等众多实践创新,凡此种种都表明,目前社区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多样化的社区探索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国情本身的复杂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社区研究和实践还有非常漫长的路途需要跋涉。

2、结合目前社区发展新特征,论述我国社区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答: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工作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大势所趋,社会建设主题的提出意味着社区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政策倡导,从社区的主管部门民政部再到国务院,社区的重要性被不断提起,与社区相关的利好政策也在不断推出。

第三、专业化。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专业化被不断提及,并日益强化,在提到进一步强化专业人才进社区的同时,社会工作被越来越多地确定为社区工作开展的主导性专业人才。

第四、社团化。因为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社区工作更多地充满了行政色彩,政府主导痕迹太重,居民自主参与不够,而目前的社区工作中则进一步将社会组织确定为开展社区工作的重要载体。

第五、项目化。目前的社区工作逐渐在摆脱政府大一统的行政化格局,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服务被强烈倡导,与此相应,社区工作的经费支持更多地则是按照政府委托服务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展开,这要求项目化运作成为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联合国1997年的定义,(A )是一种战略,将妇女和男子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